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文獻簡史叢書
① 需要些古代散文的論文,需要什麼書籍
書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 古代, 散文賦卷
ISBN:7543438976
作者:王鍾陵
出版社:石家莊 :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 [平裝]
~ 陳飛 (編者), 傅璇琮 (叢書主編)
市場價: ¥ 23.70
VIP 價: ¥14.94 SVIP價: ¥14.63
從出土文獻看七十子後學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轉載)
本文將七十子後學著述的《論語》、大小戴《禮記》、《孝經》、《儀禮》、郭店簡及上博簡中儒家文獻等作品稱之為「七十子後學散文」。七十子在年輩上有「先進」「後進」之分,在著述形式上有「述」「作」之別。在先秦散文史上,七十子後學散文處於上承史官記言散文、下啟諸子說理散文的樞紐地位。
【關鍵詞】 七十子後學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
《郭店楚墓竹簡》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在世紀之交相繼面世,為先秦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新資料。郭店簡和上博簡第一冊中都有《緇衣》,這是《禮記》中原有的文章。上博簡第二冊中的《民之父母》,內容與《禮記·孔子閑居》大體相同;第四冊中的《內禮》,與《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內容相近。上博簡中還有一批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大小戴《禮記》相近的作品,如第二冊中的《魯邦大旱》、第四冊中的《相邦之道》,都與大小戴《禮記》中那些記載孔子應對****及時人的文章相近。特別是上博簡中出現了以孔門****名字命名的文章,如第二冊中的《子羔》、第三冊中的《中(仲)弓》。雖然這些出土竹書的數量與大小戴《禮記》現有文章相比,還只佔較小的比例,但它們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李零指出,郭店簡「反映的主要是『七十子』的東西,或『七十子』時期的東西」。「在數量更大,現在還沒有公布的上博楚簡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孔子世家》和《仲尼****列傳》中的人物,如顏回、仲弓、子路、子貢、子游、子夏、曾子、子羔、子思等人,有些甚至就是以他們的名字題篇。它們是『七十子』的東西,這點更明顯。」他說:「這是我們的福氣。」 (《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頁) 這些文獻的出土對某些學術定論——諸如認為大小戴《禮記》作於秦漢時代——提出了挑戰,它們表明,像大小戴《禮記》之類的文章完全有可能作於春秋戰國之際七十子後學之手。新的資料引發我們提出「七十子後學散文研究」論題。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雖然文字還沒有產生,但在人民中間已經流傳著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等口頭文學。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獻資料表明,《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輝。《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獵的英武;《塗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記錄了中國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發現,使中國古典散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尚書》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相當成熟,理所當然成為中國古典散文之祖。
……
試論古代散文藝術
文章關鍵詞: 古代 散文藝術 藝術手法 意境 白描手法
文章快照: 」做這樣的「罵題」文章,作者立意之深,尤其值得稱贊。(四)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散文既不象小說、戲曲的情節一貫,又不似詩歌之集中一點。前後、左右、正反、主次,紛陳雜來。故匠心所運,尤在組織安排。是以方苞論文,重在「義法」。「義法」謂何?先師姚仲實先生(永朴)說:「所謂『義』者,有歸宿之謂;所謂『法』者,有起有結,有呼有應,有提掇,有過脈,有頓挫,有鉤勒之謂。」我在《唐宋八家古文概述》中說:「歸宿即全篇之中心,各層次、各部分不論其為正、為反、為論、為史、為豪證、為補插,其安排皆歸屬到這一點。」特別要看到:這是「立意」的一部分,因為這種組織安排是伴隨著「意授於思」而進行的。譬如蘇軾《賈誼論》:「非才之難,所以白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白用其他。」名言妙義,為文章立意最佳之例;思索出來且放置在開頭,便見匠心之運,亦是選義、考辭的最佳之例。應該說明:散文構思時,選義與辭念是融和在一起的,這一點我在《讀(文賦)私記》中已經談過;立意與安排也是相伴而行的。自古代「先士」的「盛藻」,到吾輩為文的「苦心」,大約皆是如此。一些「文學概論」、「文章作法」,只為敘說方便,才分章而談;有些同志未加深察,因而誤加分割為幾截,這樣就無以借鑒於古人。還應指出:組織安排,體現著文氣與神昧。前人所謂「行氣」,多著眼於弛驟、頓挫、穿插、變化;所謂「設色」也就指插入描寫,亦即所謂「煙波」,至於聲音之高下、疾徐、長吟、短嘆,本語氣之自然.亦文章之流露。蘇軾說:「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不能「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作文自然亦同此理。姚永朴師說:「古人精神興會所到,往往注意在筆先。」我們把這些謀篇、布局、行氣、設色之藝術,放在立意中談,正是要做到「意在筆先。」這樣,才不致「專求之章法詞令」,不致只在「波瀾意度」上「彷彿古人」。由於這里講的是「散文藝術」,所以在講「立意」時也著重從「立意的藝術」來談。自然,「學文者必先浚文之源。」源泉是生活,而古人所謂「積理」、「練識」、「儲學」、「致用」等等則正是藉以豐富生活、認識生活的。至於語言使用之規律與意匠經營之巧心,也不能忽視。否則,借鑒就成了空話。中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十分成熟的「散文藝術論」專著,它的內容與體制究竟應該如何?究竟有哪些是應該談的?應該怎樣組織安排?「藝術論」與「語用學」、「風格學」等關系如何?這些都還有待探討。我曾設想「合語言與文學為一科,探語文發展之途徑」,即建立我國自己的「語用學」、「篇章語言學」、「文藝網路學」,使之成為一新的邊緣的學科。要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以為:(1)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首先是劉勰的《文心雕龍》與姚永朴師的《文學研究法》,那是駢文或古文的特點,提出的一個比較系統的體制;其次是匯集古人論文之語,特別是一些文章評點(點勘)。它們雖較零碎、繁瑣,但其中心得可鑒;(2)要借鑒國外的「語用學」、「篇章語言學」、「文藝心理學」、「文藝風格學」等方面的一些新知,驗其得失,考其異同;(3)要吸收近、現代學者以及時賢在文章賞析或其他專著、論文oo所提出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真知灼見,我這篇文中就引用了不少這類言論,我所未及引用的以及尚未見到的還多得很;(4)xc古人文章要做更深人細致的研究。古人、今人論文,大多即興而談,隨手舉例,即以我寫此文而言,也只是想從駢散兩方面各舉數例,而且只引一些人們最常見之文,實則有許多好文章還不是人們謦見的。散文藝術之缺少專論,是由於人們有畏難情緒。只要我們肯鑽研努力,散文藝術專著的問世,便指』日可替。
② 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生應該閱讀的基本文獻,書籍
每個學校規定的閱讀文獻和資料都不完全一樣,下面是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的參考閱讀文獻,供參考。
