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現代的發展歷程
『壹』 現代文學是如何發展的
現代時期的西方文學,現代主義逐步取代批判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變化以及各國具體情況的不同,現代主義文學呈現出流派林立的局面。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反映了現代西方人心靈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危機,並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但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時,散布了虛無、悲觀等消極思想。
十月革命前後,蘇聯社會主義文學誕生,創造了許多反映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現實的優秀作品。隨著蘇聯政治局勢的變化,蘇聯文學創作的思想傾向也發生了變化,使蘇聯文壇出現了活躍而又混亂的局面。
現代時期,亞非拉的文學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而興起,以表現民族歷史為主要題材的亞、非、拉美文學蓬勃發展。
西方文學現代時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雖然受到現代主義的挑戰,但仍有一大批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英國劇作家蕭伯納(1856—1950年)在其代表作《蘋果車》中,以英國議會制度為攻擊對象,以內閣會議為主要情節,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年)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描寫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作曲家為美好理想與消極勢力不懈斗爭的一生,是一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作品,被稱為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其後期作品則以呼籲和平,反對戰爭為主要內容。美國作家德萊塞(187l—1945年)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通過描寫一位牧師的兒子腐化墮落成殺人犯而被處死的過程。揭露了悲劇的根源在於美國的制度。
由於現代主義的流行,有些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方法上較多地採用了現代主義的手法。這方面的傑出代表是美國作家海明威(1899—1961年)。
海明威的作品以表現暴力世界中的孤獨個人擺脫戰爭給心靈帶來的創傷為主要內容,以「精擅現代化的敘述藝術」,在世界文壇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的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是戰後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品。代表作《老人與海》,寓含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即人生就是斗爭,要敢於面對失敗而奮斗。
現代主義文學作為一場文學運動興起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繁盛時期,取代批判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
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壟斷時代的產物,一方面,商品化社會高度發展,人們感受到畸型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壓迫。一方面,兩次世界大戰,經濟恐慌,冷戰及核恐怖,給人們造成嚴重的精神創傷,使人們對傳統的價值、理想、道德無不產生懷疑,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在這個過程中,悲觀主義浪潮席捲歐洲,非理性主義思潮有廣闊的市場,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成為西方社會的精神支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占據了社會心理學的主流,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思想根源。
現代主義既不同於浪漫主義的直抒胸臆,又不同於現實主義忠於客觀世界的描繪,它的主要特徵是主觀地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和通過想像表現心理的真實。在藝術手法上,它一反傳統的手法,致力於探索新奇別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現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是20世紀西方非理性主義文學的總稱,包括許多流派。在20世紀上半期影響較大的有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和意識流小說等。
象徵主義文學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分支。它最先流行於19世紀後期的法國,後波及歐美各國,在20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盛極一時,被稱為後期象徵主義。後期象徵主義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方面,主張以象徵、暗示、自由聯想等手法表達人生隱蔽的思想感情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反對直抒胸臆。英國詩人艾略特(1888—1965年)是後期象徵主義詩人中最傑出的一位,他的代表作《荒原》,至今仍被認為是20世紀歐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
表現主義文學盛行於對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以德國、奧地利和美國為中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一些作家在個人和社會、和平與暴力、現實與未來等矛盾交織的苦悶中,希圖通過文學上的標新立異,以求得解脫的產物。他們主張文學應表現人的主觀感受和復雜的精神世界。其傑出代表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年),他在小說《變形記》中,通過荒誕、形象變幻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資本主義人性的異化。
