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白話小說句式運用研究

古代白話小說句式運用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8-09 18:57:43

㈠ 你對古代白話文小說的認識

1、在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中,大多描寫了市井細民的日常生活的普通感情,尤其突出了婦女形象潑辣、勇敢的性格。
2、公案類的作品反映了當時復雜的社會矛盾,揭露了官場的黑暗,鞭撻了墮落的世風,為民間的冤案鳴不平。
宋元話本小說通篇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敘述,標志著我國古代白話文體的正式出現,開始了我國文學語言上的一個新的階段。話本小說在故事結構上更注重情節的曲折動人,在人物刻畫上更講究細節真實的心理描寫,為後代的小說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㈡ 簡述中國古代白話小說語言風格的轉變

與這些散見的白話相比,宋元話本中的白話,已經開始顯現其作為一種敘事文學語言的獨特表現力與藝術魅力,無論是酣暢淋漓的韻文,還是《西湖三塔記》等中的人物對話,白話的運用都充滿了不假雕飾的市井生活氣息。當然,宋元時期的白話與後來通行的白話還有不小的距離,有些當時的白話文獻,今人閱讀起來,並不比標准古文更容易懂。而話本小說中的白話固然生動豐富,但同時也還帶有過於樸拙、粗陋的特點。

明中葉是白話小說發展的高峰,這一時期的白話語言也更為成熟。很重要的一點就體現在白話敘事文學語言的成熟。一方面它們比此前小說中的白話更接近現代漢語;另一方面,又顯示了更富有文學價值的語言個性,這種個性與它們在題材、旨趣等方面的不同有關,也與小說家運用語言的能力與旨趣有關。

如果上述粗略的描述可以成立,那麼,到晚清之前,白話在小說中的運用也許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唐代說唱文學階段、宋元話本階段、明中後期白話小說成熟階段、清前中期小說繁榮階段。這樣的劃分至少有兩方面的小說史意義,一是我們可以確認這樣的觀點,即伴隨著白話的發展,小說家對白話的運用也越來越嫻熟,越來越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顯現出一種由朴質到純熟的演變,因此,有必要細化對各個階段白話文學語言特點的總結;二是隨著我們對小說白話語言階段性特點認識的逐漸清晰,我們對每一部小說的語言成就與價值可以作出更准確的評判。
其次,地域性的不同對白話小說的語言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言作為一種書面語,有著超地域性特點,而白話的方言差別卻極為明顯,這必然在小說中有所反映。而方言作為一種文學語言或文學語言的因素,同樣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從方言詞彙的偶然出現,到有意識地採用方言作為小說塑造人物、展現環境的一種手段,再到方言小說的產生,方言在小說中使用量逐漸增多。

