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選修目錄
『壹』 高中課本《語文 選修 中國小說欣賞》目錄
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小說欣賞》目錄 第一單元 歷史與英雄 1.《三國演義》2.《水滸傳》 第二單元 談神說鬼寄幽懷 4.《聊齋志異》 第三單元 人情與世態 5.「三言」 6.《紅樓夢》 第四單元 從士林到官場 7.《儒林外史》 8.《官場現形記》 第五單元 家族的記憶 9.《家》 10.《白鹿原》 第六單元 女性的聲音 11.《呼蘭河傳》 12.《長恨歌》 第七單元 情系鄉土 13.《小二黑結婚》 14.《平凡的世界》 第八單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16.《駱駝祥子》 第九單元 烽火歲月 17.《紅旗譜》 18.《紅高粱》
『貳』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作品目錄
前言
宋金部分
王禹偶
村行
待漏院記
林逋
山園小梅
范仲淹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蘇幕遮(碧雲天)
岳陽樓記
張先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祁
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
柳永
雨霖鈴(寒蟬凄切)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
鶴沖天(黃金榜上)
望海潮(東南形勝)
歐陽修
戲答元珍
畫眉鳥
踏莎行(候館梅殘)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朋黨論
醉翁亭記
五代史伶官傳序
秋聲賦
蘇洵
六國論
曾鞏
墨池記
司馬光
訓儉示康
孫權勸學
王安石
明妃曲
泊船瓜洲
登飛來峰
書湖陰先生壁
桂枝香(登臨送目)
讀孟嘗君傳
游褒禪山記
傷仲永
答司馬諫議書
王觀
卜運算元(水是眼波橫)
晏幾道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
沈括
活板
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
和子由澠池懷舊
題西林壁
惠崇春江晚景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念奴嬌(大江東去)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前赤壁賦
記承天寺夜遊
石鍾山記
留侯論
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
上樞密韓太尉書
李之儀
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
黃庭堅
登快閣
寄黃幾復
清平樂(春歸何處)
秦觀
蹯莎行(霧失樓台)
鵲橋仙(纖雲弄巧)
滿庭芳(山抹微雲)
賀鑄
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周邦彥
蘭陵王(柳陰直)
瑞龍吟(章台路)
西河(佳麗地).
岳飛
滿江紅(怒發沖冠)
朱敦儒
念奴嬌(插天翠柳)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李清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聲聲慢(尋尋覓覓)
永遇樂(落日熔金)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張元干
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陸游
游山西村
書憤
臨安春雨初霽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示兒
釵頭鳳(紅酥手)
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
范成大
四時田園雜興(二首)
楊萬里
初入淮河
晚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周敦頤
愛蓮說
朱熹
春日
觀書有感
張孝祥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辛棄疾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
永遇樂(千古江山)
清平樂(茅檐低小)
西江月(醉里且貪歡笑)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陳亮
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
劉過
沁園春(斗酒彘肩)
姜夔
揚州慢(淮左名都)
點絳唇(燕雁無心)
暗香(舊時月色)
疏影(苔枝綴玉)
趙師秀
約客
葉紹翁
游園不值
林升
題臨安邸
史達祖
雙雙燕(過春社了)
劉克庄
賀新郎(北望神州路)
吳文英
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
蔣捷
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
文天祥
過零丁洋
正氣歌
指南錄後序
周密
觀潮
無名氏
錯斬崔寧
元好問
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小亭送別)
元代部分
劉秉忠
[南呂·干荷葉]
關漢卿
[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竇娥冤(第三折)
單刀會(第四折)
白樸
[仙呂·寄生草]飲
梧桐雨(第四折)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三折)
馬致遠
[越調·天凈沙]秋思
[雙調·夜行船]秋思
漢宮秋(第三折)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盧摯
[雙調·沉醉東風]閑居
[雙調·蟾宮曲](二首)
睢景臣
[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二折)
