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中國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年表

中國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年表

發布時間: 2021-07-16 22:52:05

⑴ 文學歷史年表

先秦時期(公元前21世紀 ~公元前221年) 詳細

先 秦 是 指 原 始 社 會 到 戰 國 時 期 這 段 歷 史 。 原 始 社 會 經 過 原 始 的 群 居 生 活 到 氏 族 公 社 的 出 現 。 進 入 階 級 社 會 後 , 經 歷 了 夏 、 商 、 西 周 , 以 及 春 秋 、 戰 國 等 歷 史 階 段 。 先 秦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自 原 始 社 會 進 入 文 明 社 會 的 重 要 歷 史 階 段 。

在長達1800多 年 的 歷 史 中 ,中 國 的 祖 先 創 造 了 光 輝 燦 爛 的 歷 史 文 明 , 其 中 夏 商 時 期 的 甲 骨 文 , 殷 商 的 青 銅 器 , 都 是 人 類 文 明 的 歷 史 標 志 。 這 一 時 期 的 大 思 想 家 孔 子 和 其 他 諸 子 百 家 , 開 創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次 文 化 學 術 的 繁 榮 。 軍 事 家 孫 武 的 《 孫 子 兵 法 》 , 至 今 仍 被 廣 泛 應 用 於 軍 事 、 經 濟 等 領 域 。 屈 原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的 偉 大 詩 人 。 戰 國 時 期 的 《 甘 石 星 經 》 是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恆 星 表 。 在 這 個 歷 史 階 段 中 , 中 國 從 分 散 逐 步 走 向 統 一 。

-----------------------------------------------------------------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詳細

公 元 前 221 年 ,秦 始 皇 結 束 了 長 期 諸 侯 爭 戰 的 局 面 ,完 成 了 統 一 中 國 的 大 業 , 建 立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個 中 央 集 權 的 統 一 的 多 民 族 的 國 家 —— 秦 ( 公 元 前 221 ~ 前 206 ) 。

繼 秦 之 後 ,漢 高 祖 劉 邦 和 漢 光 武 帝 劉 秀 相 繼 建 立 西 漢 (公 元 前 206 ~ 公 元 前 25) 和 東 漢 (公 元 前 25 ~ 220) , 統 稱 漢 。

秦 漢 時 期 建 立 和 完 善 了 封 建 專 制 主 義 中 央 集 權 制 , 以 及 諸 如 建 立 郡 縣 制 等 一 系 列 有 利 於 統 一 的 措 施 , 一 直 為 後 世 帝 王 的 專 制 所 效 法 。 這 一 時 期 , 社 會 經 濟 有 較 大 發 展 , 西 漢 出 現 了 文 景 之 治 的 盛 世 。 漢 武 帝 後 , 在 與 西 域 及 相 鄰 的 中 亞 諸 國 的 交 往 中 , 開 通 了 舉 世 聞 名 的 絲 綢 之 路 。 秦 漢 時 期 也 是 中 國 文 化 藝 術 和 科 學 技 術 較 發 達 的 時 代 。 司 馬 遷 的 《 史 記 》 , 張 衡 的 候 風 地 動 儀 , 以 及 數 學 的 《 九 章 算 術 》 , 醫 學 方 面 的 《 黃 帝 內 經 》 等 , 均 對 後 世 有 重 大 影 響 。 蔡 倫 的 造 紙 術 , 則 被 譽 為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 之 一 。 這 個 階 段 , 佛 教 由 印 度 傳 入 中 國 , 道 教 則 從 本 土 源 起 。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詳細

東 漢 末 年 爆 發 了 黃 巾 起 義 , 豪 強 地 主 在 鎮 壓 黃 巾 起 義 的 過 程 中 , 加 強 了 自 身 的 力 量 , 釀 成 封 建 割 據 混 戰 的 局 面 。 此 後 歷 經 三 國 (220 ~ 280) 、西 晉 (265 ~ 316) 、 東 晉 (317 ~ 420) 南 北 朝 ( 386 ~ 589 ) 。 其 間 , 三 國 時 魏 、 蜀 、 吳 鼎 足 天 下 , 東 晉 時 十 六 國 紛 爭 不 已 , 南 北 朝 時 南 朝 與 北 朝 長 期 對 峙 。

這 一 時 期 , 中 國 南 方 經 濟 有 了 較 大 發 展 。 西 、 北 各 少 數 民 族 陸 續 內 遷 , 各 民 族 之 間 的 遷 徙 和 雜 處 促 進 了 融 合 。 對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至 林 邑 ( 越 南 中 部 ) 、 扶 南 ( 柬 埔 寨 境 內 ) 、 朝 鮮 半 島 、 日 本 、 中 亞 諸 國 、 大 秦 ( 羅 馬 帝 國 ) 等 地 。 文 化 方 面 , 玄 學 盛 行 , 佛 、 道 二 教 在 相 互 斗 爭 中 蔓 延 、發 展 ,但 統 治 者 一 般 都 保 護 佛 教 。 文 學 藝 術 方 面 , 建 安 七 子 、 陶 淵 明 等 人 的 詩 文 , 劉 勰 的 文 學 評 論 《 文 心 雕 龍 》 ,王 羲 之 等 人 的 書 法 ,顧 愷 之 等 人 的 繪 畫 , 敦 煌 石 窟 等 石 窟 寺 藝 術 ,皆 為 不 朽 之 作 。 科 學 技 術 方 面 , 祖 沖 之 第 一 個 將 圓 周 率 准 確 數 值 計 算 到 小 數 點 以 下 七 位 數 字 ,領 先 世 界 近 1000 年 ; 賈 思 勰 的 《 齊 民 要 術 》 則 是 世 界 農 學 史 上 的 巨 著 。

------------------------------------------------------------------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 詳細

581 年 , 北 周 外 戚 楊 堅 奪 取 政 權 , 建 立 隋 朝 。 589 年 , 隋 滅 陳 , 南 北 重 新 統 一 。 618 年 , 唐 高 祖 李 淵 在 其 子 李 世 民 支 持 下 建 立 唐 朝 ( 618 ~ 907 ) 。 907 年 , 朱 溫 篡 唐 為 梁 , 是 為 五 代 ( 907 ~ 960 ) 之 始 ; 約 在 同 一 時 期 , 南 方 出 現 了 或 並 列 或 相 續 的九 個 小 國 , 加 上 北 方 的 一 個 小 國 , 合 稱 十 國 ( 902 ~ 979 ) 。

隋 唐 時 ,典 章 制 度 方 面 多 有 建 樹 , 如 三 省 六 部 制 、科 舉 制 、 兩 稅 法 等 , 對 後 世 影 響 深 遠 。 隋 唐 對 外 采 取 較 為 開 放 的 政 策 , 中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頻 繁 。 文 學 以 唐 詩 成 就 最 大 。以 初 唐 陳 子 昂 ,盛 唐 李 白 、杜 甫 , 中 唐 白 居 易 、 元 稹 ,晚 唐 李 商 隱 、杜 牧 為 傑 出 代 表 。 韓 愈 、柳 宗 元 倡 導 的 古 文 運 動 ,對 後 世 影 響 甚 大 。顏 真 卿 的 書 法 ,閻 立 本 、吳 道 子 、李 思 訓 、王 維 的 繪 畫 ,《 霓 裳 羽 衣 舞 》等 音 樂 舞 蹈 , 以 及 眾 多 的 石 窟 藝 術 , 均 流 傳 後 世 。 科 學 技 術 方 面 , 中 國 四 大 發 明 中 的 印 刷 術 和 火 葯 兩 項 均 出 現 於 這 一 時 期 。

----------------------------------------------------------------
宋遼西夏金時期(947~1279)? 詳細

960 年 ,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發 動 陳 橋 兵 變 , 代 後 周 立 宋 ( 960 ~ 1279 ) , 結 束 了 五 代 十 國 的 分 裂 局 面 。 同 一 時 期 , 契 丹 人 在 中 國 北 方 地 區 建 立 遼 ( 947 ~ 1125 ) ; 黨 項 人 在 宋 之 西 北 部 建 立 西 夏 國 ( 1038 ~ 1227 ) 。 宋 、 遼 、 西 夏 成 鼎 足 之 勢 。 1115 年 , 女 真 人 在 北 方 建 立 全 國 ( 1115 ~ 1234 ) 。 金 於 1125 年 滅 遼 , 1127 年 攻 入 宋 都 開 封 , 擄 走 徽 、 欽 二 帝 , 北 宋 滅 亡 。 宋 高 祖 趙 構 在 南 京 應 天 府 ( 今 河 南 商 丘 ) 即 位 , 後 逃 亡 臨 安 ( 今 杭 州 ) , 長 期 偏 安 江 南 , 是 為 南 宋 。

這 一 時 期 , 科 技 上 的 成 就 尤 為 顯 著 , 指 南 針 、 印 刷 術 、 火 葯 等 三 大 發 明 得 以 實 際 應 用 , 其 中 畢 升 發 明 的 活 字 印 刷 術 比 歐 洲 早 400 年 ; 蘇 頌 創 制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台 天 文 鍾 —— 水 運 儀 象 台 ; 沈 括 的 《 夢 溪 筆 談 》 , 在 科 技 史 上 享 有 崇 高 地 位 。 文 化 方 面 , 理 學 盛 行 , 道 教 、 佛 教 及 外 來 的 宗 教 均 頗 為 流 行 。 文 學 上 出 現 了 歐 陽 修 等 散 文 大 家 ; 宋 詞 是 這 一 時 期 的 文 學 高 峰 , 晏 殊 、 柳 永 、 蘇 軾 、 周 邦 彥 、 李 清 照 、 辛 棄 疾 等 均 為 一 代 詞 宗 ; 宋 、 金 時 話 本 、 戲 曲 也 較 盛 行 ; 繪 畫 則 以 山 水 花 鳥 著 稱 , 風 俗 人 物 畫 如 張 擇 端 的 《 清 明 上 河 圖 》 極 富 史 料 價 值 。

---------------------------------------------------------------
元朝(1271~1368)? 詳細

1206 年 , 成 吉 思 汗 在 漠 北 建 大 蒙 古 國 , 隨 後 向 臨 境 發 動 掠 奪 性 戰 爭 。 蒙 古 軍 在 滅 西 夏 ( 1227 ) 、 滅 金 ( 1234 ) 之 後 , 先 後 三 次 西 征 , 兵 鋒 直 逼 撥 孛 烈 兒 ( 今 波 蘭 ) 和 馬 扎 兒 ( 今 匈 牙 利 ) , 以 及 巴 格 達 、 大 馬 士 革 城 等 地 。 蒙 古 成 為 橫 跨 歐 亞 的 大 汗 國 。 1260 年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即 位 , 崇 尚 漢 法 、 改 革 舊 制 , 以 開 平 ( 在 內 蒙 古 ) 為 上 都 , 燕 京 ( 今 北 京 ) 為 中 都 。 1271 年 改 國 號 大 元 。 1279 年 滅 南 宋 。 1368 年 明 軍 攻 入 元 都 , 元 惠 宗 退 出 中 原 , 回 漠 北 , 元 朝 結 束 。

在 元 朝 統 治 時 期 , 中 國 是 世 界 上 最 強 盛 的 國 家 , 聲 譽 遠 及 歐 亞 非 三 洲 。 中 國 的 印 刷 術 、 火 葯 、 指 南 針 等 三 大 發 明 也 於 元 代 經 阿 拉 伯 傳 入 歐 洲 。阿 拉 伯 國 家 的 天 文 學 、 醫 學 、 算 術 陸 續 傳 入 中 國 , 伊 斯 蘭 教 也 廣 泛 傳 布 。

文 藝 方 面 以 元 曲 成 就 較 高 , 代 表 人 物 有 關 漢 卿 、 王 實 甫 、 白 撲 、 馬 志 遠 等 , 代 表 作 有 《 竇 娥 冤 》 、 《 西 廂 記 》 等 。

----------------------------------------------------------------
明朝(1368~1644)? 詳細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立 國 後 , 為 加 強 中 央 集 權 , 廢 丞 相 而 直 攬 軍 政 大 權 。明 朝 農 業 較 前 代 有 所 發 展 , 絲 織 業 、 制 瓷 業 發 達 , 采 鐵 、 鑄 銅 、 造 紙 、 造 船 等 行 業 也 有 大 的 發 展 。 對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發 達 。 航 海 家 鄭 和 先 後 七 下 西 洋 , 歷 亞 非 30 多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 但 明 中 葉 後 , 中 國 曾 歷 受 日 本 、 西 班 牙 、 葡 萄 牙 、 荷 蘭 等 國 侵 擾 。

