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小說中祭天大典場景描寫

古代小說中祭天大典場景描寫

發布時間: 2021-08-08 15:00:19

⑴ 求一些古風小說的環境描寫,越多越好

1.戰場:夕陽西下,殘陽如血。刺眼的黃光夾雜著一抹驚心的緋紅,一如那戰場上千人的赤血,妖嬈,而又美艷。
兵刃隨意的丟棄在地上,血肆無忌憚的流淌。四周屍橫遍野,早已沒有了活人的氣息。
人物:
只見敵軍陣中漸漸分開出了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路,一錦衣紫袍的少年騎著一匹黑馬緩緩走來。他眉宇間隱藏著不可抗拒的霸氣,上古雙刃倒拖在地,劃出一道深深的溝痕。雖然臉上帶笑,卻看不出他的眼中有半點笑意,反而是帶著逼人的凜冽銳氣,直直的望了過來。
2.藍空碧如洗,淡淡的鳥叫聲,源源不絕,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佳人風姿綽約,玉郎英俊瀟灑,百姓蒼生一片和祥,絡繹不絕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玲瓏簪,胭脂粉,香味遠傳的美食,好吸眼球,人們接踵而至。天下蒼生和樂矣。
3.金磚玉頂,一片昌盛繁榮,京城豪華,均為金石所制,只是這些,便知道××國有多繁榮。集市的喧鬧,沒有時間去思考別的東西,生活的壓力,使那些商家無不賣足了勁吆喝著,此街非彼街,怎奈何世態炎涼?窮者汗流浹背,富者坐享其成。柳絮飄飄漫天,吟誦著國家的富裕;飛燕傳唱著歌曲,吟唱著世間的悲哀。
4.流水橫穿這偌大的×王府,柳葉翠顏,花未開,花苞一朵朵,未展開的笑臉,怎知這宮廷樓宇的寂寞。多豪華,多奢侈,又多孤獨,多寂寥。假山石有多虛偽,它再逼真也並非真正的雄偉山川。望其房頂,金光四射,映出多少的哀怨。5.
暮色夕陽,枯葉飄零。血一般的霞光,墜在暗黑色的江面上。磅礴大雨,無情地扣打陰暗的泥土。雪原上,遠見幾顆枯樹,死一般的沉寂……
6.他面對著窗外,將簫湊到唇畔,嗚嗚咽咽地吹了起來。簫聲響起的剎那,如皓月初升,春花綻放,整個屋子都被寧靜安詳籠罩。
7.
光影在他身上流轉,有午後淡金中的孤直,有夕陽斜曛中的落寞,有月從西窗過的傲慢冷淡,有沉沉黑暗中的固執守候,有清冷晨曦中的疲憊孤單。
天,亮了又暗了,暗了又亮了,光影交替間,似乎交錯了
的一生。但不管何種神情,何種姿態,他總是一個人。一個人在晨昏交替間,追尋著一點渺茫,踽踽獨行於蒼茫天地。
8.
初冬的天色總是很陰霾的,厚厚的雲層堆積在空中,隨時一幅馬上就要垮壓下來的感覺。東吾小區路邊法國梧桐樹的葉子都落得差不多了,只剩光禿禿的樹干。樹幹上的樹皮東一塊西一塊地剝落了,露出了裡面黃褐色的樹肉,偶爾還會有點粘稠的膿汁樹的傷口滴淌出來,然後凝結成暗色的膏一般的東西,讓人一眼看上去總有種觸目驚心的感覺
9.雨,像銀灰色黏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纏滿著蛛絲網的屋頂。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在這古舊的屋頂的籠罩下,一切都是異常的沉悶。
10.清絕的月色吸引著我,於是披衣出門,踏著如水的月色,緩步走入花園,
沐浴在月光下,寒凝帶露,如一簾
的幽夢。

⑵ 求古代小說裡面場景描寫和人物描寫

1…我環視四周,淡綠色的水紗烙花窗紙,散花蔥綠的雲紗珍珠串簾幔帳,牆上掛著紫香木的琵琶,犁花木的銅鏡梳妝台,四角銅獸爐里冒出青煙,散發著玫瑰的香氣。

床是百花雕刻的香木,上面掛著薄煙紗草蟲的水煙帳子。大紅綉著玫瑰的被褥,鴛鴦戲水的蔥綠抱枕。…玫瑰粉紅珍珠衫,翠綠荷花百褶裙,鬢發高挽如霧,戴一朵露水欲滴的牡丹花。【非原創】
2在一座亭子里, 一身白衣,玄紋雲袖的精靈般男子低垂著眼瞼,沉浸在自己營造的世界裡,修長而白皙的手指若行雲流水般撥弄著絕弦琴琴弦,長長的睫毛在那清雅的臉上,形成了誘惑的弧度,給原本溫和的臉龐增添了幾分妖媚。人隨音動,就這樣一直彈著那首鳳求凰。偶爾雙眼忽閃而逝的某中東西,讓人抓不住,卻想窺視,不知不覺間人已經被吸引,此音與人,一同令人沉醉。 遠處來了一個男子︰一頭絲綢般光滑的銀色長發披瀉下來,如瀑布一樣,鬆鬆的用著一根硃色絲帶挽起,絳紫色的眼眸拒人以外令人不由心生冷意,但又似天上的星辰令人移不開視線,高挺的鼻樑,紅潤的櫻桃小口。一身朱紅色錦緞衣衫,手裡拿著一把畫扇,腰間一根玄色腰帶,腿上一雙朱紅色的金絲鑲邊靴子,從遠處看整個人散發出唯吾獨尊的氣勢。近看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妖孽美人,此刻渾身散發著散發著惡魔的氣息。

