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通俗小說史上的集大成作家
『壹』 現代文學史的復習資料
13
、中國詩歌會由左聯詩歌組發起組織的,成立於
1932
年
9
月,發起人有蒲風、穆木天、
楊騷、森堡(任鈞)等,在
1933
年
2
月創辦機關刊物《新詩歌》
,以注重詩歌的現實
性、提倡詩歌的大眾化為主旨,史稱「新詩歌派」
。影響較大的詩人有蒲風、穆木天、
任鈞、楊騷、王亞平,柳倩等,代表人
-
蒲風,詩歌剛健質朴,面臨崩潰的動亂的農村
和中國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緒,是蒲風詩歌的兩大主題。
14
、七月詩派,是以文藝理論家胡風主編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為主要陣地而形成
的一個現實主義抒情詩流派。主要代表人有魯藜、綠原、阿壠、曾卓、蘆甸、孫佃、
化鐵、方然和牛漢等。
15
、
九葉詩派,
是在
40
年代中後期形成的一個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詩歌流派。
16
、京派:指
30
年代前後新文學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在北京活動的一個自由主
義作家群。
17
、海派:除沈從文當年特指的張資平、曾今可、章衣萍等海派商業文人外,
在這里主要指
20
年代後期開始活躍於上海的新感覺派。
18
、現代派指施蟄存受現代書局委託創辦文藝刊物《現代》
,所刊詩歌的作風不盡相同,但
其中相當多的詩特徵突出而醒目,從藝術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傾向。
提示:
1
、
五四後期從文學革命走向革命文學
2
、
胡適由
1919
年提倡「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到
1923
年大力提倡「整理國故」
,
開始背離五四精神。
3
、
魯迅創造於五四時期的白話短篇小說曾分別收入
1923
年
8
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吶喊》
和
1926
年
8
月由被北新書局出版的《彷徨》兩本小說集中。
4
、
魯迅從事過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數量最多的是他的雜文,徹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貫穿
他雜文始終的靈魂。
5
、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為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精品。
6
、
《狂人日記》中並用著兩種創作方法:實寫人物,用的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
象徵主義。
7
、
魯迅的小說在藝術上一方面大膽借鑒了西方小說的表現手法,
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國傳
統小說的長處,從而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魯迅小說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
藝術,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
8
、
問題小說是提出一種問題,借小說來研究它,求人解決的。
9
、
1933
年出版了王統照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山雨》
10
、
魯迅散文詩集是《野草》於
1927
年出版,標志著散文詩的成熟。
11
、
異域色彩、
宗教氛圍、
愛情線索的交織融合構成了許地山初期小說傾向於浪漫主義
傳奇的三個主要因素。實際上,隱伏在其下是作者深沉的身世之痛、家國之感和良苦用
心。
12
、
冰心的問題小說圍繞著
「愛的哲學」
經歷了發展變化的階段,
從追尋到宣揚,
最後
信疑參半,這是冰心小說獨特的旋律。
13
、
1923
年
1
月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詩集
《繁星》
,同年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說散文集
《超人》
。
14
、
1927
年發表的《過去》與
1928
年發表的《迷羊》
,形成了郁達夫創造路向的轉折。
他開創了現代抒情小說或稱「自我小說」的新體式。
15
、
《賣蘿卜人》是中國現代最早出現的無韻詩,
《窗紙》
、
《無聊》是現代最早的散文
詩。
16
、
周作人、
錢玄同、
劉半農、
胡適等人在批判過程中倡導建立中國現代戲劇理論,
其
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戲劇當作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寫實主義戲劇。
17
、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上大量嘗試散文詩創造的第一人。
18
、
30
年代的小說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就是「革命
+
戀愛」的小說模式出現。
19
、
張恨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現代通俗小說史上的集大成作家。
簡答題:
(
1
)
五四文學的基本特徵:
一、理性精神的張揚(五四文化思潮對國民的作用在於啟蒙)
二、感傷的精神標記
三、個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國文學史上「個人」表現最突出的時期)
四、
創造方法的多樣化探索
(
2
)
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1
、
善於抓取類型,畫出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使議論和形象相結合
2
、
善於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展開邏輯嚴密的論證
3
、
善於運用聯想,將不同時空發生的現象聯系起來分析,增強了作品的歷史底蘊和深邃內
涵
4
、
篇章短小精悍,筆墨凝練犀利,銳利如匕首投槍
(
3
)
郁達夫《沉淪》
、
》
《出奔》
、
《遲桂花》的浪漫派抒情小說有何特點?
