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法國小說史
A. 經典的外國文學著作有哪些
《莎士比亞全集》、《論人生》、《失樂園》、《格列佛游記》、《魯賓孫飄流記》、《雪萊詩選》、《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福爾摩斯探案集》、《道連.葛雷的畫像》、《德伯家的苔絲》、《華倫夫人的職業》、《牛虻》、《月亮與六便士》、《尤利西斯》、《簡.愛》等
B. 法國文學的歷史起源
現代法國人的起源非常復雜,主要由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羅曼人構成,其中羅曼人所佔比重最大。法語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拉丁語的一種現代形式。那些古羅馬的拉丁語天才盡管早已作古,卻似乎始終左右著法語文明發展的軌跡和方向。古羅馬人對秩序和理性的熱愛、對極端狀況的竭力避免等特徵被後來的法國人所繼承。然而這些特徵在法語文學中的體現卻並不明顯。盡管法國通常是新的文藝運動的發源地,但這無法改變法國人思維保守的事實。
法國人歷來非常嚴肅的看待美學問題;一部法國文學史,便是學習文學發展脈絡的最好教材。由於法語文學擁有悠久和豐富的歷史,並在發展過程中對其他語言的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通常認為其占據了西方文學發展的核心位置。
有時法國人自視為高盧人的後裔,繼承了所謂的「高盧精神」,追求輕松愉悅的歡樂,喜歡嘲諷別人,從不嚴肅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相關問題。實際上,在所有法語文學中都可以看到這種「高盧精神」的影子。然而,法語文學有一個非常基本的特徵卻經常容易被人忽視,那就是絕大多數最偉大的法語作家的作品中「高盧精神」體現得並不顯著。
如此簡單的概括顯然不可能將復雜的法語文學的特徵解釋清楚。對於大多數外國人,尤其是講英語的人而言,以表述明白、表意准確和風格高雅為特徵的法語散文似乎在形式上要優於法語詩歌。然而法國人卻會竭力反駁這一點。在他們眼中,法語詩歌獨特的韻律感是旁觀者永遠也無法充分領略的,其魅力絕不亞於聲名遠播的法語散文。對法國人而言,法語詩歌的獨特性根植於法國文明的傳統,並且也切合法國人的品味。
C. 外國文學的外國文學歷史
⒈ 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逐漸向縱深發展。「九五」期間,外國文學史繼續成為中國學者的研究重點,除了適應教學的需要外,留學回國的教師逐漸增多,並帶回了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造成文學史繼續成為研究熱點的主要原因。除了一批比較傳統的文學史如李賦寧主編的《歐洲文學史新編》和劉海平、王守仁主編的《新編美國文學史》之外,「九五」期間還出版了一大批外國文學斷代史、國別斷代史、國別史和針對主要文學形式的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楊仁敬主編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王佐良和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李明濱主編的《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黃源深撰寫的《澳大利亞文學史》、沈萼梅主編的《義大利當代文學史》、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戲劇史》、瞿世鏡主編的《當代英國小說》、郭繼德撰寫的《加拿大英語戲劇史》、鄭克魯撰寫的《現代法國小說史》、陳世雄主編的《歐美戲劇史》等。吳元邁主編的「20世紀外國文學國別文學史叢書」,是按照國家和語種來分類、分別由各語種專家執筆的一套文學史叢書。北京外國語大學充分發揮其多語種的優勢,推出了一套「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叢書」,這是一套以普通讀者為對象,按國別劃分的文學史話,每冊篇幅並不很大,語言比較流暢,趣味性較強,有助於擴大外國文學在廣大讀者中的影響。2. 研究類的專著逐漸增多。除了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外,中國高校研究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國外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以及國外的重點作家。由於「九五」期間正值世紀之交,因此,二十世紀外國文學流派和二十世紀西方的重點作家就成為首選的研究課題。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專著包括申丹的《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陸建德等主編的《現代主義之後:寫實與實驗》、李維屏的《英美意識流小說》、肖明翰的《福克納研究》、張劍的《艾略特與英國浪漫主義傳統》、蔣洪新的《走向<;四個四重奏> T. S. 艾略特的詩歌藝術研究》、郭天相主編的《俄羅斯詩學研究》、李德恩的《拉美文學流派嬗變與趨勢》、吳福恆等主編的《美國作家論》等。這些研究成果有很強的針對性,有些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成果的作者都能在總結歸納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發現,真正實現了與西方學者在同一研究層次上的交流和對話。
