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詹丹紅樓夢與古代小說研究觀後感

詹丹紅樓夢與古代小說研究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8-11 02:24:41

⑴ 紅樓夢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

第一篇

縱觀歷史朝代,前塵滾滾、後世硝煙,我們歷代經歷生存都逃脫不了情感的洪潮。
然後紅樓,則成了歷史中的一葉典型的情感扁舟。
它成為了古代情感的終始遞接到現代情感的開端,成為了情感史的遞接橋梁。
現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紅樓,但是仍然參悟不透其中的高深與妙絕。

它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情感的激烈執著、凄怨哀美,在強有力的精神推動下展現了他們對愛情
在精神力上的質感。我們看到的是鏡中花、水中月,月朦朧、鳥朦朧的神秘情感境界。
他們那種精神上、肉體上的迷離情感,都含蘊著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錮使得他們
都成為了愛情的奴隸、歷史情感中的悲劇角色。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疏離和冷淡。
轉身走開,徒留下的卻是自己那蒼涼、慘痛,甚至是可悲、可憐的腳印。
他們在自己的世界和時空中表演著自己絢麗卻也不失味道的情感。
即使遺憾,卻擁有了自己精神上的灌溉;即使可悲,卻擁有了自己精神上的寄託;
即使可憐,卻擁有了他人後世的同情與憐嘆;即使成為歷史,卻也擁有了後世人無盡的膜拜與贊嘆。
轉眼現在我們的這個繁榮、快速進步的現代社會。我們以為我們很快樂,我們以為我們很幸福,我們以為我們
這樣,就什麼都比古代的一切還要完善。也許,我們滿足了物質的給予;也許我們滿足了現在都市的喧囂;也許
我們滿足了周遭環境的科學與現代,可是我們卻不知道,也許我們在精神方面卻是貧瘠的、荒涼的。
我們有充實的科學知識,我們有古人根本不可有的見識,但是也許我們沒有古人那種可以灰肥湮滅般的愛情真理。
也許是我們沒有勇氣去體驗那種大悲大喜的、跌宕起伏的情感。

也許愛情的悲劇存在於每個時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轟轟烈烈和遺憾惋惜都成為了歷史潮流中的一點飛灰。
檣櫓灰飛湮滅般的痴纏恩怨都在歷史的前進中被我們嘆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際遇和悲劇,歌功頌德和情感悲劇
都是歷史中不可少的一個點綴體。〈紅樓夢〉在我看來是一部復雜、高深、抽象的文學巨作。書中的痴男怨女都在愛情
光芒的籠罩下演繹著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劇,只是情感悲劇的方式會過去,可是情感與悲劇卻
不會流失,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空間,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劇與體驗。轉眼看看我們自己,也許我們也有自己的悲劇
歷史可以觀看,也許在發生,也許已經發生,只是我們都沒有完全的看到紅塵中情感悲劇的顆粒的漂移。

縱使黛玉和寶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許他們過不了歷史考驗的每一天,在不同的歷史角度觀看也有著不同的結局。
註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許是在給予機會給他償還,緣分就是這么微妙不可言,無論前生前世是誰欠了誰,今生今世是誰來報答誰,
情感的沖擊和銘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滅的烙印。
文中語言的精細、優美、哀怨,讓我們不但體驗了書中人物的凄涼與哀傷,也讓我們體驗到了文中描繪景色的華麗唯美
和書中字里行間的古典美。

第二篇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小說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為開頭引出這一故事——石頭記。有以甄(真)隱士為線索開始即結束了整個的故事。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又一個國度——英國。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傑出的、有天賦的,劇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亞。他用他畢生的經歷發揚了本國的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那時一個民族,他那時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表現著自己、充實著自己。正如莎士比亞與戲劇的微妙關系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靈魂的一部分。與其說他是非同步偉大的巨著,不如說它是中國通史。與其說那是寫貴族的生活,不如說是當時時局的真實寫照。從一點點的細節來講,那種語言的魅力體現出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一絲一毫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特點,可以說那種語言的敘述找不出一絲破綻。而從中又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發展的問題,具體的症結,具體的民生國計,無不與此相關聯。這不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史書。
前面說都是前八十回,而後四十回我認為恰恰相反。從中有許多的破綻,例如賈寶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經暗示到其是一悲劇人物,而到高鄂的筆下它又成了一個樂於學習又參加考試而考取舉人,從一個頑童到一個好學之人,這中間幾乎沒有什麼銜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後又丟下已經懷孕的寶釵出家為僧。而且據說高鄂是因為一個上任的資助,取續寫紅樓的,我認為一個初衷就不那麼純潔的人,並且也沒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寫的《紅樓夢》。是無法寫好的。再說想像曹雪芹一樣的來刻畫人物是非常難的,不是容易達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這四十回不寫,給人以遐想的空間,還是挺美好的。
警語: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干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卧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它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第三篇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而作為一個女孩子,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著憂傷、凄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裡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里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著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像,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第四篇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體現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並不多見。

我不得不感謝續者高鄂,盡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於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或許兩個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該相遇,因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會將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凈,最終,紅玫瑰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著的白米飯。所以,就讓浪漫在最美的時候畫上句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許你會說,黛玉死的很悲慘,一點也不浪漫,關於這點,我是不贊成高鄂的續書的,也許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她牽掛著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聖的,然而高鄂沒有這樣寫,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情場失意的一般女子。

盡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他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著回憶離開他,是一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痴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說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並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一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麼說,寂寞的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個問題。

如果賈府不倒台,至少寶釵還有容身之地,至少沒了丈夫還有富貴,但是不是這樣呢?最終賈府淪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地步,那寶二奶奶的頭銜之於寶釵還有何等意義呢?沒有幸福的生活,沒有丈夫的關愛,寂寞的獨自生,獨自死,難道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我一直疑心寶玉並不是因為黛玉而離開賈府的,否則他不會娶寶釵。他最終的出世是因為他的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終於明白他的斗爭,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是依附著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麼思想啊,斗爭啊,統統沒了,他不得不離家出走,也許是為了避禍。

可以試想一下,你能想像黛玉洗手下廚做羹湯的場景嗎?穿著破衣爛裙,甚至是要依靠襲人的救濟,然後她當然無法再刻薄人,說閑話,只能獨自垂淚,不關愛情,而是生活。當生活給寶黛的愛情畫上巨大的問號時,黛玉能一如既往的愛著寶玉嗎?我想不會,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龍王廟的。然後寶玉最終受不了家庭的壓力,還是一走了之,這是很有可能的,他沒有照顧好寶釵,負擔不起生活,同樣對於黛玉,他也不過如此。

另一種可能,萬一賈府能重整旗鼓,蘭桂齊芳,黛玉和寶玉依舊過著他們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後,寶玉也許會突然發現黛玉皺紋滿面,然後會發現身邊的襲人竟如同當年的趙姨娘,然後愛情就在歲月中流逝,然後寶玉會回憶那個珠圓玉潤的寶姐姐。