明 朝 科 舉 考 試 通 行 八 股 文 , 束 縛 了 個 人 見 解 。 明 朝 在 文 化 科 技 上 的 成 就 , 小 說 有 《 水 滸 傳 》 、 《 三 國 演 義 》 、 《 西 游 記 》 、 《 金 瓶 梅 》 , 戲 曲 有 《 牡 丹 亭 》 , 地 理 學 有 《 徐 霞 客 游 記 》 , 醫 學 有 《 本 草 綱 目 》 , 農 學 有 《 農 政 全 書 》 , 工 藝 學 有 《 天 工 開 物 》 , 文 獻 類 書 有 《 永 樂 大 典 》 , 等 等 , 均 為 經 典 之 作 。

---------------------------------------------------------------
清朝(1636~1911)? 詳細

1616 年 , 清 太 祖 努 爾 哈 赤 經 多 年 征 戰 , 建 立 後 金 。 1636 年 , 皇 太 極 改 國 號 為 清 。 1644 年 , 清 軍 入 關 滅 明 。 清 入 關 後 統 治 中 國 268 年 , 經 歷 順 治 、 康 熙 、 雍 正 、 乾 隆 、 嘉 慶 、 道 光 、 咸 豐 、 同 治 、 光 緒 、 宣 統 10 個 皇 帝 。

清 朝 前 期 社 會 穩 定 、 經 濟 發 展 , 在 康 、 雍 、 乾 、 三 朝 尤 達 到 鼎 盛 時 期 。 但 嘉 、 道 以 後 , 政 治 日 趨 腐 敗 , 社 會 矛 盾 開 始 激 化 , 國 力 日 衰 。 西 方 殖 民 主 義 者 在 19 世 紀 30 年 代 以 後 , 向 中 國 輸 入 大 量 鴉 片 。 1839 年 , 清 政 府 派 林 則 徐 到 廣 東 禁 煙 。 1840 年 , 英 國 殖 民 主 義 者 為 保 護 鴉 片 利 益 而 發 動 了 鴉 片 戰 爭 , 迫 使 清 政 府 簽 定 不 平 等 的 《 南 京 條 約 》 , 中 國 開 始 逐 步 淪 為 半 殖 民 地 社 會 。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 割 地 賠 款 , 加 重 了 人 民 的 負 擔 。 終 於 在 1851 年 爆 發 了 太 平 天 國 運 動 , 沉 重 地 打 擊 了 清 王 朝 。 1864 年 清 王 朝 和 外 國 侵 略 者 勾 結 起 來 鎮 壓 了 太 平 天 國 革 命 。 曾 國 藩 、 左 宗 棠 、 李 鴻 章 和 奕 訴 一 起 在 中 國 辦 起 洋 務 運 動 , 其 政 治 目 的 是 為 鎮 壓 人 民 的 反 抗 斗 爭 而 興 辦 軍 事 工 業 , 客 觀 上 卻 起 了 中 國 近 代 化 進 程 的 先 聲 作 用 。 隨 著 西 方 文 化 的 傳 入 和 影 響 , 知 識 分 子 中 出 現 了 資 產 階 級 改 良 派 , 並 逐 步 演 化 成 康 有 為 、 梁 啟 超 為 首 的 戊 戌 維 新 運 動 。 慈 禧 太 後 鎮 壓 了 維 新 運 動 之 後 , 又 鎮 壓 了 反 帝 愛 國 的 義 和 團 運 動 。1911 年 孫 中 山 領 導 的 辛 亥 革 命 爆 發 , 推 翻 了 清 王 朝 的 統 治 。

清 朝 出 現 了 一 大 批 思 想 家 和 學 者 , 代 表 人 物 有 黃 宗 羲 、 顧 炎 武 、 王 夫 之 、 魏 源 、 龔 自 珍 、 康 有 為 、 嚴 復 、 譚 嗣 同 、 梁 啟 超 、 張 炳 麟 、 蔡 元 培 等 。 這 一 時 期 , 出 現 了 《 聊 齋 志 異 》 、 《 儒 林 外 史 》 、 《 紅 樓 夢 》 等 優 秀 小 說 和 《 長 生 殿 》 、 《 桃 花 扇 》 等 優 秀 戲 曲 , 散 文 、 詩 歌 、 繪 畫 也 有 較 高 成 就 。

洋 務 運 動 中 , 出 現 了 一 大 批 自 然 科 學 譯 著 , 促 進 了 一 批 近 代 自 然 科 學 人 才 的 出 現 , 著 名 的 有 數 學 家 李 善 蘭 、 華 蘅 芳 , 化 學 家 徐 濤 , 工 程 師 詹 天 佑 等 。

清 朝 是 中 國 最 後 一 個 封 建 王 朝 , 它 的 突 出 貢 獻 是 統 一 全 國 , 鞏 固 和 加 強 了 多 民 族 國 家 的 團 結 , 最 後 奠 定 了 中 國 的 版 圖 。辛 亥 革 命 結 束 了 2000 多 年 的 封 建 統 治 , 但 沒 有 從 根 本 上 解 決 中 國 的 社 會 矛 盾 。

---------------------------------------------------------------
中華民國(1912~1949)? 詳細

從 清 朝 滅 亡 到 1949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這 段 歷 史 稱 中 華 民 國 。 這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大 動 盪 大 變 革 的 時 代 。

辛 亥 革 命 勝 利 後 , 孫 中 山 締 造 中 華 民 國 , 但 是 , 革 命 果 實 很 快 被 袁 世 凱 等 北 洋 軍 閥 首 腦 篡 奪 。 此 後 , 北 洋 政 府 ( 1912 ~ 1928 ) 對 內 實 行 獨 裁 統 治 , 對 外 投 靠 帝 國 主 義 , 軍 閥 之 間 連 年 混 戰 , 人 民 處 於 水 深 火 熱 之 中 。

1921 年 ,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上 海 成 立 。 1924 年 國 、 共 兩 黨 合 作 。1926 年 6 月 , 國 民 政 府 任 命 蔣 介 石 為 國 民 革 命 軍 總 司 令 ,誓 師 北 伐 。1928 年 ,北 洋 政 府 的 統 治 宣 告 結 束。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武 裝 後 , 領 導 中 國 人 民 經 歷 了 土 地 革 命 戰 爭 ( 1927 ~ 1937 ) 、 抗 日 戰 爭 ( 1937 ~ 1945 ) 和 解 放 戰 爭 ( 1945 ~ 1949 ) , 終 於 打 敗 了 日 本 侵 略 者 , 推 翻 了 以 蔣 介 石 為 首 的 國 民 黨 政 府 的 反 動 統 治 , 解 放 了 除 台 灣 省 和 若 干 海 上 島 嶼 以 外 的 全 部 國 土 。

這 一 時 期 , 文 化 上 的 變 化 亦 很 顯 著 。 以 陳 獨 秀 在 1915 年 創 辦 的 《 新 青 年 》 為 標 題 而 興 起 的 「 五 四 」 新 文 化 運 動 , 猛 烈 地 沖 擊 了 傳 統 的 封 建 文 化 。 此 後 , 民 主 與 科 學 的 口 號 深 入 人 心 , 白 話 文 獲 得 普 遍 推 廣 , 教 育 、 科 學 和 出 版 , 尤 其 是 社 會 科 學 和 文 學 藝 術 都 取 得 了 顯 著 成 就 。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 詳細

1949 年 10 月 1 日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 中 國 歷 史 從 此 進 入 了 社 會 主 義 革 命 和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時 期 。

⑵ 中國現當代文學分為幾個時期

中國現當代文學分為兩個時期:

1、現代文學時期
白話文的現代文學。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為中國文學史樹立了一個鮮明的界碑,標志著以文言文表現形式的古典文學結束、現代文學的開始。「五四」後,各地愛國學生團體紛紛效仿《新青年》、《每周評論》,創辦白話報刊,僅1919年就出版400多種。

由陳衡哲1917年創作了白話短篇小說《一日》,以「莎菲」的筆名發表於《留美學生季報》,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只不過影響較小。中國大多以魯迅《狂人日記》為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

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其內容與形式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的時代。

而在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短篇小說大抵是新的智識者登了場。白話文的出現改變了文學的創作形式,為今後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表現手法。

2、當代文學時期

「文革」前的文學。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正式確立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其中民間故事文學在發展,例如,1958年,田漢改編的最成功的話劇《關漢卿》,塑造了知識分子英雄形象。

但在這一時期,只有工農兵才能居於中心地位的「理想英雄」。從中國的文學批評的語言來觀察,充斥了戰爭心態的詞彙幾乎俯首可視,在戰爭文化心理的支配下,給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的主流帶來深刻的影響。

「文革」開始至1978年的文學。「文化大革命」使文學遭受空前的災難,它是以文學藝術作為其主要批判領域,各界的學者大多被作為左翼分子被關進「牛棚」接受批鬥,從事強制性勞動。對胡適等文人批判否定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傳統。

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的不斷傳播,20世紀90年代彷彿是一個碎片中的世界,作家在不同的立場上寫,逐漸擺脫了文革帶來了影響。作家們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創作屬於自己的文體風格,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如朱蘇進強調人物本身個人慾望的長篇小說《醉太平》、瞿永明宣傳女性的《女人組詩》、民間宗教與理想的《殘月》、個人對時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等。

21世紀的到來,中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文學形式,如瓊瑤的愛情小說、韓寒的現實小說、網路小說等,現在正在被廣大的文學愛好者所接受。各種文學傳播形式也日益更新,如網站、報紙、電視台、廣播、雜志等媒介傳播形式。

(2)中國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年表擴展閱讀

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走向世界」社會思潮,更引起本領域有識之士的學理自覺,他們紛紛從西方學術思潮中找尋學理依據,進行新的理論體系建構探索。

如傅璇琮對丹納《藝術哲學》「三要素」理論的採用、袁行霈用意象意境概念分析中國詩歌藝術的嘗試、羅宗強對文人心態中介作用和文學思想內涵的解析等,逐漸推動形成了古代文學與其他學科如歷史學、心理學、美學、文藝學、社會學等交叉融通的局面,其影響直至今日。

⑶ 近代文學流派時間軸

海派,代表作家有穆時英、施蟄存等,作品多反映半殖民地商業化大都市如上海的生活;
新海派,代表作家張愛玲,有意與時代主流拉開距離,主要反映作家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受,既有現代、先鋒,又通俗,雅俗共賞,可讀性強。
京派,代表作家老舍、沈從文,注重人性主題,主張文學的獨立和藝術性。
現代派(得名於30年代初的《現代》雜志表現幻滅中的追求、對現實的理性批判意識和孤獨寂寞的心態,追求語言質朴、形式自由舒展,代表人物戴望舒);
七月詩派,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詩歌流派,主張主客觀統一、個人與歷史融合,形式為自由體詩,其中政治抒情詩成就較高,代表人物艾青、田間、魯藜等;
七月派小說,抗戰時期國統區小說流派,代表人物路翎、邱東平等,因多數作品編入七月文叢而得名;
荷花澱派,代表作家孫犁,風格干凈清新,主要寫解放區、根據地人民的精神面貌;
山葯蛋派,代表作家趙樹理,作品有晉東南一帶的鄉土特色和風情;

⑷ 求一份魯迅作品的先後順序,以及相應年份

說明:手頭有份《魯迅作品手冊》,轉其中《魯迅著譯年表》(孫自筠 作)如下。另可參看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全集》最後一卷。

魯迅著譯年表

魯迅一生,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學遺產,他所寫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以及中國文學史研究等著作,共二百餘萬字。在翻譯方面,他譯介了十四個國家九十多位作家的二百多種作品,字數超過二百五十萬。下面,將他著譯中的主要篇章列出,以供檢閱。

一八九八年

作《戛劍生雜記》、《蒔花雜志》等短文。

一九〇〇年

作《別諸弟》(三首)、《庚子送灶即事》、《蓮蓬人》等舊體詩。

一九〇一年

作《祭書神文》及舊詩《別諸弟》(三首)、《惜花四律》等。

一九〇三年

作舊詩《自題小像》。

作《斯巴達之魂》刊於《浙江潮》雜志當年5、9兩期。

作《說鈤》、《中國地質略論》刊於《浙江潮》雜志當年8期。譯述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10月《月界旅行》出版。

一九〇二年(原書作1902年,誤,應為1906年)