⒊ 對國外文學發展的趨勢日益敏感,介紹也更加及時。隨著中國高校教師出國進修機會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教師有機會接觸外國文學批評的第一手資料。受國外文壇活躍的學術氣氛的影響,我們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及時地把國外文學批評的最新動態介紹給中國的讀者。「九五」期間,刊登在《外國文學》、《國外文學》、《外國文學評論》等專業文學刊物上的大批評介、譯介性的文章正是這些教師努力的結果。收集成冊的評介國外文學批評的代表作有王逢振主編的《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和盛寧的《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評》。
⒋ 外國文學的研究已開始擺脫純文學的束縛。「九五」期間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一批研究人員自覺地遵循文化的概念,努力擺脫舊時經院式純文學研究思路的束縛,開始研究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文化等跨學科的課題。這種將文學作品與孕育它的那個時代的人文文化結合起來研究的做法,使我們的研究人員開闊了思路,對作品的剖析也有了新的視角。王守仁的《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和何雲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文化》是這一嘗試有代表性的成果。
⒌ 對外國文學翻譯的研究已開始受到關注。外國文學的翻譯從實質上來講是一種比較研究,即對一種文化的語言揣摩和研究之後,用另一種文化的語言進行表達、闡述的再創造。中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九十年代以來,大批外國文學作品被譯成中文:當代作品被及時地介紹給中國讀者,不少經典作品被多位、甚至數十位譯者反復「重譯」。雖然,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發展很快,但是譯文的質量確實很令人擔憂。這里既有翻譯的實踐問題,也存在理論方面的問題。翻譯批評是為了解決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學科分支,而南京大學的許鈞則是這一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他的《翻譯思考錄》、《中國翻譯理論與實踐》(與王克非合作)等專著和論文是中國學者首次對翻譯批評系統論述的成果。
⒍ 高校外國文學教材初見規模。由於中國高校外國文學的研究與教學的緊密關系,教材建設始終受到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關注。九十年代初,外國文學教材建設的重點是編寫外國文學史和文學選讀本。「九五」期間教材建設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沿用了多年的外國文學史教材面臨修訂的任務,以適應外國文學發展的趨勢;推出的一批外國文學史專著由於資料新、觀點新,更成為高校外國文學史課程的首選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購買在中國的重印權後出版的原文版外國文學名著更為外語院系的外國文學課提供了原文教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組織力量編寫了一套(共11種)原文的通用語種文學選集,現已推出西班牙、拉丁美洲、俄羅斯、韓國等四種,陸續要出版的還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阿拉伯等。由於篇幅大(每冊近千頁)、涵蓋面廣(選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因此,非常適宜作為高校外語院系的文學課或閱讀課教材。這套文學選集叢書的出版填補了中國在外國文學教材方面最大的空白。 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除分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和上海等省市的社科院外,主要集中在高等學校――高校的外語院系、中文系和外國文學研究機構。中國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隊伍具有以下優勢:
⒈ 中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數量之多是其他研究機構所不能比擬的,已成為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主力軍。
⒉ 由於高校的教學必然涉及外國文學的各個領域,因此,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的涵蓋面非常廣,成果的覆蓋面也很廣。
⒊ 高校的科研基本上是服務於教學的,所以,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選擇的課題更傾向於解決有實踐價值的問題。
⒋ 由於高校的研究隊伍相對穩定,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部分重點大學,特別是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等已形成了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的外國文學研究群體,其中的一批資深教授已成為全國外國文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者已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研究方向。
