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對社會的影響
『壹』 中國古典文學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中國的古代文學蘊藏著無限的哲理,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重要的影響,教育人們要有骨氣、重節操。
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強調的就是一個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對得起自己,死得轟轟烈烈,有價值。
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驅之」。在國家利益面前,哪怕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種敢於奉獻的人生態度。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人們擔憂之前就擔憂,在別人都享樂之後才想到自己,這樣犧牲自我幸福的憂樂觀一直被後世所銘記敬仰。
«愛蓮說»中最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高潔不受污染的樣子著實讓人著迷在,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潔身自愛,清貧自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極具號召力,好像在召喚人們拿起手中的武器保衛我們的國家。
說了這么多優美的詩句,無非想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文學並未消失,而是一直牢記在我們心口。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早早就埋藏在我們心中,大到國家價值觀,小到人際交往,還有對人文價值的影響。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代文學賦予對我們當代社會的深遠的意義!
『貳』 中國古典文學對現代生活的意義何在
古典文學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很多,但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現在的社會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狀況下,人們越來越忽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有人說文化大革命從政治上否定了傳統的意義,但人們的生活意識沒有改變,而現代社會從卻意識上根本否定了國人應有的素質,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嚴重的現象。古典文學,或者可以更廣泛一點國學,有助於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現代社會,缺少一位像胡適先生那樣的偉人為古典文學重新注入魅力,我們要做的還是靠自己發掘。
可以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判定其積極意義。
1.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中國幾千年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政體發展的載體,讓後人透過文學作品了解社會更替,對傳承中國文化有著積極意義。
2.中國文學作品按照時代發展,顯現出文學體裁多樣性。先秦諸子百家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體現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時代的潮流。也是白話文和當代文學發展的根基。
3.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是我們對待文化遺產應該持有的態度。
望採納,謝謝。
『叄』 中國古代神話對現代文學的影響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盡管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為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這種尚德精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的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這種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於原始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方面則是後代神話改造者們著墨最多的得意之筆。在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中,對神的褒貶標准多以智慧、力量為准則,而中國上古神話對神的褒貶則多以道德為准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國的文化心理之中。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神話的這種尚德精神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品評與現實人物的期望,決定著社會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內容與目的,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學的走向。
一
