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服飾研究
Ⅰ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編纂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從文從文學創作轉向物質文化史研究,而編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不是一個適合修史修志的年代,其間經歷史無前例的文革,動亂、折騰不斷。考察此著作編撰過程,此書出版過程的多舛命運、沈從文在艱難處境中的堅持、體現的學術毅力,對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貢獻極大。
早在1960年4月,沈從文在給大哥的信中,就透露了准備編寫一部中國服裝史的計劃。但這一工作沒有立即受到歷史博物館領導的重視。此後,沈從文多次呼籲編印服裝圖錄。1962年9月,他在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黨委的信中說:當時編印的文人畫冊太多,這些對實際工藝生產用處不大,很多工藝在花紋圖案和造型上因為沒有更多可供參考的資料,往往取法晚清,日趨纖巧繁瑣,在國外展出上已不大能引起注意。因此,他建議多印點十七八世紀的絲綉等專題圖錄,以補救當時工藝美術所受的不健康影響。
到1963年,沈從文的服飾資料收集工作已有所進展,但也面臨很多困難。當年4月9日,他給歷史博物館館長龍潛的信中表示,願意盡餘生就服裝和絲綢花紋歷史發展摸下去。同時也陳述了搜集材料的困難情況,分散於國內各地綾羅綢緞不下十來萬件,相關圖書數千冊,此外還有佛經封面、畫卷、冊頁、隔水及包袱和其他文件上的無法計算的絲織物殘料。如此多方面的材料,收集起來需要花費巨大精力。他希望把能照的用彩色片照下,應畫的把單點陣圖案畫下來,再根據這份第一手資料來作分析判斷,所謂研究工作,自然就大大推進了一步。這一工作逐漸引起歷史博物館領導的重視,決定開展專題研究,還根據沈從文的要求,專門調新從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的范曾,與館里美術組的相關人員一起,擔任此書的繪圖工作。
沈從文編撰中國古代服飾資料的工作,逐漸引起了高層的注意。1963年8月,歷史博物館將沈從文等人的編撰工作用簡報的形式通過文物局上報文化部。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看到工作簡報後致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要求明確范圍,逐步完成,並指示說:沈從文先生雖然身體不好,不能每日上班,但遇重要課題應派人去他家請教,或分一題目在家中研究,希望他把多年研究所得貢獻出來。
就在這一年,周恩來在一次會見文化部領導時,談到他到國外去,常常會被邀請參觀服裝博物館、蠟像館等,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服飾藝術上很有特點,是不是也應該有個服裝博物館,有部服裝史呢?總理問有沒有人能夠寫出一部中國服裝史。在場的齊燕銘說,這個事情沈從文可以做。周恩來當場表示支持。
1963年12月,齊燕銘在文化部黨組會議上,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要求中國歷史博物館做好《中國古代服飾資料》的編撰工作。這一指示引起了歷史博物館領導的高度重視。決定由副館長陳喬主持這項工作,館長業務秘書陳鵬程和陳列部主任王鏡如擬定工作計劃,並擴大了服裝資料的編撰隊伍,沈從文擔任主編,負責搜集編排材料,組織全書編撰工作,分工文字說明撰寫。全書所需圖錄由沈從文提出,由陳列部美術組陳大章、李之檀、邊寶華、范曾等臨摹繪圖。
年底,王鏡如召集編寫組制定工作計劃、進程及圖片臨摹繪制的相關規范。沈從文在會上提出具體的圖版目錄,並經反復討論修改後確定下來。1964年初,全書雛形已經形成了。在給大哥的信中,沈從文說:《中國服裝資料選集》預定五月前完成,有200幅正圖,上百副圖和20頁首飾圖片。他覺得工作壓力大。他要查大量圖書,為200頁圖錄做適當說明,每條說明500-1000字,3月到4月底得交稿。除每頁說明外,還要寫上萬字的總論。他估計這本書10月就能出版,而且一定還像本書,有分量,有內容,可以為各方面解決許多問題,也可算是我在館中學習文物的一份成果。他還設想,如果體力來得及,大致將繼續把每一朝代專編一冊,這么編下去,一年一本。
但是,這種集體活兒,對於個性極強的沈從文來說,也有種種不適應。他抱怨稿件得層層審批,得照領導的意思說些習慣話,材料獲取上也有很多不便。他希望到蘭州、洛陽、敦煌等處走走,但館里經費有限,且雜事太多,抽不出時間。由於都是文物,所以連本館的材料都不容易調動,故宮的材料也看不到,很多時候只能靠記憶。盡管如此,他毫不懈怠,每天都要完成6000字的說明文字。
1964年4月30日,《中國古代服飾資料選輯》中的隋唐五代部分編寫完成,送文化局和文化部領導審查。文化局局長王冶秋接到書稿後非常重視,先後送康生和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審查。文物局領導和相關專家王振鐸、王世襄都提出了修改意見。隨後編寫組根據領導和專家意見進行了討論和修改。
