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貳』 反映古代科舉制度下讀書人與科舉制度的小說叫什麼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反映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叄』 古代科舉考試分幾等秀才、舉人....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十等,分別是及第、進士、狀元、會元、解元、連中三元、鼎甲、貢士、舉人、生員。
一、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二、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三、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四、會元: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五、解元: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六、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七、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八、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九、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十、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3)古代科舉制度在明清小說中如何反映擴展閱讀: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肆』 明清科舉制度
明代特別重視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因而制度尤為完備,而且只設進士科取士,並且成為定製。《明史選舉二》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為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雲。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鄉試以八月,會試以二月,皆初九日第一場,又三日為二場,又三日為第三場。""廷試,以三月朔。"清代也基本沿用此制。
鄉試在各直省貢院進行,會試在京師,試卷前先書三代祖考姓名、籍貫、年齡、所習本經 所司印記。不準夾帶、講問、冒名頂替,不準冒籍,不準自敘門第。文字中要迴避御名、廟號等。考場的小格考房稱號房,每個考生一格,並有一號軍專門盯守。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鄉試中解元,會試中會元,殿試中狀元,被稱為"連中三元",即是人生金榜題名中的最高境界,但這種機遇太少了。明清兩代一共產生過200位狀元,明代88位,清代112位,僅有3位是"連中三元"的幸運兒。他們是:明正統十年(1445年)乙丑科狀元商輅,浙江淳安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狀元錢檠,他是江南(江蘇)解元。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會試,廣西解元陳繼呂也是連中三元。
明代各省的鄉試中,要對"五經"的考試,每經取單科考試第一名,共取五名,稱為"經元",也稱"五魁"。解元必須在五魁首中錄取。清代則不再分經單科取元,但人們仍習慣地把解元以後的第二至第四名稱為"經元"、"亞魁",也把所有鄉試中舉者都稱"文魁"。
為了讓後學之士能有所借鑒,清代各省常把鄉試、會試中式卷匯集成冊,刊印發行,供應試秀才們作為範文參閱。如第一室中的《順天鄉試墨卷》(光緒壬午科);《江南闈墨》(光緒丁酉科)。第二室中的《嘉慶乙丑科會試魁卷》,收錄了該科狀元彭俊、榜眼徐筵、探花何凌漢的會試卷,還有《光緒庚辰科會試朱卷》。第三室中有《直省鄉試墨粹》,山西、河南、山東、湖南四省各一本。
明、清代每科都要刻"進士題名碑",立於北京國子監內,至今仍完好地保留著。也有自己組織印製"同年"通訊錄者,把同科進士依名次或年齡為序,包括每個人的名次、籍貫、三代祖考名等,匯編成冊,人手一本,便於日後在官場中相互照應。第二室中的《欽定朝元卷》即是清代歷科會試中式者的通訊錄,也有鄉試同科舉人通訊錄,如第一室中的《四川鄉試同門錄》(光緒壬午科),這些保存完好的文字珍品原跡,都真實地記載著當年科舉制度中各個方面的文化內涵。
歷代科舉中式,是通向仕途的最好捷徑,清代對狀元初授翰林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初授翰林編修(正七品),其餘進士要在殿試三日後,由吏部舉行進士朝考,優秀者選作翰林院庶吉士,人庶常館,修業三年期滿後再行考試,合格者留用,授編修、檢討之職,否則改授主事或外放知縣。在翰林院任京官,日後擢升高官是有優勢的。
明清科舉中,鄉試中舉者,直省總督、巡撫要禮請他們赴"鹿鳴宴"。會試、殿試後,禮部要禮請全部中式進士赴"瓊林宴"。所謂"鹿鳴宴",始於唐代,當時鄉貢考試後,州縣長官要宴請中舉者,宴會上要歌《詩.小雅『鹿鳴》,因而得名。明清時期也沿用之,歌《鹿鳴》,跳魁星舞。乾隆前菜餚豐盛,後漸至只有清酒一杯,徒具形式而已。
『伍』 古代科舉制度的弊端是什麼
1、封建社會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2、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朝的八股文體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
