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白話長篇小說進入相對成熟的時期
1. 為什麼說《吶喊》,《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
因為這兩部書是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小說,這兩部小說使用的是白話文的形式,又是最早期的白話文小說,這兩部小說的出現使得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初具規模,才影響此後的小說紛紛改變成真正的白話文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始。
2. 為什麼說茅盾的子夜標志著現代長篇小說走向成熟
《子夜》是「五四」以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中最早出現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歷史地、具體地、深刻地反應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舊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子夜》的問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長篇創作方面的發展起了開辟道路的作用,同時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創作已進入了成熟時期。
(2)中國現代白話長篇小說進入相對成熟的時期擴展閱讀
《子夜》的寫作意圖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當時大致有三個論點:
一是認為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
二是認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該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
三是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在仍作為一種人們啟蒙的文學領域無疑迫切需要一部劃時代的正確分析中國現狀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現。
就作者本人而言,茅盾始終秉承「文學表現人生」的創作主張,這種主題的創作也正與此吻合。基於這種社會現實、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場等因素的推動有了《子夜》的主題——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企業王國」的最終失敗告訴我們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無法引領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最終出路要通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群眾的革命來實現。
3. 簡述3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取得的成績
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憨筏封禾莩鼓鳳態脯卡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4.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是魯迅小說《吶喊》、《彷徨》的出現。
(一)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發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篇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二)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陸續發表了包括《阿Q正傳》等為代表作在內的《吶喊》、《彷徨》,把中國現代小說推向藝術高峰。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魯迅的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其創作不但具有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而且做到了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成熟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因此,魯迅小說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也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
5. 為什麼三十年代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三十年代文學(1927-1936)與政治文化之間有著特殊關系。三十年代許多重要文學作品都明顯表露出政治變化的印跡。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三十年代的作品佔了絕對的比重,這除了三十年代文學相對而言是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成熟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會時局的變化。
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無論在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特色,在創作上是一開始就有鮮明表現的。不僅白話的形式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學和人民群眾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內容上,也具有不同於舊民主主義文學的嶄新特點。30年代的中國文學,因社會的大變動而產生了諸多文藝思潮並存、紛爭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向。反映在文學與審美的層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並由此創造出極度繁榮的文學景觀,使中國新文學出現了自「五四」以來的第二個文學高峰。
(該內容來源於網路)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1927~1937)文學之我見
30年代文學成就的表現
30年代文學即現代文學的第二十年,從1928年——1937年抗戰前的這一階段。30年代文學較繁榮,尤其是小說成就突出,詩歌散文戲劇 也有一定的發展。
1文學流派眾多
