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蘇然樓景樾的都市小說

蘇然樓景樾的都市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15 00:51:20

⑴ 國民革命軍共有幾路軍

國民革命軍路軍編制最高到27路軍,具體有:
第1路軍 陳調元部,原為直系齊燮元舊部,1932年底圍剿紅軍失利撤銷。
轄26軍軍長范熙績(轄46師師長岳盛宣、55師師長阮肇昌、57師師長李松山)
警備第1旅施忠誠、警備第2旅李時清。

第2路軍 劉峙部,中央軍嫡系,紅軍長征後撤銷。
轄第1軍軍長顧祝同(轄第1師師長胡宗南、第2師師長樓景樾、第3師師長陳繼承)
80師師長李思愬,獨立第1旅旅長陳明仁,獨立第2旅旅長唐雲山。
第3路軍韓復榘部,西北軍,抗戰初改編為第3集團軍。
轄第6軍軍長韓復渠(轄22師師長谷良民,74師師長喬立志,81師師長展書堂)
第12軍軍長孫桐萱(轄13師師長萬耀煌,20師師長孫桐萱,29師師長曹福林)
第4路軍何鍵部,湘軍,抗戰時改編為第10集團軍。
轄28軍軍長劉建緒(轄15師師長王東原,16師師長彭位仁,19師師長李覺,62師師長陶廣,63師師長陳光中,新34師師長陳渠珍)
第4路軍余漢謀部,粵軍陳濟棠舊部,抗戰時改編為第12集團軍。
轄第151師師長莫希德、第152師師長葉肇、第153師師長張瑞貴、第154師師長巫劍雄、第155師師長李漢魂、第156師師長鄧龍光、第157師師長黃質文、第158師師長曾友仁、第159師師長譚 邃、第160師師長陳漢光。
第5路軍王金鈺部,直軍孫傳芳、奉軍魏益三舊部,圍剿紅軍失利後撤銷。
轄第9軍軍長王金鈺(轄43師師長郭華演,47師師長上官雲相,54師師長郝夢麟,28師師長公秉藩,77師師長羅霖)

第5路軍李宗仁部,新桂系,1939年撤銷。
轄第161師師長徐啟明、第162師師長區壽年、第163師師長程樹芬、第164師師長莫樹傑、第165師師長王贊斌、第166師師長賀維珍。
第6路軍朱紹良部,由各路雜牌軍組成,圍剿紅軍失利撤銷。
轄第4師師長繆培南,第8師師長毛炳文,第24師師長許克祥,第49師師長張貞,第56師師長劉和鼎。

第7路軍劉湘部,川軍,抗戰初改編為第23集團軍。
轄21軍軍長劉湘

第8路軍唐生智部,湘軍,因反蔣而撤銷。
第8路軍陳濟棠部,粵軍,參與兩廣事變改編為第1集團軍,兩廣事變後改編為第4路軍。
轄57師師長岳盛宣,58師師長馬清苑,59師師長余漢謀,60師師長蔡廷鍇,61師師長蔣光鼐,62師師長香翰屏,63師師長李揚敬。
第8路軍朱德部,紅軍改編,抗戰初改編為第18集團軍,但一直在使用八路軍稱號。
轄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
第9路軍魯滌平部,湘軍譚延闓舊部,圍剿紅軍失利被撤銷。
下轄第22軍軍長魯滌平(轄18師師長張輝瓚,第50師師長譚道源)
第10路軍龍雲部,滇軍,後撤銷。
轄38軍軍長龍雲(轄98師師長盧漢,99師師長朱旭,100師師長張鳳春,101師師長張沖)
第11路軍劉鎮華部,鎮嵩軍,後改編為第13軍團,抗戰時改編為第14集團軍。
轄15軍軍長劉鎮華(轄64師師長劉鎮華,65師師長劉茂恩)
第12路軍田頌堯部,川軍,圍剿紅軍失利後撤銷。
下轄29軍軍長田頌堯(轄第1師師長董宋珩、第2師師長曾憲棟、第3師師長羅乃瓊 、第4師師長王銘章、第5師師長黃正貴)。
第13路軍石友三部,西北軍,反蔣失敗後撤銷。