3、科舉制度也產生了家庭悲劇。由於科舉制度及第者享有豐富的優待的榮譽,而且科舉也是普通人出頭的重要途徑,因此經常會有貧士高中之後拋妻棄子的悲劇發生。
4、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造成了師門關系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系現象。這些師門關系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

(5)古代科舉制度在明清小說中如何反映擴展閱讀
古代科舉制度的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陸』 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
積極影響: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提高官員素質與行政效率;保證了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穩定;有利於社會公平公正;有利於重學風氣的形成。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柒』 反映古代科舉制度興衰的文字作品或藝術作品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也是中國乃至人類行政文化史上的重要現象。它萌芽 於南北朝,始於隋而成於唐,終止於清末新政時期,歷時1300餘年。作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 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一直伴隨著眾多的紛紛毀譽,詛咒者有之,漚歌者有之 。前者低其為萬惡之源,千古罪孽;後者譽之為現代文官制度的淵源,理性行政的鼻祖①。對於科 舉制的研究,歷來是中國政治制度史、教育史、文化史中的顯學,中外幾代學人在這個園地里深耕 熟耘,成果累累,幾乎題無剩義。然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們用現代 行政文化的分析框架來對科舉制度進行審視,研究其對中國古代行政活動所產生的積極與消極兩方 面的影響,仍然面臨著很多難題。本文嘗試把科舉制度放在行政文化的視野中進行分析,探討它與 中國古代的行政參與、行政道德、行政效率、行政成本之間的關系,論述其在中國古代行政中的地 位。一、科舉制度與行政參與現代行政學意義上的行政參與或參與行政,是指社會成員通過各種合 法途徑,直接或間接影響政府的行政決策,監督其權力行使的過程②。中國古代的行政參與當然不 等於現代意義上的行政參與,其內容比現代的行政參與要少很多,它僅僅意味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 可能通過考試這種途徑,成為國家行政官員,參與國家公共事務的管理,從這個層面上看,科舉制 度有利於擴大行政參與。在科舉制產生以前,中國先後出現過世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幾種 選拔行政人員的方法。世卿制是一種貴族政治,在這種政治下,行政參與只是貴族階層才具備的資 格,因為這一時期受宗法政治的支配,實行親貴合一的國家組織原則,宗法與政治等級、國家結構 、國家組織直接聯系在一起,凡是與國王血緣關系親近的,行政參與的機會就較多,政治等級越高 ,官職越顯赫。家國相通,親貴合一的宗法政治制度使能夠參與行政活動的人僅限於諸侯、貴族和 卿大夫家族的范圍,一般人是沒有行政參與的機會和可能的。春秋末年,隨著社會的大變動,中國 出了一個「士」——知識分子的階層。戰國時期,士階層多為卿大夫所養,為其所用,稱為「家臣 』」,也就是「門客」,其中不少人當了區域性的國家政權的吏。實力強大的諸侯和卿大夫毫無顧 忌地沖破西周以來的世卿制,他們率先選用一些不是貴族,但才華出眾的人擔任要職,為他們戰勝 舊勢力,打開新的活動天地開辟了道路。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因為它打破了完全依賴血統的 世襲制,從而使一般士人行政參與的機會和可能性增多了。可惜,這種行政參與機會的增多並未形 成一系列制度化規定,而只是在周天子「共主」地位下降,中央行政權威流失,諸侯勢力迅速發展 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曇花一現的短命篇。漢興,出現了長期的安定局面,國家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圍 內選拔官吏。漢代主要是通過察舉和徵辟兩條途徑任官。這兩種任官的方法都要通過郡縣官吏辦理 ,由於察舉制以舉薦為中心環節,舉主有很大的選官權力,因此,賄選之風泛濫,封建地主階級在 選拔官吏時強凋德才,具體用人上卻逐漸走上唯親、唯財、唯勢的自我封閉環境,出現大量的「以 名取人」「以族取人」的選官腐敗現象,普通知識分子被排斥於行政機構的大門之外,行政參與是 比較困難的。東漢末年,廣〕閥興起,魏文帝時所立九品中正制雖有選賢用意,但由於被門閥左右 ,以致後來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它極大地限制了下層知識分子參與行政的可 能,因而在中國官吏選拔制度史上,還沒有哪一種方法象九品中正制一樣,自產生之日起就遭到時 人和後人的口誅筆伐。從科舉制產生以前的幾種選官制度來看,中國人的行政參與受到很多限制, 特別是出身、財產、地位、名望等多種條件的限制。