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選集何滿子
1. 明代短篇小說白話小說的最高成就--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指何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傳奇短篇小說集及擬話本集的合稱。「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二拍」則是中國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凌濛初。 [編輯本段]三言馮夢龍編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小說集的總稱[1]。《喻世明言》亦稱《古今小說》,但「古今小說」實為「三言」的通稱。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別刊於天啟元年(1621)前後、天啟四年(1624)、七年(1627)。這些作品有的是輯錄了宋元明以來的舊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據文言筆記、傳奇小說、戲曲、歷史故事,乃至社會傳聞再創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舊本的匯輯和新著的創作,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在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進行獨立創作的開始。它「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話短篇小說的總集。它的出現,標志著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整理和創作高潮的到來。 [編輯本段]二拍在「三言」的影響下,凌濛初編著了《初刻拍案驚奇》(刊於1628年)和《二刻拍案驚奇》(刊於1632年)各40卷,人稱「二拍」。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即空觀主人,烏程(今浙江吳興)人。18歲補廩膳生,後科場一直不利。55歲時,以優貢授上海縣丞,後擢徐州通判並分署房村。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部進逼徐州,憂憤而死。他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二拍」與「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個人創作,「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諧者,演而暢之」(《二刻拍案驚奇小引》)。它已經是一部個人的白話小說創作專集。「卷帙浩繁,觀覽難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故從中選取40種成《今古奇觀》。後三百年中,它就成為一部流傳最廣的白話短篇小說的選本。
三言中每一章都講了一個道理,但有的章節穢語甚多,而有的則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比如《醒世恆言》中有一章《賣油郎獨占花魁》講了油郎秦重尋父、花魁娘子尋夫從良過程中兩人從相識到相愛的美好故事。
「三言」所收錄的作品,無論是宋元舊篇,還是明代新作和馮夢龍擬作,都程度不同地經過馮夢龍增刪和潤飾。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復雜。有對封建官僚丑惡的譴責和對正直官吏德行的贊揚,有對友誼、愛情的歌頌和對背信棄義、負心行為的斥責。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寫了市井百姓的生活。如《施潤澤灘闕遇友》、《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占花魁》等。在這些作品裡,強調人的感情和人的價值應該得到尊重,所宣揚的道德標准、婚姻原則,與封建禮教、傳統觀念是相違悖的。這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市民思想意識的體現。「三言」中的優秀作品,既重視故事完整,情節曲折和細節豐富,又調動了多種表現手段,刻畫人物性格。它的刊行,推動了短篇小說的發展和繁榮,標志著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民族風格和特點已經形成。
「二拍」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意識。如《轉運漢遇巧洞庭紅》寫商人泛海經商事,可以看出明末商人們追求錢財的強烈慾望。《烏將軍一飯必酬》、《疊居奇程客得助》等重視商業描寫,在以往的短篇小說中非常罕見。有些作品提出在愛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觀點。如《李將軍錯認舅》,描寫了劉翠翠和金定忠貞不渝的愛情。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棄「門當戶對」的習俗陳規而和金定結合,後翠翠被李將軍虜去作妾,金定又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翠翠。但迫於將軍權勢,不得以夫妻相認,最後以雙雙殉情來表示他們之間的至死不渝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奉勸世人行好事,到頭原是自周全」的勸諭思想是貫穿「二拍」始終的精髓,如卷十五《韓侍郎婢作夫人》的開頭中說的一婦人因受商人幫助救出了丈夫,在她去答謝商人的一剎那,商人卧室的房牆倒了,要不是因婦人來答謝的時間巧合,恐怕商人就一命嗚呼了,這種行好就有好報的教諭「二拍」中描寫的很到位。「二拍」善於組織情節,因此多數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語言也較生動。但從總的藝術魅力來說,它比「三言」差得多。
2. 古代說話人說故事的底本是我國古代的白話短篇小說又稱作什麼
又稱作「話本」。
話:宋元時期民間常用於「故事」。講故事叫「說話」。白:陳述、講述。「白話」本義是「講述故事」。講故事要有一個底稿、本子,所以叫做「話本」。
我們從白話小說中可以看出:
話說——故事講到;話分兩頭——故事分兩條線索;等等。
3. 求中國古代短篇白話小說集。快快快!在線等
個人推薦「三言二拍」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之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稱為「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為《古今小說》,全稱《全像古今小說》。後重印改名為《喻世明言》,以與「三言」其他作品書名相配。全書40卷,每卷1篇,共計40篇。它和《通言》、《恆言》一樣,為宋元明話本小說。
