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對中國古代小說影響
Ⅰ 儒釋道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各有哪些影響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總體上說,儒家思想是一種進取的思想文化,它要求人們沿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徑,盡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作一個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品德高尚的賢士達人,它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
人在奮斗過程中有成功就有失敗,如果失敗了暴走,象黃巢、洪秀全、孫中山那樣科舉失利就暴走,肯定是不利於社會安定的,所以道家和釋家就是為這些失敗者准備的,使他們在失敗後能夠在自然山水間尋求慰藉或者自塑強大的心理,從而能夠從失敗中有所獲益,這是中國文化的另一個層面,當然是次要的方面。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人可以進退自如,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能夠獲得足夠的成就感和虛榮心,這相輔相成,構成中華強大的文化內核,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可以傳承幾千年不中斷的精神紐帶。
Ⅱ 儒教、佛教、道教對古代讀書人的影響
南無阿彌陀佛: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三種教育,互相依存的,是一體的。各家的側重點不同,儒家,是教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系,五常五倫四維八德,歸結到一個字,就是「孝」字。道家是教人與天地鬼神自然那環境、吉凶善惡、因果報應的原理原則。佛家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諸法實相。古代讀書人這三家的經典都要讀的,影響至深,讀儒書,知道怎麼做人,學道知道怎麼和天地鬼神自然環境相處,知道善惡有報,不敢做壞事,學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隨緣自在,看破放下。當然根據每個讀書人的學習和真正落實教誨的程度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有高有低,所以那個時代可以做到長治久安和這三種教育有很大的關系。三教最興旺的時代,就是隋唐至北宋時代,也是我們國家最強盛的時代,也是這三家人才輩出的時代。中國字是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從儒釋道這三個字就知道,這三家的學問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您看這個「儒」,人生的需要啊,「釋」字,宇宙人生的圓滿的解釋,「道」字,人生正確的道路啊。這僅是個人淺見,凈空老法師對此有很多精彩深入的開示,您可以至老人家的網站瀏覽學習。
Ⅲ 儒釋道對古代文人影響
儒家和道家起源於中國本土,中國人的民族性與其關系也很大,文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受到了很多的熏陶。但是各個歷史時期,這種影響的比例是不同的,例如宋代多以儒家為主,所以兩宋的文人大多講人倫天理,而兩晉則以道家為主,這一時期的文人則有一種避世的感情;當然這與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背景有關。而佛教大致是在東漢時傳入的,佛教文化當中的忍也漸漸的融入到中國文化中。蘇軾是一個融合了儒釋道的大家,或許從蘇軾的發展歷程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蘇軾早年意氣奮發,受儒家平家齊天下的影響很大,但是之後經過了烏台詩案等事後,意志逐漸消沉,便有轉投佛與道中尋求安慰……
Ⅳ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於文學是一個觀念上的影響,在文學作品中的各種思想觀念,道德追求,無一不受到正統觀念的更迭變化而變化。
釋,對於中國文學影響,在語言上,佛教語言大大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達方式。佛教思想對於後來的中文文學也有其深刻影響。比如禪宗思想等等。
道家作為在中國本土生長發展,他最大的影響可謂是在普通民眾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道家的各種思想,傳說也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取材問題(這一點佛教亦然)。
Ⅳ 總結儒釋道的核心思想 還有儒釋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最好詳細一點
核心思想是:三道合一
影響:儒家修身 道家養性 佛家修心 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士大夫的處世和哲學基礎,也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以及當今的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等構成了深淵持久的影響。可以這么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就是儒釋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三家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吸收融合,不斷發展進步,其中以儒家為主而釋道兩家為輔,但其實又沒法完全界定三家的區別,因為本身就沒有明確的界限。總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三家的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又是以這三家為典型代表的
想寫作文你就去http://www.docin.com/p-267388635.html抄抄
Ⅵ 儒釋道對中國文化的塑造有哪些影響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長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眾多的本土學派,也不斷有外來文化的傳入,這些不同的學派和文化,在矛盾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豐富了、發展了、壯大了,有的則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約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各自獨標旗幟,同時又合力互補以應用於社會的基本格局。中國文化的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續到了19世紀末,乃至20世紀初,歷時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這樣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的文化。但是由於儒家長期被封建統治者尊奉為正統這一事實,一部分學者常常只強調以儒家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而忽視或輕視佛道二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Ⅶ 儒釋道對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影響有什麼不同
藝術個性的釋放,可以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或幾個因素作為重要因素來引爆,然後在整個藝術個性體系協助作用下,完成藝術創作.蘇軾、文同、鄭板橋同樣是畫竹子但所畫竹子各不相同.蘇軾畫竹子寄託了中國傳統的君子品行,他在《綠竹筠》中詠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文同稱贊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寄託的和蘇東坡一樣.他的《墨竹圖》一枝墨竹枝葉披垂,濃淡有致,筆法謹嚴而不失瀟灑,形象逼真而如燈取影,一派古仁人風度.鄭板橋畫竹子所寄託的就富有深度,成就很高.究其原因,一是苦練.《清代學者像傳》記載鄭板橋一生的三分之二歲月都在為竹傳神寫影,他曾有詩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二是苦難的人生經歷.鄭板橋早年生活艱苦、仕宦經歷坎坷,以及晚年寄人籬下賣畫維揚的郁悶,使他的性格有一種孤傲倔強的不馴之氣,所以,他的墨竹,往往勁挺孤直,筆法瘦勁挺拔,有一種「清癯雅脫」的意趣,能夠表現「真性情」與「真意氣」.三是正直的善心.他自稱:「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尉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在鄭板橋畫竹子時,採用的畫法、所要寄託的思想,都是藝術綜合因素發生的作用.總之,藝術個性釋放機制,既需要創作者的綜合藝術個性因素也需要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突出地起作用.
