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韓國古代漢文小說史略

韓國古代漢文小說史略

發布時間: 2021-08-10 13:52:14

① 【歷史題】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是什麼朝代

東漢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孫悟空被壓五行山。

第十四回: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正是五百年前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存續時間是公元8年至23年。西遊記中唐僧取經是「見第十三回,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即公元639年。兩者相減,是631至626年,大約的說也是六百年,而不是五百年。

五百年的記憶對於孫悟空來說,應該更准確,他是神魔。後來西天取經一路上經常說「我乃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其他神仙妖怪也沒有提出質疑。相反對於獵戶所講「曾聞得老人家說」的准確度不高,畢竟幾十輩人的口口相傳。

以此推算,孫猴子被壓在五行山下,大致是公元140年前後,即東漢永和五年。

(1)韓國古代漢文小說史略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部作品也是中國人的回憶,孫悟空的一生也算是充滿了無數的趣味,他的性格也是讓人們感到佩服,孫悟空為了能夠在三界中站住自己的陣腳,他也是翻山越嶺去方寸山拜師學藝。

孫悟空在學藝歸來的時候,也是開始真正的闖盪了三界,孫悟空除了他自己的名字之外,還有五個,特別厲害的稱號,並且這個稱號也是讓三界的人都知曉了,但最後一個稱號也是讓如來佛祖都感到後怕,並且孫悟空正認為最後一個稱號也是拯救了三界,救活了如來佛祖。

第一個稱號就是美猴王,孫悟空在出事之後,他也是依靠自己的本領佔山為王,當時很多的小猴子都是非常信仰他的,並且他也是幫助了花果山,那些小夥子們驅趕出了非常多的妖怪,在此期間孫悟空是在花果山當了300年的美猴王。

第二個稱號是弼馬溫,弼馬溫這個稱號,可以說算是一個正編的神仙了,當時玉帝也是讓太白金星把孫悟空騙上天庭,封他為一個最低級的官,弼馬溫其實就是在天庭之中看馬的而已,孫悟空在西天取經的時候,也是有很多的妖怪都認出他就是當年那個毛臉雷公嘴的弼馬溫。

第三個稱號是齊天大聖,這個稱號是孫悟空和六個結拜兄弟一起取的,並且他的大哥牛魔王叫做平天大聖,只不過孫悟空做事比較絕,他甚至都不把天庭放在眼裡,在三界之中也是打出了一個名號,平民中的所有神仙拿孫悟空都是毫無辦法。

第四個稱號是斗戰勝佛,當時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500年,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修成正果才能脫離苦海,所以孫悟空在取經的路上也是盡職盡責,每當遇到妖怪的時候,他都是第一個沖上去,可以說為這支隊伍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修成正果的時候,如來佛祖也是封他為斗戰勝佛。

第五個稱號是萬佛之祖,當年孫悟空變成了一顆無骨舍利子,成功的將無天給打敗了,並且在之後孫悟空復活的期間,如來佛祖也是將孫悟空封為萬佛之祖,這個稱號的地位甚至都要比上古燃燈古佛的地位都要大。

② 分析一下中,日,韓三國的文化的關系.

這三個國家,歷史上有這么深的一個文化的淵源,大家有一個共同點。我在日本,在韓國,我去看古跡的時候,不需要想到解釋,每一個都認得出,意思也能看明白,漢字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化的載體。古代在交通情況,這么落後的情況下,居然有一個共同的文字。到了電腦時代,上了網,搞電腦的人,應該讓漢字重新成為數碼時代的交流方面。當然文字包括文學,包括藝術品,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CG,這三個國家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是用紙,用毛筆,水墨畫,這些東西都是共通的。其實這些還只是一些形式。最主要的是,東方人的情感和他們與自然的這種關系,各種想法和想表達的意鏡,有相當多相通的地方。

【大島景宏】 過去我很有感觸的是什麼?大概是1874年左右,大清國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當時,中國派一個大師,文化傳載是當時的一個大師,是一些學者們去日本作為外交官,所以日本有很多碑文是他們寫的,全部是漢字,文人之間可以互相唱和,所以他們表達的那種情趣,唐詩、宋詞,漢文、散文非常一致,當時的時候有這么一個共同體,而現在借這個世界,這個網路世界打開。世界是共通的,打開電視,看到的是美國文化。但是亞洲這些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為什麼不能重新找一找我們的共同點,這就是我們希望大家在一起經常交流。

【主持人】 需要這樣一次交流,更多把以前我們共同的地方強調出來,然後再繼續發揚這樣一些共通的地方,讓它創造更大的價值。

【大島景宏】 我們的協會顧問,有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就是說,我們應該在現在數碼時代,把我們過去的傳統文化中,東方文化的遺傳質要找出來。要重新使它活過來,使得它能夠遺傳下去,不斷的進步,不斷的發展,代代相傳,不要在數碼時代給斷了,太可惜了。

【主持人】 謝謝您。

【網友】 這次在展會上展出的很多作品,他們是如何選擇這樣一些作品,如果他想參與的話,他的作品怎麼能成為展品?

