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筆記體小說pdf
『壹』 明清筆記小說的著作有哪些
有一套書,叫做《中國歷代筆記小說大觀》,那裡面收錄了很多明清筆記小說。如:《浮生六記》、《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今世說》、《剪燈新話》、《醉茶志怪》
『貳』 什麼叫筆記體志怪小說
就是聊齋志異了,蒲松齡的!看了就明白哦!
『叄』 [ ]是筆記體志怪小說集,著名的篇目有[ ][ ]
是文學常識:《搜神記》,筆記體志怪小說,作者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干寶。《干將莫邪》
就是聊齋志異了,蒲松齡的!看了就明白哦!
<聊齋志
『肆』 中國古代筆記體小說的發軔之作是
解釋如下
中國古代筆記體小說的發軔之作是:《世說新語》
所謂發軔之作,就是指首次出現的作品或第一部作品。發軔本義拿掉支住車的木頭,使車啟行。借指出發。軔,支住車輪轉動的木頭。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
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筆記體小說集,也就是中國古代筆記體小說的發軔之作。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坊間基本上認為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撰寫,也有稱是由劉義慶所組織門客編寫。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三卷。
『伍』 中國最早的一部筆記體小說集是
世說新語 是我國最早的筆記體小說集,作者是南北朝宋的著名文學家劉義慶
『陸』 古代筆記體與傳記體小說簡略的說有哪些異同
①文言小說深受史傳文學特別是《史記》的影響。大部分文言小說都是傳記體。白話短篇小說基本上也是人物傳記的體例。總之無論文言或白話短篇小說都是縱向地順序地講述人物的一生中幾件重大事件,有頭有尾,而少有西方短篇小說那樣橫切人物片段生活甚至只描寫一個瞬間的心理活動。
②長篇小說一部分由「講史」發展而來。說話藝人依據的重要材料是史書。受《史記》分為傳記合為通史體例的影響,「說話」藝人要把長篇故事分若干次講完,一次講述一個故事,這就造成「講史」話本基本上是把短篇故事聯綴在一起的體例 。長篇小說另一部分由「小說」演變而成,這類長篇小說更是短篇連綴體。到了《金瓶梅》出現,長篇小說才擺脫了線性結構,發展為網狀結構。
③史傳文學是歷史家為歷史人物作傳,說話是說書人講述人物故事。因此,中國長短篇小說多是第三者敘述而沒有第一人稱的寫法;大多是順序敘述人物和事件,極少運用倒敘、插敘手法。
『柒』 求幾部筆記體小說
1. 綠窗新話 作者 : (宋)皇都風月主人 編/周楞伽 箋注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唐摭言 作者 : [五代]王定保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3. 世說新語校箋 作者 : 徐震堮
出版社 : 中華書局 4. 世說新語 作者 : 劉義慶/劉孝標/王先謙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括的《夢溪筆談》、蘇軾的《志林》、庄季裕的《雞肋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周去非的《外代答》、周密的《癸辛雜識》和《武林舊時》
『捌』 筆記體小說是什麼
筆記體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是具有小說性質、介於隨筆和小說之間的一種文體。筆記體小說多以人物趣聞軼事、民間故事傳說為題材,具有寫人粗疏、敘事簡約、篇幅短小、形式靈活、不拘一格的特點。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玖』 筆記體小說是什麼類型的小說
你問的恐怕是筆記小說吧
關於筆記小說:
筆記小說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向的小說創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特徵。「筆記」使其在記敘上獲得了一種散文化的記敘空間,在這一空間里,作者可以敘述,也可以表達別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說」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和創作,由於「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又可以使「小說」創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敘述相互交叉,使其優勢十分明顯。而筆記小說中的民間文學因素也是十分濃郁的,如在筆記小說相對較為成熟的魏晉、唐、宋時期以來的的《搜神記》《世說新語》《太平廣記》等,則是這方面的代表。爾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筆記小說,又達到了相當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視角與視點,均是平民化與帶有十分明顯的民間文學特色的,包含了許多傳說、寓言、掌故、軼事,尤其是蒲松齡的《聊齋志》更帶有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它不僅是平民化的視角,即換句說,「是老百姓眼裡的世界」,而且敘述及語言方式上則更是濃墨重彩,人物呈現出的想像與創造力,營構的鬼、狐世界,細節的誇張與變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質及象徵意義,注重環境氛圍的營造和人物與故事情節,則是他最大的特色。
但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十分重要的,盡管許多細節以及故事情節、甚至人物都是虛構、誇張、變形的,但其作品從整體和宏觀上卻極其高度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質真實。或許,無論是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它們都因吸取了民間文學的豐富營養進行文學創作,才有了這異曲同工之妙。
現在新筆記小說的創作雖然還處於再創造與試驗的階段,它正方興未艾,但我相信經過許多人的努力,人們一定會使新筆記小說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