其實愛情就是很短暫的,至少這橫刀截斷的愛情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傑克之於羅絲,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憶,卻不是唯一。

第五篇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惹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曹雪芹先生對晴雯的態度可以由這首詞看出來,曹雪芹先生認為她是霽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難得,光明磊落,她會壽夭是因為周圍環境的黑暗,可見曹雪芹對她的基本態度還是肯定的。

但是我卻要反過來說一說,因為曹雪芹先生寫這部書時,常是照著本來的面貌還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這個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寫作中仍是寫出了她眾多的毛病,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書里為了表揚這個擁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會把她描寫成一個先進的戰士,其實呢?她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有思想嗎?錯,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寶玉一樣,一方面,她認識到這種看似舒適的生活其實就有著對她們這樣人的壓迫,但另一方面,她卻是離不開這種生活的,她只能依附於這種生活,離開這種生活回到貧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剛開的劍蘭送入豬窩一樣,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奴才呢?當然不全是。雖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沒有父母被賣入賈府的,但是她卻被老太太收在身邊,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哥哥也介紹進府,後來跟了寶玉,也是房裡數一數二的大丫頭,在賈府的金字塔結構中,這種大丫頭其實就是僅次於主子的二主子。什麼是奴才呢? 在大觀園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媽子,即使就在一個怡紅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頭是聽她們差遣的。這種大丫頭有時權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頭,如果說主人欺負奴才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無奈的話,那奴才之間互相比大小,互相爭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處罰偷東西的小丫頭墜兒時,先掐先打還拿簪子戳,最後就一句話把她趕出去,還讓別人無可辯駁,這中間,小丫頭有錯,但是晴雯也確實是有倚勢壓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態度,也很有鳳姐遺風。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愛寶玉呢?我個人意見,她是愛的。請看,她總是與襲人拌嘴,雖然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慣襲人,但是其中就沒有一點嫉妒嗎?襲人說了句「我們」,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諷刺。她還諷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兩件太太給的衣服就喜笑顏開,但是後幾回,她卻搶著送東西說也要去「顯個好」,寶玉給麝月梳頭時,她躲 在門口偷聽,她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注意這寶玉,注意著和寶玉接近的丫頭,例如小紅和寶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斷。她曾笑著說「沒什麼我不知道的」就是因為她時時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頭的奴才,她不願卑微的愛一個人,她總想要和寶玉站的平等一點,她不能象襲人那樣謙卑的愛一個人,她有她的特點,有點象野蠻女友,漂亮卻不溫柔,襲人曾笑寶玉「每天不挨她兩句硬話襯你,是再也過不去的」,可見,晴雯這種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手段還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麼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強,她能知道反抗什麼嗎?她茫然的斗爭著,其實都不知道斗爭什麼,她期望得到的是什麼呢?平等?怎樣的平等?她一個從小生活在富貴鄉中的女孩,也算是嬌生慣養的了,她離開這個富貴錦綉地,她能做什麼?她的苦惱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該怨什麼該爭取什麼,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無法和寶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卻想能那樣,她的最高目標,也不過就是可以成為小姐與寶玉談個平等的戀愛。她的悲劇就是因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遠無法和襲人一樣隨遇而安,於是總是痛苦著。

第五,晴雯的人際關系,晴雯為什麼會落得那個下場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極度失敗的人際關系,她不能得到上級的垂親,這很正常,即使現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歡這種倔強人的;她也沒法得到下級的好感,她喜歡仗勢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佔先,所以一但事發,一群人就將她告倒,最後落個被掃地出門的下場。這點在我看來真的不如襲人,襲人遠比她有交際的手段。

淺談幾句,覺得還是辭不能達意啊。

第六篇

看了很多遍的紅樓,以前總是覺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麼的凄涼,總也不忍看後幾回中的黛玉焚稿,寶玉成親.覺得那麼殘忍的結局,知道就夠了,不想一遍遍去復習那種傷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紅樓續補,以前對於這種書,我總是排斥的.覺得那些人搞出一個個大團圓,或死而復生或仙境重逢之類的結局,實在是沒有意義.這么粗劣的改續,無聊的緊.不過這次去圖書館,見到書架上好幾個版本的這種書,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卻使我萌動了重讀紅樓結尾幾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鬱郁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著什麼"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一樣,將一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討厭薛的.從蜂腰橋撲蝶到最後的成親,我一直都覺得她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現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林的更令人嘆惋.

薛寶釵家境富足,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極為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是誇她"沉靜寬厚".沒錯,這正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於顏色,否則就是"不尊重."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一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話反諷過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橋下陷害林的一段.現在想來,其實也並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惡毒舉動.她從小生長在皇商家庭,這種"趨吉避凶"的法門應該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雖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許認為人理所應當就該這樣應對.其實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著.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愛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為世界本就如此.認為夫妻間有的不是真誠的感情而是"舉案齊眉"的尊重;認為母女間有的不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而是服從的孝道.這樣冷酷的綱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著.

她的作為,其實並沒有多少是自由的選擇.她只是一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是聰慧有才的,卻被教育著認為女子讀書也是無用,香菱和湘雲談詩她說道"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為這些淫詞巧句是不能為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一樣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當母親為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痴痴傻傻的寶玉時,因為母親告訴說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接受.直到最後寶玉出家,她的悲劇達到高潮.即使在這時,她依然是不能由著本性而為的.王夫人說"看著寶釵雖是痛哭,他端莊樣兒一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一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並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剋制著,這是她的"尊重"!

與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許更為可悲,林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誠的感情,最終一死解脫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裡埋"

這幾句判詞,註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一個.對於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嘆惋的吧!

第七篇

讀罷紅樓,心裡酸酸的。不知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開朗,這是嫉妒。我在隱隱之中對寶玉產生了醋意。說來也真是慚愧,但是有幾個男性看到一個紈絝子弟的周圍無緣無故的纏繞著數不勝數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說到這,紅樓夢里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痴戀。在紅樓夢里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 。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凄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里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里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著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凄涼結局。

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如果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親身經歷的描述,那麼我可以感受到一個失去至愛的男人的痛苦。地獄的烈火在身邊燃燒,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

⑵ 我想考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專業,師哥師姐看到了可不可以介紹下經驗,感謝!我很痛苦

不太了解學校和此專業,那麼既然專業是這個,深入研究紅樓夢和中國古代小說是很重要的吧,支持一下,期待有專業人士回答。新年快樂。

⑶ 求一篇關於《紅樓夢》的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

淚飄香--讀《紅樓夢》有感

春夢隨雲散,花飛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

閱畢,竟無言以對,沒了想法。欲哭無泣,實感空虛,好似被人將靈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寫出此千古絕唱?