意識流小說是在現代心理學,特別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礎上形成的,20世紀二十年代,它首先發端於愛爾蘭、英國和法國,隨後風行於歐美。該流派主張在小說創作上要深入到人的意識之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並以內心獨自、自由聯想等手段顯示意識流動的軌跡。這種致力於表現人的意識流程的寫作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愛爾蘭作家喬伊斯(1882—1941年)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被稱為意識流小說的典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經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政治生活動盪不安,它與戰爭的創傷一起猛烈地沖擊著文學家。在存在主義「人應該自己創造自己的存在」哲學魁力的影響下,現代主義文學中又出現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文學、和「黑色幽默」等新流派。
存在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20世紀三十年代末首先在法國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盛行於歐洲各國,影響遍及全世界。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徵在於把文學作為哲學的展示和思想的號召,主張文學干預或介入生活;從藝術特徵上看,存在主義力圖處處闡述存在主義哲學,打破傳統手法,不突出設計人物性格,將人物性格在哲理辯論中展開,並有許多隱喻、寓意等自然主義筆法。存在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是具有哲學家和文學家雙重身份的薩特,主將有法國加繆(1913—1960年)等作家,其代表作分別是《惡心》和《局外人》。
荒誕派文學是二戰後興起於法國的一個文學流派,主要作品是舞台劇。該流派的思想特徵與存在主義有直接的關系,認為人生是荒誕的,現實世界是令人惡心的;其藝術特徵是情節荒誕或支離破碎,人物形象荒誕,語言語無倫次。荒誕派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和貝克特,尤奈斯庫的成名作《禿頭歌女》是荒誕派戲劇的第一部作品,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文學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是一出含義深刻的哲學劇,它從不同的層面上突出了西方人的幻滅感,突出了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生活的無休止的循環。兩個孤獨的流浪漢日復一日地等待戈多,但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他,劇中均未作交代。這出戲的寓意可以說是什麼也沒有說,什麼也沒有發生。但由於戲劇的中心是等待,以此人們可以領悟出其背後的深刻而又積極的思想,即在絕望中也應當懷有希望。
「黑色幽默」是20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文壇上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黑色幽默」就是把嚴肅的哲理與病態的玩笑混為一談,以達到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文學流派起源於美國,有它歷史的、民族的和社會的原因。美國最初的移民在爭取生存斗爭時,常以一種幽默感面對嚴酷的現實,以取得心理平衡;20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經歷了經濟復甦,也遭到了可怕的經濟危機,人們感覺到個人在強大的現實面前顯得那麼無奈,最終形成了這種病態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在藝術手法上多採用寓言式的誇張和哈哈鏡式的描述,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小說家約瑟夫·海勒,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十二條軍規》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駐地中海某島的一支空軍中隊的黑暗內幕。主人公尤索林由於第二十二條軍規的緣故,由一個正直勇敢的軍人變成了厭戰者和逃兵。這條軍規實際上是驅使士兵為長官的升遷而賣命的絕妙圈套,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西方,「第二十二條軍規」已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或「無法擺脫的困難」的代名詞。
蘇聯文學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主流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高爾基(1868——1936年)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母親》中,塑造出了一位英雄母親的形象,描寫了她的兒子怎樣從無知走向覺醒成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的歷程,指出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十月革命勝利後,一大批優秀作家深人生活,創造了許多反映蘇聯社會巨大變化的優秀作品。阿·托爾斯泰(1882—1945年)創作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國內戰爭時期的歷史演變為背景,敘述了一批知識分子歷經曲折、最後走上革命道路的過程。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根據自身經歷所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寫一個普通工人子弟保爾·柯察金成長為英雄的過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年)的代表作《靜靜的頓河》,描寫了1912—1922年間頓河哥薩克在復雜的歷史轉折關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從一個方面描繪了社會變革時期人們的變化。