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書評400字
A. 文學名著讀後感 400字左右
斯威夫特的傳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1726)流 傳最廣,也最為各國讀者所喜愛。該書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之口,敘述了周遊 四國的奇特經歷。但仔細體會,卻處處揭露著英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並寄寓著作者 的理想。 雖然格列佛起初以為小人國與英國毫不相像,但實際上小人國卻是英國的寫照。 透過那似是荒謬的邏輯,我們看到的是:國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個指甲,卻狂妄 地自命為頭頂天的宇宙統治者,以其無常的喜怒決定老百姓的命運。官吏們也無需 德才兼備,只要跳繩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祿。 小人國的兩黨以鞋跟高矮為區分標志,這里影射的是當年英國的托利黨(即保 守黨的前身)和輝格黨(後來發展成自由黨)兩黨政治;而吃雞蛋時是從大頭敲開 還是從小頭敲開,則指的是天主教與新教(亦稱清教,即加爾文教派)之間關於教 會儀式的無稽之爭。為了這一區區爭端,竟導致了小人國的內戰,甚至殃及鄰國。 由於小人國里的警察制度和誣告成風,格列佛不得不逃離那裡。 大人國的人無論體力還是理智都超過了那群「小人」;大人國里實行的是理想 化的、有教養的君主政體,國王賢明而正直,經常關懷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的保障。在大人國國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紹了英國的社會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詞 在國王的追問下破綻百出。國王對英國存在的營私舞弊、侵略戰爭和法律不公大加指責,並指出其原因就在於人心的卑劣自私。 飛島國的科學家脫離人民與實際,從事不著邊際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對屬 地的居民,更採取殘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將飛島駕臨上空,阻隔陽光,或降落 到其國土上,將居民碾壓成粉。這里揭露的正是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 格列佛還到了一個魔術家的國度,在那裡回溯了古羅馬的政治,對比了英國的 制度。此時,他的思想已從支持君主政體變為擁護共和了。不過,他還只是贊美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宗法社會。如果這種看法還屬於「浪漫的倒退」的話,格列佛對智馬國的描述,則指出了 文明社會對於人類的腐蝕,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的人,才是純潔高尚的。這 一觀點後來被法國的盧梭發揚光大,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發端。 智馬國的居民分為狀似野獸的「雅虎」和有智慧、會說話的智馬兩類。「雅虎」 代表了人類的貪欲和敗壞,而智馬則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會。不言而喻,如果人類 墮落下去,將與動物無異,那是多麼可悲啊
B. 求400字的書評 名著的 我是初一的
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這本小說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親身經歷。保爾?柯察金是書中的男主角。保爾經歷了工作、生活、家庭、愛情、朋友種種考驗,從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變成了一名優秀的紅軍戰士,最後在殘忍的戰爭中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卻始終保持著樂觀開朗、無私無畏,為革命事來奮不顧身拜態度,他的精神是可佳的,永不被後世所遺忘。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可以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這段曾為無數父輩、祖輩所宗信的話,在今時今日意義仍在,它可以激勵人們珍惜光陰,重新感悟一遍人生的真諦和價值,在走每一步前擁有堅實的基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通過烈火煉成。在冶煉的過程中總不免要遭受各種焚燒,但千萬不要抱怨世事的無常,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應該感謝上蒼賜予我們這些困難與磨煉,終有一天,我們會通過困難長大。正如同保爾一樣,他雖然曾被朋友出賣,被戀人拋棄,但正因著這些風吹雨打,才使他對革命事業的信念豐厚了,成為了一個信念崇高,志趣高尚的偉人。
《鋼鐵是怎樣煉成》這本小說不僅是上輩人們的所喜愛的著作,它也是我們現代青少年的照明燈,保爾光輝的形象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間!