【大島景宏】 這次我們的作品,大致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偏藝術,因為CG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偏藝術的那些作品,包括我們有不少徑直化。這批作品大概有30副這樣的作品,是我們日本藝術家做的,他們這些作品,在愛知博覽會展出的,這次不少是美中大學數碼藝術系學生的作品。另外,還有王玉冠先生的作品,他今年是61、2歲了,他退休之前,他覺得自己的一個理想是什麼呢?

【大島景宏】 就是要用數碼的新工具,因為他從小就喜歡畫畫,所以他再一次拿起這個畫筆,當然這個畫筆是電子筆做畫,因為他有根底,有修養,所以他可以做出很好的中國話。他寫了一本書叫做數字中國畫,簡稱為數字丹青。有了它以後,我相信不光是青少年,老年人,他們的藝術生活,文化生活會更豐富,因為現在家庭有電腦的已經很多了,都有工具了,軟體也很普及了,數碼相機也很多。不會全部從零開始自己畫,可以從素材上加工,王玉冠老師有很多作品非常棒,畫得非常好。這次我們也為他專門布置了一個講座。

【大島景宏】 另外還有一些製作公司,他們是為搞設計這些,他們有作品在這上面展出。另外,這次還有不少科技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一個互動的作品。

韓國人喜歡表現、中國人性好含蓄、日本人性格被動,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三國的歷史、地理、文化有什麼內在的聯系?
日本人的棒球打得好,中國人乒乓球打得好,韓國人足球踢的好,這跟三國人的民族特性有什麼關系?
中國是大陸,韓國是半島,日本是島國。這種地理上的區別,在民族性格方面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差異?
……
中、日、韓這東亞三國不僅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而且在歷史上同屬漢文化圈,不論是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都可以從另外兩個東亞國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惜的是,三國之間的關系並不是親如兄弟,敬如父兄,反而磨擦不斷,殊為憾事。都說西方文化已經盛極而衰,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如果三國人不能互相了解,互相體諒,精誠團結,攜手並進,又如何能順應歷史機遇,使東亞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本書作者金文學出生於中國,朝鮮族人,留學日本多年,專攻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及文化人類學。獨一無二的經歷和學術背景使作者能夠深刻地理解中、日、韓三國的不同之處,敏銳地發現常人所不能看到的細節,在書中,作者對東亞三國的文化、歷史、傳統、習俗、觀念、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了有趣的對比分析,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諸多發現,讀後給人以很大的觸動和啟發。

③ 吳承恩小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歷史上有沒有原型

歷史上沒有孫悟空。孫悟空是《西遊記》中虛擬的角色。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

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

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

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

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3)韓國古代漢文小說史略擴展閱讀:

人物故事:

1、孫悟空大鬧天宮

孫悟空在花果山過著自由的生活,因拿了龍王的鎮海之寶——金箍棒,被龍王告上天庭。太白金星獻計說:將孫悟空騙上天庭。明封為弼馬溫(一個管理喂養天馬的小官),暗中則壓制他。

孫悟空到天庭,識破詭計,搗毀了御馬監,反出南天門,回到花果山,自封"齊天大聖"。玉帝大怒,命李天王帶領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

於是,在花果山的上空,打了起來,結果未能捉住悟空,玉帝接受金星獻策,假意封孫悟空為齊天大聖,並將蟠桃圓交他掌管,想把他騙來,軟禁在天上。

孫悟空聽說蟠桃園中的仙桃非常稀罕,自己挑選幾個大仙桃,飽餐了一頓。正值王母壽辰,七仙女奉命摘桃,來到桃園,驚動了正在酣睡的孫悟空。

經過盤問仙女,孫悟空得知王母要設蟠桃宴,請了各路神仙,惟獨沒他。孫悟空這才看透玉帝的欺騙陰謀,火冒三丈,先是大鬧蟠桃宴,自個兒開懷痛飲,還將所有仙酒仙菜席捲一空。

裝進乾坤袋,准備帶回花果山。哪知酒醉迷糊,撞進太上老君的兜率宮,將專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個干凈,這才返回花果山,與眾猴孫大開仙酒會。

玉帝和王母氣得咬牙切齒,立命李天王帶領十萬天兵天將,興事問罪。一場激戰開始了,孫悟空與神通廣大的二郎神鬥了幾百回合,不分勝負。

最後,因遭到太上老君的暗算,不幸被擒。天神們無論用什麼辦法都損傷不了孫悟空一根毫毛。玉帝又將孫悟空打入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煉燒。

未想孫悟空並未燒死,還練出火眼金睛,打上靈霄寶殿。一路上的天兵天將,望風披靡,玉帝狼狽奔逃。猴王勝利了,回到花果山,重樹齊天大聖旗幡,與猴孫們過著快樂的生活。

2、孫悟空偷吃人參果

唐僧師徒路過萬壽山五庄觀,借宿觀內。觀主鎮元大仙外出聽經,只留得兩個童子,並囑咐他們以人參果款待唐僧。唐僧見果害怕不敢吃,兩童子就吃了。

八戒恰巧窺見,就慫恿孫悟空到後園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參果,與兩個師弟分吃,卻事情敗露,被童子責問。

