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新論
『壹』 中國現當代文學一共有幾次思潮分別是什麼
中國現當代文學一共有8次思潮.
1、啟蒙主義文學思潮:
從晚清的啟蒙思潮到五四啟蒙思潮。
特徵:人的覺醒、國民性問題、批判傾向(封建專制、追求個性解放、自由幸福、關注低層)。
2、白話文學思潮:
批判文言——對漢字的批判、對文言的文化學批判。
特徵:現代化、民族化。
3、現實主義文學思潮
主題:人性、社會、革命。理論有:以人為本、新寫實主義、社會主義。分為:中國現代現實主義和中國傳統現實主義。
4、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詩學體系:強調主觀性的藝術本質觀、獨創性的藝術生成觀、自律性的藝術功能觀;主題形態:人性復歸、個性主題;傳統淵源:人生哲學、審美情趣、藝術思維方式。
5、左翼文學思潮
基於革命形勢,是革命烏托邦的想像方式,理論貢獻有:新寫實主義、唯物主義文藝觀及方法理論、典型理論的引進和闡釋。
6、現代主義文學思潮
五四文學與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田漢、聞一多);早期象徵詩,現代派詩歌,九葉詩派。
7、自由主義文學思潮
人道主義、民主主義文學、人性階級、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眾化的文學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傾向,左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傾向。
『貳』 文學雅俗之分的看法
中國歷來對文學作品有「雅」「俗」的界定。但對於為什麼稱為「雅文學」和「俗文學」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認定。在這里,所謂「雅」,是指正規的、標準的、規范的,由此還可以引申出高尚的、不庸俗的意思;所謂「俗」,則是指大眾的、通行習見的,可引申出庸常、平俗的的意味。懂得「雅」「俗」的定義,大致就可以明白「雅文學」和「俗文學」的意思。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將「俗文學」定義為通俗的文學,民間的文學,大眾的文學。他認為「俗文學」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者、士大夫所重視,而流行於民間,成為大眾所嗜好、所喜悅的東西。
綜觀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幾乎每一種文學樣式在最早出現時都是屬於「俗文學」的。人們習慣的稱謂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哪一種文學樣式在當初不是「俗文學」呢?
人們關於雅俗文學的劃分標准大致有兩個,一個是從文學的樣式看,在先秦時代,《詩經》中的民歌屬於俗文學,而到了漢代,這些民歌在形式上就已經屬於雅文學了。從曹操的一些四言詩,就可看出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唐宋時代出現的平話作品無疑是俗文學,其後來衍生出的小說作品在當時是受到歧視的「旁門左道」。所謂古典「四大名著」在當時也是以俗文學的方式出現的,但我們今天閱讀這些作品,應當說是相當「雅」的文學作品了。許多種文學樣式在當初出現時是俗文學,到了後代則成為了雅文學。劃分雅俗文學的另一個標準是從語言形式來看的。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中,凡是正式的官方文學,凡在當時被認為是雅文學的,都是用以先秦兩漢典範的文言文為語言表達的工具,而一些被認為是俗文學的作品則是用當時的古代白話文為語言表達工具,所以在研究漢語史時,才可能在唐詩、宋詞、元曲、古代白話小說中尋取材料。
從某種意義上說,分辨、論定並設立文學的雅、俗標准在當代文學中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誰能說寫小說就是俗文學,寫戲劇也是俗文學,而寫詩歌就是雅文學呢?就語言本身來說,現當代的文學作品使用的都是現代漢語,不同作品中語言差異有普通話和方言的細微區別,這些差別相當小,往往可以忽略不計。在現當代文學中,人們評判文學的「雅」與「俗」的深層次原因,是源自我國古代的闡釋學傳統。中國古代對於典籍的闡釋大致可以分為經學的闡釋、史學的闡釋、文學的闡釋。在中國傳統學術史中,經學闡釋勢力最大,是具有濃厚意識形態性質的闡釋方法。這一種闡釋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一切古代典籍道德化、神聖化、倫理化。史學闡釋學主要是「秉筆直書」、「不隱善惡」,發展到極致,則為「不為尊者諱」的客觀主義精神。文學闡釋學則反對「文以載道」、主張「吟詠性情」的俗文學,即在詩話詞話曲話和小說評點中表現出來的審美理論。經學的闡釋方法佔有相當統治的地位,而史學與文學的闡釋方法只能作為經學的異己力量而存在,只是作為一種補充、一個支流而存在的。《詩經》屬於文學,《尚書》屬於史學,《周禮》等屬於政治學,《易經》屬於哲學,《春秋》屬於史學。這樣看來,經學無所不包。歷代學者對於《詩經》的解釋是一種道德的,倫理的解釋,許多當時人們非常質朴的愛情歌謠,被認為是歌頌後妃之德的說教,《春秋》對許多歷史事實的記載也被後代經生們按照經學的解釋尋找微言大義,被罩上了神聖的光環。因此,從中國傳統的對文本的閱讀和解釋來看,經學闡釋幾乎是無所不包的,以至於今天我們在評價文學作品時,常常以雅俗的區別作為評判作品優劣的標准,人們在潛意識里,認為凡是「雅文學」的就是好的,凡是「俗文學」的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這是中國傳統闡釋學從內容的角度來分辨雅俗文學的標准。這種想法妨礙了我們對於文學作品評價的尺度。