㈢ 如何學好古代漢語

什麼是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只能依據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古代書面語的情況怎樣呢?請看下面兩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孔子說:「在先的聖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於」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貫雲石《孝經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孝經》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貫雲石解釋《孝經》的「白話講章」。 當時元代皇帝讀不懂《孝經》,便由精通漢文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作解釋,寫下來便成了一篇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可見,古代漢語的書面語還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古代漢語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話,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和口語的關系怎樣呢?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後來同口語逐漸脫節,並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彙,語法系統。口語在不斷發展變化,而文言則處於相對凝固的狀態,但它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後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展和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範例。直到「五四」運動,文言文才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被現代白話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分界限。 為什麼古代漢語研究的對象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散文,而不是古白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文言文擔負了記錄、傳播、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曾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從殷周到清末,文言盡管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彙、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已基本定型,並且創作了許多典範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讀懂先秦兩漢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讀懂其後大多數文言文,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麼是古白話呢?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古白話上承古代漢語,下接現代漢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話弄清楚,那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了全面的認識。因此,研究古代漢語也應該重視對古白話的研究。但古白話與文言文比較而言,它畢竟離現代漢語近一些,總體難度小一些,況且古白話使用范圍大致限於唐宋以後的俗文學作品,可以不作為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怎樣研究古漢語並有些什麼貢獻呢?古漢語從它產生開始,就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但真正作為一問學問,還是從開始的。我國傳統語文學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王力先生的說法,從漢代至清代,古漢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漢初到東晉末,是語義研究階段,即偏重文字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術,提倡讀經,每一個儒生都要求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自然對語義的研究就比較重視,其代表作品是《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一時期,為了讀經的需要,還出現了許多經學大師,最著名的經學大師鄭玄,他對《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所作的注,對後世也有巨大影響。從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韻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後,詩律學興起,於是研究韻律和節奏成了當時的「熱門」。南朝沈約著《四聲譜》,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漢語里有四聲並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律的實踐上。這一時期,韻書已開始出現,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它在漢語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切韻》語音系統,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從十三世紀開始,音韻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話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創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漢語研究的全面發展階段,也是最有成績的階段,清統治者嚴厲鉗制思想,一般學者被迫離開現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與考證,漢語的古音和古義研究在這一時期有很多發明。《說文》之學,此時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駿聲是最著名的《說文》四大家;高郵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雖不以《說文》名家,其成就卻在《說文》四家之上;此時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研究,獲得了空前發展,顧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浩、章炳麟、黃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也開始也新局面。吳大、孫詔讓、羅振、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編纂也有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統籍纂詁》等均是集大成的辭書。語法作為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一門新興學問,此時也有了開創性的發展。馬建忠的《馬氏文通》首先創立了一些語法術語並分別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學的奠基人。 綜觀我國傳統的古漢語研究,內容相當豐富,成就也很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百種,漢語研究的專著,積累了許多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盡管如此,我國傳統的漢語研究基本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缺乏發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歷來「小學」總是經學的附庸,基本上以經字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輕今、重通語輕方言、書面語輕口語的現象,這就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後,王力先生在大學中文課程中首倡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從此,全國各高校相繼響應,並成立了全國性的有關漢語研究的學會和專門研究機構。在古漢語研究領域,人才輩出,著作如林。這一切都給我們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於一般實學者來說,怎樣學習才能費力較少,而收獲較大呢?學習古漢語不同於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這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古奧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要說「訣竅」和「捷徑」,很好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並充分利用現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那麼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還是可能的。 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感性與理性、範文與規律相結合的方法,即閱讀一定數量的典範的文言文,自覺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詞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規律知識,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和配合,就能較快學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編的《古代漢語》,採取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體系,就是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體系。實踐證明,這是學習古漢語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學習古代漢語為什麼要讀文選呢? 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目的是為了讀古書,文選是古書的舉例,是文字、音韻、詞彙、語法等各種古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不讀文選,不僅知識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難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那麼,閱讀文選要注意些什麼呢?首先要著眼於語言,不要著眼於文學。如《論語、侍坐章》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作為文學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後,要著重領會這幾句描寫了怎樣的情境,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趣、愛好和態度等,作為古漢語材料,則要求切實弄懂「鼓」、「瑟」、「希」、「鏗」、「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前例,按古漢語的學習要求,應該懂得,「鼓」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但不能作「敲打」解,而應作「彈奏」解,因為「瑟」不同「鼓」,是一種撥弦樂器,「希」同「稀」,這里不能解釋為「稀少」,而是指瑟的聲音漸漸減慢減弱,接近尾聲。「爾」是助詞,用在象聲詞「鏗」的後面,開竅推瑟發出的聲音。象聲詞或形容詞後加「爾」或「然」都是同一種構詞方法。「作」一般作「勞作」解,這里用的是本義,作「起來」解,即「起身」。 「而」是連詞,連接「舍瑟」和「作」兩個動作,但不是並列關系,而是偏正關系。讀文選就應該這樣一字一句,細細比較推敲。當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點有一般,但必須有這樣認真仔細的態度。還要注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式。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對於這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國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晉侯秦伯圍鄭」這樣的句式古今也一樣,不必多花力氣。面對於「以」、「其」、「於」、「貳」、「軍」這些常用詞的意義或用法則必須掌握,對於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無禮於……」、「貳於……」這樣的句式,也應該注意比較、分析。「無禮於……」或「貳於……」句式雖然相似,但表達的意義則不完全相同。「無禮於晉」是指對晉國無禮,「貳於楚」則不是對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晉好,實際上向著楚。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彙,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 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琅琅上口,爛熟於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工夫自熟中出」。 學習古漢語,在重視讀文選的同時,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彙、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古人那樣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書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經驗去摸索、體會。這樣做花力費時太多。何況今天我們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因為前人已花了許多精力,為我們整理出有關古漢語的規律知識。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築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並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史記。 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我們知道羊是很溫馴的,怎麼說「狠如羊」呢?原來古代「狠」是「不聽從」的意思。羊有時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漢書。霍光傳》:「光與左將軍(上官桀)結婚相親」。初學者指出疑問,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婚」,不可理解。其實古代結為夫妻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稱為「婿」,男方的親屬可稱為「姻」,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可見應該從古今比較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律(如之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 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這句話中的「生死人」 是什麼意思?按現代漢語語法規律去理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本文轉載鏈接:|更多

㈣ 句式的古漢語部分

漢語的古代書面語有兩個系統:

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這些書面語統稱為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另一個系統是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如古代的白話小說,我們熟悉的「三言兩刻」、《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都屬這一系統。

㈤ 大家認為學好文言文的好方法是什麼

上面的仁兄只是機械的復制過一個東西。但本人以為除那些大而無當的話之外,以下是學古文的秘訣:
1.你說的古今異義實際就是古代和現代的意思不同,因為古代以字為詞,現在大多是雙音節詞,所以當兩個字靠在一起,表述的意思就出現了差別。如 長江,現在是一個詞,過去是兩個詞是長長的長江之意思。實際上我認為古代的任何一個詞拿到現在,恐怕意思都多少有變化,所以,學好古今異儀,要有兩個原則,第一內心以為所有文言詞都屬於此,這樣你必然以區別的眼光看待每個詞;第二,通常考試出現的大多是 兩字的 ,你需要搞清原來的兩詞和現在的一詞的區別。
2.通假字不是任何場合都碰到,相信你也清楚他的一些特點。我建議在一篇古文中 ,如何按照本字,就是他寫的那個字理解這句話不通的話,那就可能是通假。死記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3 古文最重要是有一本好字典,多積累字。