「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情慾」,這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神格的重要特徵。在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聖潔的。他們不苟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幾乎每一位神王都沒有「紅杏出牆」或「亂播愛情種子」的現象。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國的神話天地中,姑且不說被後世改造過的神話,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話,我們也看不到對大神們愛情生活的描寫,見不到他們這方面的生活細節。由於中國上古神話中有關愛情的內容極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話和後起的巫山神女傳說在中國神話天地里就顯得秀麗旖旎,風景這邊獨好了。
相反,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滿身人間煙火味的形象:眾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羈,拈花惹草,在神界與人間留下了一大串風流債,更嚴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講原則,充滿嫉妒和個人愛好;神後赫拉,本是眾神的表率和人間的神母,但她卻經常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殘酷和無神格的蠢事來,沒有絲毫讓人類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們手下的眾神也都有著極為相似的品性。在希臘軍隊與特洛伊的戰爭中,阿喀琉斯讓阿伽門農把搶來的女俘克里塞斯送還到他的父親阿波羅的祭司的身邊,因此時阿波羅神正為他的祭司的女兒被劫而用瘟疫來消滅希臘軍隊,阿伽門農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硬是將女俘克里塞斯留在了自己的身邊,阿喀琉斯憤而帶領他的軍隊撤出了戰斗,使特洛伊大將赫克托很快地殺掉了還沒有死於瘟疫的希臘士兵。希臘人的這次慘敗只是因為一個女人,這種結果是中國人無法理解和原諒的,也是中國神話中的尚德精神所不允許的。又如,阿波羅因同瑪耳緒比賽吹笛子而失敗,便殘酷地剝了瑪耳緒的皮,並把它掛在樹上;再如月神與阿波羅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們的母親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並禁止忒拜婦女向勒托獻祭,他們便射殺了尼俄泊眾多的兒女。如此等等。可見,在希臘神話中,神與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別外,在情感上卻是相同的。當神們脫掉神的外衣之後,個個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二
「 對神的獻身精神的崇尚和禮贊」,是中國上古神話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體現。這種犧牲精神首先表現在古老的創世神話當中。中國的創世神話,是以犧牲創世神的肉體來完成天地開辟和萬物創造的。所以,中國古代的開辟大神盤古在完成了天地開辟任務之後,就將自己的雙眼化成了日月,將四肢與頭顱化成了五嶽,將血脈化成了長江與黃河,將毛發化成了山林與草木,將肌肉化成了泥土,將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體上的寄生物則變成了人類。另一位開辟大神女媧,她在完成了補天、造人的大功之後,也將自己的身體化成了萬物。所以《山海經》中雲有神十人,乃女媧之腸所化。今天我們雖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媧化物的細節,但這則神話多多少少為我們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
後來的始祖神繼承了創世神的這一傳統,並將它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燧人氏發明火歷經千辛萬苦種種磨難;炎帝為發明農業種植和草葯而嘗盡百草,幾經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書則言大禹為治水十年奔走,三過家門而不入,以至於「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荀子·非相》注引《屍子》)。
不僅創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對我國遠古神話英雄的故事傳說及對英雄的謳歌中,同樣也反映出一種崇尚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在這些神話中,大凡是為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英雄備受人們的贊頌;反之,凡是那些不利於社會前進、有礙於人類幸福的神性人物則要遭到唾棄與批判。所以為逐日而死的誇父、射日除害的後羿、救民於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當中占據著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後變成鳥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蒼海的精衛,也生生世世為人們所敬重。而那些殘害人類的神蛇、怪獸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誅滅,也會被歷史文化所誅滅。
中國上古諸神所普遍體現的獻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話英雄所不具備的。在希臘神話中,其開辟神話充滿了血腥:宇宙最先生下了開俄斯(即混沌)、胸懷寬廣的地母該亞、地獄之神塔爾塔羅斯、愛神埃羅斯。開俄斯又生了黑夜之神尼克斯和黑暗之神埃瑞波埂D崢慫購桶H鴆ㄋ菇岷蝦笊鋁頌蘸桶字紜8醚竊蟶宋誒鄧梗ㄌ煒眨⒋蠛!⒏呱健U饈蔽誒鄧鉤閃酥髟祝肽蓋贅醚牆岷希肆辛彩惶焐瘛:罄矗諞淮魃裎誒鄧貢歡涌寺迮鄧寡爍盍恕?寺迮鄧褂朊妹萌鷓牆岷弦采鋁肆辛嫠故親鈈〉囊桓觥?寺迮鄧購ε濾畝竅袼品蓋滓謊賜品憬約旱乃卸紀探碩親又小T謚嫠鉤鏨埃鷓竊詰嗇父醚塹陌鎦綠擁攪絲死鍰氐海系褐 蟛派鋁酥嫠梗嫠拐獠判頤庥諛選:罄粗嫠沽現釕褳品爍蓋卓寺迮鄧梗撲魯雋爍綹緗憬忝恰V嫠褂謔潛閽詘鋁制ニ股繳轄⒘松襇醞豕約鶴雋酥遼仙瘛U庠螄@吧窕氨礱鰨嫠溝納窠韁刃蚴竊詿焐衩塹難庵轄⑵鵠吹模現氐氖欽庵稚甭凈苟際槍僑庵蕖?