中國古代的經學闡釋系統主要是一種「求善」的,倫理化、道德化的說教,一切對於天文、物理、歷史、文學、文獻的解釋,目的都在於維護封建倫理道德。這種闡釋方法對文學作品也同樣適用。實際上,我們今天評價文學作品時就有意無意地沿用了這種經學的闡釋方法。
雅俗文學的劃分、判別具有歷史性,而經學的闡釋系統對文學的闡釋是道德的、倫理的,如果我們今天還仍然沿用這種文學評價標准,就會妨礙我們對於當代文學作品多層次的閱讀和闡釋。因此,我們應當正視這種評價文學作品的分類,不能把它作為評價文學作品優劣高低的標准。任何文學作品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文本價值,所以,評價文學作品的高低優劣標准,不該僅以「雅」「俗」來論定。
『叄』 為什麼說魯迅小說創作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小說新形勢
其一,從小說敘述形式上看,魯迅小說繼 承了傳統小說重視刻畫人物的言行的優點 ,卻打破講究故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常 規,截取生活「橫斷面」,打破時空的順序 ,根據內容需要安排情節。這在中國小說藝術 的發展上是一個首創取人物生平片斷的方式來作品 中的語言,小序是標準的文言文,正文卻 是標準的白話文,其白話文概括的力度和 含義的深度又絕不亞於文言文,成功地完 成了中國現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的過渡, 創造出了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其二,從藝術手法上看,魯迅自覺地借鑒 外國小說藝術手法,建立了中國現代小說 的新形式。他的小說創作深受俄羅斯文學 、東歐弱小民族文學與日本文學影響。
『肆』 文學欣賞論文範文
文學欣賞是文學作品在讀者方面引起的一種思維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達到的是一種精神升華的境界。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文學欣賞論文 範文 的磨盯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文學欣賞論文範文篇1
淺析中國文學作品中的雅俗欣賞
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 文化 大國,早在幾千年前文字出現不久的時期,就有了各種類型的文獻記載,包括歷史文獻、文學作品等,這些都成為了中國現今留存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文學作品作為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藝術的具體體現形式,是作者通過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畫、環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敘述等來表述作者的內心思想或社會現實的一類文化作品,同時也是作者思維和想法的具體形式的載體。然而不同的文學作品給予讀者的感受又不盡相同,在我國文學作品的流變中逐漸形成“雅”、“俗”兩大類別,這兩類文學作品都具有其獨特之處。因此, 文章 從我國文學作品的雅俗概念著手,從文學作品的敘事特點、文體特徵以及其語言風格等方面對中國文學作品中的“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特性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中國文學作品;雅俗欣賞;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
引言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沉澱,中國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類型多樣,有詩集、詞賦、小說、戲劇等不同文體。文學作品是作者表達自身情感或反映社會現狀的一種載體,根據時代的不同可劃分成古典文學作品與現代文學作品兩種類型,而無論是哪一類別的文學作品,其寫作的手法、表達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主題思想與作者的情感,對其雅俗性進行賞析和探討十分必要。基於上述幾點考慮,文章對中國文學作品中的雅俗的定義與關系做出說明,並結合文學作品中的敘事特點、文體特徵及語言風格等幾大行文特點對中國文學作品中的雅俗欣賞進行了闡述,詳細情況如下文介紹。
1.文學作品中的雅俗概要
1.1 雅俗的概念
雅俗是一對 反義詞 ,在中國文學作品之中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兩個概念,是在人們對文學作品進行廣泛的、長期的研讀之後,在文學領域形成的一類與作品的賞析和評鑒相關的專業術語。“雅”,即為優雅、美好的意思,用在文學作品的賞析中通常用來指代程度很高,相當於“極致”、“典範”等釋義[1]。與“雅”相對應的即為“俗”,其在文學作品的賞析中通常用來代指該作品具有大眾化、通俗易懂的特質。然而隨著人們對文學作品的研究程度逐漸深入,在文學領域中對這些作品的雅俗的評價也逐漸演化為更為委婉的“陽春白雪”與“下里巴瞎遲和人”。