①《中國文學史》 章培恆等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②《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王運熙等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③《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傑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⑤《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⑥《古代漢語教程》張世祿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⑦《中國歷代文論選》郭紹虞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⑧《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簡史》黃修己 中國青年出版社
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下冊)王運熙等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050105中國古代文學 (010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①《中國文學史》(新著)章培恆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②《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王運熙等 復旦大學出版社
③《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文學理論》[美]韋勒克等 北京三聯書店
⑤《現代西方美學史》朱立元 上海文藝出版社
⑥《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
⑦《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陳思和 復旦大學出版社或《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 北京大學出版社
海文專業課教研室
③ 誰有關於中國古代夏朝的歷史文集從大禹的兒子啟開始,到商湯時期的。文獻與神話傳說均可。不要玄幻小說
上網路找吧。不過這些都是通過甲骨文流傳,所以部分時期比較詳細,部分比較簡陋,甚至是推測出來的。
還有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大禹並非是靠疏通黃河而獲得王權的。他是在疏通的過程中建立軍隊,保護河道疏通。這就是成為他成為王的基礎。同時因為疏通河道,讓部分部落不受水災的影響,而獲得他們的感激和支持。並非一些書籍上說的那名簡單,僅僅是舜過度禹王位。
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斗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製的開端。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 啟死後,繼承王位的太康在東夷族的進攻下喪失了權力,經過三代的爭斗,直到少康繼位以後夏朝才得以鞏固穩定。這就是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過程。以後的統治者都善於控制東夷,或是同東夷搞好關系。可是到了桀統治的時候,卻一味地討伐邊國,耗費了大量財力;而且,桀是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受的暴君,殘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內外交困時,商湯對它進行了討伐。桀被商湯戰敗,被放逐以後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
④ 急!關於古代公案小說的外文文獻
這個不好找 施公案等
⑤ 求一篇跟中國古代文學相關的外文文獻與中文翻譯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他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
⑥ 推薦幾本關於古代的小說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一、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擁劉反曹
1、 擁劉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
2、 擁劉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羅貫中繼承並將它熔鑄到了作品中,毛宗岡在修改時又加強了它;
3、 擁劉反曹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對暴政的意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統思想的反映。
二、劉備、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詐、殘忍、虛偽;雄才大略、遠見卓識;——這是一個復雜的形象,羅貫中即寫其短,也寫其長,又不影響他的傾向性。
2、 劉備: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時又有統治階級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虛偽一面。
三、戰爭描寫。
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
相似處:都是以弱對強、都用了火功、結局都是弱者勝。
不同的特點:斗爭雙方的特點不同、面臨的情況不同等,使之寫來絕不雷同。
學習內容
一、講史文學之源流
宋代說話技藝十分發達。說話的演出地點不限於勾欄瓦肆,一般村野寺廟也有演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藝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而尹常賣以說五代史見稱,二人都是講史好手。
說話人無論是否高手,都需要講稿。當時有專門編寫講稿的「書會」。書會中人既要編寫故事,就不能不具備較為深厚的文藝修養和廣博的歷史知識。說話人的稿本經過不斷潤色增刪,就有可能演變成為篇幅越來越長的小說。
宋代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錄說話四家:
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撲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其中第四家為「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戰爭之事。」說三國故事應屬於這一類。
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匯集了唐宋流傳的三國故事,特別是小說者所講「一朝一代故事」之講稿材料,是經過無數次增飾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話三國志》雖是元代產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說話人的手稿。
說話材料如何成為話本小說?大概說話人起初靠口耳相傳,不靠文本,但口耳相傳,容易忘記,故事越增飾,則內容越繁復,越不易記憶,唯有利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免講說時遺漏。文字記錄不斷整理,則篇幅越來越大。這里有兩個小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會較為簡單粗糙,後來的整理增訂本可能較為繁富復雜,但刪節本卻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鈔寫流傳出去,因為由不同的藝人或文人各自潤色演繹,同一故事稍後可能出現眾多不同的版本。這里舉一兩個例子說明。現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間(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一般簡稱《三國志平話》,原作者姓名已佚,學術界認為是元代講史藝人說話的底本。這個本子現藏日本東京內閣文庫,有一百三十八頁,每頁上下兩欄,左右兩頁合起來,上面為一圖,下面為文字。說話人拿著這個本子,看圖覽字,可以口沫橫飛,隨機敷衍。這不一定是說話人的初稿,卻是一個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較為簡單粗糙的特點。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題為《三國志故事》,上圖下文,三卷,不題撰人,也屬建安書坊刻本。雖然上、中卷首行題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學術界大多認為並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書商故弄玄虛,實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間之產物。因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後一頁或二頁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頁故事,但頁碼卻連接而無中斷,明顯是書商偷工減料,為欺騙顧客而做的手腳。刪節本通常都是為了減省成本而印製的。
