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傳統與現代
❶ 談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特色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上, 張愛玲的女性書寫是主流文學之外的重要收獲。張愛玲對中國文學的最大貢獻是將西方現代思想及寫作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學做到了完美的融合, 達到了古典性與現代性的和諧統一。張愛玲的創作能夠在傳統風韻中凸現現代個性, 從中國古老文化中滲透出現代氣息, 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立足於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現代派作家。張愛玲小說的現代性特徵在她的小說《金鎖記》中可見一斑。
被傅雷稱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的《金鎖記》是備受讀者關注的一篇小說。文章圍繞姜公館二奶奶曹七巧被金錢的貪欲打造的金鎖圍困的 30 年展開情節,七巧用自己的青春, 用受盡大家庭的欺侮, 最終換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鎖, 這金鎖壓制了她的情愛, 泯滅了她的人性。別人毀掉了她的一生, 她又變本加厲地毀掉了兒女長白、長安的一生, 最後在所有人的憤恨哀怨中孤單地死去。作家所描寫的是自己熟悉的沒落貴族的家庭日常生活, 無論是構造故事、運用語言還是設置人物都深受《紅樓夢》的影響, 極易為中國讀者所接受, 而其小說的現代性也體現在《金鎖記》的主題人物、藝術結構、敘述技巧的各個方面。
張愛玲的小說可以說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 其哀歌的主旨, 不是對社會的批判, 更談不上對社會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都市背景中, 展示人們精神的墮落與不安, 展示人性的脆弱與悲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就是產生於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反省、批判和仇視, 對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類命運的思考。恰恰, 張愛玲就是這樣表述了自己對於現代人與現代生活的理解。
張愛玲筆下的日常生活是庸俗、瑣屑、無聊的, 是一種存在處境, 人生的荒誕與荒涼在《金鎖記》中被詮釋演繹到了極點, 不僅描寫了一段苦澀的婚姻, 也描述了一個女人的瘋狂。張愛玲對人性的「現代」感悟也體現在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描繪出了現代人的多重變態性格和精神困境。曹七巧就像是一頭困獸, 一生都在慾望的牢獄中掙扎, 在情慾與金錢欲的交織、沖突中, 由一個曾經天真的少女變成了一個心理扭曲的瘋子, 由此反映出傳統文化的衰落和西方文化對傳統文明的巨大沖擊。
在藝術表現上, 張愛玲小說的現代性特徵則體現的更加充分。首先從故事的結構來看,《金鎖記》的故事是這樣開頭的「:三十年前, 一個有月亮的晚上…… 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 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 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 圓, 白; 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類似這樣的開場白在她的小說中還有許多, 從形式上看, 類似中國舊小說的入話, 是導入故事的套語。而在張愛玲的小說里, 它的敘述功能遠不止於此。古典小說的開場白常常是要交待故事所發生的時代背景、地理環境、社會生活等內容, 而張愛玲小說的開頭更主要的是要營造一種氣氛, 要讓我們進入她小說的氛圍。在小說的結尾, 曹七巧在對往事蒼涼的回憶中死去, 小說是以這樣的一段文字結束全篇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完不了。」讓人回味無窮的結尾, 也引人深思, 超越了中國傳統小說大團圓的結局模式。
在故事的進展中, 張愛玲還運用現代電影的表現手法使她的故事敘述得更加流暢、緊湊。最典型的是故事中對十年光陰流逝的交代「:風從窗子進來, 對面掛著的迴文雕漆長鏡, 被吹得搖搖晃晃。磕托磕托敲著牆。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翠竹簾子和一幅金綠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盪漾著, 望久了, 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 翠竹簾子已經褪色了, 金綠山水換了一張丈夫的遺像, 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傅雷先生指出「:這是電影的手法: 空間與時間, 模模糊糊淡下去了, 又隱隱約約浮上來了。巧妙的轉調技術! 」
中國傳統小說往往是以情節取勝, 有動人的故事情節,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稍顯遜色一些, 不足之處在於很少深入到故事中人物的內心去探究深幽細微的心理變化,而張愛玲卻能夠把古典敘事和現代敘述的各自優長匯於一身。她的小說有動人的故事情節, 同時在情節安排、人物設置、細節處理時又注意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畫, 在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也呈現著人物性格的發展,可以說具有「情節小說」和「心理分析小說」二者的長處,在刻畫人物的心理時具體運用了以下幾種藝術手法:
首先是敘述過程中敘述角度的轉換: 由全知視角的敘述轉換成小說中某一人物的視角敘述, 這樣就比較容易把握人物的心理狀態, 人物內心狀態的表現, 主要是意識的直接呈現, 是典型的「意識流」的寫作方法, 這也是現代小說的基本特徵之一。《金鎖記》中就有一段以主人公曹七巧的視角敘述的精彩段落, 七巧熬到分家另過之後,有一天當她愛著的小叔子姜季澤專程跑來向她示愛時,「七巧低著頭, 沐浴在光輝里, 細細的音樂, 細細的喜悅…… 她微微抬起臉來, 季澤立在她跟前, 兩手合在她扇子上, 面頰貼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 然而人究竟還是那個人呵!他 難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錢——她賣掉她的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 」這一大段的意識流動呈現了七巧在聽到她愛了大半輩子卻又得不到的人向她示愛後的一系列的心理變化: 喜悅—惆悵—暴怒—怨恨, 酸甜苦辣如排山倒海般翻騰在主人公的心頭, 最終對金錢的貪欲戰勝了對愛情的渴望, 她趕跑了季澤, 徹底做了金錢的奴隸。