6月6日,歷史博物館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舉行聯席會議,協商該書的出版規格和交稿日期。出版社高度重視,准備作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五周年獻禮的重點圖書推出。不久,歷史博物館將該書已完成的宋元明清部分的圖版和文字說明送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審查。王冶秋要求在十五周年國慶前出版,可先出一本,再陸續印出。整本書署名歷史博物館,文字說明署名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資料選輯》的完成引起了高層的關注,康生題寫了書名,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親自寫了序言。但財經出版社在國慶前並沒有完成出版。原定9月10日讓沈從文去看說明文字的最後清樣,由於中華書局排版延期,這事兒推遲了半個月,自然就趕不上國慶前出版了。按照原計劃,校訂完成後,出版社擬出七份列印稿,分送文化部、文化局、歷史博物館領導和北京大學翦伯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薩空了及科學院專家閱讀提意見,沈從文再綜合各方面意見,斟酌修改說明文字,再送文化部、文物局,讓相關領導做最後決定是否可以付印。要求如此嚴格,出版自然就延期了。
《中國古代服飾資料選輯》的出版延期正好趕上毛澤東關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舞台的批評意見引起討論。歷史劇等好些文藝作品都受到了批判。編寫組此時召集了一次會議,主題雖是討論沈從文寫的《後記》,但卻有人提出要按新的政治要求對全書進行修改。不久編寫人員大都奔赴各地參加四清運動,修改工作無形停頓下來了。這一拖就拖到了文革後期。
文化大革命剛開始時,有群眾認為,《中國古代服飾資料選輯》宣傳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是未出籠的大毒草,沈從文是濫竽充數的假專家,假裏手。沈從文被迫做檢討。他說:圖錄還不成熟,不是工農兵的方向,是專家和幹部的方向;所選圖片中,佳人佔了相當部分;這部圖錄本來意圖之一是要給從事特種工藝生產的老師傅看,給古代歌舞劇提供參考,但說明文字煩瑣,很多地方支離附會,只符合資產階級欣賞趣味,不適合給老師傅看。
由於部分群眾批評資料工作,把歷史博物館資料室幾萬張卡片一律當成牛鬼蛇神。沈從文不能搞新的資料工作。更可悲的是,他手頭的資料幾乎散佚殆盡。1966年8月起,紅衛兵多次去沈從文家抄家。他出版的舊作和編寫服飾研究的資料統統被抄走或焚毀。他的三間房屋,有兩間讓出來分給工人同志住。他剩餘的資料一間房子堆不下,由表侄黃永玉做主,以每公斤七分錢的價格當廢紙賣掉。
1969年底,沈從文被下放到五七幹校,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在五七幹校,他分別給歷史博物館革委會委員王鏡如和高崗寫信,托兒子沈龍朱轉交。他要求回到北京,在那個二丈見方原住處,把約六七十萬字材料親手重抄出來,配上應有的圖像,上交國家,再死去,也心安理得!沈龍朱將信轉寄給王鏡如後,又特意去跟王鏡如談了一個多鍾頭。王鏡如認為將這封信上交恐不恰當,婉拒了沈從文的要求。尤其是對於沈從文頗為自豪的業務成就,沈龍朱體會出的王鏡如的意見是:那是還沒有經過批判的,不能把它們全看成是方法全新的,唯物的。要正確對待群眾,正確對待自己。沈從文給高嵐的信,龍朱認為可能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就留下來沒有轉交。
1972年初,沈從文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請求允許回京,發揮余熱,完成《中國古代服飾資料選輯》的編寫工作。沈從文的請求得到批准。2月4日,他在妻子張兆和的陪同下回到北京。不久,國家文物局傳來消息,要他重新校對《中國古代服飾資料選輯》書稿,准備出版。沈從文趁機取回書稿,抓緊校閱,有時甚至一手捂著鼻血,一手工作。1973年5月,沈從文將24萬字的《中國古代服裝資料選輯》文字說明稿改好上交。交稿後沈從文心情非常愉悅,覺得比過去寫的小說總和似乎還有分量。
但交稿後一個月沒消息,沈從文很著急。他擔心通不過,出版不了。於是想著自費印一些,分送給若干省市博物院供參考,也算是近廿年學習一部分的總結。交稿半年後仍無迴音,沈從文終於忍不住了。他給歷史博物館館長楊振亞寫了一封長信,希望能夠退還稿件,以便自己盡可能爭取時間從文圖兩方面加以整理補充,即便不能出版,至少還可作為館中美工組同志一份永久參考資料。1974年3月,沈從文再次請求歷史博物館退還書稿,以便重抄及補充附圖。8月14日,沈從文致信副館長陳喬,要求退還書稿。20日,沈從文又給同事陳大章、李之檀寫信,請他們幫忙要回書稿。
其實,歷史博物館此前已向文物局打報告,請示對書稿的處理意見,但一直沒有得到回復。歷史博物館領導為了不影響沈從文的工作,決定將文字說明稿退給沈從文,但圖像部分繼續留在館里,直到1976年才退給沈從文。沈從文拿到書稿後,立即進行修改補充,並從榮寶齋、工藝美術學院等單位尋求摹繪附圖的解決辦法。
由於工作繁重,沈從文希望能有助手。他曾多次寫信給歷史博物館,希望館領導能幫助他爭爭時間,即早為這工作抽調一二專人(有可能或外調一二美院教人物畫的來參加,這工作,不少人都樂於參加的),來和我共同工作。但歷史博物館領導告訴沈從文實在抽不出人來幫忙。
通過其他渠道,1975年左右,沈從文晚年的兩位重要助手王序和王亞蓉,開始進入了沈從文的工作班子。王序是抗美援朝的文藝兵,休假回國期間參觀歷史博物館時結識沈從文。轉業後進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文物修復、古墓考察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1975年,中國人民大學楊纖如教授介紹王亞蓉到沈從文家尋求資料,沈從文自此認識王亞蓉,後來請王序幫忙將她推薦到了考古所。
兩位助手白天在考古所工作,下班後准時到達沈從文所在的東堂子胡同的小屋,像從事第二職業一樣,一起編撰服飾史。沈從文常常在他們未下班前就打電話囑咐到沈家來吃晚飯,他燒的紅燒肉和紅燒豬蹄都很好吃。此外,沈從文還帶著他們擠公交去北京故宮武英殿、歷史博物館或民族文化宮查找資料,兩位助手從中積累了很多經驗。
沈從文對兩位助手的工作很滿意,他們不僅修訂服飾研究,還展開了一些新的研究專題,這讓沈從文充滿了信心:身邊有二得力助手為繪圖(手又敏捷,又准確),不甚費力,既已完成大小不等專題七八個。照此條件,把四十個研究中的空白點,為一一填滿,或許是作得到的事!