⑶ 求小說中描寫中式古代宮廷庭院場景的段落句子。

描寫中式古代宮廷庭院場景的段落句子:
1. 宮廷中的建築,層層殿堂,而且對建築物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這樣。重重院落。這種大屋頂不但華美壯麗,使屋面形成了巧妙的曲線、門窗和寬闊潔白的漢白玉台基組成,展示了皇宮的齊整,也對古建築起到了固定和防止雨水腐蝕的作用。大屋頂層層飛翹的屋檐和屋角、朱紅的木製廊柱,大都由金碧輝煌的大屋頂,不但給庄嚴的宮殿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從而保護了木造的宮殿不受雨淋。大屋頂上裝飾的鳥獸,雨水從屋頂流下,會被排得更遠。 宮廷建築大都採用大屋頂,兩側的建築整齊而對稱皇宮中的主要宮殿都建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
2.御花園的亭台樓閣之間點綴著生機勃勃的翠竹和奇形怪狀的石頭,那些怪石堆疊在一起,突兀嶙峋,氣勢不凡。
3.上好的白玉鋪造的地面閃耀著溫潤的光芒,遠方似有裊裊霧氣籠罩著不真切的宮殿,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飛檐上鳳凰展翅欲飛,青瓦雕刻而成的浮窗玉石堆砌的牆板,一條筆直的路的盡頭一個巨大的廣場隨著玉石台階緩緩下沉,中央巨大的祭台上一根筆直的柱子雕刻著栩栩如生的龍紋,與那宮殿上的鳳凰遙遙相對……
4.正紅朱漆大門頂端懸著黑色金絲楠木匾額,上面龍飛鳳舞地題著三個大字『風雅澗』。天階夜色涼如水,窗內紅燭搖曳,窗外細雨橫斜,積水順著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暈開一圈漣漪,似嘆息似挽留.我熄了燭火,推開吱呀的窗,抱著膝蓋坐在床沿,凝視窗外飄飛的雨絲。她提著一盞幽暗的絹燈在前面引路,整個甬道黑漆漆的,除了腳下的一點光,和兩邊不時好似有水浪拍打的聲響外,什麼都看不清晰.。

⑷ 急急急~~~~大家有什麼精彩的描寫古代小說戰爭的場面和武打場面的描寫段落啊·

《傾盡天下,亂世繁華》裡面有很多:
寰宇帝驀然想起年少輕狂歲月,嘴角不由揚起一抹輕笑。月光朦朧中那個眉目依舊的清雅男子彷彿正站在自己身邊——冷淡,高雅,華貴,眉間一點硃砂鮮紅欲滴。他朝他溫柔微笑,眉目如畫……

「傾宇你看那朵煙花——!!」興奮呼音效卡在了喉嚨……他的身邊,沒有他……!!冰冷的空氣彷彿在嘲笑他。是的,那個與自己並肩看天下的男子早已不在了。沒有他的溫度,沒有他的聲音,沒有他的凝眸……自己……贏得天下,輸了他!

空中,煙花爛漫。

塔上,形隻影單。

寰宇帝孤寂地站著,背影中透出從來沒有在別人面前流露過的凄涼落寞……猶記那個沉靜如水的男子靜靜坐在輪椅上,對自己微笑道:「紅塵之中,若少了你,傾宇有多寂寥。」他當時雖在微笑,卻悲傷得讓人潸然淚下。

輕柔的風在夜空中靜靜流淌,有種穿越時空的深情繾綣,韶華流逝,物是人非,風亦感傷,人亦彷徨——

淚眼朦朧間,彷彿看見那個雍容坐在輪椅中的高華男子正睜著那雙清澈黑眸溫和地看著自己。抬眉低眼、光彩陸離,眉間那點硃砂靈動欲現。寰宇帝猛然發現,自己已是淚流滿面!……

於是所有人都清楚看到,塔上那個堅毅華貴、殺伐予奪、說一不二、似乎永遠都堅不可摧的男子,在那一刻,猶如一個孩子般……失聲痛哭!——

⑸ 誰能告訴我要怎麼描寫小說中,古代出征送行的場面

出征的起因是 「保疆衛土」 還是大臣的「陰謀攻奸」? 如果是保疆衛土的話,就從第一個人回答的那樣 先從一些小事突出 士兵視死如歸的「豪情」 將軍有負美女的「絕情」 然後再從當位者 和整個隊伍的士氣 ,再加以天氣的輔助 盡量的寫出場面的 「宏大" 」激情「 在參加點」悲涼「 注意不要太俗套 人畢竟還是很喜歡」情「這個字的 玩陰謀的話, 這玩意有點難,寫的話 , 盡量寫復雜點吧。

⑹ 描寫古代場面盛大的句子,小說中的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增之一分則太高,減之一分則太矮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追問:

還有沒有形容男的

回答: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眉卧蠶,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⑺ 我想找描寫古代帝王穿戴的,越詳細越好.還有就是古代盛大儀式的描述,例如祭天,狩獵,檢閱三軍等.拜託

