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古代小說
① 關於「中國古代小說」,你知道哪些
(1)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是明羅貫中根據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整理
加工而成的《三國演義》。
(2)明代短篇小說的主要形式是(擬話本),代表作有馮夢龍輯集加工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編著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二拍」。
② 關於中國古代言情小說的!!!
古代的言情小說? 紅樓夢??
《紅顏亂》《除了我你還能愛誰》這不是中國古代的,是架空的,不過超好看的。
《美人劫》現在好像不是這個名字了,這個倒是中國古代的,還是春秋末的呢,不過是穿越的。男主角可是夫差哦!
《笑傾三國》也是穿越的,與《美人劫》同一作者:夢三生。男主角是曹操
至於純中國古代的,不穿的,我一時只想起來《蘭陵繚亂》。女扮男裝的蘭陵王。
③ 關於中國古代神話的書都有什麼
1、《搜神記》
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
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
2、山海經
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3、洞冥記
通過天堂地獄的鬼神生活,展示了清末民初在革命風潮中死不悔改的封建地主階級藉助鬼神迷信自我麻醉的惶恐心態。該書攻擊義和團、辛亥革命,意欲將進步人士、開明學者及軍械學家皆以鬼神法力打入地獄。
又鼓吹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欲等待真命紫微天子下世,以重造一個地主們所期望的中世紀聖賢國度。
4、中國神話
是由王新禧所編寫,2010年5月1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這本好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傳統神話里的故事和人物。暮靄昏沉的夜晚里,溫暖而迷濛的燈下,老人們徐徐道來的一個個充滿奇情幻想的精彩故事,勾勒出我們兒時最美麗的夢。穿越神話的天空,在雲之彼端,一個神話就是蓮花一朵,一個神話就是明珠一穎。
中華神話就如一本讀不完寫不盡、博大精深的書,令人一世痴迷,一生探究。
5、佛門故事 神異篇
收入了歷代僧人在傳播佛教的過程中,或為拯救危困,或為教導行善,或為闡揚佛法,或是救人治病,或是祈福興雨,或是預言世事,所留下的一百餘則神奇事跡,均是典籍中影響深遠的故事。全書分為五輯,每輯二十餘個故事。文字流暢,內容通俗。
④ 推薦幾本關於古代的小說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一、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擁劉反曹
1、 擁劉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
2、 擁劉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羅貫中繼承並將它熔鑄到了作品中,毛宗岡在修改時又加強了它;
3、 擁劉反曹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對暴政的意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統思想的反映。
二、劉備、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詐、殘忍、虛偽;雄才大略、遠見卓識;——這是一個復雜的形象,羅貫中即寫其短,也寫其長,又不影響他的傾向性。
2、 劉備: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時又有統治階級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虛偽一面。
三、戰爭描寫。
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
相似處:都是以弱對強、都用了火功、結局都是弱者勝。
不同的特點:斗爭雙方的特點不同、面臨的情況不同等,使之寫來絕不雷同。
學習內容
一、講史文學之源流
宋代說話技藝十分發達。說話的演出地點不限於勾欄瓦肆,一般村野寺廟也有演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藝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而尹常賣以說五代史見稱,二人都是講史好手。
說話人無論是否高手,都需要講稿。當時有專門編寫講稿的「書會」。書會中人既要編寫故事,就不能不具備較為深厚的文藝修養和廣博的歷史知識。說話人的稿本經過不斷潤色增刪,就有可能演變成為篇幅越來越長的小說。
宋代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錄說話四家:
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撲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其中第四家為「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戰爭之事。」說三國故事應屬於這一類。
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匯集了唐宋流傳的三國故事,特別是小說者所講「一朝一代故事」之講稿材料,是經過無數次增飾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話三國志》雖是元代產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說話人的手稿。