轄第1師師長孫光前,第2師師長米文和,第3師師長沈克,第4師師長朱啟明,教導師師長程希賢。

第14路軍鄧錫侯部,川軍,抗戰初改編為第22集團軍。
轄28軍軍長鄧錫侯(轄第1師師長楊秀春、第2師師長黃隱、第3師師長陳鼎勛、第4師師長陳 離、第5師師長馬毓智、獨立旅旅長謝無圻)
第15路軍馬鴻逵部,西部回軍,抗戰初改編為第17集團軍。
轄第11軍軍長馬鴻逵(轄35師師長馬鴻逵,新7師師長馬鴻斌)
第16路軍徐源泉部,原張宗昌舊部,後改編為第2軍團,抗戰初改編為26集團軍。
轄41師師長張振漢,48師師長徐源泉。
第17路軍楊虎城部,陝軍,西安事變後番號撤銷。
轄第7軍軍長馮欽哉(轄17師師長孫蔚如,42師師長馮欽哉)
第18路軍毛光翔部,黔軍,1932年撤銷。
轄第25軍軍長毛光翔(轄第1師師長侯之擔,第2師師長何知重,第3師師長柏耀章)
第19路軍蔣光鼐部,粵軍,1933年福建事變後撤銷。
轄第19軍軍長蔡廷鍇(轄60師師長沈光漢,61師師長毛維壽,78師師長區壽年)
第20路軍張鈁部,豫軍萬選才、樊鍾秀殘部,後改編為第12軍團,抗戰初改編為第19集團軍。
轄75師師長宋天才,76師師長張鈁,新25師師長戴民權,新26師師長張耀漢。
第21路軍夏斗寅部,鄂軍,後撤銷。
轄13師師長萬耀煌。
第22路軍吉鴻昌部,西北軍,後並入26路軍。
轄30軍軍長張印湘(轄第30師師長彭振山,第31師師長張印湘,第33師師長葛雲龍)
第23路軍(空缺)原計劃授予張自忠部,但被張自忠拒絕。

第24路軍(空缺)原計劃授予宋哲元部,但被宋哲元拒絕。
第25路軍梁冠英部,西北軍,後撤銷。
轄31軍軍長梁冠英(轄32師師長梁冠英)
第3騎兵師師長張占奎。
第26路軍孫連仲部,西北軍,抗戰時改編為第2集團軍。
轄17軍軍長高樹勛(轄25師師長李松昆、27師師長高樹勛)
第1騎兵師師長張華堂。
第27路軍馮欽哉部,原17路軍分化,後改14軍團,抗戰時改編為14集團軍。
轄第7軍軍長馮欽哉(轄42師師長馮欽哉,169師師長武士敏)

⑵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名單及其結局

黃 鰲 、李奇中 、李鳴珂 、石鳴珂、王錫鈞、嚴沛霖 、陳 劼 、丁炳權 、萬全策 、賈韞山、袁滌清 、申茂生 、趙履強 、丘飛龍 、呂昭仁、孫樹成、凌技雄 、張作猷、張本清、陳子厚、鄭炳庚、李 榮 、陳拔詩 、王克勤、李 青、蔡鳳翁、陳 堅、陳志達、陳 沛 、甘麗初、謝瀛濱、呂佐周 等

病逝:李奇中、王錫鈞 、嚴沛霖 、陳 劼 、丁炳權、賈韞山

陣亡:丘飛龍 、呂昭仁 、凌技雄 、陳子厚、萬全策

(2)蘇然樓景樾的都市小說擴展閱讀

1924年3月27日黃埔軍校舉行第一期新生入學考試,4月28日放榜,錄取學生編成4個隊。11月30日第一期學生考試完畢。1925年6月25日補行畢業典禮,共645人畢業。

⑶ 黃埔軍校學生所有名單

黃 鰲 1902 湖南臨澧 鈞德 工農革命軍4軍參謀長 28 09 07 湖南石門 陣亡

李奇中 1906 湖南資興 第16綏靖區副司令官 83 病逝 少將

李鳴珂 四川

石鳴珂 1901 四川 新兵補充訓練處督察 46年退役 上校

王錫鈞 1906 湖南寧鄉 克廉 「國防部」高參室副主任 66 春 台灣 病逝 少將

嚴沛霖 1902 陝西乾縣 雲生 陝西警備1旅旅長 81 09 05 陝西乾縣 病逝 上校

陳 劼 1898 湖南長沙 1兵團參議 91 11 12 湖南長沙 病逝 上校

丁炳權 1897 湖北雲夢 御伯 197師師長 40 01 25 江西武寧 病逝 少將

萬全策 1902 廣西蒼梧 教導總隊1旅參謀長 37 12 11 江蘇南京 陣亡 上校

賈韞山 1901 江蘇徐州 惠亭 「國防部」高參 80 11 01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袁滌清 1905 廣東南海 新2軍副軍長 49年逃台,52年退役 少將