1977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分離出來,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胡喬木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胡喬木對沈從文是熟悉的,早在1953年,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胡喬木就曾經寫信給沈從文,願意為他重返文學事業做出安排。沈從文當時的內心很矛盾,沒有回復這封充滿好意的重要來信。25年過去了,胡喬木沒有忘記沈從文。上任不久,他就主動提出,可否跟文物局或文化部商量,調沈從文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以保證完成他那本有意義的服飾研究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劉仰嶠從王序和王亞蓉那裡,逐漸了解到沈從文工作條件的艱苦。1977年,劉仰嶠到沈從文處了解他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情況,並如實向胡喬木做了匯報。在胡喬木的親自關心下,沈從文的工作關系從歷史博物館調到社科院歷史所,其職稱由調入時的副研究員晉升為研究員。
沈從文的住處非常小,主要助手王序又不能保證工作時間,這些都不利於工作的展開。1977年9月中旬,沈從文致信胡喬木,請求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寫出這封信後,沈從文對所提條件並不抱太大希望。但社科院幹事雷厲風行,很快就滿足了沈從文的這兩個要求。10月6日,社科院在友誼賓館為沈從文租用兩個大套間作為他的工作室,讓王序、王亞蓉、李宏作為他的助手全力配合他做最後定稿工作。同時,還借調在內蒙古煤礦工作的北大歷史系研究生胡戟協助校對部分文獻。沈從文妻子張兆和也參加了這一工作。
工作班子效率很高,1979年1月,這部著作整理完成,交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沈從文在友誼賓館繼續進行一些收尾工作,並等候看校樣,直到3月才搬出去。
沈從文獲悉輕工業出版社擬與日本講談社合作出版該書,堅決不同意。手稿轉到人民美術出版社,該社也計劃與日方合作,沈從文再次撤回書稿,並給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梅益寫信說:我不能將書交給外國人去印,文物是國家的,有損國格的事我不做,表示願意將書稿交給國家處理。
梅益向香港商務印書館主持人藍真推薦該書,香港商務決定從速出版。1980年1月,香港商務總編輯李祖澤在國家文物局龍文善陪同下訪問沈從文,商定此書出版細節。沈從文帶著助手重新做了些校訂並補充了部分彩圖。9月,香港商務印書館陳萬雄親自來到北京沈從文的住處贈送《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樣書。樣書八開本,25萬字,700多幅圖,序言為郭沫若寫,書名為商承祚題,署沈從文編著。初版印3000本,300本簽名本定價為800港幣,其餘精裝本也要500港幣。但一個月內就賣出去了2000本,主要銷往東南亞和香港,這在學術著作的銷量中算是很高的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用《要報》的形式向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報告了此書作為重點成果的出版情況。不久,此書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胡喬木寫來賀信:以一人之力,歷時十餘載,幾經艱阻,數易其稿,幸獲此鴻篇巨制,實為對學術界一重大貢獻,極為可賀。黨和國家領導人還將該書作為國禮送給日本天皇、美國總統和英國女王。學術界對該書好評如潮。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孫機稱此書為中國服飾史的第一部通史。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研究員威爾第女士認為,該書給搞時裝的知道了都會發瘋的。著名作家黃裳更是詳細地評說道:這是一本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豪感的著作,全書有大量美麗的插圖,而文字之美,卻使讀者感到姿媚轉勝。
沈從文認為真正讀者應在國內,因此希望該書在大陸增訂重印,但遇到了困難。他想重換100種彩色原圖,這些材料多在故宮、歷史博物館,要花錢才能使用。他抱怨說再想照六四年工作取得的進展,主觀努力即或還不失去勇氣,客觀束縛卻轉多。直到1983年,沈從文仍在為增訂本做准備。他根據當時新出土的陶瓷壁畫增加了原先缺少的原始社會部分,並更換了100幅新彩圖。直到患上腦血栓後,他才將工作交給助手。遺憾的是,等到增訂本問世時,沈從文已逝世五年了。
Ⅱ 對古代服裝的詳細研究
http://xiaosanzi.blog.hexun.com/744320_d.html
一、歷史淵源
在農業和畜牧業尚未出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一直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當時的所謂「服裝」,不外乎狩獵所獲的野獸皮毛和採集所得的樹葉草葛。但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情況有的改變,茲將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史分述如下:
表1:中國古代服裝發展
時代
服裝發展
發現地或文獻記載
舊石器初期
野獸毛皮
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為有宮室,冬則居營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舊石器晚期
有骨針並用之縫紉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華服飾文化史之開端)
新石器時代
葛麻布
新疆樓蘭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時代
蠶絲
山西線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二、 中國服飾的構成形式
任何一種服裝,都是由款式、質料、色彩等形式構成的。平民服裝和貴族服裝的區別,就具體反映在這些方面。故要了解平民服裝,首先必須對這幾方面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
