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初中現代小說的教學

初中現代小說的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7-16 19:51:54

㈠ 如何提高初中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根據小說的特點,我確定了小說教學的三個環節:即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欣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重點是環境描寫)。
一、理清線索,把握情節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說的故事情節也是有線索貫穿起來的,所以閱讀鑒賞小說的第一步應該是理清線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就是以「於勒」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以盼於勒→贊於勒→見於勒→躲於勒組成全文的故事情節.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但有些小說前面還有序幕,或者後面有尾聲。如《我的叔叔於勒》開頭寫我與若瑟夫的對話就屬於序幕部分,最後我們改坐別的船回來就是尾聲。有些小說故事主體不是完全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如《項鏈》一文最後發觀項鏈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結局。
還有的小說,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故事情節由幾個高潮組成。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與眾親戚見面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全文有兩次高潮,王熙鳳出場是第一次高潮,寶黛相會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陸虞候密謀害林沖」和「風雪夜山神廟復仇」就是兩個高潮,而在兩個高潮之間則有一個過渡(低潮)——林教頭接管草料場。因此本文的情節結構為開端→發展→過渡→高潮結局。
由此可知,小說鑒賞首先必須理清線索,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非千篇一律地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小說鑒賞必須使學生明確的問題。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說小說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求學生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話,那麼掌握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幾種呢?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種多樣,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時,首先要求學生明確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刻畫人物的?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主要是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過眾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寫,既寫出了林黛玉的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標志,美麗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語言、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她注意禮節,顧全大局,辦事小心謹慎的性格,又表觀了她心態復雜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以外,有些小說較多地運用了心理活動描寫。比較典型的是《項鏈》,文章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心理,揭示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小說刻畫人物性格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細節描寫。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脫大衣穿大衣兩個細節形象地刻畫了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的奴才性格。
小說描寫人物大多採用正面描寫,但有時作者還採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如《第二次考試》中對陳一玲的塑造 ,用蘇教授的見聞來表現對陳一玲的優秀品質.
三、鑒賞環境,概括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鑒賞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如魯迅的小說《故鄉》開頭「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這一自然環境描寫既勾勒故鄉破敗的特徵,同時也渲染了漸近故鄉時的肅殺、悲涼的氣氛。
小說除自然環境描寫之外還有社會環境描寫。如《變色龍》中廣場冷清的描寫, 暗示了時代特徵.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作者從不同角度寫風雪: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有通過人物動作、感覺寫風雪,既寫出了大雪的氣勢,也襯託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同時作者也以風雪的變化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才要喝酒,才會在沽酒途中見到山神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會被搖振、壓倒;正因為草廳被壓倒,林沖才會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山神廟安身,林沖才會暗中聽到陸謙三人的話,促使林沖殺敵報仇,使林沖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說的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說教學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 。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 如何提高現代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七至九年級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因此在初中課本中選入了部分文學作品,其中有一類就是小說。那麼如何提高小說教學的有效性,實現課標要求,聽了姜峰老師的講座,深受啟發,現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提高現代小說教學有效性的一些措施。
一是激趣導入,吸引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雲:「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語文課堂中導課非常重要,小說教學也不例外,如果能在了解課文之前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故鄉》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幾首鄉愁詩,詩中憂郁的情調,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我順勢引導,「葉落歸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故鄉,當有一天終於回到久別的故鄉時,我們應當是什麼心情呢?」學生們在閱讀了鄉愁詩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回答到「高興」、「激動」等。我語調一轉,「可有一個人回到闊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來一起閱讀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故鄉》,分析文中的『我』回到故鄉為什麼高興不起來。」通過這樣的激趣,學生也有一些疑惑,為什麼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卻沒有正常人應該有的心情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閱讀非常認真,發言非常積極,教學效果自然非常好了。
二是滲透背景知識,拉近時空距離。在教讀一些時空跨度較大的文章時,必須要滲透背景知識的介紹。如教讀《變色龍》一課時就必須介紹背景知識,因為這一課的主人公太有點見風使舵了,以至於到了不顧廉恥的地步,在正常的社會形態下,怎麼會有這種人,或者說有也不會表現的如此張揚,應當是很隱蔽的。所以在教讀文章前必須向學生介紹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變態的、畸形的警察制度及警察本質,如此學生才能理解人物的真實性,才會理解文章的批判性,才能准確把握文章主旨。
三是把握每篇小說教學的側重點。每一篇小說的教學,都離不開小說的三要素,所以老師們都是根據三要素展開教學,以為這樣便能抓住小說教學的本質了,我當然同意同行的這些意見。但我認為:課本所選的每一篇小說雖然都是文學作品,但欣賞價值點卻不一樣,通俗一點就是教學側重應當有所不同。
如理清故事情節這一環教學中,《孔乙已》一課必須搞清楚孔乙已在咸亨酒店的待遇,在丁舉人家的遭遇,最後一次見孔乙已時的凄慘。這樣有利於學生從孔乙已的經歷入手分析出冷酷的社會對人的摧殘。所以《孔乙已》一課中的故事情節要詳細分析。而如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情節簡單,學生讀了之後就能概括,因此無須將教學重點放在理清故事情節上。
在分析人物形象時,不同的文章也應抓住不同的描寫來分析。如《故鄉》中的楊二嫂應當抓住典型的動作描寫與語言描寫來體會其尖酸潑辣。而《熱愛生命》中卻要分析心理描寫,以此感受主人公勇敢堅強的精神。還有分析菲利普夫婦要抓住他們的語言和神態,分析孔乙已則側重於外貌和語言。總之,文學畫廊中,正是因為不同的人物因其典型的動作或語言而使其形象栩栩如生、與眾不同,所以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當抓住最能表現人物形象的描寫,這樣的分析必然令同學們印象深。
分析環境描寫也應當根據需要進行。如《蒲柳人家》一課的環境描寫基本沒有突出的作用,無須分析。而《我的叔叔於勒》中一家人去哲爾塞島旅行時的「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方」與回來時「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形成鮮明的對比,分析這兩環境描寫,有利於學生理解小說中環境描寫能烘託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熱愛生命》中的環境則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小說中典型環境描寫有利於刻畫人物形象……
當然,小說是文學作品,其審美點、知識點、情感點在不同的文章中會有不同的體現,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但若是每一位老師在教學中都能在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上再有針對性地引導教學,則必能提高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㈢ 初中的現代文是自學還是老師教