作《中國礦產志》正式出版。

譯儒勒·凡爾納《地底旅行》出版。

一九〇七年

譯英國哈葛德和蘭格合寫小說《紅星佚史》中的詩十六章。作《人之歷史》刊於《河南》月刊當年12月創刊號上。

一九〇八年

2、3月作《摩羅詩力說》刊於《河南》2、3期上。

6月作《科學史教篇》刊於《河南》5期上。

8月作《文化偏至論》刊於《河南》7期上。

12月作《破惡聲論》刊於《河南》8期上。

一九〇九年

3月編譯《域外小說集》一集在日本東京出版。

8月《域外小說集》二集出版。

一九一〇年

輯錄《古小說鉤沉》

一九一一年

作文言文小說《懷舊》這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刊於1913年《小說月報》4卷1期。

一九一二年

7月作舊詩《哀范君三章》刊於當年8月《民興日報》上。

一九一三年

3月校《謝承後漢書》完成。

10月校《稽康集》完成。

又,譯日本上野陽一論文《兒童之好奇心》。

一九一四年

譯德國詩人海涅的詩。

11月譯上野陽一論文《兒童觀念界之研究》畢。

一九一五年

6月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刻本刊行。

一九一六年

3月重校《會稽郡故書雜集》,用周作人名義出版。

一九一八年

4月以魯迅名寫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刊於本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雜志4卷5號上。

寫新詩《夢》、《愛之神》、《桃花》刊於《新青年》5月4卷5號上

7月作雜文《我之節烈觀》刊於8月出版的《新青年》5卷2號上。

9月在《新青年》雜志5卷3號《隨感錄》欄開始發表雜感(從「二十五「起)。

一九一九年

4月作《孔乙己》刊於《新青年》6卷4號上。

5月發表《葯》刊於《新青年》6卷5號上。

又,發表短評《聖武》刊於《新青年》的「馬克思主義專號」上。

10月作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刊於11月出版的《新青年》6卷6號上。

又,發表小說《明天》刊於本月《新潮》月刊2卷1號上。

12月發表《一件小事》刊於本月1日《晨報·周年紀念增刊》上。

一九二〇年

1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戲劇《一個青年的夢》。

10月作《頭發的故事》刊於同月出版的《時事新報·學燈》上。

又.作小說《風波》刊於《新青年》8卷1號上。又,譯俄國阿爾跋綏夫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一九二一年

5月發表《故鄉》刊於《新青年》9卷1號上。

12月發表《阿Q正傳》從4日起,在北京《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新文藝》、《文藝》等欄中分九期刊完。

一九二二年

1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童話九篇,定為《愛羅先珂童話集》7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6月作小說《端午節》刊於本年9月出版的《小說月報》13卷9號上。

又,作《白光》,刊於本年7月出版的《東方雜志》19卷13號上。

10月作《兔和貓》刊於本年10月《展報副刊·文藝》上。

又,作《鴨的喜劇》刊於本年12月出版的《婦女雜志》8卷12號上。

又,作《社戲》刊於本年12月《小說月報》13卷12號上。

11月作《不周山》(《補天》)刊於本年12月出版的《晨報四周年紀念增刊》上。

一九二三年

6月譯《現代日本小說集》,列《世界叢書》之一,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9月《吶喊》集出版北京新潮社印行。

12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由北京新潮社發行。

一九二四年

1月在北師大附中發表《未有天才之前》的講演刊於該校《校友會刊》第1期。

2月作《祝福》刊於本年3月《東方雜志》21卷6號上。又,作《在酒樓上》刊於5月《小說月報》15卷5號上。

3月作《幸福的家庭》刊於同月《婦女雜志》10卷3號上。

又,作《肥皂》刊於同月《晨報副刊》上。

6月《中國小說史略》印成,仍由北京新潮書社發行。

9月作散文詩《秋夜》、《影的告別》等刊於12月《語絲》3期上。

10月譯日本廚川白村文藝論集《苦悶的象徵》本年12月由新潮社印行。

11月寫雜文《未有天才之前》刊《京報副刊》11月17日。

又,作《論雷鋒塔的倒掉》刊於本月出版的《語絲》周刊l期上。

一九二五年

2月作《長明燈》刊於3月5-8日《國民日報副刊》上。

3月作《示眾》刊於4月《語絲》周刊22期上。

又作雜文《戰士和蒼蠅》刊於本月25日出版的《民眾文藝周刊》上。

4月作《高老夫子》刊於5月《語絲》周刊26期上。

5月寫雜文《燈下漫筆》刊於本月出版《莽原》3、5期上。

10月作小說《孤獨者》、《傷逝》。

11月作《離婚》刊於本月出版《語絲》周刊54期上。

又編定雜文《熱風》集北京北新書局印行。

12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文論集《出了象牙之塔》同月由未名書社刊行。

一九二六年

1月作《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刊於《莽原》半月刊1期。

2月發表小說《兄弟》刊於本月《莽原》3期。

又寫《狗、貓、鼠》等散文陸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名「舊事重提」。

4月寫《記念劉和珍君》刊於本月《語絲》74期上。

6月編成《華蓋集》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8月輯錄的《小說舊聞鈔》,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又編小說集《彷徨》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一九二七年

1月編雜文集《華蓋集續編》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又發表小說《奔月》刊於本月《莽原》2卷2期上。

2月在香港作題為《無聲的中國》、《老調子已經唱完》的講演。

3月編文集《墳》北京未名社出版。

4月發表小說《眉間尺》刊於本月《莽原》2卷8、9期上。

又寫《野草·題辭》。

5月寫《慶祝滬寧克服的那一邊》刊於當月5日廣州《國民新聞》副刊《新出路》上。

7月《野草》出版北京北新書局印行。

11月在上海光華大學發表《文學與社會》講演刊於《光華周刊》2卷7期上。

12月《唐宋傳奇集》上冊,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一九二八年

1月與齊宗頤合譯荷蘭作家望·藹覃童話《小約翰》本月由未名社出版。

2月《唐宋傳奇集》下冊,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又,譯日本板垣鷹穗作《近代美術史潮論》。

6月譯《蘇聯的文藝政策》在《奔流》雜志上連載。

又譯日本鶴見佑輔的《思想·山水·人物》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9月散文集《朝花夕拾》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10月雜文集《而已集》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一九二九年

4月譯日本片上伸作《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上海大江書鋪出版。

又譯蘇聯盧那卡爾斯基《藝術論》,同年6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出版。

又譯文藝論文集《壁下譯叢》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10月譯蘇聯盧那卡爾斯基《文藝與批評》上海水沫書店出版。

11月校譯匈牙利H·至爾·妙倫作童話《小彼得》上海春潮書局出版。

一九三〇年

1月在上海講《離騷與反離騷》刊於《暨南校刊》

又始譯蘇聯法捷耶夫小說《毀滅》。

3月2日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刊於4月《萌芽》1卷4期上。

又寫《「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本月在《萌芽》1卷3期上5月寫《「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刊於本月《萌芽》2卷5期上。

7月從日文轉譯俄國蒲列漢諾夫《藝術論》上海光華書局出版。

9月為賀非校訂所譯《靜靜的頓河》。

一九三一年

4月作《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發表在當月《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上。

又作《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發表在美國進步雜志《新群眾》上。

7月在上海社會科學研究會上發表題為《上海文藝之一瞥》的演說。

9月在「九·一八」事變後第一天,作《答文藝新聞社問》一文,憤怒譴責日寇侵略中國。

10月發表《「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刊於《文學導報》半月刊第6、7期合刊上。

12月寫《友邦驚詫論》刊於《十字街頭》旬刊2期上。

又重譯蘇聯法捷耶夫小說《毀滅》以:「三閑書耀」名義自費印行。

一九三二年

5月作《我們不再受騙了》刊於當月《北斗》雜志2卷2期。

9月《三閑集》出版上海北新書局印行。

10月《二心集》出版上海合眾書局印行。

又作《自嘲》詩。

11月作《論第三種人》刊於《現代》雜志2卷1期。

本月九日,北上探親,在北大、輔仁等校作《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今春的兩種感情》、《遵命文學與革命文學》、《再論第三種人》、《文藝與武力》講演,是為有名的「北平五講」。

12月作《祝中俄文字之交》、《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刊於《文學月報》1卷5、6號合刊上。

一九三三年

2月由日文精譯蘇聯雅各武來夫小說《十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

又作雜文《為了忘卻的記念》發表在4月《現代》雜志2卷6期上。

3月出版《魯迅自選集》上海天馬書店印行。

4月與許廣平通信集《兩地書》本月由上海青光書局出版。

5月發表《文章與題目》刊於《申報·自由談》

7月編定雜文集《偽自由書》10月由上海青光書局出版。

10月發表《小品文的危機》刊《現代》3卷6期上。

12月寫《作文秘訣》刊於《申報月刊》2卷12號上。

同月與鄭振鐸共編《北平箋譜》印行。

一九三四年

1月寫《搗鬼心傳》刊於《申報月刊》3卷1號上。

3月雜文《南腔北調集》由上海同文書店出版。

又作《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刊於本日《改造》日刊上。

5月編蘇聯木刻《引玉集》出版。

6月發表《拿來主義》刊於本月7日《中華日報》副刊《動向》上。

8月寫小說《非攻》。

10月抽《二心集》中部分文章,編《拾零集》,由合眾書店出版。

又發表《中國人失掉自信心嗎?》刊於《太白》本月刊1卷3期上。

12月編雜文集《准風月讀》上海興中書局出版。

又作《病後雜談》刊於1935年2月《文學》月刊4卷2期。

一九三五年

1月重訂《小說舊聞鈔》上海聯華書局出版。

3月譯蘇聯班台萊耶夫小說《表》,7月,上海生活書店出版。

5月楊霽雲編魯迅雜文《集外集》上海群眾圖書公司出版。

6月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印行。

又寫《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刑於日本《改造》月刊。

8月重譯高爾基《俄羅斯的童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9月收關於語文改革的文章《論大眾語》、《門外文談》等五篇,以《門外文談》為集名,由上海天馬書店出版。

11月重譯俄國果發里《死魂靈》第一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又寫《理水》。

12月寫《採薇》、《出關》、《起死》。

一九三六年

1月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又編神話歷史題材小說《故事新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5月寫《三月的租界》刊於《夜鶯》月刊1卷3期。

6月寫《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發表於7月《文學叢報》4期上。

又編雜文集《花邊文學》本月由上海華聯書局出版。

又摘譯的日本刈夫達米《葯用植物》本月由上海商務書局印行。

7月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9月寫《死》。

10月為曹靖華譯《蘇聯作家七人集》作序。

又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最後的絕筆。

本月19日上午5時25分,魯迅逝世。

魯迅逝世後刊行的文章、文集有:

譯俄國契訶夫短篇小說,編為《壞孩子和別的奇聞》上海聯華書局1936年出版。1934年的雜文編集《且介亭雜文》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

1935年的雜文編集《且介亭雜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

1936年的雜文編集《且介亭雜文末篇》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愛出版。

《集外集拾遺》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出版。《漢文學史綱要》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出版。

