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學流小說排行榜
① 古代醫學書哪本好
理論性較強的是《黃帝內經》,治療時疫的是《溫病條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是《傷寒論》,診治雜病的專著是《金匱要略》。各有特色、各有專攻。
② 古代著名醫書
中國著名的醫書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洗冤集錄》,《醫宗金鑒》等。
1、《黃帝內經》,作者,黃帝。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此書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成書約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在東漢至隋唐時期仍繼續修訂和補充。《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共18卷162篇。該書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也是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發展的基石
2、《神農本草經》,作者,傳說是神農氏。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專著,作者不詳,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書內記載的葯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
原書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並補充《名醫別錄》,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葯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
《神農本草經》為中國現存較早的葯物學重要文獻,本書把葯分為三品: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3、《傷寒雜病論》,作者,(三國)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葯皆備、理論聯系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此書被認為是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
此書總結《湯液經法》、《黃帝內經》、《難經》之思維體系,實踐於內科辨證論治上,於外感傷寒創設「六經辨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並列方治。
並於雜病上,於霍亂病、百合病、陰陽毒、瘧病、虛勞、瘀血病、胸痹病、水飲病、咳嗽病、婦女雜病等皆有涉入,列方處置,堪稱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相對於《內》、《難》的生理學經典角色。
4、《洗冤集錄》,作者,(宋)宋慈。
《洗冤集錄》為宋朝人宋慈所作,由其從事司法刑獄工作所積累之豐富驗屍經驗為基礎,並結合當時傳世的屍傷檢驗諸書,加以綜合、核定和提煉,完成了這部有系統的古代法醫學著作。這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法醫學專書。
《洗冤集錄》成書於淳祐七年(1247年),有五卷,53條,有檢驗總論、驗屍、驗骨、驗傷、中毒、救死方六大題材。
以目錄來看,本書的主要項目包括:宋代的檢驗屍傷法令;驗屍方法和注意事項;勘察現場;屍體現象;各種機械性窒息死;各式鈍器損傷;銳器損傷;交通事故損傷;高溫致死;中毒;病死和急死;屍體發掘等項。
主要的涵蓋驗屍的檢驗方法、死因的判斷,例如對於被火燒死與死後焚屍的差別、生前溺死與死後棄屍入水,都有精闢的見解。《洗冤集錄》中所稱呼的「血墜」也就是現代法醫學中的「屍斑」。
5、《醫宗金鑒》,作者,(清)吳謙編修。
《御纂醫宗金鑒》簡稱《醫宗金鑒》,全書九十卷,清乾隆朝時政府編著的大型醫學叢書,由供奉內庭太醫、太醫院右判吳謙奉敕主編,後收入《四庫全書》之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給與這套書籍相當高的評價。
本書共分15部,有《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心法要訣》。
以及《痘疹心法要訣》、《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及《正骨心法要旨》。
其中,《傷寒論注》中,收集了二十名醫家的註解,內容極為詳盡。口訣的部分也甚為實用,在本書刊行之後,成為當時醫學教育最重要的讀本。
本書也成為中國北方中醫界最重視的一本套書,對於北方中醫界有極深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帝內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農本草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傷寒雜病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洗冤集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宗金鑒
③ 中國古代著名醫學著作有那些
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2、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
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4、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5、脈經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並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資料。
④ 求現代醫生穿越到古代當醫生的小說,要男主的,最好是唐宋時期的,採納後會加分的
《唐朝好醫生》望平安
作品簡介:王平安,現代中醫世家的子弟,一次偶然機遇下,他的靈魂穿越到了唐朝,那個中華醫學大放光彩,同時開始向世界傳播的輝煌時代……
《大唐御醫》半墮落的惡魔
一個外科醫生(男)搭著一個內科醫生(女)一起穿越了!這樣的一對黃金組合來到了貞觀九年的大唐,他們的穿越,能改變大唐的什麼?
如果長孫皇後不死,太子承乾還會造反嗎?李治還能做皇帝嗎?武則天還能站上歷史舞台嗎?