不知道題主問的是現代文閱讀還是現代文寫作。我本人是一名老師,不過不是江蘇省的。
如果是現代文閱讀,整個初中的課本課文,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一些必要的字、詞學習之外,都會潛移默化地學習現代文的知識,比如文體、概括、寫作手法等等。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如果針對試卷的答題來說,學生們還是會很難學以致用。課堂知識比較分散,很難把針對性的知識點都聚集起來,真正答題的時候學生會不知道怎麼答,怎麼理清思路,怎麼下筆回答,所以這就需要一些額外的練習,做閱讀練習冊,或者報一個閱讀課外班都是有幫助的。到了初三階段,學校也會給閱讀方面一些集中的指導,指導程度如何,效果如何,取決於當地的老師水平和班級水平。
如果是現代文寫作,整個初中過程都會寫作文,主要寫記敘文,少量散文和議論文。寫作老師都會教一些方法和技巧,也會讓學生練習。學生能寫到什麼程度,看學生自己平常的文學積累,也看老師的教學水平。如果想讓孩子在現代文寫作方面非常突出,可以讓孩子養成多讀書愛讀書讀好書,寫讀後感的好習慣。多多練習文筆,初中階段的作文就可以輕松應對了。

㈣ 如何理解初中現代文學作品教學的目的和內容

通過學習《初中現代文學作品教學策略》,讓我對初中現代文學作品教學的目的和內容有了更深入透徹的理解,收獲頗多。
一、對初中現代文學作品教學的目的的理解
中學語文課首要的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而在語文課本中選取了一些優秀的現代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為學生使用語言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積累詞彙,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通過閱讀這些作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引領學生走進去,再走出來,去獲得自己所需的精神食糧,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情熏陶和人格培養。
二、對初中現代文學作品教學的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現代文學作品時,要強調學生自讀、自悟、自修的能力,教師要扮演領路者的角色。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讓學生自主閱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而且課文的內涵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必刻意要求統一見解。另外,教師應在閱讀方法上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同時要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也就是說在教學內容上要做到以學生為主,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解讀,能夠把握作品所描繪形象,認識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普遍意義,以及感悟作者通過作品形象所抒發出來的感情。
由此可見,對於初中現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內容是豐富的,在這里只是寫了我個人的一點見解,肯定有欠缺之處,但我在教學中一定會盡量 完善。

