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古代的年份故事
⑴ 中國古代小說的歷史演變過程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⑵ 推薦幾本關於古代的小說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一、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擁劉反曹
1、 擁劉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
2、 擁劉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羅貫中繼承並將它熔鑄到了作品中,毛宗岡在修改時又加強了它;
3、 擁劉反曹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對暴政的意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統思想的反映。
二、劉備、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詐、殘忍、虛偽;雄才大略、遠見卓識;——這是一個復雜的形象,羅貫中即寫其短,也寫其長,又不影響他的傾向性。
2、 劉備: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時又有統治階級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虛偽一面。
三、戰爭描寫。
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
相似處:都是以弱對強、都用了火功、結局都是弱者勝。
不同的特點:斗爭雙方的特點不同、面臨的情況不同等,使之寫來絕不雷同。
學習內容
一、講史文學之源流
宋代說話技藝十分發達。說話的演出地點不限於勾欄瓦肆,一般村野寺廟也有演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藝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而尹常賣以說五代史見稱,二人都是講史好手。
說話人無論是否高手,都需要講稿。當時有專門編寫講稿的「書會」。書會中人既要編寫故事,就不能不具備較為深厚的文藝修養和廣博的歷史知識。說話人的稿本經過不斷潤色增刪,就有可能演變成為篇幅越來越長的小說。
宋代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錄說話四家:
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撲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其中第四家為「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戰爭之事。」說三國故事應屬於這一類。
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匯集了唐宋流傳的三國故事,特別是小說者所講「一朝一代故事」之講稿材料,是經過無數次增飾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話三國志》雖是元代產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說話人的手稿。
說話材料如何成為話本小說?大概說話人起初靠口耳相傳,不靠文本,但口耳相傳,容易忘記,故事越增飾,則內容越繁復,越不易記憶,唯有利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免講說時遺漏。文字記錄不斷整理,則篇幅越來越大。這里有兩個小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會較為簡單粗糙,後來的整理增訂本可能較為繁富復雜,但刪節本卻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鈔寫流傳出去,因為由不同的藝人或文人各自潤色演繹,同一故事稍後可能出現眾多不同的版本。這里舉一兩個例子說明。現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間(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一般簡稱《三國志平話》,原作者姓名已佚,學術界認為是元代講史藝人說話的底本。這個本子現藏日本東京內閣文庫,有一百三十八頁,每頁上下兩欄,左右兩頁合起來,上面為一圖,下面為文字。說話人拿著這個本子,看圖覽字,可以口沫橫飛,隨機敷衍。這不一定是說話人的初稿,卻是一個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較為簡單粗糙的特點。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題為《三國志故事》,上圖下文,三卷,不題撰人,也屬建安書坊刻本。雖然上、中卷首行題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學術界大多認為並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書商故弄玄虛,實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間之產物。因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後一頁或二頁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頁故事,但頁碼卻連接而無中斷,明顯是書商偷工減料,為欺騙顧客而做的手腳。刪節本通常都是為了減省成本而印製的。
魯迅稱宋之說話人多高手,而不聞有著作;現存講史平話多為元人作品(1982,127頁)。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備《三國演義》的主要情節,是其雛形。
總括這一小節內容:中國講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說書人尤其喜歡講史。北宋時已有霍三究以說三分著名。但三國故事的零星片段流傳甚早,於唐代已有記載。宋人致力增飾鋪張,因而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精彩。現存《全相平話三國志》是元人作品,應該是《三國志演義》的胚胎。
二、《三國演義》的作者、成書年代和版本