張養浩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可久
[正宮·醉太平]
劉時中
[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前套)
劉因
白溝
趙孟頫
岳鄂王墓
虞集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
王冕
勁草行
薩都剌
滿江紅(六代豪華)
楊維楨
題蘇武牧羊圖
高明
琵琶記
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三折)
明代部分
羅貫中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
施耐庵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
料場
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
劉基
賣柑者言
於謙
石灰吟
王磐
[中呂·朝天子]詠喇叭
王九思
杜子美沽酒游春(第一折)
康海
中山狼(第四折)
李開先
寶劍記(第三十七出夜奔)
吳承恩
亂蟠桃大聖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
歸有光
項脊軒志
馮惟敏
[南呂·一枝花]對驢彈琴
徐渭
狂鼓史漁陽三弄
高濂
玉簪記(第十六齣弦里傳情)
梁辰魚
浣紗記(第三十齣采蓮)
浣紗記(第四十五齣泛湖)
無名氏
鳴鳳記(第十四齣寫本)
宗臣
報劉一丈書
朱載墒
[中呂·山坡羊]十不足
湯顯祖
牡丹亭(第十齣驚夢)
邯鄲記(第二十五齣召還)
袁宏道
滿井游記
馮夢龍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賣油郎獨占花魁
凌濛初
轉運漢遇巧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
龍殼
……
清代部分
近代部分
…
『叄』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的作品目錄
001.《詩經注析》[上下]程俊英、蔣見元撰[1991]
002.《楚辭補注》[宋]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校點[1983]
003.《古詩源》[清]沈德潛選[2006]
004.《樂府詩集》[全四冊][宋]郭茂倩撰[1979]
005.《玉台新詠箋注》[全二冊][陳]除陵編[清]吳兆宜注[1985]
006.《搜神記》[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
007.《說苑校證》[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2009]
008.《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1984]
009.《屈原集校注》[全二冊]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校注[1996]
010.《王粲集》[漢]王粲撰,俞紹初校點[1980]
011.《建安七子集》俞紹初輯校[1989]
012.《阮籍集校注》[三國魏]阮籍撰,陳伯君校注[1987]
013.《江文通集匯注》[南朝]江淹撰,胡之驥注,李長路、趙威點校[1984]
014.《庾子山集注》[上中下][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2006]
015.《陸機集》[晉]陸機撰,金濤聲點校[1982]
016.《陸雲集》[晉]陸雲撰,黃葵點校[1988]
017.《何遜集》[梁]何遜撰[1980]
018.《何遜集校注》(修訂本)[梁]何遜撰,李伯齊校注
019.《陶淵明集》[晉]陶淵明撰,逯欽立校注[1979]
020.《徐陵集校箋》[全四冊[陳]徐陵撰,許逸民校箋[2008]
021.《李太白全集》[上中下][唐]李白撰[清]王琦注[1977]
022.《杜詩詳注》[全五冊][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1979]
023.《白居易詩集校注》[全六冊][唐]白居易撰,謝思煒校注[2006]
024.《白居易集》[全四冊][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1979]
025.《柳宗元集》[全四冊][唐]柳宗元撰[1979]
026.《盧照鄰集校注》 [唐]盧照鄰撰,李雲逸校注[1998]
027.《楊炯集》[唐]楊炯撰,徐明霞點校[1980]
028.《盧照鄰集》[唐]盧照鄰撰,徐明霞點校[1980]
029.《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上下][唐]沈佺期、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2006]
030.《張九齡集校注》[全三冊][唐]張九齡撰,熊飛校注[2008]
031.《王維集校注》[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
032.《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劉開揚箋注[1981]
033.《岑嘉州詩箋注》[全二冊][唐]岑參撰,廖立箋注[2004]
034.《劉長卿詩編年箋注》[上下][唐]劉長卿撰,儲仲君箋注[1996]
035.《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孫望校箋[2002]
036.《劉禹錫集[上下][唐]劉禹錫[1990]
037.《元稹集》[上下][唐]元稹撰,冀勤點校
038.《李商隱詩歌集解》[增訂重排本][第二版] [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2004]
039.《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全五冊][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2002]
040.《杜牧集系年校注》[唐]杜牧撰,吳在慶校注[2008]
041.《羅隱集》[唐]羅隱撰,雍文華輯校[1983]
042.《溫庭筠全集校注》[上中下冊][唐]溫庭筠撰,劉學鍇校注[2007]