C. 求中國古代古典小說的書評!!!
對神仙嚮往很久,騰雲駕霧,一日之內游遍三山五嶽,變化無窮,道術精深,能人所不能,隨心所欲,無凡夫俗子之煩惱。所以對這些神魔小說,仙家傳說頗有興趣,對於《封神演義》,因為之前看過老版的電視劇《封神榜》,所以並不陌生,大致的情節還是知道的,只是劇情有些改動,作者借武王伐紂的歷史背景,講述了姜子牙領導的闡教與紂王一方的截教的神魔大戰,各路仙家,各顯神通,精彩紛呈。
對於仙家,就像當今的相聲界,講究一個師承,你得有老師,比如姜子牙手下的玉虛門人,他們的老師是玉虛門下十二大弟子,而這十二大弟子的老師是元始天尊,元始天尊的老師又是鴻鈞道人。一個典型的神仙,首先你得有坐騎,姜子牙是四不相,武成王是五色神牛,聞太師是墨麒麟,太上老君是板角青牛,我比較喜歡的是申公豹的老虎,當然也有其它代步工具,比如哪吒的風火輪,雷震子的風雷二翅,類似的神行法有土遁,水遁,金遁,木遁,金光法,騰雲駕霧等,神仙的住所一般是山洞,比如姜子牙對陣,一般先問人家「道友是哪座名山,何處洞府」,比如太乙真人是乾元山金光洞,玉鼎真人是玉泉山金霞洞,神仙自稱煉氣士,比如「我乃九龍島煉氣士周信是也」,神仙有的是轉世而生,比如哪吒是靈珠子轉世,有的是人修煉而成,比如楊戩,黃天化等,有的是動物修煉而成,比如梅山七怪,有的是具體物體修煉而成,比如玉石琵琶精,千里眼順風耳高明高覺乃桃樹柳樹成精,神仙一般有一兩項獨門絕技,比如張桂芳叫人下馬,土行孫會土行法,鄭倫口吐白氣,高明高覺乃千里眼順風耳等,神仙一般有一些獨門兵器或法器,威力無窮,哪吒有乾坤圈,風火輪,火尖槍,混天綾,神火罩,楊戩有哮天犬,三尖兩刃刀,雷震子的黃金棍,還有翻天印,陰陽鏡,紫綬仙衣,太極圖,打神鞭,等等,神仙一般活得很長,動不動就修煉幾百年,少的也有幾十年,因此,如果是我做神仙,我要做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門下煉氣士,坐騎乃斑斕白虎,會八九玄功,祥雲護體,手一指,而金光發,受光即死,法器乃捆仙繩,兵器乃齊眉棍。
除了對滿足對神仙的嚮往之外,《封神演義》也讓我對領導學有了一些感悟,首先說紂王,紂王犯了一些致命錯誤,第一,其殺妻滅子,與傳統道德相違,大失民心;第二,聽妲己迷惑,不自己思考判斷,殺害忠良,令人寒心;第三,沉迷個人享受,勞民傷財;第四,對老百姓和殘酷,失了民心;第五,作為領導,對下面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第六,不知治國也就罷了,但不知用人,賞罰不明,不知如何選賢用能,總之,紂王個人的領導失誤造成其政治、軍事上的失勢,是其硬傷。姜子牙最後打敗了紂王,如果要我幫助紂王,我獻計四條,第一,捕獲敵方將領,不要收監,不要解送朝歌,立即斬殺,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第二,選一人如聞仲總領抵抗西岐一事,不要各自為戰,被敵人各個擊破,這樣才能互為聯絡,調度有方,進退有序;第三,建立統一戰線,廣泛聯絡分化諸侯,聯絡仙家,共擊西岐;第四,利用其乃正統,大打宣傳戰,在政治上確立優勢,拉攏民心。相信如果紂王這樣做,一定能打敗姜子牙。
對於武王,我覺得其很不成功,所有權力都在姜子牙手中,西岐中能戰斗的大將,除了南宮適,要不是姜子牙的師兄弟或門徒,要不是姜子牙收復的殷商降將,如果姜子牙要奪位篡權,那誰能抵擋呢,作為領導,手下的得力干將一定要與自己建立信任和情感,且不可龍御深宮,一定要去經歷,要與他們共同經歷,共同戰斗,且不可將權力交給一個人,千萬別扯什麼信任,人心難測,成王敗寇,就算信任,也是這種信任,比如你手下的核心團隊有六人,跟你很默契,你信任他們,這樣沒問題,一個壞了,還有其他五個,不會影響大局,而絕對不是這種信任,你手下的核心團隊有六個,你信任其中一個人去管理其他五個,自己在睡大覺,那個人跟他們建立感情,共同戰斗,共同經歷,形成權威和自己的影響力,這樣那五個人心已不在你身上了,這樣你只能祈求那個人能忠於你,他要反叛,你一點辦法也沒有。古今有這樣的事,但要注意甄別,比如劉備倚重諸葛亮,但要注意,蜀國武將關羽、張飛與劉備是結拜兄弟,馬超與黃忠是劉備收服,諸葛亮即使想反,他也沒這個膽,當然劉備死後是另外一回事了,只能說諸葛亮忠心。