表2:中國服飾的構成形式
構成形式
種類
解釋或特點
使用朝代、場合
款式[1]
衣領
服裝端首,接近人的臉面,是服裝的關鍵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領、交領、曲領、圓領、斜領、直領等。
方領:先秦的深衣、漢代的儒服
斜領:唐代的僧侶、隱士逸人。
曲領: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開啟交合處
商周時期
衣袖
服裝的出手處,其款是變化往往由服裝本身的用途而定。
農民、樵夫:小袖
貴族:大袖
騎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長袖
衣裾
服裝的下擺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視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長裾。
曲裾:秦始皇時代
直裾、燕裾:漢初女裝
長裾:漢魏六朝
質料[2]
葛麻[3]
硬挺、涼爽、好的吸濕性能
新石器時代
絲帛[4]
清柔滑爽、高雅華麗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棉布
滑爽透氣
漢魏
裘皮
質地厚實,多作為冬衣
商周
毛料
質地緊密,手感柔軟,多用於貴族衣物。
青海都蘭周代遺址
色彩
礦物提取
如硃砂、赭石、石黃、扁青、石綠等,俗稱「石染」。
舊石器時代:染色行為[5]
商周服裝:以彩色為主[6]
漢代服裝:黃色和紫色。
晉六朝服裝:白色為主,
唐朝服裝:紅色為主。
植物提煉
如茜草、蘇枋、槴子、槐花、藎草、靛青等,俗稱「草染」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三、 中國服飾的形制類別
中國歷代服飾形制豐富,品種齊全,史籍中著錄的服飾名目就有數千種之多。可以肯定,未被著錄的服飾還有不少。和石器、銅器、鐵器、陶器、木器等文物相比,布帛衣物的保存更難,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服飾以淹沒失傳,只有一小部分才得以傳世。古代平民雖然不如貴族服裝等級分明,禮節繁縟,但形制卻很豐富,以類別劃分,大致可分為首服、衣服、褲裳、足衣四大類,每一門類有可系分為若干種類,茲分述如下。
表3:中國服飾的形制類別
門類
種類
解釋
作用
首服[7]
巾
裹頭用的布帕,又稱「頭巾」
約發,保暖、防護功能
幘
男子用以包裹發髻的首服,以質地厚實的布帛為之
約發
帢
古代士庶男子所用的一種頭衣,以縑帛為之。
約發
帽
帽子。
防止頭發散亂,禦寒。
朴頭
方形頭巾演變而來的一種首服。
約發
抹額
頭巾的一種,系扎時由後抄前,交結於額。
頭巾、禦寒。
笠
古代平民百姓的雨帽稱「笠冒」,簡稱「笠」。
當雨具用。
上衣[8]
深衣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曲裾[9]。
當作便服。
詹褕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直裾[10]
當作便服。
袍
長衣的一種。即交領、襟疊壓、相交而下。
當作冬衣。
衫
大袖單衣,以輕薄紗羅為之。僅用單層,不用襯里。
形制簡便,夏季穿著。
襦
短衣,長度約在腰間部位。
當作襯衣或外衣。
襖
短衣,介於袍、襦之間,較袍為短,較襦為常。
當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稱「半袖」。
當作便服。
褲裳
裳
由兩片布帛製成,前後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縫細。
遮羞。
蔽膝
遮擋大腿的服飾。僅有前片,沒有後片。
遮擋大腿[11],類似今日的圍裙。
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並只有一片,穿時由前圍後,背部只留一道縫隙。
婦女家居服。
褲
兩只褲管,沒有褲腰和褲襠。
保護脛部、有禦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襪
最初以獸皮製成,紡織品出現後,即以布製作。
足部的保暖。
履
鞋子的統稱。
保護足部。
屐
木底之鞋。亦稱「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繩子編成,組織緊密,質地堅韌,穿著輕便,以芒草為材料,故稱「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靴
以皮製作。
多為貴族之履。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四、 中國平民服飾的使用場合
服裝有許多的功能,如抗寒避暑、障體遮羞、增顏助容、防禦護身等,除了這些基本用途外,還是禮儀的一種標志。 中國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度,「禮」在古代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尤其在封建社會,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受到禮的約制,如祭祀、冠笄、婚娶、治喪等,無一不在禮的規范下進行。而服裝這些禮儀活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茲分述如下表:
表4:中國平民服飾的使用場合
項目
服裝
起始朝代
穿著規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絹單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儀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絲履。。
宋:帽衫[19]。
明清:結婚禮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緇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漢代婦女嫁衣:袍制
漢末魏初嫁女:紗縠蒙住臉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羅帽,身穿藍布直綴。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紅衣。
治喪
喪服
周朝