其次, 作品還借用現代電影蒙太奇手法來表現人物潛意識的思想活動。想著當年做姑娘時「朝祿趕著她叫曹大姑娘。難得叫聲巧姐兒, 她就一巴掌打在鉤子背上, 無數的空鉤子盪過去錐他的眼睛, 朝祿從鉤子上摘下尺來寬的一片生豬油, 重重地向肉案一拋, 一陣溫風直撲到她臉上, 膩滯的死去的肉體的氣味……她皺緊了眉毛。床上睡著的丈夫, 那沒有生命的肉體……」。由記憶中死豬肉的氣息跳躍到了自己現時的處境, 由現實的處境聯想起過去健康自由的生活, 雖然沒有一字明寫曹七巧的心理活動, 但現代手法的成功運用得以讓讀者深入到了人物的內心, 對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另外, 張愛玲還通過對「意象」的精心營造來表現人物復雜微妙的心理活動, 意象本是我國古典文論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范疇, 也是傳統詩學的核心理論, 它構成了古典詩歌的主體性特徵。張愛玲小說中的意象使用超越了古典詩歌中意象的使用功能, 既是小說規定情境中人物活動的背景, 又是人物心理、處境及人物之間關系的隱喻和象徵。在《金鎖記》中「,月亮」是作者使用頻率最高的意象, 實際上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也經常用到月亮這個傳統的古典意象。小說中除去開頭篇尾兩處為籠罩全篇渲染氣氛而提到月亮之外, 全文共有五處用到了月亮的意象。它的每次出現都反映著人物的心理,象 征著人物的命運。通過《金鎖記》的個案分析可以看出張愛玲是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學, 又利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 創作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學佳作, 並把五四以來就開始的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❷ 張愛玲小說對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影響
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一個曠世才女,一個不願被人控制寫作的作家.就連魯迅都十分佩服她. 張愛玲女性主體意識的形成主要來自於自身的經驗世界,家庭環境的影響滋生其反抗父權文化壓抑的意識,並促進其獨立自強意識的形成,她將這種意識體現在小說之中。通過女性被奴化、物化、獸化現象的透視,探詢女性心理痼疾形成的根源,解構了父權文化。 「解構」是本論文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解構不僅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考、一種開放性思維,而且它所包含的肯定與否定的雙重內涵與張愛玲創作思維有某種契合,解構理論的運用為張愛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立場。另外,論文還將文本細讀和宏觀分析相結合、綜合考察和個案分析相結合,並通過比較分析和歷時性的分析突出其小說思想藝術價值。論文詳細地闡述了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外在與內在生成機制,充分顯示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天才作家的超人之處。張愛玲不僅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展現了作品的獨有價值,而且也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30日,(比魯迅小39歲,比老舍小21歲,比曹禺小10歲),卒於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不但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的作品文筆非常好,感情也很充沛,但是文章的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卻不是那麼的積極向上,而課本教材要起到的作用除了應付考試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幫助學生塑造及健全健康的人格。所以感情比較悲觀的張愛玲作品也就無緣課本教材了。
❸ 張愛玲小說在四十年代及新時期走紅的原因
張愛玲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較少表現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獨特之處。我們說,張愛玲的小說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而張愛玲哀歌的主旨,並不是對社會的批判,更談不上對社會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現代都市(香港與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墮落與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與悲哀。在這一點上,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表現得最為鮮明,與同時代甚至「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有著較大的區別。首先,我們注意到,張愛玲寫的女性,與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時代新女性」不同,她實際上寫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舊女性。這些女性或有著舊式的文雅修養,或受過新式的大學教育,甚至於還留過洋,但她們都面臨著「娜拉走後怎樣」的共同窘況,既無法在現代都市社會中自立,也遠離革命運動,只能把當一個「女結婚員」作為自己的惟一職業和出路,而她們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們待「嫁」而沽的籌碼。其次,我們還注意到,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與通常的新文學作家筆下舊式女性也不同,張愛玲沒有農業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學素養是在代表著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筆下女性形象幾乎都是日益沒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難,不是衣不敝體、食不果腹的經濟上的窮困,而是無家可歸、無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第一次「張愛玲熱」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這次的特點是張愛玲一出現就成為了「市民文化的明星」,雖然被歸入了鴛鴦蝴蝶派的行列,與其他鴛鴦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由於大家看到了她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因此,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傾向和文學趣味的文學界各方面的歡迎。其中,傅雷(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是最有分量的評論文章。
