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描寫古代時間小說詞

描寫古代時間小說詞

發布時間: 2021-07-04 01:21:06

㈠ 形容時間的古代詞語

(一)古代時間計量詞的長短
晝夜~彈指~須臾~瞬間~剎那:根據印度《僧只律》中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據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24小時有480萬個「剎那」,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30個「須臾」.一「晝夜」有1440分,一「須臾」等於48分鍾,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我們常用的一「剎那」應該是0.018秒.
古時指一柱香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鍾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鍾.
「一盞茶」指喝一碗茶的時間,從端上來開始,然後慢慢品嘗,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夏天要15分鍾,冬天10分鍾都用不了.
「一袋煙」是說用:過去百姓自己用竹竿或樹根製作的煙斗,吸煙時,應該從腰間取出煙斗,然後用手在放置煙絲的布兜里取出煙絲,在前面放煙絲的小孔里放一捻〔就是食指和大拇指捏的一點煙絲〕煙絲,然後點火,嘴在另一頭吸,一般能吸3-4口煙,然後就把燃成煙灰〔一般都不能把煙絲全部燃完〕的煙絲和煙灰磕出來,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分鍾左右.「一袋煙的工夫」指得就是很短的時間內.

㈡ 描寫古代的小說

醉玲瓏
千千錦瑟戲中織
跨越千年來愛你
若愛只是插肩而過
意難忘
執手千年
梨花雪後
蘭陵繚亂
帝王業
冷宮太子妃
定諸侯
風槿如畫
但願長醉不復醒
孤芳不自賞
穿越成公主的孩子
且珍行
鳳求凰
不辭冰雪為卿熱
綰青絲
灼墨桃花盡嫣然
何以長恨復相思
開盡梨花
都是電子書,可以下的
派派小說論壇中有很多,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下了

㈢ 有關古代時間的詞語

很多啊

惜時成語 :

  1. 光陰似箭:形容時間過的很快,好像飛箭一樣快速。
    2.一刻千金:比喻時間非常寶貴。

    3.日月如梭:形容時間過的很快。
    4.白駒過隙:形容光陰消逝的很快。

    5.石火光陰:形容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
    6.寸陰是競:形容光陰的可貴。

    7.歲不與我:指時間不待人,比喻時間的可貴。
    8.彈指之間:比喻時間極短。

    9.烏飛兔走:形容歲月匆匆流逝的一意思。
    10.寸金難買村光陰:形容光陰是無價之寶,引申為愛惜光陰。

    形容時間寶貴的成語
    快:日月如梭、光陰似箭、歲月如流、稍縱即逝、白駒過隙
    慢: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如隔三秋
    寶貴:尺璧寸陰、一刻千金、一寸光陰一寸金

  2. 這是描寫時間的成語
    1. 日積月累
    2. 日暮途窮
    3. 日日夜夜
    4. 日新月異
    5. 日以繼夜
    6. 分秒必爭
    7. 千鈞一發
    8. 千秋萬代
    9. 千載難逢
    10. 窮年累月
    11. 日落西山

  3. 表「年」的詞語:除了歲、載、春、秋、春秋等詞語表示外,祀(殷代稱年為「祀」)、霜(賈島《渡桑乾》詩「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放憶咸陽。」中的「霜」即年。)、稔(谷一熟為稔,故也謂「年」為稔)也是年的表示詞語。

    歲暮:表示年終、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則指二十日(天)。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農歷十六「既望」月團圓。

    侵晨:指天正亮。

    質明、拂曉、破曉:皆指剛剛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為旦日。

    旦旦:連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與夕。

    中夜:指半夜時分。

    夜闌:指深夜時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約指中午十二點。

    光陰、歲月:皆指時間。

    少頃、俄頃、少間:皆指一會兒的短時間。

    須臾、瞬間、剎那、隨即、尋、俄、旋、遽:皆指極短的一小會兒時間。

    「朔」日:稱農歷初一。

    「望」: 稱農歷十六為「望」月團圓。

    晦:農歷每月尾日為晦。

    日:稱每一天。

    旦:稱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稱每一天的傍晚。

    除此之外,象烏飛兔走、白駒過隙、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也都是表示時間的詞,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另外,在我國古代沒有發明計時用的時鍾之前,白日計時用的是「日晷」,以日影的移動算時間;夜晚計時用的是「更漏」。我國直到明代才有了時鍾的出現。二、一天內的時間表示詞

    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這十二個時辰又有特定的名稱與今天的二十四小時記時法相對應。現試列表如下:

    古名稱 時辰 現在記時

    夜半 子時 相當於23——1時

    雞鳴 丑時 1 —— 3時

    平旦 寅時 3 —— 5時

    日出 卯時 5 —— 7時

    食時 辰時 7 —— 9時

    隅中 巳時 9 ——11時

    日中 午時 11 — 13時

    日die 未時 13 — 15時

    晡時 申時 15 — 17時

    日入 酉時 17 — 19時

    黃昏 戍時 19 — 21時

    人定 亥時 21 — 23時

    明確了古人的記時法,我們對古文中涉及到的時間名稱就容易理解了。比如「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的「雞鳴」就是指晚上一時至三時。三、季節月份的時間表示詞

    在我國,季節與月份常用的別名也很多。現列舉如下:

  4. 1. 月份的代稱(異名)

    一月:正月、孟春、寅月、首春、元陽、初月、開歲、初春、

    二月:仲春、卯月、仲月、杏月、麗月、花朝

    三月:季春、辰月、暮春、杪春、桃月、蠶月、

    四月:孟夏、巳月、清和、槐序、槐月、麥月、麥秋、

    五月:仲夏、午月、蒲月、榴月、中夏

    六月:季夏、未月、暑月、荷月、暮夏、

    七月:孟秋、申月、巧月、首秋、初秋、蘭月、瓜月、涼月

    八月;仲月、酉月、中秋、正秋、桂月、爽月

    九月:季秋、戍月、暮秋、菊序、霜序、菊月、詠月

    十月:孟冬、亥月、初冬、良月、陽月、開冬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暢月、復月、龍潛、雪月、冬月、大呂、

    十二月:季冬、丑月、嚴冬、嘉平、暮平、臨月、臘月、風杪、殘冬、冰月、歲暮

    2 .四季的代稱

    春季:初春、早春、陽春、芳春、暮春

    夏季:初夏、中夏、暮夏、九夏、盛夏、炎夏、三夏

    秋季:初秋、中秋、暮秋、三秋、金秋、九秋、清秋、高秋、霜秋、霜天

    冬季:初冬、中冬、寒冬、九冬、暮冬、雪冬、冷冬、隆冬

    四、有關時間的詞語:

  5. 咫尺 荏苒 頃息 輕蹺 翹足 拈指

  6. 千秋 俛仰 捻指 磕搭 兼秋 昏旦

  7. 忽忽 咄唶 彈指 叱嗟 指顧 轉眼

  8. 轉漏 轉目 坐看 旋背 遙遙 十年

  9. 食頃 倏爾 瞬忽 萬劫 無捻指 一反手

  10. 羊胛熟 一晃眼 赤緊的 不終朝 不逾時

  11. 暫且 自從 前後 何時 畫箭 鼓轉

  12. 宮點 方纔 而上 方才 等到 暗轉

  13. 剎那 下子 一上 以降 以至 一刻

  14. 有會兒 有會子

  15. 眨眼 轉頭 轉手 走馬 如寄 屈指

  16. 立談 塵露 旋踵 一閃眼 不旋踵 熟羊胛

  17. 五、表示時間的成語:

  18. 不可磨滅 常年累月 成年累月 此一時,彼一時 從長計議

  19. 黃金時間 兼程並進 經年累月 愛日惜力 酒余茶後

  20. 流光瞬息 白駒過隙 白首相知 白頭如新 百代過客

  21. 彼一時,此一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可同日而語 不期而遇 不失時機

  22. 察今知古 猖獗一時 唱對台戲 處心積慮 喘息之間

  23. 寸心千古 寸陰尺璧 寸陰是惜 蹉跎自誤 帶礪山河

  24. 旦夕之間 旦夕之危 彈指之間 道遠日暮 地久天長

  25. 地老天荒 斗轉星移 讀書三餘 對酒當歌 咄嗟便辦

  26. 咄嗟立辦 分秒必爭 覆亡無日 俯仰之間 古今中外

  27. 更仆難數 光陰似箭 貴陰賤璧 光陰荏苒 呼吸之間

  28. 河山帶礪 後會有期 緩兵之計 華不再揚 河清難俟

  29. 積重難返 禍不旋踵 積年累月 見縫插針 積日累久

  30. 禍在旦夕 幾盡一刻 經久不息 曠日彌久 久而久之

  31. 累月經年 苦心積慮 曠日持久 立談之間 流光易逝

  32. 流年似水 礪山帶河 磨刀不誤砍柴工 忙裡偷閑 難更仆數

  33. 年深日久 人命危淺 千秋萬代 人生如朝露 日久天長

  34. 日旰忘餐 騏驥過隙 日積月累 青山不老 日不暇給

  35. 日上三竿 日復一日 稍縱即逝 十年窗下 日月如梭

  36. 三餘讀書 師老兵疲 時過境遷 時不我與 時不我待

  37. 歲月蹉跎 瞬息萬變 天長日久 似水流年 天荒地老

  38. 曇花一現 碩果僅存 跳丸日月 天長地久 偷安旦夕

  39. 席不暇暖 五世其昌 萬古千秋 危在旦夕 宵衣旰食

  40. 物換星移 五日京兆 夏蟲不可以語冰 遙遙無期 夜長夢多

  41. 一彈指頃 夜以繼晝 星移斗轉 一日三秋 一刻千金

  42. 一寸光陰一寸金 一時半刻 一朝一夕 一年半載 一來二去

  43. 與日俱增 爭分奪秒 卒然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與時消息

  44. 不遑暇食 不時之須 不旋踵 尺壁寸陰 喘息未定

  45. 動如參商 咄嗟之間 匪朝伊夕 光陰如箭 後會無期

  46. 計不旋踵 間不容礪 間不容瞚 敬時愛日 酒餘茶後

  47. 刻不待時 坑灰未冷 歷久彌堅 歷日曠久 禮先壹飯

  48. 命在旦夕 年深歲久 千金一刻 遷延歲月 蹺足而待

  49. 日不我與 日不移影 日出三竿 日短心長 日久年深

  50. 日久歲深 日久月深 日日夜夜 日許多時 日征月邁

  51. 三頭兩日 桑蔭不徙 少縱即逝 師老兵破 石泐海枯

  52. 視日如年 時異事殊 時移世異 倏忽之間 瞬息之間

  53. 隨時隨地 亡不旋踵 枉費工夫 枉費日月 囂張一時

  54. 新學小生 揚眉瞬目 遺恨千古 一饋十起 以日為年

  55. 議事日程 以夜繼日 逾年歷歲 兆載永劫 朝種暮獲

  56. 整年累月 只爭旦夕 只爭朝夕 白兔赤烏 不遑寧息

  57. 不遑啟處 窗間過馬 此一時彼一時 積年累歲 積日累歲

  58. 積日累月 積時累日 積歲累月 積重不反 積重不返

  59. 積重難反 間不容瞬 酒後茶餘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窮年累世

  60. 日長似歲 日邁月征 死不旋踵 轉眼之間 月懷一雞

  61.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一登龍門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㈣ 古代描寫時間的詞語早上_________________中午__________________傍晚_________________。

早晨一般稱作「旦」;黎明時分稱「質明、拂曉、破曉」,剛剛天亮 ;「侵晨」是指天正亮;「朝」。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

表示中午的:日中。 將近日中叫「隅中」。

表示傍晚的: 暝、暮。太陽西斜叫「昃」。
莫,會意字,日入草中,太陽落在草叢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

「中夜」指半夜時分;「夜闌」指深夜時分。

㈤ 古代關於時間的詞語

古中國的時間單位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鍾。
古時指"一柱香"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鍾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鍾。而現在的香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為計時參考。
喝一碗茶的時間,從端上來開始,然後慢慢品嘗,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夏天要15分鍾,冬天10分鍾都用不了。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台上見過。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鍾,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光陰似箭 日月如梭 白駒過隙 期年



夜闌
翼日
薄莫
未幾
曩昔


已而
逾午
斯須
爾來
少頃

旦日
侵晨
無何
須臾
兼旬

㈥ 求幾本描寫古代的小說

紅袖添香小說網
古代言情
1. 明朝好媳婦
夫君離譜到家,一心想著怎麼把她這個下堂妻掃地出門
2. 家斗:沉香娘子
夫君腹黑,兄弟不合,妯娌相爭,姐妹翻臉,怎一個亂字了得
3. 愛妃,不要逃
她是即將出嫁的新娘,他是即將娶妃的太子。她叛逆,他抗婚
4. 皇妃不好惹
她輕揮衣袖,瀟灑地離開,想過自在的生活,卻被各色美男追逐
5. 廢棄小太後
一朝穿越她居然淪為一個後宮中資歷最深的太後,16歲小寡婦
6. 前世情債(免費全本)
剛到古代就被某冷麵男當做奸細,對本姑娘極為藐視
7. 冒牌失寵妃
靈魂穿越,附身到了那位弱不禁風的失寵王妃的身體里
8. 霸君系列:代嫁下堂妃 陪嫁入宮,卻在被迫穿上鳳服,成了敵國君王的人質

