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分類簡史叢書俠義公案說簡史
❶ 淺淡《三俠五義》這部俠義公案小說的藝術特點。
由清代著名民間藝人石玉昆所創作,後經文人潤色整理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長久以來,頗為流傳,並且由相當大的影響。晚清時就有人說過,它「豪情壯采,可集劍俠之大成……宜其為鴻儒欣賞,而刺激社會之力,至今未衰也。」
《三俠五義》在藝術上,正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寫草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令莽夫分外生色。」「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氣。」
《三俠五義》在描寫人物上有其獨到之處。書中俠客,雖然豪情略似,但性格迥殊,盧方忠厚老實,蔣平機智幽默,徐慶憨直魯莽,展昭精明干練,歐陽春清高狷介,智化精靈嫵媚,艾虎天真爛漫,都寫得有聲有色。其中白玉堂是刻畫得頗為突出而又具有深層意蘊的形象,他襟懷磊落,器宇軒昂,富於反抗的個性鋒芒,大鬧東京,帶有一定的蔑視封建法權的意味。然而他驕傲任性,桀驁不馴,逞強好勝,最後慘死於銅網陣中。作者將他處理成一個失敗的英雄,體現了難能可貴的悲劇審美意識。
另一最重要的特色就在於「平話習氣」了。這表現在結構上,雖曲折離奇而無滋蔓之感;表現在語言上,是活潑生動,富有民間說書的藝術特色。問竹主人稱贊它:「敘人敘事,皆能刻畫盡致,接縫斗荀,亦俱巧妙無痕。」俞樾也說,它「描寫既細入毫芒,點染又曲中筋節」,因而「如此筆墨,方許作平話小說,如此平話小說,方算得天地間另是一種筆墨。」這些評語,《三俠五義》是可以受之無愧的。
❷ 俠義公案小說的春秋戰國
班固曰:春秋以降,「大夫世權,陪臣執命」;至於戰國,「合從連衡,力政爭強」:由是列國公子,競為游俠。「及至漢興,禁網疏闊,未之匡改也。是故……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屬競逐於京師,布衣游俠劇孟、郭解之徒馳騖於閭閻,權行州域,力折公侯。眾庶榮其名跡,覬而慕之。」於是,游俠之風大盛。1這是講古代俠士興起的原因。至於他們的事跡,《史記》和《漢書》中都有記載 。
所以,以往論及俠義小說者,往往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但是,他們將曹沫、專諸、荊軻等人歸入俠士一類,這卻是一種誤解。在先秦兩漢時期,「俠士」和「刺客」是有區別的,他們是兩種不同的人物。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曰: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借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
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代的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人是並不屬於「俠士」之列的。也正因為這樣,司馬遷把這些人另立名目,寫入《刺客列傳》。
根據《史記》記載,這兩類人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即:俠是「以武犯禁」;「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名不虛立,士不虛附」,「雖時扦當世之文網,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所以《游俠列傳》盛贊朱家之「所藏活豪士以數百,其餘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惟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鞫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又稱美郭解之「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和「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概括起來,便是:濟人急難而不矜其功,時犯法禁而廉潔退讓。至於刺客的特點,則簡單明了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無論曹沫為魯庄公劫齊桓公,專諸為公子光刺吳王僚,或豫讓「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為智伯報仇,未遂而伏劍自刎,或聶政為嚴仲子殺俠累,自破面抉眼以死,或荊軻為燕太子丹摘秦王,不中而殉難,都是出於這一信條。《史記》記趙襄子執豫讓後問他:為什麼你同樣侍奉過范、中行氏,范、中行氏被滅以後你不為他們報仇,而單只為智伯報仇呢?豫讓回答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這是這一類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表徵。
❸ 俠義公案小說的明代時期
明代中葉以後,公案小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包龍圖判百家公案》、《龍圖公案》、《皇明諸司公案》、《郭青螺六省聽訟錄新民公案》、《古今律條公案》、《國朝憲台折獄蘇冤神明公案》、《國朝名公神斷詳刑公案》等一系列的公案短篇故事專集。其中「包公案」系雜取民間傳說和宋元戲曲、話本而成。它與《郭青螺六省聽訟錄新民公案》和《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兩種,是以包拯、郭青螺、海瑞貫穿全書,審理各種案子的短篇小說集;此外諸書,則為其他一些清正官吏判案異聞的分類匯編,體裁近於筆記小說。書中內容,大抵都是姦淫盜殺、妖魔作祟等民事刑事案件;清官斗爭的對象是姦夫淫婦、強盜竊賊、流氓棍騙和狐妖獸怪;破案大多靠神靈顯聖、鬼魂告狀,也有一些表現能員的智慧和重於調查的方法。故事一般由事由、訴狀、判詞三部分組成,類似公牘文書。題材冗雜,語言板滯,僅有少數寫得比較曲折生動。而且各本互相抄襲,重復頗多。
在這些小說中,比較著名的是《龍圖公案》,它敘述包拯正直無私,認真辦案,明敏斷獄,秉公執法的故事。小說寫他為了公道,替百姓伸冤除害,甚至「寧願納還官誥歸家」,也不接受皇後和皇帝的「說情」,堅決處斬了恃強凌弱、草菅人命的國舅和皇弟。這種為了人民,不顧個人安危,敢於抗上,與權豪勢要做斗爭的精神,是其他同類小說所沒有的。
綜觀這一時期的小說,其主旨已由揭露官吏之昏庸轉為歌頌清官的公正和廉明。迷信成分增多,受害者自我抗爭的情節已趨泯滅。這種轉變,自有其社會歷史的深刻原因。
明代公案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把革除社會黑暗的希望寄託在清官身上的思想,正是馬克思所說的這種小農本質意識的反映。《龍圖公案》等所寫的內容,無疑與英宗以後王室勛貴、地主官紳依仗特權,大肆侵奪農民土地財物,以及管理皇莊的宦官、軍校等任意姦淫婦女,殺掠佃戶的現實有關。而小農本質意識之所以在這個時期被明顯地表現出來,這主要由公案小說本身的發展進程所決定,此外當時農業生產空前發展,從單一經濟逐漸走向多種經營的經濟,並參與全國范圍的商品流通——日益顯示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許多新的手工業市鎮的興起,大量農民流入城鎮成為手工業工人——增進了市民(包括小說的作者)對農民生活、思想的了解,恐怕也是造成的原因。
