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中國現代鄉土小說與民俗學

中國現代鄉土小說與民俗學

發布時間: 2023-06-07 21:06:24

Ⅰ 常熟理工09屆歷史學系班主任是誰啊

額~歷史系?你是說的東湖校區人文學院的裡面有。理工有兩個學院:一個是老校區(元和校區),一個是東湖校區。
http://www.cslg.cn/
網址里有聯系電話、系部介紹什麼的,你可以去看看
至於主任是誰,我找了半天沒找到,很遺憾%>_<%
我能幫你的只有這些了,希望能對你有用,O(∩_∩)O~

學院教授簡介

許 霆:1951年生,男,江蘇太倉市人。常熟理工學院黨委書記,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1985年8月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1988年8月上海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課程班結業。1998年晉升為教授。任編委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列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博士點重點項目《20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撰稿;主持過「十四行體在中國」等6項省屬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學研究》、《文學評論》、《文學理論研究》、《新文學史料》、《上海社會科學》》、《江海學刊》、香港《詩雙月刊》和《詩網路》等刊物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出版理論專著《新格律詩研究》(與魯德俊合作),《十四行體在中國》(與魯德俊合作)、《新詩理論發展史(1917—1927)》、《中國新詩的現代品格》、《中國現代詩學史論》、《中國現代主義詩學論稿》、《百年中國現代詩體流變史論》等,多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劉華民:1952生,男,山東牟平人,中共黨員。2001年晉升為教授。現任常熟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詩研究》(巴蜀書社,1999年版)、《宋詞導讀》(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論語》導讀》(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參撰《唐詩藝術技巧分類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宋詞藝術技巧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實用文寫作》(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紀古詩研究新思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並在多家學報和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還撰寫出版散文集《逝水鉤沉》(雅園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獲江蘇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江蘇省教育系統百名勤政廉政好乾部等榮譽稱號。科研成果曾獲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丁曉原:1958年生,江蘇常熟人,文學博士,常熟理工學院副院長,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我國從事報告文學研究的主要學者和從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學者。1982年1月本科畢業於江蘇師范學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畢業於蘇州大學文學院。2000年晉升教授。江蘇省省級優秀學科梯隊、常熟理工學院重點建設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漢語言文學專業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報告文學和散文。主持7項省(含省教育廳)項目,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社科規劃項目。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2篇為《新華文摘》轉載,20篇為中國人民大學報刊中心復印,30篇為CSSCI收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首次發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排序列全國文學學科第一。出版專著5部,主編著作(作品)5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紀實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現代文學學會理事、江蘇省教育廳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獲全國曾憲梓優秀教師獎,中國文聯優秀文藝評論獎,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蘇州市首屆「東吳中青年學者」。

李鐵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學伊朗研究所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繫世界史專業。長期從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礎課程教學、研究工作。參加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有:《中國大網路-外國歷史》伊朗部分條目(1990年版);國家社科基金65規劃重點課題《外國歷史大事集》古代分冊(1986年版);國家社科基金75規劃重點課題《外國帝王傳》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國家社科基金95規劃重點課題《古代西亞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規劃重點課程《中國外交大辭典》伊朗部分。近年來,撰寫出版的史學著作有《長河落日--巴比倫文明探秘》(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部《中國軍事通信網路全書》古代伊朗部分條目。200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副理事長。

張浩遜:1949年生,男,江蘇省無錫市人。2000年被評聘為教授。主要從事唐詩研究。已出版《唐詩分類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詩導讀》(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種。參撰《唐詩藝術技巧詞典》、《唐代文學網路詞典》等7種中型工具書。在《中國韻文學刊》、《中國典籍與文化》、《文學遺產》、《紅樓夢學刊》、《社會科學評論》、《古典文學知識》、《杜甫研究學刊》等刊物發表唐詩研究論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和《唐代文學研究年鑒》、《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全文復印、介紹、摘登。目前正在進行專著《唐詩接受研究》的寫作,國內尚未見同類著作出版。