在西方,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和教會共同把持 的政教合一的行政體制中,幾乎沒有一般意義上的文職官員。I一五世紀以前,英國的全部「官員 」就是貴族與教士,在一十六世紀以前的法國,十七世紀以前的德國,管理國家的仍然是割據一方 的諸侯。日本也與此差不多,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天皇只有虛名,實際統治者是各個封 建領主——大名,其下屬官吏主要是世襲性的武士。可見在歐洲中世紀和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 貴族總是貴族,平民總是平民」。下層社會的人幾乎沒有合法的臍身官僚隊伍的途徑。行政參與的 大門對一般民眾絲毫不開,下層人民不可能參與國家的行政活動。嚴格意義上的以考試為主的科舉 制度始於隋而成於唐,到北宋,彌封、譽錄、迴避等科舉立法全面完善,清除了薦舉制殘余,一切 以考試為准,科舉制度成熟定型,而文官管理國家的行政體制正是在北宋徹底地、穩固地建立起來 ,貴族政治、武人政治從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國的歷史舞台,中國行政史由此翻開新的一頁。科 舉制度從法律原則上說,是超階級的,一經考取就無可爭議地升人統治階級(當然實際上最大多數 的下層民眾由於無法受教育而不可能享受應試權利),歷代封建帝王為防範貴族官僚竊取權力,也 常常認真地維護科舉制度的超階級性。從唐代開始就有了打擊科場舞弊的記錄,清代的科場案更是 血淋淋的。因此應當承認科舉考試的形式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 封建國家引進行政管理人員的社會層面,在歷史上確實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人國家 各級行政機構。科舉考試的被錄取者當然不可能出自貧苦百姓,但有可能出自擁有一定地產的地主 家庭。地主子弟即使家財萬貫,若科舉考試不合格也只能滯留在「土豪劣紳」的社會地位上,不能 成為國家行政機關的成員。相反,即使家資單薄的地主子弟,憑科舉考試的優異成績也可能成為高 級行政官員。這條靠考試開辟的用人之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使行政機構可能由統治階級中的 幹才組成,有效地維護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到了宋代,科舉應試者的范圍更是有所擴大。在此之 前,「工商雜類」出身的士人,一直被排斥在仕途之外,宋代沖破了這種限制,應試者「家不尚譜 碟,身不重鄉貫」。③不講門第身份。工商雜類自可應試。到北末年,甚至僧道亦可應試,只要有 奇才異行便可錄取,科舉應試者范圍的擴大,無疑對擴大行政參與,選拔相對高質量的行政管理人 員是有作用的。行政參與擴大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保證國家的統一。在封建社會里,國家統一的 最大阻力來自那些以各自地域、家族為背景的世襲貴族階級,而平等考試的科舉制度則天然地否定 著貴族政治,從而使最高皇權越過世襲貴族而伸人中下層社會的「寒土」,給了這些寒土以臍身行 政機構的機會,他們參與行政管理活動的可能和希望遠比在貴族政治和武人政治下的下層知識分子 更多更大,因此,他們對中央政權總是保持著一種歸順的心態,皇權通過科舉制度提供行政參與的 機會而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兩千多年來中國統一與分裂局面的演變更替,跟行政參與制度自身的 演變是同步的。兩漢時期建立的察舉制度,改變了只有貴族才能參與行政活動的世卿世祿制,抑制 了軍功貴族集團的膨脹,彌補了任子一類制度的弊端,發揮7相當積極的作用,行政參與的擴大是 兩漢成為中國第一個持續穩定的大一統王朝的原因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行政參與上實行有利 於世族門閥的「九品中正制」,造成的結果是「高門華閱,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 。o大批出身寒微的士人,雖懷司抱器,有治官理事的才幹,卻被世庶的壁壘所阻隔,無法參與國 家行政事務的管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這一時期是中國到建社會最長久的分裂時期。在繁 榮統一的唐朝,科舉制正式誕生,而「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時期,朝廷鑒於軍閥割據勢力的猖撅 ,努力發展文官政治,擴大科舉取士,科舉士人開始在政府中占優勢,到北宋,科舉制的充分成熟 使世襲貴族作為一個社會階級在中國歷史上基本消失(即「世族」與「庶族」的界限消失。至於元 朝蒙古貴族和清朝八旗貴族,則屬於民族斗爭情況下的例外)。北宋以後,封建政權內部的分裂對 峙局面(這在前期封建社會是屢見不鮮的)也基本消失了。從不同時期中國人的行政參與途徑比較 來看,以招考與投考為中心環節的科舉制度,具有更多的理性與法治的意味。自由報名考試,消除 了察舉制下舉主眼界狹窄,識鑒低下等弊端,至少在應舉環節上可以做到「野無遺賢;」而具體的 、嚴格的文化考試,又建立了可以直接檢驗,明確把握,並且是劃一的衡量與錄用標准。這種考核 限定於幾種知識的檢驗,所以它體現了規范化與非人格化的精神,保證了一般知識分子的行政參與 建立在高度制度化、非人格化的法律程序與制度的基礎之上。由於科舉制度在行政參與上具有相當 大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主要表現在公開報考,擇優取土,「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等規定 上。