申茂生 1896 湖南衡陽 睦耕 1兵團高參 49年參與湖南和平起義 少將

趙履強 1904 浙江嵊縣 20師連長 26年於南昌受傷致殘,返鄉居住

丘飛龍 1902 廣東澄邁 結山 教導2團3營8連排長 25 06 11 廣東廣州 陣亡

呂昭仁 1902 廣西陸川 中央教導師副團長 27 江蘇龍潭 陣亡

孫樹成 1902 江蘇銅山 27師72團團長 27年後不詳

凌技雄 1896 湖南長沙 孟彪 國民革命軍總部警衛團連指導員 27 江西南昌 陣亡


張作猷 1904 福建永定 服務社會

張本清 1904 湖南晃縣 憲兵旅長 49 02 14 湖南晃縣 為幫會暗殺 上校

陳子厚 1905 湖南湘鄉 1軍1師1團連長 25 10 廣東揭陽 陣亡

鄭炳庚 1901 浙江青田 煥平 「國防計劃局」副局長 80 03 05 台灣台北 病逝 中將


李 榮 1905 浙江縉雲 服務社會

陳拔詩 1901 廣西玉林 國防部部附 49年後不詳 少將

王克勤 1906 陝西臨潼 服務社會

李 青 1904 湖南桂陽 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侍從副官 34 春 病逝 上校

蔡鳳翁 1906 廣東萬寧 鳳翕 福建保安1旅旅長 36 春 福建 病逝 上校

陳 堅 1900 安徽寧國 服務社會

陳志達 1899 浙江奉化 交通部第2交警總局副局長 49年秋移居美國 少將

陳 沛 1901 廣東茂名 度侯 「國防部」高參 87 12 24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甘麗初 1901 廣西容縣 日如 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兼桂東軍政長官廣西追贈二級上將


謝瀛濱 廣東從化

呂佐周 1902 江西上饒 服務社會

第2隊 共計:126 名 學員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名單及結局(三)

第3隊:


肖 乾 1901 福建汀州 坤和 新10師師長 35 03 福建 沉船遇難 少將

韓之萬 1901 江蘇阜寧 服務社會

黎曙東 1902 陝西涇陽 明甫 補充2旅參謀長 30 09 19 湖南汩羅 陣亡

郭安宇 1902 河南許昌 暫編20師副師長 46年當選立法委員,47年後不詳 少將

陳以仁 1899 江西石城 保密局華北辦事處處長 47年辭職養病,後不詳 少將

杜聿昌 1900 陝西米脂 陝軍岳維峻部排長 26 02 河南 陣亡

陳 克 1899 廣東瓊州 服務社會

孫元良 1904 四川華陽 川鄂綏靖公署代理主任 50年逃台,97年在世 中將

王連慶 1900 江蘇漣水 野如 國防部部附 49年8月27日參與香港通電起義,香港 少將


楊文淵 1900 安徽六安 溥泉 新編師副團長 27 09 25 江西潮州 陣亡

曹 淵 1900 安徽壽縣 溥泉 4軍獨立團1營營長 26 09 05 武昌 陣亡

江世麟 1896 浙江義烏 教導2團1營3連政治指導員 25 10 廣東河婆 陣亡

李守瀛 1894 山東長清 仙洲 第2綏靖區副司令官 88 10 22 山東濟南 病逝 中將


廖運澤 1903 安徽鳳台 子賓 第15綏靖區副司令官 87 09 23 北京 病逝 少將

閻揆要 1904 陝西榆林 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94 03 26 北京 病逝 中將

楊 耀 1904 陝西靖邊 覺天 陝西干訓團高級教官 46年退役 上校

邢 鈞 1904 廣東文昌 1軍3師副連長 26 江西南昌 陣亡

官全斌 1899 四川威遠 23集團軍參謀長 47年2月退役 少將

張運榮 1903 廣東文昌 服務社會

潘德立 1899 湖南湘鄉 志仁 陸軍總司令部高參 49年後定局長沙

成嘯松 1903 湖南湘鄉 國防部預備師師長 52 病逝 上校

李強之 1904 廣西容縣 亞夫 軍校第3期步兵5隊隊長 25 廣東廣州 病逝

楊啟春 1904 陝西橫山 服務社會

何 基 1904 江西貴溪 服務社會

黃 傑 1902 湖南長沙 達雲 「國防部」部長 95 台灣 病逝 一級上將

李夢筆 1902 陝西武功 90軍副軍長 49年逃台 少將

梁千喬 1903 廣東梅縣 陝西第2區行政督察專員 46 01 陝西西安 病逝 少將

夏楚中 1904 湖南益陽 貫難 「國防部」高參 88 12 28 台灣台北 病逝 中將

韓紹文 1900 江西贛縣 1軍20師連長 26 11 20 江西南昌 陣亡

鄭 坡 1902 浙江奉化 蓉湖 國防部部附 49年逃台 少將

謝 聯 1901 廣西來賓 廣東石井兵工廠政治部副主任 29 01 16 香港 被英警逮捕殺害


王之宇 1906 河南洛陽 肖琴 重慶衛戍3分區司令 88 江蘇蘇州 病逝 少將

潘國聰 1900 廣西容縣 素勁 9軍3師9團團長 28 04 13 山東臨城 陣亡 追贈中將


楊晉先 1903 四川邑縣 1軍1師連長 26 08 江西銅鼓 陣亡

容寶輝 1905 廣東中山 服務社會

樊菘華 1901 浙江縉雲 1軍2師排長 25 03 13 廣東棉湖 陣亡

趙清廉 1900 陝西商縣 服務社會

馬師恭 1903 陝西綏德 子敬 「國防部」參議 73 10 18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王惠生 1900 貴州貴定 服務社會