第二次「張愛玲熱」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與上次不同的是張愛玲被重新「挖掘」出來時有一個「預熱」的過程,而且先是受到「專業閱讀」的重視,然後再進入商業炒作范疇。1981年張葆辛的《張愛玲傳奇》的出現,應該說只是「文革」結束後在社會上普遍出現的「文壇憶舊」的一個組成部分,真正對第二次「張愛玲熱」出現起重要作用的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文版中對張愛玲的推崇所引起的大陸文學界的重視。1984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將張愛玲寫入文學史,成為了張愛玲研究全面展開的一個標志,也可以說,從此以後,第二次「張愛玲熱」才正式形成。80年代的研究反過來又成為了八九十年代商業化炒作的基礎,而1995年張愛玲的去世更推動了一熱潮的高漲。這次的「張愛玲熱」之所以能夠迅速地從學術界進入消費領域,一方面與出版界在體制改革後空前重視出版效益有關,不僅圖書的包裝和推廣受到重視,而且盜版也加入了爭奪讀者的行列;另一方面也與讀者文化水平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有關,以前喜愛張愛玲作品的小市民讀者常常被排斥在主流文學之外(作者和讀者都處於文學主流的邊緣),而現在主流文學已成為了高雅的「陽春白雪」(純文學),小市民讀者已成為讀者的主體,主流作家與邊緣作家的地位也已經互換,甚至於越是邊緣的越是受大家喜愛的。而張愛玲這種既有傳奇身世又有表現個人生活作品的作家,無疑正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對象,很適於作為大眾消費文化所推崇的精品。此外,在這次熱潮的形成過程中,影視等現代媒體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作用,除了直接將張愛玲作品搬上銀屏的直接作用外,通過各種方式在大眾中煸動起來的「世紀末」懷舊情緒,也有很重要的間接作用。
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特異地位,不僅在於她與20世紀40年代前期上海淪陷區的環境相適應,沒有也不願利用作品來說教或宣傳,熱衷於表現自己對人生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悟,在表現當時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稱獨步,而且還在於她有著深厚的、融合中西兩方面的文化素修,和藝術地運用漢語語言的純熟手法,完全擺脫了所謂「新文藝腔」,很自然地繼承了傳統的古典小說和現代的通俗小說的手法與韻味,將「新、舊、雅、俗」融會貫通,創造出了新舊交織、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
❹ 在諸多作家之中,為什麼張愛玲被稱為第一個用中國傳統小說手法寫現代主義精神的作家
張愛玲的創作能夠在傳統風韻中凸現現代個性,從中國古老文化中滲透出現代氣息
❺ 張愛玲作品既大雅有大俗,既傳統又現代,請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小說的藝術個性。
她的傾城之戀一定都不傾稱也不像愛情
就是有,那也是一個瞬間
可能瞬間就是永恆這句話在這上誕生了。
❻ 《金鎖記》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談談張愛玲小說的「現代與傳統」相融的敘事風格
在封建社會下,曹七巧這個家庭專制的女暴君,為自己上了一道黃金枷鎖,為了錢,她嫁進了姜家,但是她卻得不到那種幸福,最後就變的更加陰摯了,和家裡的所有人格格不入,她曾喜歡姜季澤,但是季澤把他當玩物,家上他的丈夫給不了她想要的肉慾,後來又不讓自己的兒女們享福,干涉他們的婚姻,把自己和別人都卷進了這個枷鎖里,使所有的人都恨她!
張愛玲的小說中人物,大多數是中上層舊式家庭里的青年男女和老爺太太們,他們既受到金錢的支配和撥弄,又頑固的保留著中國式封建觀念。沒有真正的愛情,只有高等的調情和肉慾追逐,也沒有親請,只有佔有,利用或畸形的兩性關系!
❼ 張愛玲小說寫作特色
張愛玲的代表作品有《傾城之戀》《金鎖記》《紅攻瑰與白玫瑰》《半生緣》《沉香屑.第一爐香》等。
說張愛玲的小說特點,要先說一說她的出生背景,她的身世本身就蒼涼而精彩。
3、獨特的語言、入神的刻畫
受中西文化影響,從小受唐詩宋詞的熏陶,文字或古典借用、或西方文化引入,在新舊現代小說之間游刃有餘,新舊文字完美交融,個人色彩鮮明,形成了張愛玲獨特的寫作風格。
她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倒敘的方法來敘述故事,巧妙運用比喻和對比,再爛再糟心的事物,到了張愛玲的筆下都可以有生動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表達她的愛恨情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獨特的美感。
張愛玲的小說大都取材於淪陷前後的香港和上海,內容多是男女之間的戀愛婚姻關系,那個沒落年代小人物的生活俗事。正是這些看起來很世俗的事情,在張愛玲的筆下,其內里的蒼涼力透紙背。正是她文字所表達的力量,讓我們讀懂作品背後的蒼涼慘淡。
她的作品總是讓人無窮回味和反復思考。
❽ 張愛玲小說藝術特色(現當代文學)
淺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
內容提要
]
:
張愛玲的小說,
表現出在那個衰頹的時代,
所獨有的悲涼和深刻的
蒼涼感。
她通過對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劇的描寫,
給予讀者強烈的視覺享受,
同
時又帶來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成功,
人物的一舉
一動,甚至當時的場景,都表現了心理的變化,可謂透徹准確。同時張愛玲對人
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見解,同時又保持了超然的態度——她用站在高處的視野,
鳥瞰人間的爭風吃醋,
用敏銳又冷酷的筆觸描寫生活的真實,
她筆下的不少人物,
都陷在生活的泥潭裡不能自拔。
她以一種超然甚至冷酷的筆觸,
表現了決絕的生
活態度和蒼涼的視野,
帶我們走進蒼涼慘淡的小說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觸,
徹
底而堅決。
[
關鍵詞
]
:
張愛玲
小說
蒼涼
女性悲劇
心理分析
意象手法
「如果不嫌擬於不倫,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為『上海』,
『流蘇』改
為『張愛玲』,簡直是天造地設」——張愛玲的老友,作家柯靈如是說。那麼,
張愛玲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呢?