喪服分為五等[26]。根據與死者關系親疏遠近,穿著不同喪服。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根據上表中關於喪服制度,規矩繁重、等級嚴密,為後世的喪葬禮俗定下了基本格調,從周代起,歷經沿襲,一直被用至民國時期。在這數千年時間里,人們的祭服、朝服、吉服以至於日常家居所穿的便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唯獨喪服仍保持著原來的風貌,沒有太大的變動。
至周代開始,喪服分為五等,一謂斬衰,二謂齊衰,三謂大功,四謂小功,五謂緦麻合稱「五服」,或叫「五衰」。五種喪服的區別主要反映在形制及質料等方面。另外,穿著時間的長短也不一樣,長者三年,短者數月,完全由親疏關系而定。根據親疏關系,守孝者的飲食以及睡寢用品也有一些具體的規定,有的禁止飲酒,有的禁食葷腥,有的甚至不能吃飯,只可喝粥,以表達對死者的哀痛之情。茲將喪服的五等分述如下表:
表五:中國古代喪服的種類
項目
喪服材料
喪服款式、特徵、規定
喪服使用情況
斬衰
極粗的生麻布。
上衣下裳制。衰指上衣,在製作過程時將麻布斬斷,不加縫紉,故意留出毛邊,故稱「斬衰」。裳用七幅麻布製成,前為三幅,後為四幅。
服期需苴杖、食粥、寢苦、枕槐。
服喪期為三年:
1.兒子、未嫁之女卒:父母
2.承重孫卒:祖父母
3.父卒:長子
4.媳卒:公婆
5.妻妾卒:夫
6.臣卒:君
齊衰
粗麻布製作。
衣裳的邊緣都用針線縫緝整齊邊緣。
穿齊衰時,男子用喪冠,女子用喪髻,疏食水飲,不食菜果,不得聽音樂。
服喪期為兩年:
1.父卒:母、繼母
2.母卒:長子
服喪期為一年,因守孝時握「苴杖」,故稱作「杖期」:
1. 妻卒:夫
2. 母卒:父
服喪期為一年,不握杖,故稱「不杖期」:
1.男子為伯叔父母卒:兄弟;
2.出嫁女子卒:父母;
3.孫、孫女卒:祖父母
4.曾祖父母。
大功
經過鍛冶的白色熟麻布製成。
麻布的質地較斬衰、齊衰為細。
服喪期間寢具可用席子,但不能食醯醬等調味品。
服喪期為九個月:
1.男子為已出嫁的姊妹及姑母:為堂兄弟
2.丈夫之祖父母
3.伯叔父母
小功
熟麻布製作
麻布的質地更細。
服喪期間睡覺可用床鋪,但不可飲酒。
服喪期為五個月:
1.男子為伯叔父母,堂叔父母,再從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服喪。
2.女子為丈夫之姑母姊妹及妯娌服喪。
緦麻
五種服喪中最輕的。以十五升細麻布製成。
衣服的質地最為精細。
服喪期間睡覺可用床鋪,但不可飲酒。
服喪期為三個月:
1.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服喪
2.為外孫、甥、婿、岳父母、舅父母服喪。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五、 中國平民服飾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間男女穿衣,並不像今天這樣隨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此種限制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禁忌禮俗;二是法規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種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衣服、飲食、起居、交通、生產、婚嫁、喪葬等一切領域,都有禁忌習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規范人們的道德,限制人們的行為,其核心內容是祛凶納吉,它要求人們躲避邪惡,以免遭受神靈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說,禁忌禮俗帶有較濃的迷信色彩,但卻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千百年來,輾轉傳播,以化成人們的自覺行為。
表六:服裝穿著禁忌種類[27]:
項目
原因
文獻記載
忌穿白衣
喪服多用白色,故被視為不祥之徵。
《晉書‧五行志》:「魏武帝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干寶以為素,凶喪之象也。」
忌穿涼杉
涼衫形像喪服。
《宋史‧輿服志》:「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杉,甚非美觀,而以交際、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綠帽
1.典賣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為人們所不齒。
《國憲家猷》中有記載。
2.為罪人所戴。
《封氏聞見》:「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另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
3.為娼優所戴。
《典故紀聞》:「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忌衣帶打死結
打死結專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結,被視為凶事之兆。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二、律令
律令是朝廷頒布的行政命令。漢王符《潛夫論‧述赦》:「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歷代統治者十分重視法律的作用,為了維護社會秩序,鞏固其統治,除了既定的典章制度外,還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律令,並以強制的處罰手段,保證了這些律令的實施。律令的實行對象,主要是平民百姓。但這些律令的頒布實施,抑制了平民百姓服飾個性的發揮,剝奪了廣大人民追求美的權利,這些都是消極的一面;但古代的服飾律令也有其積極的方面,如提處儉朴,反對奢侈等。下表即是對平民服裝以法規律令來限制:
表七:服裝法規律令種類
項目
原因
規定朝代
衣服衣料
自漢以來,庶民階層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規限制,稍有僭越,就會受到嚴厲處罰。
《後漢書‧孝安帝本紀》:「舊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務崇節約,…而小人無慮,不圖長久,嫁娶送終,紛華靡麗,至有走卒奴婢被綺縠,著珠機,京師尚若斯,何以示四處?」
南朝陳宣帝:令庶人以上,皆準著棉綢、圓綾、紗、絹綃、葛及不一等,其餘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綾、螺、縠及五色線靴、線履。