說話材料如何成為話本小說?大概說話人起初靠口耳相傳,不靠文本,但口耳相傳,容易忘記,故事越增飾,則內容越繁復,越不易記憶,唯有利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免講說時遺漏。文字記錄不斷整理,則篇幅越來越大。這里有兩個小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會較為簡單粗糙,後來的整理增訂本可能較為繁富復雜,但刪節本卻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鈔寫流傳出去,因為由不同的藝人或文人各自潤色演繹,同一故事稍後可能出現眾多不同的版本。這里舉一兩個例子說明。現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間(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一般簡稱《三國志平話》,原作者姓名已佚,學術界認為是元代講史藝人說話的底本。這個本子現藏日本東京內閣文庫,有一百三十八頁,每頁上下兩欄,左右兩頁合起來,上面為一圖,下面為文字。說話人拿著這個本子,看圖覽字,可以口沫橫飛,隨機敷衍。這不一定是說話人的初稿,卻是一個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較為簡單粗糙的特點。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題為《三國志故事》,上圖下文,三卷,不題撰人,也屬建安書坊刻本。雖然上、中卷首行題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學術界大多認為並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書商故弄玄虛,實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間之產物。因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後一頁或二頁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頁故事,但頁碼卻連接而無中斷,明顯是書商偷工減料,為欺騙顧客而做的手腳。刪節本通常都是為了減省成本而印製的。
魯迅稱宋之說話人多高手,而不聞有著作;現存講史平話多為元人作品(1982,127頁)。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備《三國演義》的主要情節,是其雛形。
總括這一小節內容:中國講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說書人尤其喜歡講史。北宋時已有霍三究以說三分著名。但三國故事的零星片段流傳甚早,於唐代已有記載。宋人致力增飾鋪張,因而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精彩。現存《全相平話三國志》是元人作品,應該是《三國志演義》的胚胎。
二、《三國演義》的作者、成書年代和版本
這一節「作者、版本和成書年代」提供的資料,其中涉及爭論的問題甚多,建議不要死記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長的專制帝王統治時代,很奇怪的是,中國小說和戲劇一直遭受正統文士的忽略和歧視,以致這類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現。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總是難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遺憾。我們這個課程選講的幾部巨著,其作者無一不有類似的情況。
《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說是羅貫中。有關其籍貫、生平事跡的記載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簡略。
關於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有四說: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東原(山東東平)人,四是廬陵人。數十年來,以前兩種說法為多,但迄無定論。今人劉知漸、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東原說。從現有資料看,以東原說較為可信。
—、太原說
明佚名《錄鬼簿續編》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二、杭州說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十五「委巷叢談」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經籍考·傳記」類雲:「《水滸傳》羅貫著。貫字本中,杭州人。」
三、東原(東平)說
明庸愚子(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雲:「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1983,240-265頁)從元代趙偕(字子永,慈溪人)《 趙寶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門人中找到羅本和高克柔二人,認為羅本即羅貫中。這涉及《水滸傳》的作者,《水滸傳》中唯一的好官是東平太守陳文昭,何以如此?原來慈溪縣令陳文昭向邑人趙寶峰執經請業,行弟子禮,寶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編《宋元學案》就將陳文昭也列為寶峰先生門人,於是不難解釋《水滸傳》唯一好官是陳文昭之謎。《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羅貫中分明是羅本,東平是其父母之邦。把這個好官說成是東平太守,王利器認為是「羅貫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關於羅貫中生平的新史料》(譚洛非編,1992,119-130頁)也從《 趙寶峰 先生集》和《宋元學案》找尋資料,認為羅貫中原來名本,字彥直,東平人。元亡後投奔居於浙江慈溪的兄長羅拱字彥威,羅拱為宋宗室後裔趙寶峰的門人,所以羅本也師事趙寶峰。貫中恐是別號。
至於羅貫中的生平,有以為是南宋人。有以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為元未明初人這說法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動亂的經歷和作家的政治抱負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有實質的影響。以下引述周邨、馮其庸、章培恆、周楞伽等人的說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書元人所見羅貫中〈水滸傳〉和王實甫〈西廂記〉》(1985,76-82頁)一文,認為「羅貫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間人。」其說可約略參考前面「講史文學之源流」一節我們所引周邨的意見。
二、約生於 1295年前後(馮其庸、章培恆)
馮其庸《論羅貫中的時代》(1991,80-93頁),認為既然羅貫中與葛可久並提,葛是元人,羅當然也是元人。從《錄鬼簿續編》的記載推算,羅貫中大約生於元貞元年(1295年)前後,死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後,大約活了八十五歲。
章培恆《關於羅貫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頁)堅持以書中今地名來考證一本書的成書年代,並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時間,他認為《三國演義》約成書於1329年前後,其時羅貫中當在三十歲以上。
三、約生於1330年(魯迅、周楞伽)