魯迅稱宋之說話人多高手,而不聞有著作;現存講史平話多為元人作品(1982,127頁)。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備《三國演義》的主要情節,是其雛形。
總括這一小節內容:中國講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說書人尤其喜歡講史。北宋時已有霍三究以說三分著名。但三國故事的零星片段流傳甚早,於唐代已有記載。宋人致力增飾鋪張,因而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精彩。現存《全相平話三國志》是元人作品,應該是《三國志演義》的胚胎。
二、《三國演義》的作者、成書年代和版本
這一節「作者、版本和成書年代」提供的資料,其中涉及爭論的問題甚多,建議不要死記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長的專制帝王統治時代,很奇怪的是,中國小說和戲劇一直遭受正統文士的忽略和歧視,以致這類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現。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總是難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遺憾。我們這個課程選講的幾部巨著,其作者無一不有類似的情況。
《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說是羅貫中。有關其籍貫、生平事跡的記載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簡略。
關於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有四說: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東原(山東東平)人,四是廬陵人。數十年來,以前兩種說法為多,但迄無定論。今人劉知漸、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東原說。從現有資料看,以東原說較為可信。
—、太原說
明佚名《錄鬼簿續編》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二、杭州說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十五「委巷叢談」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經籍考·傳記」類雲:「《水滸傳》羅貫著。貫字本中,杭州人。」
三、東原(東平)說
明庸愚子(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雲:「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1983,240-265頁)從元代趙偕(字子永,慈溪人)《 趙寶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門人中找到羅本和高克柔二人,認為羅本即羅貫中。這涉及《水滸傳》的作者,《水滸傳》中唯一的好官是東平太守陳文昭,何以如此?原來慈溪縣令陳文昭向邑人趙寶峰執經請業,行弟子禮,寶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編《宋元學案》就將陳文昭也列為寶峰先生門人,於是不難解釋《水滸傳》唯一好官是陳文昭之謎。《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羅貫中分明是羅本,東平是其父母之邦。把這個好官說成是東平太守,王利器認為是「羅貫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關於羅貫中生平的新史料》(譚洛非編,1992,119-130頁)也從《 趙寶峰 先生集》和《宋元學案》找尋資料,認為羅貫中原來名本,字彥直,東平人。元亡後投奔居於浙江慈溪的兄長羅拱字彥威,羅拱為宋宗室後裔趙寶峰的門人,所以羅本也師事趙寶峰。貫中恐是別號。
至於羅貫中的生平,有以為是南宋人。有以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為元未明初人這說法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動亂的經歷和作家的政治抱負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有實質的影響。以下引述周邨、馮其庸、章培恆、周楞伽等人的說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書元人所見羅貫中〈水滸傳〉和王實甫〈西廂記〉》(1985,76-82頁)一文,認為「羅貫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間人。」其說可約略參考前面「講史文學之源流」一節我們所引周邨的意見。
二、約生於 1295年前後(馮其庸、章培恆)
馮其庸《論羅貫中的時代》(1991,80-93頁),認為既然羅貫中與葛可久並提,葛是元人,羅當然也是元人。從《錄鬼簿續編》的記載推算,羅貫中大約生於元貞元年(1295年)前後,死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後,大約活了八十五歲。
章培恆《關於羅貫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頁)堅持以書中今地名來考證一本書的成書年代,並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時間,他認為《三國演義》約成書於1329年前後,其時羅貫中當在三十歲以上。
三、約生於1330年(魯迅、周楞伽)
魯迅《史略》(129頁)認為是「元明間人」(約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說札記》(1981,第四期,76-82頁)同意魯迅的說法,認為羅貫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結合各家意見,大致是這樣:羅貫中東平人,原名羅本,字彥直,別號貫中,又號湖海散人。大約為元末明初時人,曾入張士誠幕府,後來隱居浙江慈溪,從事創作,明初去世。著有雜劇三種,今存《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又著小說六種《三國演義》、《小秦王詞話》、《隋唐志話》、《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一般相信,《水滸傳》這部小說也包含了羅貫中的心血。
成書年代
《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主要有四說: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葉。無論如何,因為不能否定羅貫中為《三國演義》的編撰者,則寫作年代就無法跳出羅貫中生活的時代,成書年代必須結合羅貫中的生卒歲月來看。
一、宋以前說
周邨主張《三國演義》成書於宋或北宋以前,我們前面已引述他的說法(見本單元,第3頁)
二、元代中期說
袁世碩《明嘉靖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乃元人羅貫中原作》(1991,94-108頁)一文認為該書用三百三十多首詩來品評人物,收束情節,與宋元間的平話很近似。且引用時或言唐賢,或言宋賢,不言「元賢」,實是元人口吻;書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個別幾個筆誤外,幾乎全與元代行政區名稱相符。因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為元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的舊地名,因此將作注的時間斷在此年,再往後延伸十幾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書成於元中期,大約是十四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他並認為羅貫中生卒年約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視為羅貫中原作。
三、明初說