遼道宗:禁庶民服駝尼、錦綺及水瀨裘。
金世宗:服袘綢、捐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
元仁宗:定庶人只許服暗花紵絲、綢綾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許服綢、絹、素紗。
清康熙:禁軍民人等用蟒緞、妝緞、金花緞、貂皮、狐皮等。
衣服顏色
許多顏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關於百姓服裝所用顏色,亦規定在律令中。
漢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綠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藍、黃、紫撮暈花樣。
明太祖:禁民間婦人李服用骨、鴉青等色。
清雍正:軍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黃色衣服
漢末張角率領農民揭竿起事,用黃布裹頭。
隋文帝時,著黃袍臨朝,以後歷朝遵行不改,故黃色為御用服色,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上身邊重臣,亦不準用。
唐高宗:明確規定,「臣民不許著黃」。
明太祖:頒服飾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黃」。
金世宗:每年頒服飾禁令,並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國爆發之初,即將紅黃二色規定為「天朝貴重之色」,諸王頭巾及士兵號衣,皆以紅黃二色為之,各地:「非為天國將士,一律不準用紅黃二色。」
服裝紋樣
關於紋樣上,有些紋飾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規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舉。
南朝梁武帝:令紋錦不得以仙人、鳥獸之形為飾。
唐代宗:禁民間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等花式。
遼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龍之紋。
宋仁宗:令民間毋得以牙魚、飛魚、若龍形者為紋。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準服五爪二角之龍紋及鳳紋。
元惠宗: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飛魚、大雲花等。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六、 身份特徵
在尊卑有度、貴賤有別的古代中國,服裝不僅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地位身份,而且還能皆是一個人的職業特徵。因此,在士農工商各式各樣的人的衣冠服飾上,往往帶有明顯的印記。
(一)、四民[29]身份
表八:四民身份服裝特徵
項目
地位
服裝及特徵
典型代表或文獻記載
農民
務農耕稼
頭梳椎髻,穿短衣,腰部以下圍有蔽膝,穿短褲、戴笠帽。
四川成都楊子山漢墓出土
農人頭梳椎髻,系裹巾帕,上身赤裸無衣,下體穿短褲。
四川德陽柏隆漢墓出土
農民頭戴笠帽、身披蓑衣。
明代「孔子聖跡圖」及清代「康熙耕織圖」
士人
在四民中,社會地位最高,文化層次較高
青衿
《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漢毛亨傳》:「青衿,青領,學子之所服。」
逢掖[30]
《禮記‧儒行》:「丘少居魯,衣縫腋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衫[31]
《新唐書‧車服志》:「禮無服衫之文,三代有深衣,請加襴、袖、褾,為士人上服。」
直裰
《儒林外史》:「只見陳合甫走進來,身穿繭綢直裰,腰系絲條。」
商賈
四民中,商人社會地位最低,經濟上最富裕,服飾最華美。
隋:用黑色服。
五代後唐:用白色服。
宋:戴高巾、寬袍、絲履。
明清:長衫、長袍。
《宋書‧周朗傳》:「商販之室,飾等王後,佣賣之身,制均後妃。」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二)其他身份:
佛教和道教,是中國的兩大主要宗教。佛教僧侶和道教到圖所穿的服裝,在各自的教儀規范下,分別有不同的形制。
1、釋道
表九:釋道的服裝
宗教
法服
常服
佛教
袈裟[32]、偏衫、方袍
直裰
道教
鶴氅[33]、霞衣[34]
道袍[35]
資料來源:盧玉惠本書依據內容,並經劉勝驥老師指導修正後整理編表。
(1) 袈裟作為僧侶的法衣,又可分為三類(合稱三衣):
表十:袈裟種類
類別
意譯
使用場合
僧袈梨
大衣,重衣
集會、見客、出入重要場所
郁多羅僧
上衣,中價衣
誦經、聽講
安陀會
內衣,中宿衣
日常作業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2) 按三衣,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親自製定,教室合於印度特有的亞熱帶氣候,佛教傳入中國後,這種服制很難推行,特別是在北方,氣候寒冷,出家人即便將三衣合穿,有難以禦寒過冬。於是中國僧侶根據本土情況,又創制了一些新的僧衣。其中包括偏衫、方袍、直裰等。
表十一:僧衣的種類
項目
意義
文獻記載
偏衫
寬衫,制有兩肩雙袖,但穿著時卻如袈裟一樣開脊接領,斜披於左肩,袒露右臂,亦稱「一肩衣」。
北魏贊寧《僧史略‧服裝法式》:「後魏宮人中見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肩衣,號曰偏衫,全其兩肩衫袖,失祗之體,自魏始。」
方袍
雙層,中納棉絮,制為敞領大袖,下長過膝,衣袖展開時略成方形。
五代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以南朝眾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道者。」
直裰
寬大的長袍,以素布為之,對襟大袖,衣緣四周鑲以黑邊。
《水滸傳》:「智身穿了皂不直裰,系了鴉青滌,換了僧鞋,大步踏出山門來。」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2、娼優
娼優,本指供人消遣娛樂的藝人。「娼」指演唱,「優」指雜戲,泛指各類演藝活動。隨著蓄妓之風的盛行,妓女被分為「藝妓」與「色妓」兩類。
娼優是一種特殊的群體,盡管他們有著悲慘的身世,但在物質生活方面,卻遠比普通的平民百姓優裕。娼優的主人為了體現自己的地位尊嚴,顯示自己財富權力,炫耀自己的人品志趣,往往將所蓄娼優刻意打扮,著力裝飾,所以大部分的娼優服飾華美,妝扮入時。