043.《南唐二主詞校訂》[南唐]李璟、李煜撰[宋]無名氏輯,王仲聞校訂[2007]
044.《歐陽修全集》[全六冊][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2001]
045.《蘇軾詩集》五十卷[全八冊][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
046.《蘇軾文集》[全六冊][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
047.《蘇軾詞編年校注》[上中下]王宗堂,鄒同慶撰
048.《蘇轍集》[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點校[1990]
049.《曾鞏集》[上下冊][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1984]
050.《黃庭堅詩集注》[共五冊][宋]黃庭堅撰[宋]任淵等注,劉尚榮校點[2003]
051.《楊萬裏集箋校》[全十冊][宋]楊萬裏撰,辛更儒箋校[2007]
052.《後山詩注補箋》[上下][宋]陳師道撰[宋]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辛整理[1995]
053.《張耒集》[上下冊][宋]張耒撰,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1990]
054.《陳與義集》[修訂本] 吳書蔭、金德厚點校[1982]
055.《樂章集校注》[宋]柳永撰,薛瑞生校注[1994]
056.《姜白石詞箋注》[宋]姜夔撰,陳書良箋注[2009]
057.《清真集校注》[上下][宋]周邦彥撰,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2002]
058.《朱淑真集注》[宋]朱淑真撰[宋]魏仲恭輯[宋]鄭元佐注[2008]
059.《重輯李清照集》[宋]李清照撰,黃墨谷輯校[2009]
060.《山中白雲詞》[宋]張炎撰
061.《匯校詳注關漢卿集》[全三冊][元]關漢卿撰,藍立蓂校注[2006]
062.《徐渭集》[全四冊][明]徐渭撰[2003]
063.《顧亭林詩箋釋》[上下冊][清]顧炎武撰,王冀民箋釋[1998]
064.《顧亭林詩文集》[清]顧炎武撰,華忱之點校[1983]
065.《王船山詩文集》[全二冊][清]王夫之撰[1962]
066.《魏叔子文集》[上中下][清]魏禧撰,胡守仁、姚品文等校點[2003]
067.《戴名世集》[清]戴名世撰[1986]
068.《戴名世遺文集》[清]戴名世撰,韓明祥、王樹民等編校[2002]
069.《船山詩草》[上下][清]張問陶撰[1986]
070.《洪亮吉集》[全五冊][清]洪亮吉撰,劉德權點校[2001]
071.《飲水詞箋校》[修訂本][清]納蘭性德撰,趙秀亭、馮統一箋校[2009]
072.《龔自珍己亥雜詩注》[清]龔自珍撰,劉逸生注[1990]
073.《蔣捷詞校注》[宋]蔣捷撰,楊景龍校注
074.《張孝祥詞校箋》[宋]張孝祥撰,宛敏灝校注
075.《劉克庄集箋校》[宋] 劉克庄撰, 辛更儒校注
076.《歐陽修詩編年箋注》[宋]歐陽修撰.
077.《元好問文編年校注》[元] 元好問撰, 狄寶心校注
078.《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元] 元好問 撰, 狄寶心校注
079.《張籍集系年校注》[唐] 張籍撰
080.《袁桷集校注》[元] 袁桷撰
《南唐二主詞箋注》[南唐]李璟、李煜撰,王仲聞校訂,陳書良、劉娟箋注
《白居易文集校注》(全四冊)[唐]白居易撰,謝思煒校注
《夢窗詞集校箋》(全六冊)[宋]吳文英撰,孫虹、譚學純校箋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十二卷(上下冊)[清]方世舉撰,郝潤華、丁俊麗整理
《王惲全集匯校》(全十冊)[元]王惲撰,楊亮、鍾彥飛校訂
《張說集校注》三十卷(全四冊)[唐]張說撰,熊飛校注
《柳宗元集校注》(全十冊)[唐]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
《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上下冊)[唐]李賀撰,吳企明箋注
《張籍集系年校注》(上中下冊)[唐]張籍撰,徐禮節、余恕誠校注
《樂章集校注》(增訂本)[宋]柳永撰,薛瑞生校注
《顧太清集校箋》(上下冊)[清]顧太清撰,金啟孮、金適校箋
《袁桷集校注》(全六冊)[元] 袁桷撰,楊亮校注
《讀杜心解》(上下冊)[清]浦起龍撰
《蘇過詩文編年箋注》(上中下冊)[宋]蘇過撰,舒星校補,蔣宗許、舒大剛等注
《張孝祥詞校箋》[宋]張孝祥撰,宛敏灝校注
《劉克庄集箋校》(全十六冊)[宋] 劉克庄撰, 辛更儒校注
《歐陽修詩編年箋注》(全四冊)[宋]歐陽修撰,劉德清、顧寶林、歐陽明亮箋
《元好問文編年校注》(上中下冊)[元] 元好問撰, 狄寶心校注
《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全四冊)[元] 元好問撰, 狄寶心校注
《丁卯集箋證》(上下冊)[唐]許渾撰,羅時進箋證
《鮑照集校注》(上下冊)[南朝宋]鮑照撰,丁福林、叢玲玲校注
《貫休歌詩系年箋注》(上中下冊)[唐]貫休撰,胡大浚箋注
『肆』 選修語文古代詩歌鑒賞目錄
選修語文古代詩歌鑒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目錄
1、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長恨歌/白居易
湘夫人/屈原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
蜀相/杜甫
書憤/陸游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
越中覽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別離(其一)/黃遵憲
2、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夜歸鹿門歌/孟浩然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登岳陽樓/杜甫
菩薩蠻/(其二)/韋庄
積雨輞川庄作/王維
旅夜書懷/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蘇軾