30年代文學流派眾多,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在上海成立,魯迅郭沫若 茅盾 郁達夫 田漢等一大批優秀作家加入了其中。左聯的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陽月刊》《拓荒者》《萌芽》《十字街頭》《北斗》《文學月報》《光明》半月刊《文學導報》,左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學活動:(1)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譯介傳播與應用(2)自覺加強與世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系,設立國際文學研究會,極力輸入蘇聯文學作品(3)推進文藝大眾運動。左翼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始終標舉革命現實主義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20實際30年代新文學運動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活動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個特定文學流派——京派,也是當時的一個主要流派,他們繼承了文研會「為人生」的傳統,忠實於現實,是有平民意識及民族國家認同感,注重描寫淳樸原始的人情美 人性美,用兒童的視角看成人世界,如林紓華的《弟弟》《一件喜事》。表現了對美好童年的眷戀,及對真善美的無限嚮往,另外一個站在現代都市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立場上來審視上海,用現代語言來講述上海人的故事的文學流派——海派也豎起了自己的旗幟。海派作家的作品貼近大眾生活,反映下層人民的苦難,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與病態,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對人性的戕害,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來結構作品,形式上有創新,注重開掘,表現潛意識和病態心理。
2優秀作者眾多
30年代涌現了椅披新的文學作家,作家的主體性增強,身窮志不窮,張揚個性,持有著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識,自覺性提高,把文學作為一種工作,對文學藝術及技巧自覺追求探索,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提倡悲劇,批判封建思想道德殘害人性的本質,及對社會各種弊端的抨擊,以人為本,表現出了一種人文關懷。他們充滿活力的創作給文壇帶來了新氣象,如:丁玲(1904——1986)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最早以明確強烈的女性意識寫作的女作家,使0世紀中國女性主義學的先驅者。她的小說有《在黑暗中》《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阿毛姑娘》等等,其作品以女性為主要人物,對女性的命運給予極大的關懷,帶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張天翼 隨著人生閱歷的加深,諷刺成了他切入社會人生的利益。是對魯迅諷刺小說的繼承。如《笑》他的諷刺對象是人而非物,諷刺的是人缺陷而非人類的缺陷,敘述者總是有著健康的理想人格,而他的諷刺手法的高超之處在於巧妙的使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他的小說不僅給當時「革命+戀愛」風氣的左翼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而且為中國現代諷刺畫廊提供了新的諷刺形象新的諷刺手法。茅盾積極擁護推進新文化運動,是最早從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知識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蝕》三部曲《林家鋪子》《子夜》用形象思維的小說參加了與托派(認為這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的論爭。強調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走上獨立發展 繁榮富強的道路。老舍一個北京市民社會培育出來的作家,在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中,在西方文化激烈的撞擊下,第一個把中國小市民的命運思想和心理引進現代文學領域,並獲得了巨大成功,是中國現代小說中市民階層最重要的表現者,批判者。是重要的市民畫家。畢生創作了《老張的哲學》等14部長篇小說《月牙兒》等5部中篇小說《趕集》等3部短篇小說集。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3三部曲作品及中長篇小說增多
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長篇小說的數量的激增。這一時期有較大影響的作品就有茅盾的《蝕》《子夜》巴金的《死亡》《家》《秋》《春》葉紹鈞的《倪煥之》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生死場》等,較有影響的三部曲作品有茅盾的《蝕》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中長篇數量的激增與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現,顯示了 30年代小說作家的創作氣魄和創作實力。
詩歌的發展
忠實於時代,忠實於人民的真誠感情,始終是新詩的主潮的寶貴品格,詩藝發展 不斷創新的多元化探索,推動著新詩進行新的變革,這一時期的新詩出現了政治傾向多種形態,藝術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成立了中國新詩會,注重詩歌的現實性,提倡詩歌的大眾化主旨,出現了一批新的詩人,如:艾青臧克家,現代派詩出現,多用象徵主義,著名詩人有:戴望舒馮至卞之淋等,他們在藝術探索上表現出了強烈的現代意識和對於民族藝術傳統的向心力。
戲劇的發展
中國現代戲劇災30年代有了重大發展,上海部分左翼文藝家為提倡推進無產階級戲劇運動,策劃成立了上海戲劇社,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開始了中共對現代戲劇運動的直接領導,使中國現代戲劇運動有五四開始的個性解放潮流轉而走向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現了「中國話劇的三大奠基人」——洪深歐陽予倩田漢。《雷雨》《日出》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現代戲劇文化的成熟。30年代戲劇展示了我國的悲劇藝術。
散文的發展
30年代散文繼承了五四散文的傳統,在新的時代的推動下,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作家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和文體意識,使各種類型的散文作品均得到了蓬勃發展,由於普羅文學的推動和提倡,散文園地里最早呈現出繁榮景象的是雜文,報告文學小品散文在本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時期最有影響的散文家有:魯迅及其雜文何其芳及其抒情散文 林語堂及其幽默小品等,游記散文有了新的發展如:朱自清《歐游雜記》等,具有較高的敘事描寫技巧。