⑸ 談歌的創作年表

1978年開始業余文學創作。
1979年曾在《工人日報》發表獨幕話劇《歡迎檢查團》等作品。至1989年十年間,在工作之餘,曾在《蓮池》、《個舊文藝》、《北京晚報》、《河北日報》、《保定文藝》、《東海》、《北京文學》、《小說林》、《四川文學》、《廣州文藝》、《作品》、《天津文學》、《工人日報》、《健康報》、《青年作家》等幾十種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300餘篇、詩歌百餘首。短篇小說代表作有《總工程師與賣大碗茶的兒子》(《河北日報》責編:韓曉春)、《你有多少聚M烯我都要》(《現代作家》責編:楊泥)、《水滸知識智力競賽側記》(《廣州文藝》責編:岑之京)、《假如你第一次扛槍打兔子》(《小說林》責編:陳明)、《四十歲的大學生》(《工人日報》責編:趙亦冬)等。曾獲《工人日報》《河北日報》《天津文學》等一些報刊的徵文獎或年度獎。
1990年起,專注於小說創作。一些中短篇小說多次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作家文摘》等轉載。如《年底》、《大廠》、《絕品》、《天下荒年》、《野民嶺》、《單刀赴會》、《天香醬菜》等。出版並發表長篇小說《家園筆記》《票兒》《曲之殺》等19部。
重要文學活動:
1981年參加了河北省文聯舉辦的第二屆文學講習班(為期半年)。
1994年被河北省文學院聘為專業作家(為期兩年)。1994年參加了河北省青年作家代表大會。
1996年參加了河北省作家代表大會。
1996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1998年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
2001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2002年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第一屆高級研討班。
2006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2012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主要作品集或主要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集《大廠》(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中篇小說集《城市熱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長篇小說《城市守望》(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長篇小說《家園筆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短篇小說集《人間筆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短篇小說集《絕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雜文隨筆集《一吐為快》(遠方出版社2001年)
中篇小說集《天下故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中篇小說集《英雄傳說》(台灣知本家出版社2005)
隨筆集《品讀水滸人物》(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長篇小說《票兒》(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
短篇小說集《人間筆記2》(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
隨筆集《燈下閑讀》(地震出版社2013年)
長篇小說《曲之殺》(江蘇文藝出版2010年)
1990年以來部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存目:
《山毛櫸》(中篇)《昆侖》1990年5期
《那一陣我活得沒滋味》(中篇)《小說家》1991年6期
《空槐》(中篇)《長城》1993年5期
《狗頭金》(中篇)《荷花澱》1994年1期
《我曾讓你傻半天》(中篇)《天津文學》1994年1期
《大忙年》(中篇)《北京文學》1994年7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猴兒的故事》(中篇)《小說創作》1994年12期
《山問》(中篇)《長城》1995年1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年底》(中篇)《中國作家》1995年3期
《天下大事》(中篇)《北京文學》1995年6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野民嶺》(中篇)《小說林》1995年4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天下無忌》(中篇)《珠海》1995年4期
《天下荒年》(中篇)《北京文學》1995年10期
《黑日》(中篇)《長城》1995年5期
《高山流水》(中篇)《當代作家》1995年6期
《廁觴》(中篇)《天津文學》1995年11期
《大廠》(中篇)《人民文學》1996年1期
《天下書生》(中篇)《小說家》1996年1期
《城市警察》(中篇)《小說林》1996年2期
《天下濤濤》(中篇)《芙蓉》1996年3期
《城市行為》(中篇)《作品爭鳴》1996年12期
《城市熱風》(中篇)《北京文學》1996年7期
《雪崩》(中篇)《當代》1996年4期
《熱風》(中篇)《十月》1996年4期
《天下匆匆》(中篇)《百花洲》1996年4期
《大廠續》(中篇)《人民文學》1996年8期
《官司》(中篇)《東海》1996年10期
《車間》(中篇)《上海文學》1996年10期
《西天路上》(中篇)《海峽》1996年5期
《警察的故事》(中篇)《啄木鳥》1997年3期
《危礦》(中篇)《春風》1997年3期
《天下憂年》(中篇)《北京文學》1997年3期
《下崗》(中篇)《百花洲》1997年4期
《長河落日圖》(中篇)《今古傳奇》1997年4期
《污染》(中篇)《芳草》1997年8期
《小廠》(中篇)《時代文學》1997年3期
《年初》(中篇)《中國作家》1997年5期
《城市》(中篇)《人民文學》1997年10期
《風波》(中篇)《作品》1997年11期
《陽光里的股東們》(中篇)《北京文學》1998年1期
《絕士》(中篇)《十月》1998年2期
《山草謠》(中篇)《東海》1998年4期
《年前秧歌》(中篇)《山花》1998年4期
《城市劇團》(中篇)《時代文學》1998年3期
《鄉關何處》(中篇)《特區文學》1998年3期
《大地無垠》(中篇)《春風》1998年10期
《的爺》(中篇)《人民文學》1998年10期
《猴事》(中篇)《小說家》1998年4期
《天絕》(中篇)《十月》1999年2期
《無處告別》(中篇)《長城)1999年2期
《家園筆記》(長篇節選)《當代》1999年5期
《逍遙樓》(長篇小說)《今古傳奇》1999年6期
《城市檢查官》(中篇)《啄木鳥》2000年第1期
《意外》(中篇)《上海小說》2000年3期
《遭遇背景》(中篇)《江南》2000年第1期
《豪氣沖天》(中篇)《十月》2000年2期
《你千萬別往心裡去》(中篇)《上海小說》2000年2期
《陽光下發生的事情》(中篇)《上海小說》2001年3期
《楊志賣刀》(中篇)《十月》2001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商敵》(中篇)《青春閱讀》2001年10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陽光下的沖突》(中篇)2001年3期
《不服氣你去試一試》(中篇)《上海小說》2001年3期
《大雨到來之前》(中篇)《長江文藝》2002年9期
《神探白玉堂》(長篇小說)《小說月報原創版創刊號》2002年
《城市傳說》(中篇)《十月》2002年2期(小說月報轉載)
《城市秧歌》(中篇)《上海小說》2002年1期(作品爭鳴轉載)
《城市遷徙》(中篇)《當代》2004年3期(作品爭鳴轉載)
《火車提速》(中篇)《上海小說》2003年6期(小說選刊轉載)
《血色黃金》(長篇小說)《小說月報》2003年2期
《旁觀者迷》(中篇)《啄木鳥》2005期1期
《廣陵散》(長篇小說)《十月長篇小說》2005年增刊
《黑幕重重》(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06年1期
《老樂的執迷不悟》(中篇)《小說月報原創版》2006年4期(新華文摘、作家文摘轉載)
《核磁共振》(中篇)《當代》2006年6期(小說選刊轉載)
《玄武門小說(節選)》(長篇)《十月長篇小說》2007年2期
《明天有暴雨》(長篇小說)《長江文藝長篇小說卷》2008年
《升國旗奏國歌》(中篇)《小說月報原創版》2008年3期
《人物筆記二題》(中篇)《天津文學》2008年9期(小說月報轉載)
《鳳凰令》(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09年3期
《局中局》(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10年6期
《票兒》(長篇小說節選)《小說界》2009年5期

⑹ 溫新階的創作年表

(截止2012年2月)
1983年9月《中國教育報》發表散文《我和三虎》,該文1984年3月獲一等獎,後收入多種散文選本出版
1984年5月《湖北日報》發表散文詩三章;6月《文學報》發表散文《路》,該文1985年獲該報三等獎
1985年6月《教師報》發表《兩地書》,該文1986年獲該報一等獎
1986年5月《民族作家》發表散文《土家姑娘》;11月《小溪流》發表小說《蒙子》,《民族文學》發表散文《鄂西風情》
1987年 4月《散文世界》發表散文《故鄉的喪鼓》;6月《芳草》發表小說《支客師世家》
1988年 1月《民族作家》發表小說《月兒溝軼事》;12月《民族文學》發表散文《清江月》
1989年 3月《民族》發表散文《枇杷女》,《散文百家》發表散文《玉子》;4月《民族作家》發表散文《瓮橋河邊的火把》,《民族文學》推出溫新階散文小輯共4篇,並附有編輯尹漢胤的短評;5月加入湖北省作家協會;7月《散文選刊》選發散文《看夕陽的人》(原刊於《宜昌日報》)
1990年 1月《散文選刊》選發散文《冬日》(原刊於1989年第四期《民族文學》),《長江從刊》發表小說《菖蒲溪記事》,1月《中國校園文學》發表散文《一隅》,同年12月獲該刊二等獲;2月《青年文學》發表散文《秀峰橋記》,2月《當代作家》發表小說《黑巷》,《三峽文學》發表散文《好友文階》;11月《散文》發表散文《隔著紗窗》
1991年 1月《江河文學》發表小說《柚子熟了》,《民族文學》發表散文《背水女》;2月《漢水》發表小說《票樹埡記事》;4月《中國校園文學》發表散文《教師世界》;6月《長江文藝》發表散文《梅嬸》;10月《芳草》發表小說《菜花飄香》,《朔方》發表散文《對視》;11月《長江文藝》發表小說《酒殤》;12月《民族文學》發表散文《鹽池月》
1992年 1月《青年文學》發表散文《板票樹》,《巴山文學》發表小說《隔河岩軼事》;2月《洞庭湖》發表小說《柳柳》;3月《少年世界》發表小說《一隻蝴蝶》;6月《廣西文學》發表散文《永遠幸福》,《民族作家》發表散文《竹笛聲聲》;8月《芳草》發表小說《臘狗》;9月《朔方》發表散文《生命·愛·死亡》;10月散文集《小雨中的回憶》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2月《中國校園文學》發表散文《幸福》
1993年 1月《芳草》發表小說《兄妹·兄妹和兄妹》;2月《當代小說》發表小說《桃花漆》,《長江文藝》發表散文《初春的記憶》,《劍南文學》發表散文《那天·陽光燦爛》;4月《當代人》發表散文《自己的房間》,《巴山文學》發表小說《緣份》;6月《散文選刊》選發《生命·愛·死亡》(原載1992年《朔方》第9期);7月《朔方》發表散文《木榨聲聲》;10月《春風》發表散文《星期三情結》,《民族文學》發表散文《伴峽風光》
1994年 月散文集《小雨中的回憶》獲宜昌市首屆屈原文藝創作獎;4月《清江文匯》發表散文《冬日》;5月《朔方》發表散文《秋韻》;6月《中國校園文學》發表小說《梔子》,11月《中國校園文學》發表小說《杏花》;12月散文《豆芽菜》在日本獲獎,應邀赴日本訪問一周
1995年 1月《清江文匯》發表散文《邊鎮》;2月《三峽文學》發表散文《歲月如水》;7月《朔方》發表散文《姨父》,《長江文藝》發表散文《采葛》,《中國校園文學》發表小說《拋梁》;9月散文集《紅磨坊》由成都出版社出版;10月小說集《黑巷》由成都出版社出版;11月《中國校園文學》發表散文《夜晚的思緒》
1996年 7月《中國三峽建設》發表《秋謁屈原祠》;《中國校園文學》發表小說《抓賭》
1997年2月《江河文學》發表散文《秋水湯湯》;3月《三峽文學》發表散文《烏柏》;5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7月《民族文學》發表散文《我的身後是香港》;8月《朔方》發表散文《對於秋天的記憶》
1998年 5月《三峽文學》推出「溫新階散文」(共4篇)
1999年 6月《清江文匯》發表散文《流水西去》;8月《清江文匯》發表散文《鄂西短章》
2000年 6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他鄉·故鄉》;9月《長江文藝》發表小說《殺豬飯》
2001年4月《芳草》發表散文《雨中歸州》
2002年2月《三峽文學》發表小說《白薴麻》;5月《三峽文學》發表散文《住在城裡的鄉下人》,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昨日的風鈴》,《芳草》發表小說《血鱔》;6月《清江文匯》發表小說《山月》,《長江文藝》發表散文《重回杜家村》;9月散文集《他鄉故鄉》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第七屆「駿馬獎」,9月9日在人民會堂領獎,中央電視台在新文聯播播出消息;11月《青春閱讀》發表小說《往日鄉村》三題
2003年 7月《散文》月刊發表散文《叉柿子》,《青春閱讀》發表小說《告狀》(外一篇);12月《清江文匯》發表小說《黑溝槍聲》
2004年 2月《山西文學》發表散文《在水中央》,《延河》發表小說《煙》;11月《清江文匯》發表散文《陽光下的村莊》;12月《芳草》發表散文《江南江北》
2005年 3月獲宜昌市文聯系統精品生產突出貢獻獎;5月《清江文匯》發表散文《鄂西女子》;8月《延河》發表小說《剃頭》;9月《長江文藝》發表小說《風吹燕麥》,《青春閱讀》發表小說《校長王鬼子的生活片斷》;12月《民族文學》發表中篇小說《唐朝女子》
2006年 5月《散文百家》發表散文《父親和他的水田》;6月 《海燕。都市美文》發表散文《鄂西女子》;7月《青春閱讀》發表小說《山月》,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集《唐朝女子》;8月9月《佛山文藝》發表中篇小說《狗日的番茄》
2007年 2月《佛山文藝》發表小說《最後一把木梳》;5月 《長江文藝》發表散文《故鄉三月》;8月 《民族文學》發表散文《時維五月兮節屆端陽》;9月 《歲月》發表散文《陽光下的村莊》;10月 《青春閱讀》發表中篇小說《木瓜傳奇》;12月 《海燕。都市美文》發表散文《舊物》
2008年 1月《佛山文藝》發表小說《我要為你做一件事》;6月 《長江文藝》發表散文《王家面鋪》,《散文選刊》選載散文《油紙傘》(原載《海燕。都市美文》2007年12期);8月 《中外文摘》選載散文《油紙傘》;9月 《散文》發表散文《鐵匠鋪》,《海燕。都市美文》發表散文《天井屋》, 《歲月》發表散文《冬夜鄉事》;《佛山文藝》發表小說《包穀保衛戰》;10月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鄉村影像》;12月 《讀者》(鄉土人文版)選載散文《冬夜鄉事》(原載《歲月》2008年9期)
2009年1月《散文百家》發表散文《大舅》;4月《延河》第4期發表短篇小說《市井人物》;6月《歲月》年第6期發表散文《在鄉村理發》,《天津文學》第6期發表短篇小說《小鎮速寫》;12月上海《中文自修》年第12期發表散文《回老家看雪》(外一篇),散文集《鄉村影像》獲湖北省第七屆「屈原文學獎」
2010年1月《黃河文學》年第1期發表散文《人物二題》;3月《天津文學》第3期發表中篇小說《黛安娜的琴聲》;6月《歲月》第6期發表散文《昨天的心願》,《海燕》第6期發表散文《女性的篾器》;10月《長江文藝》發表小說《刺楸》《合歡》《李氏宗祠》
2011年 3月《歲月》第3期發表散文《一棵樹》;5月《天津文學》年5期發表中篇小說《優質課》;6月《散文》第6期發表散文《校鈴》;8月《中學生閱讀》第8期選載散文《校鈴》,《格言。一個時代得讓年度記憶》選載散文《校鈴》,《情感讀本》第8期選載散文《校鈴》;9月《散文百家》第9期發表散文《春天裡》;12月小說《合歡》、《李氏宗祠》入選優秀微型小說選
2012年 1月《散文》第1期發表散文《兩株柏樹》;2月《歲月》第2期發表散文《背窯貨》,《佛山文藝》第2期發表小說《鎖有問題》,獲全國「十佳教師作家」稱號;3月《芳草潮》第2期發表散文《雀米飯》