揚州慢/姜夔
長相思/納蘭性德
3、第三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將進酒/李白
閣夜/杜甫
李憑箜篌引/李賀
虞美人/李煜
蘇幕遮/周邦彥
國殤/屈原
燕歌行/高適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柳宗元
菩薩蠻/溫庭筠
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睢景臣
4、第四單元 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
過小孤山大孤山/陸游
庖丁解牛/《莊子》
項羽之死/司馬遷
阿房宮賦/杜牧
方山子傳/蘇軾
大鐵椎傳/魏禧
5、第五單元 散而不亂,氣脈中貫
六國論/蘇洵
伶官傳序/歐陽修
祭十二郎文/韓愈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蘇軾
獄中雜記/方苞
陶庵夢憶序/張岱
6、第六單元 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種樹郭槖駝傳/柳宗元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
項脊軒志/歸有光
游沙湖/蘇軾
苦齋記/劉基
這本教材的編寫,就是為了適應進一步學習古代詩文的需要。它著重從鑒賞這一角度引導閱讀古詩文。讓學生們有計劃地閱讀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自己的鑒賞探究,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熱愛祖國的感情,增進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詩和文後面分別有《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述》《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這樣,將詩、文相對集中編排,有助於認識詩歌和散文各自的文體特徵,掌握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同時,通過文學史知識介紹,能將已學過的作家作品貫串起來,獲得對古代詩歌和散文發展概況的大致了解。
『伍』 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的目錄
先秦部分
先秦文學概況
詩經 氓
君子於役
將仲子
碩鼠
蒹葭
屆原 湘夫人
國殤
哀郢
離騷
左傳 晉楚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國語 邵公諫厲王弭謗
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馮諼客孟嘗君
論語 侍坐
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章
魚我所欲也章
墨子 非攻(上)
莊子 逍遙游
荀子 勸學篇
韓非難一
秦漢部分
秦漢文學概況
李斯諫逐客書
賈誼過秦論(上)
晁錯論貴粟疏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項羽本紀
魏公子列傳
班固蘇武傳
張衡四愁詩
漢樂府陌上桑
平陵東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迢迢牽牛星
西北有高樓
魏晉南北朝部分
魏晉南北朝文學概況
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神龜雖壽)
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
曹植白馬篇
贈白馬王彪(並序)
吁嗟篇
洛神賦
諸葛亮出師表
李密陳情表
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
登樓賦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阮籍詠懷詩(夜中不能寐)(駕言發魏都)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節
左思詠史(弱冠弄柔翰)(鬱郁澗底松)
劉琨重蹭盧諶
葛洪畫工棄市
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種豆南山下)
飲酒(結廬在人境)
詠荊軻
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
歸去來兮辭(並序)
五柳先生傳
桃花源記
謝靈運登池上樓
劉義慶《世說斫語》二則(過江諸人)(子猷訪戴)
鮑照擬行路難(奉君金卮之美酒)(對案不能食)
代東武吟
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丘遲與陳伯之書
孔稚珪北山移文
江淹別賦
吳均與宋元思書
酈道元三峽
庾信擬詠懷(榆關斷音信)(日晚荒城上)(蕭條亭
障遠)
哀江南賦序
南朝民歌子夜歌
西洲曲
北朝民歌木蘭詩
敕勒歌
唐五代部分
唐五代文學概況
王勃適杜少府之任蜀川
秋日登洪府騰王閣餞別序
楊炯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
駱賓王在獄詠蟬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沈佺期獨不見
宋之問度大庾嶺
陳子昂登幽洲台歌
感遇(蘭若生春夏)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孟浩然過故人庄
宿建德江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王維渭川田家
終南山
山居秋暝
觀獵
送元二使安西
鹿柴
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
出塞
閨怨
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李頎古從軍行
高適燕歌行
別董大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走馬兒行奉送出師西征
李白蜀道難
古風{大車揚飛塵)
將進酒
行路難