㈤ 初中小說教學注意什麼

小說的閱讀教學也應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到治學經驗的三種境界的路徑。
第一境界:「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高屋建瓴,明確目標。
教師根據小說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情況,制定全面、科學、靈活、有層次的教學目標是引領小說教學的第一步。《語文課程標准》特別強調教學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筆者認為,小說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四個層次定位。
1.知識層次。結合文本的教學進行有關小說基礎知識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積累。如小說中的重要字詞,小說的作者及相關文學文化知識,小說的類型、題材、流派風格,小說的「描寫」、「線索」、「鋪墊」、「伏筆」、「照應」、「懸念」、「誤會」等有關知識,積累小說中的優美語言材料。
2.能力層次。從小說閱讀出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內容層次、結構特點、情節發展、小說的要素在文中的體現、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課文中人物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品析及課文中詞句的理解、主題的把握。
3.審美層次。培養具體分析作品情節結構,敘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現方法,語言特色,創作風格等方面的文學審美能力。如欣賞人物形象,注意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欣賞小說的語言,注意語言運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現主題,渲染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賞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法,精彩細節以及小說的結構手法與特點等等。
4.內化層次。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研讀小說的能力。如深入的理解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探究作品的情感與思想的蘊涵及其社會價值;從創新性、獨特性、社會影響與文化史的地位對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評價,多元的理解作品的主題或人物,最終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以上四個目標層次,能點燃學生對小說的閱讀期待。如果達成了四個目標層次,學生就會收獲知識,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體驗到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真可謂,高瞻遠矚,目標明確,望盡小說路。
第二境界:「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閱讀推敲,注重過程。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有著自身獨特的因素。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小說能「走進去,走出來」,與人物產生共鳴,與文本實現對話,與生活發生聯系,就要組織學生反復閱讀推敲文本。《語文課程准標》指出,閱讀教學要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筆者摸索出小說閱讀教學的「四字」策略。
1.導——激發興趣。課堂導入是小說教學喚醒學生閱讀期待的重要手段。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人物的命運導入,背景導入,作者簡介導入,影視曲等媒體導入等等。如《智取生辰綱》,我們可以講述楊志的身世遭遇導入,為學習小說的故事情節打好基礎;我們可以介紹《水滸傳》導入,揭示小說的主題思想;我們也可以利用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導入,勾起對英雄形象的回憶。這些導入,自然把學生帶進了作品世界,激起閱讀興趣而移情入文,與作品進行對話。
2.讀——獲取信息。小說閱讀教學,讀是最基本的保障,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有效形式。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提煉概括小說的重要信息,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對人物有全面的感知。學生自已在閱讀中發現問題並回答問題,獲得了閱讀的愉悅,促進了對人物感情的體驗,並與之產生共鳴。教師在學生讀之前要進行必要的提示,以便學生有方向地進行閱讀。「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的前方。」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有這種指路的意識,既指出方向,又不說明方向。這樣才能啟發學生打開小說的未知世界。讀是小說閱讀教學的基礎,只有讀透,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小說。
3.析——分析理解。理解是學生通過對事件的認知與情感的體驗,用自已獨特的思維,對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主題、語言等再現的過程。分析理解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速讀能力,整體把握課文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語境揣摩小說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闡發、整合、評價、質疑;設計閱讀問題,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如筆者在教學《變色龍》時,設計了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小說。
——小說著力刻畫了誰?
——隨著小狗的主人變化,他對小狗和赫留金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他的性格特徵是怎樣的?你是怎樣發現的?
——小說的主題是什麼?你是怎樣理解的?
教師問題引導並留足思考的空間,學生自主解讀小說。這樣,自然把學生當作了學習的主人,便於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
4.賞——賞析評價。初中小說鑒賞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對文學形象的概括性與生動性,作者用於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與藝術技巧,語言表達的文學性,小說的現實主題作出自已的理解與簡要的賞析。賞析的方法很多,合作討論交流法比較易操作。教師要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去賞析,成為學生賞析的建構者、聆聽者、參與者、評價者。小說閱讀賞析一般可設計如下問題:
——你喜歡小說中的哪個人物形象?為什麼?
——小說用了什麼方法來塑造人物?有什麼作用?你最想學哪種方法?
——你喜歡小說中的哪些詞、句、段?為什麼?
——讀了這篇小說,你想對作者說點什麼?
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作者通過文體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以及初步感知作品的藝術成就。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品味收獲,探究延伸。
學生在「讀」、「析」、「賞」後,對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語言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說,學生從文本閱讀中有所收獲。這時,教師要因勢誘導,調動學生的閱讀味口。這就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對小說進行探究延伸。探究在於挖掘小說深領域的意蘊。結合小說的背景、環境,深挖小說的主題,以及它的現實意義,激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體驗。延伸在於拓展小說的閱讀范圍。小說閱讀教學,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收獲快樂,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閱讀同類型、同主題的作品,觀看相關的戲劇、影視作品等,擴大學生的視野。小說閱讀教學的探究延伸,要達到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
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小說閱讀教學的三個境界之外,可能還有更高的境界。讓我們繼續乘著課程改革的東風去探求更高境界的小說閱讀教學吧!