⒌ 藉助於各級外國文學學術團體,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更直接也更頻繁,開始出現了資源共享、合作搞課題的好勢頭。 ⒈ 雖然「九五」期間文學史類的成果很多,但是由於缺乏宏觀調控的手段,課題重復很多,造成了較大的人力和財力的浪費。再加上大部分仍是個人項目,研究力量分散,缺乏如《中國通史》那樣的巨著。個別文學史類的成果有「著書不立說」之嫌,即以西方出版的文學史為藍本編譯而成。
⒉ 在研究方法和學風上還存在著浮躁情緒。對熱點課題、熱點作家,趨之若鶩,而難點問題、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空白則無人問津,受到擱置和冷落。有些評論缺乏理論的深度,僅僅停留在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之上。
⒊ 對於國外外國文學研究最新動態的了解仍然滯後,許多介紹性文章仍為譯文,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對國外的文學理論往往缺乏具體、認真的分析鑒別,而是生搬硬套,盲目引用。
⒋ 外語院系的教師和中文系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和合作,他們仍分屬各自的學術團體,停留在各自的圈子裡,部分中文系的教師外語水平較低,無法閱讀外國文學的原文,只能依賴於外國文學作品和國外評論的中文譯本,常常受到譯文的誤導而曲解作品的涵義。
D. 法國的聖埃克蘇佩里在現代文學史上他被認為最早什麼的作家
聖埃克蘇佩里(1900-1944),法國作家。他是法國最早的一代飛行員之一。1940年流亡美國,僑居紐約,埋頭文學創作。1943年參加盟軍在北非的抗戰。1944年他在執行第八次飛行偵察任務時失蹤。其作品主要描述飛行員生活,代表作有小說《夜航》,散文集《人類的大地》《空軍飛行員》,童話《小王子》等。
E. 為什麼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四)
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個性悲劇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代表作,20世紀前期歐洲著名的「長河小說」之一。在近代法國小說史上佔有特殊地位,它的特殊價值一是作為社會小說對歐洲現代文明腐朽衰落的現實作出了有力的批判,二是作為觀念小說以一種新的人道主義思想對一代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小說描述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脫的一生,塑造了這個集道德理想、行動熱情和英雄精神於一身的新人形象,並以他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戰前歐洲廣闊的社會生活。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有著豐富性格內涵的復雜形象。他並不從個人對社會的倫理關系去批判資產階級,而同時又保持著對它的某種依戀性,因而沒有表面化的蒼白的思想特徵。不過,在展望未來社會的遠景時,他也不自覺地為某種寬泛的博愛理想所困擾,導致他那強悍個性的畸變和悲劇性終結。
羅曼·羅蘭並未賦予這一小說人物以過多的政治色彩,但他那被作家有意突出的普遍人性由於不斷地處在尖銳的社會矛盾之中,因而往往被歷史化和具體化了。這也是小說家努力的方向,他想使這一人物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不排除身上的弱點和盲目性,而突出他的英雄性格和反抗精神;不使他脫離社會和政治斗爭,卻又讓他保持著思想上的絕對自由;不窒息他身上一定程度的野性和強悍個性,同時賦予他以人情味和真誠的同情心。總而言之,這既是一個具有豐富人性特徵的人物形象,又是一個在社會里掙扎、謀生、創作、反抗、探索的實實在在的藝術家。從小說美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在現實性的基礎上加以理想化的形象。
但是,審美理想化並沒有妨礙小說家把他的人物的個性根植於現實的土壤。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性格發展不停滯於單純的人性層面,譬如凝聚的「英雄個性」的層面。在小說的前半部,主人公的活動表現出個人干預社會的傾向。然而這種個人干預社會進程的可能性非常有限。但主人公性格的發展在小說後半部突破了這一點,他逐漸使自己的生存目的由單純反抗變為一種明確而自覺的民主主義理想,即投身於人類的進步事業。在戰前的歷史條件下,這種轉變的根本標志就是與勞工結合。但是,在政治問題上,他卻感受著矛盾,一方面他作為藝術家不能為政治空談而浪費他的時間,另一方面又感到政治是不可逃避的東西,面對貧富懸殊的不公平的社會現實,他「良心上不能不擁護勞工的政黨」。羅曼·羅蘭的人物是一代優秀分子,他們對勞工的事業充滿同情和希望,但在歷史潮流中僅僅看到工團主義的神話,因而未能真正地找到歷史的出路,小說的悲劇性就在於此。
羅曼·羅蘭在小說末卷出版序里,已向讀者言明小說結局的悲劇意味。他無意於謳歌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寬容與慈悲,只是以冷靜的痛苦的懺悔意識寫出這一個時代的悲劇:
我寫下了快要消亡的一代的悲劇。我毫不隱蔽地暴露了它的缺陷與德性,它的沉重的悲哀,它的混混沌沌的驕傲,它的英勇的努力,以及它在重新締造一個世界、一種道德、一種美學、一種信仰、一個新的人類這一超人使命的重負之下感到的沮喪。——這便是我們過去的歷史。
這是一段超人精神的沮喪的歷史。在1914年大戰臨近的歷史進程中,這段試圖超越老舊的歐洲的可歌可泣的歷史,已經接近尾聲。所以在深思熟慮之後,不得不匆匆結束他的主人公的行程。
盡管小說的結局帶有悲劇色彩,還是不能把它的基本精神作為悲劇意識來理解,因為小說主題的側重點是歐洲新一代民主主義者的「超人使命」,他們不僅要重新締造一種文化,而且要重新締造一個新的人類。羅曼·羅蘭在小說中正是試圖通過他的人物來設想一種全新的文化和一個全新的人類社會,從而開拓了歐洲人道主義文學的廣闊前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阿拉貢認為「這部小說打開了20世紀的門戶」。