這一節「作者、版本和成書年代」提供的資料,其中涉及爭論的問題甚多,建議不要死記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長的專制帝王統治時代,很奇怪的是,中國小說和戲劇一直遭受正統文士的忽略和歧視,以致這類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現。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總是難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遺憾。我們這個課程選講的幾部巨著,其作者無一不有類似的情況。
《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說是羅貫中。有關其籍貫、生平事跡的記載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簡略。
關於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有四說: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東原(山東東平)人,四是廬陵人。數十年來,以前兩種說法為多,但迄無定論。今人劉知漸、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東原說。從現有資料看,以東原說較為可信。
—、太原說
明佚名《錄鬼簿續編》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二、杭州說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十五「委巷叢談」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經籍考·傳記」類雲:「《水滸傳》羅貫著。貫字本中,杭州人。」
三、東原(東平)說
明庸愚子(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雲:「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1983,240-265頁)從元代趙偕(字子永,慈溪人)《 趙寶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門人中找到羅本和高克柔二人,認為羅本即羅貫中。這涉及《水滸傳》的作者,《水滸傳》中唯一的好官是東平太守陳文昭,何以如此?原來慈溪縣令陳文昭向邑人趙寶峰執經請業,行弟子禮,寶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編《宋元學案》就將陳文昭也列為寶峰先生門人,於是不難解釋《水滸傳》唯一好官是陳文昭之謎。《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羅貫中分明是羅本,東平是其父母之邦。把這個好官說成是東平太守,王利器認為是「羅貫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關於羅貫中生平的新史料》(譚洛非編,1992,119-130頁)也從《 趙寶峰 先生集》和《宋元學案》找尋資料,認為羅貫中原來名本,字彥直,東平人。元亡後投奔居於浙江慈溪的兄長羅拱字彥威,羅拱為宋宗室後裔趙寶峰的門人,所以羅本也師事趙寶峰。貫中恐是別號。
至於羅貫中的生平,有以為是南宋人。有以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為元未明初人這說法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動亂的經歷和作家的政治抱負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有實質的影響。以下引述周邨、馮其庸、章培恆、周楞伽等人的說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書元人所見羅貫中〈水滸傳〉和王實甫〈西廂記〉》(1985,76-82頁)一文,認為「羅貫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間人。」其說可約略參考前面「講史文學之源流」一節我們所引周邨的意見。
二、約生於 1295年前後(馮其庸、章培恆)
馮其庸《論羅貫中的時代》(1991,80-93頁),認為既然羅貫中與葛可久並提,葛是元人,羅當然也是元人。從《錄鬼簿續編》的記載推算,羅貫中大約生於元貞元年(1295年)前後,死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後,大約活了八十五歲。
章培恆《關於羅貫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頁)堅持以書中今地名來考證一本書的成書年代,並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時間,他認為《三國演義》約成書於1329年前後,其時羅貫中當在三十歲以上。
三、約生於1330年(魯迅、周楞伽)
魯迅《史略》(129頁)認為是「元明間人」(約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說札記》(1981,第四期,76-82頁)同意魯迅的說法,認為羅貫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結合各家意見,大致是這樣:羅貫中東平人,原名羅本,字彥直,別號貫中,又號湖海散人。大約為元末明初時人,曾入張士誠幕府,後來隱居浙江慈溪,從事創作,明初去世。著有雜劇三種,今存《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又著小說六種《三國演義》、《小秦王詞話》、《隋唐志話》、《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一般相信,《水滸傳》這部小說也包含了羅貫中的心血。
成書年代
《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主要有四說: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葉。無論如何,因為不能否定羅貫中為《三國演義》的編撰者,則寫作年代就無法跳出羅貫中生活的時代,成書年代必須結合羅貫中的生卒歲月來看。
一、宋以前說
周邨主張《三國演義》成書於宋或北宋以前,我們前面已引述他的說法(見本單元,第3頁)
二、元代中期說