《喻世明言》中故事產生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其中多數為宋元舊作話本,例如「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少數為明朝擬話本,例如「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另外有些是明人對宋元舊作的改編加工,例如「新橋市韓五賣春情」、「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等。由於產生年代不同,因此在內容、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又因為屬於同一個小說發展系統,其題材也都和城市生活聯系密切,所以各篇之間還有很多共通之處。其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譴責了負心男子對愛情的不忠;「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描寫了對失身妻子舊情難忘而破鏡重圓;「羊角哀捨命全交」、「吳保安棄家贖友」、「范巨卿雞黍死生交」等則歌頌了不計生死利害而忠於友情的精神;而「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楊八老越國奇逢」則觸及了異族入侵、權臣誤國等現實政治題材。《喻世明言》還收錄和改編了一些歷史傳奇故事,例如「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此外,《喻世明言》各篇小說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主題涵蓋愛情、婚姻、朋友情義等,展現了當其時的社會百態。
《警世通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完成於天啟四年(1624),收錄宋、元、明時期話本、擬話本40篇。一般認為,這些作品都經過編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題材或來自現實生活,或取自前人筆記小說。
《警世通言》內容豐富,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詔生死冤家》,反映婦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錢贈平少》、《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及反映愛情生活的《樂小捨生覓偶》等作品。
總體而言,《警世通言》的題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婚姻愛情與女性命運。其二,功名利祿與人世滄桑。其三,奇事冤案與怪異世界。從各個角度呈現了當時生活中的社會百態。
《醒世恆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筆記集。該書收錄了宋、元以來話本、擬話本40篇,風格各異,這些故事,有來源於史傳的,也有出於歷代筆記、小說的,而最多最根本的源頭,則直接來自民間傳說的故事,來自社會的實際生活。通過這些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的願望。其內容豐富,有反映愛情婚姻的;有抑揚封建官吏,暴露吏治黑暗的;有謳歌行俠仗義,譴責忘恩負義的。故事情節離奇曲折,人物個性鮮明,充滿情趣。
該書40篇故事中,宋、元舊作比前「二言」少,約佔六分之一左右,確認為宋元舊作的有《小水灣天狐貽書》、《勘皮靴單證二郎神》、《鬧樊樓多情周勝仙》、《金海陵縱欲亡身》、《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等篇。其中《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十五貫戲言成巧禍》這兩篇作品在整個宋元話本中都是上乘之作。其餘絕大部分是明人話本和擬話本。
《初刻拍案驚奇》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奇書,共有短篇小說40篇,它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擬話本」形式,描寫了眾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如商人由厄運而致富,讀書人由貧寒而成名;清官們斷案如神,貪吏們枉法如虎;惡棍們姦淫攬訟,騙子們爾虞我詐;青年們怎樣追求忠貞不貳的愛情,而封建禮教又如何製造婚姻悲劇。語言通俗簡練;情節曲折起伏,撲朔迷離,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內心刻劃細致入微,藝術形象栩栩如生,歷來評價甚高。
《二刻拍案驚奇》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願,小姨病起續前緣》與《初刻拍案驚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鬧元宵雜劇》系雜劇,故實有小說38篇。《二刻拍案驚奇》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擬話本」形式,描寫了眾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概括地說,該書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表現愛情婚姻和兩性關系;二、表現封建官吏的思想行為;三、表現商人生活。
個人覺得看你對哪個比較感興趣,選擇一本讀一讀,會受益匪淺。
4. 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有哪些
中國古代白話小說主要有:
明代四大奇書:《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長篇章回體演義小說》《金瓶梅》;明代的擬話本小說「三言」「兩拍」;「三言」即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雙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而《紅樓夢》更成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輝煌的頂點。
白話小說,發源於唐代的一種文學形式。中國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民間故事和所謂的「街談巷語」,在古代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小說經歷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話本階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成為與抒情文學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系。
白話小說發展源流
1、發祥期:唐代
當時,市人小說、寺院俗講成為白話小說的兩個發展源頭。
2、黃金期:宋、元時期,開封、杭州等瓦舍勾欄處,「說話」藝術盛行,由此產生「話本小說」。這也是最早的白話小說形式,這種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短篇白話故事,篇幅較短,基本用口語敘述,有虛構性。
3、宋末及元代,在白話小說基礎上出現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創作的擬話本小說。
4、全盛期:明、清
5. 我國有哪些古代文言短篇小說集