羅曼·羅蘭在小說中明確提出了鏟除「貧乏的個人主義」的主張,這標志著歐洲人道主義的一個新的方向。但羅曼·羅蘭並不要求取消個性,相反的,他主張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只是不贊成以個性的發展來拒絕個人的社會義務。個人與社會,個性的發展與社會的義務,這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中心內容。小說正是圍繞這一中心內容來表現「生與愛」,或英雄主義與博愛的主題的。生命力,或英雄主義,體現了強有力的個性特徵,愛則是一種道德天職和人類義務。
約翰·克利斯朵夫身上集中了當代思想的這兩個方面。作者在塑造這個藝術形象的過程中,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把尼採的超人精神同托爾斯泰的道德使命結合起來,並以新的歷史精神處理個人命運同周圍世界的現實關系。這樣,讀者便看到了小說主人公的個性及其社會存在猶如一條生命的巨流自由地奔瀉。與這種粗獷強悍的個性同時存在著的,是對人類的巨大同情心,它以真誠的愛維系著人類的精神聯系,並試圖克服冷酷無情的人際關系。圍繞主人公形成的友愛世界,體現了作者的這一審美理想。但這一理想只是一個未來的遠景,當作家讓他的人物把這一遠景烏托邦地搬移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便導致了小說結尾的思想悲劇。(柳鳴九)
F. 中世紀法國文學的演變進程
最早的形態
公元5世紀末,在今天法國的土地上,已經出現法蘭克人的王朝。但是以法蘭西命名的獨立王國,則從公元 9世紀中葉開始。「法蘭西王國」是指法蘭克人的王國。法蘭西王國的建立標志著法國民族統一體的形成,同時也標志著民族語言,即羅曼語的形成。作為現代法語的前身的羅曼語,是拉丁語和當地方言融合而成的民間語言,稱為「通俗拉丁語」。最早的法國文學作品是用羅曼語創作的。
標志
法國文學史上通常以公元 842年的《斯特拉斯堡盟約》作為法國文學起源的第一個標志。這份文獻只是當時法蘭克王禿頭查理和日耳曼王路易訂立攻守同盟的條文,內容與文學無關。由於盟誓全文要由在場的法蘭西將士齊聲朗讀,所以不用當時的官方語言拉丁語,只能用民間語言羅曼語寫下來。於是這一文獻不但成為法蘭西語言史上的第一件珍貴資料,而且也被認為法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世紀和11世紀,在法國文學史上除幾篇《聖徒行述》外,沒有留下重要的紀錄。這類聖徒小傳都是用韻文寫成。例如11世紀的《聖阿萊克西行述》包括 265行詩。當時在民間口頭流傳的作品是多種多樣的,但只有宗教題材的口頭文學被紀錄下來。這是由於當時只有教會掌握文化,只有神職人員才有條件把流傳在民間的口頭文學經過他們的選擇和潤飾而紀錄下來。
中世紀文學是法國文學史的第一章。
法國通史上所謂中世紀,指公元842到1515年,也就是從《斯特拉斯堡盟約》算起,到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登基為止。文學史上的中世紀大致也是這樣劃分的。
最早的法國文獻《斯特拉斯堡盟約》
中世紀長達五、六百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法國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遷。從 9世紀到11世紀是封建制度從產生到成熟的階段。12世紀是封建制度鼎盛時代。從13世紀開始,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逐漸形成和發展。它是資產階級的前身,它和封建勢力的關系是相互對立又互相利用,因為當時代表封建等級制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勢力,在市民階級的合作下,才逐漸改變了封建割據的局面。
中世紀的法國社會存在著封建與反封建兩大勢力的矛盾和沖突。在封建勢力一邊,有兩種因素:封建貴族與基督教教會。在反封建的一邊,也有兩種因素:農民與市民階級。在文學上,這種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反映為多種風格、多種體裁的作品的蓬勃發展。在封建階級上升的過程中,人民群眾曾經歌頌封建主的武功,宣揚為祖國獻身的愛國主義。流行於11世紀的《羅蘭之歌》的主題思想就是在這種基礎上產生的。
《羅蘭之歌》
《羅蘭之歌》歌頌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麾下騎士們的忠勇,奮戰而死的羅蘭就是這類騎士的典型形像,《羅蘭之歌》是一篇史詩,它具備了古代史詩的基本因素,那就是謳歌武士的勛業和真誠的愛情。羅蘭的未婚妻一聽說羅蘭戰死沙場,立即昏厥倒地,這就是愛情的表現。
武功歌
武功歌是流行於11世紀法國的一種口頭文學。《羅蘭之歌》是當時流行的武功歌中的代表作。到了12世紀,宮廷小說繼武功歌之後風行法國。這種小說是一種協韻的詩體作品,便於口傳和記憶。宮廷小說是法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小說。
宮廷小說
宮廷小說主要內容是騎士以貴婦人為熱戀與崇拜的對象,他們為了博得貴婦人的歡心,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宮廷小說反映13世紀法國封建貴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變化,貴族階級從崇尚武功、愛好征戰與狩獵,轉變到醉心於奢華的生活,並且開始欣賞文學藝術,重視禮貌風度,語言力求優雅。宮廷小說代表作《特里斯丹和綺瑟》的主題思想是愛情至上論,也就是所謂「愛情比生死更為強烈」。
訓誡小說