1.2 雅俗之間的關系
通過上文對“雅”、“俗”二字的釋義以及在文學作品賞析中所代表的含義的闡述可知,當一部文學作品被稱為“雅”或“陽春白雪”時,就說明該文學作品具有莊重嚴肅、傳統、經典規范的特質,相反地,當一部文學作品被稱為“俗”或“下里巴人”時,該作品的內容的描述通常較為平庸和通俗,或者不夠新穎、流落俗套。由此可見,雅是代指文學作品不受低級趣味的局限,而俗則是代指文學作品落於俗套且缺乏品味或較為普遍化、大眾化。另一方面,雅俗雖在所代表的含義與立場上處於相對面,卻具有辨證統一的關聯,且在特定情況下,雅俗可以互為轉換,甚至在同一部文學作品中可以出現雅俗共存的現象。這是由於在文學作品雅俗的流變過程中,當作者們一味地追尋高雅時就會造成許多作品風格雷同,而那些通俗易懂、趨於大眾化的作品反而脫穎而出,在這一特殊條件下,雅俗便本末倒置了。
2.中國文學作品中敘事特點的雅俗賞析
在中國的眾多文學作品中,敘事是許多作者通常採用的創作手法之一,其概念是指在作品中通過對事情的進展過程旦早採用一系列的詞彙和語句來對整件事情進行表述。
從敘事特點的角度來看,一部文學作品,無論是小說也好,戲劇也罷,其能稱之為“雅作”,必然是作者在敘事手法上採用了獨特的方式,或是站在獨特的視角對整件事情進行闡述[2]。例如,在大多數敘事的小說作品中,文中通常是以第一人稱即“我”的角度來描述整個 故事 的起因、經過與結果,且傳統的中國小說中,闡述事情的視角較為單一,通常只有一個,這就容易使讀者對整個文學作品產生片面的認知。因此,靈活的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進行敘事是體現作品雅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清代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從作品開端以旁白的角度對黛玉進府的事情進行敘述後,作者接連以賈府眾人、王熙鳳、黛玉等眾人的視覺進行描述,從而將眾人的外表與性格特點刻畫出來,使讀者產生開門見山的感覺,同時也體現了作品的靈活多變,從而表現出其“雅”的特質。
另一方面,在敘事的作品中,敘事的時間也是體現作品雅俗的另一重要成分。在通俗、大眾化的文學作品中,作者通常採用順序的方式進行描述,即按照事情發生的一般順序來闡述,這類作品通常被稱為“俗”。然而為力求新穎,達到“雅”的等級,許多作者在文學作品的描述中採用插敘、倒敘等方式,從而讀者們不僅在其作品中看到主觀性,還能充分體會到客觀的特性。如魯迅的小說《狂人 日記 》,作者就是按照主人公零碎的浮想而行文的,使讀者在研讀時充分體會到時間的跳躍、停滯、交叉等感受。
3.中國文學作品中文體特徵的雅俗賞析
文學作品的文體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可以理解為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說、詩歌、戲劇等,也可以理解為作者行文的風格,包括 議論文 、 散文 、敘事文等。文體主要是對作者的思維結構和方式以及社會的歷史背景等的一種體現,是按照一定的話語組成順序所形成的文體格式,也是作者個性及意識的體現形式。
文體是文學作品的具體體現形式,早在我國封建時期,我國文學領域的學者們就將文學體裁進行了雅俗的區分,古人認為詩詞歌賦是文學作品中高雅文體的代表,相對而言,戲劇、小說等則被認為是低俗的文學,難登大雅之堂。這是由於詩歌的起源悠久,且各統治階級大力推崇詩詞,而戲劇、小說等的發源時間較晚,難免受到歧視。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現代文學領域對於文體的定義則有別於古人,在現代文學界中通常認為闡述社會現象及處事真理等的文學作品是為“陽春白雪”,而以敘述個人情感,尤其是愛情的文體是為“下里巴人”。例如,描寫共產黨員在抗戰時期堅強不屈好品質的軍旅文體的小說作品《紅岩》相比於描寫都市愛情的小說作品《悲傷逆流成河》,讀者普遍認為前者更為高雅,後者更為庸俗。
4.中國文學作品中語言風格的雅俗賞析
語言風格是文學作品的藝術體現形式,若是沒有語言的支持,文學作品將無法呈現。在對待語言風格的問題上,需要充分將時代的發展趨勢納入考慮范圍,從而創造出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學作品。
由於戲劇起源於封建時期,通常在戲劇中,人物的對白及旁白的闡述通常是用文言文進行描寫的,在古人認為是低俗文體的戲劇,隨著現代社會對文言文使用頻率的下降,而逐漸被看做是高雅的文學作品。相反,由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組成的文學作品則被現代文學界視為庸俗之作[3]。然而被視為高雅的戲劇卻遠不如被視為庸俗之作的幽默風趣的小說受讀者青睞,由此可見,語言是不斷發展的,作者在創 作文 學作品時應避免語言風格過於雅正而脫離群眾。
5.結束語
中國文學作品是經歷數千年的文化沉澱、流變而沿傳至今的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藝術瑰寶,也是可以給予讀者心靈慰藉的文化載體,對於陶冶讀者的情操、提高讀者文學素養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文章通過對中國文學作品中的雅俗概念的闡述及各種行文手段的雅俗性的分析,為我國文學作品中的雅俗欣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冰冰.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試評當代中國文學評論的雅俗分化傾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3(28):137-138