張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遠縣人。1969年7月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1996年晉升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學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書記、黨委宣傳部長、黨校常務副校長等職。1998年調入常熟高等專科學校。現任常熟理工學院教授。社會兼職有全國地方院校德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張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倫理學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學院期間主要擔任「倫理學」、「西方政治思想史」、「國家公務員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學」、「教師職業道德」、「領導科學」、「人生哲學新論」、「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出版專著《人生哲學新論》、《法律基礎教程》;主編《思想道德修養》等;參編《大學生思想修養》、《人生哲理》、《形勢政策學》等多部教材。先後在《高校理論戰線》、《中國高等教育》、《江淮論壇》、《黑龍江高教》、《高等農業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論教育》、《高校社會科學研究和理論教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等70餘篇,在《中國教育報》、《安徽日報》發表論文、述評多篇。完成了全國地方院校德育研究會「全國職大學生思想觀念調查研究」課題,其成果獲全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戰線科技成果一等獎。多篇論文被全國地方院校德育研究會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二等獎。參編的《大學生思想修養》獲安徽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蘇吳縣人,現任常熟理工學院宣傳部部長。中國索引學會會員、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員、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員。2006年聘為江蘇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1985年以來從事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與研究工作。參撰《江蘇藝文志•蘇州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古籍提要》叢書卷(中華書局)等,獨立承擔教育部師范教育科研課題"高師學生的科研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教師司〔1997〕40號)、常熟文獻史研究"(蘇教財「1996」27號)、"文獻檢索與用戶教育史研究"(蘇教財[1997]98號)等。有論文集《文獻史料論叢》,編纂《黃人集》(原國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標校《重修常昭合志•藝文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蘇省高校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吳中歷史藏書概述》、《漢語史料學》等多項。主要著作有《文獻檢索知識概要》、《書鄉漫錄》等6種。主持標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札記百餘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

何東亮:1952年出生,男,江蘇常熟人。主要從事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開設過心理學、教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管理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等課程。主持的「蘇南發達地區師專教育改革綜合實驗研究」課題獲「世界銀行貸款師范教育發展項目改革課題」江蘇省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二等獎。發表專業研究論文「學習因素診斷測驗在蘇南地區的試用報告」(心理科學)、「人格理論的兩個核心范疇」(南師大學報)、「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學中的辨證思想」(蘇州大學學報)等二十多篇;出版編著、教材有:師范教育心理學、教育學原理、管理心理學。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教育廳教育科研先進個人。蘇州市心理學會理理事,江蘇省教師教育研究會理事。

楊景龍: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陽市人。是安陽市「名師工程」首批名師、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優秀青年社科專家、市管優秀專家。長期從事中國詩歌教學研究工作,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詩探索》、《詞學》、《古籍研究》、《文史知識》、《名作欣賞》等刊發表古代詩詞曲和現當代新詩研究文章70餘篇,出版獨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蔣捷竹山詞校注》、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古典詩學與新詩名家》,另參與國家社科項目、省社科項目多個。論著獲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獨著的《古典詩詞曲與現當代新詩》一書,在上海「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文學遺產》論壇」上受到好評,被譽為「中國詩學研究領域貫通古今的具有學科創新性質的專著」,獲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張幼良:1963年生,男,江蘇省無錫市人。常熟理工學院圖書館館長。2004年畢業於蘇州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參與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江蘇省教育廳項目兩項,科研成果獲市廳級以上獎兩項。近五年來在《江海學刊》、《江漢論壇》、《江蘇社會科學》、《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錄10篇,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復印1篇,為各類文章和學術機構選錄4篇,出版專著1部,合作出版專著3部。

張 永:1967年生,男,江蘇句容人,中共黨員,文學博士,江蘇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鄉土小說民俗學研究、沈從文詩學的文化人類學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6年6月入伍,先後在解放軍炮兵學院基礎部、政治部工作,中校軍銜;1998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朱曉進教授進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揚州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文藝學研究。先後主持並完成江蘇省博士後科研資助項目「沈從文小說的民俗世界」(2004)、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民俗學與中國現代鄉土小說」(2005)。在權威期刊《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發表論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十餘篇。其中《論沈從文情愛小說的民間意象》一文獲2003年度《文學評論》學術提名。論著《民俗學與20世紀20、30年代鄉土小說》(25萬字)即將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蘇省吳江市人,哲學博士。人文學院院長、社會科學部主任,《常熟理工學院學報》主編、編輯部主任;江蘇省333工程科學技術帶頭人,校學術帶頭人,「馬克思主義哲學」校重點扶持學科帶頭人,蘇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8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分配到校擔任哲學教師至今。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在《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高校理論戰線》、《南京大學學報》、《道德與文明》和《江海學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摘編,發表《理解與批判: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文本學研究》、《現代西方哲學論略》、《哲學:智慧的地平線》、《唯物史觀的返本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視野》、《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知識經濟》、《意識形態建設理論的新發展》等著作10餘部;多次主持或參與國家、省級和省廳級科研項目,6次獲國家和省廳級獎勵;主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獲得江蘇省精品課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員,江蘇省哲學學會理事,江蘇省倫理學會理事,江蘇省政治學會理事。