13世紀流行一種懲惡勸善的訓誡小說,又名喻意小說。善、惡、美、丑這些抽象的概念在小說中都以人的面目出現,即用人的形像、言語、動作,表現一種抽象的概念。最著名的喻意小說《玫瑰傳奇》是用詩體寫成,上下兩部共有詩句萬行以上。上部大約寫於1230年,40年後,才由另一個作家繼續寫成下部。這種訓誡小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階級的道德觀。
市民文學
中世紀法國文學中最富於生氣、最有獨創性的是代表新興的市民階級的市民文學。從12世紀以來,市民文學日漸發展,14、15世紀,是市民文學的昌盛時期。市民文學體裁不一,內容豐富活潑。在寓言、故事、小寓言、趣劇(或譯鬧劇)以及抒情詩方面,都有傑出的作品。例如《列那狐的故事》、《農民醫生》、《分裂的毯子》、《訟師巴德蘭》等,都是流傳到今天還能吸引讀者的市民文學代表作品。中世紀的市民文學對後世文學影響甚大。16世紀人文主義作家拉伯雷的小說《巨人傳》,17世紀喜劇家莫里哀某些劇本(例如《屈打成醫》)等,在內容或在表現形式上,都受了中世紀市民文學的影響。
個人抒情詩的最早的優秀之作
13世紀的平民詩人呂特伯夫和15世紀的流浪詩人維永的作品,被認為個人抒情詩的最早的優秀之作。
G. 法國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歷史地位誰上誰下
錢鍾書先生,字Mocun號槐聚,1910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歲入的東林小學,中學在蘇州吳濤,無錫輔仁中學接受中學教育,19歲,清華大學破格錄取。
楊先生江於1932年在清華大學舉行,並於次年畢業,去了上海光華大學的教練。
在1935年,先生和楊先生江的結婚,然後同福英格蘭研究。兩年後,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文學「一文同意副博士(B.litt)的,程度在做研究與楊先生江去了法國巴黎大學,1938年生,清華大學大學,一個例外晉升為教授,並於次年,飛到全國的藍田師范學院人迎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寫作。在1941年轟炸珍珠港,先生被困上海,任教於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在「譚毅路」寫在邊緣的生活「寫作完成。
二戰結束後,任書林季刊編輯器,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外國語言?和英國館的南京中央圖書館雜志「。談藝錄在此後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獸鬼」,小說「圍城」詩學「」已陸續出版,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1949年,總統回到清華大學任教;轉移到文學研究所於1953年,在完成「宋詩選注」,並參加在「文集」,「中國文學史」(唐宋)。
1966年,「文革」爆發後,先生的影響,1969年11月,楊先生被送到河南的「五七幹校」。 1972年3月回到北京,關在這一年的8月敲定。
1979年錐「,」老人與海「四齣版。醫院的特別顧問,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自1982年以來,1984年出版的談藝錄(補充);次年,公布由七綴集。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錢鍾書簡介
錢鍾書(1910至98年),現代文學研究,作家,詞Mocun號槐聚,曾用筆名在書中月,江蘇省無錫市。 「抓周抓住他的年齡一本書,所謂」鍾書。
錢鍾書出生在師叔家庭,他從小就受到傳統經典,歷史,教育,高中中文,英語,成績不好,但在數學和其他科學專業。考生清華大學,數學只有15分,但中文,英文,這是走出來的英文在1929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破格錄取的傑出成就。在此期間,他努力學習,並有廣泛的接觸與世界的文化和學術成果。從1933年大學畢業。 1935年已婚,作家,翻譯家楊江。獲取項目的學生有資格同一年,兩年在牛津大學英語系學習,教育去了大學,法國巴黎,法國文學的一年,1938年回國。曾任教於多所大學。
錢鍾書深入研究中國歷史,哲學,文學名著,但從來沒有停止過閱讀和研究的舊的和新的西方文學,哲學,心理學,和幾個有名望的學術著作的作者。他的散文和小說也很不錯,尤其是小說「圍城」的才華和繆與連篇,是著名的。
錢鍾書從小機智,但他的天賦主要表現在文獻中。他喜歡自由隨意尤其是不願意一步一步的邏輯推理,厭惡數學,物理學,課程和其他課程。錢鍾書進入中學後逐漸愛上了英語。錢鍾書由美國聖公會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大部分課程都用英語教授。他的英語成績好,但他從來沒有上英語課,也不看英語教材在課堂上記筆記也不外語原版小說,但放在眼裡。因此,他的英語幾乎完全是自學成才,充分展現了他卓異的語言天賦。盡管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在生活中,錢鍾書是有點「瘋狂的氣。」例如,他可以不說的東,西,出在迷失方向的衣服是不是荒謬的,那就是,內,外,無論傻瓜體育教育的,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英語密碼喊得相當響亮,清除,准確,但他周圍,不管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喊上的密碼,但懵懵懂懂無法忍受,往往刺激全班鬨堂大笑,但不知何故。聰明過人,但往往是「困惑」,這是人們難以捉摸的錢鍾書。
錢鍾書知識,有優秀的內存。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他和吳晗,被稱為清華夏鼐「三才子」。聯系與陳炎老人反映了這一點。陳妍,石遺產,在晚清的「三詩人之一,在時間的詩壇佔有重要的地位。石遺產的老年詩人和學者在小許可證,但錢鍾書是一個新的光。暑假錢錢鍾書從清華回無錫石遺產老年人應該邀請他去自己的家園。一旦清末詩人王韻石遺產的老人說到:「王允的性格是非常低的,儀器亦邪,幾乎施雄知道嗎?「錢其琛說:」這應該是一個侏儒。「石文化笑著說:」為什麼是知識? 「錢學森說:」當國王去世後,上海日報有趣的輓聯雲「學習的復文中子,就像武大郎」,這是它。 「的石頭遺產老人點點頭肯定。加入王韻的著作只有」項只相當大的,他的詩是比較理想的很少,他的石頭的以是詩「只有兩,但可以不記得其中兩個。錢鍾書立即回答說:」它像「獨立慚愧攜帶匕首,真看山「。石遺留下來的老人們不由得唏噓不已:施凶非常美好的回憶! 「