因不願連累師傅受罵,悟空就承認了。結果兩個童子不依不饒,惹怒悟空,悟空就到後園推倒果樹,鏟了靈根,並連夜與師傅師弟逃跑。

大仙回到觀內,喚醒被催眠的童子,問明原委,就駕雲捉拿唐僧師徒。幾次鞭打與責罰唐僧,都被孫悟空攔下代刑。鎮元大仙就說,若不能醫好果樹,你師徒定然難去西方取經。

悟空滿口應承,並以三日為限,尋得醫樹的方。東海三星、東華帝君都無妙方,悟空遂往南海向觀音求救。三星怕大聖延誤期限,自來觀內向大仙求情。

菩薩來至觀內,醫好靈根,果實復舊,大仙十分高興,設下人參果會款待菩薩和三星,並履行承諾,與孫悟空結為干兄弟。唐僧師徒這才繼續向西進發。

3、孫悟空火焰山三借芭蕉扇

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風塵僕僕朝西行去。走著走著,漸漸覺得熱氣襲人,難以忍受。此進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聽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圓八百里寸草不生。

又從賣糕少年嘴裡聽說,要想過山,只有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扇滅火後才能通過。司空把師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鐵扇公主。鐵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紅孩兒之母。

因上次紅孩兒想吃唐僧肉與司空結下了冤讎,鐵扇公主哪裡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無蹤無影。靈吉菩薩得知實情,給他 一粒「定風丹」再去借扇。

悟空二次來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風丹,一動不動。公主急忙回洞,閉門不出。悟空變作一隻小蟲,乘公主喝茶之際進入鐵 扇公主腹中。

公主腹疼難忍,答應借扇,但給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變成牛魔王模樣,騙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後急忙追趕,悟空與牛魔王大戰。

八戒、沙僧上前助戰,最後把牛魔王打得現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滅山火,師徒四人繼續西行取經。

④ 歷史上真的有孫悟空嘛

沒有...
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制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

一、唐代高僧「釋悟空」說。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系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二、「石磐陀」說。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於玄奘,(1)向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於它的身世原本在《西遊記》中「歷歷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於是有關孫悟空的身世更顯撲朔迷離,孫悟空的形象到底來自何處,難道他真的是由一個甘肅胡人演變而來嗎?

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著名古典小說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胡小偉研究員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於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里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面上。

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於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於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恪論證孫悟空原型確系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遊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

史學大家陳寅恪由於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乾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後,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上世紀初敦煌學的建立,為《西遊記》人物故事的流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畫,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可見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益的。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發表《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重點對甘肅現存的六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了探討,並介紹說類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間流傳。五代後周時期,揚州壽寧寺藏經院內還保存著一壁畫《玄奘取經圖》,當時人們嘆為「絕筆」。這幅壁畫最晚是後周作品,惜寺院已毀,壁畫無存。

《西遊記》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經過藏傳佛教再創造變成孫悟空。

胡研究員在研究中發現,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證據學基礎,但是玄奘取經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幾百年,變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當緩慢,而其故事的豐富性卻在元代出現了「井噴式」爆發。他認為,按段文傑等文物專家經常以晚明吳承恩之創作為據,而沒有考慮到元代已經出現了《西遊記》雜劇和「詩話」的事實。胡研究員指出,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析出的文獻中,已經有數段後世小說《西遊記》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鮮漢文文獻《朴通事諺解》中「車遲國鬥法」中孫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趙景深認為,《朴通事諺解》一書「約刊於元代」。韓國翰林大學金敏鎬教授也提出此書成於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縣還發現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壁畫。這些都證明後世《西遊記》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員認為,雖然孫悟空形象的雛形和印度史詩及民間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關聯,但唐宋時期思想文化背景沒能使其發生「質的飛躍」,《西遊記》故事中驚世駭俗的內容所以會在元代呈現「井噴式」爆發,應當從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喇嘛教的輸入,以及佛道兩家論辯的背景中尋求解釋。換句話說,雖然孫猴子和印度神猴脫不了干係,但它是曾經經過藏傳佛教的「二次輸入」,才以生動的形象活躍在讀者中間的。

據查證,關於段文傑先生認定孫悟空是甘肅人的報道實屬以訛傳訛。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鍾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關於孫悟空形象來自石磐陀的說法是張錦池先生提出的。

熱點內容
女主穿越到花痴身上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2 21:54:54 瀏覽:662
紅果小說推薦甜文 發布:2025-07-22 21:50:13 瀏覽:855
甜蜜溫柔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2 21:47:58 瀏覽:405
天生影帝重生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22 21:47:05 瀏覽:682
好看的仙俠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22 21:33:58 瀏覽:991
虐心古代皇後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2 21:20:02 瀏覽:686
小說四世同堂閱讀全文 發布:2025-07-22 21:19:08 瀏覽:909
無鹽女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2 21:11:40 瀏覽:863
重生偵探類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2 21:02:50 瀏覽:126
戰雷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7-22 20:43:37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