魯迅《史略》(129頁)認為是「元明間人」(約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說札記》(1981,第四期,76-82頁)同意魯迅的說法,認為羅貫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結合各家意見,大致是這樣:羅貫中東平人,原名羅本,字彥直,別號貫中,又號湖海散人。大約為元末明初時人,曾入張士誠幕府,後來隱居浙江慈溪,從事創作,明初去世。著有雜劇三種,今存《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又著小說六種《三國演義》、《小秦王詞話》、《隋唐志話》、《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一般相信,《水滸傳》這部小說也包含了羅貫中的心血。
成書年代
《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主要有四說: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葉。無論如何,因為不能否定羅貫中為《三國演義》的編撰者,則寫作年代就無法跳出羅貫中生活的時代,成書年代必須結合羅貫中的生卒歲月來看。
一、宋以前說
周邨主張《三國演義》成書於宋或北宋以前,我們前面已引述他的說法(見本單元,第3頁)
二、元代中期說
袁世碩《明嘉靖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乃元人羅貫中原作》(1991,94-108頁)一文認為該書用三百三十多首詩來品評人物,收束情節,與宋元間的平話很近似。且引用時或言唐賢,或言宋賢,不言「元賢」,實是元人口吻;書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個別幾個筆誤外,幾乎全與元代行政區名稱相符。因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為元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的舊地名,因此將作注的時間斷在此年,再往後延伸十幾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書成於元中期,大約是十四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他並認為羅貫中生卒年約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視為羅貫中原作。
三、明初說
歐陽健《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3,280-295頁)一文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碩斷書中小注年代於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認為地名情況復雜。他認為羅貫中在明初開筆,第十二卷寫作不早於洪武三年(1370年),全書初稿完成於1371年以後。他還認為根據《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以齒序排名,羅本處於第八位烏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間,生年約在1315年至1318年之間,卒年估計在1385年1388年之間。開筆時羅本貫中約五十餘歲。
四、明中葉說
張國光《〈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中葉辨》(1983,266-279頁)一文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三國志平話》為基礎寫成,而元刊《三國志平話》為新安虞氏至治年間(1321-1323)所刊五種平話之一,篇幅僅有八萬字,文筆粗糙簡陋,《三國志通俗演義》篇幅為其十倍,手法成熟,從發展過程看,必遠遠產生於平話之後。張國光因此認為,「此書的撰成,既不會是元代,也難以肯定是明初,其時當在明中葉。為此書寫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計由於蔣大器寫序後無錢刻書,過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張國光是拋開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作者來立論的,這樣就不必顧慮成書年代是否與羅貫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結合羅貫中生平來看,以第二和第三兩種說法較為接近事實。如果第四種說法合理,則明中葉是開始流傳的時間。
版本
—、嘉靖本
現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各則題目唯七字。書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它是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羅的原著,但現在懷疑者不少。
二、志傳本
現存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刊刻的幾個版本,簡稱「萬曆諸本」。以劉龍田喬山堂刊本、余氏雙峰堂刊本較早。值得注意的是,內容與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較質朴。不少學者認為「志傳本」的祖本較嘉靖本早。
三、李評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評三國志」,系萬曆後、天啟間無錫人葉畫假李卓吾之名偽作評語刊行,故又稱「偽李評本」。將嘉靖本回目每兩則並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現存明建陽吳觀明刊本等幾種。清代毛宗崗據以刪削修訂為毛評本。
四、毛本(毛評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綸、毛宗崗父子假借金聖嘆名義評改「偽李評本」,全面修訂而成。魯迅說毛氏父子主要進行三項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餘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應該注意的是,李悔吾認為該書比以前的版本更強化封建正統思想,而在藝術加工方面則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這四個版本系統,總歸起來,實際只是三種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二是《三國志傳》系統,三是毛評本系統。至與「李評本」因為被毛宗崗修訂後已融入毛評本,跟毛評本應屬同一系統。目前書坊排印的本子,絕大多數是毛評本系統,不過在校勘時通常會參考嘉靖本的異文做些改動。
三、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