1)先秦時期,有關帝王祭祀前代帝王的記載,多為祭祀天地之神時的配祀,專祭古帝王者亦有。[11]但比較少見。秦漢以降,皇帝祭祀古代帝王的記載便漸漸多起來了。例如: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出遊,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嶷山」。[12]後浮江東下至錢塘,「上會稽,祭大禹」。[13]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因周興而邑立後稷之祠,血食天下,於是詔令天下立靈星祠,常以歲時祠以牛,祀後稷。[14]漢高帝死後,令各郡及諸侯王國皆立高廟,以祀高祖。漢文帝時,於長安東北渭河北岸建五帝廟,祭五天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帝各一殿,殿各一門,殿門之色與各天帝色同。[15]雖然五天帝非古帝王,但這可能是於同一廟內集中祭祀五天帝之始。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祠泰一神,說:「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日一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16]於是,武帝命於長安城東南郊立泰一祠,按照謬忌所說祭祀泰一神。雖然泰一也是神,但是,為輔佐天帝之神,如同帝王的賢臣。因此,這又可能是祭祀名臣名將的發端。

東漢建武七年(公元31年)五月,光武帝要與卿大夫、博士商議「漢當郊堯」之事。侍御史杜林諫阻說:「民無愚智,思仰漢德,樂承漢祀。基業特起,不因緣堯。堯遠於漢,民不曉信,言提其耳,終不悅諭。……郊祀高帝,誠從民望,得萬國之歡心,天下福應,莫大於此。民奉種祀,且猶世主,不失先俗。……宗廟至重,眾心難違,不可卒改。……方軍師在外,祭可且如元年郊祀故事。」[17]意思是說,漢室興起,追根溯源,不在於堯,而是高帝(劉邦)之功,應當順民心好好地祭祀高帝。但現在軍隊將士還在外打仗,天下尚未平定,還是按照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郊祀時的樣式而行罷,先不祭祀高帝。這一意見被光武帝採納。直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平定隴、蜀之後,才增廣郊祀,高帝配食。這種祭祀漢高帝的方式比在高廟祭祀更為隆重。光武帝死後,明帝二年(公元59年)於明堂祭光武帝。同年十月,「西巡狩,幸長安,祠高廟。」十一月,「遣使者以中牢祠蕭何、霍光。帝謁陵園,過式其墓。」[18]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在位皇帝祭祀前代名臣的最早記載。明帝時,還在不同季節分別祭祀五天帝及臣神。立春之日,迎春於洛陽東郊八里,祭青帝、句芒,祭時,車旗服飾皆為青色。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七里,祭赤帝、祝融,屆時車旗服飾皆為紅色。立秋之日前十八天,迎黃靈於中兆(去都城五里),祭黃帝、後土,屆時車旗服飾皆為黃色。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九里,祭白帝、蓐收,屆時車旗服飾皆為白色。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六里,祭黑帝、玄冥,屆時車旗服飾皆為黑色。[19]這是將天帝與臣神同祭的一例。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二月,章帝東巡狩,將至泰山,於道上派使者到濟陰成陽靈台祀帝堯一太牢。次日,於漢武帝在汶上所建明堂宗祠五天帝,光武帝配祀。又一天,各用一太牢遙遙告祀漢高祖、太宗、世宗、中宗、顯宗於明堂。之後巡幸魯國,祠東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人。四月,回到洛陽,為告廟還京,各用一特牛祭漢高祖與光武帝。[20]

東晉孝武帝寧康三年(375年),祭先代帝王之禮制又有較大改變,「故事祀皇陶於庭尉寺,新禮移祀於律署,以同祭先聖於太學。舊祀以社日,新改用孟秋,以應秋收。」[21]北魏天興三年(400年)五月,道武皇帝東巡,遂幸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堯、帝舜廟。」[22]又神瑞三年(415年)六月,明元帝東巡,幸涿鹿,登橋山,觀溫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黃帝廟。至廣寧(今涿鹿),登歷山,祭舜廟。」[23]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詔曰:「法施於人祀,有明典;立功垂惠祭,有常式。……凡在祀令者有五帝:堯樹則天之功,興巍巍之治,可祀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舜播太平之風,致無為之化,可祀於廣寧;禹御洪水之災,建天下之利,可祀於安邑(今陝西運城東):周文公制禮作樂,垂範萬葉,可祀於洛陽;其宣尼廟已於中省別敕有司行事。自文公以上,可令當界牧守各隨所近,攝行祀事,皆用清酌尹祭也。」[24]

上面列舉的種種事例說明,自秦漢至北朝的六七百年間,封建統治者對先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雖說代有所為,未曾間斷,但是多有變化,在祭祀的時間、地點、方式、禮儀等方面,未有定製、常制,具有明顯的隨機性。