讀初中時,語文老師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封神演義》正是明朝人許仲琳所著,與其它小說一起共同鑄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這一品牌「明清小說」
D. 求關於各種小說的書評
評《精英的反叛》
無責任的精英
劉錚
1929年,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出版了著名的《大眾的反叛》(幾年後的英譯本題為The Revolt of the Masses)一書,他從不信任大眾的角度出發,歷數大眾輕信、短視、野蠻、易被煽動、漠視公共利益等諸多劣根,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預見到了大眾在政治上的幼稚終將導致希特勒式的人物上台。2005年,社會批評家克里斯托弗·拉希(Christopher Lasch)的身後遺著取名《精英的反叛以及背離民主》(The Revolt of the Elites and the Betrayal of Democracy,中譯本僅截取了書名的前一半),是與奧爾特加·加塞特的論題針鋒相對。不過,我們要知道,所謂「反叛」(revolt),乃以下犯上之謂,與漢語里的「叛亂、起義」是一個意思,因此說大眾「反叛」說得通,說精英「反叛」便說不通了,因為精英本來就居上位,何來「犯上」呢?其實,克里斯托弗·拉希是在「有違初志」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的。在西方的政治傳統中,精英不同於門閥,他們位高,然而並不是高高掛起、只享受特權的人。被視為精英的貴族、社會中堅以及知識階層對平民負有一種道義責任,須為大眾爭利益、謀福祉。克里斯托弗·拉希說「精英的反叛」就是指當代美國社會的精英階層脫離民眾,背棄了這一道義責任,走上背離民主的道路。而這里所謂的精英,已不再指貴族和官吏,而是指佔有財富、壟斷權力的商人、政客、專業人士、管理階層了。
《精英的反叛》盡管出版於1995年,距今已有15年光景,但其中一些論題的新鮮度並未降低,尤其是這些論題與中國社會的現狀有微妙的呼應,這就使得克里斯托弗·拉希的話在我們聽來似乎別有一番深意了。
克里斯托弗·拉希對社會態勢的總體判斷是這樣的:「近代歷史的總體發展不再傾向於消除社會差別而是社會逐漸分化成兩個階級:在這個社會中,享有特權的少數人壟斷了金融、教育和權力。」貧富差距日益懸殊,中產階級面臨危機,他指出:「1987年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日本不再屬於『中產階級國家』,因為百姓分享不到房地產、金融以及製造業發展所積累起來的巨大財富。」新千年以來,日本社會的急速「下流化」(源自三浦展《下流社會》一書的概念)證明中產階級在新一輪的財富分配進程中被拋下列車。而在那些「財富集中在一小撮寡頭手中,其他人則貧窮不堪」的國家裡,「中產積極的數量就會很有限,而且永遠也擺脫不了為寡頭統治服務的原始地位」。很不幸的是,這種狀況不是更少地而是更多地發生在世界各國。克里斯托弗·拉希認為民主的關鍵在於平等,尤其是經濟上的平等,在貧富懸殊的情況下,多數民眾的意願是無法通過社會上層體現的。
善於捕捉生活細節的克里斯托弗·拉希在婚姻中找到了社會階層極化的證明:「專業人士和管理階層(他們在收入結構的前20%佔大多數)所享有的成功,大多源於新型的所謂門當戶對的婚姻模式,即男性傾向於和自己收入大致相等的女性結婚。過去醫生常常跟護士結婚,律師和經理們娶自己的秘書。而現在,中上階層的男性會選擇跟自己同一階層的女性結婚,商界或專業人士也會與賺錢的同行聯姻。」不管在主觀上這種婚姻選擇有多麼合理的解釋,在客觀上,它起到了社會上層穩固自身地位、拉大與下層之間的距離的實際作用。