[2]楊劍龍.執著探索於中國現代小說的雅俗之間 評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J].博覽群書.2011,01(07):214-215
[3]萬木春.一套雅俗共賞的現代文學欣賞叢書――評《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欣賞叢書》[J].文學評論.2012,06(29):313-314
文學欣賞論文範文篇2
論類比聯想在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作用
摘 要: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需要讀者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體驗作者的情感世界。在閱讀文學作品中,要注重類比聯想的學習,提高文學作品賞析力,以便於更好地解讀作品。
關鍵詞:文學作品;類比聯想;周易
類比聯想思維是通過直觀可感的物象,憑著人們的聯想與想像,用來闡發事物更深層的意趣、意旨和事理。語言文學的賞析,重要的是讀者會欣賞文學作品。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學的必要 方法 ,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語言文學作品。其中類比聯想就是比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賞古代詩文方面。
一、《周易》:類比聯想的起源
從被漢史家司馬遷列為“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開始,就非常重視取象思維,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蘊涵的“神聖明之得”。它也開創了類比聯想思維的研究方式。而我們所說的“言外之意”“畫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維所產生的妙不可言的“驚人”效果。類比聯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腦中與他有某種類似的另一事物的聯想。它主要是從具有相似特點的同類形象、性質、內容等進行的聯想。如枯木逢春,這種自然現象和人事有許多聯想我們可以推導出沒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煥發了生機。《周易・大過》有兩爻,一是“枯楊生�,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二是“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前者是枯萎楊樹發芽了,老頭娶到一個年輕妻子,自然現象與人間世情聯系起來。而後者是枯萎楊樹開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給了一個年輕小夥子。這兩種情況,在今天我們看似正常,古今 思維方式 卻不一樣,“無不利”與“無咎無譽”體現了社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當時的婚姻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從生育的角度來看,老頭娶年輕妻子不影響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給了年輕小夥子可能就影響生育。這就是《周易》從天象推導人事,再推導一個吉凶的判斷。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類比聯想的範例。後世文學詩詞大都受到它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借鑒了這種方式。
二、類比聯想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興,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鏡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等,都與《周易》的類比聯想有淵源關系。類比聯想可啟發人的想像和創新,增強審美情趣。它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主體的形象表現出來,獲得含蓄蘊藉的效果。如“浮雲游於意,落日故人情”。浮雲,遊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疊加;“落日”,在農業文化背景中,黃昏意義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刻,漂泊異土他鄉的遊子每至黃昏倍思親,“最難消遣是黃昏”。“落日”與“故人情”因相關而情景交融。《詩經・採薇》中有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別漸成一種習俗。因發音相似,“柳”可聯想為“留”;又因“柳”生命力極強,插根柳枝就能活,於是就可聯想到美好的祝願。又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天象與他的離愁別恨相關聯,表達了他的傷情。
