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養兒科舉小說

古代養兒科舉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8-09 23:44:53

Ⅰ 古代一朝科舉成名,為攀權貴便拋妻棄子的都有誰

要說中科舉後拋棄妻子的第一人那肯定是陳世美了,而且他不止是拋棄了,還為了以絕後患,派人追殺秦香蓮和他的親骨肉,其行為可真是枉為人夫,枉為人父。當然他這樣的人最後也得到了該有的懲罰,被包拯殺死在虎頭鍘下!

這件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做陳世美一樣的人。即使有一天你有錢有勢了,也不要忘本,要不然,最後還是會受到該有的懲罰。

Ⅱ 古代科舉考試的題目及優秀的文章答案

看到一份嘉靖41年的會試考卷,第一場是四書五經;第三場是策論。有意思的是第二場,考應用文寫作:
要替永平18年(漢明帝駕崩年份)的漢明帝擬一道詔書,號召群臣表忠心
替乾元元年的唐肅宗擬一道誥,封郭子儀為中書令;
替永樂2年的大臣們寫一份賀表給皇上,背景是周王朱橚向朝廷進獻騶虞一隻——據說不是雪豹就是熊貓。
除此之外,還列舉了五種公務場景,要求寫出五條公文判語。
①舉用有過官吏
②卑幼私擅用財
③監臨勢要中鹽
④邊境申索軍需
⑤織造違禁段匹
這已經不只是應用文寫作,該算文綜了,只讀死書的人很難過關。
就拿唐肅宗那道題來說,考生除了得掌握誥文寫法之外,還得了解安史之亂的背景、時間節點以及郭子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而且這里頭還有一個坑,那會兒唐玄宗還沒死,被強行太上皇了。所以誥文里的遣詞用句,既得把安史之亂的責任落實到先皇頭上,又得保持皇家體面不致露骨,核心思想就是:
委婉地表達出我爹弄出的一堆爛攤子所以我得委派一個人幫著擦屁股——如何曲筆,如何粉飾,如何正面地表達一件負面的事情,其中精深微妙之處,揣摩透了,可以妙用無窮。
所以能考出來的,都是人精:狀元申時行,榜眼王錫爵,探花余有丁,後來萬曆十年他們仨都進了內閣,一科一甲同閣,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Ⅲ 古代「科舉制」選拔,有哪些利弊

每一種制度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科舉制度也是如此,但作為一種偉大的制度,它無疑是利大於弊。魏國成立後,科舉制度的先行者曹丕以這種方式設立九品中正制,以選拔人才。這個制度開始實施,每個縣的縣長在首都任命了一個既有道德又有才華的人來擔任宗宗,由原地任命。

他於隋煬帝二年創立科舉制度,被視為科舉制度的象徵。唐朝唐高祖建立後,唐代科舉制度再次發生變化。除了科舉考試,明代科舉考試和士人科舉考試也增加了,士人科舉也被廢除了。只有明晶有兩個主題,兩個主題。當時有一句話,“三十老明精,五十小金石。”在50歲的時候,任何能夠進入科舉考試的人都是年輕人。顯然,這是非常困難的,但這並不能阻止當時人們的熱情。

雖然士紳們很受歡迎,但那些不能進入科舉的人從來都不漂亮但這也解釋了唐代科舉制度的隱患。在唐朝初期,貴族的權力仍然很大,貴族的兒子能夠通過祖父的工作獲得官職,這對普通百姓是不公平的。後來,武則天殺死了許多貴族,為平民掃除了巨大的障礙。科舉制度在唐代或初期,存在諸多弊端。在唐朝作弊是很容易的,紙上的名字不是密封的,所以主考官會知道名字,所以有錢人會利用這個機會賄賂主考官。

如果考官那麼嚴格,那麼缺乏紀律的溫庭筠,怎麼可能代替八個人參加考試。圖3。唐代官員操縱考試選拔人才,不僅要看考試成績,還要看官員的推薦,用他們的文學作品尋找政要,在門與門之間奔跑,會見那些誠信良好的官員,如果碰不到就會碰到鼻子上的灰塵,以及賄賂和其他不正之風四處蔓延。圖4。