「還淚」之說,引出此風流孽帳。不知多少痴男怨女,夢斷紅樓,淚灑黃泉。

曲盡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誰逃出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紅樓夢》實是夢一場,噩夢一場。

看完《紅樓夢》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一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無一倖免。身邊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總有順心與陰暗的時期,所以人生給予的感覺就饒有滋味……有人時常覺得人生凄苦,可沒有這苦,那怎會感受到成功到來時的快樂?若紈絝子弟只知玩樂,終老一生,死前才去遺憾,「人生何其短,吾還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嘗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說,「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沒有白活。」

說到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就不得不題,功名利祿。記得第一回中,士隱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頭來還是得死。下一世,誰理你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更別提其他人,「問古今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若不提,欽敬,從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貪官奸臣,呂不韋、秦檜、吳三桂、鰲拜……也是萬古留名。其實他們的才智,膽識,以及那種不畏懼命運的膽魄,也有可取之處。命運最終給他們的安排終究是殘酷的,死訊換來了呼天搶地的歡呼聲,死後還招人惡罵,這是他們的悲哀,也是那個社會的悲哀。難道這就是正義與邪惡的標准嗎?

其實,正義與邪惡的標准還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說,「人各有志,只能說他們樹立了不科學的人生觀。」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恥,也許他們像楚莊王,三年沉迷於酒色,是別有用心,我們也許只是讓歷史蒙蔽了雙眼,雖然可能性極小,但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想法,畢竟這些都已成過去,無從考證……

我甚是欣賞他們對於神說以及命運的無所畏懼,即使是現今社會,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滿命運的安排,能挑戰命運。想想社會之中,大多數人們還希望聖人、神仙的出現,從苦惱將他們解救,以此說來似乎還不及這些貪官奸臣。

那這些貪官奸臣錯在哪兒?失敗在那兒?--我想應該是,想得不夠長遠。就好似呂不韋,得到了皇位又怎樣?也許會更覺空虛,到頭來終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說來豈不是什麼都別做,做什麼終究都還是在替別人做嫁衣裳。

其實不能這么想,人這一輩子,很多事是無可奈何的。我個人覺得,人這一生,概括起來就三字「活下去」。什麼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麼都是需要代價的,你學習,換來好的工作;你工作,換來生活需要的錢。錢讓人過好日子,沒有錢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認為前乃污濁之物,即是污濁之物,為何還要用他?即是污濁之物,為何還需靠他活?我不覺得錢是什麼污濁之物,錢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讓它蒙羞。「功名利祿」,只是換取錢的手段罷了。人生在世,只要賺錢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貪污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將別人用代價應換來的東西據為己有。若是用正當方式,讓自己活得更好,沒什麼不對,即使在別人眼裡顯得奢華,又怎樣,這是用代價換來的,是付出過後得來的,是一點點賺來的,本就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舒坦,奢華點也是自願的,沒什麼不可以的。所以為了活下去,要賺錢。如果總想著是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別活了。畢竟只有少數人能享受看破紅塵的生活。既然有許多事都放不下,就別放下,糟踏了光陰。「聖人」也需「凡人」襯。

對於《紅樓夢》的結局,我有甚多不滿,可有人對我說,「既然你不滿,林黛玉最終抱憾而亡,賈寶玉出家為僧,那你覺得,什麼樣的結局是完美的。」的確,我對甚為不滿顰兒之死,顰兒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終日只想一展才華,違反了古時「女兒無才便是德」之說。顰兒在文中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我實是欽佩,也為她那種叛逆而佩服。可她為何不能叛逆至底?賈母素日疼她,更疼寶玉,他倆二人想要結為連理枝,賈母也未必反對,她竟不去爭取,偏自尋苦惱,氣死了。可細細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於寶玉,也難免會被氣死。她又不似鳳姐會借酒撒潑,怎生向賈母開得了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賈府她畢竟不像寶釵那樣得人心。寶釵為人圓滑,討人喜歡,她最終也是無法無法擺脫父母之命嫁於寶玉,最終獨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覺得有些惋惜,「金簪雪裡埋。」再說寶玉,最後看破紅塵,做了和尚。難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結局嗎?若是如此,世人都改為僧。我的想法太極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預示著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無法改變。我不滿的是寶、黛二人最終仍是無法逃出命運的束縛。那人又對我說,「寶玉,做和尚已不是為黛玉而做。寶玉不做和尚,還能做什麼?去追求功名利祿嗎?」是啊,細度之,對於寶玉而言,這不失為最好的結局。他已淡薄名利,對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讓歷史重演,看著自己的後代再來上演這「紅樓夢」嗎?他看似沒有擺脫命運的束縛,但命運業已不能束縛住他了,他既不是為顰兒去做和尚,那就是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無牽掛,看盡紅塵。那人還對我說,「做和尚的有兩種,一種是為了逃避,還有一種就是為了面對。」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錯紅塵」的,而面對的才是真正「看破紅塵」的。

現在才發現,看完《紅樓夢》最大的感覺不是空虛,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靜,心的平靜。這才深刻體會「心如止水」的感覺。

⑷ 500字左右《紅樓夢》讀後感一篇,急求

紅樓夢》讀後感

縱觀歷史朝代,前塵滾滾、後世硝煙,我們歷代經歷生存都逃脫不了情感的洪潮。
然後紅樓,則成了歷史中的一葉典型的情感扁舟。
它成為了古代情感的終始遞接到現代情感的開端,成為了情感史的遞接橋梁。
現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紅樓,但是仍然參悟不透其中的高深與妙絕。

它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情感的激烈執著、凄怨哀美,在強有力的精神推動下展現了他們對愛情
在精神力上的質感。我們看到的是鏡中花、水中月,月朦朧、鳥朦朧的神秘情感境界。
他們那種精神上、肉體上的迷離情感,都含蘊著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錮使得他們
都成為了愛情的奴隸、歷史情感中的悲劇角色。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疏離和冷淡。
轉身走開,徒留下的卻是自己那蒼涼、慘痛,甚至是可悲、可憐的腳印。
他們在自己的世界和時空中表演著自己絢麗卻也不失味道的情感。
即使遺憾,卻擁有了自己精神上的灌溉;即使可悲,卻擁有了自己精神上的寄託;
即使可憐,卻擁有了他人後世的同情與憐嘆;即使成為歷史,卻也擁有了後世人無盡的膜拜與贊嘆。
轉眼現在我們的這個繁榮、快速進步的現代社會。我們以為我們很快樂,我們以為我們很幸福,我們以為我們
這樣,就什麼都比古代的一切還要完善。也許,我們滿足了物質的給予;也許我們滿足了現在都市的喧囂;也許
我們滿足了周遭環境的科學與現代,可是我們卻不知道,也許我們在精神方面卻是貧瘠的、荒涼的。
我們有充實的科學知識,我們有古人根本不可有的見識,但是也許我們沒有古人那種可以灰肥湮滅般的愛情真理。
也許是我們沒有勇氣去體驗那種大悲大喜的、跌宕起伏的情感。