㈥ 如何制定初中現代文閱讀教學內容

如何制定初中現代文閱讀教學內容
在初中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怎樣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我認為要做到以下三條:
1、要把握住文學作品的特點。
文學性現代文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它與非文學性現代文有什麼區別?我認為文學作品最基本的特點是「形象思維」,用形象來說話。而且它的形象,是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來承載的,不管是小說也好,散文也好,詩歌、劇本等也概莫能外。它與非文學性現代文的最大的區別有兩點,一是它的「形象性」,二是它的「情感性」。因此,通過語言文字的解讀,學生能夠把握作品所描繪形象,認識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普遍意義,以及感悟作者通過作品形象所抒發出來的感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文悟道」,不僅是個途徑方法問題,更應作為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本目標。
例如,在章艷老師執教的《安塞腰鼓》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自己7分多鍾的朗讀,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文章多次出現『好一個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些方面?」這實際上是一個多通道的閱讀過程,再給學生以5分鍾左右的時間閱讀思考,然後將學生感受到的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最後讓學生對對聯、加橫批。(插進教學片斷:「好在哪裡」到「寫橫批」,約6分鍾)這里,對對聯只是形式,其實質是指向教學目標的。
2、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價值。
文學性現代文種類繁多,不同的作品所蘊含的價值也有所不同。那麼,什麼是文學性現代文蘊含的價值?怎樣挖掘文學性現代文蘊涵的價值?雖然這個問題不是一時半時能說清的,但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我們也可以化繁為簡,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原則,即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原則。也就是說,學生通過某篇作品的學習,從中可學到哪些具體的知識、得到哪些具體的收獲、或受到哪些具體的啟迪,從而有利於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方面的具體的發展。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作品所蘊含的價值,也就能正確確定作品的教學目標。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其最大特點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種大氣磅礴、豪情萬丈、氣吞山河的陽剛美。這種氣勢和情懷,主要是通過運用大量的排比、反復等整句形式表現出來的。學生學習這篇文章,能夠受到這種陽剛之氣的感染和熏陶,這就是這篇文章所蘊含的價值。也是學習這篇文章要達到的一個目標。而要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只有通過反復地誦讀讓學生去體味和感悟。章艷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較准確地把握住了這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可以說是竭盡了全力。(插進教學片斷:「嘿、嘿、嘿……」朗讀指導,約4分鍾。)盡管剛才朱所長認為這樣做有「偽聖化」的傾向,但就准確把握教學目標這一點上,還是值得肯定的。
3、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正確陳述教學目標。
明確了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的基本要求,是否就等於確定了正確的教學目標?回答是否定的。可以說,直到現在,有些問題還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學。
首先是「三維目標」與認知目標的關系問題。
我想引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副所長崔允漷教授幾段話加以說明,「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大家逐漸學會了『三維目標』的表達方式,甚至相同的套話。然而,『三維目標』究竟在教學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三維目標』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又該如何去整合,這些都很少有人去探究。」
「課程標准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陳述,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的下位目標,但是教師不能機械的、一一對應地照搬上位目標的格式,每堂課都按三個維度來陳述。」
舉個在某著名語文刊物發表的《竹影》教學目標的例子:
一、知識與能力:
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這是把「三維目標」進行機械割裂的典型例子,除了作為教案的「擺設」外,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即便是認知領域里的目標,也很難付諸實施。試問:什麼叫「體味」和「體會」?達到什麼程度叫「體味」,什麼程度叫「體會」?怎樣知道學生「體味」或「體會」了沒有?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總是伴隨著認知活動發生發展的,同時反作用於認知。因此它不是可以預設的,也不是教師所能「鼓勵」的,而必須通過創設情境、製造氛圍,通過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生成和發展。
其次是「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
仍先引用崔博士的話加以說明,「真正的教學結果一定是預設的目標加上生成的目標。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考慮最多的是預期的結果,而不是生成性目標;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實現非預期的教學目標。預期的目標是教學設計時關注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決定因素,也是教學效益中可評價的那一部分。如果這一底線都堅守不住,過於重視生成性目標,教學就有可能走向『無目的』的誤區。」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因為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好在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語言文字的解讀來「因文悟道」,來實現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問題。也就是說,正確的陳述目標能把 「體驗」「感悟」「領會」等這些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教學要求具體化,並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可操作,教師可觀察、可評量的外顯行為。
鑒於情感目標和生成性目標都需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和把握,因此,我個人認為,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把重心放在預設的認知目標上,其餘的,更多應在過程中予以考慮。
那麼,該怎樣陳述教學目標呢?崔博士作了如下闡述:「目標陳述必須符合一些要求:第一,目標指向是學生通過學習之後的預期結果,因此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第二,目標的陳述主要是為了便於後續的評價行為,因此行為動詞盡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詞,否則無法規定教學的正確方向;第三,有時單靠行為動詞無法將目標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條件,如學習情景、工具、時間、空間等的規定;第四,目標指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體學生,同時也是為了便於評價,因此,目標的表現程度總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說明目標所指向的這一群學生最起碼達到的標准,它不代表所有學生真正獲得的真實的教育結果,前者只是後者的一部分。」
這樣,《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學目標,大致可以歸納為兩條:1、能用精練的語言,簡要概括文章形象所體現的主要精神;2、能通過反復的誦讀,讀出文章的磅礴的氣勢。對照章艷老師教案中所列出的三條教學目標,(插進《安塞腰鼓》教案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是基本准確的。
二、文學性的現代文閱讀,如何突出體驗過程,怎樣恰當把握多元解讀?(略)