歐陽健《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3,280-295頁)一文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碩斷書中小注年代於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認為地名情況復雜。他認為羅貫中在明初開筆,第十二卷寫作不早於洪武三年(1370年),全書初稿完成於1371年以後。他還認為根據《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以齒序排名,羅本處於第八位烏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間,生年約在1315年至1318年之間,卒年估計在1385年1388年之間。開筆時羅本貫中約五十餘歲。
四、明中葉說
張國光《〈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中葉辨》(1983,266-279頁)一文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三國志平話》為基礎寫成,而元刊《三國志平話》為新安虞氏至治年間(1321-1323)所刊五種平話之一,篇幅僅有八萬字,文筆粗糙簡陋,《三國志通俗演義》篇幅為其十倍,手法成熟,從發展過程看,必遠遠產生於平話之後。張國光因此認為,「此書的撰成,既不會是元代,也難以肯定是明初,其時當在明中葉。為此書寫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計由於蔣大器寫序後無錢刻書,過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張國光是拋開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作者來立論的,這樣就不必顧慮成書年代是否與羅貫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結合羅貫中生平來看,以第二和第三兩種說法較為接近事實。如果第四種說法合理,則明中葉是開始流傳的時間。
版本
—、嘉靖本
現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各則題目唯七字。書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它是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羅的原著,但現在懷疑者不少。
二、志傳本
現存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刊刻的幾個版本,簡稱「萬曆諸本」。以劉龍田喬山堂刊本、余氏雙峰堂刊本較早。值得注意的是,內容與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較質朴。不少學者認為「志傳本」的祖本較嘉靖本早。
三、李評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評三國志」,系萬曆後、天啟間無錫人葉畫假李卓吾之名偽作評語刊行,故又稱「偽李評本」。將嘉靖本回目每兩則並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現存明建陽吳觀明刊本等幾種。清代毛宗崗據以刪削修訂為毛評本。
四、毛本(毛評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綸、毛宗崗父子假借金聖嘆名義評改「偽李評本」,全面修訂而成。魯迅說毛氏父子主要進行三項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餘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應該注意的是,李悔吾認為該書比以前的版本更強化封建正統思想,而在藝術加工方面則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這四個版本系統,總歸起來,實際只是三種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二是《三國志傳》系統,三是毛評本系統。至與「李評本」因為被毛宗崗修訂後已融入毛評本,跟毛評本應屬同一系統。目前書坊排印的本子,絕大多數是毛評本系統,不過在校勘時通常會參考嘉靖本的異文做些改動。
三、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
晉陳壽編撰《三國志》,劉宋時裴松之引書四百餘種為之注。我們知道魏晉六朝品評人物風氣盛行,品評人物總須根據具體事跡;後來《世說新語》更具載不少魏晉時期各種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評人物風氣流傳一段時間,影響所及,許多人對於當時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談說過程中,一方面興趣濃厚不減,而口耳相傳之間又增添講者的主觀意見和個人色彩,對於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畫遂有越來越精彩的現象。
例如說兩晉南北朝記敘、描寫、歌詠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文獻有三十多種。這是現存文獻而言,實際一定不止此數。
唐代論述三國的詩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則有約八十篇。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當時出現而遺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詩文外,元雜劇以三國故事入戲的有六十多本。這更值得注意,一是當時三國故事個別片段巳發展得很成熟,才能編為戲本,二是戲比詩文流傳更廣泛,影響更大,與小說發展變作互為因果。而宋以來流傳的說三分,此時成為平話小說《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更成為三國演義小說的基礎。
《三國演義》是長篇小說,但原來的故事卻是零星存在的。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終組織成長篇巨著,實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這過程可說是年深月久。由於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則《三國志》成書後就無須再編撰甚麼《三國演義》了。當然《三國演義》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國志》的,也有間接取自《三國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獻的史料,更多的則是後世已敷演充實的(俗語「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戲劇作品,已將三國故事貫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綜論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可以分為下述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陳壽《三國志》成書以前的記載,大部分是史料,包括歷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記錄和傳說。陳壽《三國志》錄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編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則遺留在文人筆下或民間。
第二個階段是《三國志》成書後初期,尤其是東晉、南北朝,因為去三國未遠,仍有大量文獻和民間傳說流行,但故事內容大約無可避免開始出現增添或轉變的情形。
第三個階段是唐,宋時代文人的歌詠和說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傳說走向理趣,後者則使零星故事組合成較長的單元。
第四個階段是元劇作品。元代許多劇作家都嘗試將三國故事敷寫成情節精彩的劇本。就以呂布和貂禪的故事為例,現存的劇本有無名氏《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鄭光祖《虎牢關三戰呂布》,武漢臣《虎牢關三戰呂布》(殘缺),於伯淵有《白間斬呂布》。另外元南戲有《貂蟬女》(殘缺)。見微知著,可以估計元劇作家對全部三國故事發揚光大之貢獻。
第五個階段是羅貫中的成書。「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確是的論,尤其是博採各種典籍包括史注、筆記、傳說、平話、劇本、詩文等,共冶一爐,成為巨著。這當中實際上匯集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血;在羅貫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節方面進行修改加工的無名作者,也同樣功不可沒。羅貫中可以說是後期一個集大成者。
四、《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坊間流行的《三國演義》毛評本在書前有一篇《讀〈三國志〉法》。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賞《三國演義》的文章,包括內容和文學技巧的剖析。當中不是每一個觀點都正確,但卻是很有啟發性的,不可不讀。