邢國福 1902 廣東文昌 1軍2師團軍需主任兼運輸隊長 26 夏 江西 陣亡

樓景越 1899 浙江諸暨 景樾 武漢行營補充兵編練處主任 33 10 湖北武漢 病逝 少將


薛文藻 1901 廣東遂溪 廣東遂溪縣長 49年秋移居香港

孫天放 1903 安徽懷遠 江蘇保安副司令 51 安徽 鎮反處決 少將

蔡光舉 1902 貴州遵義 教導團營party代表 25 02 廣東惠州 陣亡

劉漢珍 貴州普定

關麟征 1905 陝西雩縣 雨東 陸軍總司令 80 08 01 香港 病逝 中將

韓 浚 1893 湖北黃岡 青黎 73軍軍長 89 09 07 湖北武漢 病逝 少將

張耀明 1905 陝西臨潼 成都中央軍校校長 72 10 11 台灣台北 病逝 中將

陳泰運 1898 貴州舊縣 化淳 貴定行政督察專員51 03 06 貴州貴陽 車禍遇難 少將


葉彧龍 1902 湖南醴陵 教導2團連長 25 02 15 廣東淡水 陣亡

馮士英 1902 四川渠縣 18軍新編師副師長 40 秋 病逝 少將

朱祥雲 1901 陝西武功 服務社會

李正華 1902 湖南酃縣 18軍軍官教導隊大隊長 31 07 30 江西東固 車禍遇難 上校


梁文琰 廣東茂名

陳 賡 1903 湖南湘鄉 傳瑾 國防部副部長 61 03 16 上海 病逝 大將

張忠?1899 四川榮縣 52師獨立旅旅長 31 09 江西富田 陣亡 上校

黃奮銳 1904 廣東惠陽 無咎 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第3部副主任 退役 上校

羅 照 1901 廣西容縣 服務社會

王定一 1904 陝西臨潼 服務社會

劉保定 1900 湖南新化 一之 浙江警備師參謀長 27 08 30 浙江龍潭 陣亡

王認曲 1903 湖南臨澧 潤秋 1兵團卟?66 湖南長沙 病逝 少將

楊 麟 1903 四川成都 國防部後勤司令部參謀長 46年7月退役 上校

賈伯濤 1902 湖北大冶 華中「剿總」政務委員會辦公廳秘書長 78 香港 病逝 少將


譚其鏡 1904 廣東羅定 豁明 軍校國民partyparty部監察委員 27 04 26 廣東廣州 被捕殺害


潘佑強 1900 湖南湘鄉 季剛 川湘鄂綏靖公署副主任 49年冬移居美國 少將

周士冕 1903 江西永新 民鐸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政治部主任 53 江西永新 病逝 少將

梁冠那 1899 廣東德慶 植群 湘鄂川黔綏靖公署交通處長 49年移居香港 少將

鍾煥群 1904 江西萍鄉 南昌公共安全專家局長 30年後不詳

梁廷驤 1905 廣東雲浮 1軍14師41團連長 26 03 10 廣東興寧 陣亡

李捷發 1898 山西霍縣 軍校入伍生隊見習副官 25 廣東惠州 陣亡

袁守謙 1903 湖南長沙 企止 「國防部」代理部長 92 10 台灣台北 病逝 二級上將


甘清池 1900 廣東信宜 廣東第7區行政督察專員 51 12 鎮反處決 少將

鄒 范 1900 湖南新寧 武漢pol.ice局大隊長 29 09 19 湖北南湖 陣亡

趙自選 1901 湖南瀏陽 C.P駐東江軍事特派員 28 05 03 廣東海豐 陣亡

何文鼎 1903 陝西鰲尾 靖周 7兵團副司令官 68 05 20 陝西西安 病逝 中將

黎庶望 1904 廣東羅定 94軍高參 30年代後不詳 上校

李 就 廣東連縣

郭一予 1904 湖南瀏陽 徐州「剿總」辦公廳主任 82 05 湖南 病逝 少將

胡 素 1900 江西清江 白凡 12兵團副司令官 78 06 19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蔣 魁 1899 廣西桂林 服務社會

張瑞勛 1905 廣東番禺 服務社會

吳乃憲 1899 廣東瓊山 勁夫 「國防部」高參 79 01 15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羅寶鈞 1903 廣東興寧 1軍連長 27 08 30 江西龍潭 陣亡