張愛玲,
1920
年
9
月
30
日出生於上海,
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
1943
年她成為職業作家,並以第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張愛玲雖
被評價為「曠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後魂斷異國他鄉。
張愛玲的生平讓她始終不能擺脫從內心裡流露出來的衰頹時代所獨有的悲
哀和深刻的蒼涼感,這對她小說中悲涼氣氛形成了影響。
從小就受到中西文化沖突下的教育,
構成了張愛玲中西雜糅的人格。
加之她
命運多舛,導致了她的性格也極其矛盾:雖然貴為名門之後,卻一生多孤獨,還
驕傲的聲稱自己不過是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的文字悲天憫人、
通情達理,
而
她本人卻孤僻寡情、與世隔絕、我行我素;她將生活藝術化和享樂化,但文字中
卻充滿了悲涼和貴族沒落、世事滄桑、處境逼仄„„,因此不論她得人生,還是
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種孤獨無依的悲傷,和難以把握的失落的凄涼。
張愛玲的作品大多以沒落家庭中男女情感、
家庭倫理為題材,
她以清貞決絕
的生活態度,
蒼涼華麗的視野,
奇崛冷艷的雅俗之美,
凄絕的筆調,
奇妙的意象,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蒼涼的傳奇。
男女主人翁愛與恨的交織,
是張愛玲小說中的恆
久主題。
她把自己對時代的內心焦灼,
投影到自己的小說中,
營造了蒼涼的藝術
氛圍和人物心境,並且始終無法擺脫這種悲哀和蒼涼感。
一、獨特的文字風格和語言風格。
張愛玲獨到的文字風格和語言風格一直在打動讀者的心。
她的文字,
用優美
暢達、厚積薄發、傳神精準、流暢自然來形容,毫不為過。她的作品中,隨處可
見新穎別致的比喻和生動傳神的描寫,對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繪也細致入微。
語言上看,張愛玲的用詞時而富麗堂皇、時而耐人尋味、時而干凈利落、時
而深刻精闢、
時而曲折婉轉,
但都擺脫不了悲哀和瑣碎的調子。
表現出巧妙的特
點。
來看看如下這些片斷,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
久之,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
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
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
《紅玫瑰與
白玫瑰》
《茉莉香片》
開篇第一段話:
我給您沏的這壺茉莉香片,
也許是太苦了一點。
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
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
悲哀的城。
1
《沉香屑——第一爐香》
開篇: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
點上一
爐沉香屑,
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
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
我的故事也該
完了。
「關於碧落的嫁後生涯,
傳慶可不敢揣想。
她不是籠子里的鳥。
籠子里的鳥,
開了籠,
還會飛出來。
她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
織金雲
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紅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
上。」
——《茉莉香片》
「她看了看了表,
一種失敗的預感,
像絲襪上的一道裂痕,
陰涼地在腿肚子
上悄悄地往上爬。」
——《色戒》
「現在他總算熬出頭了,
人們對於離婚的態度已經改變,
種種非議與嘲笑也
都冷了下了。
反而有許多人羨慕他稀有的艷福。
這已經是一九三六年了,
至少在
名義上是個一夫一妻的社會,
而他擁有三位嬌妻在湖上偕游。
難得有兩次他向朋
友訴苦,
朋友總是將他取笑了一番說:
『至少你們不用另外找搭子,
關起門來就
是一桌麻將。』」——《五四遺事》
從以上幾段張愛玲的文字可以看出,
張愛玲的作品,
字里行間透著一個作家
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並通過她嫻熟連貫的文字,展現了出來。
二、畸形的時代背景下,女性生存的悲劇。
張愛玲對筆下的女性著色非常蒼涼,
她們人格和心靈被扭曲著、
撕裂著,
千
瘡百孔、
殘缺不全的人倫情感,
表現出舊式家庭女性的愛情婚姻與道德心理,
展
示了人類生存的困境——無奈與悲涼。
張愛玲在她的小說中,
站在女性的角度,
用她獨到的人生領悟和非凡的藝術
表現力,
來審視在那個時代背景下,
女人在小的家庭環境中的沉浮。
她們對生活
的困窘、不安、瑣碎、挫折感到厭倦卻又無可奈何,挖掘了女性在歷史中遭受的
精神和文化的雙重扭曲。
展現了女性全部的弱點,
反饋出女性的生存狀態和情感
心理,