這部小說被譽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上述這些作品在忠於現實的基礎上,力求對現實事件作出歷史的、全面的描寫,對新生事物滿腔熱忱,運用「在不使人脫離現實的條件下,把他提到現實以上」的手法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文學的風采,在世界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塊新的豐碑。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政治生活的巨大變化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時期,蘇聯文學界提出了「寫真實」、「積極干預生活」等口號,1954年作家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在《旗》雜志上發表,首先突破了描寫工農業成就,歌頌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愛情和個人幸福問題作為主題,引起很大反響,引出一批文學作品,形成一股文學思潮。西方把這一時期蘇聯的文學稱為「解凍文學」。
在這一時期,蘇聯的文壇既活躍,又相當混亂。一方面,出現了一些真實反映現實和歷史,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運而獲得好評的作品,如奧維奇特金的農村工作特寫集《區里的日常生活》、肖洛霍夫的衛國戰爭題材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等。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片面反映、甚至醜化歷史和現實而引起爭論或遭到批評的作品,如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日瓦戈醫生》。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開頭是個「憧憬革命」的「高尚青年」,但十月革命後他又哀嘆「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壞和毀滅」。該書在國內未能出版,1957年在義大利出版,西方國家競相印行,利用它來攻擊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作者還被授予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蘇聯對此反應強烈,作家協會將帕斯捷爾納克開除,只是在他作了檢討並拒絕前去領獎後才恢復他的會籍。
1964年秋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蘇聯在文藝界加強了對寫作方向的控制,提出了「反對兩個極端」和「寫正面人物」的方針,在文藝理論方面,提倡所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開放體系」,其影響是使文學創作在內容上較前嚴肅深刻,在形式和風格上更為豐富多彩。
從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在蘇聯的文學創作中,出現了一批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同時還出現了以探討道德理想為題材的作品,也有揭露諷刺現實生活中的弊端、反映各種社會問題的作品。但是,對於全盤否定斯大林和揭露這一時期停滯生活的作品是不準發表的。
從八十年代後半期開始,隨著戈爾巴喬夫「民主化」、「公開化」和「新思維」的推行,文藝作品審查制度被打破,一些過去被禁止出版的作品大量發表,揭露和批判性的文學成為時髦,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對蘇聯社會動盪和聯盟解體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亞、非、拉美文學現代時期,亞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亞非拉美的文學也隨之崛起。許多民族主義作家以愛國主義和反對殖民壓迫為主題,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創造出許多頗具影響的作品。
20世紀初以來,隨著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亞洲涌現出許多傑出的民族主義文學家和作品。印度作家泰戈爾(1861一1941年),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豐富創作。他的作品譴責殖民統治的專橫,抨擊封建主的殘暴,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為印度現代民族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戈拉》和詩集《吉檀迦利》。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現代民族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其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戈丹》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朝鮮著名作家李箕永的長篇小說《圖們江》,勾畫了朝鮮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圖景,反映了從愛國義兵運動到抗日勝利的朝鮮近現代歷史。著名詩人越基天創作了以揭露美國侵略為內容《我的高地》、《朝鮮在戰斗》等詩篇。
非洲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有埃及的馬哈福茲和南非的女作家戈迪默。馬哈福茲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兩宮之間》,以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家三代在1917—1944年間的變化為主線,反映了埃及社會的變遷。小說寓意深刻,結構精巧,是現代阿拉伯文學的名著。戈迪默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陌生人的世界》,描寫了南非種族隔離社會中人們變得相互陌生的社會現實。
拉美文學的主流是「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出現於20世紀六十年代,它屬於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流派。該流派的作者大都以神奇和魔幻的手法反映現實,把神奇古怪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魔幻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是哥倫比亞當代最著名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代表作《百年孤獨》中,遵循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創作原則,吸收了前人表現人的本能、潛意識的特點,獨創性地運用了象徵、誇張、魔幻、影射等技巧,形成了虛實結合、真假混雜的創作手法,在拉美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拉美出現絕非偶然。它既和歐洲表現主義、印象主義等文學思潮的影響有關,又與拉美地區獨特的社會政治背景有密切聯系。拉美許多國家嚴重缺乏言論自由,作家不得不借用虛構、比喻和象徵性的寓意來表現和揭示社會現實的本質,從而形成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