主題思想
三國演義這部巨著大致上以陳壽《三國志》的歷史范圍為基礎,從文學角度再現了漢末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八九十年間的演變過程。因為歷史大事不便隨意纂改,但其中細節卻可盡情發揮,作者在編寫時可以融入個人的主觀成分,成為思想性較明顯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處處尊劉貶曹,與陳壽《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有別,歷來視此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揚劉抑曹是《三國演義》的主調,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毛評本,說「強調正統」是該書主題,應該不會錯。而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念,也與作者所處元未明初的時代背景有些關系。
五、《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一、描寫戰爭: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結構藝術;四、語言特色。
描寫戰爭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並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
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關鍵在於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拉上了關系。《漫稿》舉了許多例子,建議翻閱原書。
第四點,著重寫人,不著重寫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塑造人物形象
由於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過去的評論家多受影響,不敢推翻其說,幾成定論。其實魯迅的看法是有偏頗的,《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並非永無錯誤,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無優點。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驕傲自用,不顧大局,屢屢如此。例如:要與馬超比試武功;謾罵孫權,拒不聯婚;恥與黃忠並列,不受五虎將印;四是輕視陸遜,因而招致失敗。
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但是,在處理長達九十七年的歷史事件中,由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分量安排明顯並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為《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至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些光輝事跡自然值得大書特書,但諸葛亮一死,形勢急轉直下,蜀漢開始面臨潰亡,時日無多,因而篇幅大為縮小。可見作者在結構方面,處理時間這一因素是有輕重之分的。
對魏、蜀、吳三國的描寫,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然而重點始終放在蜀、魏這邊,對吳國描寫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研究三國人物者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 魏 君臣方面。換句話說,作者在確定主次方面,也是頗用心思的。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1992,246-273頁)。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語言特色
《三國演義》是用淺白的文言寫成的,言簡意賅,語氣明快。這在封建時代一般稍能識字者,大約均可欣賞,有利於傳播。
《三國演義》一書,特別是毛評本,移用了古代文學家很多詩詞,與白話文比較,使用淺白文言文,更能夠使之與這些詩詞在語言風格上較為統一和諧。
《三國演義》一書創造了很多成語,引用或自造許多諺語,生動活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
六、《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之影響
《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是該書是歷史小說鼻祖,後世歷史小說不少以之為典範,模仿其體制結構;二是該書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戲劇家多從中取材改編為劇本;三是後世詩文作品取以為典故,或作為詠唱題材;四是《三國演義》語言精警,能豐富後世作家之用語。
⑦ 誰能給我一張古典文學書目精華的
先秦:詩經里的《國風》,「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秦漢:《史記》的列傳,《項羽本紀》、《信陵君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淮陰侯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匈奴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以上是史記十大名篇。
三國兩晉南北朝:三曹的詩文。
唐宋:不用說了,1、唐宋詩詞。2、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韓愈:《師說》、《祭鱷魚文》、《祭十二郎文》、《進學解》
柳宗元:《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他的永州八記都值得一讀。
蘇洵:《送石昌言使北引》《木假山記》《名二子說》《張益州畫像記》
蘇軾:《喜雨亭記》《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石鍾山記》《記承天寺夜遊》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讀孟嘗君傳》《傷仲永》
曾鞏:《墨池記》《醒心亭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秋聲賦》《五代史伶官傳序》
當然還有王勃。
元代:主要是元曲和雜劇。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元曲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曲四大愛情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牆頭馬上》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明清:小說了,以四大名著為代表。明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從明代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並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
這些讀下來,你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精華已經有個基本的攝取和認識了。同時也會得到中國古典文學從形式到內容的審美認識。
⑧ 尋找能夠列出古代書籍的目錄。先拜謝了~
http://www..com/search/guoxue/dir/fenlei.html
⑨ 買古代典籍及古漢語類書籍哪個出版社最好
首選 中華書局