類比聯想思維模式在詩歌鑒賞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將詩歌中有限的時空巧妙地擴展。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詩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說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開聯想,作品蘊藉不止在此,李龜年是唐時樂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輝煌的藝術,當年出入將相王府唱盡大唐王朝繁華與昌盛,而安史之亂後,這位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滄桑之聲唱出晚年境遇。當年之歌與今日之歌聲對比,無限滄桑盡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個逝去王朝的悲涼。這些都很好地詮釋了言外之意、話外之音的深義。
三、類比聯想思維方式的特點長於抒情,拙於說理
類比聯想思維方式模糊、靈活、開放,長於抒情,但所推知事理不夠明確,具有很大的歧義性。如,古人常以水喻德和某種人生感悟。《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類治、事善能,沙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里實際說的人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處在低下的地方一樣謙虛,心就像水一樣淵博沉靜,付出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求回報。言行就像水照萬物的清晰一樣有誠信,為政就像水除污垢一樣有政績,做事就像水能方圓一樣有最好的功用,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爭,因為不計較,所以沒有怨尤。“水至柔,卻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外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可比喻堅忍。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執,與時俱進,因勢而變,又可比喻靈活通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懷博大。水去不可復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以看出由自然現象得出抽象判斷,只是相似相關。用於聯想、抒情可以,但在說理上卻有它的局限性。
由相似關系引發類比聯想,這並不是對作者本意的理解,有時只是臨時借用,但卻直接影響了後世對著作解釋的觀念與方法。“以意逆志”,以己之意推求古人之志。更何況古人認為《詩》《易》乃聖人所作,於是從其選擇詩句進行諷諫,表達自己的意思,賦詩言志,成為“人無定詩,詩無定指”,根本就不是解釋詩人意旨,而是變成了斷章取義,望文生義。
在《庖丁解牛》篇,今天我們通常是通過庖丁解牛故事揭示“認識規律、掌握規律、精益求精“的道理。但莊子並不是這樣的本意,他生活在那種戰亂的年代,彷徨苦悶,只能走向內心世界的一種超越,追求一種逍遙游,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獨立。因此《莊子》整個的思想邏輯,就是過程要逍遙,而且盡可能自然而然,不能因為意外災難而夭折,逍遙快樂地走完上天所安排的生命旅程,這叫“得盡天年”。《庖丁解牛》選自《養生主》,實際上講的是養生的方法,所以《庖丁解牛》實際是在打比方,把刀比喻人,而牛的技經肯綮就是社會矛盾,即人如何生活在一個矛盾叢生的社會中生存。“刀刃者無厚”“彼節者有間”“以無厚八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其結果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表明自己不受政治的影響,快樂、逍遙地生存,莊子本來講的是實現逍遙的方法。
因此,讀解作品不能隨意戲說,至少要以文學四要素及四者之間的關系,整體性思維來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主題,如圖所示:
從讀者角度說,讀者要了解作品本義,就要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要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就要了解影響作者創作動機的時代因素。
所以說,我們掌握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欣賞文學作品,也需要聯系現實,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把握其生活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讀中國古代詩文作品。
參考文獻:
[1]馬恆君.周易正宗[M].華夏出版社,2007.
[2]李俊嶺.《老子》解讀[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12.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中華書局,1983.