『貳』 誰能說一下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概況
中國現代文學各類文體的發展概況
(一)現代小說:堅實而輝煌的足跡
中國現代小說的正式起步以1918年5月《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發表的魯迅的《狂人日記》為標志,它是與中國現代文學同步發展的。整個中國現代文學30年的歷史進程,伴隨著中國現代小說興起、發展、深化的艱辛、堅實而輝煌的腳步。
中國現代小說是在與傳統舊文學的深深「斷裂」和外國文學的猛烈「碰撞」中誕生的。因此,中國現代小說的出現不僅僅體現出它在文學或文體等方面的價值,更顯示出一種文化的意義。就是說,中國現代小說的首要價值定位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文化品格中。中國小說的淵源悠深,明清以來更是出現了眾多的白話小說,以全新的思想內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現形式,掀開了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中國現代小說自覺擔負了展示中國社會歷史進程、反映現代國人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重任。中國現代小說雖然是全新的、獨創的,但並不意味著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的發展得益於縱橫多向的繼承與吸取。中國傳統小說的思想精華與多種藝術技法在現代小說中有一種無形而深刻的承傳;本世紀初開始大量湧入中國的各種外國文學的理論觀點、創作思潮和藝術流派,都充分地被中國現代小說所吸取、融解和消化。最具民族個性的文化偉人魯迅在談及自己「怎樣做起小說來」時說過:「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這決不是自謙,而是真實地反映一代文化巨子廣博敏銳的胸襟與現代性的知識結構。的確,在魯迅的《狂人日記》里,既有俄國作家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啟示和影響,又有自不同側面的生活原型,還有作者早年學醫的專業知識,當然其中有作者所背負的沉重歷史重壓以及力圖超越這種重壓的現代人的熾熱理想。最終又經過魯迅「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高度典型化過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中國現代文學及現代小說的起跑線上。這種廣為接納多種素養進而構成自己的獨特價值,正是中國現代小說意識的深刻體現,
(二)現代新詩:高揚生命激情的風帆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學雖然以文為本,以文為正宗,但卻掩隱不住詩歌創作的奇光異彩。詩的格式,詩的韻律,詩的意境,在我們這個舉世公認的詩歌王國里幾乎已完美無加,登峰造極。面對這歷史的詩碑和詩碑的歷史,人們只能嘆為觀止矣!
然而,歷史畢竟又發展到了一個根本性轉折的關頭。20世紀初,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向解體,社會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開始啟動。社會歷史的發展與變動要求詩歌也有新的根本性變動,並為這種變動提供了一切新的條件。
數千年燦爛輝煌的傳統詩歌與詩歌傳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抉擇。
「五四」文學革命實績的一個特徵,即新文學作品產生了普遍強烈的轟動效應,而這一點在現代新詩方面的體現尤為突出。雖然有白話小說、白話美文及現代話劇先後問世,甚至有魯迅的《狂人日記》為現代小說乃至整個現代文學作了開天闢地之舉,但畢竟新詩的出現與傳統詩歌的比照太鮮明,反差太懸殊了。當那些諸如「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之類的白話新詩嶄露頭角的時候,人們普遍感到疑惑:這就是新詩嗎?一個有著悠久詩歌傳統的國度以後就按這種樣式來寫詩嗎?
「五四」終究是一個創造的時代,而創造的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具有一種更為寬容的文化心態。除舊更新的時代特質,容納百川的社會氛圍,終使稚嫩的現代新詩江河千里,蔚為大觀。從「五四」時期的蹣跚學步到現代文學史階段的結束,中國現代新詩已經是名家輩出,流派眾多,形成了民族化、大眾化、現代化、多樣化的繁榮格局。
從風格流派的角度來看,中國現代新詩可大體歸為:早期寫實派、早期浪漫派、湖畔詩派、小詩派、新月詩派、象徵詩派、現代詩派、中國詩歌會派、「七月」詩歌派、「九葉」即新現代詩派、晉察冀詩派等。
(三)品種繁多的散文
相對中國現代小說與詩歌波瀾起伏的發展勢頭而言,現代散文的發展較為平和沉靜,盡管也有雜文的憤激之聲,但總體來說現代散文以一種更為厚實的步伐平穩地前行,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繁榮新的品種,從「五四」初期的隨感錄到蔚為大觀的雜文運動,從小品文年到報告文學的興起,現代散文在多種形式的發展變換中迎來了勃勃生機。
現代散文是與五四文學革命同步興起的,在五四時期即取得了累累碩果。以《新青年》為核心,出現了一大批「雜感」作家,《新青年》特辟「隨感錄」專欄,使最初一批五四文學革命的先驅利用雜文的藝術形式表達思想,闡明主張,抒寫個人情懷,而在這過程中,雜文即已悄然生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俞平伯等人的雜文創作,為雜文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到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動盪的朝代和黑暗的社會,更加強烈地引發了廣大進步作家的憤激之聲,更有魯迅雜文創作的實際帶動和深刻影響,於是在30年代出現了一個凡進步的、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甚至不同陣營、不同審美追求的作家,幾乎無人不寫雜文的壯觀景象。魯迅之外,茅盾、瞿秋白、郁達夫、老舍、葉聖陶、鄭振鐸、朱自清、許地山、豐子愷、胡風、阿英、柯靈、陶行知、周建人、林語堂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雜文作家群,作家之從,作品之多,實為新文學史所罕見。特別是魯迅後期雜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蘊和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顯示了雜文創作所達到的新的高峰。第三個十年的雜文創作更加密切地配合時代政治斗爭,把雜文的戰斗性推向深入。可以說,現代雜文的生長與發展是伴隨整個新文學的戰斗步伐艱難前行的。