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
塑造了一批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
抒寫了深刻而
直白的、
飽含著悲劇美的生命之沉痛。
她筆下的女性大都是深深陷在中國傳統封
建意識形態中的、
卑微可憐而平凡庸俗的小角色,
無論怎樣掙扎都走不出自己既
定的命運。
比如《沉香屑———第一爐香》里的葛薇龍,原來是一個新女性了,可是她
不願意過自食其力的生活,
把上學當作嫁入豪門的資本。
在不正經的姑母的栽培
下,
葛薇龍為了金錢和享樂而背棄了傳統道德,
最終成為了一個「家養的妓女」。
正是對慾望的無盡追逐,才使得她的人性扭曲。作品最後寫道:「從此以後,薇
龍這個人就等於賣給了梁太太和喬琪,
不是替喬琪弄錢,
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
又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
,
被傅雷譽為「我國文壇最美麗的收獲之一」。
出身小戶人家的曹七巧,為了攀附權貴,做了姜家的二少奶奶,門戶的不匹配,
導致了她的婚姻悲劇,
使她得不到愛與尊重,
受盡了凌辱和踐踏,
成為封建婚姻
的犧牲品。
而她又把自己受盡的折磨,
轉嫁到自己的一雙子女身上,
親手扼殺了
子女的幸福。
她知道周圍的人恨她,
但是瘋狂的慾望使她喪心病狂,
在絕路上越
走越遠。最終她絕望和壓抑,泯滅了良知和人性,在掙扎中扭曲了人格,變得瘋
狂狠毒。
曹七巧的是無奈的,
悲劇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
她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金鎖記》也成為張愛玲刻畫女性悲劇命運的典範之作。
曹七巧、
葛薇龍等人,
她們的處境不只是荒涼,
更是一種恐懼和無限慘烈的
悲涼。
讀者能切身感受她們生活的沒落和亂世的滄涼,
並且過目不忘。
這些女性
形象,
大多缺乏獨立意識,
她們找不到躲避不幸的港灣,
又找不到可以信賴的人
物,
人性的矛盾讓她們成了被命運拖著走的女人。
她們出於對世態和生計的無奈,
不得不為謀生而謀愛,
費盡心機做出艱苦卓絕努力,
卻只是為一個人類最原始的
願望——生存而苦苦掙扎。
張愛玲小說帶著對現代都市生活悲劇意味的思考,
以
其荒涼孤凄的生命感受展示了特定的歷史時代與文化困境中普遍的病態人生,
使
我們感覺到為「理想」而犧牲「現實」的女性悲劇命運的殘酷和濃厚。
三、小說中對人物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充滿靈性心理刻畫。
雖說文字表達的精當,
對意象撲捉的精妙,
用情節推進來烘託人物心理是張
愛玲的特色,
但獨特的、
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對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
更讓她
的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回味無窮。
張愛玲十分擅長對心理的剖析和描寫,
她的作
品的文字,
能根據故事的進展,
立刻營造出相搭配的氣氛。
因此有人形容她的小
說是「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
我們可以看到,
在她的文章里,
並沒有冗長的獨白和繁瑣的解析,
也沒有連
篇累牘的心理活動贅述,
而是利用人物自然流露出的動作和語言,
即刻勾勒出人
物的心理狀態,
同時營造了蒼涼的氣氛和風格,
可見她過人的高超洞察力和描寫
力,她刻畫人物心理的深度遠遠超過了其他作家。比如:
「振保覺得她完全被打敗了,
得意至極,
立在那裡無聲的笑著,
靜靜的笑從
他的眼裡流出來,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紅玫瑰與白玫瑰》
「她沒作聲。
提起了芷琪,
她始終默無一言,
恩娟大概當她猶有餘妒——當
然是作為朋友來看。
火車轟隆轟隆轟隆進站了,
這才知道她剛才過慮得可笑。
恩
娟笑著輕松的摟了她一下,
笑容略帶諷刺或者開玩笑的意味,
上車去了。
」——
《同學少年都不賤》
「他的眼睛遇到了她的眼睛,
眼光微微顫動了一下,
望到別處去了。
」——
《五四遺事》
「他的心狂跳著,撕開了信封,抽出一張白紙,一個字也沒有,他立刻明白
了她的意思。她想寫信給他,但是事到如今,還有什麼話可以說?」——《五四
遺事》
「想必他揀中這一家就是為了不會碰見熟人,
又門臨交通要道,
真是碰見人
也沒關系,不比偏僻的地段使人疑心,像是有瞞人的事。」——《色·戒》
她的小說,在刻畫人物的心理上,可謂出神入化,非常成功。她不僅擅長運
用心理分析,
還擅長通過心理分析,
在每個細節上,
都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和變
化,並從中揭示社會根源,使小說具有了社會深度。
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
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
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
如
《五
四遺事》
中的密斯范,
本來是個天真活潑的女學生,
她可以像所有的年輕女孩一
樣,
去享受愛情,