⑺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97年和1998年的有什麼區別

1997年的應該是1996年的版本重印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三十年》1987年出版了第一版,在1991和1996年分別對其封面進行修改,內容無變化。所以你說的1997年版應該是1996年那個版本。1998年對其中的一些內容進行了修訂,成為修訂本。修訂內容如下:
一 「本章年表」中的瑕疵及補訂

(一)前後表述不一致

1.「第四章通俗小說(一)」正文中說:「1912年同年出現的徐枕亞的《玉梨魂》、吳雙熱的《孽冤鏡》,還有李定夷的《霣玉怨》,三人被稱為『三鼎足』。」(第71頁)該章所附「本章年表」1914年條下寫道:「7月李定夷《霣玉冤》由國華書局出版」(第100頁)。

補訂:李定夷所寫的是《霣玉怨》,而非《霣玉冤》。

2.「第十章 茅盾」所附「本章年表」1933年條下說「2月《子夜》由開明書店出版」(第184頁);「第十四章 小說(二)」所附「本章年表」1933年條下又說「1月茅盾小說《子夜》(長篇)由開明書局出版」(第257頁)。

補訂:經朱金順先生考證,開明書店共出版兩種《子夜》初版本,一種是1933年1月出版的平裝本,一種是1933年4月出版的精裝本。[3]

「本章年表」先是說《子夜》初版於1933年2月,後又說初版於1月。有兩個「證據」似可證明前一說法。一是茅盾本人在回憶錄中說:「《子夜》初版印出的時間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初,我從開明書店拿到了幾本樣書後,就在二月四日和德沚一起,拿上《子夜》,還帶了兒子,到北四川路底公寓去拜訪魯迅。」他還在引用瞿秋白《讀子夜》時加註說:「瞿秋白此評寫於一九三三年七月十六日,《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這是實際出版的時間,開明版《子夜》的版權頁上印的初版時間是三三年四月。」[4]二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現藏一本「民國廿二年二月」開明書店版《子夜》。然而,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為再版本,並非初版;據朱金順先生說,他收藏的《子夜》三版本版權頁上,標明「民國廿二年一月初版發行」。此外,1933年2月3日《魯迅日記》載「茅盾及其夫人攜孩子來,並見贈《子夜》一本」。倘若如茅盾所言「《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那麼,以當時印刷周期,這年2月3日茅盾怎能贈送《子夜》一書給魯迅?因此,該書初版於1933年1月。不過,1月出版的,只是《子夜》平裝本,因為,茅盾回憶說,他贈送魯迅的是平裝本,「精裝本尚未印出」。那麼,精裝本初版於何時?1933年6月19日《魯迅日記》有「午後保宗來,並見贈精裝本《子夜》一本」。5說明,此時《子夜》精裝本已出。目前,精裝初版本較罕見,陳子善先生說,他曾在日本關西大學圖書館的「增田涉文庫」見過1936年茅盾贈送增田涉的精裝初版本,此外,上海圖書館收藏有一本,其出版時間均為1933年4月。

3.「第十三章 沈從文」所附「本章年表」1934年條下有「10月《邊城》(中篇小說)由生活書店出版」。(第292頁)

「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所附「本章年表」1934年條下卻寫道:「同月沈從文《邊城》在《國聞周報》第11卷第11期連載,至第16期止,單行本本年9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第219頁)

補訂:沈從文的《邊城》由上海生活書店於1934年10月出版。

4.「第十二章 巴金」所附「本章年表」1931年條下有「夏 作《霧》。連載於《東方雜志》第28卷第20至23號」。(第272頁)

而「第十四章 小說(二)」所附「本章年表」1931年條下卻寫道:「10月始 巴金《霧》(中篇)連載於《東方雜志》第28卷第19至第23號。」(第333頁)

補訂:巴金的《霧》在《東方雜志》的連載開始於第28卷第20號,頁碼為第89—102頁。

(二)表述與史實不符

5.「第六章 新詩(一)」所附「本章年表」1926年條下說:「5月 聞一多的《詩的格律》發表於15日《晨報副鐫·詩刊》。」(第144頁)

補訂:(1)經查《晨報副刊》,聞一多的《詩的格律》發表於《詩鐫》第7號(1926年5月13日出版)。(2)把徐志摩、聞一多等在《晨報副刊》編辦的詩歌周刊稱為「《晨報副鐫·詩刊》」,不妥。盡管徐志摩等當事人以「詩刊」稱之,如《詩刊弁言》(發刊詞)、《詩刊放假》(終刊詞),但考慮到①聞一多曾親自為這個詩歌專刊畫了刊頭畫,畫中寫著「詩鐫」二字(無「詩刊」),②「《晨報副鐫·詩刊》」的簡稱「詩刊」容易與1931年徐志摩等創辦的《詩刊》相混淆。故,建議以《詩鐫》或《晨報副刊·詩鐫》稱之。

6.「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所附「本章年表」1934年條下寫道:「同月沈從文《邊城》在《國聞周報》第11卷第11期連載,至第16期止。」(第169頁)

補訂:經查《國聞周報》,《邊城》全文分11次分別發表於1934年1月1日—21日、3月12日—4月23日《國聞周報》第11卷第1—4期、第10—16期。

7.「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所附「本章年表」1933年條下寫道:「12月沈從文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第219頁)

補訂:《大公報·文藝副刊》於1933年9月23日創刊。創刊前一日,《大公報》曾刊登《本報增刊「文藝副刊」啟事》:「本報現約定鄭振鐸,聞一多,朱自清,俞平伯,梁思成,金岳霖,余上沅,楊金甫,沈從文諸先生及林徽音女士,編輯《文藝副刊》。」[6]可見,當初《大公報》社約定的《文藝副刊》編輯有10人之多,而沈從文只是其中之一,且排名倒數第二位。當然,這並不能推翻一些研究者認為此時由楊振聲和沈從文共同負責編輯《文藝副刊》的說法[7],因為,把鄭振鐸、聞一多、朱自清、俞平伯等「前輩」列入編輯名單,有可能:一是為了藉助其名聲,二是他們參與編輯但不負主要責任,實際上的主編只是楊、沈二人。那麼,有沒有可能「12月沈從文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從現存資料看不出這點。周作人是《大公報·文藝副刊》的主要撰稿人。查《周作人日記》,1933年9月10日記載:「(下午)四時往達子營三九(號),應沈(從文)君茶話之約,談《大公報》『文藝』副刊作文事。」從同年10月開始,周作人的日記中,幾乎每月都有出席《大公報·文藝副刊》聚會的記錄。如10月22日,「午(和俞平伯)同往北海漪瀾堂『文副』之會,來者今甫、從文、廢名、余上沅、朱孟實、振鐸等共八人」;11月26日,「午往豐澤園應《大公(報)》『文副』招,來者金甫、從文、平伯、佩弦、西諦、健吾、巴金、梁思成君夫婦等」。[8]在《周作人日記》中,每次都先述「今甫、從文」之名,顯見楊振聲、沈從文是聚會的主要人物。而與會之人,都是當初《大公報》約定的《文藝副刊》編輯,由此更可見,也許沈從文所做具體編輯事務較多,但這並不能說明就他一人是主編,事實是楊振聲、沈從文兩人負責主編。這是我們在介紹《大公報·文藝副刊》主編時,應該予以說明的。(至於1933年12月之後是否由沈一人主編,已不在本文討論之內)

8.「第十六章新詩(二)」所附「本章年表」1931年條目載:「1月徐志摩主編《詩刊》創刊(本年9月移交陳夢家主編),創刊號發表梁實秋的《新詩的格調及其它》。」(第287頁)

補訂:(1)徐志摩並未在「本年9月移交陳夢家主編」《詩刊》。理由如下:

第一,第三期《詩刊》版權頁標明「二十年十月五日出版」,也就是說,第三期直到1931年10月5日才出版;而刊登在這期的《敘言》是徐志摩撰寫的,從其內容也可知,這期由他主編。因此,直到1931年10月5日第三期出版,徐志摩並沒有把主編移交其他人。

第二,1931年下半年,由於任教於北京大學等高校,徐志摩多數時間住在北平,雖然數次回上海探親,但他畢竟對於編輯部設在上海的《詩刊》編務已多有不便。正是考慮到這點,徐在第三期《詩刊》「敘言」中公布了兩個收稿人和通訊地址,第一個是「邵洵美上海二馬路中央大廈一九號」,第二個是「徐志摩北平米糧庫四號」。這說明:直到第三期出版之後,徐志摩仍然沒有把《詩刊》移交陳夢家主編,否則,他為何不公布陳夢家的通訊地址?

第三,1931年12月,陳夢家在為《詩刊》第四期撰寫的《敘語》中說:「三期的《詩刊》剛露出一點嫩芽,對花園起始照管的人聽了上帝的吩咐飛上天去,他在那裡?」所謂「對花園起始照管的人」,就是徐志摩。也就是說,按照陳夢家的說法,「三期的《詩刊》剛露出一點嫩芽」,徐志摩就死了(「聽了上帝的吩咐飛上天去」)。此說頗可疑。倘若陳夢家所說無誤,則直到徐志摩遇難的1931年11月19日,《詩刊》第三期尚未編輯就緒(「剛露出一點嫩芽」)。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第三期已於徐志摩遇難前一月出版。由此也可推斷,陳夢家話中的「三期的《詩刊》」有誤,應為「四期的《詩刊》」。也就是說,陳夢家那句話,不能證明他擔負了第三期的主編。

第四,陳夢家主編的是《詩刊》第四期。關於這點,陳夢家在刊登於第四期卷首的《敘語》中有清楚的交代。此外,從1931年12月他寫信讓胡適把徐志摩遺留在北平的《詩刊》稿件寄給自己[9],也可見第四期由他主編。

(2)經查《詩刊》創刊號,梁實秋發表在該期的文章標題為《新詩的格調及其他》,而非《新詩的格調及其它》。

二 正文中的瑕疵及補訂

9.修訂本仍以初版本中王瑤先生1985年所寫的《序》作為序言。王瑤先生在《序》中談及「在不同時期出版的各種有關現代文學史的著作」時,列舉了其中三部「較早的著作」,即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年)、陳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1928年)和周作人《中國新文學之源流》(1932年)。

補訂:(1)胡適那篇文章的標題,出現了兩種寫法,一為《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一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該文系胡適應邀為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而作。據《胡適日記》,1922年2月6日:「開始做《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一文。」3月3日:「回家,作文,到十二時,居然把《五十年的中國文學》做完了。」3月7日:「《五十年之中國文學》抄成了,又改作一節。」3月10日:「孑民先生有信,他很贊許我的《五十年的中國文學》。」10可見,在胡適那裡,該文多數時候題為《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1923年2月,該文被收入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由申報館出版,題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4年3月,該文收入「五十年來之世界文學」由申報館出版單行本。需注意,據1924年3月申報館印刷發行的單行本,其封面標題為《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而正文中的頁眉卻寫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很可能由於這個緣故,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出版的阿英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中,「論文集」所列《胡適文存二集》的目錄中,寫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而「專著」所列目錄中卻作「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據查,1924年上海亞東圖書館初版《胡適文存》時,此文標題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後來,此文標題大都寫作「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比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2003年9月出版的《胡適全集》。

既然如此,《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是幾乎通行的寫法,王瑤先生並沒有像某些讀者認為的「寫錯了胡適那篇文章的標題」。但王瑤先生認為這篇文章發表於1922年,卻有誤。由前引《胡適日記》可知,《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寫於1922年2—3月,初稿寫完後,胡適還先後請蔡元培、魯迅為此文提意見,1922年8月21日魯迅致信胡適說:「大稿已讀訖,警辟之至,大快人心!」[11]需要指出,在上海書店1987年3月影印出版的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扉頁,有一段上海書店的出版說明,聲稱該影印本據「1922年2月初版本影印」,這顯然有誤,應據「1923年2月初版本影印」。