1
、
自我的抒情
。他的小說大多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在相當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作
者個人出身、經歷、個性、氣質、教養、人際交遊、審美趣味。從初期的作品《沉淪》
到《春風沉醉的晚上》
、
《茫茫夜》
,直至《過去》
、
《遲桂花》沒有一個不帶有作者本人
的身影和精神氣質。而且第一人稱主觀敘事的角度尤為郁達夫所喜用,
(在他全部
50
多
篇小說中,採用第一人稱的就有
40
來篇。
)
2
、
感傷的抒情
。他認為:
「小說的表現,重在感情」
,並且把「情調」二字視為衡量小說優
劣高下的主要標准。
3
、
結構的散文化。
其小說既以抒情為中軸而輕視情節的結構,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說的散文
化傾向,如《沉淪》雖無貫穿前後的情節線索,而主人公「他」的孤獨感、苦悶感及感
傷情調卻一以貫之,形成作品內在的一種凝聚力量。因此它被視為郁達夫的代表作。
4
、
流麗、清新的文筆
。他的用筆與其主觀色彩、抒情傾向相契合,飽孕感情,富有色彩與
節奏,一如春水行雲,流動感強,很少使用靜觀的筆觸敘事、抒情、寫景。如異國的蒼
天皎日(
《沉淪》
)
,古都的蘆盪殘照(
《小春天氣》
)等,都顯出「清、細、真」的特色。
(
4
)
新文學始於文學革命,於
20
年代呈現繁榮景象,而新文學運動中,造成了現代散
文的繁榮,也決定了現代散文的主要特點。
第一,
五四運動對於「人」的觀念的發現,影響於散文,便是表現個性,革新了散文的內
容。
第二,
擴大了表現生活的范圍。
第三,
文體多樣,表現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
承受了世界文學的廣泛影響,英國的小品,蒙田的隨筆,尼採的箴言警句,屠格涅
夫的散文詩,
泰戈爾、
廚川百村在
20
年代對我國散文的文體、
風格都或直接或間接
地發生過影響。
第五,
新文學運動初期和
20
年代的散文,
都表現著散文作家們的深厚的學養,
在思想、
藝
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
5
)
新的人文主義文學觀的四個特徵:
1
、
根本是受外國的影響
2
、
推崇情感輕視理性
3
、
所採取的對人生的態度是印象的
4
、
主張皈依自然並側重獨創
論述題:
(
1
)阿
Q
是一個什麼的人物形象,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其意義是什麼?
阿
Q
的人物形象:
《阿
Q
正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一個傑出創造,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
代小說。而阿
Q
是被認為是一個落後不覺悟的、帶有精神病態的農民形象。
(
2
)對郭沫若詩集《女神》的論述。
(
P97
——
103
)
第一部成熟的詩集,
「五四」精神的代表,沖破樊籬,呼喚自由,泛神論
(
3
)對《子夜》的理解
P172-177
(吳蓀甫)
(
4
)對《駱駝祥子》的理解
P184
——
189
藝術成就——人物形象——祥子、虎妞
(
5
)巴金代表作《家》的人物形象:高覺新、覺慧
P197
(
6
)老舍的創作道路
(
7
)沈從文的創作特點《邊城》
P210
——
212
(
8
)戴望舒詩歌創作的特點
P216
——
219
(
9
)曹戲劇的意義與貢獻
P242
(
10
)曹禺《雷雨》周朴園直接引起了
2
個家庭的
30
年的矛盾沖突
人物形象:
(周朴園、繁猗)重點、周萍、魯媽
第一個十年的社團:
文學研究會
P23
;創造社
P24
;
新月社
P80
;
第二個:
左聯成立
P132
;中國詩歌會
P213
;
新感覺派
P158
;現代派
P215
;東北作家群派
P203
第三個:
文協
P255
;七月詩派
P293
;
九葉詩派
P300
三十年代有較大影響的作品有:
茅盾的《蝕》
(包括《幻滅》
、
《動搖》
、
《追求》三個中篇)
,
《子夜晚》
巴金《滅亡》
、
《愛情三部曲》
(包括《霧》
、
《雨》
、
《電》三個中篇)
、
《家》
、
《春》
、
《秋》
、
《春
天里的秋天》
、
《雪》
、
《新生》
、
《砂丁》
老舍的《貓城記》
、
《駱駝祥子》
、
《離婚》
葉紹鈞《倪煥之》
王統照《山雨》
魯彥的《憤怒的鄉村》
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的《二月》
丁玲的《韋護》
沈從文的啊《邊誠》
蕭軍的《八月的鄉村》
蕭紅的《生死場》
李劼人的《死水微瀾》等
有影響的三部曲作品
茅盾的《蝕》三部曲、
《農村三部曲》
(包括《春蠶》
、
《秋收》
、
《殘冬》三部短篇)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包括《家》
、
《春》
、
《秋》三部長篇)
、
《愛情三部曲》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瀾》
、
《暴風雨前》
、
《大波》三部長篇)等
13
、中國詩歌會由左聯詩歌組發起組織的,成立於
1932
年
9
月,發起人有蒲風、穆木天、
楊騷、森堡(任鈞)等,在
1933
年
2
月創辦機關刊物《新詩歌》
,以注重詩歌的現實
性、提倡詩歌的大眾化為主旨,史稱「新詩歌派」
。影響較大的詩人有蒲風、穆木天、
任鈞、楊騷、王亞平,柳倩等,代表人
-
蒲風,詩歌剛健質朴,面臨崩潰的動亂的農村
和中國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緒,是蒲風詩歌的兩大主題。
14
、七月詩派,是以文藝理論家胡風主編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為主要陣地而形成