(2)隋統一天下後,整肅禮制,對先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亦成定製。在舉行禘、袷大祭(五年一禘祭,在孟夏;三年一袷祭,在孟冬)時,「並以其日,使祀先代王公帝堯於平陽,以契配;帝舜於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之蒲州),咎鯀配;夏禹於安邑,伯益配;殷湯於汾陰(今陝西萬榮縣西南),伊尹配;文王、武王於灃渭之郊,周公、召公配;漢高帝於長陵,蕭何配。各一太牢而無樂。配者饗於廟庭。」[25]可見,隋代祭祀先代帝王與名臣,已形成定時、定地、定式的制度。
唐初,貞觀之禮,無祭先代帝王之文。顯慶中,經禮部尚書許敬宗奏請後,「聿遵故事,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祭唐堯於平陽,以契配;祭虞舜於河東,以咎鯀配;祭夏禹於安邑,以伯益配;祭殷湯於偃師,以伊尹配;祭周文王於鄷,以太公配;祭武王於鎬,以周公、召公配;祭漢高祖於長陵,以蕭何配。」[26]可知,唐初祭祀先代帝王與名臣,基本同隋制。時至中唐,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正月十一日,勅「三皇五帝,創物垂範,永言龜鏡,宜有欽崇,三皇:伏羲,以勾芒配;神農,以祝融配;軒轅(黃帝),以風後、力牧配。五帝:少昊,以蓐收配;顓頊,以元(玄)冥配;高辛,以稷、契配;唐堯,以羲仲、和叔配;虞舜,以夔、龍配。其擇日及置廟地,量事營立。其樂器請用宮懸,祭請用少牢(羊、豕),仍以春秋二時致享。共置令、丞,令太常寺檢校。」轉年五月十五日詔:「上古之君,存諸氏號,雖事先書契,而道著皇王,緬懷厥功,寧忘咸秩。其三皇以前帝王,宜於京城內共置一廟,仍與三皇五帝廟相近,以時致祭天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其祭料及樂,請准三皇五帝廟,以春秋二時享祭。歷代帝王肇跡之處,未有祠宇者,所由郡置一廟享祭,取當時將相德業可稱者二人配享。夏王禹都安邑,今(指唐代,下同)夏縣,以虞伯益、秩宗伯夷配。殷王湯都亳,今谷熟縣,以阿橫伊尹、左相仲虺配。周文王都酆,今咸陽縣,現有廟,以師鬻熊、齊太公望祀。周武王都鎬,入文王廟同享,太師周公、太保召公配。秦始皇帝都咸陽,丞相李斯、建軍王翦配。漢高祖起沛,今彭城縣,太傅張良、相國蕭何配。後漢光武帝起南陽,司徒鄧禹、將軍耿弇配。魏武帝都鄴,侍中荀彧、太尉鍾繇配。晉武帝都洛陽,司空張華、將軍羊祜配。後魏道武皇帝起雲中,太尉長孫嵩、尚書崔元伯配。周文帝起馮翊,尚書蘇綽、大將軍於謹配。隋文帝封隋漢東,僕射高熲、大將軍賀若弼配。令郡縣長官春秋二時擇日粢盛蔬饌時果、配酒脯,潔誠致祭。」[27]據此而知,唐玄宗天寶年間,於京城長安建置兩個帝王廟,曰三皇廟五帝廟、曰三皇以前帝王廟。這是歷史上於京城建帝王廟,集中祭祀唐代以前帝王的肇始。除此之外,唐代還在先代帝王發跡之處建廟,令地方長官按時致祭。也就是說,自唐玄宗始,祭祀歷代帝王實行「雙軌制」,享祭的帝王和名臣也大大增多。

由上述可知,隋唐之世,對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制度進一步完善,隨機性減少,基本形成定製。特別是盛唐時,開創了在京城修建古代帝王廟的先例。

(3)迨至兩宋,國都汴梁和杭州都沒有帝王廟的建置,對先代帝王及名臣的祭祀,分別在其陵廟所在地舉行。所祭的先代帝王和名臣進一步增多,且有主次重輕之分。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詔曰:「歷代帝王,或功濟生民,或道光史載,垂於祀典,厥惟舊章。兵興以來,日不暇,有司廢職,因循暇曠墜。或廟貌攸設,牲牷罔薦;或陵寢雖存,樵蘇靡禁。仄席興念茲用惕然。其太昊(葬宛丘,在陳州)、女媧(葬趙城縣東南,在晉州)、炎帝(葬長沙,在潭州)、黃帝(葬橋山,在坊州)、顓頊(葬臨河縣,在澶州)、高辛(葬濮陽頓丘城南,在澶州)、唐堯(葬城陽谷林,在鄆州)、虞舜(葬九疑上,在永州)、夏禹(葬會稽,在越州)、成湯(葬汾陰,在河中府)、周文王武王(並葬京兆咸陽縣)、漢高祖(長陵)、後漢世祖(原陵在河南洛陽縣)、唐高祖(獻陵在耀州三原縣東)、太宗(昭陵在京兆醴泉縣北九嵕山),十六帝各給守陵五戶,蠲其他役,長吏春秋奉祀。他處有祠廟者,亦如祭享。商中宗太戊(葬大名內黃縣東南)、高宗武丁(葬陳州西華縣北)、周成王康王(並葬京兆咸陽縣)、漢文帝(霸陵在京兆萬年縣東界)、宣帝(杜陵在京兆萬年縣東南)、魏太祖(高平陵在相州鄴縣西南)、晉武帝(峻陽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後周太祖(成陵在耀州富平縣西北)、隋高祖(太陵在鳳翔扶風縣東南)十帝,各給三戶,歲一享。秦始皇(陵在京兆昭應縣)、漢景帝(陽陵在京兆咸陽縣界)、武帝(茂陵在京兆西平縣)、後漢明帝(顯節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章帝(恭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魏文帝(首陽陵在孟州首陽山)、後魏孝文帝(長陵在耀州富平縣東南)、唐元宗(泰陵在同州蒲城縣東南)、肅宗(建陵在京兆醴泉縣)、憲宗(景陵在同州蒲城縣西北)、宣宗(正陵在耀州雲陽縣西北)、梁太祖(宣陵在河南伊闕縣東北)、後唐庄宗(雍陵在河南新安縣東)、明宗(徽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北)、晉高祖(顯陵在河南壽安縣西北)十五帝,各給二戶,三年一祭。周桓王(葬河南澠池縣東北)、靈王(葬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景王(葬河南洛陽縣太倉中)、威烈王(葬河南城陽城中西北隅)、漢元帝(渭陵在京兆咸陽縣)、成帝(延陵在京兆咸縣陽)、哀宗(義陵在京兆咸陽縣)、平帝(康陵在京兆咸陽縣)、後漢和帝(慎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殤帝(康陵在慎陵塋中庚地)、安帝(恭陵在河南洛陽東北)、順帝(憲陵)、沖帝(懷陵,並在河南洛陽縣東西)、質帝(靜陵在河南洛陽東南)、獻帝(樿陵在懷州修武縣故涿鹿城西北)、魏明帝(平陵在河南河清縣大石山)、高貴鄉公(葬河南洛陽縣瀍澗之濱)、陳留王(葬相州鄴縣西)、晉惠帝(太陽陵河南洛陽縣東南)、懷帝、愍帝(並葬晉州平陽縣)、西魏文帝(永陵在耀州富平縣東南)、東魏孝靜帝(葬相州鄴縣西漳水北)、唐高宗(乾陵在乾州奉天縣西北)、中宗(定陵在耀州富平縣西北)、睿宗(橋陵在同州蒲城縣西北)、德宗(崇陵在耀州雲陽縣北)、順宗(豐陵在耀州富平縣東北)、穆宗(光陵在同州蒲城縣北)、敬宗(庄陵在耀州三原縣)、文宗(章陵在耀州富平縣西北)、武宗(端陵在耀州三原縣東)、懿宗(簡陵在耀州富平縣西北)、僖宗(靖陵在乾州奉天縣東北)、昭宗(和陵在河南緱氏縣、梁少帝(葬河南伊闕縣)、後唐末帝(葬河南洛陽縣東北),三十八帝陵,州縣常禁樵採。」[28]