錢鍾書先生作為一個著名的作家和學者,取得巨大的成功。錢鍾書閉門遊客,淡泊名利,在他的晚年和其敏銳的完整的世界值得稱道的。外國記者曾經說過,他來到中國,兩個願望:第一,看長城,看錢鍾書。錢鍾書看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有是也一位外國記者因為看了錢鍾書的堡壘圍城「,想采訪錢鍾書。他扮演了很??多的電話,終於找到了錢中舒先生。錢中舒先生拒絕的采訪要求在手機上,說:」如果你吃一個雞蛋覺得不錯,我們還需要知道雞下蛋嗎?「CCTV開辟了流行的面部公共東方之子」,許多人不顧一切往裡鑽自豪地展示自己的「魅力」,但是,當計劃的制定者試圖采訪錢鍾書,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美國一所著名大學想邀請他來演講的時間是6個月,2周說,40分鍾的時間,約8個小時的時間,並給予獎勵是16萬元,但沒有辦法錢鍾書行動。另外,在巴黎,「世界報」的文本表示,中國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沒有其他比非錢鍾書。錢鍾書這種評價不僅不接受,相反,「光明日報」寫道:「諾貝爾文學獎的公平性提出質疑。
1998年12月19日7:38,錢鍾書先生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8歲。錢先生的遺志先生葬禮的一切簡單,仍然是兩個或三個親人告別的行,不舉行任何追悼會,不保留骨灰和肯辭職花籃,花圈。火化當天,在現場送行,一直是20多個人,包括錢的女婿,孫子,孫女,他的學生,學生和學生,我的一些朋友。有些人聽說過自願來到。錢鍾書的遺孀,著名學者楊江不要忘記把一個小的花紫色和白色的玫瑰,我對錢鍾書的身體。 「火葬關上了門,有人勸她離開,她說:」不,我要站兩分鍾。「她淡淡的眼淚在眼眶裡。錢鍾書的遺體火化骨灰附近的棚子,根據他生前的意願。大學,代表一個時代,大家都知道,光在海外可能有成千上萬的嗎? 「社會科學學院,外語薛先生說,」錢鍾書了,我們還是讀他的書俱樂部。先生住在這本書。 「
H. 現代法國文學是什麼
1870年的普法戰爭導致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滅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1次無產階級專政。公社失敗後,反動的資產階級獲得勝利,1875年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的工人運動在70年代末有了新的開展。1879年,法國第一個真正的工人政黨成立,提出社會主義的主張,並且通過由馬克思、恩格斯、蓋德和拉法格起草的黨綱。但由於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工人運動內部也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如可能派、無政府工團主義,展開了長期、復雜、尖銳的斗爭。90年代以後,國際上的許多重大事件(第二國際的活動、1905年的俄國革命)都對法國工人運動和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起過巨大的影響。
在左拉最後確立自然主義理論以前,在60年代,愛德孟·龔古爾(1822~1896)和於勒·龔古爾(1830~1870)兄弟二人合寫的《日爾米尼·拉賽德》(1865)已經是一本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
自然主義在詩歌方面的表現是60年代開始形成的巴拿斯派。巴拿斯派宣揚藝術至上,不問政治;他們標榜創作「冷靜的」、「客觀的」、「無我」的詩,宣揚為藝術而藝術,單純注重藝術形式,刻意追求造型美感。巴拿斯派的創始人是勒貢特·德·里爾。另一個重要代表詩人是洛賽·瑪麗亞·德·愛瑞狄亞(1839~1907)。
象徵主義作為一種文學運動,是在1886年《費加羅日報》發表若望·莫瑞亞斯(1856~1910)執筆的《象徵主義宣言》,但是在這以前,象徵主義的基本精神和創作原則,在魏爾侖、韓波和馬拉美等人的作品中已經有具體的表現。魏爾侖把詩歌看作個人感情和感官的直接表現;韓波把詩歌看作對不可知的世界的一種神奇的認識手段;對於馬拉美,詩歌則是為了揭示隱藏在一切事物背後的「理想世界」,即事物的「純凈」狀態。他們都把客觀世界看作主觀世界的「象徵」,發展了波德萊爾「宇宙是一座象徵的森林」的神秘主義觀點。這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創作方法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沒落。
20世紀80年代末,著名的小說家保爾·布爾澤(1852~1936)認為必須以君主主義思想和天主教信仰來教育青年,才能復興法蘭西民族。莫里斯·巴萊斯(1862~1923)以宣揚頹廢的個人主義的《自我崇拜》(1888~1891)三部曲開始他的創作。後來他成為「民族復興」的鼓吹者,成為德萊福斯事件中反動陣營的領袖之一。
他在第2個三部曲《民族精力小說》(1897~1903)里頌揚的一個富有精力的樂觀主義者,實際上是信奉狹隘民族主義的典型人物。彼埃爾·洛蒂(1850~1923)是宣揚殖民主義的代表作家,他繼承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傳統,在他的描寫遠方國家「原始狀態」(即所謂異國情調)的小說中,貫穿著愛情、死亡、憐憫等「永恆」的主題;他想讓人相信人的命運是不變的,但實際上是掩蓋了殖民主義者和當地居民之間的真實關系。同時,他以歐洲「文明人」的姿態去描寫遠方國家的「原始狀態」,鼓勵了殖民主義擴張政策。