(2)周作人那一部書的題目應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12]。

10.「第六章 新詩(一)」在談到早期白話詩人時寫道:「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1883—1971年)和新潮社俞平伯(1900—1990年)、康白情(1896—1958年)、傅斯年(1896—1950年)。」(第95頁)。其中,康白情的生卒年有誤。

補訂:直到20世紀80年代,康白情的生卒年仍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可能由於這個緣故,初版本沒有註明其生卒年。進入90年代後,陸續出現了一些考辨康白情生卒年的文章。經管林等考證,康白情生於1896年,卒於1958年[13]。修訂本顯然採納了此說。管林是康白情建國後在華南師范學院中文系任教時的學生,後長期任教於該系,故其言本應可信。但,2006年12月華南師范大學舉辦了「康白情新詩創作研討會」,與會的60多位專家學者中有些是康白情當年在華南師院時的同事、學生,他們對於康白情生於1895年、卒於1959年沒有提出異議。[14]

管林根據當年與康白情同事的老教師的回憶,以及康白情生前寫的有關材料,認為:「康白情於1896年4月9日(即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誕生於四川省安岳縣來風鄉井家溝的一個地主兼商業的家庭中。」[15]後來論者都從此說。筆者在華南師范大學查閱的康白情檔案,也與管林的這一說法吻合。

但,康白情的卒年應該是1959年而非1958年。據筆者在廣東省檔案館和華南師范大學查閱的相關檔案,1958年4月8日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將康白情定為「一般右派分子」,同年5月康白情在華南師院辦理退職手續後不久回家鄉。曾專程前往四川省安岳縣采訪的范奎山說:「康白情的親友回憶說,他死在巫山縣他當年為軍閥當幕僚的朋友家中,病死原因是得了霍亂,時間是1959年。」[16]

11.「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1927年春創辦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第156頁)

補訂:陳從周編《徐志摩年譜》1927年條下載:「春 與胡適之邵洵美等籌設新月書店於上海。」[17]學界大都從此說,修訂本亦不例外。而實際上,新月書店創辦於1927年7月1日。有兩則史料為證:

① 1927年6月29日、30日和7月1日,《申報》連續三天刊登《新月書店開張啟事》,明確說,新月書店「定於七月一號正式開張」;

② 7月2日,即新月書店開張次日,梁實秋主編的《時事新報·青光》刊出署名「嚴家邁」的《新月書店參觀記》,詳細報導了剛開張的新月書店情形,文中說:「胡適之、徐志摩等所辦之新月書店,本月一日開張。」

12.「第十四章小說(二)」介紹劉吶鷗時,附註其生卒年為「1900—1939」。(第251頁)

補訂:大陸文學界一般認為劉吶鷗生於1900年,卒於1939年。持這種觀點的有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學林出版社1993年版)、馬良春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陳安湖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許道明《海派文學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等。而台灣地區學者大都認為他生於1905年、卒於1940年。[18]

首先說生年。姑且不看台灣地區學者判定劉吶鷗生於1905年的理由,《讀書》(1998年第10期)發表了彭小妍《劉吶鷗1927年日記──身世、婚姻與學業》。據劉吶鷗1927年日記,他的出生日期是1905年9月22日。這個記載應該不會錯;1905年也不可能是1900年的誤記。因為,日記中說「1912年7歲入鹽水巷公學就讀」、「1918年13歲畢業進入台南長老教中學」……劉吶鷗在日記中誤記一次是可能的,多次誤記就不大可能,更何況劉吶鷗所寫的是日記。可見劉吶鷗於1905年9月22日出生。

關於劉吶鷗被槍殺一事,1940年9月4日《申報》刊登了《福州路昨日血案 劉吶鷗被擊死》,茲摘錄關鍵的一段話如下:

被擊殞命之西裝男子,經查悉名劉吶鷗,福建人,年四十一歲,為一新文學家。中日戰前,曾任南京中央攝影場編導部主任,旋於去年任日方與亞院文化局所設之中華影業公司總經理。

除死者年齡與劉吶鷗不符之外,姓名和主要事件均相同(劉吶鷗祖籍福建)。

並且,同年9月5日《申報》有一條報道說,「因恐劉吶鷗被殺後,某方團體今日擬施報復暴行」[19],警務當局採取了戒備。說明,9月4日報道的劉吶鷗被殺事件非虛。

因此,劉吶鷗於1940年9月3日被槍殺於上海為實。

13.「第十六章新詩(二)」中說:「新月派詩人曾試圖引入多種西方詩體……轉借十四行詩的試驗,卻產生了一批成果,如孫大雨的《決絕》、饒孟侃的《棄兒》、卞之琳的《一個和尚》、朱湘的《十四行英體》之十二、陳夢家的《太湖之夜》、羅念生的《自然》、李惟建的《祈禱》等。」(第361頁)據此,顯見著者視羅念生為新月派詩人。

補訂:羅念生不是新月派詩人。理由:(1)除朱湘外,羅念生與徐志摩、陳夢家等新月派詩人素無往來;(2)羅念生沒有在新月派編辦的刊物發表過詩作;(3)1929年羅念生赴美留學,直到1934年才回國,是時新月派已解體。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黃春明的作家年表