顯然,宋朝對前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雖然不在京城建帝王廟集中舉行,而是在各代帝王陵寢所在地分散進行,但是,所崇祀的歷代帝王和名臣不僅進一步增多,而且區別對待,有主有次,特點分明。

(4)元代崇祀先代帝王之典不廢,但沒有唐、宋隆重。每年春秋仲月命侍臣到平陽祭堯帝廟,到山西河東、山東濟南、河南濮州、湖南道州祭舜帝廟,到山西龍門祭禹帝廟。祭時只是燒香致敬,讀祝文。湯陰羑里城周文王祠,鳳翔府歧山周公廟,亦命有司奉祀,但有牲無樂。值得稱道的是,元代還增建了一批古帝王廟,如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伏羲、女媧、舜、湯等廟於河中解州、洪桐、趙城(俱在陝西境內),十五年(1278年)修會川盤古王祠等。[29]

(5)明朝對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極為重視,超越前代。先是,洪武三年(1370年)遣使訪尋先代帝王陵寢,得七十九處。經禮官考查後,認定功德昭著者三十有六,為伏羲(在河南陳縣)、神農(在湖廣酃縣)、黃帝(在陝西中部縣)、少昊(在山東曲阜)、顓頊(在北平滑縣)、唐堯(在山東東平縣)、虞舜(在湖廣寧遠縣)、夏禹(在浙江會稽縣)、商湯(在山東滎河縣)、中宗(在北平內黃縣)、高宗(在河南陳縣)、周文王(在陝西咸陽)、武王(在咸陽)、成王(在咸陽)、康王(在咸陽)、漢高祖(在咸陽)、文帝(在陝西咸寧)、景帝(在咸陽)、武帝(在陝西興平縣)、宣帝(在長安)、光武(在河南孟津縣)、明帝(在洛陽)、章帝(在洛陽)、後魏文帝(在陝西富平縣)、隋高祖(在陝西扶風縣)、唐高祖(在陝西三原縣)、太宗(在陝西醴泉縣)、憲宗(在陝西蒲城縣)、宣宗(在陝西涇陽縣)、周世宗(在河南鄭縣)、宋太祖(在河南鞏縣)、太宗(在鞏縣)、真宗(在鞏縣)、仁宗(在鞏縣)、孝宗(在浙江會稽縣)、理宗(在會稽)。然後,遣官往祭。洪武帝親制祝文,每陵給銀二十五兩置備祭物。並命奉祀官見有陵寢被盜發者,要掩埋好;毀壞的地方,要修補完整;有廟堂頹圮者,要加以修葺;當地官府要嚴禁採伐陵木,並每年按時祭以太牢。其後,所祭帝王陵雖有個別調整,但保持著三十五個或三十六個之數。每陵設陵戶二人看守,又各立一碑,鐫刻祭期和牲帛之數,以便當地官府遵照致祭。六年(1373年),洪武皇帝認為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都應該於京城立廟祭祀,故在(南京)欽天山之陽修建了歷代帝王廟。這是唐玄宗於國都長安建立三皇五帝廟之後,又一次於京城正式建立歷代帝王廟。南京歷代帝王廟,正殿五室,中一室祀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東一室祀五帝(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西一室祀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東一室祀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祀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不久,以周文王終服事殷,唐高祖本太宗之力而得天下,遂寢其祀,增祀隋高祖(後罷)。廟中所祀十六位帝王[30]皆塑袞冕坐像,只有伏羲、神農不加冕服,因為那時候還未有衣服。歷代帝王廟建成後,規定每年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洪武皇帝曾親自到廟中祭祀先代帝王。二十一年(1388年),洪武皇帝詔諭以歷代名臣從祀。禮官遵旨擬定了三十六人的名單,經洪武皇帝審查並剔除、增補後,遂定風後、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等三十七人,從祀於歷代帝王廟東、西兩廡。至此,明初於歷代帝王廟祭祀的帝王和從祀的名臣形成定製。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洪武間還在中都鳳陽亦建有一座歷代帝王廟,又在北平(元大都改名)城金城坊修建一座元世祖廟,專祀元代明君世祖忽必烈。