也許愛情的悲劇存在於每個時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轟轟烈烈和遺憾惋惜都成為了歷史潮流中的一點飛灰。
檣櫓灰飛湮滅般的痴纏恩怨都在歷史的前進中被我們嘆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際遇和悲劇,歌功頌德和情感悲劇
都是歷史中不可少的一個點綴體。〈紅樓夢〉在我看來是一部復雜、高深、抽象的文學巨作。書中的痴男怨女都在愛情
光芒的籠罩下演繹著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劇,只是情感悲劇的方式會過去,可是情感與悲劇卻
不會流失,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空間,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劇與體驗。轉眼看看我們自己,也許我們也有自己的悲劇
歷史可以觀看,也許在發生,也許已經發生,只是我們都沒有完全的看到紅塵中情感悲劇的顆粒的漂移。

縱使黛玉和寶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許他們過不了歷史考驗的每一天,在不同的歷史角度觀看也有著不同的結局。
註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許是在給予機會給他償還,緣分就是這么微妙不可言,無論前生前世是誰欠了誰,今生今世是誰來報答誰,
情感的沖擊和銘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滅的烙印。
文中語言的精細、優美、哀怨,讓我們不但體驗了書中人物的凄涼與哀傷,也讓我們體驗到了文中描繪景色的華麗唯美
和書中字里行間的古典美。

⑸ 《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的觀後感,各1500字。

《紅樓夢》的觀後感
《紅樓夢》實是夢一場,噩夢一場。

看完《紅樓夢》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一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無一倖免。身邊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總有順心與陰暗的時期,所以人生給予的感覺就饒有滋味……有人時常覺得人生凄苦,可沒有這苦,那怎會感受到成功到來時的快樂?若紈絝子弟只知玩樂,終老一生,死前才去遺憾,「人生何其短,吾還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嘗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說,「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沒有白活。」

說到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就不得不題,功名利祿。記得第一回中,士隱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頭來還是得死。下一世,誰理你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更別提其他人,「問古今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若不提,欽敬,從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貪官奸臣,呂不韋、秦檜、吳三桂、鰲拜……也是萬古留名。其實他們的才智,膽識,以及那種不畏懼命運的膽魄,也有可取之處。命運最終給他們的安排終究是殘酷的,死訊換來了呼天搶地的歡呼聲,死後還招人惡罵,這是他們的悲哀,也是那個社會的悲哀。難道這就是正義與邪惡的標准嗎?

其實,正義與邪惡的標准還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說,「人各有志,只能說他們樹立了不科學的人生觀。」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恥,也許他們像楚莊王,三年沉迷於酒色,是別有用心,我們也許只是讓歷史蒙蔽了雙眼,雖然可能性極小,但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想法,畢竟這些都已成過去,無從考證……

我甚是欣賞他們對於神說以及命運的無所畏懼,即使是現今社會,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滿命運的安排,能挑戰命運。想想社會之中,大多數人們還希望聖人、神仙的出現,從苦惱將他們解救,以此說來似乎還不及這些貪官奸臣。

那這些貪官奸臣錯在哪兒?失敗在那兒?--我想應該是,想得不夠長遠。就好似呂不韋,得到了皇位又怎樣?也許會更覺空虛,到頭來終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說來豈不是什麼都別做,做什麼終究都還是在替別人做嫁衣裳。

其實不能這么想,人這一輩子,很多事是無可奈何的。我個人覺得,人這一生,概括起來就三字「活下去」。什麼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麼都是需要代價的,你學習,換來好的工作;你工作,換來生活需要的錢。錢讓人過好日子,沒有錢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認為前乃污濁之物,即是污濁之物,為何還要用他?即是污濁之物,為何還需靠他活?我不覺得錢是什麼污濁之物,錢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讓它蒙羞。「功名利祿」,只是換取錢的手段罷了。人生在世,只要賺錢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貪污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將別人用代價應換來的東西據為己有。若是用正當方式,讓自己活得更好,沒什麼不對,即使在別人眼裡顯得奢華,又怎樣,這是用代價換來的,是付出過後得來的,是一點點賺來的,本就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舒坦,奢華點也是自願的,沒什麼不可以的。所以為了活下去,要賺錢。如果總想著是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別活了。畢竟只有少數人能享受看破紅塵的生活。既然有許多事都放不下,就別放下,糟踏了光陰。「聖人」也需「凡人」襯。

對於《紅樓夢》的結局,我有甚多不滿,可有人對我說,「既然你不滿,林黛玉最終抱憾而亡,賈寶玉出家為僧,那你覺得,什麼樣的結局是完美的。」的確,我對甚為不滿顰兒之死,顰兒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終日只想一展才華,違反了古時「女兒無才便是德」之說。顰兒在文中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我實是欽佩,也為她那種叛逆而佩服。可她為何不能叛逆至底?賈母素日疼她,更疼寶玉,他倆二人想要結為連理枝,賈母也未必反對,她竟不去爭取,偏自尋苦惱,氣死了。可細細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於寶玉,也難免會被氣死。她又不似鳳姐會借酒撒潑,怎生向賈母開得了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賈府她畢竟不像寶釵那樣得人心。寶釵為人圓滑,討人喜歡,她最終也是無法無法擺脫父母之命嫁於寶玉,最終獨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覺得有些惋惜,「金簪雪裡埋。」再說寶玉,最後看破紅塵,做了和尚。難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結局嗎?若是如此,世人都改為僧。我的想法太極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預示著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無法改變。我不滿的是寶、黛二人最終仍是無法逃出命運的束縛。那人又對我說,「寶玉,做和尚已不是為黛玉而做。寶玉不做和尚,還能做什麼?去追求功名利祿嗎?」是啊,細度之,對於寶玉而言,這不失為最好的結局。他已淡薄名利,對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讓歷史重演,看著自己的後代再來上演這「紅樓夢」嗎?他看似沒有擺脫命運的束縛,但命運業已不能束縛住他了,他既不是為顰兒去做和尚,那就是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無牽掛,看盡紅塵。那人還對我說,「做和尚的有兩種,一種是為了逃避,還有一種就是為了面對。」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錯紅塵」的,而面對的才是真正「看破紅塵」的。

《三國演義》的觀後感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綉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綉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綉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綉結果了。曹操修了銅雀台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台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復閱讀,反復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⑹ 紅樓夢8篇800字的讀後感