在上述各種文學流派活躍的年代裡,巴黎公社文學同自然主義、象徵主義以及反動文學尖銳地對立著,它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高漲,表現了國際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發揚了法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給文學為革命服務提供了光輝的範例。與此同時,一些進步作家也在努力接近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在作品中用論戰的形式對第三共和國政府展開尖銳的批判,法朗士和羅曼·羅蘭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在反對各種消極、頹廢、反動的文學流派的斗爭中,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家拉法格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I. 歐美文學名著導讀的作者簡介
鄭克魯,廣東中山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1962年至1965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生。曾任職於社科院外文所、武漢大學法語系,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負責人。著作有《法國詩歌史》、《現代法國小說史》、《法國文學史》(上下冊)、《法國文學縱橫談》 ;譯作有《茶花女》、《蒂博一家》、《悲慘世界》、《法國詩選》、《雨果散文選》、《巴爾扎克中短篇小說選》、《法國短篇小說精選》、《基度山恩仇記》;主編有《外國文學史》、《外國文學作品選》、《新編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等。
J. 外國文學發展歷史
1. 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逐漸向縱深發展。「九五」期間,外國文學史繼續成為中國學者的研究重點,除了適應教學的需要外,留學回國的教師逐漸增多,並帶回了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造成文學史繼續成為研究熱點的主要原因。除了一批比較傳統的文學史如李賦寧主編的《歐洲文學史新編》和劉海平、王守仁主編的《新編美國文學史》之外,「九五」期間還出版了一大批外國文學斷代史、國別斷代史、國別史和針對主要文學形式的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楊仁敬主編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王佐良和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李明濱主編的《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黃源深撰寫的《澳大利亞文學史》、沈萼梅主編的《義大利當代文學史》、何其莘撰寫的《英國戲劇史》、瞿世鏡主編的《當代英國小說》、郭繼德撰寫的《加拿大英語戲劇史》、鄭克魯撰寫的《現代法國小說史》、陳世雄主編的《歐美戲劇史》等。吳元邁主編的「20世紀外國文學國別文學史叢書」,是按照國家和語種來分類、分別由各語種專家執筆的一套文學史叢書。北京外國語大學充分發揮其多語種的優勢,推出了一套「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叢書」,這是一套以普通讀者為對象,按國別劃分的文學史話,每冊篇幅並不很大,語言比較流暢,趣味性較強,有助於擴大外國文學在廣大讀者中的影響。
2. 研究類的專著逐漸增多。除了對外國文學史的研究外,我國高校研究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國外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以及國外的重點作家。由於「九五」期間正值世紀之交,因此,二十世紀外國文學流派和二十世紀西方的重點作家就成為首選的研究課題。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專著包括申丹的《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陸建德等主編的《現代主義之後:寫實與實驗》、李維屏的《英美意識流小說》、肖明翰的《福克納研究》、張劍的《艾略特與英國浪漫主義傳統》、蔣洪新的《走向<四個四重奏> T. S. 艾略特的詩歌藝術研究》、郭天相主編的《俄羅斯詩學研究》、李德恩的《拉美文學流派嬗變與趨勢》、吳福恆等主編的《美國作家論》等。這些研究成果有很強的針對性,有些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成果的作者都能在總結歸納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發現,真正實現了與西方學者在同一研究層次上的交流和對話。
3. 對國外文學發展的趨勢日益敏感,介紹也更加及時。隨著我國高校教師出國進修機會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教師有機會接觸外國文學批評的第一手資料。受國外文壇活躍的學術氣氛的影響,我們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及時地把國外文學批評的最新動態介紹給中國的讀者。「九五」期間,刊登在《外國文學》、《國外文學》、《外國文學評論》等專業文學刊物上的大批評介、譯介性的文章正是這些教師努力的結果。收集成冊的評介國外文學批評的代表作有王逢振主編的《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和盛寧的《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評》。