張錫庚:1957年生,男,江蘇省江陰人。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長、常熟市書畫院院長、常熟市文聯副主席、常熟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 書法作品入選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五、六、七、八、九屆書法展;第一、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書法展、全國三、四、五、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家作品展,並在四、五、八屆獲獎。2006年獲全國首屆行書展一等獎、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教育獎二等獎,入選國際和全國的名家邀請展、編入國家重點圖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並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傑出藝術獎、文化部第十二屆群星獎「銀獎」、第十三屆群星獎「金獎」、獲蘇州市「五個一」工程獎、蘇州市「十佳」書法家稱號。被《書法》雜志評為「中國書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論文發表於《文物》、《中國書法》、《書法》、《書法世界》等專業刊物。出版著作有《張錫庚書法作品集》、《書法與文化》、《行書經典十講》、《書法教與學》、《大學生書法》、《怎樣學書法》、《古代名帖臨摹》、《難得糊塗——鄭板橋和他的書法藝術》等十餘種。《中國書法》、《書法》等專業雜志為其作品作過專題介紹,被《書法》雜志選為特邀點評嘉賓。《書法之友》為其舉行創作研討會。三度應邀赴美參加「國際書法教育研討會」、舉辦個人書法展並講學,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應邀赴日進行書法交流。

學院領導及行政人員

周 宏:人文學院院長、社會科學部主任
丁曉良: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院長
黃 斐:教學工作副院長
徐志堅:學生工作副院長 黨總支副書記
張錫庚:副院長

顧國梅:學院辦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務秘書
蔣 超:學院分團委書記、06級輔導員
陳清森:07級輔導員 負責學生軍訓 宿舍管理 體育鍛煉

范 莉:08級輔導員 負責日常管理 學生獎懲 檔案管理

王 梓:05級、09級輔導員 負責學生就業 勤工助學 學生考勤

Ⅱ 鄉土小說的產生與發展

鄉土小說,是指通過回憶來重現故鄉農村或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通常使用方言進行創作。

鄉土小說的出現,符合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讀者的要求。五四高潮時期是問題小說,主要是描寫人生,追求思想的深刻。退潮時期,對表現和發泄自己的苦悶情緒的要求就更為強烈,希望在作品中能夠看到更廣闊的社會人生,看到生活在其間的人的命運與性格的非「觀念化」的、更個性化的真實描繪。鄉土小說應運而生。

魯迅是現代鄉土小說開風氣的大師,他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等都出現得早,給後來的鄉土作家建立了規范。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有王魯彥、彭家煌、台靜農。其中,王魯彥學習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彭家煌學習了魯迅的含淚式微笑,台靜農學習了魯迅「安特萊芙式的陰冷」。

王魯彥提供了小說典型環境描寫的範式,也使早期的鄉土小說獲得了一定的民俗價值。比如他的《菊英的出嫁》,小說按照兩邊家長嚴格講究的地方性婚嫁民俗,展開一幅幅具體生動的風俗畫,直到後來才讓人省悟原來新娘新郎皆是去世多年的人。他的很多作品在用力描繪地方習俗基礎上,又進一步注意揭示人們的社會心理狀態,進而揭示國民性。

彭家煌主要寫湖南閉塞農村士紳與鄉民之間所發生的各種生活。他小說含有喜劇成分,劇中人物對話滑稽可笑。比如他的作品《慫恿》,寫土豪惡霸訟師相互傾軋,撥弄挑唆老實的農民夫婦出面受侮,而他們自己也大出洋相。

台靜農的作品少而精,主要代表作就是《地之子》,民間性特別強,十之八以他的故鄉安徽為原型,描寫宗法制度對鄉村底層的精神統治。《燭焰》寫「沖喜」惡俗,《蚯蚓們》、《負傷者》表現農村「賣妻」、「典妻」的現象,都是鄉俗中異常慘烈的事件。