Ⅳ 明代書坊

坊刻名家吳勉學
潘是仁
鄒學聖http://ke..com/view/340742.htm

四堡坊刻是閩西文化乃至福建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與北京、武漢、江西許灣並稱中國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四堡坊刻,始於鄒學聖(字清泉,1523—1598年)。明萬曆八年(1580年),鄒學聖辭去浙江杭州太守之職回霧閣,帶回了蘇杭的雕版印刷術,開始書坊,「鐫經史以利後人」。明末鄒氏同門鄒保初「貿易於廣東興寧縣,頗獲利,遂娶妻育子,因居其地,刊刻經書出售。至康熙二年辛酉,方搬回本里,置宅買田,並撫養諸侄,仍賣治生。閩汀四堡書坊,實公所創也。」
在經歷了明萬曆至清康熙近百年的草創和發展,到了乾、嘉、道時,四堡坊刻逐漸走向鼎盛。據《范陽鄒氏族譜》稱:「吾鄉在乾嘉時,書業甚盛,至富者累相望。咸同以後,乃不振,間有起家者,多以節嗇積贏,然亦不及前人也。」在這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四堡坊刻創造了我國雕版印刷史上的輝煌。
四堡坊刻的崛起和發展,有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歷史因素。四堡霧閣、馬屋四周盛產棗木、梓木、梨木和小葉樟,雕印所需的紙張和煙墨可以就近取材。同時,四堡又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化之鄉,文人才子輩出:宋代四堡的鄒應龍官居端明殿大學士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明代馬訓官至都察院左都史;清初的著名文人、書法家鄒聖脈,增補了《幼學故事瓊林》、著《寄傲山房詩文集》、《書畫同珍》、《人家日用》等。宋時,連城書院達167個,明清時私塾幾乎遍及各鄉、村,人口較多的大鄉村有十幾所,偏僻村落也有一至兩所。發達、開明的教育,培育了大批的人才。據《連城縣志》:連城建縣至辛亥革命為止,經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者,有進士29人,舉人263人。這些都為四堡坊刻的崛起和發展,提供了優厚的文化環境和技術准備。
四堡坊刻,由於人力、資金和技術都比較缺乏,都是小規模起家,從事印刷的「印書房」,規模都較小,而且是典型的家族刻書和家族經營。從版面設計、底本考據、校對詳核、創制胚板、雕刻印版到裁紙、調墨、印刷、折頁、分頁、裝訂、榨書、切光、緗封貼鑒、包裝、打捆等二十多道工序,直到最後發運,布點聯絡,都有專人負責,採用家族式協作和管理,並形成了「歲一刷新」和「藏板所有」的行規,來規范從業行為,以避免家族內部和家族之間的不必要的競爭。當時,從事雕印的主要有鄒氏和馬氏兩大家族。四堡的書坊鱗次櫛比,先後共創立堂博(印書房)123個,其中范陽鄒氏32家,閩汀龍足鄉鄒氏世系42家,長汀四堡里馬氏世系38家,不時業主姓氏11家。這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三十多家,如碧清堂、文海樓、文香樓、翰寶樓、五經堂、林蘭堂和翼經堂等。
從族譜、賬冊及現存書板中統計,四堡刻書見到實物或有文獻記載的有667種,除各種重復外,共489種,其中有《四庫全書、》《四書集注》等儒家經典105種;有《千金翼方》等醫葯類58種;有《人家日用》、《弟子規》等日常實用65種;有《文心雕龍》、《楚辭》等文學80種;有歷代文人詩文、宋詞、元曲、小說等51種;有地理堪測占卜星算等42種;有啟蒙讀物41種,可謂種類繁多、五花八門。自然,其讀者也極龐雜,如文人舉子、收藏家、兒童及從事醫學、風水等各行業的人。這使得四堡刻書擁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不會中斷。鼎盛時期的四堡刻書,「刷就發販幾半天下」。
四堡坊刻,紙張質地好,裝帙考究,精緻大方;字體多為宋體、筆劃齊整,字形清秀:校核精細,訛錯甚少。而且書頁天頭高,便於讀者批註。因而信譽極高,銷量極大,「壟斷江南,行銷全國」。其中不少印刷史上的精品在此產生,如祖述堂藏板、務本堂增補的《保赤指南車》,福建人民出版社於1992年重版。《台灣外志·五虎鬧南京》,也成了上海鉛印排版的的依據。當時江西許灣商人,就因為四堡刻書精美,特意派人坐地求購轉運,以至連城四堡至今仍流傳著「官地壩里」的傳說。
四堡刻書行銷線路四通八達,通過「北線、南線和西線」三條路線,蓋了當時江南五十多個城市。當時長汀以南各省都有四堡的書肆(書店)存在。故有四堡刻書「刷就發販幾半天下」的鼎盛時期。
在經歷一百二十多年的輝煌以後,到了咸、道時期,四堡坊刻開始衰落。1860年,石達開部在汀州和連城與當地清軍和地主武裝的激戰,毀壞了四堡大量的印書房。致命的一擊是來自近代出版機構的迅速發展。伴隨著石印和鉛印技術的出現,上海點石齋、廣西拜石山房、廣東同文書局等近代出版機構開始崛起。近代印刷技術所產生的刻書質量、效率使傳統雕印技術望塵莫及。四堡刻書的市場逐漸萎縮。1906年科舉制的的廢止,也使大量四書五經等四堡主要方面的刻書無人問津。四堡坊刻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走向衰落,結束了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輝煌。