4. 外國文學的研究已開始擺脫純文學的束縛。「九五」期間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一批研究人員自覺地遵循文化的概念,努力擺脫舊時經院式純文學研究思路的束縛,開始研究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文化等跨學科的課題。這種將文學作品與孕育它的那個時代的人文文化結合起來研究的做法,使我們的研究人員開闊了思路,對作品的剖析也有了新的視角。王守仁的《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和何雲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文化》是這一嘗試有代表性的成果。
5. 對外國文學翻譯的研究已開始受到關注。外國文學的翻譯從實質上來講是一種比較研究,即對一種文化的語言揣摩和研究之後,用另一種文化的語言進行表達、闡述的再創造。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九十年代以來,大批外國文學作品被譯成中文:當代作品被及時地介紹給中國讀者,不少經典作品被多位、甚至數十位譯者反復「重譯」。雖然,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在近十年來發展很快,但是譯文的質量確實很令人擔憂。這里既有翻譯的實踐問題,也存在理論方面的問題。翻譯批評是為了解決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學科分支,而南京大學的許鈞則是這一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他的《翻譯思考錄》、《中國翻譯理論與實踐》(與王克非合作)等專著和論文是我國學者首次對翻譯批評系統論述的成果。
6. 高校外國文學教材初見規模。由於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的研究與教學的緊密關系,教材建設始終受到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關注。九十年代初,外國文學教材建設的重點是編寫外國文學史和文學選讀本。「九五」期間教材建設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沿用了多年的外國文學史教材面臨修訂的任務,以適應外國文學發展的趨勢;近十年來推出的一批外國文學史專著由於資料新、觀點新,更成為高校外國文學史課程的首選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購買在中國的重印權後出版的原文版外國文學名著更為外語院系的外國文學課提供了原文教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組織力量編寫了一套(共11種)原文的通用語種文學選集,現已推出西班牙、拉丁美洲、俄羅斯、韓國等四種,陸續要出版的還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阿拉伯等。由於篇幅大(每冊近千頁)、涵蓋面廣(選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因此,非常適宜作為高校外語院系的文學課或閱讀課教材。這套文學選集叢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在外國文學教材方面最大的空白。
(二)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的優勢
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除分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和上海等省市的社科院外,主要集中在高等學校――高校的外語院系、中文系和外國文學研究機構。我國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隊伍具有以下優勢:
1. 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數量之多是其他研究機構所不能比擬的,已成為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主力軍。
2. 由於高校的教學必然涉及外國文學的各個領域,因此,高校的外國文學研究的涵蓋面非常廣,成果的覆蓋面也很廣。
3. 高校的科研基本上是服務於教學的,所以,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選擇的課題更傾向於解決有實踐價值的問題。
4. 由於高校的研究隊伍相對穩定,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部分重點大學,特別是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等已形成了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的外國文學研究群體,其中的一批資深教授已成為全國外國文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者已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研究方向。
5. 藉助於各級外國文學學術團體,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更直接也更頻繁,開始出現了資源共享、合作搞課題的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