明代的短篇小說主要是白話短篇小說,白話短篇小說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明人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是摹擬學習宋元話本的產物,故被稱為「擬話本」。現存最早的明人輯印的話本集是《清平山堂話本》。收集白話短篇作品較多而且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明末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三書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人的擬話本兩部分。其後,凌濛初模仿「三言」創作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均為擬話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比長篇小說更直接更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其中愛情婚姻題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 ,這類作品反映了市民階層的進步的愛情 婚姻觀念,批判了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歌頌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爭。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黑暗政治,寫出了人民的苦難。另有些擬話本描寫了小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生活和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擬話本承襲了宋元話本的傳統,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生動曲折,感情色彩鮮明。它藝術手法更加成熟,特別是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更加趨於豐富細膩。比較優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玉堂春落難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說,是沿著唐宋傳奇的線索發展而來的。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昌祺的《剪燈余話》、邵景瞻的《覓燈因話》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說在寫法上模仿唐宋傳奇,缺乏創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響遠不及白話短篇小說。
6. 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有哪些
宋元小說話本憑借其通俗流暢的特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話本小說的影響由此更為擴大。進入明朝,明代的一些文人對流行於民間的宋元話本進行搜集、整理、加工出版,刊行於世。
此外,還有不少文人模擬話本的形式進行創作,創造出許多新的話本小說,時稱「擬話本」。各類「擬話本」的不斷涌現,使白話短篇小說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
在眾多的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當屬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特別是「三言」的藝術成績最
高,達到了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三言」是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總稱,每集收錄短篇小說40篇,共120篇。其中多數是經過作者潤色的宋元明話本和明代文人的擬話本,而作者自己創作的作品較少。
「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初刻拍案驚奇》共40卷40個短篇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也是40卷。與「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創作的。
「三言」的作者馮夢龍,字猶龍,江蘇省蘇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的哥哥夢桂擅長畫畫。他的弟弟夢熊,太學生,擅長寫詩,兄弟三人並稱「吳下三馮」。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與馮夢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凌濛初,字玄房,號初成,浙江吳興人。18歲補廩膳生,後科場一直不如意。55歲時,以優貢授上海縣丞。凌濛初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
「三言」題材眾多,內容廣泛,其內容主題有反映愛情婚姻的,有痛斥腐敗官吏的,還有譴責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還有描寫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的,總之,形形色色,包羅萬象。
「三言」中的一些愛情小說,敢於大膽沖破封建禮教的樊籬,表現出新的觀點。它不僅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觀念,更提倡愛情專一,一夫一妻,極度痛斥那些喜新厭舊、嫌貧愛富的人。
「二拍」是「三言」之後最有代表性的白話短篇小說,主要是根據「古今雜碎事」加工創作而成,故事大都有來源,但在原書中僅是舊聞片斷,凌濛初則對這些素材進行生發改造,寫成了富有時代氣息的生動的故事。
「二拍」裡面也有眾多反映愛情婚姻主題的內容,也提出了和「三言」類似的新的愛情觀念,如對封建婚姻中男女關系的不平等提出異議,要求男女平等,另外,還高度贊揚了為爭取人格的尊嚴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三言」、「二拍」對土豪劣紳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小說的結尾往往是罪惡之人得到了懲處,善良得到了彰
顯,這表明了人們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
「三言」、「二拍」是由宋元小說話本直接發展而來,因此在藝術上保留了不少小說話本的特色,如敘述方式、結構體制、語言的運用和提煉等,都繼承了小說話本的優良傳統。
「三言」、「二拍」在藝術上又有很多新的發展,如在人物性格、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進步。在突顯人物性格時,善於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按照人物的性格安排設計故事沖突。
同時,在細節描寫上,一針一線、一絲一毫都不鬆懈,可謂細致入微,使人物形象變得立體豐滿,有血有肉。「三言」和「二拍」比起話本,篇幅大大加長了,主題思想更為集中鮮明,作品結構更為嚴謹,故事情節更為曲折動人,引人入勝。在語言方面,「三言」和「二拍」的語言更加通俗流暢,含蓄生>動。「二拍」中的作品,多是由凌濛初加工、潤色、改變、擴大,由數十字而變成了數千字的結構完整的小說的,所以「二拍」的語言獨創色彩較濃厚。
「三言」和「二拍」還善於通過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宋元白話小說也有著較為到位的心理描寫,但動態有餘而靜態不足,「三言」和「二拍」則彌補了這個不足,人物形象更富有立體的質感。