霍揆彰 1901 湖南酃縣 嵩山 湘贛鄂邊綏靖總司令 53 03 09 台灣台北 病逝 中將


譚寶燦 1899 廣東羅定 服務社會

邱安民 1900 湖北黃陂 服務社會

李其實 1903 廣西桂林 蘇魯戰區蘇北游擊2縱司令 46年7月退役 上校

李 鈞 1901 廣東萬寧 四川軍管區新兵補訓處處長 49年移居香港 少將

孫以悰 安徽壽縣

杜聿明 1904 陝西米脂 光亭 徐州「剿總」副總司令 81 05 07 北京 病逝 中將

郭禮伯 1905 江西南康 君鳴 第16軍官總隊總隊長 46年7月退役,49年逃台 少將


胡棟臣 1901 廣西修仁 黔桂邊綏靖區司令官 50 01 陣亡 少將

譚計全 1905 廣東台山 江蘇保安副司令 49年逃台,後移居美國 上校

王副乾 1904 廣東羅莞 南強 52師補充旅旅長 31 09 江西富田 陣亡 上校

謝永平 1905 廣東開平 夢閑 閩粵贛邊游擊指揮部高參 46年退役,後移居香港 上校


杜從戎 1902 湖南臨武 步仁 「總統府」參軍 79 11 06 台灣 病逝 少將

鍾 偉 1902 廣東東莞 國防部部附 49年逃台,75年在世 少將

陳 武 1906 廣東瓊山 「國防部」高參 83 06 29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譚肇明 1900 陝西臨潼 服務社會

徐敦榮 湖南寧湘

尹作榮 1900 湖南茶陵 8兵團政工處處長 48年11月向解放軍投誠 上校

王彥佳 1900 廣東東莞 服務社會

伍瑾璋 1900 湖南長沙 國防部生產事物局局長 49年逃台 少將

鄭燕飛 1899 廣東五華 閩粵贛邊總指揮高參 46 春 病逝 上校

鮑宗漢 1897 安徽巢縣 教導2團排長 25 05 廣東 陣亡

鄭凱楠 1894 江蘇江寧 服務社會

劉雲龍 1905 陝西蒲城 第10軍法處執行大隊大隊長 27 河南 陣亡

雷雲孚 1905 陝西橫山 教導1團見習官 25 05 廣東惠州 陣亡

覃學德 1902 廣西貴縣 服務社會

韓 忠 1899 廣西修仁 服務社會

鄧經儒 1900 廣東電白 緯群 訓練總監部委員 72 夏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葉干武 1900 廣東梅縣 河西警備司令部監察官 50 秋 鎮反處決 上校

王汝任 1904 陝西臨潼 服務社會

甘竟生 1904 廣西蒼梧 雄烈 廣西龍州國際pol.ice局局長 51年春被解放軍俘虜 上校


林朱梁 1899 廣東合浦 國防部部員 47年初退役,後移居澳門 少將

張彌川 1900 湖北黃陂 伯泉 新8軍副軍長 64 冬 台灣台北 病逝 中將

朱 然 1901 湖南汝城 服務社會

王取歐 1900 湖南祁陽 服務社會

蔣國濤 1900 浙江奉化 孝宗 粵漢鐵路湖南段警務處長 49年逃台 少將

侯鏡如 1902 河南永城 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 94 10 25 北京 病逝 少將

伍誠仁 1896 福建莆城 克齋 「國防部」參議 79 11 29 台灣台北 病逝 少將

張紀雲 1899 浙江奉化 教導1團連長 25 03 廣東惠州 作戰失利處決

陳 述 1906 浙江浦江 教導1團副連長 25 廣東淡水 陣亡

杜聿鑫 1904 陝西米脂 國民革命軍連長 27 08 江西龍潭 陣亡

第3隊 共計: 126 名 學員

⑷ 古代有哪位叫景越的嗎

樓景越(1899~1933)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別號秀挺,別字景樾,又號秀庭,浙江諸暨人。祖輩務農,有地產二十餘畝。本縣暨牌鎮高級小學、省立諸暨中學畢業,浙江陸軍第一師第二團學兵連肄業,北京政府內務部高等警官學校畢業。歷充福建泉州警察局科員,福建陸軍第五旅第九團第二營副官。團本部軍需,中央軍需署交通局委員等職。1915年由陳英士、蔣鐮介紹加入國民黨。1924年春由吳皋明、蔣螯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畢業後黃埔軍校第三期教導隊排長,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團特務連連長。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連長,營長、團附。1928年起任第二師第四旅少將旅長,第二師副師長、代理師長。1930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1931年任國民政府警衛軍第一師師長,兼鄭州警備司令。1932年1月任第五軍第八十七師師長,參加淞滬抗戰。同年5月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兼武漢行營補充兵編練處主任。1933年10月在漢口病逝。