新一代專業人士和管理階層不同於過去的資產階級,他們在更大范圍上對知識、信息、技術進行壟斷。克里斯托弗·拉希有一個論點,在我看來,特別值得重視,那就是,垂直的社會流動性不僅不能實現真正的流動性,反而會令精英統治的結構固化。他的意思是,舊的「世襲統治」轉變為新的「才幹統治」,表面上似乎給每個有能力抓住機會的人都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可是結果卻增強了「成功代表一切」的錯覺,「只會讓這些精英更加不負責任地行使他們的權力」,而對「自己的前輩或他們自稱要領導的社群沒什麼責任感」。另一方面,由於有才乾的人流向社會上層,「那些能力較低的人自然就停留在社會的下層」,造成下層人才空乏,「它把下層階級的人才都挖走了,也就剝奪了下層階級的領導地位」,使下層永遠只能停留在下層。這就與二十世紀初中產階級甚至工人階級中有許多人才的局面截然不同了。這種釜底抽薪的辦法看似民主,「實際上卻導致離民主相去甚遠的社會階級區隔、對體力勞動的輕視、公共教育的瓦解、大眾文化的失敗等結果」。更可怕的是,「那些被甩下來的人,知道『知道自己有過機會』,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這樣社會下層的人們就無法為自尊找到支撐點。賈樟柯的電影《24城記》就刻畫過那些曾為自己的工人階級身份自豪的人們如何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倍感失落。自尊的喪失其實是社會下層最深痛的痼疾。
緊接著,克里斯托弗·拉希解釋了他心目中的「反叛」具體指的是什麼,他說:「這些人才保留了貴族的許多缺點卻沒有學習其美德。他們的勢利心讓他們認為少數得勢者和大眾之間相互沒有任何義務和責任。盡管他們對窮人充滿『同情』,但他們從不認同『位高者責任重』的理論,因為承認它就意味著願意身體力行為公眾謀利益。」19世紀的美國古老家族出於鄉土之見為公共事業、大眾福祉做出過許多貢獻,而如今,鄉土之間已被打破,新的精英正變得越來越國際化,既然「世界是平的」,因此,「他們的忠誠是國際性的,而不是地區性、國家性或地方性的」。精英們享受著國際化的一切好處,卻拋開了鄉土之責,他們不再對任何一個地方承擔責任,他們只忠誠於在地球上不斷流動的資本。
克里斯托弗·拉希指出:「這些特權階級不僅獨立於瀕臨崩潰的工業城市,也與廣義的公共服務無關。他們送孩子進私立學校讀書,投保於公司支持的醫療保險,僱用私人保鏢來保證自己不受日益加劇的暴力襲擊,實際上,他們已經完全脫離公共生活。」脫離公共生活,也不承擔公共責任,這就是「精英的反叛」,是精英背棄了大眾。
應該承認,克里斯托弗·拉希的語調是一種耶利米式的哀嘆。在他心目中,只有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尊嚴、有智慧的美國中產階級才是一個理想範本。他認為:「19世紀上半葉,大多數有識之士都認為民主必須以財產的普遍分配為基礎。他們認為民主的習慣,比如自立自強、有責任感和進取心,只有在小規模的財產交易和管理實踐中才能養成。」在之前的著作《真正和唯一的天堂》中,克里斯托弗·拉希直截了當地說:「所有權能帶出對公民民主至關重要的品質:上進、自強、遠見、獨立。」他正是以此為藍圖勾畫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所以他才會說:「左右翼耳熟能詳的傳統觀點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社會里,在這個社會中,自力更生的美德已經與小規模生產一樣變得不合時宜,而我理解的平民主義傳統與這種觀點截然相反。」