話說史湘雲
史湘雲在《紅樓夢》中正式出場是二十回:且說寶玉正和寶釵玩笑,忽見人說:「史大姑娘來了。」寶玉聽了,抬身就走,寶釵笑道:「……」說著便同寶玉來至賈母這邊,只見史湘雲大小大說的,見了他兩個,忙問好廝見。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卻又神秘莫測,她應該是與寶玉等人都熟識的,但為何在前十九回中沒有任何關於史湘雲的介紹?這真是很奇怪的,就好比一班突然多了一個人,除你以外每個人都和這多出的人很熟識(這已經不是奇怪而是詭異了……)。我讀第一遍時以為自己讀書不仔細,把介紹她的部分讀漏了,然而讀了三四遍也沒有發現,這應該是作者有意為之吧。既不願寫,也無法寫。此話怎講?史湘雲是《紅樓夢》中最真實的人物,有人說,她便是脂硯齋。而脂硯齋是作者的紅顏知己(多種可能性之一),要寫這樣熟悉的人,一定既想把世界上最美的詞送給她,但又不想讓她保持真實,這是矛盾的,因而拋下紙筆,不寫了!讓她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彷彿鄰家小妹,又彷彿久違好友。與她在一起總是笑聲不斷,喝酒、劃拳、寫詩,看著她笑靨如花,自己也能少生幾縷愁思。
第十九回襲人說她曾服侍史大姑娘幾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史湘雲曾在賈府長住一段時間,後來又搬出去了。湘雲和賈母是有親戚關系的,搬進賈府也很正常,那後來又為何搬走了?其實史湘雲的來到和離去時賈府兩大勢力爭奪權力導致的。賈府有兩大勢力:王家、賈家。王夫人、鳳姐、薛寶釵等人是第一股勢力,賈母、寶玉、林黛玉、史湘雲是另一股勢力。從前七十回看賈母的勢力較大,賈母為了進一步擴大勢力,希望寶玉的配偶為自己陣營的人。一開始,她選中了史湘雲,這就是湘雲來到的原因。然而湘雲最終還是被舍棄了,原因有:第一,湘雲不符合封建時代的淑女標准,湘雲生性豪爽,大說大笑,喝酒劃拳,和淑女形象實在相差太遠。湘雲有輕微的口吃(咬字不清),把「二哥哥」喊成「愛哥哥」,這對封建家長或許很難忍受。第二,湘雲的智商、手段不如薛、林二人。一開始賈母將湘雲安排在黛玉房中,本意是希望兩人搞好關系,然而事與願違,湘雲並沒有和林黛玉關系很好,至少在寶玉的關系方面,二人是有矛盾,並且或多或少的從兩人的對話中體現出。並且湘雲與寶釵關系極好,賈母也只好無奈地接受了這一現實,從而選擇林黛玉。再說手段,薛寶釵處事圓滑世故,林黛玉寄人籬下,隱忍不言,只有湘雲有話直說,也因此得罪了黛玉。
這樣也好,以她的能力管理好全家上下,周旋於兩大勢力間也太過勉強,後來她嫁給了衛若蘭(見脂評本),也有過一段快樂的時光。然而衛若蘭英年早逝,她立志守寡,她的判詞中的曲子名叫樂中悲,的確如此。

⑺ 紅樓夢讀後感3000字,不要復制啊!!!

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而作為一個女孩子,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著憂傷、凄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裡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里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著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像,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紅樓夢讀後感 :看紅樓,含笑的悲劇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體現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並不多見。

我不得不感謝續者高鄂,盡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於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或許兩個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該相遇,因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會將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凈,最終,紅玫瑰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著的白米飯。所以,就讓浪漫在最美的時候畫上句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許你會說,黛玉死的很悲慘,一點也不浪漫,關於這點,我是不贊成高鄂的續書的,也許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她牽掛著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聖的,然而高鄂沒有這樣寫,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情場失意的一般女子。

盡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他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著回憶離開他,是一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痴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說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並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一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麼說,寂寞的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個問題。

如果賈府不倒台,至少寶釵還有容身之地,至少沒了丈夫還有富貴,但是不是這樣呢?最終賈府淪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地步,那寶二奶奶的頭銜之於寶釵還有何等意義呢?沒有幸福的生活,沒有丈夫的關愛,寂寞的獨自生,獨自死,難道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我一直疑心寶玉並不是因為黛玉而離開賈府的,否則他不會娶寶釵。他最終的出世是因為他的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終於明白他的斗爭,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是依附著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麼思想啊,斗爭啊,統統沒了,他不得不離家出走,也許是為了避禍。

可以試想一下,你能想像黛玉洗手下廚做羹湯的場景嗎?穿著破衣爛裙,甚至是要依靠襲人的救濟,然後她當然無法再刻薄人,說閑話,只能獨自垂淚,不關愛情,而是生活。當生活給寶黛的愛情畫上巨大的問號時,黛玉能一如既往的愛著寶玉嗎?我想不會,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龍王廟的。然後寶玉最終受不了家庭的壓力,還是一走了之,這是很有可能的,他沒有照顧好寶釵,負擔不起生活,同樣對於黛玉,他也不過如此。

另一種可能,萬一賈府能重整旗鼓,蘭桂齊芳,黛玉和寶玉依舊過著他們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後,寶玉也許會突然發現黛玉皺紋滿面,然後會發現身邊的襲人竟如同當年的趙姨娘,然後愛情就在歲月中流逝,然後寶玉會回憶那個珠圓玉潤的寶姐姐。

其實愛情就是很短暫的,至少這橫刀截斷的愛情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傑克之於羅絲,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憶,卻不是唯一。

紅樓夢讀後感 :反彈琵琶晴雯篇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惹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曹雪芹先生對晴雯的態度可以由這首詞看出來,曹雪芹先生認為她是霽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難得,光明磊落,她會壽夭是因為周圍環境的黑暗,可見曹雪芹對她的基本態度還是肯定的。

但是我卻要反過來說一說,因為曹雪芹先生寫這部書時,常是照著本來的面貌還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這個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寫作中仍是寫出了她眾多的毛病,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書里為了表揚這個擁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會把她描寫成一個先進的戰士,其實呢?她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有思想嗎?錯,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寶玉一樣,一方面,她認識到這種看似舒適的生活其實就有著對她們這樣人的壓迫,但另一方面,她卻是離不開這種生活的,她只能依附於這種生活,離開這種生活回到貧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剛開的劍蘭送入豬窩一樣,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奴才呢?當然不全是。雖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沒有父母被賣入賈府的,但是她卻被老太太收在身邊,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哥哥也介紹進府,後來跟了寶玉,也是房裡數一數二的大丫頭,在賈府的金字塔結構中,這種大丫頭其實就是僅次於主子的二主子。什麼是奴才呢? 在大觀園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媽子,即使就在一個怡紅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頭是聽她們差遣的。這種大丫頭有時權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頭,如果說主人欺負奴才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無奈的話,那奴才之間互相比大小,互相爭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處罰偷東西的小丫頭墜兒時,先掐先打還拿簪子戳,最後就一句話把她趕出去,還讓別人無可辯駁,這中間,小丫頭有錯,但是晴雯也確實是有倚勢壓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態度,也很有鳳姐遺風。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愛寶玉呢?我個人意見,她是愛的。請看,她總是與襲人拌嘴,雖然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慣襲人,但是其中就沒有一點嫉妒嗎?襲人說了句「我們」,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諷刺。她還諷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兩件太太給的衣服就喜笑顏開,但是後幾回,她卻搶著送東西說也要去「顯個好」,寶玉給麝月梳頭時,她躲 在門口偷聽,她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注意這寶玉,注意著和寶玉接近的丫頭,例如小紅和寶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斷。她曾笑著說「沒什麼我不知道的」就是因為她時時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頭的奴才,她不願卑微的愛一個人,她總想要和寶玉站的平等一點,她不能象襲人那樣謙卑的愛一個人,她有她的特點,有點象野蠻女友,漂亮卻不溫柔,襲人曾笑寶玉「每天不挨她兩句硬話襯你,是再也過不去的」,可見,晴雯這種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手段還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麼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強,她能知道反抗什麼嗎?她茫然的斗爭著,其實都不知道斗爭什麼,她期望得到的是什麼呢?平等?怎樣的平等?她一個從小生活在富貴鄉中的女孩,也算是嬌生慣養的了,她離開這個富貴錦綉地,她能做什麼?她的苦惱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該怨什麼該爭取什麼,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無法和寶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卻想能那樣,她的最高目標,也不過就是可以成為小姐與寶玉談個平等的戀愛。她的悲劇就是因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遠無法和襲人一樣隨遇而安,於是總是痛苦著。