❹ .晚清俠義公案小說的代表作是什麼
《三俠五義》
《拍案驚奇》是明末的。。。。
❺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有哪些類型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古代小說的發展情況,我們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准備期(從遠古至先秦兩漢):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雖然不是小說,但從思想上、題材上、語言藝術的表現方法上為古代小說的發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備。
2、成熟期(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中國小說的雛型。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依附歷史著作的狀態,作家也不是有意為小說,形式較簡單,只是「粗陳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說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作家開始有意為小說。唐傳奇是我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對後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轉變期(宋元):宋元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承前啟後,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從短篇向長篇、由史傳體向說唱體的發展和轉變。小說創作群體擴大,題材增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世代積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榮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說發展處於停滯階段。明嘉靖、萬曆年間到明末,小說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代表作是《西遊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話短篇小說集。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潮。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展。作品風格鮮明,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清初,《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又一座豐碑。接著《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說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從對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轉向對封建意識形態的認真反思;人物形象達到高度個性化。出現了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帶有更濃重的感傷和困惑情緒。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餘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紹。
6、演進期(1895-1911):是近代小說時期,也是古代小說終結演進為近代小說時期。小說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戰斗號角,大量繁榮,近代小說從內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倡改良主義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藝術上在繼承古代小說傳統的同時,逐漸接受西方小說的影響,人物、結構、語言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❻ 俠義公案小說的介紹
中國之俠義、公案小說,原分兩途。至清代二者合流,出現了俠義公案小說,此類小說將民眾對懲暴護民、伸張正義的清官與鏟霸誅惡、扶危濟困的俠客的憧憬和嚮往納入封建綱常名教所允許的范圍之內,由清官統率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眾的心願,又頗適應鼓吹休明、弘揚聖德的需要。此類小說雖承《水滸傳》之勇俠,精神則已蛻變,其人文蘊涵大體在於回歸世俗,表現了鮮明的取容於封建法權、封建倫理的傾向。主要體現在:一、從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權;二、江湖義氣被戀主情結取代;從絕情泯欲到兒女英雄。本時期中較為出色的作品為《三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
❼ 什麼是俠義公案小說
中國之俠義、公案小說,原分兩途。至清代後期,二者合流,出現了大批公案俠義小說。《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小五義》、《永慶昇平》前後傳,《聖朝鼎盛萬年清》、《七劍十三俠》、《李公案》等相繼涌現;而且一續再續,如《施公案》續至十集,《彭公案》續至十七集,《七俠五義》則續至二十四集:真可謂風靡一時。對於這類小說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們在這個時期出現和繁盛的原因,前賢雖有論及,但或則語焉不詳,或則言有未盡。筆者不揣淺陋,略陳己見,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❽ 古代俠義小說的代表作
《三俠五義》是俠義公案小說的代表作。
《三俠五義》是由清朝咸豐年間評書藝人石玉昆口頭創作的評書。「三俠」是指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丁氏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二人為一俠;「五義」是指竄天鼠盧方、掣地鼠韓彰、鑽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這五鼠弟兄。
覺得滿意請及時採納哦~
❾ 公案小說是如何演變而來,以及哪些代表作品
公案小說則從唐宋話本中「公案」類話本演變而來、如宋元話本中的《簡帖和尚》,明代的《龍圖公案》等都是公案小說。到了近代才大量出現公案小說和俠義小說的合流,形成為有固定格式的長篇小說,即俠義公案小說,如《三俠五義》(又名《七俠五義》)、《小五義》和《施公案》、《彭公案》等。內容多帶有公案類話本色彩,寫「朴刀」、「桿棒」,「發跡變泰」等,一般以「俠客」、「義士」如何協助名臣大吏或「清官」破案為主線,形成跌宕起伏的情節,構成完整的整體。這類小說對封建時代社會政治的黑暗腐朽有所反映,但又把剪惡除奸的希望寄託在「清官」、「俠士」身上,宣傳封建統治階級的威力,表現了作者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