(四)迅猛崛起的話劇文學
相對中國現代小說、詩歌和散文而言,話劇又更顯得獨特。在中國的傳統文學樣式中本沒有話劇這種形式,它是20世紀初葉才從國外傳入我國的「舶來品」。盡管話劇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並不長,但它發展的勢頭卻很迅猛,在短短的數十年內出現了一大批風格獨特、聞名於中外文壇的優秀話劇作家作品。話劇這種外來的文學品種,在中國的藝術舞台上紮下了根。
五四時期,話劇作為「舶來品」只是處在探索階段。1907年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現代話劇團體。歐陽予倩、洪深、田漢、胡適等人開始了最初的話劇嘗試。最早公開發表的話劇劇本是胡適1919年3月刊在《新青年》上的《終身大事》。隨後出現了田漢早期劇作《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洪深早期劇作《趙閻王》,丁西林早期劇作《一隻馬蜂》、《壓迫》、《三塊錢國幣》,等等。這些早期的嘗試對外國話劇形式吸取較多,雖然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生活,但藝術上還較生硬,未能真正使中國的讀者和觀眾全面接受。
第二個十年,話劇文學創作開始走向成熟。這尤其得力於曹遇禺的劇作。他在30年代先後創作《雷雨》、《日出》、《原野》(被合稱為「生命三部曲」),在40年代初創作了《北京人》,並把巴金的小說《家》成功地改編成話劇,他的這些劇作真正奠定了中國現代話劇發展的基礎,使話劇這一新的文學樣式在中國紮下了根。這一時期,洪深、田漢等人劇作也得到了長足的進展,洪深的《農村三部曲》、田漢的《名優之死》都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劇作。中國現代劇作家也開始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叄』 中國的現代文學經歷了哪三大時期
中國現代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即三個十年。
第一個十年(1917~1927),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頃擾畝進文學革命的發展。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小說方面,有魯迅劃時代的《狂人**記》和後來結集在《吶喊》、《彷徨》中的諸篇小說,還有葉紹鈞、汪敬熙、冰心、郁達夫等一李野大批新文學作家創作了內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說;詩歌方面,出現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劉大白等大批白話新詩人,以白話新詩沖破了千百年來舊體格律詩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內容和藝術的特有氣勢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的一代詩風;散文方面的成就體現在魯迅、李大釗等人創作的大量文藝短論(即隨感錄和雜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許地山等人創作的抒情敘事散文(即「美文」),還有瞿秋白創作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訊報道,出現了報告文學的最初萌芽;雀森……所有這些創作呈現出開創一代文風的嶄新氣象,充滿了破舊立新的「五四」時代精神。1921年以後,還出現了「問題小說」、「身邊小說」、「鄉土文學」、「語絲文體」、「象徵派」詩歌等豐富多姿的風格流派。這些社團流派的出現,表明了新文學的成熟和壯大。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
「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第三個十年(1937—1949),包括了抗**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
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
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肆』 新時期小說的發展演變
新時期小說現代主義等浪潮沖擊文壇,文學呈扇面展開(1985——1989年)
1、最初的探索——意識流小說
從反思小說探索中派生出來的一種小說現象,主要借鑒的是西方現代小說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動為體,打破時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覺」模式進行小說敘述。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禮》、《蝴蝶》,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誰》,諶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
現代派小說:1985,當代城市青年……觀念意識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鑒西方現代派小說代表作: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2、喧囂與騷動——新潮小說(現代派小說)
主要指1985年開始出現的以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無主題變奏》為代表的小說現象,還包括陳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個》、陳建功的《籌毛》、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現當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說更多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
新潮小說多以青年為主人公,寫出了當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騷動不安、個人意識的萌動以及因當時社會現實而產生的荒誕意識和反叛情緒。在敘事形式上,新潮小說注重內心體驗,採用反諷語調,部分作品還表現出口語化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鋒小說