㈥ 古代漢語中的語序有什麼規律

古漢語的語序和現代漢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為:
〔狀語〕,(定語)主語 ‖〔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但是在古代漢語中也有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賓語前置、謂語後置和定語後置等。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賓語前置:主要情況有以下幾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惡、奚、安、焉」等,可用於問人、問事、問地點。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盜者孰謂?謂陽虎也。(《公羊傳•定公元年》)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戰國策•齊策》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天下父母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疑問代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的時候,也應放在介詞之前。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滕文公上》)
何以戰?(《左傳•庄公十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
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格式,一直為後來寫古文的人沿用。例: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吾何以傳汝曹哉?(汪琬《傳是樓記》)
(二)否定句代詞作賓語:這種句式需要同時具有兩個條件:1、句子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表示否定的副詞或代詞「不、未、無(毋)、莫」等。2、賓語必須是代詞。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
主賢明,能聽汝;不明,將不汝聽。(《韓非子•外儲說下》)
願,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經•魏風•園有桃》)
舜喪於滄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禮記•檀弓上》)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代詞賓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國語•晉語》)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聖人不愛己。(《荀子•正名》)
漢果不擊我。(《漢書•趙充國傳》)
漢代以後後置現象逐漸多了起來,但後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例: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故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鍾山記》)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寄傳》)
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三)賓語用代詞復指:古代漢語中為了強調賓語,使賓語前置以後,還可以藉助指示代詞「是、之」復指前置的賓語。句子格式為:賓語 + 是(之)+ 謂語動詞。例: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左傳•僖公十五年》)
秉國之均,四方是維。(《詩經•小雅•節南山》)
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於求之問。(《論語•先進》)
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左傳•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國語•晉語》)
賓語用代詞復指的格式中,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唯(惟)」,形成「為……是(之)……」的固定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很明顯。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成公十三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列子•湯問》)
雞鳴而駕,塞井夷竃,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何」作定語的定中結構短語,那麽復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之」。例:
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國語•越語》)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列子•說符)
孔子曰:「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夫子居之,何厭之有?(《論語•子罕》)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代詞,有兩種方法:
1、沿用原來格式,復指的代詞只用「之」。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左傳•宣公二年》)
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穀梁傳•僖公二年》)
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新語•資質》)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不用復指代詞,直接把代詞「是」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詩經•周南•葛覃》)
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往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四)強調介詞的賓語: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古代漢語中再強調介詞的賓語時,也常把其賓語放在介詞的前面。尤其是介詞「以」的賓語。例: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軍喊殺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
秋陽以暴之,江漢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上》)
若晉軍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傳•昭公元年》)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諫逐客疏》)
除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詞有時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經•邶風•日月》)
其一二父兄懼墜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左傳•昭公十九年》)
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上》)

二、謂語後置
主語在前謂語在後是現代漢語的常規句式,但在古代漢語中有謂語後置的現象,主要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
(一)表示感嘆語氣。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敗矣,子所使求馬者!(《列子•說符》)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記•魯仲連列傳》)
大哉,堯之為君!(《論語•泰伯》)
宜乎,百姓之謂我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善哉,祁黃羊之輪也!(《呂氏春秋•去秋》)
(二)表示疑問語氣。例:
子也,言伐莒者?(《呂氏春秋•重言》)
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淵》)
何哉,君所謂逾者?(孟子•梁惠王上)

三、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1.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2.用之.「中心詞+之+後置定語」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鈷姆潭西小丘記》)
3.用「者」又用「之」。「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等。

㈦ 作文怎樣很好的運用白話文與文言文

一是正確使用文言虛詞;
二是熟練運用文言句式;
三是注意多用古代文化詞語典故;
四是符合古代文體格式;
五是懂得各朝代是用文言的特點;
六是要含有深刻的寓意.
寫好文言文,關鍵還是要多讀,多理解文章的含義,可以試著把看到的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也就是多練習.

熱點內容
隋唐經典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7-28 15:43:17 瀏覽:716
2020年青春校園小說 發布:2025-07-28 15:38:04 瀏覽:182
沒說不愛你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28 15:37:33 瀏覽:57
有關男變女的變身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8 15:27:59 瀏覽:675
一生何求小說酷紅閱讀 發布:2025-07-28 15:25:16 瀏覽:779
契訶夫高考小說閱讀答案 發布:2025-07-28 15:18:22 瀏覽:356
都市主角逆襲系統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8 15:03:23 瀏覽:996
震旦3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28 14:56:59 瀏覽:210
女主當兵的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28 14:56:57 瀏覽:333
懶人聽書文檔在哪裡 發布:2025-07-28 14:56:12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