夢游天姥吟留別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望天門山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杜甫望岳
麗人行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
新婚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
登高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韋應物滁川西澗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孟郊遊子吟
韓愈山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雜說(四)
師說
祭十二郎文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張中丞傳後敘
進學解
張籍秋思
王建水夫謠
柳宗元登柳洲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江雪
捕蛇者說
始得西山宴遊記
小石潭記
段太尉逸事狀
種柯邪橐駝傳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石頭城
烏衣巷
酣樂天揚州韌逢席上見贈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輕肥
長恨歌
琵琶行
錢塘湖春行
元稹連昌宮詞
李賀老夫采玉歌
雁門太守行
李憑箜篌引
杜牧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綉成堆)
泊秦淮
早雁
阿房宮賦
李商隱安定城樓
無題(相見時堆別亦難)
馬嵬
錦瑟
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陸龜蒙野廟碑
聶夷中傷田家
杜荀鶴山中寡婦
李朝威柳毅傳
韋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馮延巳謁全門(風乍起)
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李煜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
『陸』 尋找能夠列出古代書籍的目錄。先拜謝了~
http://www..com/search/guoxue/dir/fenlei.html
『柒』 求中國古代失傳的書的目錄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上古的文獻,春秋時還在。
連山、歸藏 三易中失傳的兩易,今只存周易。
今文尚書諸篇。
樂經 孔子傳下的六經之一。
夏侯陽算經,算經十書之一。
山海圖經,圖的部分失傳,唯存經文。
五經異義、淮南鴻烈解詁 許慎著作。
石氏星經 戰國天文學著作,漢朝後失傳。
法經 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的法典。
劍經 明朝將領俞大猷所編。
隨便想到的幾本,肯定不全,供樓主稍作參考。如還能想到再來補充。
『捌』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名著目錄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九歌》是《楚辭》的篇名。關於它的來歷,王逸認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間祭歌創作的。朱熹認為是屈原對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詞」(《楚辭集注》)。胡適則認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與屈原傳說絕無關系」(《讀楚辭》)。今人多取朱說。
《九歌》由於以民間祭歌為基礎,所以具有楚國民間祭神巫歌的許多特色,《漢書·地理志》說:「(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呂氏春秋·侈樂》也說:「楚之衰也,作為巫音。」所謂「巫音」,即巫覡祭神的樂歌,這是《九歌》與屈原其他詩篇的不同之處。但是,作品中如「載雲旗兮委迤」、「九嶷繽兮並迎」、「□吾道兮洞庭」等詩句,「老冉冉」、「紛總總」等慣用語,又與屈原其他詩作一脈相通。因此,它應當是屈原詩歌藝術整體中的有機構成部分。《九歌》圖卷宋代李公麟作《九歌》圖·東皇太一元代張渥作
「九歌」名稱,來源甚古。除《尚書》、《左傳》、《山海經》所稱引者外,《離騷》中有「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樂」,《天問》中有「啟棘賓商,九辯九歌」諸語。各書所說到的「九歌」內容雖有種種演化,但可證「九 歌」乃是傳說中很古的樂章。至於屈原用它作為篇名,似乎不會跟遠古「九歌」的章數有關,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調相同。可能是取其「娛神」這一點,再結合《離騷》所說的「康娛」、「□樂」的意思,基本上屬於新歌襲舊名的類型。
《九歌》包括11章,前人為了使它們符合「九」的成數,曾作過種種湊合。如清代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主張《湘君》、《湘夫人》並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並為一章。《聞一多》《什麼是九歌》主張以《東皇太一》為迎神曲,《禮魂》為送神曲,中間九章為「九歌」正文。但多數人的意見,以「九」為虛數,同意汪瑗《楚辭集解》、王夫之《楚辭通釋》之說,認為前十章是祭十種神靈,所祭的十種神靈,從古代人類宗教思想的淵源來考察,都跟生產斗爭與生存競爭有密切關系。十種神靈又可分為三種類型:①天神——東皇太一(天神之貴者)、雲中君(雲神)、大司命(主壽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東君(太陽神);②地□——湘君與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國殤(陣亡將士之魂)。有人認為,在上述十種神靈裡面,篇首「東皇太一」為至尊,篇末「國殤」為烈士,都是男性;其餘則是陰陽二性相偶,即東君(男)與雲中君(女),大司命(男)與少司命(女),湘君(男)與湘夫人(女),河伯(男)與山鬼(女)。