Ⅲ 鄉土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參考:網路「鄉土小說」

Ⅳ 什麼是現代文學中的鄉土小說

我想告訴樓上的,你提到的幾位,嚴格說屬於當代……
關於鄉土小說的定義,始見於魯迅先生《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 序》中,魯迅認為「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又說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回憶故鄉的,因此也隱現著鄉愁。鄉土小說就是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鄉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它們在當時出現的文學背景是因「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欣賞小說心理的進步要求著藝術上的突破。
1923年周作人連續發表了《地方與文藝》、《舊夢》等文章,提倡鄉土藝術。周作人也就成為了鄉土小說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文壇出現了鄉土小說的創作熱潮:如王魯彥的《柚子》;彭家煌的《慫恿》、台靜農的《地之子》等。魯迅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祝福》等也可以歸入鄉土小說之列。我們在談論鄉土小說的時候往往不怎麼提到魯迅,實際上魯迅才是開現代鄉土小說創作風氣的大師。
鄉土小說是為人生文學觀念的延伸,也受到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對自己熟悉的鄉村生活的回憶和抒寫,對傳統鄉村陋習的揭示,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在創作傾向上注重社會性以及寫實的多元性,側重於社會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將文學理解為社會啟蒙的工具,注重文學的宣傳效果。
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
(1)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心理的進步,希望看到更為廣闊的、非概念化的真實的社會人生。
(2)五四運動退潮之後,作家與讀者面對現實的濃烈的苦悶情緒,帶來濃郁的鄉愁
(3)周作人等理論家的提倡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所謂「第一個十年」的鄉土小說概況。
第二個十年裡已經基本不出現鄉土小說這種提法。像樓上的幾個朋友也提到過的沈從文等人被看作是「京派作家」,其實他們的筆墨也主要集中在鄉村。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以小說《邊城》為代表,極盡美好之能事,充分體現了沈從文先生本身的美學理想。從他寫湘西與都市兩幅筆墨的得失我們也能看出,沈從文是要用湘西的美來襯托都市的惡的。
京派以不若海派之紅火。被稱為「最後一個京派作家」的王曾祺先生逝世後,寫鄉土就不再有什麼讓人驚艷的筆墨了。

部分參考了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三位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若是有興趣還是可以找一些別的文學史來看看。
還有一部分純屬個人見解,有失偏頗之處還請見諒。

Ⅳ 鄉土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現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所謂鄉土小說是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 故鄉農村的生活帶有濃厚鄉土氣息和 地方色彩的小說 ,也可以說「鄉土小說」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鄉風土人情為題材,旨在揭示 宗法制鄉鎮生活的 愚昧、落後,並藉以抒發自己鄉愁的小說。最早創作鄉土小說並證明其藝術魅力的,是 魯迅。鄉土小說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魯迅的影響並有意識地模仿魯迅而開始創作的,大都師承了魯迅小說的批判 國民性特點,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種質朴和真實的面貌為當時小說創作界吹進一股清風。代表作家有 馮文炳( 廢名)、 王魯彥、 台靜農、 彭家煌、 許傑等,代表作品《 馬橋詞典》《浮躁》《 土門》《 白鹿原》等。
從2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來看,鄉土小說顯然與中西方文化沖突有著密切的同構關系。當「 西方文明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逐漸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而且在總的方面影響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方向」的時候,它勢必造成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大轉型時期世界觀的斗爭和價值觀的復雜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認同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知識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種種弊端,又註定了他們以振興民族文化為己任的價值選擇。當這種文化矛盾已構成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知識分子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會在小說創作中表現這一母題。以 魯迅為代表的20世紀鄉土小說家,正是在這一文化沖突的背景下,開始了對知識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敘寫。

Ⅵ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鄉土小說代表作有哪些

1、陳忠實的《白鹿原》

《白鹿原》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2、賈平凹的《高老莊》

《高老莊》敘述了教授高子路攜妻西夏回故里高老莊給父親吊喪,於是與離婚未離家的子路的前妻菊娃、地板廠廠長王文龍、葡萄園主蔡老黑以及蘇紅等發生了錯綜復雜的感情糾葛。

在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之交,中國內陸陷入改革困境與轉型困境,賈平凹對這一特殊時期的種種社會現象進行了獨立思考。在這一種世紀末情緒下,現時代之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人種困境、文化困境、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問題、社會分化和潰敗問題進行了整體觀照,並體現出相當的深度與前瞻性。

3、張煒的《古船》

《古船》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40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

它以一個古老的城鎮映射了整個中國,以一條河流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個家庭的滄桑抒寫靈魂的困境與掙扎。張煒以細膩而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眾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古船》獲得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Ⅶ 中國鄉土小說題材是如何變遷的(魯迅、沈從文、左翼作家、孫犁趙樹理)