晉陳壽編撰《三國志》,劉宋時裴松之引書四百餘種為之注。我們知道魏晉六朝品評人物風氣盛行,品評人物總須根據具體事跡;後來《世說新語》更具載不少魏晉時期各種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評人物風氣流傳一段時間,影響所及,許多人對於當時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談說過程中,一方面興趣濃厚不減,而口耳相傳之間又增添講者的主觀意見和個人色彩,對於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畫遂有越來越精彩的現象。
例如說兩晉南北朝記敘、描寫、歌詠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文獻有三十多種。這是現存文獻而言,實際一定不止此數。
唐代論述三國的詩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則有約八十篇。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當時出現而遺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詩文外,元雜劇以三國故事入戲的有六十多本。這更值得注意,一是當時三國故事個別片段巳發展得很成熟,才能編為戲本,二是戲比詩文流傳更廣泛,影響更大,與小說發展變作互為因果。而宋以來流傳的說三分,此時成為平話小說《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更成為三國演義小說的基礎。
《三國演義》是長篇小說,但原來的故事卻是零星存在的。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終組織成長篇巨著,實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這過程可說是年深月久。由於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則《三國志》成書後就無須再編撰甚麼《三國演義》了。當然《三國演義》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國志》的,也有間接取自《三國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獻的史料,更多的則是後世已敷演充實的(俗語「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戲劇作品,已將三國故事貫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綜論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可以分為下述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陳壽《三國志》成書以前的記載,大部分是史料,包括歷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記錄和傳說。陳壽《三國志》錄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編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則遺留在文人筆下或民間。
第二個階段是《三國志》成書後初期,尤其是東晉、南北朝,因為去三國未遠,仍有大量文獻和民間傳說流行,但故事內容大約無可避免開始出現增添或轉變的情形。
第三個階段是唐,宋時代文人的歌詠和說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傳說走向理趣,後者則使零星故事組合成較長的單元。
第四個階段是元劇作品。元代許多劇作家都嘗試將三國故事敷寫成情節精彩的劇本。就以呂布和貂禪的故事為例,現存的劇本有無名氏《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鄭光祖《虎牢關三戰呂布》,武漢臣《虎牢關三戰呂布》(殘缺),於伯淵有《白間斬呂布》。另外元南戲有《貂蟬女》(殘缺)。見微知著,可以估計元劇作家對全部三國故事發揚光大之貢獻。
第五個階段是羅貫中的成書。「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確是的論,尤其是博採各種典籍包括史注、筆記、傳說、平話、劇本、詩文等,共冶一爐,成為巨著。這當中實際上匯集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血;在羅貫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節方面進行修改加工的無名作者,也同樣功不可沒。羅貫中可以說是後期一個集大成者。
四、《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坊間流行的《三國演義》毛評本在書前有一篇《讀〈三國志〉法》。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賞《三國演義》的文章,包括內容和文學技巧的剖析。當中不是每一個觀點都正確,但卻是很有啟發性的,不可不讀。
主題思想
三國演義這部巨著大致上以陳壽《三國志》的歷史范圍為基礎,從文學角度再現了漢末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八九十年間的演變過程。因為歷史大事不便隨意纂改,但其中細節卻可盡情發揮,作者在編寫時可以融入個人的主觀成分,成為思想性較明顯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處處尊劉貶曹,與陳壽《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有別,歷來視此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揚劉抑曹是《三國演義》的主調,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毛評本,說「強調正統」是該書主題,應該不會錯。而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念,也與作者所處元未明初的時代背景有些關系。
五、《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一、描寫戰爭: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結構藝術;四、語言特色。
描寫戰爭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並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
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關鍵在於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拉上了關系。《漫稿》舉了許多例子,建議翻閱原書。