30年代是一個文學成就巨大的年代,呈現出了一種各種文學樣式共同繁榮的景象,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成就,為以後中國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
30年代的中國文學,因社會的大變動而產生了諸多文藝思潮並存、紛爭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向。反映在文學與審美的層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並由此創造出極度繁榮的文學景觀,使中國新文學出現了自「五四」以來的第二個文學高峰。
(一)左翼文藝運動
左翼文藝運動是30年代文藝領域最重要的文藝運動,也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新文化運動之後的又一座里程碑。
大革命及其失敗推動了眾多的熱血青年革命化,蘇聯、歐洲、日本的無產階級文學日益活躍,又給予了他們巨大的鼓舞, 1930年3月2日,包括魯迅、夏衍、田漢、郁達夫、柔石、殷夫等在內的作家共40多人集會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茅盾、周揚從日本回國後也參加了左聯的工作。中共重要領導人瞿秋白也是左聯的重要成員。左聯的活動是創辦刊物、培養新人、發展創作、翻譯外國進步作品、研究文藝理論。由於左聯的工作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一批共產黨員加入其中並利用文藝工具進行階級斗爭和革命宣傳,因此國民黨當局嚴厲加以迫害,逮捕、監禁、殺害了一批左聯重要成員,魯迅也被長期通緝,一大批文藝書刊被查禁,一些重要文藝社團被查封。1936年,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要求,左聯自動解散。但左翼文藝運動仍未終止。
左翼文藝運動在宣傳革命、培養新人、繁榮創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為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但由於「左」的影響,這場運動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違背藝術規律,忽視文藝的藝術特徵,導致創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再如將文藝團體政黨化,導致關門主義,將一批傾向進步、卓有才華的作家排斥在外;又如無休止地在內部開展政治性的爭論,扣帽子,打棍子,滋生宗派主義和門戶之見。
(二)文學創作的大豐收
30年代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黃金歲月,文學創作取得巨大成就,堪稱俊才滿目、碩果遍地。
小說創作成就最高的,當推茅盾、老舍、巴金。茅盾《子夜》是一部現實主義巨制,它以壯闊的背景、恢宏的氣勢、浩大的結構,展現了30年代的中國社會風貌。作品成功塑造了吳蓀甫這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真實地表現了主人公復雜的性格特點。這部作品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成熟的標志。茅盾的《春蠶》、《林家鋪子》也與《子夜》一樣,緊扣時代脈搏,體現了作者對時事的關切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體驗。老舍的《駱駝祥子》、《月牙兒》是他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傑作,以獨特的構思、明快活潑的語言、朴實精煉的表現手法,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黑暗現實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巴金的《家》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悲劇,也是對製造悲劇的垂死制度的控訴,作品燃燒著熾烈的激情,筆調細膩優美,充滿青春活力,至今仍擁有廣大讀者。這一時期成就較高的小說家還有以刻畫知識女性內心世界著稱的丁玲、以描寫湘西邊城風土人情而別樹一幟的沈從文、辛辣揭露和諷刺小市民灰色心態的張天翼和沙汀、善於從卑微靈魂中發掘真善美的艾蕪等。
如果說1917年至1927年是新詩誕生並逐步成長的階段,那麼,30年代的詩壇則出現了詩社林立、流派紛紜、創作繁榮的局面。其中有以殷夫、蔣光慈為代表的「普羅詩派」,即無產階級革命詩派,注意選取爆炸性、尖銳性題材,主張詩歌應直接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服務,但忽視了對豐美動人的詩歌意象的鍛造。1932年成立的「中國詩歌會」,主要成員有蒲風、穆木天、楊騷、任鈞、王亞平等。其創作實踐擴大了詩歌的表現領域,顯示出強烈的理想主義與英雄主義色彩,別具一種剛健、粗獷、壯闊的力量之美。此外,以戴望舒、卞之琳為代表的現代派詩歌,刻意追求詩意的朦朧美和詩形的散文美,擴展了詩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戴望舒是現代派詩人,前期詩作意象朦朧,多表現個人的迷惘和感傷,後期受抗日戰爭的感召,詩歌多抒寫熾熱的愛國情感。這一時期卓有成就的詩人還有艾青。艾青執著於表現追求光明和民主的主題,詩歌充滿憂郁與熱烈交織躍動的情感,展示出豐富的鮮明的意象,有交響樂似的內在旋律和油畫似的凝重色彩。他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後引起巨大轟動,詩中抒發了對一個貧苦農婦的贊美,並向不公道的世界發出了激憤而深沉的咒語。詩歌創作具有明顯現實主義特色的是臧克家,臧克家追求詩意的樸素含蓄,形式凝煉,節奏明快,增強了詩所特有的審美意趣,抒寫了中國農村的苦難和詩人深沉的感情,或以隱喻的手法啟發讀者的思考。詩人田間的創作也引人注目,他的長詩《中國農村的故事》和《給戰斗者》,以高亢激昂的音調和熾熱灼人的情感顯示出詩人富於現實性和戰斗性的藝術特色。
30年代的小品散文創作,除了繼承「五四」散文風格的傳統外,呈現出不同藝術表現手法及體式多樣化趨向。首先是雜文創作出現了新高潮。魯迅以戰斗精神從事雜文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批新的雜文作者不斷涌現,影響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聶紺弩、柯靈、巴人等。抒情散文較以前有了長足發展。冰心、朱自清、郁達夫、周作人、梁實秋、徐志摩、豐子愷、梁遇春、沈從文、何其芳、陸蠡、李廣田、吳伯簫等人的作品,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拓寬了散文創作的取材范圍,豐富了現代散文的表現形式和風格。以林語堂為代表的幽默小品與閑適小品,文化含量高、從容睿智、通俗生動、幽默自然,為散文創作注入了清新的美感趣味。此外,散文創作的另一大成就,是報告文學的勃興。這種新型的文學體裁,以新聞紀實性、真實性與散文藝術感染性相融合的特點,引起了讀者的極大興趣。茅盾主編的報告文學集《中國一日》(1936年),展現了一個個丑惡與聖潔、光明與黑暗交織著的社會生活橫斷面。夏衍的《包身工》借包身工一天的地獄生活,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全部丑惡內涵。這兩部作品代表了報告文學初創階段的最高成就。