永樂年間,大規模營建北京宮殿城池並遷都時,未及在北京建造帝王廟,對歷代帝王廟和名臣多在天壇舉行郊祀大典時附祭,南京和中都的歷代帝王廟,則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祭禮。至嘉靖九年(1530年),釐正祀典,廢除郊祀附祭歷代帝王之制,決定在皇城西建立一座帝王廟。初擬就靈濟宮(在靈境胡同)改建,只因地狹,改於阜成門內路北保安寺故址新建。十年(1531年)二月春祭,時因建廟工程未竣,嘉靖帝臨時在文華殿親祭歷代帝王和名臣。同年九月,廟成。正殿五室,名曰景德崇聖之殿;殿前為景德門,左、右為東、西兩廡,殿後有祭器庫;景德門外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鍾樓。外門之前為景德街,兩端有坊。新建的北京歷代帝王廟中,起初所祀的歷代帝王和名臣與南京歷代帝王廟相同,即有十六位帝王各三十六位名臣,不同的是廟中殿廡內只設帝王和名臣的神主牌位,而沒有塑像。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採納禮科給事中陳棐的建議,撤除元世祖和元臣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伯顏之祀。此後在歷代帝王廟享祀的只有十五位帝王,三十二位名臣。[31]

北京歷代帝王廟的建成,使北京城增添了一座重要的皇家廟宇建築,為明朝統治者創造了崇祀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固定專用場所,將明代崇祀歷代帝王和名臣的活動推向高潮,豐富了北京的歷史文物特別是祭祀文化,意義重大。