所謂「鄉土文學」,往往讓人聯想到某種奇趣盎然、野氣撲人的田園詩意,月下小景、水鄉夜色或空靈雨景常常成為鄉土文學恬靜怡人的意境,黃泥的牆、烏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黃狗更是時常作為一種鄉土文學的典型背景,昭示著鄉土文學所可能具備的某種超然的美學特徵。不過,鄉土文學中也亦時常出現粗獷的民俗,剽悍的民風,甚至是野蠻的陋俗、愚昧的鄉規和殘酷的階級壓迫,所以,如果認為鄉土文學只是敘述心靈的凈土或只描寫詩意的田園風光,顯然不夠全面。鄉土文學中,粗獷的陽剛之氣與纖細的陰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樸人性和波瀾壯闊的階級斗爭都可以為鄉土文學所容納,而愚昧與文明的沖突,在中國鄉土文學的發展歷程中,更是形成了一個越來越突出的主題。至於鄉土文學的作家,如沈從文,自命為「鄉下人」,劉紹棠,自稱為「土著」,他們的鄉土作品的視野,表面上看,似乎只專注於鄉土間的純美故事;細究起來,現當代任何一位以鄉土文學為題材的小說家,幾乎都無法完全迴避關於現代意識和外部世界對鄉村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以直接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在另一些的鄉土文學作品中,作家的敘述可能間接地表達對於現代文明的某種否定態度。但是,不管以鄉土為題材的作家對現代文明取何種態度,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鄉土文學」並非封閉的「鄉土文學」,這一題材的文學類型,總是直接或間接應對著現代文明的挑戰。
據考證,關於「鄉土文學」的闡述,在現代中國,最早的是魯迅。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說 「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1)盡管魯迅對「鄉土文學」未做出正面的定義,但他勾畫了當時的鄉土小說的創作面貌。當時的鄉土文學的作家群體多寄寓在都市,沐浴著現代都市的文明,領受著「五四」新潮的洗禮。現代文明和進步思想的燭照,幾乎成為當時作家書寫「鄉土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準備。1936年,茅盾更進一步指出「鄉土文學」最主要特徵並不在於對鄉土風情的單純描繪:「關於『鄉土文學』,我以為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看一幅異域圖畫,雖能引起我們的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心的饜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於運命的掙扎。一個只具有游歷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給我們以前者;必須是一個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方能把後者作為主要的一點而給與了我們。」(2)如果以茅盾的「鄉土文學」觀念為圭臬,那麼,魯迅筆下的鄉土世界無疑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烏蓬船、咸亨酒店構成的鄉土環境中,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的眼光揭示著鄉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殘酷。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世界裡,鄉土環境,絕對不是寄予著某種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扼殺民族生命力的所在。魯鎮和末庄幾乎可以等同於魯迅所說的「鐵屋子」。大概只有在回憶童年的敘述中,魯迅才對故鄉表現出些許的溫情。而魯迅對鄉土環境的嚴峻態度,實際上為現代的許多進步作家所接受,所追隨。在鄉土生活和風習畫面中寄予重大的社會命題,顯示社會的變遷和變遷社會中的人物成為中國現代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種鄉土文學的敘事模式。魯彥、許欽文、蹇先艾、台靜農、許傑、彭家煌、沙汀、艾蕪等一批現代鄉土作家,以朴實細密的寫實風格書寫老中國兒女在各自的鄉土上發生的種種悲劇性故事:宗法制的農村中的世態炎涼和無產者的不幸,封建等級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邏輯和社會心理對賤者、弱者不動聲色的毀滅,封閉的邊遠鄉村中原始野蠻習俗對人民的播弄和控制,等等。在這些鄉土文學中,被台靜農稱為「地之子」的現代中國農村的老百姓們,承受著巨大的苦難,而小說敘述者所營造出的愚昧與冷漠、悲哀與陰郁交織著的鄉村氛圍,表現出這批鄉土作家對當時中國最低層社會的強烈使命感。當然,這批鄉土作家同時還是農村痼疾的解剖家,如沙汀,以尖銳的諷刺的筆法,寫出了「半人半獸」「土著」人物把持的鄉鎮中的黑暗和無常。
對鄉土世界中政治、經濟、階級斗爭問題的關注,乃是現當代中國的鄉土文學的相當重要的一個敘事潮流。從早期具有左翼色彩的鄉土文學創作開始,延續到抗戰期間的趙樹理、孫犁,形成了「山葯蛋派」和「荷花澱派」的鄉土小說流派。在趙樹理、孫犁的鄉土小說中,政治斗爭故事和戰爭故事已經成為主宰。不過,在關於政治和戰爭的敘述中,這些作家通常以普通農民為視角,所以,他們的敘述和思維依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特別是孫犁,他的鄉土小說,塑造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鄉村普通百姓的樂觀、無私和勇敢,具有一種鼓舞大眾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詩意向上的力量。而這種以革命為脈絡的鄉土文學,發展到合作化題材階段,事實上其敘述者都轉變為的具有敏銳政治意識的全知者,他們以鄉土小說為輸出革命和繼續革命理念的所在,並十分注意塑造鄉土世界中具有高度革命覺悟的農村「革命新人」,這些作家,以柳青和浩然為主要代表。