第五,晴雯的人際關系,晴雯為什麼會落得那個下場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極度失敗的人際關系,她不能得到上級的垂親,這很正常,即使現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歡這種倔強人的;她也沒法得到下級的好感,她喜歡仗勢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佔先,所以一但事發,一群人就將她告倒,最後落個被掃地出門的下場。這點在我看來真的不如襲人,襲人遠比她有交際的手段。

淺談幾句,覺得還是辭不能達意啊。

⑻ 紅樓夢的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800字(篇1)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開了《紅樓夢》,於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後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呢?從那以後,黛玉姐姐的影子就盪漾在我心裡,來來回回,隱約中似乎聽到她嬌弱的喘息,腦海里是她傷感的容顏,帶著一分憔悴卻萬分迷人。她落淚,因為只有放縱的哭過後才會更舒展,笑容才會更加綻放。閉上眼彷彿看見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閃爍著點點淚光,讓人沉迷其中,為之動情,不能自拔。
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狹窄」,可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在這背後,只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總覺得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太少,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卻體會不到。在她某個抑鬱的瞬間,心情像是走丟的小孩沒了方寸,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狠狠的、凶凶的,卻是無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為太難受,於是她只有用詩來發泄內心醞釀已久積壓不了的情感。
詩,是她美麗的靈魂,是她精神的寄託。每當讀到她的詩,總有振人肺腑的感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尖銳鋒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讀者的心裡,讓人有至窒息的幻覺,無形之中像是有誰掐住了自己的喉嚨,掙脫不了的傷感,只能不情願地放下書,讓自己慢慢地清醒過來。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後像是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般的陣痛。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痴情,她一生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然後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她的故事結束了,但是給我留下了萬千思念,合上書想要把這份內心的塵埃封住,但一閉上眼,那段應該被禁錮的傷感像塵埃一樣在空中飛揚、旋轉、舞動。
紅樓夢讀後感800字(篇2)
《紅樓夢》,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戲,《紅樓夢》所呈現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這是一個不朽的人生悲劇。
我從去年開始,就一直琢磨著《紅樓夢》,雖然幾個月就把它給看完了,但我還有許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紅樓夢》主要以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述了賈家榮、寧國府之間,表現在婚姻、建築、文化、財產等各方面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其中最讓我羨慕的則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階層的人物形象。比如: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史湘雲,就連作者寥寥幾筆勾勒的晴雯、紫鵑、雪雁等丫鬟,都成為了我國文學畫廊中的著名藝術典型。
《紅樓夢》所講述的,是一個令人稱羨的大家庭,原本榮華富貴,後來因家庭成員獲罪以致被抄家,逐漸走向沒落,終於繁華成空的大悲劇。
因此,將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作為主力呈現,也適度傳出了《紅樓夢》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寶玉的悲劇,肇始於封建社會中,婚姻大事向來由父母決定,子女本身並沒有資格決定。賈寶玉的父親命他娶薛寶釵,他就非娶不可,盡管實際上他心裡喜歡林黛玉。婚姻大事他無法自主,最終導致了林黛玉、賈寶玉和薛寶釵三個人的悲劇。
當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斷痴情 薛寶釵出閨成大禮》和《苦絳珠魂悲傷離恨天 病神瑛淚灑相思地》時,聽著悲傷的音樂。我實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淚來,那不爭氣的眼淚始終還是把那頁給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為結局會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與公主生活只是童話故事而已,然而,這么悲慘的結局我卻怎麼也想不到。
當黛玉聽完傻大姐的話後,就直吐鮮血。不住地流淚。因為她接受不了這個事實,黛玉她恨寶玉,恨他為什麼不理解自己。她把寶玉送給她的那絹子往火上一撂,頓時化為灰燼。熬了一天,黛玉已經奄奄一息。突然,她高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狠心兩個字還沒來得及說,只見黛玉兩眼一翻,一縷芳魂就這樣隨風而逝。
黛玉死的時候,正是寶玉娶寶釵的同一個時辰。只因瀟湘館離新房很遠,聽不到瀟湘館這邊悲慟的哭聲。
這真的是個不朽的悲劇啊!
我為黛玉和寶玉感到悲哀,寶玉最後竟然出家當了和尚,因為他知道林妹妹是為自己而死的。便在靈柩前放聲大哭。
一個風光顯赫的大家族,就這么沒落了!不知看過《紅樓夢》的朋友們,是否都和我一樣,為他們感到悲哀、痛心?
紅樓夢讀後感800字(篇3)
一襲道袍,飄飄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潔而不沾染一死凡塵,她就像那年盛開在她庵外的紅梅,美麗而孤傲,妙玉的美麗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卻是命運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雙亡之後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卻被誤投於深海之中,賈府的放盪風氣與藏圬納垢,讓她不得不因為保護自己而對別人冷目三分,甚而讓別人覺得她「可厭」!無非就是因為她的無權無勢與身份低微。
也許如果沒有讓她遇到玉賈寶,也許她沒有愛上他,甚而為他走火入魔,也許她便會擁有一個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輩子面對清燈古佛,獨自老去,她也不會覺得有一絲一毫的空虛,但她見到了他,這個第一個待她平等之人,第一個值得她為之傾心之人,第一個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別之人。
從受到寶玉稱贊時的故作正經到一時真情流露時的面紅耳赤,她難道真的是一個心如死灰的道姑嗎?不,她也是一個普通的十八歲的少女,僅僅是被封建禮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氣愛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卻沒有勇氣去沖破那層束縛,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己不循規蹈矩地做尼姑,她便會與寶玉見面機會也沒有,憑借了賈府的勢力,豈能容忍此等傷風敗俗的事情出現!她只能小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緒,戴上副不可侵犯的聖潔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過餘生?
雖然紅樓夢中有暗示,妙玉會這里獲得幸福,但我覺得高鄂的續書不無道理,在續書中,妙玉被強盜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慘,但我覺得,讓她在賈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輩子是更殘忍之事,也許此後的她有了一些轉機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給寶玉的帖子中寫到:「檻外人妙玉遙祝芳辰」,檻外人」三個字大有深意,妙玉無疑是聰慧的,她用三個字向寶玉表明心跡,體現她不願讓自己涉足於這紛擾的塵世間,保護自己也保護自己所愛之人,人人都說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是千古悲歌,從來沒有人注意到妙玉對賈寶玉苦苦思戀,黛玉無疑是幸福的,她畢竟還有一段美好的憧憬與愛情,但妙玉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局。
紅樓夢讀後感800字(篇4)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曲紅樓蘊含人間悲歡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淚。
曾經,我一直認為那富麗堂皇的大觀園是溫柔的女兒鄉,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地方。而現在重讀紅樓夢的我知道自己錯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紅燈綠酒生活下,竟掩蓋了世界如此骯臟的一面。小說的內容很多,但令我最動容的賈寶玉和林黛玉那愛情悲劇。
或許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雞腸,是有些嬌柔做作。但我們仍從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溫柔與多才。我也並不否認薛寶釵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書的亮點。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會的塑造品,沒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從長輩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賈寶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卻給我另一番體會。
「花飛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也許有人會說花謝是自然規律,又那樣假惺惺的葬花呢?你們不懂,黛玉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嘆自己會不會這些花一樣,等到花期一過,也會像花兒一樣孤零零的落下,沒人問?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經暗示了最後她悲慘的結局。
當所有人都沉浸在與親人團聚時的喜悅中,只有黛玉在哪獨自一人傷心。沒人會懂她,自從她踏進賈府的那一刻,她必須小心謹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說錯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就會惹來人的嘲笑。寄人籬下久了,使她變成了在一些人看來小肚雞腸的樣子。
當賈府一片喜氣洋洋時,所有人都在為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事做准備的時候。瀟湘竹院卻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蒼白的黛玉等著賈寶玉的到來,沒想到等待的卻是心上人要成親的消息。哭,恨已經無濟於事了,黛玉帶著無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認為這本書無非只是寫了一個三角戀愛的糾葛,但《紅樓夢》也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不知反抗的觀念。·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殺。。。。。。都證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我們要有反抗精神。如果當時薛寶釵不答應嫁給賈寶玉,那故事的結局就不會這樣了。所以我們在現代這個社會,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後再後悔!