《九歌》原來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關系排列的,今本《東君》誤倒(聞一多《楚辭校補》)。 《天問》是《楚辭》篇名。屈原作。關於「天問」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即自夏殷以來,天被視作萬物之主,是統攝萬類群生的,一切高遠神異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來統稱,所以有關萬事萬物的疑問,也可以統稱為「天問」。關於《天問》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王逸《楚辭章句》說是屈原被放逐後,憂心愁慘,彷徨山澤,他走進楚國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於是當場題辭,寫下此篇,用以排解憤懣、舒瀉愁思。此說不一定可靠。至於《天問》的寫作時間,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說在頃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後,也有可能作於懷王之時。
《天問》的內容異常豐富,問及天、地、人之事,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歷史、乃至神話傳說的看法。全詩凡374句,提出了172個問題(統計標准不一,一說116問)。由於存在錯簡或脫漏等情況,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順的現象。但總的看來,還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經指出:「篇內事雖雜舉,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終於以楚先,未嘗無次序存焉。」(《楚辭通釋》)自篇首至「曜靈安藏」,以天事為主,雜以與天事有關的神話;自「不任汨鴻」至「烏焉解羽」,以地事為主,包括鯀禹治水傳說;自「禹之力獻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詳,最後以楚國事為主,憂國情緒在這部分里頗為明顯,但從文氣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脫漏所致。全詩表現了作者淵博的學識、深沉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反映了他大膽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體及歷史傳說,多為先秦時期的齊、魯、三晉北方中原地區產生的諸書所不道,可能出於楚國所傳舊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傳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
《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楚辭》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節,每節一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三句一問、四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變化,因而盡管通篇發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論說:「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復,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俞樾《評點楚辭》引孫□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 《九辯》是《楚辭》篇名。王逸定為宋玉作。明代焦《焦氏筆乘》、清代牟庭相《楚辭述芳》及吳汝綸在《古文辭類纂》評語中,均以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還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說。關於《九辯》名稱的意義,王逸釋「辯」為「變」,是對的;但又說「謂陳道德以變說君」雲雲,則不確。王夫之說:「辯猶遍也。一闕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蓋楚聲也。後世賦體之興,皆祖於此。」(《楚辭通釋》)此說較為通達,今多從此說。
《九辯》是一首感情真摯的長篇抒情詩,共有250多句。關於它的主旨,王逸認為是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哀其志」;對此,現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懷疑態度。從詩的內容來看,其基本思想是表達「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這種感慨,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帶有普遍性。詩中對現實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並表達了詩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堅持抗爭的精神遠遜於屈原。在藝術上,《九辯》雖多模仿《離騷》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並且句法多變,能夠巧妙地運用雙聲疊韻和疊字等修辭手法,讀起來抑揚頓挫,饒有音樂美,從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開頭一段描寫秋天:「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寥數語,而情景俱現,成為後世文人觸景傷懷,寄慨身世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