藝術創作因為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個性而獲得了永久的藝術生命.那麼如何培養藝術個性和養成良好的藝術個性釋放方式呢?
首先,了解中國文化學者是如何認識現實生活,以及如何把這種生活轉化為藝術生活的,研究一位藝術家自成一家的藝術價值所在,這些對於我們自己的藝術成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斷裂開民族文化的藝術學習,就無法把握藝術的深邃內涵,不能認識中國傳統審美意趣的,那麼何談標明藝術個性呢?我們立足中國文化,學習世界文化,汲取藝術家的表現能力和表現個性的藝術方式,對整個藝術史和藝術類別史進行研究,可以深化我們的藝術認識.如果做細化研究,就可以比較不同藝術家的個性所在,加上我們對於藝術史和文化史的認知,就可以看到藝術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認識、規整藝術個性釋放的方式.
其次,以厚化理論來提高認識.對於藝術認識的兩條途徑,一是從生活實踐中一點點地認識,另一條途徑是注重理論學習.前者對於藝術的認識是直接,但認識慢;後者雖是間接認識,但是站在別人的肩上來看待藝術個性和個性釋放.關於藝術個性釋放方式的認識,要不斷研究藝術家的生活和藝術關系,探究和總結各種藝術創作現象.研究藝術創作者的人物生平傳記,找到藝術創作者爆發創作的動因,研究藝術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日常生活等.從對比角度研究同一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對比認識不同藝術家的藝術個性釋放.總之,藝術個性是在復合因素制約的環境里養成的,同樣,通過學習研究來培養自己的藝術個性釋放方式,對於我們的藝術認識和創作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審美意趣是中國美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范疇.創作者個體思考如何在創作時釋放審美意趣,如何使作品的審美意趣彰顯個性色彩,直接影響藝術創作本身的價值和作品的生命力.
從語言學上講,意趣是「意」與「趣」,指思想和情趣.《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意趣」論》從各個歷史時期闡明了這一詞語作為藝術領域術語的演變,並論述了理論上的發展.可見,「意趣」的內涵是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這些不同時期的「意趣」理論,豐富了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和對藝術創作的認識.在《易經·系辭上傳》談到的言意象之辯,實際上是在寬泛地探討審美意趣中的個性釋放.藝術審美意趣涉及到創作者、客觀世界、作品和接受者,審美意趣存在於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中.審美意識是既靜態又動態的呈現,是主客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的儒釋道文化,以多種方式孕育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趣.儒家文化的美學哲學是「實」,即面向現實的道德和責任.道家文化探求世界的本源和本質,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從而得出一種「清凈無為」的世界觀.在藝術呈現的動態過程中,道家文化強調創作者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審美.這種審美意向的形成,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淵源就是老莊哲學的「自然之道」.佛家崇尚的是「空」,它影響了中國藝術審美意趣的「空」的取捨.虛實結合當中的「虛」的意趣,當從釋家文化演化而來.虛實結合的藝術思維過程,正是禪宗美學的思維核心,這是邏輯思維向藝術思維的轉變.總之,審美意趣在具體創作者的審美過程中是千差萬別的,其中的「意趣」因人而異.從發生學上說,藝術個性關乎創作者的時代背景、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文化修養、藝術天賦等,這些因素形成一個互相作用的系統.「創作者的自身的觀念、愛好、趣味、傾向以及用審美的方式、把握現實的特點,都對他的作品發生深刻的影響,都會對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打上自己鮮明的印記,顯露出他的獨特的內心世界.」可見藝術發生過程是一個綜合復雜的過程.以上是從創作者角度探討藝術個性的發生,那麼從藝術呈現動態考察,創作者把自己的藝術個性體系作用於客觀對象,則是形成藝術作品的過程.從創作者的藝術個性到作品藝術個性的轉化過程,涉及創作者的藝術心理、藝術思維和藝術技能等,這一藝術發生因素鏈和藝術發生過程就是藝術個性釋放機制.
Ⅷ 儒釋道對的當代中國的影響
中國人聽話,識趣,守規矩!
Ⅸ 談談儒釋道三教合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儒、釋、道。「三教合一」對中國的文化和文明起了推動作用。
「三教合一論」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朱元璋對儒、釋、道三教的作用都有著較深的認識,對儒、釋、道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三教之間可以取長補短、相互補充,在其三教合一的政策體系內,他以儒教為主,以佛、道二教為輔,將三教有機地統一起來,使之共為封建統治服務。
2、互補完善
儒教為社會提供了政治典章制度,倫理道德,綱常和君臣治國之道,由於這些的萬世永恆性,因此,儒教的社會作用也是具有永恆性。但儒教在懲治社會罪惡方面缺乏有效手段,而儒教的這一缺陷正好由佛、道來彌補。
儒家修身、道家養性、佛家修心,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士大夫的處世和哲學基礎,也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以及當今的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等構成了深淵持久的影響。
可以這么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就是儒釋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三家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吸收融合,不斷發展進步,其中以儒家為主而釋道兩家為輔,但其實又沒法完全界定三家的區別,因為本身就沒有明確的界限。
總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三家的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又是以這三家為典型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