在傳統學術和古籍整理方面,中華書局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已故著名專家學者如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楊伯峻、馬宗霍、金燦然、趙守儼等,在中華書局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巨大的作用。現有工作人員中,高級職稱佔27%,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人,絕大多數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學術研究上均卓有建樹。中華書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編輯出版人才和高質量的出版物享譽海內外,是最能代表中國古籍、學術著作出版水準的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5月,中華書局實行公私合營,總公司遷至北京,同時在上海留有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1958年改組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同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局被指定為該小組的辦事機構,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的學術著作、通俗讀物的專業出版社,承擔著國家級古籍整理的基本項目。歷經20年時間,組織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繼編輯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文》、《全唐詩》、《全宋詞》、《古本小說叢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資治通鑒》、《文苑英華》、《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冊府元龜》、《清實錄》、《光緒朝硃批奏摺》、《中華大藏經》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經典文獻。陸續推出的重點叢書如「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中華史學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新編諸子集成」、「中國佛教典籍選刊」、「道教典籍選刊」、「理學叢書」、「學術筆記叢刊」、「古逸叢書三編」、「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華書局還出版了梁啟超、王國維、顧頡剛、陳垣、王力、錢鍾書等著名學者的學術著作;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學術集刊、文史類期刊《文史》、《文學遺產》、《書品》等,在學術界、讀書界、教育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近年來,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華書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後出版了《左傳譯文》、《論語譯注》、《孟子譯注》、《莊子今注今譯》、白話《資治通鑒》、白話《續資治通鑒》、《通鑒故事百篇》、《新編千家詩》、簡體橫排本《二十四史》、簡體橫排增訂本《全唐詩》、《全宋詞》,以及1981年創刊的《文史知識》、1998年復刊《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學版)等,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盡一份力。
絕對權威
我也買好多 中華書局的 書
當然今年跟風出的 通俗類的書 也不少 像 於丹什麼的也不錯
⑩ 我想知道有關介紹洪荒時代的書籍,不是小說的那種而是像山海經那樣的古文獻書籍,謝謝。
話說介紹洪荒的書籍還真是沒有,但是我可以給你說一下:
洪荒是一個神,仙,巫,妖,人,鬼並行的世界,或者還有修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洪荒神話體系流傳到現在,其本是由上古神話體系;道教佛教經典體系;民間神俗體系;神魔小說體系構成的。其中上古神話體系浪漫而紛亂,只有散亂的一個個小故事;道教佛教經典體系太過復雜和專業;民間俗神體系太過凌亂;只有神魔小說體系最為完整,民間影響也最大。不過這里我們不去探討這個,我只想說些我知道的故事。按洪荒的說法就是:大道三千可成聖,這里,我只講自己的道。1.盤古開天和鴻鈞封聖故事的開始混沌初開,天不是天,地不是地,一片荒蕪。有盤古大神孕育其中,億萬年就這樣慢慢的流淌過去,故事開始的時候也不知道是那一天了,只知道盤古突然醒來,拿起不知從哪冒出來的開天斧劈開了著億萬年壓抑著的天地。濁氣下降是為地,清氣上升是為天,盤古屹立在這天地間每日將天托高一丈。三萬六千載在盤古的不眠不休中過去了,天地的雛形逐漸成型。盤古累了,龐大的身軀在天地即成時倒下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頭發成繁星點點,鮮血變成江河湖海,肌肉變成千里沃野,骨骼變成草木,筋脈變成道路;牙齒變成金石,精髓變成珍珠;氣為風雲,聲為雷霆,汗成雨露,頭與四肢化成了五嶽獨尊,脊樑卻成了天地間的支點不周山脈……洪荒也就由此而來。盤古身死,但精神不滅。他在這洪荒留下了一道清氣和十二道濁氣。一道清氣演化成了: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通天道人,也就是我們經常看見的「一起化三清」。十二道濁氣就演化成了十二祖巫,我們在以下的段子里會詳細的提到巫族。洪荒既出,萬物生靈便開始了在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在這個生靈爭相發展的年代裡發生的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飛禽,走獸,鱗甲三族爭雄。代表性生靈就是我們傳說中的鳳凰,龍,麒麟……這時候的聖人都還不知道在那裡窩著發展呢。但時代終究禽獸們的時代……終於有那樣的不知年月的一天,鴻鈞得道了。「我今已悟道,道號鴻鈞,今在紫宵宮中開講道法,爾等洪荒靈智,可自前來聽我佈道。」這應該就是他當時得道時那句牛逼哄哄的話了。要理解的是洪荒是個神仙妖怪的世界,「道」是那時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於是各種靈智已開的生靈腳不旋踵奔向了紫霄宮。鴻鈞開講的時候座次是這樣的:前三位是三清,就是我們已經提到的天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道人。第四,五位是接引,准提第六位是女媧。第七位是空的。而其他的生靈是沒有座位的。說道這里我們要插入一個故事,名字叫做:紅雲讓座。紅雲是何許人也?據謠傳說她是應該天邊的第一道雲彩。鴻鈞宣布開宮講道的時候,鯤鵬憑借著自己無與倫比的速度搶得了紫宵宮中第五個座位,坐在鯤鵬前面的正是離紫宵宮最近的紅雲。鴻鈞快要開講時,西方接引、准提二人才趕到。紅雲卻是做了一回好好先生,將座位讓給了接引,旁邊的鯤鵬礙於麵皮,也將座位讓給了准提。故事完畢,我來繼續。時間在洪荒好像是最不值錢的玩意了,幾萬年就在這樣的講道中過去了,終於有一天鴻鈞的大道講到了終點。這時候的鴻鈞一如他一出世是那樣,還是那樣的牛逼。他做了一件涉及到以後整個洪荒大陸的事情。那就是:封聖。傳出了他最著名的七道鴻蒙紫氣。照我們後世的理解鴻蒙紫氣應該是成聖的必備之物,即成聖之基。那麼這七道紫氣給了誰呢?三清每人一道,接引,准提各一道,女媧一道。也就是在座位前六的主。由此可見:佔座要靠前。最後一道呢?給了紅雲,也就是因為這道別人求都求不得的鴻蒙紫氣給紅雲帶來了洪荒第一霉的稱號。這就是後話了……封聖完畢後,鴻鈞這個大boss便隱遁了。洪荒成了聖人們的洪荒。於是有了一句流傳廣遠的話語:聖人之下,皆為螻蟻。2.巫妖大劫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不說我們的聖人如何,洪荒發展到如今,漸漸的形成了兩大種族,一是有盤古血脈的巫族,一個由東皇太一,妖皇帝俊領銜的妖族。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一時間巫妖爭霸,紛紛戰火。在漫長的斗爭中,漸逐形成了巫管地,妖管天的格局。我們大大小小的故事就發生在巫妖爭霸這個大格局下。這時候的女媧已經完成了他的大功德:有一日她周遊到不周山腳下的時候心血來潮,隨手搞出她認為帥的驚天動地的一批泥偶。於是人族便在她手下的泥巴和藤條中橫空出世了。人族出,天下動。聖人們成聖的契機幾乎都是依託人族而來。一時間,蟄伏的聖人們都跳了出來。天山老君立人教,元始天尊立闡教,通天立截教,接引、准提立西方教。一時間聖人們都在人族身上完成了他們的成聖之路。話扯遠了,我們回到正題,好像中國自古便有著外亂的同時保持內斗的習慣,話說巫族在和妖族打的不亦樂乎的這段時間里,敬愛的水神共工為了一女子便和同族打了起來,有人說他是和顓頊打的,有人說是和祝融打的,不過不論和誰打他都沒有打贏。(Ps紅顏禍水?呵呵)共工是個贏的起輸不起的孩子,「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氣運於洪荒而言就是一個既定的規則!萬事萬物在它的束縛下運動。不周山是什麼?洪荒的天柱!它就是用來鎮壓洪荒氣運的。不周山的倒塌直接砸倒了巫族的氣運,巫妖的平衡就要打破……不周山既折,從此地勢西高東低。天也就順理成章的破了,一時間洪水肆虐,生靈遭難。聖人女媧出來了,煉五彩,補天闕。天補完後,遺留下了兩顆著名的石頭。一個叫做:孫悟空,一個叫做:賈寶玉。(呵呵)不過折騰為折騰,該來的總歸還是要來的。巫妖平衡理論上的被打破,巫妖現實矛盾日的益激化。第二次天地大劫終將不可避免的爆發。終於,一個導火索出現了,話說妖皇帝俊有十個兒子,就是十大金烏,金烏天生身具太陽金火外加妖族管天上事物,帝俊便讓他們代替太陽每天出來一個在洪荒轉悠。