⑸ 樓景樾的個人簡介

歷充福建泉州警察局科員,福建陸軍第五旅第九團第二營副官。團本部軍需,中央軍需署交通局委員等職。1915年由陳英士、蔣鐮介紹加入國民黨。

⑹ 黃埔系的派系

黃埔軍校在中國現代史上名聲顯赫,國共許多高級將領都出身於此校 。尤其是在國民黨軍中,黃埔軍校師生出身的將領更是蔣介石的嫡系 。這棵主幹分明、枝繁葉茂的國民黨軍中「大樹」,主要由黃埔教官和黃埔畢業生兩部分人組成,人稱「黃埔系」 。
黃埔系就是國民黨中央軍與黃埔軍校畢業生的結合。但是,黃埔師生不等於「黃埔系」。二者的區別:一、是否為前七期的畢業生,越早資格越老,權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相當的軍政權力和是否忠於蔣介石倡導的「黃埔精神」。所謂「黃埔精神」,就是要「服從校長、盡忠黨國、精誠團結、成功成仁」。 在中央軍中的非黃埔畢業生不能稱為黃埔系,在地方雜牌軍中的黃埔生也不能稱為黃埔系。
蔣介石是以戰死於陝北的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戰死於孟良崮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等為典範,來看待他的黃埔學生的。若按此標准,盡管黃埔師生中官拜將校的頗不少見,但真正效忠於蔣介石的,畢竟是少數。這是有據可查的。
大部分黃埔畢業生都是由黃埔校軍的建立而開始起步 。1924年底先後組建黃埔校軍教導第1、第2團,初期組建時只有少數黃埔生擔任軍官職務,如蔣先雲、賀衷寒、樓景樾、桂永清、鄭洞國等任連級軍官,胡宗南、侯鏡如、陳明仁、關麟徵、左權、石祖德等任排級軍官 。
第一次東征後,隨著革命隊伍的擴大,黃埔生所任職務逐步晉升 。
抗日戰爭時期,黃埔出身的許多將領紛紛率軍上陣與日軍作戰 。
國民黨軍中強調輩分,在黃埔生中大一期就壓死人的情況下,第3期畢業生王耀武憑借著抗日的赫赫軍功,有老長官俞濟時提攜,1944年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任第4方面軍總司令,並打造出國民黨軍王牌軍第74軍 。
黃埔六期生、新六軍軍長廖耀湘這一時期的國民黨軍統系統,基本上也被黃埔生所掌控,這些人以專橫霸道而著稱於黃埔同學之間 。戴笠是浙江江山人,黃埔第6期畢業,他最終把小小的特務處破繭成蝶,經營成了國民黨的兩大特情機構之一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 。「軍統」源於復興社特務處,戴笠任處長,副處長是鄭介民(第2期) 。
在國民黨空軍系統內,黃埔生更是獨占鰲頭 。抗戰初期,為了培養更多的空軍預備飛行人員,決定成立空軍軍士學校,出任教育長的是黃埔第1期的王叔銘 。1940年接替周志柔,長期擔任中央空軍學校教育長,國民黨的空軍人員大多出自其門下 。
國民黨軍撤往台灣後,蔣介石重整縮編部隊,許多黃埔生也與大批雜牌部隊的將領一樣被強制假退役,同時對台灣部隊進行嫡系大接替,少數黃埔生親信桂永清、王叔銘、袁守謙、石覺、袁朴、羅列、羅友倫、羅奇、陳大慶等得到重用 。

⑺ 樓景樾的介紹

樓景越(1899~1933)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別號秀挺,別字景樾,又號秀庭,浙江諸暨人。祖輩務農,有地產二十餘畝。本縣暨牌鎮高級小學、省立諸暨中學畢業,浙江陸軍第一師第二團學兵連肄業,北京政府內務部高等警官學校畢業。