這些規定,原則上都適用於娼、優、隸、皂、罪戶子弟以外的一切人;一個一般的老百姓,只 要他努力學習文化,就會有考中的希望,希望會鼓舞他碰碰運氣,這就產生了行政參與上的競爭。 封建專制制度本來是禁止競爭的;但中國古代有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央集權,象個別地主破產,個 別農民上升為地主不但無損於整個地主階級反而給它帶來活力一樣,在參與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問 題上,實行開放政策,允許一定程度的競爭,不但不會動搖君主專制政權,反而會加強它,不斷給 它帶來生機。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在國家行政運作過程中卓有成效的各級管理者,很少不是通過科 舉途徑實現行政參與的;而同一時期對國家管理活動有負面影響的行政官員,也很少不是同一道路 上的過來人。二、科舉制度與行政道德一般說來,行政道德是為』f實現和維護一定的行政理想與 行政秩序,在行政實踐中形成的有關行政活動的合理、適宜的系列價值觀念、行為規范與從政者道 德品質的總和。從科舉制度與行政道德兩者的關系來看,科舉制既有助於封建王朝的行政主體—一官吏的道德教育,對造成清廉的吏治有一定作用;同時,科舉制度把讀書——一應考一做官——發財連在一起,它本身對從政者的靈魂不能不說是一種腐蝕,科舉產生的行政官員中,既有大量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勤政廉政之輩,也有不少的「做大官發大財,做小官發小財
科舉制度簡介
科舉制度是指朝廷允許普通人士和官員自願向官府報名,然後經過分科考試,依照成績從中選取人才和授給官職的一種制度。科舉制度是唐朝開始正式實行的,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緊緊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結束於清朝光緒二十七年最後一科進士考試。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經歷著幾個時期:
隋朝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隋朝統一全國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就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度代替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
唐朝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完備時期。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明經、進士。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朝廷所設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以及各地的州、縣學館的學生,當時稱為生徒。他們在學校內考試合格之後便可以參加朝廷於尚書省舉行的科舉考試,也稱為省試。二是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可以向所在的州、縣官府報考。地方州、縣逐級對他們進行考試,合格的人被動刀京城長安參加尚書省的省試。這樣的人叫做鄉貢。凡是被舉送參加省試的考生,可稱舉人,省試被錄取稱及第。第一名稱狀元或狀頭。科舉考試及第者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尚不能直接得到官職,還須經過吏部的考試,才能被授予官職。吏部的考試是在每年十月以後,次年的夏天來臨之前,吏部便要按照「三注三唱」的程序公布考試人員所得到的官職,並經尚書、門下兩省和皇帝批准之後,以皇帝的名義發給委任文書「告身」。
宋朝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宋朝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階層逐漸擴大,想任職官吏的人在經濟實力日益雄厚的同時,迫切地要求通過科舉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宋朝的科舉制度與唐朝相比,有著顯著的發展。第一,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任用的范圍。唐代錄取進士及第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朝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及第,二等稱賜進士出生,三等稱同進士出生,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唐代錄取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實際授予官職還須通過吏部考試一關。而宋朝一經錄用便可任官,排名在前的即可得到高官。宋朝還不限制應試者的出身,甚至僧道之人也可以參加科舉。第二,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由皇帝親自殿試考選,考生一律成為天子的門生,避免考生與主考官之間以師生為名結成同黨。第三,從宋代開始,科舉正式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封密起來,謄錄就是將考生的考卷另行抄一遍。這樣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都無從辨認,做到絕對的公平競爭。這些方法都被後來明清所繼承。第四,在考試的內容上,改變了唐代只考詩賦的做法,進士科增加了經義等內容,還設有「明法」科,「試律令,《刑統》大義、斷案,」考中者任司法官員。