袁世碩《明嘉靖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乃元人羅貫中原作》(1991,94-108頁)一文認為該書用三百三十多首詩來品評人物,收束情節,與宋元間的平話很近似。且引用時或言唐賢,或言宋賢,不言「元賢」,實是元人口吻;書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個別幾個筆誤外,幾乎全與元代行政區名稱相符。因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為元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的舊地名,因此將作注的時間斷在此年,再往後延伸十幾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書成於元中期,大約是十四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他並認為羅貫中生卒年約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視為羅貫中原作。
三、明初說
歐陽健《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3,280-295頁)一文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碩斷書中小注年代於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認為地名情況復雜。他認為羅貫中在明初開筆,第十二卷寫作不早於洪武三年(1370年),全書初稿完成於1371年以後。他還認為根據《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以齒序排名,羅本處於第八位烏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間,生年約在1315年至1318年之間,卒年估計在1385年1388年之間。開筆時羅本貫中約五十餘歲。
四、明中葉說
張國光《〈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中葉辨》(1983,266-279頁)一文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三國志平話》為基礎寫成,而元刊《三國志平話》為新安虞氏至治年間(1321-1323)所刊五種平話之一,篇幅僅有八萬字,文筆粗糙簡陋,《三國志通俗演義》篇幅為其十倍,手法成熟,從發展過程看,必遠遠產生於平話之後。張國光因此認為,「此書的撰成,既不會是元代,也難以肯定是明初,其時當在明中葉。為此書寫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計由於蔣大器寫序後無錢刻書,過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張國光是拋開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作者來立論的,這樣就不必顧慮成書年代是否與羅貫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結合羅貫中生平來看,以第二和第三兩種說法較為接近事實。如果第四種說法合理,則明中葉是開始流傳的時間。
版本
—、嘉靖本
現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各則題目唯七字。書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它是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羅的原著,但現在懷疑者不少。
二、志傳本
現存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刊刻的幾個版本,簡稱「萬曆諸本」。以劉龍田喬山堂刊本、余氏雙峰堂刊本較早。值得注意的是,內容與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較質朴。不少學者認為「志傳本」的祖本較嘉靖本早。
三、李評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評三國志」,系萬曆後、天啟間無錫人葉畫假李卓吾之名偽作評語刊行,故又稱「偽李評本」。將嘉靖本回目每兩則並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現存明建陽吳觀明刊本等幾種。清代毛宗崗據以刪削修訂為毛評本。
四、毛本(毛評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綸、毛宗崗父子假借金聖嘆名義評改「偽李評本」,全面修訂而成。魯迅說毛氏父子主要進行三項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餘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應該注意的是,李悔吾認為該書比以前的版本更強化封建正統思想,而在藝術加工方面則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這四個版本系統,總歸起來,實際只是三種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二是《三國志傳》系統,三是毛評本系統。至與「李評本」因為被毛宗崗修訂後已融入毛評本,跟毛評本應屬同一系統。目前書坊排印的本子,絕大多數是毛評本系統,不過在校勘時通常會參考嘉靖本的異文做些改動。
三、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
晉陳壽編撰《三國志》,劉宋時裴松之引書四百餘種為之注。我們知道魏晉六朝品評人物風氣盛行,品評人物總須根據具體事跡;後來《世說新語》更具載不少魏晉時期各種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評人物風氣流傳一段時間,影響所及,許多人對於當時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談說過程中,一方面興趣濃厚不減,而口耳相傳之間又增添講者的主觀意見和個人色彩,對於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畫遂有越來越精彩的現象。
例如說兩晉南北朝記敘、描寫、歌詠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文獻有三十多種。這是現存文獻而言,實際一定不止此數。
唐代論述三國的詩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則有約八十篇。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當時出現而遺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詩文外,元雜劇以三國故事入戲的有六十多本。這更值得注意,一是當時三國故事個別片段巳發展得很成熟,才能編為戲本,二是戲比詩文流傳更廣泛,影響更大,與小說發展變作互為因果。而宋以來流傳的說三分,此時成為平話小說《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更成為三國演義小說的基礎。