⑼ 紅樓夢的作者及讀後感

我很喜歡《紅樓夢》,當我第一次翻開它時,我就愛不釋手了。這本書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可還是看不膩,就像天天看這本書。如今我已經看了3遍了!
《紅樓夢》裡面有很多我喜歡的人物,比如賈寶玉、襲人、寶釵......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裡面的林黛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作者寫出了林黛玉的特點和與眾不同,讓我覺得林黛玉很優秀。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釵之首,四大家族賈家第四代賈敏與揚州巡鹽御史林如海之女,寶玉的姑表妹,賈母的親外孫女。幼年喪母,體弱多病,紅顏薄命、身世可憐。
黛玉聰慧無比、琴棋詩畫樣樣俱佳,尤其詩作更是大觀園群芳之冠。
在《黛玉葬花祭花魂》這篇文章里,更突出了林黛玉多疑與敏感,多疑表現在黛玉在敲怡紅院的門時,晴雯沒有開門,黛玉又聽見寶釵和寶玉在裡面說說笑笑,不禁流下了眼淚。敏感表現在當第二天,寶玉來找黛玉,黛玉哭個不停。
黛玉用詩詞來宣洩自已的離情別緒。她所寫的多是些哀傷的詩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敗。比如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湘雲和黛玉在月夜作詩,湘雲作了上句:「寒塘渡鶴影。」黛玉對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現了黛玉離別時的情緒。
曹雪芹對每個人物的形象刻畫的都不一樣,而且還清清楚楚的、對比鮮明,尤其是林黛玉豐滿的人物形象,讓我很喜歡林黛玉這個人,恨不得鑽進書里好好看看林黛玉這個似天女下凡的人!

⑽ 本人需要 《紅樓夢》的讀後感一篇

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有著深厚的社會內容。《紅樓夢》不是孤立地描寫愛情婚姻事件,而是在這中心事件的周圍配置了一系列貴族、平民以及奴隸出身的女子的悲劇,展示了極其廣闊的封建社會的典型生活環境。作者是從多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的矛盾斗爭里,從無比地錯綜著的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充分地描寫這個中心事件的。小說第58回以後,就較少描寫愛情了,轉而大量地描寫環境。著重表現了四個問題:①奴隸與主子的對抗性矛盾;②家族的內部矛盾;③家族後繼無人的危機;④經濟上入不敷出的危機。經濟危機是前三個矛盾的重要背景。

在中國小說史上從來沒有一部作品像《紅樓夢》這樣對一個貴族家庭的經濟狀況進行了如此全面、精細而真實的描寫,這些描寫不僅構成情節的重要背景,而且深深楔入作品人物的意識,影響和左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為整個情節發展的動力之一。賈家經濟來源主要是地租,官俸和爵祿的數額很小,元春的賞賜也有限,賈家主要指望黑山村這樣的庄園的地租。但賈家的超經濟的榨取已經嚴重破壞了生產力,這些貴族庄園本已凋敝,又加旱澇災害侵襲,寧國府八九個莊子,一年中便旱澇了兩處,黑山村收成較好,但也只有預計的一半。收入日漸枯竭,可是賈家卻不能將就省儉,他們不能不維持貴族應有的體面。王熙鳳主張裁減侍候小姐的丫鬟,王夫人認為如今小姐已沒有了往日的排場,再要裁減就太不像樣了。探春模仿賴大家的花園的經營方式,想在大觀園的花花草草上掙點銀子,薛寶釵便立即提醒她不可見利忘義,失了貴族體統。這是一幅典型的封建末世貴族地主經濟的圖景:貴族榨乾庄戶農民的血汗,還是滿足不了自己的揮霍浪費。到了後來,賈家中秋宴席上的米飯都要按人頭定量;為了應付賈母八十壽辰,不得不變賣家用器皿;賈赦還不起暴發戶孫紹祖的五千銀子,竟將女兒迎春嫁他抵債;王熙鳳的葯方中須用二兩人參,榮國府居然就拿不出來。經濟的惡化,加深和激化了賈家內外各種矛盾,造成締結「金玉良姻」的客觀情勢。