天長日久的輪轉,神仙也會發膩,何況是妖。於是在那樣一個萬里無雲的日子,它們就一起出去了。洪荒大地燒了起來。這時候誇父便看不過去了,拿起他的逐日仗要去教訓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在它們開打之前我們先說下誇父的身世,誇父,後羿,刑天,是大巫級別的巫族,比祖巫是要小一輩的,這三個算得上是巫族的後起之秀。誇父開始追這些個金烏。「誇父逐日」的傳說基本就是這樣的了。這里有一個真理是不容我們忽視的,那就是:人少是打不過人多的。就算誇父喝光了黃河,淮河水他最終還是掛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大巫掛在了妖族手裡,這是件不得了的大事。後羿是第一個挺身而出的,挎起了他的後羿弓彎弓射日「後羿射日」十個金烏在這一輪的怒射中只留下了一個。唯一剩下的就是後來的陸壓(6)。金烏被殺,帝俊、太一自然不能善罷甘休。於是波瀾壯闊的巫妖大戰自此拉開了帷幕。我們來用春秋筆法講述這段不知道多少年的征戰,期間後羿被帝俊用混沌鍾掛了,伏羲被刑天掛了。戰爭發展到了最後,祖巫們擺下了洪荒第一殺陣「十二都天煞神大陣」帝俊太一展開了「周天星斗大陣」。日月驚,山河鳴。祖巫消失在這一戰,帝俊太一消失在這一戰……巫妖不可避免的沒落了。「人族當興」再不是一句空話。降三皇,出五帝。人族蓬勃開來。3.人族當興和天庭初建在我們講述這段故事之前,我們來引入兩件事情。一個是六道輪回,一個是氣運。萬物生靈和天道一起支撐著洪荒的運轉。天長日久,一個缺陷慢慢的顯現了出來:這些生靈死了應歸向何方?亘古的生靈身死之後不得超脫,慢慢在洪荒的一處聚集……久而久之這里便成了洪荒最不仁的存在:幽冥海。(幽冥老祖籍此而居收世間厲鬼創立修羅一族)這是巫之美女後土的道。美女後土悟道來到幽冥海,一片血海在它腳下流淌,一眾厲鬼在她頭頂的天空盤繞。後土憐憫心起的時候她的道也就在這里了。在一片凌厲中後土化身六道輪回。自此,盤古為萬物創造一個世界,鴻鈞萬物制定一個規則,而後土給萬物一個死後的傳說。洪荒,完整了……後土化身六道輪回為三大功德之一,直追盤古開天和女媧造人。然後說氣運,氣運之說是洪荒運轉的根基。簡單點說就是凡事都應有個因果。我們來舉例說明,上文有闡述巫妖大戰,巫族得盤古開天之功而掌握了天地大氣運,是故便有了「巫管地」的局面。當共工一怒而把不周山撞倒後,巫族氣運大損。雖有後土六道輪回大功德也不免巫妖大戰後傷亡殆盡。只剩下「大巫三千年一出」的一段留言……回到我們的正題。巫妖大戰之後,洪荒再承受不住兩大殺陣的業力,破碎成了三屆。天界,人間,地府。新的故事就開始在這三屆中展開了。人間。巫族的沒落使得大地無主,人族當興便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洪流。三皇五帝的時代來臨了,這里先說道下伏羲。這里的伏羲是天皇伏羲。而上文有提到妖族伏羲,這是怎樣一回事呢?卻說在巫妖大戰中陣亡的伏羲原本是女媧的哥哥,一為太陽,一為太陰,伏羲戰死原本是應該轉入六道自然輪回的,太上老君卻干預了此事。伏羲陣亡但他的最後一縷元神確被老君用太極圖收容,這一縷元神後轉世成三皇之天皇伏羲。伏羲演八卦教化萬民,神農嘗百草救民傷病,軒轅戰蚩尤一領九州。在這一片盎然中三皇證了自己的道也帶來了人族的蓬勃發展。天庭。我們再把目光轉到天庭,妖族沒落使得天庭無主。誰掌天庭?三屆大總管鴻鈞出面搞定。其實也就是派出了身邊的兩位道童(玉帝天昊和西王母)去立天宮,掌管三屆。無奈三屆的牛人太多了,玉帝是立了天宮,但統領三屆確根本無從說起。僅僅為了幫一個人間的皇帝軒轅打下蚩尤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兒九天玄女派下去(8玄女的傳說)……玉帝無奈只能求助於鴻鈞。鴻鈞為了他心中的秩序又一次做出一個開天闢地:封神。玉帝之後的某一天,鴻鈞將三清招致紫霄宮,傳下封神榜打神鞭。將封神壓在三清頭上。封神說來好聽,其實說白了就是找出一群人來給玉帝辦事用,這樣自然沒有仙會願意去的,自由是個好東西啊!但神總是要封的,爭論不休的聖人們最後決定用一場戰爭來決定誰占封神榜。三屆洪荒最精彩的篇章即將上演……在開始封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時候的三屆牛人分布圖。三屆間這個時候有太上老君立下的人教,元始天尊立下的闡教,通天教主立下的截教,接引准提立下的西方教。人教只有一個親傳弟子號玄都大法師,西方教地處偏遠氣運不足還沒有大的發展。於這兩教的頹勢截教闡教則完全不同。截教本著有教無類,破而後立的思想廣收門徒,一時間號稱「萬仙來朝」;闡教此時的「十二金仙」更是可以橫行千里的主。於是這場封神不可避免便成為闡截二教的舞台。闡截二教也便成了天地第三次量劫的主角。4.封神之役和地獄爭霸封神的緣故,天界和人間在三皇五帝後再一次的交匯了。這個時間點便落在了商周時期。緣起,在一次祭祀時紂王對美麗的女媧作出了無禮行動(作了首邪惡的詩)。紂王的瀆神行為使女媧異常憤怒(出離了憤怒?),於是命令軒轅墳三妖——千年狐狸精、玉石琵琶精、九頭雉雞精去破壞商朝的氣運。國家天下神仙道通之爭便由此展開……自此封神壯麗的開始了它華麗的篇章,闡教選擇了周朝,而截教站在了與之對立的商朝。(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站隊很重要)商紂無道,周起兵伐之,成就八百年周氏山河。這是整個故事的脈絡。然而,這是一場註定了沒有勝利者的戰役。但,這和他的恢宏無關。封神用它無以倫比磅礴整合了這洪荒三界,留下神的傳說……我們是在講著一段神話,所以我們從上邊的神仙開始說起。卻因人教不是應劫主角,太上老君便把封神最重要的道具封神榜和打神鞭交給了師弟元始天尊。於是乎在千年狐狸精妲己這一代紅顏降生的時候姜子牙也帶著杏黃旗打神鞭和封神榜下山了。願者上鉤的典故成就了姜子牙的千古美談也讓他順利的開始了他的使命。姜子牙進入周的政治核心代表著闡教勢力開始在周的這一畝三分地上開始經營,封神的主角們便開始陸陸續續的下山。從道理上來說,封神榜上榜的都應該是這些陸續下山修行不足的三代弟子(9誰是誰的徒弟)的。但元始天尊的私心和截教二代弟子過早的參與使得封神的進程開始變的混亂。大名鼎鼎的二郎神,哪吒三太子,雷震子;最美麗的雲霄,財氣熏天的趙公明都在這里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撤回主題,在十二金仙把自己的徒弟們都配給周公的時候,周朝對商的進攻也就正式拉開了帷幕,也就是說闡教在布局完畢後開始了對截教的正面宣戰。但是出乎闡教預料的是他們的推進似乎並不是像想像的那樣順利,當一個只會落馬的張桂芳擋在他們面前的時候,姜子牙便開始頻繁的出入昆侖山。終於東海白鹿島十天君擺下十絕陣的時候,身為闡教主力的十二金仙便親自下山助陣。一個個精彩篇章鋪陳開來……闡截之爭逐漸進入了白熱化。闡教不亦樂呼的破陣時候,截教主力也開始了自己的行動。峨眉山羅浮洞趙公明來到聞太師面前開始自己的演繹,三宵在趙公明的慫恿下也擺下了九曲黃河陣。一時間闡教危機重重,這個時候,我們便有幸的看見各路大神的出馬,陸壓來了,原始來了,截教的二代弟子們不可避免的淪落了。洪荒各路不甘寂寞的勢力也慢慢的加入了這場天地大劫,鳳凰之子孔宣阻西周兵於金雞嶺,西方接引也不甘寂寞本著為西方教發揚光大的宗旨,助闡教收孔宣。闡教得西方教助力勢如破竹,通天怒了,擺下誅仙陣和萬仙陣。這時,封神終於演化成了一個天地大劫。截教的一教一聖之力沒有抗住闡教,人教,西方教三教四聖之力。截教失敗了,八部三百六十五神位落在了它的身上。封神之戰完畢了,我們來盤點一下戰果。截教自然是最大的輸家,封神戰死的都成了天庭的兵,再不是來去無形的自由人了。闡教勝了嗎?沒有!十二金仙在碧游道三宵的九曲黃河陣中被削去頂上三花,胸中五氣再不是牛逼的十二金仙了!那麼最後的贏家是誰呢?一數天庭,二算西方教。天庭是鴻鈞定下的總領三屆之地,封神本是為天庭而生,天庭自然道道了最大的好處。天庭在眾神歸位後得以成形。那麼西方教呢?接引准提在幫助闡教破通天萬仙大陣後帶走三千截教弟子,這便是以後佛教的基礎力量三千佛陀。為之後的西佛東漸打下了的基礎。封神是一個脫離了劇本的電影,超出了既定的輪廓。聖人們親身上陣使得鴻鈞作出:「非天地大劫 聖人不出」的決定。在鴻鈞隱退後,聖人們也從幕前退到了幕後。世界出現了一個少有的安靜時期。各方在整理自己的戰果的同時也在靜靜的舔舐戰爭帶來的傷口。再來看下現在的實力分布圖。這時,天庭由玉帝掌管,闡教作為勝利方向天庭強力派出了自己的代表諸如二郎神三太子之流。也正是基於此,他們基本流於天庭管轄之外。人教太上老君不出,便在天庭留下了他的一個分身太清道人在那裡煉丹。人間基本成為了道的天下人教闡教二而一的道。最後留給人們想像空間的只有地府。這個還沒有強勢實力進入的地方。新一輪的爭奪也可以說是分割便這樣在地府展開了。地府。有謠傳說洪荒破碎成三界之後,只有兩處是三屆相勾連的地方,一個是南天門,一個便是幽冥海。這幽冥海在後土化身六道輪回後便和地府一起稱為幽冥地獄。幽冥海由冥河老祖掌握著,而後土的六道使得巫族的勢力有機會進入地獄。據說在巫妖大戰結束後巫族的殘余勢力便是進入了地獄。比如開始的閻王便是蚩尤所化。但是巫族畢竟在不是天地的主角,就如同妖族在在人間界少量殘餘一樣巫註定是要被新入住地府的勢力所取代的。封神之役結束後能有資格參與地府分割的只剩下西方教和闡教。於是我們看見了地藏王菩薩在幽冥海和地府交界處陰山大發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闡教十二金仙之廣成子下地府身化十殿閻羅。這些事情只是封神之後的一個小插曲,但我們可以想像的到期間必定是有一段故事發生的,而最後的結果是雙方的妥協,道教一方承認了地藏的入住。而西方教也沒有撼動道教在三界的統領地位。沒有多少的轟轟烈烈。地府在一陣作秀式的爭奪中結束了!