文學欣賞論文範文篇3
淺談文學欣賞 教學方法
摘要:作為一個中學語文教師,怎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文學欣賞課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的。教學中不但要精心選擇學生喜愛的教學內容,還要充分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表現,並多使用創設研討與互動的教學情境等方式,都有助於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實戰教育多年,本人就將在教學中的一點小小的體會剖析給大家。
關鍵詞:文學;教學;作品
1.精心選擇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
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可從文章的結構脈絡方面入手設計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著作者的一種寫作思路,並在文章的結構脈絡中加以體現。所以在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計過程中,首先要從文章的結構脈絡入手設計,以此設計的問題,有助於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提高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能力。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時期的兩種不同的生活,為什麼要先寫"百草園"生活,後寫"三味書屋"的生活?這兩種生活掉換位置寫可以嗎?談談你的看法。由此啟發學生思考按照時空順序結構文章的好處,再如教學《死海不死》這篇 說明文 時,可以這樣設計一個問題:本文先介紹什麼,後介紹什麼?你認為這樣介紹好嗎?談談你的想法。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由果推因的說明結構特點以及寫作思路的優點。
2.教學的趣味性
課要有趣味性,使學生迷戀。教學的趣味性,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學作品雖比較容易教出趣味,而說明文、議論文教學也不是不可做到。閱讀教學是通過一篇篇課文對於語言文字千變萬化的運用觸動學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獨特的引人入勝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引導學生咀嚼、推敲,體會到文章的味從而步入勝境。這里所說的趣味,絕不是庸俗低級或故弄玄虛,而是與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緊密相連。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對青少年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並熟悉學生在閱讀方面渴求知識的心態,緊扣課文的特點,以知識的清泉澆灌,學生往往就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圍之中。課的起始階段猶如一篇文章的開頭,須反復斟酌,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迅速進入學習的軌道。
課中要注意張馳結合,學得愉快。課的結尾力求餘音繚繞,啟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為了使學生咀嚼到閱讀課文的甘甜,可採用直觀演示、開拓想像、抓點拎線、開成懸念、展現意境、激發感情、討論答辯、運用學生逆反心理等等方法作為閱讀的直接誘因,也可充分調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光、電、聲、像作用於學生的耳目,與文字相互映襯,入目入耳,最終達到入心的目的。
3.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角色和引領作用
將課堂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轉變,必將有效提升和活躍課堂氣氛。而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經常是被動、機械的教育對象,沒有作為主動的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限制了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壓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文學欣賞課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加強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學習,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可針對某一作家或作品,提出一些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者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名著名片,然後談 觀後感 。
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僅在課後閱讀了許多作品,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更有許多同學把改編成影視的名著與原作進行比較討論。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其中,更善於聽取和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給予各種不同意見以充分表達的機會。同時,還要不時地給他們以啟發、引導。課堂上,老師既要把學生看作一個知識的學習者,更要把學生看作一個有豐富內心世界、有獨立人格尊嚴和巨大生命潛能的生命體,尊重他們,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學生思考的成熟與否,觀點的幼稚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並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確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得以充分釋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是激活學生思維,形成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
4.創設嶄新的教學情境
4.1學生研討式。對話教學是目前比較先進的一種教學理念,它提倡建立自由、開放的心理場境,體現民主、平等、自由、開放、溝通、合作等特徵,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意識和自由開放的個性,力求創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的課堂教學情境。建立和諧氛圍,是創設充分參與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前提。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除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是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形成的基礎。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不輕易指責或批評學生,常給學生以鼓勵和支持,使學生心情舒暢、興趣盎然、無拘無束地參與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例如,在欣賞金庸小說時,設定的情景是"金庸小說研討會",同學們坐成圓桌式,暢所欲言,教師不加任何評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在談到金庸小說中的"大俠"時,有的認為是郭靖,因為他"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有的認為是令狐�_,因為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則認為是蕭峰,因為他為了和平,為了阻止大宋與契丹兩國交兵而不惜犧牲性命。在談到誰的武功最高時,有的學生說是韋小寶,因為他的逃跑功最厲害(不時引起鬨堂大笑)。實踐證明: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愉悅.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使之滿腔熱情地投人學習。
4.2師生互動式。在對話教學中,教師的權威性被消解了。教師雖然還要控制整個教學過程,但他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了。在傳統的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教師要求學生必須聽話,並把聽話與否作為判斷學生好壞的標准。而對話教學則要求教育者首先是一個好的引導者,即引導學生表達出自己所想表達的東西。教師作為引導者,既要保持一定的權威性,又要以一種夥伴的姿態介入學生之中,做到既外在於學生,又與學生同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以一個普通參與者的身份公布自己的閱讀成果,以便與學生平等交流。在對話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很多見解是獨到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闡發自己的觀點,形成對話能力,身臨其境,身心俱動至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長期下去,我相信:情境教學的優勢一定會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在語文教學,尤其在文學鑒賞教學中得到廣泛而卓有成效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鄒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
[2]代景民.閱讀期待和有效閱讀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6
猜你喜歡:
1. 文學鑒賞論文
2. 淺談文學鑒賞論文範文
3. 文學欣賞論文碩士範文
4. 古典文學論文精選範文
5. 文學學術論文範文參考
6. 文學學術論文範文2000字
『伍』 簡述3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取得的成績
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憨筏封禾莩鼓鳳態脯卡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陸』 為什麼說吶喊與彷徨是20世紀中國小說的開山與高峰
原因: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1、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記》(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等。
2、追求含蓄的表達、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例如:《故鄉》里那幅「神奇的圖畫」、祥林嫂最後的「肖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