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小說

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05 02:58:54

㈠ 求一本帶有中國古文化特色的小說

三國之名門二公子

㈡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有

四書五經裡面的全部是代表!!各種名著 史記 資治通鑒 四庫全書 太多了!!!

㈢ 中國古代小說與地域文化發展的關系

中國古代小說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應該還是很緊密的,因為這些小說都是某一個地方的人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摻雜這個地方的一些故事,或者說是傳說之類的,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和對於文化之間的關系很緊密,他同時也是地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㈣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1、《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2、《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

《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叛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抵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

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3、《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4、《牡丹亭》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5、《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㈤ 進來看看!!!!!!我發現自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比如作作詩、欣賞中國古代小說和史書、還有就

不能以這種敵視的態度看待外來文化,取長補短,趨利避害,然後更好的發展。還有,中國文化其實很富有包容力的,就如對待佛教等等。

㈥ 中國古代小說都盛行人與鬼神相戀,為何直到現在還有這種文化的存在

因為這種文化是在我國古代是長期存在的,也就漸漸變成了一種直覺,即使是到了現在,印象中依舊有這種文化的存在。這種文化其實就是“鬼神文化”,盡管大多數人都是不相信“鬼神文化”的,但是文化的輸出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相不相信一回事,碰不碰觸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類似於小說中人鬼相戀的例子數不勝數,在影視劇中頻頻出現,所以潛意識中這種“鬼神文化”還是存在的。

隨著文化的發展,人鬼之戀反而成為了一種小說題材,平常乏味的生活讓大眾逐漸找尋不到樂趣額,漸漸就有了小說的存在,人與鬼之間的跨種族之戀更是很快有了市場群體。而且單拿《聊齋志異》來說,經過這部經典的鬼怪小說演繹、改編出來的影視劇數不勝數,更是不斷被翻拍。如此高的視野出場率,這種“鬼怪文化”自然而然就存在。

㈦ 由中國小說發展史看中國文化

以前不想說,就現在的YY小說就可以讓整個中騰飛.升天去了

㈧ 中國古代列 舉題文化明清四大小說及其主題

西遊記:廣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會,歌頌了對天宮、地獄統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爭。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到西晉初年三國歸晉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蜀魏吳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水滸傳:作為中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水滸》生動的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特別是通過寫眾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反抗道路,鮮明的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

紅樓夢: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揭示現實社會、宮廷、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對封建的科舉、婚姻、奴婢等級制度及社會統治思想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㈨ 中國傳統文化對古代小說創作的影響

首先,你要知道傳統文化四個字的概念。傳統文化,上古先秦前就有商周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有百家爭鳴。其中《周禮》在祭祀,朝會,婚喪等各方便都形成了一個嚴格的制度甚或禮儀。而在漢武之時,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了天人感應一說。自此,董仲舒釋義之儒學,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
關於小說,本意是指瑣碎的言論。直至班固所著《漢書》,乃將小說列於史書之上,定義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也。自此,小說一詞流傳至今,含義更與現代思想相近,是以筆者取之作答。
小說,本就是表現了百姓生活百態及思想意識,從最早的人物隨寫的筆記,到明清時期以至巔峰。展轉至今,小說分為傳統小說,網路小說,已經是形成了一股龐大的思想文化。
至於說到傳統文化對古代小說的影響,是要區分歷史時期的。如宋元時期的《西廂記》,因宋朝受朱熹理學影響,對女子進行了從身體、行為到思想,再到社會地位的束縛,是以《西廂記》這種描寫在理學規范之下的團圓愛情故事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中葉,明政府黑暗到腐朽不堪,有明之士既無可奈何?又和不以書寄情呢?是以,有了《金瓶梅》。
其實說來說去,小說,有人寫,有人看,皆不過是眾人對現實生活的訴求。或因不滿現實社會,以披露、泄憤為訴求;或為追求理想;又或為不可實現之夢所訴求……
總的來說,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乃一脈相承,是以,中國的小說,總是脫離不了中國的傳統思想,如道家的陰陽學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墨家的非攻(反對戰爭),兼愛(平等相愛),明鬼(重視文化傳承),天志(掌握自然規律)等,而又如法家等學說,這里還需要再提嗎?君不見如今我國乃是以法治國?若有疑問提起西方國家,可我卻覺得君主立憲算不得法制。
凡此種種,形成了如今的社會人文。文化的影響,催生社會的演變,社會在演變的過程中人心思亂,人心亂則山河不穩,不穩則有動盪現。動盪之時,社會禮儀崩壞,百姓遭受殘酷,命運面前,既實現不得,難道還不允其訴求?
—————————————
就說到這里吧,你的命題實在太大,縱是數十萬字也說之不清。更何況,我自身才學淺薄,勉強答得,亦是不全,乃非正解。哎,早上起來口渴,看到這個,忍不住胡說八道了一通,對與不對,望自斟酌。