㈦ 寫古風小說。年代怎麼寫,xx十幾年這樣的。

xx是年號,一般來說寫古風小說(非架空)定年號也就這么幾個步驟:
1、確定朝代,清朝的皇帝比如康雍乾,他們都是不分年號的,所以都是「康熙xx年」
2、確定皇帝,在一些混亂的年代,歷史在網上查找不夠詳盡,像南北朝之類的,可能需要查文獻,這個時候定下來某一個皇帝的時間表會比較好寫,不至於讓讀者混淆。
3、查皇帝在位的國號年號,這個就比較簡單了,不僅網上能找到,每一本歷史書(非義務教育類)裡面都會有,貌似現在漢語詞典附錄頁也會有(手邊沒有詞典,憑記憶的)
4、定年份,如果不是非常考據的話,這個年份就可以隨便寫了,但是注意不要超過這個年號的使用期限,因為皇帝在位也會隔幾年換個年號的。

㈧ 寫古代的小說常用的詞語,短語,以及一些常識

官品各個朝代不同的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這里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明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清代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回答者:音花名偵探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1-13 12:00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100% (1)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唐代科舉考試的實質只是上層社會內部的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庶族從豪族手裡分權,遠不是真正的「廣開才路」,在全會社范圍內挑選人才。所謂「為國選才」幾乎只是一句空話。 唐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在社會上層中選拔人才, 中層的都很少,更不用說下層了。
評論者: leo1234 - 童生 一級

--------------------------------------------------------------------------------

亂呀
評論者: joedie4444 - 助理 二級

--------------------------------------------------------------------------------

簡潔些會更好了
評論者: joedie4444 - 魔法學徒 一級

--------------------------------------------------------------------------------

更多>>

其他回答 共 3 條

四書五經
不知道啊,有的人背呀,考一輩子也考不上
普通的?十幾年吧.
科舉害人啊!它是封建統治的工具!!!!1
回答者:himtuipd - 童生 一級 11-13 11:33

--------------------------------------------------------------------------------

科舉簡史

隋朝的科舉情況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後,廣大中小地主的勢力得到加強,要求做官參政的願望也愈加強烈。科舉制度不但能滿足這種願望,而且能更廣泛地發掘、籠絡人才,因此成為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的科舉情況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舉制度開始系統和完善起來。

在政府各級學館學習的生徒和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都可參加科舉,此外還有現任官員參加的科考等。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科,稍後又開設了制舉和武舉。

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宋朝的科舉情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發展。

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科、制科、詞科、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進士、明經等科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職。

元朝的科舉情況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統治者實行的科舉制度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

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級。在鄉試、會試時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數民族只考兩場,而漢人則須考三場。御試時,雖然考生都考策問一道,但前兩種人僅限五百字以上,而漢人必須在千字以上。在考試內容上,漢人的題目也比較難。

明朝的科舉情況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舉考試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考生通過縣試和府試後稱為童生,就可以參加進士科的正式考試,考試中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試是國家科舉正式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院試之後是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鄉試取中的稱舉人,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貢士還要參加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賜進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清朝的科舉情況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舉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試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進士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

清朝科舉考試中也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間考試內容增加了詩賦,以後院試、鄉試、會試都必須考詩,稱為試帖詩。

㈨ 古代關於時間的詞

古中國的時間單位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鍾。
古時指"一柱香"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鍾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鍾。而現在的香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為計時參考。
喝一碗茶的時間,從端上來開始,然後慢慢品嘗,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夏天要15分鍾,冬天10分鍾都用不了。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㈩ 古代架空怎麼寫時間不能寫一幾幾幾年吧小說需要,急

如果是我的話,我開頭會寫「億萬年前,xxx地,情況咋樣,等等」中間的用一天,四天,一個月啥啥的,如「僅用三個月,這個小組順利完成任務」中間的故事按常寫,寫了很多的時候,女主可以感慨來點出時間「來到這個大陸10年了,一步一步從底層爬到現在」等等

熱點內容
2014全年日本輕小說銷量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3:27:42 瀏覽:198
穿越架空言情小說女強 發布:2025-07-07 23:19:18 瀏覽:614
草根小說崛起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7-07 23:17:13 瀏覽:727
神婆姜蘇這樣類型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7 23:16:23 瀏覽:247
馮夭夭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7 23:07:40 瀏覽:751
中篇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07 23:02:07 瀏覽:269
射鵰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7 22:55:32 瀏覽:730
金庸小說里的人物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2:30:52 瀏覽:476
電子說排行榜修真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07 22:30:36 瀏覽:34
腹黑異界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2:05:11 瀏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