不獨希臘神話如此,巴比倫神話和北歐神話同樣也都帶有濃濃的血腥味。記載著巴比倫神話的《埃努瑪·埃立什》說,開初,神族有兩大派:一派象徵著無規律的「混沌」,是從汪洋中生出的神怪;另一派象徵著有規律的「秩序」,是從汪洋中分化出來的天神。創世的過程被理解為混沌與秩序的戰斗過程,最後秩序戰勝了混沌,且以混沌族神怪們的屍體創造了萬物和人類。北歐神話則說,天神奧定殺死了強有力的冰巨人,以他的屍體創造了世界上的萬物。
三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尚德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大神們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尚以及偉大的獻身精神,同時也體現在他們「保民佑民的責任感」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們所禮拜的神,就應該盡到保民佑民的職責。遠古時代,中國的許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勞卓越的人物,他們在為本民族的發展與壯大的過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變故中,起到過巨大的作用。他們成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決條件也決定了他們作為大神的責任與義務。特別是自西周以來,由於歷史和政治的需要,諸子百家有意識改造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將人類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們身上。這種現象所造成的結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話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乾乾凈凈,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於是這些上古的神話英雄或始祖神們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由神祗搖身一變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間帝王。首先,他們均以天下蒼生為重,賓士天下、造福人類是他們的根本職責。其中大禹就是一個典範。大禹大公無私,為天下蒼生的幸福鞠躬盡瘁。其他如炎帝、黃帝、堯、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時,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大神們並不以天下為己有,而是舉賢授能,並且素有「禪讓」的美德。所以,堯年老後便把帝位傳給了舜,而舜同樣也將帝位傳給了大禹。這種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於後人甚至搞不清這究竟是史實還是神話了。
古希臘的神話與傳說表現出了與中國神話大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古希臘神話中,天神與人類一樣,也表現出愛、恨、怒、慾望、嫉妒等凡俗的情感。「潘多拉的盒子」便是一個例子:當人類被創造出來以後,英雄普羅米修斯幫助人類觀察星辰,發現礦石,掌握生產技術。作為天父的宙斯竟出於對人類的嫉妒,拒絕將「火」送給人類。普羅米修斯從太陽車的火焰中取出火種贈送給人類。宙斯發現之後就將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加索山上,讓兇狠的餓鷹啄食他的肝臟。與此同時,宙斯加緊了報復人類的步伐,他命令火神造出美麗的潘多拉——「有著一切天賦的女人」,諸神賜給她柔媚、心機、美貌,讓她帶著盒子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留下潘多拉,打開了那給人類帶來災難的盒子,於是從盒子里飛出了痛苦、疾病、嫉妒等等,從此人間便陷入了黑暗的深淵。對此,宙斯並不滿足,他又發動洪水來滅絕人類。
西方神話中的這種種行徑和中國神話的補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等神話相比,真是判若天壤,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宙斯不幸成為中國上古的神王,那麼他早就被打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了。
中國上古神話中體現出的這種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天神話的內在特質,而另一些則是後天人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會中文化的重塑與選擇的結果。經過這種文化的重塑與選擇,在古老的大神們身上還遺存的一點點「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遠遠脫離社會、脫離人類、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理念化形象,於是他們原有的神性也隨之削弱,他們成了人間崇拜的偶像,變成人間帝王們的典範。於是神話中的大神們最終演變成了人間的始祖,敬神變成了祖宗崇拜,神話變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這種尚德精神,使中國文化中處處體現出了對「德」的要求。在我們傳統的「修齊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將「修身」擺在第一位也說明了這一點。只有「從頭做起 」,先修身然後才能齊家,再後才能治國、平天下。在後天漫長的文明社會里,無論臣廢君取而代之,還是君貶臣、誅臣,往往都有從「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這樣,一個又一個殺機橫生的「政變」或「貶誅」才顯得名正言順,順理成章。這種文化的選擇,甚至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在我們民族的思維和習慣中,依然處處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肆』 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和價值
現今文學是從古代文學中發展而來的,可以想像古代文學對現今文學的影響是非常之巨大的!而語言是文學的載體。現如今的語言是文言文的簡化及平民化,是語言文化發展的必然。在古代文學中,現今文化有很多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簡而言之,古代的文學載體是現代文學的基石。
『伍』 中國傳統文化對古代小說創作的影響
首先,你要知道傳統文化四個字的概念。傳統文化,上古先秦前就有商周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有百家爭鳴。其中《周禮》在祭祀,朝會,婚喪等各方便都形成了一個嚴格的制度甚或禮儀。而在漢武之時,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了天人感應一說。自此,董仲舒釋義之儒學,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
關於小說,本意是指瑣碎的言論。直至班固所著《漢書》,乃將小說列於史書之上,定義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也。自此,小說一詞流傳至今,含義更與現代思想相近,是以筆者取之作答。
小說,本就是表現了百姓生活百態及思想意識,從最早的人物隨寫的筆記,到明清時期以至巔峰。展轉至今,小說分為傳統小說,網路小說,已經是形成了一股龐大的思想文化。
至於說到傳統文化對古代小說的影響,是要區分歷史時期的。如宋元時期的《西廂記》,因宋朝受朱熹理學影響,對女子進行了從身體、行為到思想,再到社會地位的束縛,是以《西廂記》這種描寫在理學規范之下的團圓愛情故事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中葉,明政府黑暗到腐朽不堪,有明之士既無可奈何?又和不以書寄情呢?是以,有了《金瓶梅》。
其實說來說去,小說,有人寫,有人看,皆不過是眾人對現實生活的訴求。或因不滿現實社會,以披露、泄憤為訴求;或為追求理想;又或為不可實現之夢所訴求……
總的來說,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乃一脈相承,是以,中國的小說,總是脫離不了中國的傳統思想,如道家的陰陽學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墨家的非攻(反對戰爭),兼愛(平等相愛),明鬼(重視文化傳承),天志(掌握自然規律)等,而又如法家等學說,這里還需要再提嗎?君不見如今我國乃是以法治國?若有疑問提起西方國家,可我卻覺得君主立憲算不得法制。
凡此種種,形成了如今的社會人文。文化的影響,催生社會的演變,社會在演變的過程中人心思亂,人心亂則山河不穩,不穩則有動盪現。動盪之時,社會禮儀崩壞,百姓遭受殘酷,命運面前,既實現不得,難道還不允其訴求?