三、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應如何找到文本解讀的最佳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剛才朱所長講到,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習過程中是三位一體相互融合的,我基本同意這個觀點。但這畢竟是三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它們的內涵和外延也各不相同。我想在操作層面上,主要就自主、合作這兩種學習方式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先說說自主學習。
理想中的「自主學習」,顧名思義,應該是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選擇適宜的學習方法並在學習過程中能進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調控,最終能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進而確定後續的學習任務。從而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
應該說,這種教學構想的前景是非常誘人的,也符合我們老一代語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書教到不要教,改作文改到不要改」的美好願景。但是,如果原封不動地把它照搬照抄過來,在中國這塊文化土壤上並不會結出碩果。
我認為,在現今的條件下,把「自主學習」定位在「教師有效指導下的學生的主動學習」似乎更加貼切,也更加符合教與學的實際。這里的「主動學習」,其首要特徵是學生學習時的主動性,其次是學生學習時的獨立性。主動性主要體現在學生「願學」、樂學;獨立性則體現在學生「會學」、能學,並「相信自己能學好」。教師的「有效指導」,就是要使學生從不願學習到願意學習,從不會學習到善於學習,從不相信自己能學好到相信自己能學好。從而凸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得到同步的和諧的發展,在教學這個層面上促進課程改革主要目標的有效達成。
使學生「願學」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樹立學生的學習責任感;使學生「會學」的抓手是對學生進行正確適宜的方法指導;使學生「相信自己能學好」的途徑是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插進《蟾蜍》教學片斷:為蟾蜍建一個小檔案,約13分鍾。)
朱所長剛才也提到了這個案例,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這個問題的解決,使整篇文章的綱領清晰了。從引導、組織自主學習的角度看,也可以說是成功的。
1、由於採用的形式比較新穎活潑,學習的內容既有信息加工又有語言訓練,有較大的思維負荷量,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學、樂學。
2、重視過程指導,使學生會學、能學。這主要表現在——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明確的學習任務作為啟動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操作把手,使學生明確「學什麼」、「學到什麼水平」。
創設了一個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精加工、深加工。
在這個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供了「紅鶴」這個課外資源,給學生的學習進行了有效的示範。
3、在評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修改,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應該指出的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全面性,即不僅要重視學業結果的評價,同時必須重視學生學習品質的評價,以充分體現新課程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的理念。在這一點上,還是有所欠缺的。
再說說合作學習探究。先看《蟾蜍》案例(插進教學片斷:探討人類對蟾蜍的不同態度,約13分鍾。)坦率地說,這是一次不成功地合作探究,主要問題有二:1、問題簡單,無合作探究的價值。所提問題只達到指認水平,所學內容不是課文的重點。如果這樣改一下,「『歷史上的怪物』這一段並不涉及蟾蜍的特點,課文為什麼要插進這一段?」就有較大的合作探究的空間了。2、淺嘗輒止,流於形式。學生的表演和評價,只是過了一下場,意義不大。
有關合作學習易流於形式包括該怎樣正確操作的問題,在教育界已引起充分的重視,有關的論述也很多了,譬如合作的話題要有價值啊、分組要合理啊、合作前要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啊、要有及時的評價啊等等,這里不想再重復什麼了。只想補充一點很重要的但還沒引起大家足夠重視的問題。那就是合作學習的目標問題。
合作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而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因此,我們在組織合作學習時,除了關註解決學業上的問題外,更要關注合作的意識養成、合作態度端正、合作方法的培養等非學業方面的問題。
四、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如何做到既緊扣文本,又適度拓展?怎樣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
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如何做到既緊扣文本,又適度拓展?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要樹立一個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教教材」著眼於「讀懂」,這不可避免的會陷入以教材為中心,奉教材為聖經的泥潭;「用教材教」則著眼於「會學」,那就必須打破教材的桎梏,進行必要的拓展。
其次要確定一個原則——依據文本而不拘泥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脫離文本。這里的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度」,稍有不慎,即會走進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或班團活動課的誤區,譬如,蘇教班八年級(上)有篇課文叫《都市精靈》,我聽了很多課,不少課上半節課把文本匆匆過了一下,下半節課就離開文本讓學生們圍繞保護野生動物獻計獻策。最終是把語文課上成了環保課,有人把這種現象戲稱為「種了別人的田,慌了自己的地」。
第三,要把握好閱讀的層次——理解性閱讀、創造性閱讀、評價性閱讀。這三個層次,我認為體現了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
所謂理解性閱讀,就是能綜合理解閱讀材料。也就是《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能整體感知不同文體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大致思路,能正確把握文章的意思,准確概括文章的要點,對一些關鍵詞句,能把握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這一層次的閱讀,關鍵是要能捕捉到閱讀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記敘文,要緊扣住「事」或「人」;說明文,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是關鍵;議論文,核心是把握住作者的觀點。
所謂創造性閱讀,是在理解性閱讀的基礎上,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並發揮必要的想像和聯想,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閱讀材料進行補充、完善、深化、探究等創造性的閱讀活動。創造性的閱讀,理解是前提,帶有鮮明的個性是其主要特點。譬如,說明性的文章,你可以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能運用文章介紹的有關知識,去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議論性的文章,你可以叫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模擬課文的寫法,再補充一個論據等。
評價性閱讀,是一種完全個性化的閱讀行為,是閱讀者對文章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評價。進行評價性閱讀,可以敞開自己的心扉,各抒己見。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乃至表達形式,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贊同、或反對、或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有人把這三個層次的閱讀簡要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同化——衍化——異化。我認為是很恰當的,後兩個層次的閱讀,就是一種緊扣文本的拓展。
第四,要積極開發各種課程資源。資料的種類很多,這里暫時分為文本的和非文本的兩種。文本的資源可以是相關的文章、資料等,如《人類的醜陋朋友——蟾蜍》(插進《蟾蜍》課件「紅鶴」ppt),這張投影,既提供了新的知識,又為學生研讀文本,完成學習任務提供了幫助。非文本的有視頻、音頻、圖片等。(插進《落落的微笑》課件中的照片、《安塞腰鼓》課件開頭的打腰鼓的錄像)這些圖片和視頻,既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課程資源的來源,主要應來自生活;開發課程資源的途徑,也主要要從生活中去挖掘;而開發課程資源的主體,還應是學生,徐炘老師執教的《人類的醜陋朋友——蟾蜍》一課的課外作業,「仔細觀察一種動物,並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思想。