第四點,著重寫人,不著重寫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塑造人物形象
由於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過去的評論家多受影響,不敢推翻其說,幾成定論。其實魯迅的看法是有偏頗的,《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並非永無錯誤,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無優點。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驕傲自用,不顧大局,屢屢如此。例如:要與馬超比試武功;謾罵孫權,拒不聯婚;恥與黃忠並列,不受五虎將印;四是輕視陸遜,因而招致失敗。
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但是,在處理長達九十七年的歷史事件中,由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分量安排明顯並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為《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至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些光輝事跡自然值得大書特書,但諸葛亮一死,形勢急轉直下,蜀漢開始面臨潰亡,時日無多,因而篇幅大為縮小。可見作者在結構方面,處理時間這一因素是有輕重之分的。
對魏、蜀、吳三國的描寫,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然而重點始終放在蜀、魏這邊,對吳國描寫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研究三國人物者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 魏 君臣方面。換句話說,作者在確定主次方面,也是頗用心思的。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1992,246-273頁)。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語言特色
《三國演義》是用淺白的文言寫成的,言簡意賅,語氣明快。這在封建時代一般稍能識字者,大約均可欣賞,有利於傳播。
《三國演義》一書,特別是毛評本,移用了古代文學家很多詩詞,與白話文比較,使用淺白文言文,更能夠使之與這些詩詞在語言風格上較為統一和諧。
《三國演義》一書創造了很多成語,引用或自造許多諺語,生動活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
六、《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之影響
《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是該書是歷史小說鼻祖,後世歷史小說不少以之為典範,模仿其體制結構;二是該書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戲劇家多從中取材改編為劇本;三是後世詩文作品取以為典故,或作為詠唱題材;四是《三國演義》語言精警,能豐富後世作家之用語。
⑤ 有沒有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真實事件的小說
最好是《中華上下五千年》
其次是《歷朝通俗演義》(這個很全的)
最後就是關於這些朝代的一些單獨小說,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人物傳記,張居正(推薦)、一代聖人王陽明,現代小說,明朝那些事等等,不勝枚舉。
⑥ 求 中國古典小說書目都有哪些 越全越好
《紅樓夢》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醒世恆言》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三刻拍案驚奇》(型世言)
《官場現形記》
《老殘游記》
《孽海花》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儒林外史》
《聊齋志異》
《子不語》
《閱微草堂筆記》
《松隱漫錄》
《瑩窗異草》
《歡喜冤家》
《八段錦》
《風流和尚》
《醋葫蘆》
《隔簾花影》
《綺樓重夢》
《貪欣誤》
《綉屏緣》
《空空幻》
《驚夢啼》
《金石緣》
《情夢柝》
《鴛鴦配》
《雙合歡》
《石點頭》
《天豹圖》
《八洞天》
《風月鑒》
《錦綉衣》
《東周列國志》
《反唐演義全傳》
《前七國志》
《後七國志》
《北史演義》
《四大美人艷史》
《後西遊記》
《封神演義》
《女仙外史》
《綠野仙蹤》
《三遂平妖傳》
《包公案》
《海公案》
《林公案》
《施公案》
《醒世姻緣傳》
《岐路燈》
《續金瓶梅》
《型世言》
《今古奇觀》
《禪真逸史》
《禪真後史》
《覺世十二樓》
《無聲戲》
《西湖二集》
《九尾龜》
《青樓夢》
《品花寶鑒》
《花月痕》
《海上花列傳》
《海上繁華夢》
《十尾龜》
《五美緣》
《梅蘭佳話》
《平山冷燕》
《飛花艷想》
《好述傳》
《雙鳳奇緣》
《五鳳吟》
《五色石》
《綠牡丹》
《國色天香》
《隋煬帝艷史》
《武則天外史》
《洪憲宮闈艷史》
《昭陽艷史》
《濃情艷史》
《野叟曝言》
《鏡花緣》
《兒女英雄傳》
《三俠五義》
《小五義》
《大八義》
《七劍十三俠》
《情史》
《騙經》
《笑林廣記》
《姑妄言》
⑦ 中國古代神話小說有哪些
山海經》西漢:劉歆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
《子不語》清:袁枚
《西遊記》明:吳承恩
《濟公全傳》明:田汝成
《鏡花緣》清:李汝珍
《封神榜》明:陳仲琳
《搜神記》東晉:干寶
《搜神記》東晉:陶淵明
《白蛇傳》清:方成培。最早出現在:馮夢龍的《警世通言》
《天仙配》東晉:干寶。《搜神記》中的一部份。
《寶蓮燈》清:無垢道人。根據無垢道人的《八仙得道》第85、86和民間流傳改編。
《太平廣記》宋:李昉、扈蒙、李穆等。
《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曉嵐
《唐人說薈》清:陳世熙
《古小說鉤沉》魯迅。《古小說鉤沉》是魯迅先生於1909年秋至1911年底輯錄的古小說佚文集,共收自周至隋的散佚小說36種。該書的取材來源《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隋書·經籍志·小說家》、《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其中不乏鬼怪神冥的小說。
《唐宋傳奇集》魯迅。
《古鏡記》魯迅。
《古鏡記》隋唐:顧況。
《異聞集》唐:陳翰
《青瑣高議》北宋:劉斧
《離魂記》唐:陳玄佑
《補江總白猿傳》唐:不詳
《文苑英華》宋:李昉、徐鉉、宋白及蘇易簡等二十餘人。
此外還有《梁四公記》、《冥報記》、《神怪志》、《定命錄》、《隱逸傳》等
中國古代的神話小說?那太多了,聊齋之類的?寫這些妖怪的書,古代數不勝數.