除了「三言」和「二拍」之外,明代還有許多白話短篇小說,它們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對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全面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書寫出白話短篇小說的輝煌篇章。
7. 《聊齋志異》以後清代影響較大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 「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 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 「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8. 古代白話小說有哪些
白話小說,發源於唐代的一種文學形式。中國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民間故事和所謂的「街談巷語」,在我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小說經歷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話本階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成為與抒情文學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系。
1.發祥期:唐代
當時,市人小說、寺院俗講成為白話小說的兩個發展源頭。
2.黃金期:宋、元時期,開封、杭州等瓦舍勾欄處,「說話」藝術盛行,由此產生「話本小說」。這也是最早的白話小說形式,這種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短篇白話故事,篇幅較短,基本用口語敘述,有虛構性。
3.宋末及元代,在白話小說基礎上出現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創作的擬話本小說。
3.全盛期:明、清
這一時期,產生了演義小說、長篇章回體小說等。如明代四大奇書:《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長篇章回體演義小說》《金瓶梅》;明代的擬話本小說「三言」「兩拍」;「三言」即馮夢龍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雙峰」:《儒林外史》《紅樓夢》。而《紅樓夢》更成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輝煌的頂點。
編輯本段
白話小說概述:
中國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民間故事和所謂的「街談巷語」,在我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小說經歷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話本階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成為與抒情文學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系。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里認為小說是一種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的東西。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說:「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體都是『俗文學』」,小說正是這樣一種俗文學。班固也認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他認為小說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為。但小說的生命力極為旺盛,雖然飽經磨難和拒斥,卻仍然有強烈的發展勢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到唐宋之交,市民階層興起,尤其是宋代,生產力發展迅速,市民階層日益壯大,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閑娛樂的呼喚也日益強烈,城市文化越來越盛行,中國的長篇白話小說以此為契機,迅速的發展起來。
唐代傳奇相對白話小說是雅,但拿傳統的雅俗觀來衡量它,卻又可以說它為俗。雅俗問題與上述娛樂和教化、虛構和實錄的問題有著內在的聯系。教化的內容是禮義,實錄叫做雅馴,可見傳統的雅俗觀是貶低和排斥娛樂和虛構的。 儒家道統文統的繼承和發揚,阻塞了傳奇小說的發展。傳奇小說,一般的說是士人寫給士人讀的文學,它本來就產生和活躍在雅文化圈內。當它蒙上不雅的俗名,士人便疏遠它,它便從雅文化圈走出來,逐漸向俗文化靠攏。宋代傳奇小說作者的文化層次下移,同時創作傾向卻向雅的方向攀附。「論次多實」、「采艷殊乏」,都是棄俗而就雅的表現。
降至元明,傳奇小說俗化趨勢愈益明顯,從明代中後期流行的各種通俗類書如《國色天香》、《萬錦情林》、《綉谷春容》、《燕居筆記》等競相轉載來看,它們在士人中還是頗有讀者的。人們總愛附庸風雅,標榜不俗,而實際卻有難以脫俗的一面。
這類半文半白的、篇幅已拉得很長的傳奇小說繼續走著俗化的路,到明末清初,它們乾脆放棄文言,使用白話,並且採取章回的形式,便成為了才子佳人小說,完全與通俗小說合流。
如果說傳奇小說是從雅到俗,那麼白話小說的運動方向恰好相反,是從俗到雅。白話小說無論短篇還是長篇,都源於民間「說話」,它們的體制和敘事方式都保留著「說話」的胎記,與源於史傳的傳奇小說迥然有別。白話小說長時期在民間傳播,其故事是生鮮的、同時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後,情況才發生重大變化。文人突然看好這種俗而又俗的文學樣式,他們不只是評論,而且參與其間,進行搜集、整理、加工、編輯、出版。接著還有模擬這種樣式的文人創作,如馮夢龍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陸人龍的《型世言》,等等。
這種情況的發生,與王陽明「心學」的崛起有著直接的關系。王陽明是主張人皆可以成為聖賢的,有利用俗的形式才能達到化俗的效果。他對俗的重視,在當時卻有振聾發聵效果。嘉靖萬曆時代推崇通俗文學的文學家所依據的就是王陽明的這種思想。
白話小說的作者由不見經傳的無名氏,漸次上升為大文人。他們的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都是早期白話小說作者所不能相比的。
白話小說的內容和風格也隨著作者成份的改變而漸次由俗變雅。按創作方式,白話小說的演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是「說話」的書面化;中期是作家根據現成故事進行創作;後期是作家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獨立創作。文人獨創的小說,不僅題材情節出自個人機杼,而且藝術風格也有鮮明的個性。白話小說發展到後期已有雅俗的分別。不過,白話小說的主流趨向於雅,卻是不爭的事實。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它們的源頭分別為雅和俗,它們的走向卻相反,文言小說向俗靠攏,白話小說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說范疇內達成了妥協。「雅」接納了白話,承認了「虛構」;「俗」則承擔起「教化」的使命。換言之,「雅」放棄了「雅言」和「實錄」的原則,「俗」則放棄了娛樂惟一的宗旨。小說中雅俗共存是小說藝術成熟的重要際志。