Ⅳ 古代的讀書人,如果不參加科舉,還有哪些人生可以選擇

古代的科舉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使得無數平民百姓,可以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很多人為了改變自身及家族的命運,窮其一生都在讀書,即使屢次落榜,他們也從未放棄。

那麼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是否科舉就是唯一的出路呢?如果不參加科舉的話,他們還有哪些人生可以選擇呢?

一、當幕僚

讀書人參加科舉,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皇帝重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可如果事實證明,自己與皇帝無緣的話,那麼成為地方大員的幕僚,也是不錯的選擇。

五、著書立說

歷史上有很多人,明明很有才華,可就是考不上功名。有的人會選擇繼續堅持,但有的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則會選擇另一條路,就是將自己一生的才學,通過著書立說流傳下去。這樣做既不會讓自己的才華淹沒在歷史中,同樣能夠達到青史留名的目的。

就比如吳承恩在科舉中屢受挫折,仕途也不順,最後他便閉門著書,就有了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同樣,蒲松齡也是屢試不中,這才有了廣受歡迎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

由此可見,古代的讀書人除了科舉,還是有很多人生可以選擇的。當然這些選擇,最後能走出什麼樣的路,就要看個人能力了。但歸根結底,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科舉仍然是他們首要的人生選擇。

Ⅵ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四階段

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么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Ⅶ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1、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3、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4、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評價:

積極影響: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是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阻礙了科技和社會進步。

出自:中國古代史專題復習(附答案)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Ⅷ 介紹幾本好看言情小說

書名:《哈嘍,我的塔羅牌先生!》
簡介:因家庭條件放棄念書而離家出走的少女雲依竹,意外的遇見了從塔羅牌中出現的掌管十二星宮的星神之一,「伊」
什麼?!我的前世也是星神?解開封印?毀滅世界!……我只知道,沒錢就會餓死!所以……嘻嘻!這位星神大人的顏值還挺高!這位星神竟然意料之外的爆紅了!這位少女也就名正言順的成了爆紅藝人的經紀人!給王牌經紀公司ACE的帥(惡魔)總裁做臨時助理賺外快!
不過現實還是要面對的,還是要面對他的離開……
本文為短篇小說,劇情不拖拉,輕虐向,三世情緣,最終能否修成正果?
故事是好故事,題材也非常新穎,就是文筆略遜一籌,值得一看!
目前在愛奇藝閱讀上可以看,全文都是免費的!

Ⅸ 求幾本穿越古代參加科舉的小說

古代農家生活,作者老衲不懂愛可以試試完本了

Ⅹ 中國古代科舉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大業五年(609年)正月,又詔令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驕壯,超絕等倫」「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等4科舉人。大業年間,隋煬帝還設置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兩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為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考生到達貢院後,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南、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二萬人以上。
蒙古人不著重開科取仕,滅宋後一度不舉辦科舉,至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開辦。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較嚴格。鄉試、會試考獲名單俱按種族分配。元朝自仁宗至順帝時滅亡止,科舉時辦時廢,共舉辦過十六次,取士一千餘人。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
元朝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同時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族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族人為最多。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么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貢士,貢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熱點內容
民國時期的言情鄉土小說 發布:2025-07-28 02:29:05 瀏覽:963
mobi格式重生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8 02:06:35 瀏覽:267
英雄聯盟改編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8 02:05:55 瀏覽:403
醫生小說推薦現言暖文完結 發布:2025-07-28 02:05:52 瀏覽:388
校園污小說有哪些 發布:2025-07-28 01:49:05 瀏覽:971
聯美小說網完結 發布:2025-07-28 01:30:38 瀏覽:936
星際小說女主完結QQ農場 發布:2025-07-28 01:20:00 瀏覽:154
在下愛神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28 01:02:16 瀏覽:448
免費閱讀小說網鬼醫毒妾 發布:2025-07-28 00:55:42 瀏覽:227
言情小說易烊千璽 發布:2025-07-28 00:29:26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