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
1. 左翼文學,京派,海派對文學史的意義,從創作方法或創作風格分析。
一、左翼文學
以左聯作家為主要陣營創作的革命現實主義文學。其中以茅盾為首的社會剖析小說是其主要代表。
二、京派
30年代活躍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義作家群,他們主要以辦同人刊物而聯系在一起,在創造精神、心態和審美追求上有相對的一致性,政治意識淡化,追求藝術獨立性,主要是處於濃厚學院氛圍的知識分子,重視介紹世界文化,追求道德與藝術的「健康」與「純正」,創作上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的民族觀念和現代意識,一方面與時代性較強的尖銳的社會沖突保有距離。往往以「鄉下人」的眼光,在鄉村與城市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審美天地。作品多有鄉土氣息,具有鄉野的質朴之美,同時又有凝重古久之風。
三、海派
海派小說是在消費文化和商業文化環境中形成的文學樣式。承續了鴛鴦蝴蝶派文學商業價值傳統,但又超越了鴛鴦蝴蝶派單純媚俗的為文態度,在文學形式和審美觀念上更加符合現代市民欣賞的需要和現代文學發展的趨勢。在城市生活和罪惡中發現美,寫都市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和現代大都市中人的變態和墮落。
左翼文學從階級論出發,把自己定位於產業工人和大眾的代言人,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和西方殖民主義展開批判,要求文學充當奪取政權的政治斗爭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為中心的一批學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華、燕大、南開等幾所知名大學的著名學者、教授,追求學術的自由與獨立,既反對文學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化追求。
海派是與「京派」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一般是指活躍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為描寫對象,既寫出他們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寫出了他們在都市生活中所獨有的都市「文明病」。
2. 什麼叫「海派小說」
一、海派小說的孕育背景 據考,「海派」一詞肇始於晚清。鴉片戰爭後,上海出現「華洋雜處」的租界,大批畫家攜藝來此謀生,他們在中國畫的傳統基礎上,吸納民間藝術,借鑒西洋畫技,於同治、光緒年間形成融古今土洋為一體的海上畫派,又稱海派。這種兼容並蓄、開拓創新、靈活多樣的文化風格,慢慢由繪畫漫開至戲曲、電影、小說等領域。 海派小說在中西文化沖撞和交匯中孕育,完全是一個現代都市成型的產物。 二、海派作家群落的形成 在我國,小說歷來「不登大雅之堂」。直到近代,梁啟超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才改變小說的地位,使之逐漸出現空前的繁榮。民國初期,以「游戲」、「娛樂」、「消遣」為旗號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盛極一時,壟斷了上海文壇。其實,鴛鴦蝴蝶派並不局限於言情小說,還涉及社會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黑幕小說等。鴛鴦蝴蝶派著名人物包天笑、周瘦鵑等,都被視為重要的海派作家。從小說發展史角度來看,鴛鴦蝴蝶派宣揚「以己身為讀者」,關注大眾接受心理及特點,為文學走向大眾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鴛鴦蝴蝶派屬都市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其創作意識而言,仍堅持晚清「改良小說」的思路,因襲著傳統的觀念。美國學者林佩瑞(Perry Link)曾在《論一、二十年代傳統樣式的都市通俗小說》中指出:「『五四』作家認為,鴛鴦蝴蝶派這一種『壞』文學是中國特有的弊病,因此對它之所以能夠做到真正的普及化感到困惑不安。其實不然,在英國,同鴛鴦蝴蝶派風格相差無幾的通俗小說也隨著工業革命而大量地產生。」由此可見,鴛鴦蝴蝶派的一些作家,只是處於海派作家的邊緣。 參考資料: http://www.cwi.org.cn/eastday/zfh/zfhgl/kxyj/lwjx/userobject1ai15007.html 追問: 海派 小說出現的時間、地點、時點及影響
3. 名詞解釋海派文學,要必備年代,作家,作品創作特色。只有五分,不要太長
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海派本是貶抑之詞,挑起「京海之爭」的沈從文等人對海派的定義是「道德上與文化上的」「惡風氣」,是「名士才情」與「商業競拍」相結合。被納入海派文學的作家也是色彩各異,既有新文學作家群所排斥的「禮拜六派」,也有後期創造社的某些成員(「革命羅曼蒂克」)、「現代派」和「唯美派」,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予且等人。若從藝術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為主要代表的「新感覺派」,他們熱衷於在都市生活中虛秘五光十色的美,熱衷於表現商業文明的節奏和情緒,有同人刊物,真正體現了流派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