做快樂又可愛的女人。
但她的前進思維導致她不介意做有婦之
夫「羅」的女友,加之愛情道路上的起落和對男主人翁越來越強烈的愛意和情
欲,
導致她和另外兩個女人最終成為畸形「四角」婚姻的犧牲品,
而人生也越來
越散淡凋零。
故事的痛楚,
被轉化成字里行間無盡的蒼涼,
作品因而具有了現實
意義和歷史感。
由此可見,
張愛玲的小說善於挖掘潛意識的、
變態的心理,
描寫出現代節奏
下深層的悲涼。
不僅以上幾篇,
看了張愛玲的大部分作品,
她筆下人物幾乎沒有
心理健全的,大都帶著不同程度的畸變心理。
四、意象手法的巧妙運用。
意象是指有著色彩、光澤、聲音的物象形態,包含著隱喻、象徵等深層的意
蘊。
在封建家庭和西洋文化的雙重熏陶下,
張愛玲的小說不僅呈現出中國古典小
說的神韻,
更融入了現代西洋小說的精髓,
大多有著鮮亮的視覺效果。
張愛玲善
於運用意象手法,她營造的意象,既有不厭其煩的對於傳統意象的襲舊和繼承,
又有層出不窮的創新,使許多原本抽象的人物的命運、心理、情緒等,呈現出具
體的形態。
「月亮」在張愛玲在小說中,
就作為意向被不斷的提到。
光在
《金鎖記》
中,
月亮一詞就被反復用了
9
次之多。比如:
「三十年前的上海,
一個有月亮的晚上。
我們也許沒能趕上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暈,
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
淚珠,
陳舊而迷糊。
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
白,圓;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著凄涼」。
「或歡悅或凄涼的月亮。」
「影影綽綽烏雲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
一點一點月亮緩緩地從雲里出來了,
黑雲底下透出一線炯炯的光,
是面具底下的
眼睛」。
就連小說的結尾也是用「三十年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
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除了月亮之外,還比較常見的意向是「鏡子」。比如《金鎖記》中「風從窗
子里進來,
對面掛著的迴文雕漆長鏡被風吹得搖搖晃晃,
磕托磕托敲著牆。
七巧
雙手按住了鏡子。
鏡子里反映著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
依舊在風中來回
盪漾著,
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這里不僅用鏡子意象來表現七巧的幻覺,
還
用了最簡潔的手法將故事串聯在一起,敘述、暗示,對比不同性質的關系。
其他意向手法還出現在:
「像拉過來又拉過去帶有凄怨色彩的蒼涼的胡琴」——
《傾城之戀》
「她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的緞子屏風上,
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
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茉
莉香片》
還有描寫被隔離的孤獨的人,
嚮往自己內心過程中帶來的自審與自省。
她與
外人溝通不了的情況恰似她得的便秘症一樣,
本應該向外發泄的情感垃圾堆積在
腸子里,被堵住了。這就是《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煙鸝得了便秘症,每天在浴
室里一坐坐上幾個鍾頭„„,
只有在白色的浴室里她是定了心,
生了根。
她低頭
看著自己雪白的肚子,白皚皚的一片,時而鼓起來些,時而癟進去,肚臍的式樣
也改變,
有時候是甜凈無表情的希臘石像的眼睛,
有時候是突出的怒目,
有時候
是邪教神佛的眼睛,眼裡有一種險惡的微笑,然而很可愛,眼角彎彎的,撇出魚
尾紋。」意象分別是「希臘石像的眼睛」和「邪教神佛的眼睛」。
張愛玲以其獨特筆調,
奇異的意向,
為讀者「淡妝濃抹」的營造了一個光怪
陸離的藝術殿堂,
完成了她小說中意象世界的建構,
使她的小說顯出神奇的藝術
魅力。這些意向,要麼作為觸發的契機,要麼喚醒身在亂世的人的或沉痛。一個
簡單的意象所傳達的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
容顏的更改,
更多的是人物在這其間
這是我在網路文庫裡面給你粘貼來得一部分答案,你具體可以自己看一下。
❾ 張愛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傳統又現代化,結合具體作品談談對張愛玲小說鮮明藝術獨創性的認識和理解。