1935年,生於宜蘭羅東「浮侖仔」,排行家中老大,下有4個弟妹。8歲那年,母親突染霍亂而遽逝
1950年,於羅東中學初中期間,黃春明遇到了文學上的啟蒙老師-王賢春,王老師教授國文,亦是他的級任導師,她除了鼓勵黃春明多為文練習,亦介紹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沈從文與巴金的小說等書,給黃春明閱讀。(1998年,黃春明榮獲第2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黃春明特別寫下《王老師,我得獎了》[5]一文,作為得獎感言,以感謝啟蒙恩師王賢春。)黃春明的求學路頗為曲折,他天生反骨、個性沖動、好打報不平,中學時期,先後被羅東中學、頭城中學退學,而後曾到台北當過1年的電器行學徒,後來憑著自學考上台北師范學校,又被退學;轉學至台南師范學校,再遭退學;最後終於順利自屏東師范學校畢業。
黃春明做過多種的工作,諸如電器行學徒、小學教師、廣播主持人/記者、廣告企劃、賣過便當、拍過記錄片、做過電影及兒童劇的導演/編劇,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成為了他小說創作的豐富素材。
195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於救國團幼獅通訊第63期
1957年,發表《小巴哈》於新生報南部版
1958年,屏東師范畢業,分發到宜蘭的廣興國小,當了3年的國小老師
1962年,在宜蘭通訊兵學校役期間發表《城仔落車》於聯合報副刊,隨後還有《北門街》、《玩火》等小說,受聯副主編林海音女士大力提攜
1963年,發表《胖姑姑》、《兩萬年的歷史》、《把瓶子升上去》、《請勿與司機談話》、《麗的結婚消息》、《借個火》於聯合報。退伍後,至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擔任記者、編輯,及「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節目的主持人,開風氣之先把廣播現場帶到棚外,現場采訪收音
1966年,與中廣的同事林美音結婚,婚後遷居台北,進入聯通廣告公司。加入《文學季刊》。發表《男人與小刀》於《幼獅文藝》、《照鏡子》於《台灣文藝》,《跟著腳走》於《文學季刊》
1967年,進正豐廣告公司,歷任國華廣告公司、清華廣告公司。發表《沒有頭的胡蜂》於《文學季刊》第2期,《他媽的,悲哀!》於台灣文藝第15期、《齊桓公的故事》、《神、人、鬼》於《文學季刊》第3期,《溺死一隻老貓》於《文學季刊》第4期、《看海的日子》、《相像》於《文學季刊》第5期
1968年,發表《癬》於草原雜志第2期,《兒子的大玩偶》於《文學季刊》第6期,《魚》於中國時報,《阿屘與警察》於仙人掌雜志
1969年,發表中篇小說《鑼》於《文學季刊》第9期。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
1971年,發表《甘庚伯的黃昏》於現代文學45期,《兩個油漆匠》於文學雙月刊第1期
1972年,發表《蘋果的滋味》於中國時報。策劃中視「貝貝劇場-哈哈樂園」90集,並擔任編劇,首次引進日本杖頭木偶,創造了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戲偶「小瓜呆」
1973年,發表《莎喲娜拉.再見》於中國時報。拍攝中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開創紀錄片與報道文學的新紀元。小說《魚》入選國民中學的國文課文。
1974年,發表《下消樂仔》、《小琪的那一頂帽子》於中外文學,《往事只能回味》、《屋頂上的蕃茄樹》於中國時報。出版《鑼》、《莎喲娜啦,再見》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5年,出版《小寡婦》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6年,出版《鄉土組曲》-台灣民謠記事,遠流出版,並於中國時報連載
1977年,發表《我愛瑪莉》於中國時報
1978~1982年間任職愛迪達公司,統籌商品行銷企劃
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1983年,發表《大餅》於文季文學雙月刊第1期。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影公司出品,吳念真編劇,分別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看海的日子》改編為同名電影,由黃春明編劇,王童導演。
1984年,小說《莎喲娜拉.再見》、《兩個油漆匠》改編成電影,《莎喲娜拉.再見》由黃春明編劇,葉金勝導演;《兩個油漆匠》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
1985年,發表《愕然的瞬間》於皇冠雜志。出版【黃春明小說集】:《齊桓公的故事》、《鑼》、《莎喲娜啦,再見》皇冠出版
1986年,發表《現此時先生》、《瞎子阿木》、《打蒼蠅》於聯合報,《從「子曰」到「報紙說」》於皇冠雜志
1987年,發表《放生》、《琉球印象》、《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於聯合報
1988年,發表《我愛你》、《小三字經,老三字經》、《戰士.乾杯!》於中國時報。出版「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葛浩文編,香港九龍文藝風出版
1989年,發表散文《夜市》、《地震》於中國時報。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 。出版「黃春明電影小說集」皇冠出版
1990年,出版《王善壽與牛進》文學漫畫集,皇冠出版。發表散文《一票》、《解嚴》、《地震》、《恆春一號》於中國時報。發表「毛毛有話」系列於皇冠雜志
1991年,推行本土語言復育,擔任宜蘭縣推行本土語言教學召集人。
1992年,主編語言教材「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錄音帶」、「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出版
1993年,出版【黃春明童話】,包含《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共5本撕畫童話,皇冠出版。出版「毛毛有話」,由皇冠出版。為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在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志圖鑒」田野采訪記錄。擔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兼任藝術教師。編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於國立藝術館
1994年,發表散文《羅東來的文學青年》,童詩《停電》、《我是風》於中國時報,劇本《戰士,乾杯》於聯合文學。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推出「周末劇場」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演出《土龍愛吃餅》創團戲;《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全台巡迴,由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林老師說故事兒童劇團演出,於台北市圖書館
1995年,發表《SOS,請救救小孩子吧》、《先做一個好讀者》、《不感動的不寫》、《那一股沖動還在》於中國時報。發表散文《羅東味》於中國時報、《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於仰山會訊、及《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劇本。出版繪本《兒子的大玩偶》格林文化出版,楊翠玉繪圖。編導《掛鈴當》兒童劇由人和布偶同場表演,北台灣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大型兒童歌舞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於國家戲劇院
1996年,發表詩作《菅芒花》於中國時報。編寫《共享豐收喜悅》-水稻文化活動,北投農會出版。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兒童劇,全台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承辦「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參與宜蘭縣梅花社區、天送埤社區總體營造的規劃,推辦「1996茅仔厝研習營」。
1997年,承辦宜蘭縣「讓舊地名重見天日」立碑與立傳系列活動。協助梅花社區推動「憨猴總動員」系列活動及第2屆「1997茅仔厝研習營」。策劃第1屆羅東嘉年華「萌芽、茁壯、向未來」活動,以太平山伐木史為主題。創作《來去宜蘭》撕畫、《宜蘭有禮系列-金棗有晴、日日有魚、鴨子呱呱叫》撕畫
1998年,發表散文《王老師,我得獎了》及「老人系列」短篇小說《九根手指頭的故事》、《死去活來》、《銀須上的春天》、《呷鬼的來了》於聯合報。出版繪本《兒子的大玩偶》韓文版,格林文化出版,楊翠玉繪圖。獲第2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文學類。於北京舉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台聯及中國人民大學華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主持超級電視台的社教節目「生命.告白」。編寫《粒粒皆辛苦-台灣舊農業的背影》羅東鎮農會出版,策劃出版「十個舊地名的故事」,李賴主編,宜蘭縣政府出版;製作宜蘭縣《桃花源在那裡?》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錄像帶
1999年,以《鑼》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發表小說《最後一隻鳳鳥》於聯合文學、《售票口》於聯合報;散文《用腳讀地理》、《老人寫真集》於聯合報,《 陶淵明先生,請坐》於中國時報,《和蕭蕭一起玩現代詩》於自由時報;詩作《一位在加護病房的老人》、《一個老人的中秋記憶》於自由時報;發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劇本。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台灣省第7屆音樂藝術季系列,演出6場,全台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宜蘭分團演出。3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9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於國家戲劇院。出版《放生》小說集,聯合文學出版。《放生》小說集獲聯合報【讀書人1999年最佳書獎文學類】及【1999年台灣本土十大好書】。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獲香港亞洲周刊入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創作《龜山朝日》撕畫
2000年,發表《文化生活不等於藝術活動》於民生報、《大便老師》於聯合報、《大地上的三炷香》於聯合報、世界日報、《寫作有時也不那麼寂寞》於中國時報;詩作《有兩種宜蘭人》、《悵然大物》、《相約武昌街》、《一則無聊得要死的故事》、《記得昨日》、《想呻吟》、《我好寂寞》、《清風無罪》、《吃齋念佛的老奶奶》、《那一個小孩站在那裡唱歌》、《黑夜》於聯合報,《詩人把詩寫在大地上》於台灣日報。發表散文《路邊拾珍》、《 蘇桐 先生.您好》、《菜園》、《學習》、《菅芒花》、《新娘的花冠》於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樂覽雜志。出版【黃春明典藏作品集】:《莎喲娜啦.再見》、《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放生》小說集獲2000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及第23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出版小說集德譯本「Huang Chunming.Sayonara - Auf Wiedersehen」由文建會與德國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合作.Arcus Chinatexte。與大愛電視台「希望工程」合作演出說書版《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義演4場,巡迴921南投及嘉義災區,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3度推出《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演出3場,於羅東鎮展演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演出2場,於宜蘭演藝廳,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承辦「新桃花源運動」社區綠化營造示範區乙案,參與宜蘭縣天送埤社區、三民社區綠美化規劃工作。任公共電視台形象大使,巡迴台澎各地監獄演講、三民社區;佛光大學駐校作家
2001年,於中國大陸北京召開「新世紀再讀黃春明研討會」。出版【黃春明文集】三卷本,中國大陸,九州出版、「黃春明小說集」中國大陸,解放軍文藝(昆侖)出版。任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發表首部歌仔戲劇本《杜子春》。指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5場,宜蘭縣內巡演,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
2002年,編撰《眾神的停車位》,師生聯手創作,為任教東華大學外文系創作研究所的教學成果結輯,遠流出版。發表小說《眾神,聽著》、《金絲雀的哀歌變奏曲》,最短篇《靈魂招領》於聯合報,《買觀音》、《棉花棒.紫葯水》於世界日報。發表政治詩《殺風景》。編導《杜子春》歌仔戲,演出12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劇,演出11場,於蘭陽女中、宜花東正式劇場、宜蘭縣內國小,由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改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為歌仔戲劇本。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
2003年,發表詩作《向日葵》、《鳳凰花》、《玉蘭花》於聯合報。發表散文《我知道你還在家裡》。編導《愛吃糖的皇帝》歌仔戲,演出3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歌仔戲《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掛鈴當》兒童劇,演出2場,於宜蘭文化局,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指導閩南語版《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劇,演出7場,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指導台東師范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演出《掛鈴當》兒童劇。發表劇本《外科整型》於中國時報
2004年,發表詩作《夜幕》、《冷氣團》、《臭頭香》、《酢醬草》、《白花婆婆針》、《含羞草》於中國時報,《天回天》、《國峻不回家吃飯》於聯合報。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合作,推出大型現代人偶劇《外科整型》,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宜蘭演藝廳演出2場後,受邀至日本飯田市國際偶節演出。 歌仔戲《杜子春》、《愛吃糖的皇帝》、《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全台演出十餘場,由蘭陽戲劇團演出。指導《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演出5場,於宜蘭演藝廳,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編導讀劇版《戰士乾杯》舞台劇,應邀於第2屆國際讀劇節,演出1場,於台北紅樓,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後受邀至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演出。
2005年,發表詩作《戰士乾杯!》、《一把老剪刀》、《飄飄而落》、《圓與直的對話》於自由時報。發表散文《龍目井》於自由時報。於自由時報,開辟《九彎十八拐》雜文專欄,發表《打一個比方》。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志《九彎十八拐》雙月刊。編導歌仔戲《新白蛇傳II—人情、世情》,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讀劇版《杜子春》歌仔戲,應邀至歌仔戲讀劇節演出,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小駝背》兒童劇,巡演11場,於宜蘭演藝廳、宜蘭縣內偏遠校園、金瓜石社區,並受邀至南投縣演藝廳為原住民小朋友演出兩場,回程至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義演1場,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6年,獲第13屆「東元獎」人文類-社會服務;獲第7屆「噶瑪蘭獎」。第6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校園巡演版《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於宜蘭縣內校園巡迴演出12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並受邀赴花蓮東華大學、台南國家文學館演出。指導《小駝背》兒童劇,演出3場,於蘭陽女中,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
2007年,擔任佛光大學兼任教授,台灣藝術大學駐校作家。《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2場,於羅東鎮公所展演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並受邀赴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小學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礁溪國小兒童劇團演出,於礁溪國小
2008年,遠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參加「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國際研討會」。 參加於中正大學,所舉辦的「黃春明國際研討會」,當中有來自韓國、日本、中國、加拿大、美國的世界各地學者與會,並於研討會期間,演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 佛光大學頒授黃春明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09年,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之邀,參與「思沙龍」活動,演講「清貧,卑微,掙扎著長大──台灣的城鄉成長」。《掛鈴當》兒童劇,於宜蘭、羅東演出。《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劇,於新竹巡迴演出。由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黃春明作品集」,共8冊。參與「九彎十八拐」文學雜志的2009悅聽文學活動,親自朗讀自己的文學作品。
2010年1月,書畫家張光賓、文學家黃春明及版畫家廖修平榮獲第29屆行政院文化獎。6月,黃春明透過羅東聖母醫院的聯系,拜訪了正在住院的資深書迷-官義福,官義福現年56歲,罹患食道癌,30幾年前就開始閱讀黃春明的作品。在現場黃春明表示,這是對作家最大的鼓勵,比得大獎更榮幸,強調「一個人到了生命末期還想見我,是身為作家的光榮!」黃春明說,是官點醒他要繼續寫文章,准備寫新書,感動其他人,新作品寫好就會拿到病房,鼓勵官勇敢活下去。[6] 8月中,趨勢教育基金會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辦「向大師致敬-黃春明 來一碗拾錦黃春面」活動,活動期間除了邀請黃春明演講、座談,還有黃春明的撕畫作品展及放映由黃春明小說改編的電影-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並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我不要當國王了》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
2011年5月24日,黃春明因文訊等單位舉辦「百年小說研討會」的邀請,前往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進行專題演講〈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論點是反對全台語文寫作及閱讀(不管是漢字或羅馬字)。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以預先准備的標語諷刺黃春明:「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黃春明當眾脫掉上衣,並朝蔣為文出穢言、比中指,場面一度難以控制。最後在工作人員搶下標語後收場,沒有爆發肢體沖突。

⑼ 殷健靈的創作年表

殷健靈創作出版年表
1995年
詩集《盛開的心情》百家出版社
1996年
散文集《純真季節》 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7年
自傳體長篇小說《玻璃鳥》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 獲冰心圖書獎大獎
1999年
長篇幻想小說《哭泣精靈》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中篇小說集《青春密碼》 少年兒童出版社 獲上海市優秀青少年讀物一等獎、「巨人」中長篇兒童文學獎、海峽兩岸少年小說徵文佳作獎
2000年
長篇小說《紙人》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全國優秀青少年讀物三等獎、《巨人》最受讀者歡迎作品獎
長篇小說《月亮茶館里的童年》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獲四川省優秀圖書獎
2001年
女性散文集《臨界情感》 東方出版中心
2002年
紀實文學集《熱點女人》 文匯出版社
2003年
長篇小說《輪子上的麥小麥》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4年
散文集《記得那年花下》 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中篇小說《米蘭公寓》 少年兒童出版社
中篇小說《米蘭公寓》(繁體字版)香港山邊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品自選集《殷健靈少女物語》(三卷)少年兒童出版社
散文集《愛情無恥》台灣知本家出版社
2005年-2006年
長篇幻想小說《風中之櫻》(四卷)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6年
散文集《聽見螢火蟲》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獲首屆政府出版獎提名獎、三個「一百」入選圖書、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2007年
中短篇小說集《一滴秘密的眼淚》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作品系列《殷健靈心靈成長小說系列》(五卷)(含長篇小說《橘子魚》《紙人》《輪子上的麥小麥》《月亮茶館里的童年》《哭泣精靈》) 貴州人民出版社
長篇小說《遇見從前》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8年
長篇小說《蜻蜓,蜻蜓》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入選第三屆「二十一世紀中國兒童閱讀推廣人論壇」年度文學推薦書目
兒童散文集《一定找到你》 中國福利會出版社
自選集《靠近你,靠近我》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短篇小說集《畫框里的貓·出逃》(繁體字版) 台灣聯合報系童書出版社 2008年度台灣「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2009年
《殷健靈兒童文學佳作溫暖系列》(五卷)(含長篇小說《玻璃鳥》《千萬個明天》{新作}《蜻蜓,蜻蜓》中短篇小說集《夏日和聲》散文集《親愛的人》)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長篇小說《1937·少年夏之秋》 貴州人民出版社(入選2010年德國慕尼黑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書目、第四屆「二十一世紀中國兒童閱讀推廣人論壇」推薦書目、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翻譯小說《凱蒂的幸福時光》 貴州人民出版社
自選集《純情遊走》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中短篇小說集《你的小船你的帆》 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1年
自選集 《殷健靈作品精選》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中篇小說單行本《輪子上的麥小麥》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童年系列小說《甜心小米》三冊(《小米的四個家》《幸福棒棒糖》《永遠都愛你》)貴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書館 獲上海作協幼兒文學獎一等獎
長篇幻想小說《風中之櫻》《修訂本,上下冊)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殷健靈經典愛藏書系」(含《蜻蜓,蜻蜓》《月亮茶館里的童年》《輪子上的麥小麥》《看著你的眼睛》)新蕾出版社
散文集《零度情感》 上海辭書出版社
小說《畫框里的貓》《夏日和聲》單行本(瑞典文版) 瑞典JH PUBLISHERS
作品精選《掌心裡的藍月亮》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
散文詩圖畫書《看時間流過》 中國福利會出版社 (與唐雲輝合作)
2012年
《一定找到你》兒童散文拼音版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俯瞰天堂——米開朗基羅藝術與人生的「晝夜晨暮」》 長篇藝術散文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像你這樣一個女孩》《是豬就能飛》《米蘭公寓》 中篇小說單行本 明天出版社
《殷健靈經典愛藏》(第二輯)(含《紙人》《千萬個明天》《白鴿子的夢》《一滴秘密的眼淚》)新蕾出版社
《甜心小米》續集(《大山裡的旅行箱》《看得見星星的房子》《世上沒有壞小孩》)幼童小說貴州人民出版社
《殷健靈獲獎作品集美繪版》(含《紙人》《聽見螢火蟲》《畫框里的貓》)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翻譯小說《幸運的壞男孩》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你可聽見沙漏的聲音》(散文)獲首屆《兒童文學》金近獎
《和夏天約會》(詩集) 河北少兒社
《你可聽見沙漏的聲音》(美讀美繪自選集)四川少兒社
2013年
《甜美小鎮》 兒童散文 同心出版社(禹田文化)
《紙人》(百年中國兒童文學名家點評書系) 現代出版社
《蜻蜓,蜻蜓》(百年中國兒童文學名家點評書系)現代出版社
《薄荷糖》 短篇小說自選集 新蕾出版社
《純真記事簿》(主題系列小說) 中國少兒出版社
《橘子魚》(收入殷健靈少年小說系列) 明天出版社
《致未來的你——給女孩的十五封信》 (書信體散文集)青島出版社
《輪子上的麥小麥》《哭泣精靈》《玻璃鳥》《蜻蜓,蜻蜓》《月亮茶館里的童年》(「殷健靈心靈成長小說系列」修訂版)貴州人民出版社
《聽殷健靈講甜心小米》(8CD)由作家親自播講的有聲讀物 廣東大音音像出版社
殷健靈小小童年書之《安安和她的狗狗鐵蛋》《安安的一次大冒險》《安安和她的狼外婆》安安的竹蜻蜓》(長篇小說《蜻蜓,蜻蜓》注音美繪版,專供低年級小讀者)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蓮花般的女孩》(美繪版自選集,《兒童文學》名家匯)中國少兒出版社
《安安的蜻蜓》(注音版) 現代出版社
個人獎項
2002年獲第四屆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
2011年獲首屆《兒童文學》十大青年金作家
2012年獲世界最大兒童文學獎2013年度國際林格倫紀念獎提名