與具有進步色彩或直接參加革命的鄉土作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另一批陶醉於田園風光的現代鄉土作家,其中成名於20、30年代的廢名和沈從文最有代表性。廢名的鄉土文學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陽下逗留嬉戲,行人挑夫在楊柳樹下乘涼喝茶,農家樂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樂景象完全抹去了現代農村中血腥的一面,譜寫出一曲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至於沈從文的創作,也多注意刻畫鄉土中的「粗糙的靈魂」和「單純的情慾」。沈從文描繪的山寨、碼頭寧靜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樸奇幻的風俗畫。特別是在這些「化外之境」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嘆之妙。《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禽獸在做夢,草木能談吐,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鄉土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那麼,我們有必要追問的是,沈從文是不是以「人性」的小廟的構造迴避可能存在的殘酷現實,從而「美化落後」「詩化麻木」呢?如果這樣看待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作品,確實是過於粗暴簡單了。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說著某種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不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關於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未必就不懂的社會的苦痛,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寫作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沈從文式鄉土文學寫作類型的延續。在汪曾祺等作家的鄉土文學作品中,沈從文式的清澈空靈被賦予更為樂觀明朗的特徵。另外,沈從文的鄉土文學,還開創了以展現「異質文化」中人性軌跡來表明文化成規對人的影響的寫作模式,這種模式在新時期為韓少功、李銳這樣的作家所承繼。不過,韓少功式的視角要比沈從文更「客觀」、更「中性」,他們更直接地也更熱衷於敘述、分析他們所看到的「異質文化」之內發生的種種故事。正如李慶西對韓少功的《爸爸爸》的敘述者態度的分析:「就審美主體而言,完全是局外人的態度,對一切都保持著老於世故的緘默。這倒並非自以為是的冷眼觀照,而是一種寬宏、曠達的心境。所以不奇怪,這里沒有魯迅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敘述者的意向,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認同。」(3)韓少功對於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是否認同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韓少功的確善於模擬「局外人」的視角,反復打量他眼中的鄉土人物鄉土習俗的種種文化規定性。這種冷靜的寫作態度,在韓少功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中達到了極為自覺的階段。《馬橋詞典》中,鄉土,特別是鄉土語言,成了鄉土文化中最有趣也有富有歷史深度的縮影和索引。表面上,馬橋是一個靜態的存在,惟有「局外人」的視角,才可能將現代文明對馬橋的影響看得如此透徹,並獲得豐富的詮釋。在「地球村」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的當代,以韓少功、李銳、張煒為代表的中國作家們,已經不再象劉紹棠那樣以自我情感的過分投入作為呵護鄉土文學的寫作姿態,而是站在一個更自覺更冷峻的制高點,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敘述著中華各地鄉土文化的變遷。
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熱點內容
小說推薦不要小白文 發布:2025-07-22 08:26:40 瀏覽:545
徐徐推之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22 08:25:47 瀏覽:478
超甜超寵的青春校園小說 發布:2025-07-22 08:03:35 瀏覽:444
我的年輕岳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22 08:02:48 瀏覽:379
好看的轉世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22 07:46:37 瀏覽:399
姒錦的小說完結作品 發布:2025-07-22 07:30:34 瀏覽:8
隋朝公主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2 07:29:59 瀏覽:780
恐怖全文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7-22 07:28:10 瀏覽:333
虐心契約小說現代言情 發布:2025-07-22 06:51:17 瀏覽:122
道士驅魔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2 06:39:10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