對於我們這些與張愛玲交臂而過的人,就只能從她留下的文章去認識她。在散文里,她顯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說則要隱晦與曲折一些。而說到底,認識張愛玲,是為了認識她的小說,因為於我們來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先看張愛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在《公寓生活記趣》里,她說:「我喜歡聽市聲。」城市中,擠挨著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開電梯的工人,在後天井生個小風爐燒東西吃;聽壁腳的僕人,將人家電話里的對話譯成西文傳給小東家聽;誰家煨牛肉湯的氣味。這樣熱騰騰的人氣,是她喜歡的。在另一篇散文《道路以目》里,她寫的街景,也是人間冷暖的:煮南瓜的氣味與那種明亮的桔紅,給她「暖老溫貧」的感情;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爐,嗆人得很,可是,「我喜歡在那個煙里走過」;一個綠衣郵差騎車載了他的老母親,使她感動;有人在自行車輪上裝著一盞小紅燈———在我們的時代,已經看不見了。小時候,有人在車輪上系彩色的絨線,大約是一樣的意思———她認真地觀賞著,贊道:「流麗之極」。在《談畫》中,她看塞尚的《抱著基督屍身的聖母像》,大感驚訝的是,聖母是最普通的婦人,清貧,論件計值地做點縫紉工作,灰了心,灰了頭發」,並且注意到,聖母並不是抱著基督,而是,「背過身去正在忙著一些什麼」,抱著基督的則是「另一個屠夫樣的壯大男子」。而基督呢?沒有使她聯想起世間的任何一個人,「他所有的只是圖案美」,於是,他就錯過了她的興趣。她喜歡的就是這樣一種熟稔的,與她共時態,有貼膚之感的生活細節。這種細節里有著結實的生計,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興致。 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興趣與蘇青不同。胡蘭成對寧波人蘇青的評價很對,他說寧波人過日子多是興興頭頭的,但是缺少回味,是真正入世的興致。張愛玲卻不是,她對現時生活的愛好是出於對人生的恐懼,她對世界的看法是虛無的。在《公寓生活記趣》里,她饒有興味地描述了一系列日常景緻,忽然總結了一句:「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於是,這短促的人生,不如將它安在短視的快樂里,掐頭去尾,因頭尾兩段是與「長的磨難」接在一起的。只看著鼻子底下的一點享受,做人才有了信心。以此來看,張愛玲在領略虛無的人生的同時,她又是富於感官,享樂主義的,這便解救了她。《道路以目》里,她寫她上街買菜,遇到封鎖,只得停留在封鎖線以外的街道上。有一個女傭想沖過防線,叫道:「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燒飯吧!」然後,「眾人全都哈哈笑了」。這是合乎張愛玲人生觀的地方,大難臨頭,回家燒飯的鍾點卻一絲不苟。在那無意識的女傭,是一種積極,但在張愛玲,卻是消極。因她是要比女傭了解「封鎖」的含義,了解這個時世里的災難。她卻又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能夠就事論事地面對現實。她並不去追究事實的具體原因,只是籠統地以為,人生終是一場不幸,沒有理由地一徑走著下坡路,個人是無所作為的。像她在《更衣記》的末尾寫的,一個小孩子,在收了攤的小菜場,滿地的垃圾裡面,騎了自行車,撒開把手,很靈活地掠過了。於是,她寫道:「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吧?」就是在這輕盈地一掠之中,有了小小的冒險,終卻是安全的,便小小地得意著。就是這么一點雕蟲小技的手腕。張愛玲喜歡歸喜歡,其實又是不相信它們的意義的,否則,她就是寧波人蘇青了。否則,她就不會如此貪饞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觸可感。她在千古之遙,屍骨無存的長生殿里,都要找尋出人間的觸手可及的溫涼。在《我看蘇青》里,寫楊貴妃和唐明皇鬧氣,逐回娘家,「簡直是『本埠新聞』里的故事」。她不喜歡小提琴,因為太抽象,而胡琴的聲音卻貼實得多,「遠兜遠轉,依然回到人間」。 這是散文中,由自己直接告白出的張愛玲,在小說里,張愛玲就隱到了幕後。大約僅有一次,沒藏好,顯現出了真身。是在《傾城之戀》里,白流蘇剛到香港,與范柳原的關系處於膠著,暗底里使著勁。他們在淺水灣飯店分住兩個客房,晚上范柳原將電話打進白流蘇的房內,向她念起《詩經》:「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底下還附有一大篇解釋。卻像張愛玲在說話,而不是范柳原。在張愛玲的小說里,是少有如此自覺到人生的蒼茫,並且有詩情的人物,張愛玲從不曾將自己放進小說中,扮演一個角色。因連她本身都是虛無的,不適合作世俗的小說的材料和對象。在她的小說里扮演角色的,多是些俗世里的人———市民。最具俗世的特徵的,怕就是上海了。香港也有一些,但比較誇張,更像是俗世的舞台,是戲劇化的俗世。《沉香屑第一爐香》與《沉香屑第二爐香》,這兩則故事就要奇異一些。而發生在上海的故事,則更具有俗世的情調。 《花凋》里那家的女兒們,我以為是再真切不過的上海小姐。父親是個輕佻不盡責的人,大約是像《金鎖記》里的三少爺,妻子卻不如三少奶的賢慧,無能且又無味。我以為,《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的白玫瑰,煙鸝,老了以後,就是她。女兒們曉得誰也靠不上,只有靠自己,到社會上汲取養料,掙一份好生活。張愛玲寫道:「小姐們穿不起絲質的新式襯衫,布褂子又嫌累贅,索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夾袍,幾個月之後,脫下來塞在箱子里,第二年生了霉,另做新的。」摩登裡面粗陋的,潑辣的芯子,經得起折騰。姊妹多,也成了一個小社會,互相傾軋著,有些弱肉強食的意思。像川嫦這樣老實,柔弱,帶幾分情致,命運就不濟了。她生的是癆病,這也有著些哀婉的情致,可這情致卻被病期的拖延,一點一點侵蝕掉了。學醫的未婚夫自然早知結局,但算得上有耐心了,兩年後才另有了人。