因此可以做個總結:混沌初開,生靈萬物俱無,天地連成一片。後盤古大神出世,將天地劈開。天地初開後,並不穩,盤古大神便頭頂藍天,腳踏大地,每日長高一丈,使天地距離漸遠,經多年,天地定型。後盤古大神身殞,化洪荒:左眼為太陽(日),右眼為太陰(一說為月,但日月大小不一,似乎不像),頭與四肢化成了五嶽,而脊樑卻成了天地間的支點不周山脈……(地球只是日月星辰中的其中一顆)盤古大神倒下後,從身上逸出三道清氣和十二道濁氣。三道清氣化為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通天教主)。十二道濁氣化為了十二祖巫,分別為:蓐收:金之祖巫。句芒:木之祖巫。共工:水之祖巫。祝融:火之祖巫。天昊:風之祖巫。玄冥:雨之祖巫。強良:雷之祖巫。翕茲:電之祖巫。帝江:空間速度之祖巫。燭九陰:時間之祖巫。奢比屍:天氣之祖巫。後土:土之祖巫。開天後產生了一些靈寶,如造化玉牒(後為洪鈞老祖所得,並籍此悟道),五行旗(中央戊己杏黃旗、東方青蓮寶色旗、南方離地焰光旗、西方素色雲界旗、北方玄元控水旗)、天書(封神榜)、地書(後為鎮元子所得)、冥書(生死薄),等等。巫族為盤古一脈,天生能掌控各洪荒元素,巫族之人期盼能如盤古父神一般以力成聖,故只煉肉身,不修元神。巫族以十二祖巫為首,十二祖巫,肉身強悍,合煉一陣名為十二天都煞神大陣,乃是洪荒第一凶陣,無人敢擋其鋒!盤古左目所化太陽星中,帝俊裹先天靈寶河圖洛書出世,太一執先天至寶混沌鍾而生,帝俊與太一曾於紫宵宮中聽洪鈞老祖講道,修煉得一身超凡入聖的本領。帝俊與太一於三十三天外建立妖皇宮,帝俊自號妖皇、太一自號東皇,拜同在紫宵宮中聽道的妖族大神鯤鵬為妖師,統領天下妖族,一時風頭無兩。帝俊娶羲和,生十子(後羿射日中的十日)。巫妖兩族是天生冤家,互斗幾百萬年,死傷無數,最後由三清與眾人一起調停,形成妖管天,巫管地局面,兩者才稍稍平和!洪鈞老祖先成聖,於紫宵宮開講。三清,女媧,准提,接引以及帝駿,太一,鯤鵬,冥河,紅雲,鎮元子,後土都去聽講。其時,帝駿與太一是妖族大帝,妖師鯤鵬等人於盤古脊樑所化的不周山上建立「太陽宮」成立第一代天庭。巫族有十二個肉身無比堅實的祖巫,巫人遍布洪荒大地。兩族相爭,大小戰役無數。洪鈞老祖講道三次。然後分封聖位,三清為盤古正宗,有開天功德在身,得三聖位。女媧日後有大功德要做,得一聖位。老祖將四人收位弟子。准提,接引日後立教,得二聖位,收為記名弟子。眾在「分寶崖」上分寶,老子得「玄黃玲瓏寶塔」,原始天尊得「盤古幡」,通天教主得「誅仙四劍及劍陣」,女媧得「山河社稷圖」。洪鈞老祖合道,成為天道聖人。巫妖因為大巫誇父追日,累死,其好友大巫後羿射日。(射死九個,唯余第十個,即為封神榜中陸壓。另一說這是千年大戰的導火索)二族大戰,但高端戰鬥力損失不大。洪鈞老祖現身,阻止大戰,定下千年之約,之後妖族管天,巫族管地。千年之內無大戰,雙方積極備戰。冥河老祖創立「阿修羅」一族,傳下魔修道統。後土見巫妖大戰死後冤魂飄盪在天地間,最後只得消散,於是身化六道,成就無上功德,後土隕落。(俗語雲「塵歸塵,土歸土,靈魂歸後土」)女媧造人,功德成聖。(一說此時未成聖,在收取了補天的功德後才成聖)。老子立人教,原始天尊立闡教,通天教主立截教。三清成聖。接引,准提見東方已有四聖,而自己成聖渺茫,於是發大宏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立西方教,成聖。千年大戰,巫妖劫起。帝駿,太一隕落。祖巫紛紛隕落,共工怒極,頭觸不周山。天柱塌,四極廢,巫妖死傷大半,洪荒破碎。女媧補天。(有說原始天尊取半截不周山,製成「翻天印」)。其後,妖族衰敗,一部分拜入通天教主門下。巫族也衰敗,但是有一部分血脈已與人族混合。陸壓去了西方教成了大日如來(一說西遊記中的烏巢禪師也是他的化身)。洪鈞老祖出,重定天庭,門下童子做了昊天大帝及王母娘娘。傳下「昊天鏡」給昊天。第二代天庭成立。三清分家,原始天尊依然留在昆侖,通天教主到東海金鰲島,一時間「萬仙來朝」氣勢無雙。伏羲轉生人王,人族興盛。經神農,至黃帝時大敗蚩尤(一說為本是巫族大巫,一說為巫族血脈覺醒),人族成為洪荒主角。三皇飛升至火雲洞,鎮壓人族氣運。後五帝誕生,人族更是發展。第二代天庭成立之初,兵將稀少,急需人馬。洪鈞老祖召集六聖,准備封神(一說為闡教十二金仙不敬昊天,被昊天告訴洪鈞老祖,身犯殺劫)。被封神者,需受約束,且無肉身,難以修煉。故眾人皆不想上榜。最後憑實力說話,誰死誰上榜。封神之戰發生。截教最終失敗,弟子大多身隕後上封神榜。或是成為坐騎,或是進入西方教。孔宣進入西方教,成為佛母。s三千紅塵客成三千佛陀。帝駿第十子,陸壓進入西方教,成為大日如來。燃燈成為燃燈上古佛。十二金仙中在大戰中被削去頂上三花,需重新修煉。其中的慈航,文殊,普賢進入西方教,分別成為觀音,文殊,普賢菩薩。封神大戰使洪荒再次破碎,洪鈞老祖令「聖人不出」,並將人類從洪荒大陸移至地球。並設立結界,不得隨意上下,神人雜居時代結束。全手打,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