指的是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馬原、洪峰、格非、余華、蘇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頁)。如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虛構》,洪峰的《極地之側》,格非的《迷舟》、《褐色鳥群》,余華的《現實一種》,蘇童的《罌粟之家》等。
先鋒小說總體上以形式和敘事技巧為主要目的,致力於顛覆故事、解構意義的游戲,通過敘述和語言的操作徹底地表達帶有神秘、悲觀和虛無色彩的某種情緒。
尋根文學:1985,反思文學的延續和深化,政治反思後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國民性反思。
4、「根」的追尋——尋根小說尋根小說,至少有兩重追尋。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學的審美表現手法,一重是追尋中國傳統文化之根。阿城的《棋王》、韓少功的《爸爸爸》、王安憶的《小鮑庄》是代表作。
新寫實小說: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後國人生存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
5、原汁的生態——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指的是以抽掉了啟蒙意識和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寫實手法,對1949年以後中國人生存狀態進行客觀敘述的小說。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震雲的《塔鋪》、 《新兵連》 、《單位》、《一地雞毛》等是代表作。
開篇之作:池莉《煩惱人生》
代表作:方方《風景》劉震雲《一地雞毛》《單位》
『伍』 現代小說發展史起源
現代小說的興起於民國時期,繁榮於新世紀,尤其2003年網路小說的涌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
隨著網路普及。網路作家成為小說創作的生力軍,產生了安妮寶貝、寧財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網路小說家,2000年以來,網路文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書寫和傳播模式,出現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親密接觸》(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網路小說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瓏」以及以起點為代表的武俠玄幻小說作者群的出現和形成,標志著網路小說已經成為主流文學之外的又一創作主體。
『陸』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三個十年
中國現代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即三個十年。
1、第一個十年(1917~1927),開拓期,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小說方面,有魯迅劃時代的《狂人日記》和後來結集在《吶喊》、《彷徨》中的諸篇小說,還有葉紹鈞、汪敬熙、冰心、郁達夫等一大批新文學作家創作了內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說。
詩歌方面,出現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劉大白等大批白話新詩人,以白話新詩沖破了千百年來舊體格律詩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內容和藝術的特有氣勢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的一代詩風。
散文方面的成就體現在魯迅、李大釗等人創作的大量文藝短論(即隨感錄和雜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許地山等人創作的抒情敘事散文(即「美文」),還有瞿秋白創作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訊報道,出現了報告文學的最初萌芽。
所有這些創作呈現出開創一代文風的嶄新氣象,充滿了破舊立新的「五四」時代精神。1921年以後,還出現了「問題小說」、「身邊小說」、「鄉土文學」、「語絲文體」、「象徵派」詩歌等豐富多姿的風格流派。這些社團流派的出現,表明了新文學的成熟和壯大。
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自覺地借鑒、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部分新文學倡導者存在偏激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
2、第二個十年(1927~1937),豐收期,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3、第三個十年(1937—1949),轉折期,包括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
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6)小說現代的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內容
第一個十年(1917-1927):民主意識、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階級解放意識,左翼革命文學的社會主義意識,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文學意識並存。
第三個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識和人民解放意識,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學。
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為主潮。
代表作家
魯迅、沈從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張愛玲、徐志摩、聞一多、丁玲、趙樹理、戴望舒、蕭紅、艾蕪、錢鍾書、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
徐志摩、聞一多的詩歌;沈從文的《邊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趙樹理的小說;艾青、穆旦的詩歌;張愛玲的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