㈦ 如何提高初中小說教學的有效性2100字

小說以它獨特的審美藝術展示生活中的人生百態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展示的是作者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師在進行小說教學的時候要緊緊抓住小說的主題,不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要啟發學生展開思維。下面我結合自身的學習和教學,簡要地談談如何提高現代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一、施教者要通讀文本,把握文意,精心准備。
教師課前應該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說教學要設立哪些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是什麼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文本,可以通過標題引入教學,從題目中就了解到了小說的主要人物、故事的具體環境等。如《變色龍》這個標題比喻新穎、寓意含蓄,《熱愛生命》明確地反映了作家的寫作意圖和情感態度。
二、緊貼作品要害,巧妙設置懸疑,提高課堂效率。
小說往往都會有一些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起什麼作用呢?即渲染和烘托的作用。同樣,要提高小說的教學效用,我們教師在平時授課時就要注意情境導入,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種學生對課文學習的氛圍和一種讓學生去探求問題的慾望。學生有了探求問題的慾望,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就會達到事半功倍。如在教學《孔乙己》時,教師如此導入:「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人不了解孔乙己的;凡是讀過《孔乙己》的人,沒有不被魯迅筆下的那個備受社會涼薄的苦人兒所感動。魯迅說,我最喜歡的作品就是《孔乙己》……為什麼魯迅寫了那麼多的小說卻獨喜歡《孔乙己》?那麼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又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其實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悲劇的犧牲者。悲劇會讓人落淚,但是這個悲劇使你的眼淚流不出來,心裡會陣陣絞痛……《孔乙己》是性格悲劇、命運悲劇還是社會悲劇?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和分析這篇小說之後就會有更深的認識。」這則導語巧設懸疑,引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人物、情節、環境均是小說教學的重心。
小說相比較記敘文、敘事類散文來說,有共同點,即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文章。但小說反映的主題更為靈活深刻,因為它是借人物之間的關系及人物的價值觀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某一社會問題,往往能達到以小見大的反映作用。
為更好地反映這些,作者會通過故事情節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展現,因此,小說的教學重點就是對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小說是通過情節來展示人物的行為特徵,因此在小說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把握文中的情節描寫。魯迅先生根據現實主義創造典型人物的要求,適應短篇小說形式的特點,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和民間文學藝術形神結合、寫形服從於寫神的表現方法。譬如懶洋洋的瘦伶仃、癩瘡疤、黃辮子、厚嘴唇、舊氈帽的阿Q;再如《故鄉》中臉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破氈帽,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又粗又笨,而且開了裂,皺紋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的成年閏土。至於《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洗。」「青白臉色」是不事勞動又營養不足的結果,「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是被壓迫、被侮辱的標記,衣服破臟和花白鬍子亂蓬蓬的是孔乙己貧窮而又懶散的證明。特別是那件長衫,魯迅先生是著重寫了的。這件又臟又破的長衫,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這個舊社會窮讀書人的精神狀態:他的經濟地位是低下的,在思想上卻仍然把自己看成一個「上等人」,即使窮得「站著喝酒」,也不肯脫掉那標志著「讀書人」、「上智者」的長衫。這種矛盾著的外相,正是孔乙己在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下所形成的讀書高貴、勞動卑賤、欲上不能欲下則不甘心的病態心理的集中表現。
再看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來到北平當人力車夫,苦幹三年,湊足一百塊錢,買了輛新車。
一落:連人帶車被憲兵抓去當壯丁,理想第一次破滅。
二起:賣駱駝,拚命拉車,省吃儉用攢錢准備買新車。
二落:干包月時,祥子辛苦攢的錢也被孫偵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滅。
三起:虎妞以低價給祥子買了鄰居二強子的車,祥子又有車了。
三落:為了置辦虎妞的喪事,祥子又賣掉了車。
作者主要講述的是舊北京人力車夫的辛酸故事,痛斥了壓迫人民的無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舊社會對淳樸善良的勞動者所進行的剝削、壓迫,控訴了舊社會活生生把人「變」成鬼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時,盡量讓學生講述討論梳理出小說的情節,最好讓學生演繹展示,教師有意無意加以渲染,那麼在對情節的梳理中就會妙趣橫生,課堂就會活躍,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在授課中讓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就能體現出來,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是人物活動的場所和環境,對主題能起到烘托的作用。例如《孔乙己》中開頭對魯鎮酒店的格局的描寫就是如此,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背景,增加了事情的真實性。
總之,要提高小說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使學生真真實實地把握小說的三要素,即人物、情節、環境。教師要吃透文本,巧妙設置導入情境,找到切入點,抓住重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現討論探究,這樣教學的有效性自然會大大提高。