克里斯托弗·拉希所說的「平民主義」,跟「民粹主義」是同一個英文詞,即Populism。但其主張的真正內涵與民粹主義差別很大,在《精英的反叛》中,他特意強調:「我所理解的平民主義,是明確致力於尊重原則的……平民主義始終既反對一味遵從的政治,也反對同情的政治,它代表著質朴的行為方式和平凡、直截了當的說話方式……平民主義代表了民主的真實聲音。它假設每個人都有受尊重的權利,除非他們證明自己不配受到尊重,不過它也堅持主張人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種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尊嚴、有智慧的美國中產階級為基本模版的「平民主義」在當今社會還有生存的土壤嗎?忠誠和責任感還會受到青睞嗎?這是克里斯托弗·拉希這樣的懷舊主義者無法真正面對的難題。不過,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看法,他說:「盡管民主有其內在的魅力,但是民主本身並不是目的。我們看它是否製造出了更優質的產品、更優秀的藝術作品和學問、更優異的人品。」假若這一標準是言之成理的,那麼我們審視今日全球范圍內的「精英」,我們就有理由為民主的現狀擔憂,就有理由懷疑「精英」是不是真的背離了民主,因為我們看不到更優異的人品,卻看到了尼采所說的「末人」。
《精英的反叛》 克里斯托弗·拉希著 李丹莉等譯 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
邪醫毒妃
》穿越玄幻,一對一,
男女
主身心干凈,寵文
絕艷妖嬈的華夏古武
宗師
,魂附
異世
身中劇毒的謎樣棄嬰,
囂張至極的
小毛球
路過,
小爪
一指,「作為本大爺第一個接受的
人類
,本大爺救你!」
慵懶邪魅的男人陰險一笑,「要救她,不可能,除非你乖乖與她契約。」
於是——
這樣的景象便時常出現:一個絕色少女牽著一個漂亮寶寶的手,在靈獸遍布的黑作
山脈
上散步,身邊時常還跟著個
銀衣
慵懶的美男……
當
紅衣
絕艷、腹黑瀟灑的她,走出山脈,走入大陸,綻放
耀眼光芒
,令無數男女為之瘋狂
之時
,
某位孤傲狂放的俊美男子,黑著臉,一把將她攬在懷里,咬牙切齒:「本王的女人,豈是爾等也敢窺視的?!」
漂亮寶寶那一張小臉上也是滿滿的憤慨:「本大爺的女人,爾等也敢妄想?!」
武力當道,
權勢
翻天,
前世
已矣,今生她必
再踏巔峰
,追尋更高的武道境界!
且看華夏一代
古武
宗師,如何在這異世崛起蒼穹,揮灑落月!
————
【異世之:主角語錄】
這里有護短的女主:「我夜染的人,無論對錯,只有我能管教,輪不到別人指手畫腳!」
這里有霸道的男主:「本王的女人,無論身上哪一寸,都是我的!誰也別想染指!」
這里有囂張的萌寵:「笑話,就憑你們這幾個爛番薯,臭鳥蛋,也想取本大爺的性命?」
這里有護女的老爹:「本座的女兒,就是踹了你
洞房
的門,掘了你家的
祖墳
,又能怎麼著?」
————
【撼動之:生死相隨】
當他看到那唯我肆意的少女決絕的將他推離死亡邊緣,被無盡的黑暗吞噬,
心,一寸寸的撕裂。
淚,一滴滴的落下。
男兒有淚不輕彈,
只是未到傷心處
。
不顧身後之人的撕扯,義無反顧的飛身投入那無盡黑暗之中。
女人,地獄天堂,火海刀山,本王絕不會讓你孤獨一人,絕不會。
男主:君墨皇
低沉的嗓音,微挑的
劍眉
,看似淡然的
星眸
,淡淡的一瞥,卻讓人心驚膽顫。
一襲紫金鑲黑
長袍
盡顯雍容華貴,一頭墨色的
長發
隨意散在
肩後
,
玉雕
般俊美的
面孔
,如冰塵封;漆黑如蒼穹的眼眸,深邃浩瀚。
只是隨意的立
在空中
,眉目淡淡一掃,便讓人止不住想要屈膝,跪地,臣服。
紫金色的
衣擺
在風中
輕微盪漾,磁性的聲音宛如天籟,帶著窒息的
韻律
,魔魅的氣息噴灑在夜染的耳畔。
女主:夜染
少女轉身,
月光
照耀在那絕世的
容貌
上。
淡眉如秋月,
玉肌
伴清風,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
為神
,
以玉為骨
,以冰雪為膚,以
秋水
為明眸。
遺世獨立,絕世無雙。
風過,少女的墨色長發靈動狂舞,在風中瑟瑟飄搖。
望採納!