《三國演義》是長篇小說,但原來的故事卻是零星存在的。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終組織成長篇巨著,實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這過程可說是年深月久。由於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則《三國志》成書後就無須再編撰甚麼《三國演義》了。當然《三國演義》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國志》的,也有間接取自《三國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獻的史料,更多的則是後世已敷演充實的(俗語「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戲劇作品,已將三國故事貫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綜論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可以分為下述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陳壽《三國志》成書以前的記載,大部分是史料,包括歷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記錄和傳說。陳壽《三國志》錄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編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則遺留在文人筆下或民間。
第二個階段是《三國志》成書後初期,尤其是東晉、南北朝,因為去三國未遠,仍有大量文獻和民間傳說流行,但故事內容大約無可避免開始出現增添或轉變的情形。
第三個階段是唐,宋時代文人的歌詠和說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傳說走向理趣,後者則使零星故事組合成較長的單元。
第四個階段是元劇作品。元代許多劇作家都嘗試將三國故事敷寫成情節精彩的劇本。就以呂布和貂禪的故事為例,現存的劇本有無名氏《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鄭光祖《虎牢關三戰呂布》,武漢臣《虎牢關三戰呂布》(殘缺),於伯淵有《白間斬呂布》。另外元南戲有《貂蟬女》(殘缺)。見微知著,可以估計元劇作家對全部三國故事發揚光大之貢獻。
第五個階段是羅貫中的成書。「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確是的論,尤其是博採各種典籍包括史注、筆記、傳說、平話、劇本、詩文等,共冶一爐,成為巨著。這當中實際上匯集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血;在羅貫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節方面進行修改加工的無名作者,也同樣功不可沒。羅貫中可以說是後期一個集大成者。
四、《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坊間流行的《三國演義》毛評本在書前有一篇《讀〈三國志〉法》。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賞《三國演義》的文章,包括內容和文學技巧的剖析。當中不是每一個觀點都正確,但卻是很有啟發性的,不可不讀。
主題思想
三國演義這部巨著大致上以陳壽《三國志》的歷史范圍為基礎,從文學角度再現了漢末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八九十年間的演變過程。因為歷史大事不便隨意纂改,但其中細節卻可盡情發揮,作者在編寫時可以融入個人的主觀成分,成為思想性較明顯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處處尊劉貶曹,與陳壽《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有別,歷來視此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揚劉抑曹是《三國演義》的主調,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毛評本,說「強調正統」是該書主題,應該不會錯。而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念,也與作者所處元未明初的時代背景有些關系。
五、《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一、描寫戰爭: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結構藝術;四、語言特色。
描寫戰爭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並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
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關鍵在於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拉上了關系。《漫稿》舉了許多例子,建議翻閱原書。
第四點,著重寫人,不著重寫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塑造人物形象
由於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過去的評論家多受影響,不敢推翻其說,幾成定論。其實魯迅的看法是有偏頗的,《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並非永無錯誤,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無優點。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驕傲自用,不顧大局,屢屢如此。例如:要與馬超比試武功;謾罵孫權,拒不聯婚;恥與黃忠並列,不受五虎將印;四是輕視陸遜,因而招致失敗。