推薦個特別出名的吧.山海經.
封神榜》明:陳仲琳 《西遊記》明:吳承恩 《白蛇傳》清:方成培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 這些都是比較著名的.
⑧ 中國古代小說鑒賞
中國小說的發展歷程:六朝
時期的「志怪小說」——以談神說鬼或記錄名人軼事為主。
唐代時期的「傳奇小說」——這是一種有文人意識的文學創作,它「敘述婉轉,文辭華艷」。唐傳奇的
題材大致分為愛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俠行義、歷史故事、神仙怪異等,而神仙怪異又往往穿插各類題
材中,這是六朝小說的胎記。
愛情婚姻題材在唐傳奇中占較大比重,且多具有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的佳作。不少作品歌頌男女青年掙
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鎖,爭取自主幸福的愛情和婚姻。他們不畏強暴、不計貧富、不惜以身
殉情,如《任氏傳》中的狐女任氏愛戀家境貧寒的鄭六,嚴斥企圖恃富施暴的韋崟道:「鄭生,窮賤耳
。所稱愜者,唯某而已。忍以有餘之心,而奪人之不足乎?哀其窮餒,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
,故為公系耳。若糠糗可給,不當至是」。體現了婦女要求主宰自身命運的願望和敢於反抗強暴的斗爭
精神。《柳毅傳》中的龍女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備受丈夫虐待,但她並不屈服,請柳毅捎信向父親洞
庭君訴苦,歷經周折,終於按照自己的意願,與見義勇為的柳毅結成美滿婚姻。她是個敢於反抗夫權壓
迫,大膽追求幸福愛情的婦女形象。
唐傳奇構思精巧,情節曲折,結構完整。如《柳毅傳》寫柳毅為龍女完成傳書使命,錢塘君殺了涇河小
龍,救回龍女後,又陡生波折,平添錢塘君逼婚,柳毅嚴詞拒絕一節。柳毅回家後連娶兩妻皆亡,似與
龍女無緣,不料三娶的盧氏竟是龍女的化身。作者圍繞龍女爭取婚姻自主這一主線安排情節,展開矛盾
,波瀾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構思極巧妙,體現了「作意好奇」的特點。
唐傳奇的語言生動流楊,簡潔而富於表現力。這與作者不少是詩文高手,講究修辭造句,注意汲取駢文
和口語之長有關。如錢塘君救回龍女後,「洞庭君曰:『所殺幾何?』曰:『六十萬。』『傷稼乎?』
曰:『八百里』。『無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寥寥數語,錢塘君的性格、說話時的神情口氣
躍然紙上。
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話本是講故事的人用的故事底本。話本即說書藝人——在宋代稱為說話人
,演出的底本。說書人只能用當時流行的口語來說,故話本即當時的白話小說。這是一種不同於志怪、
傳奇的新興小說。小說話本在人物塑造及情節處理上都有相當高的成就。在塑造人物時,不但長於動作
、語言描寫,還長於心理描寫。在展開情節時,不但曲折生動,而且善於製造懸念和進行細節描寫。如
《錯斬崔寧》,寫劉貴從丈人家借得十五貫錢,回到家後,他的妾陳二姐問他錢是從哪來的,劉貴和她
開玩笑,說是將陳二姐典給了他人換來的。「那小娘子聽了,欲待不信,又見十五貫錢堆在面前;欲侍
信來,『他平白與我沒半句言語,大娘子又過得好,怎麼便下得這等狠心辣手?』只得再問道:『雖然
如此,也須通知我爹娘一聲。』」等劉貴睡去之後,「那小娘子好生擺脫不下,『不知他賣我與甚色人
家?我欲先去爹娘家裡說知。就是他明日有人來要我,尋到家裡,也須有個下落。』」通過這一系列細
節的動作、對話、心理描寫,把陳二姐不滿劉貴,但又無可奈何的溫順性格和口中雖不明言,但又頗有
心機的性格刻劃得十分生動細致。之後寫劉貴被殺,而偏巧小娘子又在路上遇到一個身帶很多銅錢,但
又頗為斯文的年青人,又為後文的「錯斬」設下了懸念。
明清時期的「章回小說」——
⑨ 中國古代小說的代表及作者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課文論述的內容極為豐富,從時間說,從遠古到清末;從范圍說,小說發展的規律,頭緒紛繁。因此,必須下功夫貫通起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課文的內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①演義小說
②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並說明它們在闡明課文觀點上的作用。
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本題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學生切實弄懂,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求學生了解它們在說明文章觀點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課文引用蕭統的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於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意思是,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而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的這些話,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妍,美麗;媸,醜陋。課文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意思是,雖然我的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蘊含著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三、作者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為例說明第三條規律,其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的說明較簡略,試把這兩例中的一例的說明具體化。
