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小說的高峰是
1. 古代文學發展高峰唐代的是什麼_宋代的是什麼元代的是什麼清明的是什麼_
古代文學發展高峰唐代的是(唐詩)宋代的是(宋詞)元代的是(元曲)清明的是(小說)。
2. 誰被成為我國短篇小說之王其小說集代表了我國文言小說的藝術高峰其中什麼塑造
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光輝的短篇小說集。
3. 古代文言文小說的高峰期是哪個朝代
1.醞釀期:先秦兩漢時期
此時尚無真正的小說出現,只在神話(先民神話),諸子寓言、史傳文學中出現小說因素。以上也是小說三股源頭。
2.雛形期: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搜奇記逸的「志怪小說」和輯錄人物軼聞瑣事的「志人小說」。前者以干寶的《搜神記》為代表,後者以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這段時期可謂從野史到成熟小說的過渡期。
3.成熟期:唐代
這時期不少文人依據傳說創作傳奇小說,又稱「唐傳奇」,這標志著中國小說文體的成熟和文人創作意識的覺醒。代表作品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等。這也是文言文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期。
4. 伏期:宋、元、明時期
這一時期的文言文小說數量巨大但質量不高,代表作品有宋代的《太平廣記》、明代的《剪燈新話》等。
5.再盛期;清代
這時期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代表,形成文言文小說創作的第二個黃金期。著名的作品還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
4.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三座山峰分別是唐詩還有什麼詩
三座高峰分分別是:
唐詩;宋詞;元曲!請參考。
5. 《紅樓夢》是曹雪芹寫的。這部小說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一座高峰,它以 和
賈寶玉和林袋玉
6.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最高峰是在什麼時候
很難籠統的以文學二字來評估最高峰,不知道你是想以文學作品或者對當代的影響力來評估。
因為中國古代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學表現形式很不一樣,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且有著迥異於其他時代的特徵。馬克思主義覺得先有經濟基礎,再有上層建築,然而這個道理在文學發展的規律當中是可笑且荒謬的,恰恰是在許多百姓生活都無法自保的時代激發了多少文人學士,用筆桿捍衛著人類靈魂的尊嚴。
或者,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時期不知道是否是大多人心目古代文學的高峰。
7. 古代文學作品體裁發展的高峰期,詩,詞,曲,小說的發展高峰期是什麼朝代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8. 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的最高峰,這樣認為對嗎
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是無可爭議的,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5000年文明,貿然的將紅樓夢定義為文雪史上的高峰,這是有一些隨便的,由於中國人的多樣性我們還要多方面的進行看待。
總
總體而言,我還要再次強烈的就是文化的特殊性,正是因為每部文學作品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我們很難判斷誰應當真正的位列第一,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文明,學習文明,弘揚文明。紅樓夢是一部優秀的文化作品,我國也不缺乏優秀的文化作品,我們要加以開發利用保護好這些人類的精神財富。
9. 簡述文言小說的三個高峰期
但是根據北京大學出版的研究生版古代文學教科書所說,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文言文小說開始出現應該是兩漢時期,而古代文言文小說發展到高潮的時間是盛唐時期。盛唐時期百姓間流傳的小說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形式的,而且傳閱范圍空前擴展;而到了晚唐和宋代,由於白話文在民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書面上,白話小說開始動搖文言文小說的地位,因此這段時間為文言文小說的衰敗期。
學術界現在認為,文言文小說的頂峰時期在盛唐,而代表作應該是唐代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等,而在今人看來,歷史成就最高的,則是《聊齋志異》了。(註:《聊齋志異》的成功,不能只從文學的角度來闡釋,所以它雖然不屬於文言文小說的頂峰期,但是卻依然是最成功的文言文小說。)
10.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高峰是在
元曲和唐詩、宋詞一樣,同為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的藝術高峰。
元曲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散曲,它是興起於元代的一種新興詩歌樣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一是雜劇,即由散曲套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科介,專供舞台演出。
元代散曲與雜劇的產生與發展,有其多種復雜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文學尤其是詩歌本身的內在發展規律所決定的,是文學傳統繼承與發展的結果。曲是由詞演化而來的。詞在發展初期,它飽含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們的願望甚至隱情。但是,詞發展到晚期,由於詞作家遠離社會現實,作品的內容日趨空泛,題材日趨狹隘,又由於作家一味堆砌詞藻,走上了形式主義的絕路。[1]再者,金元時期,隨著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各民族在政治、軍事上的斗爭,加強了經濟、文化的交流。[2]遼滅金興,金亡元起,北京成了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京地區流行的語言,逐漸與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的語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語言體系,從而為金元詩歌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語言材料。[3]同時由於新詞彙不斷出現,雙音、多音詞日漸增多,而宋詞的格律對變化著的語言,已成了一種嚴重的束縛。加上南北語言聲調的差異,方言俗語的迥別,由北方首先產生元曲這樣一種新詩體就成為一種勢所必然。[4]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元代的社會現實所決定。在蒙古貴族統一和統治中國的90年間,他們對漢族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破壞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制度,科舉考試廢而不行70餘年。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地位順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在這種特殊的社會形態下,知識分子中的一部分人依附蒙古貴族,追求榮華富貴;一部分不做元朝的官,苦悶彷徨,隱居民間,過著貧苦的生活,抗議民族壓迫,表現出對黑暗統治的不滿和憂國憂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會形態,也動搖了舊有的精神意識,傳統的習慣和信仰,加上城市經濟的發達,外來文化的影響,使文學從舊的思想和束縛中獲得了解放與發展的新契機,被正統文學輕視的市民文學,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壯地發展起來,成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力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兩種。
小令也叫「小葉兒」,是獨立的只曲,每首隻有一段,很像一首單調的詞,也有點像句式參差不齊的小詩。如白樸的《[越調]天凈沙.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套曲(又叫散套或套數)是由兩支以上宮調相同的只曲聯綴而成的「組曲」。套曲少則兩曲,多而二三十曲,沒有定數的限制,但必須一韻到底。套曲在體制上的靈活變化彌補了小令表情達意相對單調的不足。
散曲和詞都是長短句,詞「調有定格」,曲有「正譜」。可是,散曲不像詞那樣嚴格要求「字有定數」,可以極盡長短句變化之能事,允許作者在正譜范圍內加入「襯字」。所謂「襯字」就是在曲律規定必需的數字之外所增加的字。襯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講平仄,不拘字數。它的作用,或者是補足語義,或者是加強聲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內《黃鍾煞》中一節「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你子弟誰教鑽人他鋤不斷砍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其中加點的字,便是襯字。若去掉這些襯字,這支曲子便黯然失色了。
散曲的用韻和詞的用韻也有所不同。曲用韻較密,幾乎是句句用韻,而最大的特點是平韻、仄韻可以互押。不論小令還是套數,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即使篇幅較長的雜劇,一折也只能押一個韻部的字。而詞則要求「韻有定聲」。詞中如用平韻,則全詞皆平;若用仄韻,則全調皆仄;若用平仄二韻,則必須換韻。相對來說,散曲的用韻走的是一條自由之路。
散曲體裁在句子長短變化和押韻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寫得更加生動活潑,曲盡其妙,同時使音調節奏富於變化,淺唱高歌更為悅耳。所以說,散曲不僅為眾多文人——作者所熱愛,也為廣大群眾樂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