的一個現實主義抒情詩流派。主要代表人有魯藜、綠原、阿壠、曾卓、蘆甸、孫佃、
化鐵、方然和牛漢等。
15
、
九葉詩派,
是在
40
年代中後期形成的一個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詩歌流派。
16
、京派:指
30
年代前後新文學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在北京活動的一個自由主
義作家群。
17
、海派:除沈從文當年特指的張資平、曾今可、章衣萍等海派商業文人外,
在這里主要指
20
年代後期開始活躍於上海的新感覺派。
18
、現代派指施蟄存受現代書局委託創辦文藝刊物《現代》
,所刊詩歌的作風不盡相同,但
其中相當多的詩特徵突出而醒目,從藝術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傾向。
提示:
1
、
五四後期從文學革命走向革命文學
2
、
胡適由
1919
年提倡「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到
1923
年大力提倡「整理國故」
,
開始背離五四精神。
3
、
魯迅創造於五四時期的白話短篇小說曾分別收入
1923
年
8
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吶喊》
和
1926
年
8
月由被北新書局出版的《彷徨》兩本小說集中。
4
、
魯迅從事過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數量最多的是他的雜文,徹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貫穿
他雜文始終的靈魂。
5
、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為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精品。
6
、
《狂人日記》中並用著兩種創作方法:實寫人物,用的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
象徵主義。
7
、
魯迅的小說在藝術上一方面大膽借鑒了西方小說的表現手法,
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國傳
統小說的長處,從而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魯迅小說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
藝術,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
8
、
問題小說是提出一種問題,借小說來研究它,求人解決的。
9
、
1933
年出版了王統照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山雨》
10
、
魯迅散文詩集是《野草》於
1927
年出版,標志著散文詩的成熟。
11
、
異域色彩、
宗教氛圍、
愛情線索的交織融合構成了許地山初期小說傾向於浪漫主義
傳奇的三個主要因素。實際上,隱伏在其下是作者深沉的身世之痛、家國之感和良苦用
心。
12
、
冰心的問題小說圍繞著
「愛的哲學」
經歷了發展變化的階段,
從追尋到宣揚,
最後
信疑參半,這是冰心小說獨特的旋律。
13
、
1923
年
1
月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詩集
《繁星》
,同年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說散文集
《超人》
。
14
、
1927
年發表的《過去》與
1928
年發表的《迷羊》
,形成了郁達夫創造路向的轉折。
他開創了現代抒情小說或稱「自我小說」的新體式。
15
、
《賣蘿卜人》是中國現代最早出現的無韻詩,
《窗紙》
、
《無聊》是現代最早的散文
詩。
16
、
周作人、
錢玄同、
劉半農、
胡適等人在批判過程中倡導建立中國現代戲劇理論,
其
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戲劇當作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寫實主義戲劇。
17
、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上大量嘗試散文詩創造的第一人。
18
、
30
年代的小說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就是「革命
+
戀愛」的小說模式出現。
19
、
張恨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現代通俗小說史上的集大成作家。
簡答題:
(
1
)
五四文學的基本特徵:
一、理性精神的張揚(五四文化思潮對國民的作用在於啟蒙)
二、感傷的精神標記
三、個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國文學史上「個人」表現最突出的時期)
四、
創造方法的多樣化探索
(
2
)
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1
、
善於抓取類型,畫出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使議論和形象相結合
2
、
善於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展開邏輯嚴密的論證
3
、
善於運用聯想,將不同時空發生的現象聯系起來分析,增強了作品的歷史底蘊和深邃內
涵
4
、
篇章短小精悍,筆墨凝練犀利,銳利如匕首投槍
(
3
)
郁達夫《沉淪》
、
》
《出奔》
、
《遲桂花》的浪漫派抒情小說有何特點?