(1)、由下表中文獻記載,可看出娼優的服飾華美情形:
表十二:娼優的服飾
書名
文獻記載
《宋書‧恩幸傳》
南朝宋明帝寵臣阮佃夫「權亞於人主,宅舍園地,諸王邸第莫及。妓女數十,金玉錦綉之飾,宮掖不及也。每制一衣,造一物。京邑莫不法效。」
《晉書‧石崇傳》
西晉豪富石崇之家,蓄伎百數,「皆曳紈綉,珥金翠,絲竹近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2)、各個時期的娼優服飾形制不一,但總體呈現出兩大特徵:
表十三:娼優服飾特徵
娼優服裝特徵
文獻記載
用料精美
唐《李娃傳》:「頭巾履襪,接取珍異者」。
款式奇異
元劉庭信《戒嫖盪》:「露酥胸半袒春衫」。
魯雲奇《妓女之妝飾》:「雙臂凍作殷紅色」。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3、遊民
遊民包括:無田可耕、游手好閑、流離失所、未落戶籍。因此沒有正當行業,沒有穩定經濟來源者,皆為遊民。而遊民服裝,以性別、職業、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
表十四:遊民的種類
遊民種類
文獻記載
男性遊民[36]
明清時代:戴尖頂笠帽,穿青布窄袖袍衫,腰系藍布闊帶,腳穿麻履棕鞋。
女性遊民[37]
《宋代東京夢華路》:「其媒人有數等,上等戴蓋頭,著紫被子,…中等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只系裙。」
明清時代:媒婆通常穿著青布上衣,衣袖多不翻卷;下穿藍布長裙。
乞丐
《蘇軾東波志林‧異事》:「時從人乞,予錢,不受;冬夏一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覺有垢穢氣。」
流氓
《清秦炳如上海縣竹枝詞》:「緊身窄袖半洋裝,非勇非兵軀干強。馬夾密門綢紐扣,成群結隊盪街坊。」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七、 中國古代平民服裝沿革變遷
冠服制度的確立,將服飾分為兩類,一類用於行禮,名謂「禮服」,其中包括祭服、吉服、朝服及凶服等;另一類則用於家居,名謂「便服」。平民百姓所用的服裝,大多屬於後者?俗話說:只有百年不變的禮,斷無十年不易之俗。貴族服裝因受到禮制的沿革規范,變化較為緩慢。有些服裝,如帝王祭祀所用冕服,後妃親蠶所用褘衣。從周代創制起,一直用到明代,仍在使用;其間雖有損益,但總體變化不大。又如官吏朝服,大多頒式於立國之初,一旦形制確立,則很少更改,因為稍有變動,就會影響全局。與此相比,平民服裝的變化比較顯著,影響其變化的原因,主要的是社會風尚的改變。
表十五:歷代平民服裝變遷
朝代
服裝樣式
服裝變化、特徵
先秦
商周
首服
男子:扎巾
女子:插玉笄
1、上衣下裳形制[38]
2、冠服、服章制度
3、服裝以緊窄為主,衣袖小[39]。
上衣
布帛、毛褐
足衣
鞋履:以葛麻布為面,皮、麻為底
春秋
戰國
楚國:崇尚戴高冠。
魏國:男子在黑衣之外,加上一件白色罩衣。
齊國:舉國皆穿紫衣。
秦國:尚武,勇士頭上皆裹絳帕。
趙國:儒生身穿褒袖長衣。
1、深衣形制[40]。
2、織綉工藝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
漢魏
漢代
首服
巾幘
1、沿襲深衣形制[41]
2、輿服設置、著重錦綉工藝。
3、士庶男子穿著曲裾禪衣[42]
4、在兩臂上套上臂衣(袖套)
上衣
深衣、襦裙、綉屈、袍衫、短衣
褲裳
裙、褲
足衣
皮履
魏晉
南北朝
首服
頭巾、紗帽、風帽、破後帽、突騎帽。
1、北朝男子便服是褲褶[43]。
2、婦女衣衫之外,加以裲襠。
3、冠帽已被幅巾所代替。
上衣
衫、袍、襦
褲裳
褌、誇
足衣
皮靴
隋唐
首服
朴頭、紗帽、棉帽、皮帽、油帽、席帽
1、在襦、衫及半臂之外披搭帛巾。
2、彩錦、刺綉,作為邊飾。
上衣
袍衫、襦、半臂
褲裳
褲、裙
足衣
絲履、木屐、蒲鞋、靴
宋元
首服
頂、巾、帽
1、除了陳襲隨唐時期服裝外,亦有獨創,如大袖、背子。
2、色調趨於單一。
上衣
衫、襖、直裰、道衣、貉袖、背心。
褲裳
褲、膝褲、綁腿、裙
足衣
弓鞋、布鞋
明清
明
首服
網巾、小帽、鬃帽、絨巾
1、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
2、將傳統服裝做改進,演變出道袍、曳繖、褶子等服裝。
3、在衫子之外,加罩上比甲。
上衣
道袍、曳繖[44]、褶子、團衫、比甲[45]
褲裳
褲、裙
足衣
鑲鞋
清
首服
禮帽:暖帽、涼帽
便帽:瓜皮帽、困秋
1、長袍馬褂形制[46]。
2、以滿族服裝為大流。
3、滿族婦女所穿之袍,稱「旗袍」
上衣
袍褂、衫、襖、披風、背心
褲裳
長褲、套褲、裙
足衣
弓鞋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伍、書評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之地。素有「衣冠王國」之稱的中國,祈福式的發展也有著漫長的歷史。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促造出無數適合中國國情、具有民族特色的衣冠服飾,給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長期以來,人們在辛勤勞動中創造了無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形制,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上紡織品本身保存不易,致使許多服制淹沒失傳。尤其是平民百姓的服裝,因受各種條件限制,流傳於世者鳳毛麟角。歷代服制中雖有不少服制方面的記載,但多詳於帝王公卿、百官命婦,至於庶民服飾,則極少涉及。因此,作者乃以清新的筆調系統介紹了平民服裝的歷史淵源、構成形式、形制類別、使用場合、禁忌律令、身份特徵以及沿革變遷等,對於了解各個時期平民百姓的衣著文化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中國古代平民服飾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歷代服飾遺產的整理和研究,不僅能為中國的歷史研究、古籍整理、文物鑒定、藝術創作提供一份寶貴的資料,同時還有助於人們形象地了解古代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情況,有助於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助於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及對文化生活的借鑒。因此,要達到這一目的,光靠出版幾部著作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專家走出面向社會,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向社會公開,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及各種途徑向人們展示此一優秀的民族文化。