然後,家裡連買葯的錢也計較起來,每日吃兩個蘋果成了家人的說嘴。最後,她想來個多情的了結,自殺,卻買不來安眠葯。她只得坐著黃包車兜一轉,吃一頓西餐,看一場電影。這大約就是一個上海小姐閑暇中的全部樂趣,她要最後地享一享。這是相當感傷的一幕,可這感傷卻被病期的拖沓又腐蝕了。川嫦還又做了兩雙綉花鞋,一雙皮鞋,用一隻腳試了鞋,很長遠地說:「這種皮看上去倒很牢,總可以穿兩三年。」三周之後,她方才謝世。這就是俗世里的人了,死都逼在眼前了,這世界早已經放棄她了,她卻還愚頑地留意著一些小事,不自量力地掙一掙。 張愛玲小說里的人,真是很俗氣的,傅雷曾批評其「惡俗」,並不言過。就像方才說的,她其實也是不相信這些俗事有著多大的救贖的意義,所以便帶了刻薄的譏誚。而她又不自主地要在可觸可摸的俗事中藏身,於是,她的眼界就只能這樣的窄逼。《留情》里,米先生,敦鳳,楊太太麻將桌上的一夥,可不是很無聊?《琉璃瓦》中的那一群小姐,也是無聊。《鴻鸞禧》呢,倘不是玉清告別閨閣的那一點急切與不甘交織起來的悵惘,通篇也盡是無聊的。在這里,反過來,是張愛玲的虛無挽救了俗世的庸碌之風,使這些無聊的人生有了一個蒼涼的大背景。這些自私又盲目的蠢蠢欲動,就有了接近悲劇的嚴肅性質。比如,《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始終在作著她醜陋而強悍的爭取,手段是低下的,心底極其陰暗,所爭取的那一點目標亦是卑瑣的。當她的爭取日益陷於無望,她便對這個世界起了報復之心。然而,她的世界是狹小的,僅只是她的親人。於是,被她施加報復的,便是她的親人了。在她扼殺自己的希望的同時,也扼殺了她周遭的人的希望。生活就這樣沉入黑暗,這黑暗是如此深入,以至粗鄙的曹七巧也泛起了些許感時傷懷的情緒,想到她抗爭的不果與不值:她要是選中了與她同一階層的粗作的男子,「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可是,在張愛玲的筆下,這也已是三十年前的舊事了,連曹七巧的懊悔都已經死去了。如曹七巧這般積極的人生,最終又留下什麼呢?逝者如斯,虛無覆蓋了所有的慾望。而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愛好,為這蒼茫的人生觀作了具體,寫實,生動的注腳,這一聲哀嘆便有了因果,有了頭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 於是,在此,張愛玲的虛無與務實,互為關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的最好的小說。 《傾城之戀》也是她最好的小說之一。白流蘇和范柳原這一對現時的男女,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做成了夫妻。這是張愛玲故事裡,少有的圓滿結局。如文中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可那也是不可琢磨的,湊巧了的,世界依然,甚至更加不可理喻。人生,還是蒼茫的。在此,張愛玲也為這蒼茫作了合情合理的注腳。白流蘇和范柳原在各自的利慾推動下,迂迴著,探試著,欲擒故縱著,卻不料世事大變,生存之計為上,忽才珍惜起眼面前的一點慰藉,它給人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在這里,張愛玲是與她的人物走得最近的一次,這故事還是包含她人生觀最全部的一個,這含有著對虛無的人生略作妥協的姿態,是貼合張愛玲的思想的。就因走得太近,露了真身,人物略有些跑題,就像前邊說過的,在月夜裡,范柳原的喟嘆。多虧白流蘇說了句:「我不懂這些」,才將事情又拉回了情景。 就這樣,張愛玲的世俗氣是在那虛無的照耀之下,變得藝術了。她寫蘇青,寫到想與蘇青談「身世之感」,便想像蘇青的眼神是:「簡直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大概是藝術吧?」蘇青是不「藝術」的,她的世俗後面沒有背景。在此,可見得,張愛玲的人生觀是走在了兩個極端之上,一頭是現時現刻中的具體可感,另一頭則是人生奈何的虛無。在此之間,其實還有著漫長的過程,就是現實的理想與爭取。而張愛玲就如那騎車在菜場臟地上的小孩,「放鬆了扶手,搖擺著,輕倩地掠過。」這一「掠過」,自然是輕松的了。當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虛無,便回縮到俗世之中,而終於放過了人生的更寬闊和深厚的蘊含。從俗世的細致描繪,直接跳入一個蒼茫的結論,到底是簡單了。於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無聊之中。所以,我更加尊敬現實主義的魯迅,因他是從現實的步驟上,結結實實地走來,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虛無的立足點,也有了勇敢。就如那個「過客」,一直向前走,並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並不知道前邊是什麼。孩子說是鮮花,老人說是墳墓,可他依然要向前去看個明白,帶著孩子給他裹傷的布片,人世的好意,走向不知名的前面。
❿ 張愛玲的小說表現出現代文學中少有的現代主義的荒原意識是一曲關於文明與人性
這里的小說表現出了現代文學中少有的現象主義的花園,一直是一句關於文明這里的小說表現出了現代文學中少有的現象主義的花園,一直是一句關於文明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