(6)有清一代,將封建統治者崇祀歷代帝王和名臣的禮制與活動,總其大成,推向頂峰。清室入關,定鼎北京,宮殿城池,沿用明舊。歷代帝王廟也成為清室繼承前明的一宗歷史文化遺產,並在完善崇祀歷代帝王和名臣的禮制上,較明代「更上一層樓」。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初一日,「始祀遼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明太祖於歷代帝王廟,以其臣耶律曷魯、完顏粘沒罕、斡里不、木華黎、伯顏、徐達、劉基從祀。」[32]不僅糾正了明代只讓元世祖入帝王廟享祀而冷落遼、金之主及名臣的偏頗,而且也沒有忘記剛剛被滅亡的大明國開國之君及主要功臣,從而使入歷代帝王廟內享祀的帝王增加到二十一位,從祀的名臣增加到四十一位(包括新增祀的唐臣張巡、許遠在內)。[33]十七年(1660年)六月,「禮臣議言廟祀帝王,止及開創,應增守成令辭,並罷宋臣潘美、張浚祀。從之。於是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而遼、金、元太祖皆罷祀。」[34]此後,帝王廟中享祀帝王增至二十五位,享祀名臣減至三十九位。康熙嗣服,以遼、金、元太祖畢竟有開創之功,故復入廟享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詔釐定歷代帝王廟崇祀祀典」。[35]翌年十月,康熙帝諭曰:「歷代帝王每朝崇祀不過一二主,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應將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又諭:「明愍帝無甚過失,國亡由伊祖所致,愍帝不可與亡國者例論。而萬曆、泰昌、天啟三君,不應入祀。其歷代配饗功臣,有治安之世輔佐有功者,應量加增補。」[36]同年十二月,雍正皇帝依遵聖祖諭旨,增祀帝王和名臣神牌,並立碑以紀。此後,增祀夏啟、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漢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桓帝、靈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遼太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宗、文宗、寧宗、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共一百四十三位。從祀功臣則增廣四十位,有黃帝臣倉頡,商臣仲虺,周臣畢公高、呂候、仲山甫,漢臣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援、趙雲,唐臣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宋臣呂蒙正、李沆、寇準、王曾、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金臣呼嚕,元臣博果密、托克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楊士奇、楊榮、於謙、李賢、劉大夏。[37]這些新增祀的帝王神牌,按照朝代與原祀帝王加以合並,供在一龕。這樣,景德崇聖殿中有的五龕增為七龕。每龕供奉的帝王分別是:伏羲、神農、黃帝為一龕。
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一龕。
增祀的十三位夏王、二十五位商王,與原祀的夏禹、商湯共四十王,合為一龕。
增祀的三十一位周王,與原祀的武王共三十二王,合為一龕。
增祀的漢十九帝和唐十四帝,與原祀的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共三十六帝,合為一龕。
增祀的遼五帝、宋十三帝和金三帝,與原祀的遼太祖、宋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共二十五帝,合為一龕。
增祀的元九帝和明十一帝,與原祀的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二十三帝,合為一龕。這樣,歷代帝王廟正殿分設七龕,供奉的歷代帝王總計為一百六十四位。另外,增祀的名臣倉頡、畢公高、仲公甫、魏相、耿弇、宋璟、 裴度、李沆、王曾、富弼、間彥博、李綱、文天祥、博果密、常遇春、楊士奇、於謙、劉大夏十八位,與原祀的風後、傅說、召公奭、召穆公虎、張良、曹參、周勃、房玄齡、李靖、許遠、李晟、韓世忠十二位,在東廡享祀;原在西廡的夔、伯夷、伊尹、鄧禹、諸葛亮、郭子儀、曹彬、宗翰、穆呼哩、徐達也十位移祀於東廡。這樣,東廡便有四十位名臣享祀。而西廡原祀力牧、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杜如晦、張巡、岳飛九位,增祀的仲虺、呂候、尹吉甫、劉章、丙吉、馬援、趙雲、狄仁傑、姚崇、李泌、陸贄、赫魯、呂蒙正、寇準、范仲淹、韓琦、司馬光、趙鼎、托可托、李文忠、楊榮、李賢二十二位亦安置在西廡。原在東廡享祀的皋陶、龍、伯益、馮異、耶律曷嚕、宗望、巴延、劉基八位移請到西廡。這樣,在西廡享祀的歷代名臣則有三十九位。東、西兩廡共供奉歷代名臣七十九位。[38] 雍正七年(1729年)繕葺帝王廟,歷四年而工竣,豎碑以記。乾隆元年(1736年),謚明建文皇帝曰恭敏惠皇帝,入帝王廟享祀,位次明太祖之後。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帝王廟,正殿原覆綠琉璃瓦而改易黃琉璃瓦。二十九年(1764年)工訖,乾隆皇帝親祭,有御制碑文可證。[39]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諭:「朕因覽《四庫全書》內《大清通禮》一書所列廟祀歷代帝王位號,乃依舊《會典》所定,有所弗愜於心。敬憶皇祖《實錄》,有敕議增祀之諭。令查取禮部原議紅本,則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內具題。爾時諸臣不能仰體聖懷,詳細討論,未免歷陋就簡。我皇祖諭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此外盡應入廟,即一二年者亦應崇祀。煌煌聖訓,至大至公。上自羲軒,下至勝國,其間聖作明述之君,守文繼體之主,無不馨香妥侑。不特書生臆論無能仰喻高深,即歷代以來升禋議禮,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會議疏內聲明偏安亡弒不入祀典,而仍入遼、金二朝,不入東西晉、元魏、前後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視若仰承聖意,而實顯與聖諭相背。朕意若謂南北朝偏安不入祀典,則遼、金得國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適足啟後人之訾議。即因東西晉、前後五代有因篡得國,擯而不列,如(曹)操,丕不得為正統之例。殊不知三國時正統在昭烈,故雖以陳壽《三國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奪萬世之公評。至司馬氏篡竊以還,南朝神器數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晉祚,自不能掩其篡奪之罪。其他雖祖宗得國不正,而子孫能繼緒承體,即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從闕略。況自漢昭烈以至唐高祖統一區夏,時之相去三百餘年,其間英毅之辭,節儉之主,史不絕書,又安可置不論?至於後五代,如朱溫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竊,或身為叛臣,五十餘年,更易數姓,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然周世宗承藉郭氏余業,憑有疆域,尚不失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則東西晉、前後五代數百年間創業之主,祀典缺如,何以協千秋僅論?他若元魏雄據河北,地廣勢強,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講學興農,亦可為偏安英主。並當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館臣錄存楊維禎《正統辨》,諭內,詳細宣論以維禎所辨正統在宋而不在遼、金之說為是。所以存春秋綱目之義,見人心天命之悠歸。且檢閱孫承澤《春明夢余錄》所載明代崇祀古帝王位號,原本列遼、金二朝。今《(大清)通禮》內崇祀遼、金而不入東西晉、前後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於何底?是皆議禮諸臣有懷偏見,明使後世臆說之徒謂本朝於歷代帝王未免區分南北,意存軒輊,甚失皇祖降諭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國,由於神、熹二宗紀綱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統時,國事已不可為,雖十七年身歷勤苦,不能補救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與荒淫失國者一例而論。是以皇祖睿裁,將神、熹二示撤出,而愍帝則特令廟祀。褒貶予奪,毫釐不爽,實千古大公定論。乃諸臣於定議時轉復將漢之桓、靈增入。豈未思炎漢之亡亡於桓、靈,而不亡於獻帝乎?從前定議未將東漢全局詳審論斷,轉使昏暗之君叼廟食,所議未為允協。夫自古帝王統緒相傳,易代以後,饗祀廟廷,原以報功崇德。至於嚴篡竊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式奪,要必衷於至當,而無所容心於其間,方協彰癉之義。所有歷代帝王廟祀典,著大學士、九鼎更行悉心詳議具奏,並著於定議後,交四庫館恭錄皇祖諭旨並朕此旨於《通禮》廟饗卷首,以昭殷鑒歷朝,垂示萬年之至意。」[40]遵照乾隆皇帝的這道諭旨,又將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南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北朝)齊武帝、(南朝)陳文帝、宣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五代)唐明宗、周世宗,以及唐憲宗、金哀宗等二十五位帝王,列入歷代帝王廟祀典。[41]從而使歷代帝王廟內享祀的帝王增加到一百八十八位。其中,中龕供三皇,三位;左一龕供五帝;右一龕供夏、商諸王,四十位;左二龕供周諸王,三十二位;右二龕供漢、晉、南北朝諸帝,四十位;左三龕供唐、五代、宋、遼諸帝,三十八位;右三龕供金、元、明諸帝,三十位。

⑻ 小說中描寫古代打鬥場面的句子!