F. 求一篇關於古代小說的書評,非常感謝啊~~
脂胭齋的評紅樓夢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G. 小說讀後感 400字
個人很喜歡林笛兒的小說。你可以先看看《讓愛自由落地》。她的小說全部都看了喜歡。
還有《大漠謠》,這個也是桐華的作品,即將拍成電視劇。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華胥引》
還有辛夷塢的作品:《原來你還在這里》《浮世浮城》
不知道咱喜歡的風格一不一樣,如果喜歡的話,再繼續推薦吧。
好吧,我後來才發現要的是讀後感,審題不清。。。
H. 求1400字以上的名著小說讀後感。
希望喜歡
《童年》
童年,是每個人自己都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暫而又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是我最珍貴的收藏,然而大師高爾基的童年呢,真可謂「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本書講述的是高爾基3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帶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母親死後,十一歲的阿廖沙被外公殘忍地趕出家門,從此還是一個孩子的他,只得在社會上自謀生路……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感受頗深。首先,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福的!在家裡,父母寵愛著,關心著,保護著。在學校,有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陪伴,真正可以說是無憂無慮。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有人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社會中,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動搖,沒有被污染,反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吧!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堅強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憶起童年是多麼美好的時光啊,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後,才知道什麼是童年,什麼是幸福童年,什麼叫做珍惜童年。也許你正在為媽媽沒有帶你去買你想要的東西而抱怨著,可如果你想像一下高爾基的童年,那麼你將會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動幫助媽媽工作!這本書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
《駱駝祥子》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好孩子。也許自私是天性,但小弊不影響整體,如果良知可以壓制一部分自私及慾望,那麼自私和慾望就不那麼可怕。可如果環境告訴你生存的殘酷、告訴你所有的良知都無用、告訴你這世間不存在公平、公正,那麼還有誰會願意做好人?
《駱駝祥子》的主人公祥子一貫要強奮斗,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像他這樣善良、正直的人,可就是得不到上天的疼愛……好不容易買來的新車被搶、賣車安葬難產而死的虎妞、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這些事,給了祥子一重重的打擊,他本想用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夢,但經過這些打擊,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信心,自甘墮落,變得懶惰狡猾、極端自私,最後成為一堆行屍走肉。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系,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如果祥子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也許他就不會變成這樣的「刺兒頭」了。以他那樣的奮斗、那樣的善良、那樣的正直,必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也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社會,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環境,好好地學習,不要辜負黨和人民的教導,將來為祖國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人最寶貴是的生命,生命只屬於每個人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保爾從小在苦水中長大,早年喪父,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保爾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受盡了欺辱。然而,他後面的路更坎坷。不久,保爾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是,他在這種情況下還在堅持寫書,對自己毫不顧惜。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功地寫完了《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這本書。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為挫折是培養毅力的必要前提。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挫折是塊磨刀石。」再鋒利的刀一直不用,也會變得鈍。這時,就需要「挫折」這塊磨刀石使它重新鋒利起來。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沒有悲歡離別的傷心,又怎能有重逢的喜悅呢?
要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許多名人志士也是在挫折中鍛煉了自己,考驗了自己,使其成為千古佳話。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花了30年時間,司馬遷編《史記》歷時20多年等等。古今中外,有誰能夠一步登天呢?
每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我會想起保爾,每當我受挫折而落淚時,我會想起保爾。每當我收獲成功而喜悅時,我更會想起保爾。他時時激勵著我,鞭策著我,使我不懈努力,戰勝一切困難。鼓勵著我面對人生的任何挑戰!決心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正如保爾在這本書中說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屬於每個人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魯濱孫的人在出海航行時,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人都喪生了,惟有他活了下來,並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上。他用28年的時間,以自己勤勞的雙手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生存的家園,並以自己的勇氣與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
讀完後,我覺得自己跟魯濱孫相比是多麼的渺小啊!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就已經夠困難的了,但是,魯濱孫還要時時刻刻提防野人來襲擊他。我們若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是很難像魯濱孫一樣,在島上生活了28年居然能夠安然無恙的回到英國。可見,自我保護的意識對於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拿破崙曾經說過:「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同樣的,如果我們事事都過多的依賴著自己的朋友、父母這些人,當我們要獨立生存時,就無法適應這一切。但若反過來說,我們平時自己就生活的獨立,那麼,我們在遇到一些突發事情時就能夠獨立面對,並以冷靜沉重態度去解決它。
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並不一定會像魯濱孫一樣,漂流到某個荒島上,但是我們的生活並不會一帆風順,有時還可能遇到一些危險的事情。但只有我們懂得採取正確的措施,我們才會從危險中逃脫出來。
生活就像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於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嚮往都源於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
《悲慘世界》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背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制燭台送給了他。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揭穿。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項鏈》
曼妙的世界,不盡的人生,總有快樂,也總有挫折:總有歡愉,也總有痛苦。
當挫折與不幸不期而至,當痛苦與艱辛悄然來臨,有人鼓起勇氣正視它,也有人迴避它,輕視他甚至放大它。而人生境界,生活的理念中,卻需要用一種心態對痛苦進行調節和支撐。不能因花落飄零就喪失對一個季節的熱盼,不能因秋葉歸根就忽視豐收的希望,不能因山河破碎就熄滅理想之燈。還是如靜水深流般淡化痛苦吧,還是如潮起潮落般正視規律吧.