1
、
自我的抒情
。他的小說大多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在相當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作
者個人出身、經歷、個性、氣質、教養、人際交遊、審美趣味。從初期的作品《沉淪》
到《春風沉醉的晚上》
、
《茫茫夜》
,直至《過去》
、
《遲桂花》沒有一個不帶有作者本人
的身影和精神氣質。而且第一人稱主觀敘事的角度尤為郁達夫所喜用,
(在他全部
50
多
篇小說中,採用第一人稱的就有
40
來篇。
)
2
、
感傷的抒情
。他認為:
「小說的表現,重在感情」
,並且把「情調」二字視為衡量小說優
劣高下的主要標准。
3
、
結構的散文化。
其小說既以抒情為中軸而輕視情節的結構,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說的散文
化傾向,如《沉淪》雖無貫穿前後的情節線索,而主人公「他」的孤獨感、苦悶感及感
傷情調卻一以貫之,形成作品內在的一種凝聚力量。因此它被視為郁達夫的代表作。
4
、
流麗、清新的文筆
。他的用筆與其主觀色彩、抒情傾向相契合,飽孕感情,富有色彩與
節奏,一如春水行雲,流動感強,很少使用靜觀的筆觸敘事、抒情、寫景。如異國的蒼
天皎日(
《沉淪》
)
,古都的蘆盪殘照(
《小春天氣》
)等,都顯出「清、細、真」的特色。
(
4
)
新文學始於文學革命,於
20
年代呈現繁榮景象,而新文學運動中,造成了現代散
文的繁榮,也決定了現代散文的主要特點。
第一,
五四運動對於「人」的觀念的發現,影響於散文,便是表現個性,革新了散文的內
容。
第二,
擴大了表現生活的范圍。
第三,
文體多樣,表現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
承受了世界文學的廣泛影響,英國的小品,蒙田的隨筆,尼採的箴言警句,屠格涅
夫的散文詩,
泰戈爾、
廚川百村在
20
年代對我國散文的文體、
風格都或直接或間接
地發生過影響。
第五,
新文學運動初期和
20
年代的散文,
都表現著散文作家們的深厚的學養,
在思想、
藝
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
5
)
新的人文主義文學觀的四個特徵:
1
、
根本是受外國的影響
2
、
推崇情感輕視理性
3
、
所採取的對人生的態度是印象的
4
、
主張皈依自然並側重獨創
論述題:
(
1
)阿
Q
是一個什麼的人物形象,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其意義是什麼?
阿
Q
的人物形象:
《阿
Q
正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一個傑出創造,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
代小說。而阿
Q
是被認為是一個落後不覺悟的、帶有精神病態的農民形象。
(
2
)對郭沫若詩集《女神》的論述。
(
P97
——
103
)
第一部成熟的詩集,
「五四」精神的代表,沖破樊籬,呼喚自由,泛神論
(
3
)對《子夜》的理解
P172-177
(吳蓀甫)
(
4
)對《駱駝祥子》的理解
P184
——
189
藝術成就——人物形象——祥子、虎妞
(
5
)巴金代表作《家》的人物形象:高覺新、覺慧
P197
(
6
)老舍的創作道路
(
7
)沈從文的創作特點《邊城》
P210
——
212
(
8
)戴望舒詩歌創作的特點
P216
——
219
(
9
)曹戲劇的意義與貢獻
P242
(
10
)曹禺《雷雨》周朴園直接引起了
2
個家庭的
30
年的矛盾沖突
人物形象:
(周朴園、繁猗)重點、周萍、魯媽
第一個十年的社團:
文學研究會
P23
;創造社
P24
;
新月社
P80
;
第二個:
左聯成立
P132
;中國詩歌會
P213
;
新感覺派
P158
;現代派
P215
;東北作家群派
P203
第三個:
文協
P255
;七月詩派
P293
;
九葉詩派
P300
三十年代有較大影響的作品有:
茅盾的《蝕》
(包括《幻滅》
、
《動搖》
、
《追求》三個中篇)
,
《子夜晚》
巴金《滅亡》
、
《愛情三部曲》
(包括《霧》
、
《雨》
、
《電》三個中篇)
、
《家》
、
《春》
、
《秋》
、
《春
天里的秋天》
、
《雪》
、
《新生》
、
《砂丁》
老舍的《貓城記》
、
《駱駝祥子》
、
《離婚》
葉紹鈞《倪煥之》
王統照《山雨》
魯彥的《憤怒的鄉村》
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的《二月》
丁玲的《韋護》
沈從文的啊《邊誠》
蕭軍的《八月的鄉村》
蕭紅的《生死場》
李劼人的《死水微瀾》等
有影響的三部曲作品
茅盾的《蝕》三部曲、
《農村三部曲》
(包括《春蠶》
、
《秋收》
、
《殘冬》三部短篇)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包括《家》
、
《春》
、
《秋》三部長篇)
、
《愛情三部曲》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瀾》
、
《暴風雨前》
、
《大波》三部長篇)等
『貳』 誰被視為舊派通俗文學中社會言情小說的集大成者
張恨水。
舊派通俗文學取得現代性的路程是漫長的,是一種漸變,這和30年代中葉,以上海為標志的現代性城市的基本成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張恨水在30年代發展成為社會言情小說的集大成者,經過自覺的改革,創立了現代性的章回小說體式,他也就成為了現代通俗文學的大家。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出生在江西廣信一個小官吏家庭,原籍安徽潛山。1914年在漢口為小報寫補白,開始用"恨水"的筆名,語源於南唐李後主的《烏夜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1924年發表第一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開始真正踏上通俗文學的創作之路,隨後一發不可收,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部中長篇通俗小說,發表的文字超過了二千萬,以抗戰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更多的是把文學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等;抗戰爆發所造成的民族意識空前統一的文化局面,使張恨水通俗小說的雅化飛躍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創作呈現出了新的風貌,其後期代表作有《八十一夢》、《魍魎世界》、《五子登科》等諷刺小說和《水滸新傳》、《秦淮世家》、《丹鳳街》等歷史、言情小說,其中尤其以諷刺小說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並且得到了新文學界的高度首肯。