作者環繞著賈寶玉描寫了以晴雯為代表的女奴們,為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和爭取人一樣的生活而進行的悲劇性的抗爭。這是賈府中的對抗性矛盾。晴雯和賈府中的所有丫鬟一樣有著自己的悲苦的身世,但是她和諂媚主子的襲人,鑽營攀附的小紅迥然不同,她寧願冒著殺身危險觸怒主子,也不肯低聲下氣承認自己是可以任人糟踐的奴才。她敢於頂撞擺主子嘴臉的賈寶玉,隨時抨擊那些表現奴性的丫鬟,一貫地尖銳地和媚主求榮的襲人對峙。到她被趕出大觀園即將告別人世的時候,她懷著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極度悲忿地抗議人世的冷酷、黑暗和不平。晴雯這樣的丫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她形神都像林黛玉,與賈寶玉建立了超越主奴關系的純真感情。她還有一群絕少奴性的夥伴。鴛鴦一向沉靜溫柔,當她反抗賈赦時卻爆發出雷鳴閃電般的力量,她拒絕做賈赦的小老婆,而且拒絕做任何人的小老婆,她蔑視那個社會作為一個丫鬟所能得到的最高地位,表現著誓不承認自己是奴才的平等要求。司棋與她表弟偷偷戀愛,這個戀愛被主子發現後,她竟毫無畏懼和羞慚,她是一個人,也要求得到做一個人的權利。芳官和她的「小戲子」姐妹們,從蘇州被賣到了賈家,但她們內心沒有一天接受奴才地位,沒有一天過服貼謙卑的生活,她們隨心所欲,鬧出一個又一個的亂子。晴雯和這些沒有奴性的丫鬟,與賈寶玉、林黛玉一道,實際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反抗力量,沖擊著已經腐朽了的賈氏家族。

賈氏家族的內部矛盾也在加速著自身的衰亡。為了權力和金錢,這個鍾鳴鼎食的詩禮之家內部,房族、嫡庶、妯娌、婆媳,乃至父子、夫婦、兄弟之間展開了公開的和隱蔽的、正面的和迂迴的斗爭,這種斗爭有時竟達到你死我活的白熱化程度。王熙鳳正處在家族權力斗爭的中心,她風流俊俏、口齒伶俐,憑著娘家顯赫的地位和賈母特別的恩寵,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和擴張勢力;她揚言自己從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為了一己之利殘害人命亦毫無忌憚。她作威作福,積怨漸多。趙姨娘想要為兒子賈環爭奪繼承權,不惜使用魘魔法對付她和賈寶玉。寧國府的尤氏則伺機奚落她,拉攏她的親信和仇敵。邢夫人對兒媳王熙鳳極為不滿,她在「綉春囊」上大做文章,實際上是想打擊王熙鳳。此外,賈府的仆婦丫鬟早已不能忍受王熙鳳的刻薄貪吝,罵她是「巡海夜叉」,用合法和非法的方式抵制她的統治。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弄得她心力交瘁,終於從權力的寶座上跌落下來。接替她的是三小姐賈探春,她志向遠大,才能出眾,無奈賈家大勢已去,她又是庶出,地位本不堅實,她的興利除弊的想法也得不到那些醉生夢死和愚鈍庸碌的老爺們的理解和支持,盡管有李紈和薛寶釵的襄理,她竭盡全力所進行的改革很快便遭到失敗。經歷了這樣一場事故的探春,痛心而清醒地感覺到這個赫赫揚揚的大家庭,再也沒有振興的希望了。

賈家越是接近滅亡,就越是不能容忍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就越迫切地需要成就賈寶玉和薛寶釵的「金玉良姻」。賈寶玉是賈家子孫中唯一有希望可以中興家業的繼承人,家長們要把他引上正路,就不能不摧毀他和林黛玉的愛情,就不能不聘娶維護封建主義的薛寶釵。陷於困境的賈家不僅渴望薛家金錢的支持,而且急需能乾的薛寶釵來治理家庭。賈家男性腐朽不堪,早已是「女性當家」。賈母處在賈家的最高權力地位上,她是家庭中輩分最高的長者,更重要的她是賈家的精神領袖。在她的面前,賈政連教訓兒子的權力也被剝奪了。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中,一個大家庭出現這種反常現象,便是衰朽的徵兆。封建社會里,「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賈氏家族的旺盛發達恰恰經歷了五世,這時,它的子孫雖多,卻都只知安富尊榮,盡情享樂,竟沒有一個運籌策劃的人。這個家全靠王熙鳳支撐著。王熙鳳下台,探春理家失敗,後繼者就只能是薛寶釵。王夫人請薛寶釵幫助探春理家,已經表現了對薛寶釵的急迫期望。「金玉良姻」體現著賈薛兩家的根本利益。封建勢力製造了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然而它所強制締結的「金玉良姻」也沒有如願以償。賈寶玉的逃遁使得這個婚姻成了千古遺憾。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反映了追求個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義思想與衰朽的封建主義的矛盾,它反映了那個時代最主要的社會問題,是對封建主義的血淚控訴。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處理的是社會問題,但他不可能知道是社會問題,他把《紅樓夢》悲劇看作是人生的悲劇。雖然,他從自己的生活經歷里敏銳地感受到那時代的窒息氣氛,深刻體驗到社會統治勢力的罪惡,但由於歷史的局限,他無法認識到製造悲劇的社會根源。這樣,他一方面真實地描繪了生活在現實社會關系中的賈寶玉和社會所造成的愛情婚姻悲劇,另一方面卻又把這一切最後歸結為人生的苦痛和無常。小說開頭描寫的神瑛侍者和絳珠仙子的神話、主宰人間風情月債的太虛幻境、似有若無的甄寶玉和來去無蹤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給《紅樓夢》悲劇蒙上一層感傷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曹雪芹的思想明顯含有新的民主主義因素,但也沒有能夠脫離封建主義思想體系。他通過《紅樓夢》形象體系所表達的思想,在當時歷史階段中是先進的。但他一面鼓吹人的「情」、「性」或「欲」,以反對統制文化思想的「理」,一面還是只能以儒家經典為依據,為孔孟之學作新的解說。他一面反對專制主義,一面還只能嚮往於古代仁君之政。曹雪芹的思想有著深刻的苦悶,他畢竟已經感受到了新時代因素的搏擊。他的孤獨是偉大的孤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131/17/99527_2426370.shtml

這兒很多啊

熱點內容
招搖小說在線聽書 發布:2025-07-20 12:22:17 瀏覽:576
小說閱讀匯總 發布:2025-07-20 12:13:43 瀏覽:980
言情小說庫逆天保鏢 發布:2025-07-20 12:08:43 瀏覽:939
遠古洪荒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7-20 12:07:05 瀏覽:116
古代言情女主叫柳月言的小說 發布:2025-07-20 12:03:54 瀏覽:466
聖床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20 12:02:49 瀏覽:893
好看的長篇隋唐小說 發布:2025-07-20 11:47:07 瀏覽:164
偷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20 11:41:24 瀏覽:410
好評全本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20 11:39:11 瀏覽:219
兵甲武經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20 11:38:35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