㈧ 如何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

怎樣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
在初中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怎樣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我認為要做到以下三條:
1、要把握住文學作品的特點。
文學性現代文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它與非文學性現代文有什麼區別?我認為文學作品最基本的特點是「形象思維」,用形象來說話。而且它的形象,是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來承載的,不管是小說也好,散文也好,詩歌、劇本等也概莫能外。它與非文學性現代文的最大的區別有兩點,一是它的「形象性」,二是它的「情感性」。因此,通過語言文字的解讀,學生能夠把握作品所描繪形象,認識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普遍意義,以及感悟作者通過作品形象所抒發出來的感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文悟道」,不僅是個途徑方法問題,更應作為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本目標。
例如,在章艷老師執教的《安塞腰鼓》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自己7分多鍾的朗讀,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文章多次出現『好一個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些方面?」這實際上是一個多通道的閱讀過程,再給學生以5分鍾左右的時間閱讀思考,然後將學生感受到的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最後讓學生對對聯、加橫批。(插進教學片斷:「好在哪裡」到「寫橫批」,約6分鍾)這里,對對聯只是形式,其實質是指向教學目標的。
2、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價值。
文學性現代文種類繁多,不同的作品所蘊含的價值也有所不同。那麼,什麼是文學性現代文蘊含的價值?怎樣挖掘文學性現代文蘊涵的價值?雖然這個問題不是一時半時能說清的,但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我們也可以化繁為簡,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原則,即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原則。也就是說,學生通過某篇作品的學習,從中可學到哪些具體的知識、得到哪些具體的收獲、或受到哪些具體的啟迪,從而有利於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方面的具體的發展。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作品所蘊含的價值,也就能正確確定作品的教學目標。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其最大特點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種大氣磅礴、豪情萬丈、氣吞山河的陽剛美。這種氣勢和情懷,主要是通過運用大量的排比、反復等整句形式表現出來的。學生學習這篇文章,能夠受到這種陽剛之氣的感染和熏陶,這就是這篇文章所蘊含的價值。也是學習這篇文章要達到的一個目標。而要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只有通過反復地誦讀讓學生去體味和感悟。章艷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較准確地把握住了這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可以說是竭盡了全力。(插進教學片斷:「嘿、嘿、嘿……」朗讀指導,約4分鍾。)盡管剛才朱所長認為這樣做有「偽聖化」的傾向,但就准確把握教學目標這一點上,還是值得肯定的。
3、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正確陳述教學目標。
明確了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的基本要求,是否就等於確定了正確的教學目標?回答是否定的。可以說,直到現在,有些問題還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學。
首先是「三維目標」與認知目標的關系問題。
我想引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副所長崔允漷教授幾段話加以說明,「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大家逐漸學會了『三維目標』的表達方式,甚至相同的套話。然而,『三維目標』究竟在教學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三維目標』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又該如何去整合,這些都很少有人去探究。」
「課程標准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陳述,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的下位目標,但是教師不能機械的、一一對應地照搬上位目標的格式,每堂課都按三個維度來陳述。」
舉個在某著名語文刊物發表的《竹影》教學目標的例子:
一、知識與能力:
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這是把「三維目標」進行機械割裂的典型例子,除了作為教案的「擺設」外,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即便是認知領域里的目標,也很難付諸實施。試問:什麼叫「體味」和「體會」?達到什麼程度叫「體味」,什麼程度叫「體會」?怎樣知道學生「體味」或「體會」了沒有?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總是伴隨著認知活動發生發展的,同時反作用於認知。因此它不是可以預設的,也不是教師所能「鼓勵」的,而必須通過創設情境、製造氛圍,通過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生成和發展。
其次是「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
仍先引用崔博士的話加以說明,「真正的教學結果一定是預設的目標加上生成的目標。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考慮最多的是預期的結果,而不是生成性目標;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實現非預期的教學目標。預期的目標是教學設計時關注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決定因素,也是教學效益中可評價的那一部分。如果這一底線都堅守不住,過於重視生成性目標,教學就有可能走向『無目的』的誤區。」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因為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好在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語言文字的解讀來「因文悟道」,來實現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問題。也就是說,正確的陳述目標能把 「體驗」「感悟」「領會」等這些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教學要求具體化,並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可操作,教師可觀察、可評量的外顯行為。
鑒於情感目標和生成性目標都需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和把握,因此,我個人認為,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把重心放在預設的認知目標上,其餘的,更多應在過程中予以考慮。
那麼,該怎樣陳述教學目標呢?崔博士作了如下闡述:「目標陳述必須符合一些要求:第一,目標指向是學生通過學習之後的預期結果,因此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第二,目標的陳述主要是為了便於後續的評價行為,因此行為動詞盡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詞,否則無法規定教學的正確方向;第三,有時單靠行為動詞無法將目標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條件,如學習情景、工具、時間、空間等的規定;第四,目標指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體學生,同時也是為了便於評價,因此,目標的表現程度總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說明目標所指向的這一群學生最起碼達到的標准,它不代表所有學生真正獲得的真實的教育結果,前者只是後者的一部分。」
這樣,《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學目標,大致可以歸納為兩條:1、能用精練的語言,簡要概括文章形象所體現的主要精神;2、能通過反復的誦讀,讀出文章的磅礴的氣勢。對照章艷老師教案中所列出的三條教學目標,(插進《安塞腰鼓》教案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是基本准確的。
二、文學性的現代文閱讀,如何突出體驗過程,怎樣恰當把握多元解讀?(略)
三、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應如何找到文本解讀的最佳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剛才朱所長講到,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習過程中是三位一體相互融合的,我基本同意這個觀點。但這畢竟是三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它們的內涵和外延也各不相同。我想在操作層面上,主要就自主、合作這兩種學習方式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先說說自主學習。
理想中的「自主學習」,顧名思義,應該是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選擇適宜的學習方法並在學習過程中能進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調控,最終能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進而確定後續的學習任務。從而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
應該說,這種教學構想的前景是非常誘人的,也符合我們老一代語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書教到不要教,改作文改到不要改」的美好願景。但是,如果原封不動地把它照搬照抄過來,在中國這塊文化土壤上並不會結出碩果。
我認為,在現今的條件下,把「自主學習」定位在「教師有效指導下的學生的主動學習」似乎更加貼切,也更加符合教與學的實際。這里的「主動學習」,其首要特徵是學生學習時的主動性,其次是學生學習時的獨立性。主動性主要體現在學生「願學」、樂學;獨立性則體現在學生「會學」、能學,並「相信自己能學好」。教師的「有效指導」,就是要使學生從不願學習到願意學習,從不會學習到善於學習,從不相信自己能學好到相信自己能學好。從而凸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得到同步的和諧的發展,在教學這個層面上促進課程改革主要目標的有效達成。
使學生「願學」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樹立學生的學習責任感;使學生「會學」的抓手是對學生進行正確適宜的方法指導;使學生「相信自己能學好」的途徑是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插進《蟾蜍》教學片斷:為蟾蜍建一個小檔案,約13分鍾。)
朱所長剛才也提到了這個案例,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這個問題的解決,使整篇文章的綱領清晰了。從引導、組織自主學習的角度看,也可以說是成功的。
1、由於採用的形式比較新穎活潑,學習的內容既有信息加工又有語言訓練,有較大的思維負荷量,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學、樂學。
2、重視過程指導,使學生會學、能學。這主要表現在——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明確的學習任務作為啟動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操作把手,使學生明確「學什麼」、「學到什麼水平」。
創設了一個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精加工、深加工。
在這個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供了「紅鶴」這個課外資源,給學生的學習進行了有效的示範。
3、在評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修改,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應該指出的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全面性,即不僅要重視學業結果的評價,同時必須重視學生學習品質的評價,以充分體現新課程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的理念。在這一點上,還是有所欠缺的。
再說說合作學習探究。先看《蟾蜍》案例(插進教學片斷:探討人類對蟾蜍的不同態度,約13分鍾。)坦率地說,這是一次不成功地合作探究,主要問題有二:1、問題簡單,無合作探究的價值。所提問題只達到指認水平,所學內容不是課文的重點。如果這樣改一下,「『歷史上的怪物』這一段並不涉及蟾蜍的特點,課文為什麼要插進這一段?」就有較大的合作探究的空間了。2、淺嘗輒止,流於形式。學生的表演和評價,只是過了一下場,意義不大。
有關合作學習易流於形式包括該怎樣正確操作的問題,在教育界已引起充分的重視,有關的論述也很多了,譬如合作的話題要有價值啊、分組要合理啊、合作前要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啊、要有及時的評價啊等等,這里不想再重復什麼了。只想補充一點很重要的但還沒引起大家足夠重視的問題。那就是合作學習的目標問題。
合作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而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因此,我們在組織合作學習時,除了關註解決學業上的問題外,更要關注合作的意識養成、合作態度端正、合作方法的培養等非學業方面的問題。
四、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如何做到既緊扣文本,又適度拓展?怎樣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
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如何做到既緊扣文本,又適度拓展?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要樹立一個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教教材」著眼於「讀懂」,這不可避免的會陷入以教材為中心,奉教材為聖經的泥潭;「用教材教」則著眼於「會學」,那就必須打破教材的桎梏,進行必要的拓展。
其次要確定一個原則——依據文本而不拘泥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脫離文本。這里的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度」,稍有不慎,即會走進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或班團活動課的誤區,譬如,蘇教班八年級(上)有篇課文叫《都市精靈》,我聽了很多課,不少課上半節課把文本匆匆過了一下,下半節課就離開文本讓學生們圍繞保護野生動物獻計獻策。最終是把語文課上成了環保課,有人把這種現象戲稱為「種了別人的田,慌了自己的地」。
第三,要把握好閱讀的層次——理解性閱讀、創造性閱讀、評價性閱讀。這三個層次,我認為體現了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
所謂理解性閱讀,就是能綜合理解閱讀材料。也就是《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能整體感知不同文體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大致思路,能正確把握文章的意思,准確概括文章的要點,對一些關鍵詞句,能把握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這一層次的閱讀,關鍵是要能捕捉到閱讀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記敘文,要緊扣住「事」或「人」;說明文,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是關鍵;議論文,核心是把握住作者的觀點。
所謂創造性閱讀,是在理解性閱讀的基礎上,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並發揮必要的想像和聯想,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閱讀材料進行補充、完善、深化、探究等創造性的閱讀活動。創造性的閱讀,理解是前提,帶有鮮明的個性是其主要特點。譬如,說明性的文章,你可以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能運用文章介紹的有關知識,去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議論性的文章,你可以叫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模擬課文的寫法,再補充一個論據等。
評價性閱讀,是一種完全個性化的閱讀行為,是閱讀者對文章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評價。進行評價性閱讀,可以敞開自己的心扉,各抒己見。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乃至表達形式,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贊同、或反對、或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有人把這三個層次的閱讀簡要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同化——衍化——異化。我認為是很恰當的,後兩個層次的閱讀,就是一種緊扣文本的拓展。
第四,要積極開發各種課程資源。資料的種類很多,這里暫時分為文本的和非文本的兩種。文本的資源可以是相關的文章、資料等,如《人類的醜陋朋友——蟾蜍》(插進《蟾蜍》課件「紅鶴」ppt),這張投影,既提供了新的知識,又為學生研讀文本,完成學習任務提供了幫助。非文本的有視頻、音頻、圖片等。(插進《落落的微笑》課件中的照片、《安塞腰鼓》課件開頭的打腰鼓的錄像)這些圖片和視頻,既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課程資源的來源,主要應來自生活;開發課程資源的途徑,也主要要從生活中去挖掘;而開發課程資源的主體,還應是學生,徐炘老師執教的《人類的醜陋朋友——蟾蜍》一課的課外作業,「仔細觀察一種動物,並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思想。