以《水滸傳》為例。作者寫北宋宋江農民起義,是立足於現實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群眾性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涌。它們規模宏大,波及的范圍廣泛,其間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產生,因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傳說施耐庵同元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甚至親自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可見,《水滸傳》描寫的農民起義,正是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的。
四、試把讀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范進中舉》等課文聯系起來理解,想想它們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並寫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們體現了課文提出的四條規律。寫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點談其中的一條。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以舊知求新知,舊知、新知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高三學生,應該讀過一些中國古代小說,也讀過不少史傳散文,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著名長篇小說、話本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神話傳說等,又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調動學生的這些積累去理解課文,這樣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國古代小說與史學的關系,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第一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小說脫離史學而獨立,這是關鍵性的進步;第二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小說繼承史傳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是關鍵性的規律。因此,指導學生把握課文,要抓住關鍵不放鬆。
三、這篇課文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全部讀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這篇課文的教學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知道怎樣融會貫通地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把「有關資料」中某些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資料去閱讀課文。
●有關資料
一、關於「文學」的含義(胡經之)
對於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認識,中外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才逐漸明確。
在中國,「文學」的含義曾有幾度變化。在先秦時代,「文學」是「文章」(「文」)和「博學」(「學」)的總稱,「文學」包括了整個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道德、政論文章,都被說成是「文學」。到了秦漢時代,「文學」還是總括「儒學」和「文章」,但二者漸趨獨立,「文學之士」逐漸分離為二:一類歸「文苑」,一類屬「儒林」。像司馬相如這類從事辭章詩賦創作的文人,和那些專門研究儒學經術的學者分開來了。發展到魏晉時代,「文學」和經學、玄學、史學都分立發展。到了齊梁時代,更進而把「文學」細分為「儒」和「學」,把「文章」細分為「文」與「筆」。史傳、奏議這一類文章歸入「筆」,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辭章詩賦一類算作「文」(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對此有所闡明)。「
⑩ 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中國古典歷史小說精品》圖書目錄
《歷代興衰演義》
第1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
第2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乾坤
第3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制立法
第4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第5回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世
第6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第7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
第8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第9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
第10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第11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
第12回 九州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第13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
第14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第15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
第16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第17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