人生在世,總有遭遇,正如項鏈所說的那個故事:年輕而又幸福的女人為了追求那一時的奢侈和自尊,換來的卻是10年幸苦勞作的代價,而最後得到的卻是弗來思節夫人那殘酷的回答。羅塞瓦德夫人通過「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來顯示自我,面子觀念的驅動,使她吃盡了苦頭。
讀到這里,不禁思緒萬千,虛榮心在作怪,這篇文章揭露的現實擔當值得研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這種事情並不少見,這其實就是其中的一個被資本主義階級虛榮心所腐蝕而導致青春喪失的悲劇形象!這其中的虛榮心。其實每個人都有,差別在於,有的人很少,而有的人則很多,很喜歡表現出來讓周圍的人都發生贊嘆以及投來羨慕的眼光才滿意,而《項鏈》深刻的揭露這個事實,虛榮心是非常可怕的,當一個人有了虛榮心,他會干出許多讓人吃驚的事情,就像路瓦栽夫人,用了10年來還清這筆本不該他來償還的債務,人生就是如此奇怪,如此變幻無常,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則一夜破產。。。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說過:「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是圍繞虛榮心而生, 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虛假的榮譽是一個轉瞬即破的肥皂泡,我們不應該追求這種並不屬於自已的虛假東西;而要腳踏實地地去干一番事業,通過奮斗,創造出屬於自己 榮譽來。
《簡愛》
簡•愛一個簡單而平凡的名字,有著和她名字一樣平凡的容貌卻有著極不平凡的靈魂.
簡•愛生活在一個充滿著不公平的階級社會里,她的出身平凡,生活坎坷.但她卻從沒向命運低下她高貴的頭.她告訴我們要勇於爭取敢於追求.她的形象反映了一個小寫的人對一個大寫的人的渴望、追求和憧憬,一個平凡心靈的坦誠傾訴、呼號和責難.這正是歷經一百多年的滄桑,簡.愛這個名字仍能不朽於世的原因.
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純潔得像一張白紙,而家庭、出身和際遇等只能作為命運給予你描繪人生圖畫的工具,在這張紙上是要點綴快樂和積極,還是陰郁和消沉,要描繪出令人仰慕的人生,還是死不足惜的生命,決定權,全在你的手裡.所以,不管你手中的筆是怎樣的,都不要在意,握緊它,握緊命運的咽喉,讓你的光輝盡情揮灑,在人間留下你最美麗的色彩和痕跡.因為,完成這幅驚世巨作最需要的不是一支好的畫筆,而是為未來而爭取、追求的決心和勇氣.無論你出身如何都有爭取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但命運不可能公平的對待每個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有時會受到到不公平的待遇是必然的.但是,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一蹶不振,為了自己的未來,更加應該證明給命運、證明給那些一直都認為命運決定一切的人看——只要敢於爭取和追求,命運就掌握在你的手裡.
在一個樹林里,每棵樹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但太陽卻不能公平地把恩澤分給每一棵樹,天生個兒高的自然有優勢,但其他的樹不也在為了那一絲一縷的陽光爭高直指嗎?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因為害怕遇到挫折而停止爭取和追求,為命運而低下他的頭,只會停滯不前然後慢慢枯萎,被遺忘在昏暗的角落裡,即使最後死去了也不會有人惋惜.你一為那些參天大樹天生就是棟梁之材嗎 如果他們不是心裡有那一點點的希望,為了那一絲一縷的陽光而努力爭取怎會有令我們如此驚嘆的今天
爭取、追求這個連樹木都懂得的道理.平等並不是命運給予的,而是要自己去爭取和追求的.敢於爭取和追求,讓你的名字像簡.愛一樣不朽,成為那被矚目和瞻仰的棟梁之材吧!
《愛的教育》
讀完了《愛的教育》後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朴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跌岩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動不已。這也是亞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處。《愛的教育》吸引我的,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字里行間,都抒發了作者本人對愛的理解。這種情感是普通的,卻是不平凡的。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四季的風吹動著歲月的風鈴,奏響迷人的戀曲,如流星般劃過天際,彷彿一首純真的抒情詩、一支幽婉的小夜曲,盪漾在我心頭。請你帶著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