⑽ 殷謙的創作年表

1984年
《中國少年報》:小小說《大肚皮的爸爸》(反腐敗小說);《星星詩刊》:《不要嘆息》、《九月黃昏》等7首,這是第一次正式發表作品,時年正值9歲。
1986年
《新疆日報<紅柳>副刊》:小小說《感動常無聲》;《新疆日報<寶地>副刊》:詩歌《月是故鄉明》、《馬背上》、《春天》、《奧麗亞,請你告訴我》;《佛山日報》:詩歌《別鄉》;《星星》詩刊:詩作3首。
1991年
《伊犁河》雜志:小說《海車兒》、詩歌《凝望窗外的夜晚》、《荷花》;《伊犁日報》;詩歌《早春》、《哦,賀年片》、《馬背上的秋天》、《伊犁河詠嘆調》等17首。
1992年
《北京晚報》:小小說《牧馬》;《人民日報·大地副刊》:詩歌《新年三章》、《桑葉》、《秋日抒懷》。
1993年
《新疆日報》副刊:小小說《兒子長大了》、散文《說給父親》、《讀雪》、《關於家的聯想》;《中國建材報》:散文《驚魂攝魄之力量》,《文匯報》:《夢回香港》;出版長篇小說《花開花落》(世界華文出版社;被拍成同名電視連續劇)。
1994年
《芙蓉》:中篇小說《野魂》;《西安晚報》:小小說《古城往事》;《女友》、《文友》:小說《紅月亮》、《你是一條魚》、《晚霞的誘惑》、《九妹》等。
1995年
《北京文學》:短篇小說《桃子熟了》;《收獲》雜志:中篇小說《喊山娘》;《延河》:短篇小說《在阿勒泰守望》;《女友》:散文《城市的麻雀》、《路在何方》;《中國文化藝術報》:雜文《關於詩鍾》;《星星》詩刊:組詩《塔吉克少女》等22首;《新疆日報》
:散文《表姐》、《生命的綠茵》、《遠航生命》。出版詩歌集《似水流年》(香港現代出版社);散文集《青春無悔》(天馬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
《新疆日報<寶地>副刊》:詩歌《月琴》、《雪是一個好女孩》等18首;《散文》:《尋找愛神》、《眼淚打濕的花裙子》、《守著自己的房子過冬》;《中國青年報》:《老貨郎》、《鍾情獨處》、《相逢在今夜》、《回到拉薩,回到了心靈的家》;《文學評論》:《請在多一些文藝批評》;《新疆日報》:《為「一本正經」正名》;《青年文學》:《少女的懺悔》、《阿藝》、《逢秋》。出版長篇小說《難得一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7年
《新華日報》:散文《七色路》、《明月入懷》、《半個月亮爬上來》、《期待的日子》;《人民日報》副刊:小小說《我長大後做什麼》、《紅杜鵑》;《中國婦女報》:隨筆《有序讀書》、《品味讀書》;《中國教育報》:散文詩《遠航生命》、散文《給我一個支點》、《樂為芸芸眾生》、《擁有溫柔》、《生命的承諾》;《光明日報》:雜文《利益與智慧》;《十月》:短篇小說《父親的黃昏》;《散文》:《阿依舍爾》、《你也只是路過而已》、《親情》;《廣州日報》:散文《江南的雨》等。出版散文集《四季回響》(世界華文出版社)。
1998年
《啄木鳥》:短篇小說《巴郎子》;《當代》:中篇小說《今夏》;《詩神》:《對她說……》、《紅咖啡》、《農民兄弟》,入選《中華詩歌精品選集》(第一卷、第二卷);《解放日報》:隨筆《與最優秀的人們對話》;《經濟日報》:隨筆《桌前讀書》、《關於書價》、《閑話讀書》、《讀書之樂》;《南方文學》:散文《海之戀》、《感謝生活》、《人生之圓》;《北京晚報》:散文詩《夜的絮語》、《鐵犁贊》、《天道酬勤》;《鍾山》:中篇小說《孤月》、短篇小說《西北麥客》;《甘肅日報》:小小說《靜夜》、《夕陽下》。
1999年
《伊犁日報》:整版散文《福在福海》;《新疆日報》:隨筆《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近安巴貼》、《阿勒泰散記》等13篇;《大河報 》:散文《晚晴》、《逃避感動》、《童年紀事》;《人民日報》:散文《龍口的橋》(獲全國優秀散文獎));《新民晚報》:雜文《功夫在「市」外》;《新疆日報》:詩歌《第三隻手》;《中國西部文學》:詩歌《期待》等13首;《青年文學》:短篇小說《天堂的顏色》;《安徽文學》:短篇小說《平安》、《四棵梨木》;《西部》:小說《冬天的童話》、《帕提古麗》、《吐魯番的雨》;出版文學評論集《西部小說作家評論》(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0年
《散文詩》:散文詩《靜靜的夜晚》、《曾經那條路》、《難忘歲月》;《南方文壇》:短篇小說《山的那一邊》;《山花》:短篇小說《誰在說話》;《伊犁日報》:新聞述評《舉一反三謀出路》(獲《伊犁日報》1999年度好新聞獎);《西安晚報》:散文《夜幕下的都市人》、《感動常有聲》;《消費者導報》:評論《授人以「柄」又如何?》、《尷尬的概念時代》;
《今早報》:散文《溫情底色》、《逃避感動》、《城市的麻雀》、《短章》、《朝陽的方向》。出版長篇小說《因為隆冬》(文藝出版社)、長篇小說《夾縫》(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廣西文學》:短篇小說《龍山》;《十月》:短篇小說《鞏乃斯之戀》、《布達拉宮》。出版小說集《殷謙精品小說集》;《中國西部文學》:詩歌《城市裡的鄉村女子》、《鄉情》、《一個卑怯的靈魂》等16首。
2002年
發表詩作《中秋》、《走不出的眼睛》、《日子》、《想起母親》等86首;發表短篇小說《昆侖山傳說》、《回家》;發表散文《只想握握你的手》、《緣來緣去》、《芒兒的十七歲》;短篇小說《飛來的陽光》、《不要再見》。
2003年
《女友》:散文《努力的人生》、《誰在寂寞,寂寞是因為思念誰》、《找回你的美麗》、《有月的夜》;《西安晚報》:雜文《有感於「鋼軌碑」》、《請再多一些文藝批評》、《散文淺談》、《把握時代的脈搏》。發表小小說《江南女子》、《你是我遙遠的牽掛》、《年少的情書》、《紐約的過客》;短篇小說《月亮山的姑娘》、《胭脂》、《灰姑娘》被《中華文學選刊》選編發表。出版長篇小說《月也瘋狂》(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4年
發表中篇小說《溫哥華的情人》、《愛人日記》;小小說《裸山》、《三姐姐》、《那是一種情懷》、《阿夏》;散文《守望生命》、《蟹憶》;《西安晚報》:雜文《「一流」的錯位》、《教師的定位》、《巨人與矮子》;詩作《人生隨感》(9首)。
2005年
發表短篇小說《我是你爸爸》;《北京青年報》:《我要星期天的長頭發》;發表系列文藝雜文評論《殷謙點評名著<紅樓夢>》82篇;發表散文《結果不是你》、《亂世英雄》。
2006年
發表短篇小說《牽牛花》、散文詩《烏魯木齊印象》、《火與冰》、《梅花三季》、《晚秋的北京》;發表雜文《<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的父親?》、《曹雪芹同情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揚子晚報》:《車太賢是演藝圈裡的好男人》;《廣州日報》:散文《大學的那些事兒》;《當代》:《央視「實話實說」不讓我說實話》;發表散文《德國印象》、《魯迅為什麼會有兩個夫人?》、《別敲錯門》;《雜文》:《李銀河信口開河羞辱王小波》、《官員憑啥阻止媒體輿論監督?》。發表組詩《獨山子》(12章)。出版長篇小說《左手婚姻》(台海出版社);散文《村裡有個姑娘》、《惦念一串愛情鑰匙》入選現、當代名家文集《感悟愛情》(中國長安出版社)。
2007年
《北京青年報》:雜文《幽默評點考場作文》;《文藝報》:雜文《我
為什麼批評或反駁李銀河?》、《我為什麼要寫娛樂評論?》、《<貞觀長歌>被拍成了「貞觀葬歌」》;《經濟日報》副刊:隨筆《一個人的春節(三章)》;《又是一年「情人節」》、《「情書」只是造塑一個傾訴者》;《中華讀書報》:雜文《王朔<我的千歲寒>愚弄讀者》;《南方周末》:《賣書的「藝術」》、《搞選秀與反選秀》;《中國教育報》:雜文《大學的腐敗和教授的幼稚》、《名人憑什麼享有批評豁免權?》;《人民日報》:《央視記者暗訪遭圍毆的幕後》;《廣州日報》:雜文《殷謙:仿冒金庸是對金庸最好的贊美》、《殷謙:孔子為何被教授稱為「喪家狗」?》;《北京晚報》:《「喪家狗」:不得不說出的真相》;《中國青年報》:散文《關於侯耀文》。
2008年
《伊犁晚報》:散文《海鷗,海鷗》;《伊犁晚報》發表殷謙整版專訪《從鄉下讀書到都市放牛》;《重慶晚報》:《落落的故事》;《文藝報》:雜文《真正的作家不能把文學變成性奴》;《新民晚報》:雜文《向遇難同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北京晚報》:散文《先生的心 靈會永不磨滅》;《中國青年報》:專訪《殷謙:文化清明,飲其流者懷其源》;出版長篇小說《無處釋放的青春》、《愛情原來這么傷》(新世界出版社);長篇小說《情殤女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文學評論集《中國文壇的那些事兒》(作家出版社)、出版雜文集《晚風集》(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9年
《文藝報》:雜文《韓寒是個「革命家」》;出版長篇小說《愛是寂寞撒的謊》(吉林出版集團),長篇小說《你不在的西安還下著雨》(崇文書局);長篇小說《天廷秘傳》(內蒙古文化出版社),(自明清小說以後,現、當代作家著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半白話文章回體小說);學術著作《求職者的聖經》(上、下冊,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無處釋放的青春全集》(新世界出版社)。
2010年
長篇小說《貳婚》,殷謙/著(鳳凰出版社)
長篇小說《紅磚房裡的俏姑娘》,殷謙/著(鳳凰出版社)
長篇小說《官場迷情》,殷謙/著(鳳凰出版社)
長篇小說《望我春心托紫鵑》,殷謙/著(鳳凰出版社)雜文隨筆集《人經》,分為「女人心經」、「情感本經」、「心靈真經」3部,殷謙/著(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
哲學論著《末世·2012》殷謙/著(團結出版社)文化評論集《揭皮》、《畫骨》殷謙/著(團結出版社)
長篇小說《詭村》(上、下冊),殷謙/著,(武漢出版社)
2012年
《殷謙作品全集》(全套15冊),其中包括:《阿曼的回憶》、《愛情代價》、《暗戀的少年》、《暗夜的夢想》、《難得一見》、《青春無悔》、《情路掌紋》、《永遠到底有多遠》、《雨季的私語》、《而外集(六部)》。
2013年
長篇小說《蒙古秘藏》(東方出版社)
2014年
長篇小說《忽必烈秘器》
長篇小說《傳國玉璽》
2015年
台灣人間出版社:大散文集《活在當代》

熱點內容
梁鳳儀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8 19:48:01 瀏覽:536
求長篇都市重生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19:43:37 瀏覽:825
網路言情小說就是皇後 發布:2025-07-18 19:33:46 瀏覽:916
好看的科幻探險小說 發布:2025-07-18 19:16:59 瀏覽:882
樂可聽書 發布:2025-07-18 18:34:37 瀏覽:257
天行健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7-18 18:28:48 瀏覽:838
晉江好看的訓誡小說 發布:2025-07-18 18:18:14 瀏覽:609
偏方小說程忱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8 18:16:34 瀏覽:765
交換亂小說全文閱讀全文下載 發布:2025-07-18 18:13:14 瀏覽:25
聽書邊做什麼好 發布:2025-07-18 17:30:26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