明朝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明代的科舉制度在程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中鄉試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中會試者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通過逐級考試,統治者可以從中挑選最有用的人才。明代科舉考試內容的重要變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確立。明太祖朱元璋採取劉基的意見,規定各級考試專用四書五經命題,作者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幾家的經義解釋來回答,絕不允許抒發自己的見解。明憲宗時,更創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對偶。堆砌雕琢,完全脫離社會現實。所以比唐宋詩文取士,更禁錮人們的思想,使科舉制度完全服務於皇帝專制的需要,同時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
清朝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時期。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科舉只是為漢官鋪設的一天參加政權的階梯。科舉考試的內容,仍然採取明時的八股文,用以禁錮士大夫的思想。之後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嚴厲,但由於科舉制度本身的弊端,舞弊越演越烈,成為歷史進步的障礙,所以最終只有走上被消滅這條道路。
總體來說,科舉制度的實行在古代是積極多於消極的。從個人角度來說:它的積極性體現,一個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進入朝廷,高榜題名,然後陞官晉爵,光宗耀祖,飛黃騰達,全家富貴,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舉考試。它的消極性體現,假使一個普通人士極度看重他的名望或是某些其他原因一心要成為官吏,便投住一生的心血埋頭苦讀,本可以開始其他路途發展的機會,但全都不去考慮,有些人還是到死的那天都不能高中,不能夠成全他畢生的願望,含恨而終。所以有的時候也不能一味地將科舉視為殊死搏鬥的政治戰場,白白虛度大好光陰,漸漸加速社會的腐敗。從社會角度來說:它的積極性體現,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讓他們明白考科舉可以是一條很好的出路。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提高社會的行政效率。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科舉制度成為了選拔官吏唯一公正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考試和做官三者聯系,把權、位和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更加促進了文學的繁榮昌盛。它的消極性體現,作為一項文官選拔制度,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及近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龐大的群落,當然也會滋養不少貪官污吏或卑鄙的害群之馬,做官位卻不做其事,皇帝賦予父母官的政策等得不到實施。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得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他們原本活躍的思想,對學術文化的發展沒有推動作用,反而敗壞了良好的社會風氣,直至最終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科舉制度這樣一路走來,經歷了不斷的改革,不斷的進步,至此古代的科舉考試演變成現在的高考。其實現在的高考也有一些當時的科舉制度歷史存在,兩者有著相似性,像當時採用糊名的方法來批閱試卷,現在的高考制度也是需要糊名的,這樣可以杜絕徇私舞弊現象。像科舉考試是選拔全國各地最好的人士,高考也是全國性的,這樣有利於更多的精英薈萃,一山還有一山高的匯總。像當時都是選舉考試第一名的,任職的官位就越高。現在的高考也是選取分數最高的就讀最好的大學,以分數高低決定前途。其次現在的高考制度比古代的科舉制度具有先進性,古代的科舉制度要在學堂住上三天三夜,直到考試圓滿結束。而現在的高考不必這樣,只是需要兩天時間分科考完四門課程。古代的科舉制度只允許男子考,做官的更是堂堂男子漢,而現在的高考男女皆可考,廢除了性別歧視制度。古代的科舉制度是為封建社會不同等級成員間的相互轉變創造了條件,通過考試決定做官的機會,高中之後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現在的高考是通過考試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感興趣的專業就讀,將來朝著自己的理想發展和最終獲得求職的機會。古代的科舉得了第一名之後就是狀元,沒有再高的學位,而現在的高考制度之後就是本科生,甚至繼續考研究生,博士,博士後,步步高升。古代的科舉制度在滿清曾經出現舞弊案興大獄,江南科場獄等混亂局面,手段陰險毒辣,令社會人士都人心惶惶。而現在的高考中也存在舞弊事件,但隨著科技手段的運用以及懲罰手段的嚴厲性,所以概論已少之又少。