『叄』 近現代文學領域流派及其代表人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的流派主要有:
海派,代表作家有穆時英、施蟄存等,作品多反映半殖民地商業化大都市如上海的生活;
新海派,代表作家張愛玲,有意與時代主流拉開距離,主要反映作家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受,既有現代、先鋒,又通俗,雅俗共賞,可讀性強。
京派,代表作家老舍、沈從文,注重人性主題,主張文學的獨立和藝術性。
現代派(得名於30年代初的《現代》雜志表現幻滅中的追求、對現實的理性批判意識和孤獨寂寞的心態,追求語言質朴、形式自由舒展,代表人物戴望舒);
七月詩派,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詩歌流派,主張主客觀統一、個人與歷史融合,形式為自由體詩,其中政治抒情詩成就較高,代表人物艾青、田間、魯藜等;
七月派小說,抗戰時期國統區小說流派,代表人物路翎、邱東平等,因多數作品編入七月文叢而得名;
荷花澱派,代表作家孫犁,風格干凈清新,主要寫解放區、根據地人民的精神面貌;
山葯蛋派,代表作家趙樹理,作品有晉東南一帶的鄉土特色和風情;
20年代文壇有:
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流派,代表人物周作人、沈雁冰、王統照等);
創造社(初期主張為藝術兒藝術的浪漫主義流派,代表人物郁達夫);
新月派(詩歌流派,提倡新格律詩,代表人物聞一多、徐志摩);
語絲派(散文流派,文章多針砭時弊、言辭鋒利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雜感,代表人物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等);
隨感錄作家群,隨感錄專欄雜文創作,代表人物李大釗、陳獨秀等;
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張恨水、劉雲若等,通俗小說,反映半封建半殖民地背景下都市男女愛恨糾葛;
問題小說,代表人物冰心、王統照;
自敘傳小說,現代抒情小說流派,代表人物郁達夫;
小詩體,詩歌流派,多寫即興式的短詩,抒寫詩人剎那間的感興,代表人物冰心、宗白華;
湖畔派(純真熱情的愛情詩流派);
言志派(提倡以自我為中心,集合敘事說理抒情於一體的言志散文,追求閑適、澀味和簡單味,代表人物周作人、俞平伯、鍾敬文等);
現代評論派(成員多為歐美海歸自由主義作家,受西洋文學影響較大,代表人物徐志摩、陳西瀅、吳稚暉等)
象徵派(詩歌流派,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影響,提倡重象徵和暗示的純詩,代表人物李金發等);
此外還有:
黑幕派,是近代小說流派,題材涉及社會各界人物事件,雖然上承明清譴責小說余緒,但是寫法上赤裸裸地描繪閑適,專揭隱私、潑污水、進行人身攻擊兒沒落。
戰國策派,1940前後出現在國統區的文藝派別,提倡歷史重演說,鼓吹強權政治,主張以「恐怖、狂歡、虔誠」為三大母題,代表人物陳銓。
『肆』 為什麼說張根水是現代通俗小說的集大成者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1] ,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三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伍』 中國文壇最傑出的五位作家
魯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陸續創作、出版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五傑之首的榮譽稱號。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 生於四川樂山沙灣。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0年出版了與田漢、宗白華通信合集《三葉集》。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了一代詩風。
南昌起義後,從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達10年之久。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隻身潛回祖國,籌辦《救亡日報》。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個歷史劇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1944年,郭沫若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歷史經驗教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文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同時,繼續進行文藝創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郭沫若一生創作甚豐,涉及到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現代文學的各個領域。他的許多作品,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為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堪稱中國二十世紀革命文學的旗手。所以,郭沫若當選為中國二十世紀文學五傑的第二位,