中國小說的源頭就存在著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說,它從史傳蛻化而來;俗的是白話小說,它從民間伎藝「說話」轉變而成。在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的發展途程中,雅和俗構成兩極,文言小說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俗的成分,顯示出漸次俗化的傾向;而白話小說則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雅的成分,表現為漸次雅化的傾向。雅俗結合是小說成就的重要標志之一。
明萬曆以後,不僅長篇小說的創作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而且短篇白話小說的創作也呈現出繁榮景象。
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作品衰微,這種文學樣式在當時已不適應社會的要求,相反,白話短篇小說作品的創作卻是一派生機盎然。這里的原因是比較多的。首先,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城市不斷擴大,市民階層的力量壯大,在社會上是一股極為活躍的、強大的階層,他們要求在文學上能有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學樣式和文學作品。
其次,宋元話本小說在明代得以繼續發展,它是勞動群眾小說創作自身發展的結果,顯示出比文言小說更強的生命力。參予白話小說創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們善於吸收群眾藝術創作的結果,語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內容,有一定的社會批判精神,因而有著更強的人民性,為廣大群眾所觀賞喜愛。
明代印刷術發達,書壇眾多,迎合人們的口味與喜好,書商也大量地刊行話本小說,因此話本小說慢慢地演變為供案頭閱讀之作的擬話本。
擬話本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詞,中間以詩詞為點綴,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完整,描寫人物的心理細致入微,個性突出,比較注意細節的刻畫等。但它又與話本不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擬話本是「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在口語運用和生活氣息上,擬話本明顯地遜於話本小說。
現在認為最早的話本集《清平山堂話本》,是嘉靖年間洪楩輯印的,分《雨窗》、《長燈》等6集,每卷1篇,共收話本60篇,故全書總名為《六十家小說》,今存15種。萬曆年間熊龍峰刊印的話本今存4種。這兩種話本集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在內。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初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小說集,簡稱「三言」,每集收話本40篇,包括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兩部分。「三言」對後世影響較大,此後擬話本的專集大量出現。明末凌濛初在「三言」的影響下,創作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兩個擬話本集,簡稱「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成就,是由話本向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形態,對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創作在明末以後繼續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愛情婚姻的題材是明代擬話本的一個重要內容。《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樂小舍拚生覓偶》、《玉堂春落難逢夫》等真實地描寫了被糟踐的婦女的悲慘地位以及她們對愛情婚姻的自主要求,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嚮往,貫穿了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批判,尤其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可稱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情婚姻觀念。《俞伯牙摔琴哭知音》、《施潤澤灘闕遇友》等篇描寫了在冷酷的等級社會中真誠的友誼。《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灌園叟晚逢仙女》等篇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猙獰面目和無恥罪惡。《轉運漢巧遇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龍殼》、《疊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等篇反映了明代社會商人的心理。
總之,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描寫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的生活與思想,歌頌市民階級的勤勞誠實及對發財致富的追求,要求愛情與婚姻生活的自由,抨擊科舉制度的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題,共同組織成明中葉以後短篇白話小說的重要內容,顯示了明擬話本新的思想特色。但「三言」、「二拍」中也包含著明顯的落後和庸俗的因素,比如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迷信鬼神等佔了相當的數量,尤其又以「二拍」更為嚴重,這也是明代後期話本小說的通病。明末短篇白話小說集還有十多種,比較有影響的是《西湖二集》、《石點頭》、《鼓掌絕生》、《醉醒石》等,成就都不高,但其中有一些篇章,文筆生動,形象鮮明,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有所揭露。
明清時代是一個充滿進步與守舊、啟蒙與頑愚、思想解放與鉗制的時代。一方面,個性覺醒,人本意識抬頭,不少進步人士張揚個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慾財利,這反映在小說里就是小說中人性涌動,追求物慾,情愛描寫細膩等。另一方面,封建統治者強化統治,中央集權突出,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現了一些理學觀念濃厚、倫理說教明顯的小說作品。此外,還有兩種思想皆有,禁慾主義和享樂之風並行。明清小說內容豐富,類別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