因此,科舉制度與現在的高考有其關聯對應性,國家正在一步步完善各項不足,一項制度的實行必定有利有弊,怎樣做到盡善盡美正是中國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國家輸送和培養各行各業的人才還是付諸於現在高考的制度,必須做到公平原則,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國民綜合素質,這是振興中國的必然之道。
補:生員具體需要什麼程序經過哪些考試才能成為貢生?
殿試——貢士在皇宮的殿廷上參加由皇帝親自出題、監考的考試叫殿試,殿試考中者稱進士。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其制始於唐武則天時,以後各朝代一直沿襲。
清朝的殿試自順治三年(1646年)開始舉行。殿試的地點,清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在太和殿丹墀前,雍正元年(1723年)因天氣寒冷又移到殿內進行,乾隆以後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殿試策題一般都由皇帝親命。為防止漏弊,由讀卷官密擬策題,當即送皇帝閱定之後由監試御史臨場監督,連夜印刷,印刷的場所戒備森嚴。貢生答卷後,由讀卷官閱卷。試卷經過反復閱定後擬定名次,並將前十名試卷隱去姓名、履歷、三代,進呈皇帝欽定名次。
名次定出後,試卷官引前十名進見皇帝,之後書寫大小金榜。小金榜送皇帝御覽,大金榜則於傳臚之日張掛於長安左門外,之後還要在太和殿舉行金殿傳臚儀式,這是皇帝宣布進士登第名次的典禮,十分隆重。清朝的進士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前三名又分別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授予翰林院修撰及編修等職。
『捌』 反映古代科舉制度下讀書人與科舉制度的小說是什麼
清代小說家對科舉制度的反思——以《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為最。科舉取士是中國古代社會一項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然而發展到封建社會末期,古板的"八股取士"逐漸喪失了其積極意義,淪為傷害讀書人乃至全社會的毒瘤。《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之作者蒲松齡、吳敬梓都經歷過科舉,作家的痛苦經歷使得他們能夠痛定思痛,對讀書人整體的精神世界做出真實的反映。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玖』 明清小說中怎樣體現儒學為主道學為輔的結構特徵
明清小說的結構特點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本講以明清小說的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為視點,試圖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描畫出明清小說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說與傳統文化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傳統文化給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而明清小說又將傳統文化空前地發揚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衍繹中予以創造性的闡說。
1、史傳色彩--世俗文學的歷史依傍
中國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源出於「紀實」的傳統小說,與史官文化有著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密切關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傳的烙印,史傳性是中國傳統小說最重要的民族特徵。盡管明清小說帶有濃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無論從衍說故事之形式還是從諷寓教化之動機出發,都深深地受到了史傳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題材的史傳性 觀念的史傳性 小說藝術的史傳性
2、懲勸教化--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典小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久深遠,而將這種影響合理化、具體化者,則是小說理論中的「懲勸教化」說。幾乎可以說,「懲勸教化」模式籠罩了整個封建時代的小說創作。
重視小說的教化作用 懲勸模式牢籠創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國後,一直在文化形態上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本土上產生發展成長的宗教,它與古代小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尤其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對古代小說影響深刻。佛道所創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譎變幻的仙道法術,因果業報的結構,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說母題,無疑為小說世界帶來了奇觀異彩。