《大唐小郎中》沐軼
一個中醫院的小葯劑師,意外穿越來到開國之初的大唐,成了一家小葯鋪的小郎中。開葯鋪的父親醫術平平,老母慈愛而怯弱,姐姐潑辣護短。葯鋪瀕臨倒閉,一家人生活十分艱難。年邊了,鍋里只有混著野菜的黑面饃饃,大堂坐著冷麵女房東逼債,交不上房租,就要將他們全家掃地出門。
從這里,他踏上一條滿是荊棘的從醫之路。
《宋醫》沐軼
一個醫科大學生穿越到北宋一個小縣城,在一家瀕臨倒閉的葯鋪里當坐堂大夫,開始了他混跡古代的行醫生涯。
《大宋首席御醫》謝王堂燕
出身中醫世家,祖上據說還是神醫張仲景弟子的石韋,穿越到了北宋初年,卻悲催的發現,自己竟然穿到了一個即將被砍頭的死囚身上……這是一個風雲際會的年代,大宋開國之主趙匡胤正雄心勃勃的謀劃著他統一天下的大業,南唐後主李煜卻仍在醉生夢死中唱著《後庭花》,太行山上的劉氏北漢還在苟延殘喘,耶律賢統治下的遼國正日益強大……在這樣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石韋決心利用自己超越千年的中醫知識,向著「有錢花,有妞泡,有官做,有名賺」的四有青年奮斗。且看主角如何在談笑風生間從市井之中走出一條風流神醫的青雲之路。
⑤ 有關醫學世家類的小說
綰青絲,都市奇人錄,天才醫生,醫道無雙,超級醫生
⑥ 中國古代五大醫學著作有哪些
1、《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相傳為黃帝所作。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有關天文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2、《傷寒雜病論》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
3、《神農本草經》 (相傳為神農氏所作)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4、《本草綱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葯性理論。
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葯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葯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卷3~4為「百病主治葯」,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葯」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葯名及主要功效,相當於一部臨證用葯手冊。
5、《千金方》 唐 孫思邈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作者孫思邈,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網路全書。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
《庸醫》
我們都知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中醫雖然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但是在世界上卻沒有被廣泛的承認和接受。
玄而又玄的穴位經脈以及陰陽五行理論,現代科學要解釋,也束手無策。
本書的主角,面臨著這樣的環境,卻在兩個中西醫學大師的教育之下,融合兩家所長。
行走世間,治病救人,其中又有許多旖旎故事。
要看中醫如何成為了世界矚目的醫療手段,且看這一段精彩的故事。
《宋醫》
一個醫科大學生穿越到北宋一個小縣城,在一家瀕臨倒閉的葯鋪里當坐堂大夫,開始了他混跡古代的行醫生涯。
《醫道無雙》
華楓,出身古老沒落的醫武世家。為了解決村民貧困的問題,他獨身來到了繁華都市求學。以一身絕學妙手施春,醫治病人無數。
清純校花、美艷御姐、名門淑女、異域妖嬈,她們圍繞在華楓身邊,又會發生怎樣曖昧的故事?
中醫衰落,西醫盛行,華楓又是如何將中醫再次發揚光大的呢?
對於黑道,華楓又是如何被迫捲入黑道之路呢?
華楓又是如何利用武術和醫術,建立自己的黑道帝國的呢?
《神醫高手在都市》
舊版簡介
農村出來的葉晨是名醫,也是神醫。
就算是死神盯著的人,有他在,死神也要乖乖繞道而行。
只要你相信他,你的任何疾病都不在是問題。
江湖上盛傳,寧惹閻羅王,莫惹葉醫郎;閻王要你三更死,葉郎留你到五更!
新版簡介
針灸絕技包治百病,內力按摩舒爽無比!農村小子,醫術超群,古武無敵,一邊游刃有餘地應付眾美女的曖昧與投懷,一邊妙手回春醫治頑病怪疾,頻臨失傳的中醫界,有了一個神醫的傳說!
⑧ 古代有那些關於醫學方面的書籍
一、《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葯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葯;它提出了辨證用葯的思想,所論葯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葯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葯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三、《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四、《難經》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五、《脈經》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並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資料。
六、《諸病源候論》
證候學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於大業六年(610年)。為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之專著。
全書分67門、1720候。卷1~27論內科諸病;卷28~30論五官科諸病;卷31~36論外傷科諸病;卷37~44論婦產科諸病;卷45~50論小兒科疾病。此書繼《內經》、《難經》、仲景著作之後,使中醫理論更為豐富。於病因方面尤多創見,使中醫病因學說趨於系統、全面。
如對傳染性疾病之認識,就明確指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又如山區多「癭」病乃其民「飲沙水」之故;嶺南「瘴氣」系「雜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顯超出前人見解。於病理及病證方面之論述亦較精審,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發癰癤或水腫,這正是對糖尿病並發皮膚病及泌尿系統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對水腫一病,分述至詳。於婦科則經產帶下、妊娠、無子等類;外科則詳述癰疽疔腫諸瘡之理,證候及預防等;於創傷外科,則記載有難度較大之腸吻合及血管結扎術等。
在證候分類學上亦有較大發展,其別類分門系統而有條理,且徵引典籍甚富,如《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所載近300種、5300多卷醫書賴此書而保存。為研究隋以前醫學成就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