風吹過,捲起了漫天紅葉。
劍氣襲人,天地間充滿了凄涼肅殺之意。
郭嵩陽反手拔劍,平舉當胸,目光始終不離李尋歡的手。
他知道這是只可怕的手!
李尋歡此刻已像是變了個人似的,他頭發雖然是那麼蓬亂,衣衫雖仍
那麼落拓,但看來已不再潦倒,不再憔悴!
他憔悴的臉上已煥發出一種耀眼的光輝!
這兩年來,他就像是一柄被藏在匣中的劍,韜光養晦,鋒芒不露,所
以沒有能看到它燦爛的光華!
此刻劍已出匣了!
他的手伸出,手裡已多了柄刀!
一刀封喉,例無虛發的小李飛刀!
郭嵩陽鐵劍迎風揮出,一道烏黑的寒光直取李尋歡咽喉。劍還未到,
森寒的劍氣已刺碎了西風!
李尋歡腳步一溜,後退了七尺,背脊已貼上了一棵樹干。
郭嵩陽鐵劍已隨著變招,筆直刺出。
李尋歡退無可退,身子忽然沿著樹干滑了上去。
郭嵩陽長嘯一聲,沖天飛起,鐵劍也化做了一道飛虹。
他的人與劍已合而為一。
逼人的劍氣,摧得枝頭的紅葉都飄飄落下。
這景象凄絕!亦艷絕!
李尋歡雙臂一振,已掠過了劍氣飛虹,隨著紅葉飄落。
郭嵩陽長嘯不絕,凌空倒翻,一劍長虹突然化做了無數光影,向李尋
歡當頭灑了下來。
這一劍之威,已足以震散人的魂魄!
李尋歡周圍方圓三丈之內,卻已在劍氣籠罩之下,無論任何方向閃避
,都似已閃避不開的了。
只聽「叮」的一聲,火星四濺。
李尋歡手裡的小刀,竟不偏不倚迎上了劍鋒。
就在這一瞬間,滿天劍氣突然消失無影,血雨般的楓葉卻還未落下,
郭嵩陽木立在血雨中,他的劍仍平舉當胸。
李尋歡的刀也還在手中,刀鋒卻已被鐵劍折斷!
他靜靜地望著郭嵩陽,郭嵩陽也靜靜地望著他。
兩個人面上都全無絲毫表情。
但兩個人心裡都知道,李尋歡這一刀已無法出手。
小李飛刀,急如閃電,就因為刀鋒破風,其勢方急,此刻刀鋒既已折
,速度便要大受影響。
小李飛刀縱然出手,也是無法傷人的了!
常勝不敗的小李飛刀,此刻竟是有敗無勝!
李尋歡的手緩緩垂下!
最後的一點楓葉碎片已落下,楓林中又恢復了靜寂
死一般的靜寂。
本文來自中國作者素材庫,原文地址: http://www.zzsck.com

⑼ 古代小說中場景的描寫。

紅樓夢里的節日

拜月

賈母笑道:「此時月已上了,咱們且去上香。」說著, 便帶領眾人齊往園中來。嘉蔭堂前月台上,焚著斗香,秉著 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 晶艷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 畢,於是大家皆拜過。

桂花令

賈母便命折一枝桂花來,命一媳婦在屏後擊鼓傳花。若 花到誰手中,飲酒一杯,罰說笑話一個。於是先從賈母起, 次賈赦,一一接過。鼓聲兩轉,恰恰在賈政手中住了……

月下笛聲

……賈母因見月至中天,比先越發精彩可愛,因說: 「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因命人將十番上女孩子傳來。 賈母道:「音樂多了,反失雅緻,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 就夠了。」……這里賈母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 暖酒來。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 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 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聽約 兩盞茶時,方才止住,大家稱贊不已。

凹晶館聯詩

湘雲笑道:「這山上賞月雖好,終不及近水賞月更妙。 你知道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個所在就是凹晶 館。」……二人遂在兩個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見天上一輪皓 月,池中一輪水月,上下爭輝,如置身於晶宮鮫室之內。微 風一過,粼粼然池面皺碧鋪紋,真令人神清氣凈……黛玉因 念道:三五中秋夕……

⑽ 小說古代夜宴熱鬧的場景描寫

- -什麼樣的夜宴,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場所舉辦的夜宴。 沒有身份無法描寫排場、

熱點內容
聽書網估值 發布:2024-05-08 20:20:47 瀏覽:254
現代女主有空間重生末世小說 發布:2024-05-08 19:59:45 瀏覽:957
都市狂龍小說讀全文趙東 發布:2024-05-08 19:56:20 瀏覽:517
免費言情小說歡愛一生 發布:2024-05-08 19:40:47 瀏覽:201
東北農村村題材的小說閱讀 發布:2024-05-08 19:35:38 瀏覽:585
小說閱讀軟體自動排版 發布:2024-05-08 19:22:34 瀏覽:455
退婚王妃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4-05-08 19:18:25 瀏覽:67
抗日系統類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4-05-08 18:44:40 瀏覽:487
小說寡婦門前是桃花好看嗎 發布:2024-05-08 18:40:19 瀏覽:141
帶學院機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05-08 18:16:07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