第18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19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
第20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第21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胡大亂
第22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第23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
第24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第25回 周並齊隋篡周平陳一統
第26回 四十年彈指過海內風塵
第27回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
第28回 三百年捱不到禍亂相尋
第29回 朱溫起號梁朝歸於李氏
第30回 晉滅唐漢繼晉郭氏周承
第31回 宋太祖統中原未能混一
第32回 西北邊遼金夏不住相爭
第33回 康王構仗名將偏安半壁
第34回 三百年元世祖一鼓而吞
第35回 蒙古氏九十春群雄並起
第36回 壬辰年明太祖應運龍興
第37回 二百有八十年二十七帝
第38回 李自成犯京邑社稷摧崩
第39回 天付與大清朝昇平萬歲
第40回 混乾坤歸一統海晏河清
第41回 大清朝膺景命二百六八
第42回 洪楊起據金陵南北構兵
第43回 曾文正左文襄同心秉政
第44回 十八載滅洪楊四海安寧
第45回 庚子年拳會起遷都陝地
第46回 滅拳會訂和約太後回鑾
第47回 孫逸仙造革命排滿興漢
第48回 清宣統遜帝位民國成立
第49回 移政府北京城袁公就任
第50回 滬寧站宋教仁中彈亡身
第51回 摧殘國民黨寧贛雙獨立
第52回 歐事風雲日人乘間要求
第53回 袁世凱稱帝唐都督誓師
第54回 袁項城殯天段祺瑞組閣
第55回 督軍團要挾黎總統失權
第56回 猛張勛復辟馮總統就任
第57回 任私人遭物議李純自戕
第58回 為選舉曹吳聯軍敗雨帥
第59回 奉直失睦張吳再決雌雄
第60回 吳佩孚失機退駐雞公山
東周列國演義
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第三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 周平王東遷洛邑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 鄭庄公掘地見母
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 助衛逆魯宋興兵
第六回 衛石蠟大義滅親 鄭庄公假命伐宋
第七回 公孫閼爭車射考叔 公子翠獻諂賊隱公
第八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 敗戎兵鄭忽辭婚
第九回 齊侯送文姜婚魯 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十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 鄭祭足被脅立庶
第十一回 宋庄公貪賂搏兵 鄭祭足殺婿逐主
第十二回 衛宣公築台納媳 高渠彌乘間易君
第十三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 鄭子直君臣為戮
第十四回 衛侯朔抗王入國 齊襄公出獵遇鬼
第十五回 雍大夫計殺無知 魯庄公乾時大戰
第十六回 釋檻囚鮑叔薦仲 戰長勺曹劌敗齊
第十七回 宋國納賂誅長萬 楚王杯酒虜息媯
第十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 桓公舉火爵寧戚
第十九回 擒傅暇厲公復國 殺子頹惠王反正
第二十回 晉獻公違卜立驪姬 楚成王平亂相子文
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兒 齊桓公兵定孤竹
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兩定魯君 齊皇子獨對委蛇
第二十三回 衛懿公好鶴亡國 齊桓公興兵伐楚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 會葵邱義戴周天子
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滅虢 窮百里飼牛拜相
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里認妻 獲陳寶穆公證夢
第二十七回 驪姬巧計殺申生 獻公臨終囑荀息
第二十八回 里克兩弒孤主 穆公一平晉亂
第二十九回 晉惠公大誅群臣 管夷吾病榻論相
第三十回 秦晉大戰龍門山 穆姬登台要大赦
第三十一回 晉惠公怒殺慶鄭 介子推割股啖君
第三十二回 晏蛾兒逾牆殉節 群公子大鬧朝堂
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齊納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 齊姜氏乘醉遣夫
第三十五回 晉重耳周遊列國 秦懷嬴重婚公子
第三十六回 晉呂卻夜焚公宮 秦穆公再平晉亂
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 太叔帶怙寵入宮中
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 晉文公守信降原
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詞卻敵 晉文公伐衛破曹
第四十回 先軫詭謀激子玉 晉楚城濮大交兵
……
……
還有
兩漢演義
隋唐演義
興唐傳
秦王逸史
飛龍全傳
大明傳奇
薛家將(上、下)
楊家將
岳家將
五虎將(上、下)
另外有
《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作者為蔡東藩(1877年—1945年),他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以10年的時間,閱讀正史及其他史籍等數千餘卷,先後完成了清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民國史演義、宋史演義、唐史演義、五代史演義、南北史演義、兩晉史演義,前漢史演義(含秦朝)和後漢史演義共11部作品(以上按寫作順序),共1040回,約600餘萬字,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1920年),凡2166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清乾隆 呂撫撰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