張恨水(1895-1967)原名張心遠,筆名恨水,祖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廣信。1918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1924年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4月,開始該副刊上連載長篇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1926年《金粉世家》的發表,進一步擴大了張恨水的影響,但真正把他的聲望推到最高峰的還是《啼笑因緣》。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恨水到重慶任《新民報》主筆,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寫於解放戰爭前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像,諷喻辛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在二十世紀革命文學一統天下的時代背景下,張恨水一支獨秀,是通俗文學集大成者。可以斷言,在二十一世紀,中國進入小康社會新的時代背景下,革命文學已不再成為主流。在文化範式上,消費文學將超越革命文學成為時代主流。而張恨水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創作,在20、30、40年代中國文壇上影響很大。9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邊緣化,張恨水卻異軍突起,影響日甚,為中國文學進入二十一世紀,提供了典型文學範式的先聲。所以,作為通俗文學的領軍人物,張恨水位居20世紀中國文學五傑第三,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出生於浙江省桐鄉縣烏鎮,十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讀完北京大學預科,因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
建國之後,茅盾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主要精力放在社會活動與文學評論上。文化大革命期間,茅盾挨批靠邊,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茅盾是中國革命文學的領軍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五傑中排名第四,
老舍(1899-1966)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1930年老舍回國,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期間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樣子》等長篇小說。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抗戰爆發後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1946年應邀赴美講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後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受迫害棄世。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而聞名於世。老舍的創作,文學性、藝術性很強,他善於運用群眾口語贏得廣大讀者,從而開創了中國二十世紀文學雅俗共賞的新局面。
『陸』 張恨水被評為民國第一寫手,他都有哪些我們熟知的作品
張恨水寫了一百多部小說,其中有很多都被改編成為了影視劇作品。
《金粉世家》
《秦淮世家》
這部《秦淮世家》是張恨水非常重要的小說之一,1940年就被拍成同名電影,1963年再次拍攝。講述的是在秦淮河畔歌妓唐大嫂的兩個女兒被欺辱,後來秦淮河的下層人民聯合起來反抗的故事。
其它作品
《白蛇傳》是1955年張恨水的改編小說;《大江東去》1940年連載於香港《國民日報》,是張恨水抗戰三部曲之一,這可能是最早把南京屠城反映出來的文藝作品。另外還有改編成電視劇的《紙醉金迷》、還有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的張恨水的作品《滿江紅》等等。
張恨水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民國第一寫手」。共完成作品不下3000萬言,堪稱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深入淺出,很好的將章回小說與通俗小說進行了有機融合。可謂雅俗共賞。張恨水的小說,把嚴肅的主題用詼諧的語氣表達出來,雖然是平實的語言,但非常富有詩意。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柒』 為什麼說張恨水是現代通俗小說的集大成者
因為張恨水寫得最好,超出了鴛鴦蝴蝶派為言情而言情的范圍,他繼承了世情小說的傳統,又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稱之為繼往開來的宗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