⑻ 國民黨有多少派系我只知道陳誠的土木系

中央嫡系。 中原大戰時期,嚴格意義的中央軍只有6個師,這是蔣軍嫡系的雛形。 第1師:北伐時期的劉峙第2師,後來交到胡宗南手上,擴展了第1軍,「西北王」的核心部隊。 第2師:北伐時期的第3師第14師等合成,師長先後有顧祝同/樓景樾/黃傑/鄭洞國等,後與25師合編為關麟徴的52軍。 第3師:北伐時期的第20師,師長先後有錢大均/陳繼承/李玉堂,後來發展為第10軍,以方先覺守衡陽聞名。 第9師:北伐時期王柏齡的第1師。北伐中在南昌受創,回後方整編,重編序列後為第9師,後來發展為蔣鼎文/李延年的第2軍。 第10師:由兩部組成,一是黔軍王天培部的殘余,師長楊勝治/方鼎英,二是國民軍方振武投蔣後編成的45師,師長衛立煌。後來第10師與45師合並,仍稱第10師,師長衛立煌/李默庵,由於部隊淵源不好,以及衛立煌與蔣的關系一般,這一部又稱中央軍的雜牌。 第11師:原福建周蔭人部,投降北伐軍,先編成17軍,後改11師,師長曹萬順/陳誠。這是陳誠「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戰後,又按德式編制建成了張治中的教導師,隨後教導師一分為三,教1師馮軼裴、教2師張治中、教3師錢大均。教1師發展的36、87、88師即後來的71軍;教2師發展為第4、25師,第4師是湯恩伯系的班底,25師編入關麟徴52軍;教3師發展為第14、89師,後來14師歸陳誠,89師歸湯恩伯。 上述這些構成國民黨中央軍嫡系的最原始根基。 二、中央旁系 1、 北伐時期蔣的同盟軍 湖南譚延闓的第2軍,北伐後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後在浙江、江西等地駐防,由於沒有固定地盤,聽命於蔣,編成張輝瓚18師(江西被殲)、譚道源50師、李韞珩53師,這支部隊後來追擊紅軍到了陝西,被胡宗南兼並。 趙恆惕的部將賀耀組隨唐生智一起南投,編為第8師,師長陶峙岳,後來也歸並胡宗南系。 雲南朱培德的第3軍,當時有第7師、12師。第3軍的番號一直保留到該部隊的最後。 廣東第4軍之薛岳部、蔣光鼐部。陳濟棠取得廣東地盤後,這兩支無家可歸的粵軍也在中央均等編制內,但是由於各種因素,蔣光鼐部(60、61、49、78)一般還是被當作粵軍看待。薛岳部有時也被稱粵軍,但是應該說已經中央化了,最初編為90師,後來兼並其他雜牌增加了一個59師。 2、 沿途收編的部隊 北伐時,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隊紛紛投誠,北伐後整編,原則上各省均保留了一個師,由於這些省份沒有地方實力派,這類部隊均比較聽命於蔣,個別部隊被改造為中央軍嫡系。 江西的第5師,原賴世璜部,歷任主官有熊式輝/胡祖玉/周渾元/姚純,後來擴編了余韶的96師(劃入第5軍)。 浙江的第6師,原周風歧部,歷任主官有陳儀/趙觀濤/周喦,湯恩伯也是這支部隊出身。第6師後來擴編為75軍,屬於陳誠系部隊。 福建的11師被陳誠吃掉了。 安徽的56師,原馬祥斌部,早期親桂系,後來親蔣,師長劉和鼎/劉尚志,抗戰時編為39軍,抗戰結束被裁。 江蘇的陳調元部編了55和57兩個師,師長分別為阮肇昌、李松山。後來55師歸了陳誠系(編入94軍);57師被改造後,編入王牌的74軍。 湖北的13師,原夏斗寅部,歷任主官有夏斗寅/萬耀煌/朱鼎卿,朱懷冰也出自這支部隊。後來歸入陳誠系,13師先後曾在25軍、75軍、86軍等序列里。 孫傳芳主力:孫傳芳放棄了江南五省,率領主力(多為原北洋的正規部隊)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時被擊敗,其餘由鄭俊彥率部投降,編為43和47師,後郭華宗的43師被陳誠吞並,47師的歷任師長有王金鈺/上官雲相/劉家麒,抗戰時編入第9軍,劉家麒與軍長郝夢齡一起陣亡。 直魯聯軍:直魯聯軍原為北洋的河北和山東部隊,二次直奉大戰後依附奉系,1928年奉軍主力敗退出關,直魯聯軍被蔣收編,編成21、41、48、58等師。劉珍年21師被韓復渠打敗,離開山東後被李仙洲接管,成為中央嫡系;陳耀漢58師調到南京擔當警衛師,師長喻濟時,後來成為王牌74軍的主力師;41和48師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合成第10軍,徐源泉任軍長。 此外,蕭之楚的44師也是出自於北洋的部隊。