小說描寫空間的拓展 小說人物畫廊的豐富 小說情節的奇譎變幻
二、明清小說的內容拓展
就題材而言,明清小說可謂是包羅萬象,空前豐富。明清小說全方位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敘事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特點,使文學對社會生活的表現,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寬廣和深入。城市經濟和市民階層的凸起,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社會理想又給文學注入了新的思想內涵。
1、題材內容的空前豐富
題材豐富,內容多樣是明清小說的突出特點。除了在民間流傳蘊育多年而經文人加工的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說外,小說作者的筆觸更是切近了現實生活。直接描寫社會世態人情的世情小說的出現,是小說題材開拓上的重大突破,標志著小說創作進入了成熟發展的新階段。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英雄傳奇 神魔小說 諷刺小說 俠義公案小說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現
明清文學觀念的演進,使世俗現實生活日漸成為小說關注的焦點,以現實生活為描摹對象,通過家庭、愛情、婚姻的糾葛變化、盛衰興亡,來反映社會人際關系,展現時代風尚面貌,提供生動完整細膩的社會生活畫卷,這是明清小說的突出貢獻。
愛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場黑幕,社會丑態
科舉禮教,人生百態 日常生活,世情風貌
3、社會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國古代小說素有理想探索的傳統,在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和宋元話本中,往往通過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現理想。明清小說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實地描摹世態,批判社會;一方面則探索社會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現理想境界。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對社會現實人生的熱忱關注。
社會政治理想 愛情婚姻理想 人倫關系理想
三、明清小說的藝術成就
到了明清小說,敘事藝術已趨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種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為繁富的鴻篇巨制,其間有宏大精緻的結構,引人入勝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豐富多彩的語言,無微不至的描繪。文學的表現力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完備,《紅樓夢》的問世,更是標志著中國古典文學走到了它的巔峰。
1、完備精湛的敘事結構
作為敘事文學的典範作品,明清小說在敘述方式和情節結構上的成就不同凡響。無論是章回體的長篇小說,還是精巧綿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優長。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結構宏偉,能在尺幅之間,舒展歷史風雲,飽覽英雄人物,追尋歷史進程。世情小說則脈絡清晰,精巧細密,逼真地反映現實生活,展示生活樣貌。
從事件結構到人物命運結構 從平鋪直敘到立體交錯
從單線縱深到全方位鋪展 從主線突出到一線兩描寫
2、性格豐滿的形象塑造
從歷史傳奇中人物刻畫的類型化、平面化,到英雄傳奇的個性凸現,直至世情小說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說在人物形象刻畫上成就非凡。將情節事件發展與人物性格密切相連,細膩委曲地傳遞人物的情緒心聲,在對比映襯中凸現性格,描繪出人物的心靈成長史……明清小說中風韻獨具、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顯示了敘事文學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飛猛進。
因人設事 曲盡人情 相依相存 發展變化
3、曲描細敘的藝術刻劃
由敘事為主,轉向以描寫為主,明清小說在藝術描寫上漸趨細膩逼真,無論形象塑造、環境描寫、細節刻劃,還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圖描摹生活,筆參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見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藝術感染力。
『拾』 列舉反應科舉制度的中國明清小說書名
三言二拍,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