--------------------------------------------------------------------------------
[1] 款式,是構成服裝特徵的重要因素,一件服裝可以不染顏色,不用紋樣,但卻不能沒有款式,即便是最簡單的服裝,也有其固有的款式。
[2] 衣料是服裝的載體。衣料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衣服的品第,同時還能反映出穿著者的身份高低。
[3] 葛是豆科藤本植物,其莖皮纖維經過加工,可紡織成布,俗稱「葛布」。
[4] 從殘繭中抽取絲緒織成的織物,稱之「絲帛」。
[5] 山頂洞人遺址出土飾物為紅色。
[6] 西周時設有「染人」一職。
[7] 用於飾首的服飾,稱首服。
[8] 古代服裝有兩大類型,一種為衣裳分體制:上身稱衣,下身稱裳。凡穿在上身的衣服統稱「上衣」,包括繻、襖、半臂、裲襠;凡穿在下身的衣服統稱「下裳」,包括裙紫、褲子等。另一種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和一制。
[9] 表示人類的內衣已經完善,故不需以曲裾來掩飾裡衣。
[10] 垂直的衣裾,製作時將衣襟長一段,穿時折向身背,直通到底。
[11] 演變為貴族服裝上
Ⅲ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說什麼內容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內容涉及的時期起自殷商迄於清朝,對三四千年間各個朝代的服飾問題進行了抉微鉤沉的研究和探討,全書計有圖像700幅,25萬字。該書所敘是服飾,但又不能僅以服飾論之。從服飾這個載體,不難窺見中國歷代朝野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俗、哲學、倫理等等諸多風雲變遷之軌跡。這也正是全書的寶貴價值所在。該書以札記形式,考證、記錄、梳理優良著稱。
Ⅳ 跪求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簡體版電子書
目前網上只有上海書店出版的這本書的pdf版。你說的簡體版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沒在網上看到有pdf。只有數典有一套網友自己拍攝的香港商務印書館版本,不過我估計也會是繁體版。我只有這么一本繁體的pdf。
Ⅳ 沈從文為什麼後來不寫小說而後轉中國古代服裝研究
因為那十年的風雨抑制了他的創造力啊,那看過他的傳記沒有?那十年他在掃大街啊,遇見他的人說他目光呆滯,整個人沒有靈氣了,十年過完後內心的創造力已經變異吧,不是說沒有了,但是·····於是就去研究服裝了啊,再說他的服裝研究在那個領域也是數一數二的啊····tx沒救了和諧的字再多了
Ⅵ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哪一年出版的
系統考證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學術專著。沈從文著。1981年由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全書共25萬字、700幅圖,其中彩圖100幅。《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歷史朝代為編排順序,通過出土和傳世文物的圖像,並結合有機連續的174篇文章,對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的沿革及其與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意識形態的關系,作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間中華民族服飾的情況。書中在解釋問題和提出問題方面均有獨到見解。
Ⅶ 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散文集嗎
沈從文的這部作品,不是散文集,是一部純研究性的,嚴肅的研究類書籍。
作者用的是綜合法,全面,有利於人們的研究。比如從一些書畫中、從一些事中發現了服飾的真相。
Ⅷ 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哪個出版社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由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
......1979年1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整理完成。完稿後交北京輕工業出版社,該社擬與日本講談社合作,沈從文不同意;後轉至人民美術出版社,該社也計劃與日方合作,沈從文撤回書稿;後來,社科院向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推薦,後者決定從速出版。
1981年2月,沈從文訪美歸國後到廣州校對清樣。同年9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正式在香港出版。年底,台灣出版盜版,因沈從文、郭沫若在台灣屬被禁作者,盜印本沒有作者姓名,序言亦被刪掉。1992年,在沈從文去世四年之後,《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由王序執筆增訂補正再版。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實際著手編寫的時間,前後總共不到一年時間,但從最初動筆到最終面世,卻經歷了整整十六個春秋。正如《沈從文正傳》的著者凌宇所說:「它不僅是沈從文,而且是中國知識分子,中國文化事業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多磨多難的歷史見證。」
Ⅸ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txt
http://..com/question/57768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