30年代的戲劇創作開始呈現繁榮景象。話劇運動迅速發展,話劇藝術得到空前普及。大革命失敗後,以上海為中心掀起了話劇運動的熱潮,進步戲劇團體的相繼成立,促進了戲劇創作的發展,不僅數量明顯增加,藝術水準也大大提高。曹禺是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的《雷雨》、《日出》以歐洲經典戲劇的結構形式、尖銳緊張的戲劇沖突、富有動作性和潛台詞的個性化人物語言、揭 露社會底層人物不幸遭遇的戲劇主題,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悲劇和命運悲劇。這兩部劇作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至今仍深受觀眾喜愛。此外,夏衍的《賽金花》、《秋瑾》、《上海屋檐下》,田漢的《月光曲》和《回春之曲》,熊佛西的《屠夫》,李健吾的《太平天國》,洪琛的《農村三部曲》,宋之的的《武則天》等劇作,用不同的筆觸,從不同的側面,豐富了中國現代戲劇創作。
(三)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發展
貫穿整個30年代文學全過程,規模最大、聲勢最壯、參與人數最多的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倡導。在這方面建樹最多的是瞿秋白,他先後翻譯了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拉法格等人的文藝論文,還寫出許多富有戰斗性的文章,以最大的熱情和精力,積極倡導、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他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密切聯系整個現代文學運動的進程,對魯迅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評價,其中涉及到革命文學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為我國現代文藝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魯迅雖沒有系統的文藝理論著作,但在幾次重大的文藝理論論爭中所持的立場及散見於論文、雜文、書信中的許多文藝觀點,為30年代的文藝批評與文藝理論增添了光輝。在文藝大眾化的討論中,魯迅始終堅持將接受外來文化與繼承民族傳統相統一的觀點,提出了「拿來主義」的著名思想。魯迅還認為文藝要健康發展,就必須開展積極的文藝批評,而批評家的職責,不但要「剪除惡草」,還要「澆灌佳花」,反對無原則的「亂捧」和「亂罵」。
茅盾作為中國現代文藝批評的開拓者之一,積極宣傳「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堅持「必須先有批評家,然後有真文學」的立場,並以《小說月報》、《文學旬刊》等為陣地,展開了系統的文學批評工作。
以瞿秋白、魯迅、茅盾為代表的左翼文壇,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同強調「超脫現實」、「永恆人性」的自由主義文藝理論、主張「性靈文學」 的論語派進行了廣泛的論戰和爭辯;對「京派」作家的主張文學與時代和政治保持「距離」,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學價值及「和平靜穆」的美學觀點進行了批評、反駁。這些論爭始終集中在文學的本質屬性、文學同政治的關系、文學與生活和時代的關繫上,而未能對文學藝術的內部特點與關系問題、美學范疇問題展開探討,但通過論爭、批評和反批評所形成的巨大動力,推進了我國現代文學批評及文學理論的發展。
6. 中國現代白話文的巔峰是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繼《狂人日記》後,魯迅在1918-1922年間連續寫了15篇小說,1923年收入《吶喊》,1924-1925年間創作11篇小說,加上從《吶喊》中抽出的《不周山》編為《彷徨》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吶喊》和《彷徨》史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之作,也是成熟之作。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魯迅是中國新文學的鼻祖,是新文化運動的暢導者.是中國第一個白話文寫小說的.是偉大的精神導師,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旗幟,是偉大思想家,文學家,學者.
7. 魯迅這個筆名始於哪一部作品
魯迅這個筆名始於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的開山之作《狂人日記》,當時他使用的筆名,正是「魯迅」二字。
一、魯迅筆名的由來:
魯迅這個筆名,是因為母親姓魯,周魯是同姓之過,而迅則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四、人物評價:
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人,是魯迅塑造的一個典型的思想啟蒙者形象。小說中,狂人異乎常人的思想行為特徵導致了他在生活環境中受到排擠、敵視,被認為「有病」。狂人的怪異言行是徹底而純粹的。狂人在日記中所敘述的環境缺乏寫實性,卻一語道破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社會本質。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魯迅明寫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
8. 中國現代白話小說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指漢語普通話的書面表達形式。與「文言」相對。是唐宋以來在北方話口語基礎上形成,初只用於唐代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和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五四運動以後逐漸取代文言,成為普遍使用的書面語形式。用白話寫的文章,叫做「白話文」。
胡適——率先發起白話文運動。早在1915年,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就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話才是活文字」的見解;陳獨秀——《新青年》的主編,積極響應白話文運動,並把雜志改用白話文出版,有力地推動了白話文的發展;李大釗——《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魯迅——一代文學巨匠。在白話文的創作中,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狂人日記》、《孔乙己》等白話文小說,樹立了新文學的典範;蔡元培——著名教育學家。在他的影響下,北京大學成為宣傳新文學的根據地。另外,還有吳虞、錢玄同、劉半農等人也積極投身白話文運動。教師承轉: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期間也遭到了封建文人激烈的反抗。因此,白話文運動從興起到最後取得勝利也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