㈩ 和中國古代文化有關的書籍都有什麼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作。書中還保存了一些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像豐富,清新活潑。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它記載了黃帝到漢武帝時長達三千年的歷史,其人物傳記開我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史記》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豐碑,給後人以無盡的啟示和深遠的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書」、「五經」:「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為《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再加上《論語》、《孝經》為「七經」。
《楚辭》: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是西漢末年劉向搜集輯錄而成。後人又稱楚辭為「騷體」。《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諸子集成》:原國學整理社輯,本書輯錄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等各學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種。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傳為左丘明所著。全書按不同國家記載史事。《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別是:《國語》分別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則按年代編號,長於記事。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先秦雜家的代表著作,由戰國末秦相呂布韋集合門客編成,全書共二十六卷。此書是一部理論散文最早的總集。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儒家奉它為「經」,才稱《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成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並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
《古詩十九首》:無名氏作,它繼承了樂府民歌中抒情詩的技巧,又吸收了《詩經》、《楚辭》的營養,用自然、樸素的語言表達深摯的感情,它代表了漢代五言詩的藝術高峰。
《玉台新詠》:詩集名,南朝陳徐陵編,共十卷,書成於梁代,是《詩經》、《楚辭》之後一部很有影響的古詩集。它收錄的大多是漢樂府詩。有代表性的詩作有《孔雀東南飛》等。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僅在歷史著作的撰寫方面作出了光輝的榜樣,還為散文的敘事,議論和小說、戲劇的題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晏子春秋》:記載齊國晏嬰言行軼事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文章有較濃厚的文學色彩。
《樂府詩集》:詩集名,宋郭茂倩編,輯錄了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有民歌作文人創作,也有仿作。
《三國志》:西晉陳壽著。是一部紀傳體分國史。分《魏志》《蜀志》《吳志》共三十八卷。
《春秋三傳》:指《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漢書》,東漢班固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共一百篇,體制承襲《史記》,但又有變,分為「八表」、「十志」、「十二本紀」、「七十列傳」,它記述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歷史。其成就亦很高,對後來的斷代史產生了很大影響。
《山海經》:我國地理名著。內容多為古代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其中保存了大量遠古神話傳說,如「黃帝戰尤」、「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
《戰國策》:為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三十三編。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此書在語言運用上很成功,雄辨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世散文和辭賦創作影響很大。
《世說新語》:小說集,南朝宋臨川劉義慶撰。這是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原名《世說》。它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書中許多故事成為詩文和小說戲劇的典故和題材。

熱點內容
小說古代言情女主心機 發布:2025-07-17 14:10:57 瀏覽:645
求推薦種馬女主過百小說 發布:2025-07-17 14:10:44 瀏覽:783
二戰海戰小說排行 發布:2025-07-17 14:09:19 瀏覽:586
系統小說有什麼好看的 發布:2025-07-17 13:53:17 瀏覽:670
邪惡小說閱讀護士 發布:2025-07-17 13:50:51 瀏覽:489
說出你的名字小說 發布:2025-07-17 13:50:08 瀏覽:936
求推薦幾本好的文學小說 發布:2025-07-17 13:48:40 瀏覽:175
都市抽獎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17 13:47:50 瀏覽:345
重生軍文小說完結 發布:2025-07-17 13:46:37 瀏覽:287
言情小說封面底圖傷感 發布:2025-07-17 13:33:08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