—————————————
就說到這里吧,你的命題實在太大,縱是數十萬字也說之不清。更何況,我自身才學淺薄,勉強答得,亦是不全,乃非正解。哎,早上起來口渴,看到這個,忍不住胡說八道了一通,對與不對,望自斟酌。
『陸』 三國演義小說對後世的影響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為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柒』 社會政治對古代小說有哪些影響
古代的社會政治對小說內的精忠報國思想產生一定影響。
其次,古代社會政治的壓迫,導致人們對英雄式人物的幻想,造就了小說中的主角模式。
『捌』 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今社會有何意義
文學在最初也是我們記憶的一部分,甚至是記憶本身。但從某一刻開始,詩跟史的文本分開了。詩更雜亂無章地生長著,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文本,因為史其能指的目標是讓人回顧到它所希望的東西,詩其文本的多路徑創造了一個通道。史的迷霧永遠不會散去,但經過這個通道,人以另一個方式跟過去建立了聯系。
『玖』 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今社會有何意義
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的意義
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明,歷經淘洗而不衰,現在看來,仍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然而,在現在一個市場經濟社會,非功利的古代文學少有人問津,那麼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有什麼價值與意義呢?
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在人們口中代代相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了一鱗半爪。盡管零星破碎,但卻是最早為人知的歷史,禹時塗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比較可信的夏代歌謠,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雖語言簡陋,卻記載了原始生民真實的生活。
至文字產生之前,文明就已經存在,文字的產生是文明產生的標志之一,從結繩記事,到甲骨卜辭,再到鍾鼎銘文,文化藉助文字延伸,如果說原始社會,詩樂舞一體,那麼到春秋時期,詩歌從樂舞中獨立分化出來,產生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寫實主義風格,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風格,便是文明的一種進步,而先秦文學文史哲不分的狀況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始互有側重,經學之於兩漢文學、禪學之於唐宋文學、理學之於宋明文學;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等都標志文學的發展與成熟,在漫漫文明長河中流光溢彩。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我們不難了解,古國的成長與曾有過的輝煌。我國一直以來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輩的古文獻研究學者,他們舊學根底好,博學多識,且有豐富經驗,然這筆寶貝財富,被時間無情地漸漸失去,中青年一代又跟不上,青黃不接,一方面,這一階段的人舊學根底不好,兩一方面,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階段,只有極少人能夠沉澱下來一心一意做學問。盡管國家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各學校設置了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的碩士、博士點,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還是有比較大的難度。
古代文學在古代的價值與意義自不待言,倘若百無一用,就不會有產生的土壤,縱而觀之,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也不無價值,主要體現在
第一、傳承真、善、美。就古代文學本身而言,它最本質的特徵在於藝術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求真、向善、尚美。求「真」體現為「歷史理性」,向善體現為「人文關懷」,尚美體現為「文體升華」,三位一體,相互交融,是人類三個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認識、倫理與美學,給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鳴。古代文學的研究因此顯得更加有必要,它對於培養以「真、善、美」為內在核心的人群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