⑼ 當年的中央軍第十師第29團123連

中央軍(zhōnɡ yānɡ jūn)是國民政府時期對直接聽命於南京中央政府的軍隊的總稱,但這支軍隊實際上是聽命於蔣介石並由其直接掌控的。
民國時期,北伐勝利後蔣介石在南京組成國民政府,但全國仍存在一些派系軍隊割據地方,因些軍閥畏於蔣介石嫡系部隊的軍事力量,所以表面上均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上統一全國。這支由蔣介石所掌控的軍事力量便成為中央軍。
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按照德國的軍事訓練標目開始整軍計劃,優先進行整編和裝備德式武器的便是蔣介石嫡系部隊,即中央軍。這些裝備德式武器的部隊又稱德械師,其軍事素質和戰鬥力堪稱國軍精銳。抗日戰爭爆發後,關於中央軍在抗戰中的作用,可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一句話來最具說服力:「中國抗戰意志,不在於四萬萬民眾,亦不在於各派地方勢力的幾百萬軍隊,在而於重慶蔣政府領導的以黃埔少壯軍官為核心的中央軍的抗戰決心」。
當時與中央軍同時存在的還有那些表面服從中央軍令,實質由派系首領控制的派系軍隊。比較大的有桂系、粵系、晉系、滇系、川軍、西北軍、東北軍等。這些武裝部隊與中央軍一起參與了整個抗日戰爭。在解放戰爭時期基本被人民解放軍殲滅或改編。
新中國成立後,所有國家武裝力量統歸中央直接管轄,再無派系軍隊存在,故再無中央軍這一說法。所以,中央軍是民國時期特殊軍事環境下對軍隊的一種稱謂,就是在世界軍事史上,這種稱謂也是極其罕見的。
中文名
中央軍
外文名
The central army
勢力范圍
華東七省一市
主要領導
蔣介石
前 身
國民黨中央軍嫡系
著名師部
奉軍郭松齡部,郝夢齡的54師
目錄
1 關系層次
2 中央嫡系
▪ 雛形
▪ 根基
3 中央旁系
▪ 北伐時蔣的盟軍
▪ 沿途收編的部隊
4 抗戰中的中央軍

關系層次
編輯
國民黨中央軍以與蔣親疏關系來看,大體分為以下3個層次:
(1) 黃埔嫡系將領統率的部隊,稱中央軍嫡系;
(2) 蔣在北伐及歷次的軍閥混戰中不斷收編的部隊,在中央序列內,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系的,稱中央軍旁系,多為被收編的北洋部隊。這類部隊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隊吞並改造,變為嫡系。
(3) 在軍閥混戰中被蔣(或其他軍閥)打敗,失去地盤,為自保編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系的。與上一類不同的是,這些部隊多出於地方實力派,在失去勢力後仍與地方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廣東的19路軍、廣東的薛岳、湖南的譚延闓/魯滌平等部。
下面對各支部隊作粗略的介紹(1931-1936):

中央嫡系
編輯

雛形
中原大戰時期,嚴格意義的中央軍只有6個師,這是蔣軍嫡系的雛形。
第1師:北伐時期的劉峙第2師,後來交到胡宗南手上,擴展了第1軍,「西北王」的核心部隊。
第2師:北伐時期的第3師、第14師等合成,師長先後有顧祝同/樓景樾/黃傑/鄭洞國等,後與25師合編為關麟徴的52軍。
第3師:北伐時期的第20師,師長先後有錢大鈞/陳繼承/李玉堂,後來發展為第10軍,以方先覺守衡陽聞名。
第9師:北伐時期王柏齡的第1師。北伐中在南昌受創,回後方整編,重編序列後為第9師,後來發展為蔣鼎文/李延年的第2軍。
第10師:由兩部組成,一是黔軍王天培部的殘余,師長楊勝治/方鼎英,二是國民軍方振武投蔣後編成的45師,師長衛立煌。後來第10師與45師合並,仍稱第10師,師長衛立煌/李默庵,由於部隊淵源不好,以及衛立煌與蔣的關系一般,這一部又稱中央軍的雜牌。
第11師:原福建周蔭人部,投降北伐軍,先編成17軍,後改11師,師長曹萬順/陳誠。這是陳誠「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戰後,又按德式編制建成了張治中的教導師,隨後教導師一分為三,教1師馮軼裴、教2師張治中、教3師錢大鈞。教1師發展的36、87、88師即後來的71軍;教2師發展為第4、25師,第4師是湯恩伯系的班底,25師編入關麟徴52軍;教3師發展為第14、89師,後來14師歸陳誠,89師歸湯恩伯。
望採納

⑽ 諸暨市牌頭鎮的小硯石村出過哪些名人

楊維楨、陳洪綬、良價,張秋人、宣俠父,趙忠堯、金善寶、毛漢禮總有一個是的吧,呵呵

熱點內容
免費的末日游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2 18:00:10 瀏覽:698
小說校園言情喜劇 發布:2025-05-12 17:09:21 瀏覽:964
紅岑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5-12 16:36:55 瀏覽:614
言情小說腳鏈 發布:2025-05-12 16:36:52 瀏覽:902
可以免費下載的小說網站 發布:2025-05-12 16:03:54 瀏覽:233
推薦長篇穿越空間小說 發布:2025-05-12 15:11:56 瀏覽:244
抗戰軍閥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2 15:00:11 瀏覽:893
言情小說女人有毒 發布:2025-05-12 14:54:35 瀏覽:673
長篇小說不要言情 發布:2025-05-12 14:44:22 瀏覽:650
霍辭易江慕橙小說名字 發布:2025-05-12 14:39:17 瀏覽: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