㈨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理解在語文教學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學生日常獲取知識、信息重要方法,也是
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必然需要和適應未來信息社會的必備技能。閱讀理解關鍵是掌握解題的正確的方法,
只有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任何閱讀理解方面的題目應該都難不住同學的。

常用閱讀理解答題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為下列六個步驟:

看標題信息,揣摩記敘類型;

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容;

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

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義;

析表現手法,以供習作借鑒。

總結多年的經驗,
在考場上遇到閱讀理解類的考試題,
一般按以下程序進行較為快捷有效,
當然這個程序不光指記敘文閱讀,對其他文體的閱讀也適用。具體過程是:閱讀理解題目——閱讀文章——看清文章後面的試題——按試題要求回頭有重點地再看原文——答題。

一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脈絡。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

二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去瀏覽所設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

三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試題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問題。

四.
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組織語言規范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復,不得要領,往往會出力不討好。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多閱讀名家名著,開闊視野,增加實踐,培養對語言的品評、賞析、感悟的能力,培養學習語文、陶冶性情的興趣,在多讀深思中進入學習語文的嶄新境界。

熱點內容
言情小說兒媳婦兒 發布:2025-07-19 04:35:36 瀏覽:711
十大最火的小說排行榜2015年 發布:2025-07-19 04:02:56 瀏覽:194
暖夫田妻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9 03:06:35 瀏覽:63
錦江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19 02:55:22 瀏覽:320
關於女配姐弟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9 02:43:29 瀏覽:416
群穿到民國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2:19:50 瀏覽:650
神醫驚天錄小說在線閱讀app 發布:2025-07-19 02:15:04 瀏覽:335
短片言情有肉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1:41:49 瀏覽:960
有沒有神醫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19 01:02:01 瀏覽:446
韓國校園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0:56:45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