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但是,在處理長達九十七年的歷史事件中,由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分量安排明顯並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為《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至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些光輝事跡自然值得大書特書,但諸葛亮一死,形勢急轉直下,蜀漢開始面臨潰亡,時日無多,因而篇幅大為縮小。可見作者在結構方面,處理時間這一因素是有輕重之分的。
對魏、蜀、吳三國的描寫,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然而重點始終放在蜀、魏這邊,對吳國描寫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研究三國人物者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 魏 君臣方面。換句話說,作者在確定主次方面,也是頗用心思的。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1992,246-273頁)。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語言特色
《三國演義》是用淺白的文言寫成的,言簡意賅,語氣明快。這在封建時代一般稍能識字者,大約均可欣賞,有利於傳播。
《三國演義》一書,特別是毛評本,移用了古代文學家很多詩詞,與白話文比較,使用淺白文言文,更能夠使之與這些詩詞在語言風格上較為統一和諧。
《三國演義》一書創造了很多成語,引用或自造許多諺語,生動活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
六、《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之影響
《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是該書是歷史小說鼻祖,後世歷史小說不少以之為典範,模仿其體制結構;二是該書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戲劇家多從中取材改編為劇本;三是後世詩文作品取以為典故,或作為詠唱題材;四是《三國演義》語言精警,能豐富後世作家之用語。
⑶ 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歷程
1 入雲龍 公孫勝(出家)
2 玉臂匠 金大堅(御前聽用,後任職於內府御寶監)
3 紫髯伯 皇甫端(御前聽用,後任御馬監大使)
4 聖手書生 蕭讓(受職於蔡太師府)
5 鐵叫子 樂和(王都尉府中使令)
6 雲里金剛 宋萬(戰死於潤州)
7 沒面目 焦挺(戰死於潤州)
8 九尾龜 陶宗旺(戰死於潤州)
9 青面獸 楊志(患病,寄留丹徒,後病逝)
10 百勝將軍 韓滔(戰死於常州)
11 天目將軍 彭汜(戰死於常州)
12 白面郎君 鄭天壽(戰死於宣州)
13 操刀鬼 曹正(戰死於宣州)
14 活閃婆 王定六(戰死於宣州)
15 丑郡馬 宣贊(戰死於蘇州)
16 金眼彪 施恩(戰死於常熟)
17 獨火星 孔亮(戰死於崑山)
18 神醫 安道全(調御前聽用)
19 井木犴 郝思文(戰死於杭州)
20 金槍將 徐寧(傷於杭州,後死於秀州)
21 浪里白條 張順(戰死於杭州)
22 小霸王 周通(戰死於獨松關)
23 沒羽箭 張清(戰死於獨松關)
24 雙槍將 董平(戰死於獨松關)
25 花項虎 龔旺(戰死於德清)
26 插翅虎 雷橫(戰死於德清)
27 急先鋒 索超(戰死於杭州)
28 火眼猊 鄧飛(戰死於杭州)
29 赤發鬼 劉唐(戰死於杭州)
30 喪門神 鮑旭(戰死於杭州)
31 通臂猿 侯健(杭州之戰溺死於海中)
32 金毛犬 段景住(杭州之戰溺死於海中)
33 船伙兒 張橫(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4 沒遮攔 穆弘(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5 毛頭星 孔明(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6 旱地忽律 朱貴(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7 錦豹子 楊林(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痊癒)
38 白日鼠 白勝(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39 小遮攔 穆春(看視病人)
40 笑面虎 朱富(看視病人,後病逝於杭州)
41 立地太歲 阮小二(戰死於烏龍嶺)
42 玉幡竿 孟康(戰死於烏龍嶺)
43 兩頭蛇 解珍(戰死於烏龍嶺)
44 雙尾蠍 解寶(戰死於烏龍嶺)
45 矮腳虎 王英(戰死於睦州)
46 一丈青 扈三娘(戰死於睦州)
47 鐵笛仙 馬麟(戰死於烏龍嶺)
48 錦毛虎 燕順(戰死於烏龍嶺)
49 賽仁貴 郭盛(戰死於烏龍嶺)
50 小溫侯 呂方(戰死於烏龍嶺)
51 九紋龍 史進(戰死於昱嶺關)
52 拚命三郎 石秀(戰死於昱嶺關)
53 跳澗虎 陳達(戰死於昱嶺關)
54 打虎將 李忠(戰死於昱嶺關)
55 白花蛇 楊春(戰死於昱嶺關)
56 病大蟲 薛永(戰死於昱嶺關)
57 摩雲金 歐鵬(戰死於歙州)
58 菜園子 張青(戰死於歙州)
59 中箭虎 丁得孫(死於歙州)
60 聖水將軍 單廷(王玉)(戰死於歙州)
61 神火將軍 魏定國(戰死於歙州)
62 青眼虎 李雲(戰死於歙州)
63 石將軍 石勇(戰死於歙州)
64 霹靂火 秦明(戰死於青溪)
65 險道神 郁保四(戰死於青溪)
66 母夜叉 孫二娘(戰死於青溪)
67 出林龍 鄒淵(戰死於青溪)
68 摸著天 杜遷(戰死於青溪)
69 催命判官 李立(死於青溪)
70 金錢豹子 湯隆(死於青溪)
71 鐵臂膊 蔡福(死於青溪)
72 短命二郎 阮小五(死於青溪)
73 花和尚 魯智深(坐化於杭州)
74 行者 武松(出家並終老於杭州)
75 豹子頭 林沖(病逝於杭州)
76 病關索 楊雄(病逝於杭州)
77 鼓上蚤 時遷(病逝於杭州)
78 浪子 燕青(出走於杭州)
79 混江龍 李俊(詐病於蘇州,後出海,為暹羅國之主)
80 出洞蛟 童威(看視李俊,後隨李俊出海)
81 翻江蜃 童猛(看視李俊,後隨李俊出海)
82 神行太保 戴宗(終老於泰安州岳廟)
83 活閻王 阮小七(終老於石碣村)
84 小旋風 柴進(辭官務農)
85 撲天雕 李應(返鄉)
86 鬼臉兒 杜興(伴李應返鄉)
87 大刀 關勝(後病逝)
88 雙鞭 呼延灼(後抗金陣亡)
89 美髯公 朱仝(後立戰功)
90 鎮三山 黃信(仍任青州)
91 病尉遲 孫立(仍任登州)
92 小尉遲 孫新(隨兄回登州任用)
93 母大蟲 顧大嫂(隨夫回登州)
94 獨角龍 鄒潤(辭官返鄉)
95 一枝花 蔡慶(返鄉為民)
96 鐵面孔目 裴宣(返回飲馬川,受職求閑)
97 錦豹子 楊林(返回飲馬川,受職求閑)
98 神運算元 蔣敬(返鄉為民)
99 神機軍師 朱武(投公孫勝出家)
100 混世魔王 樊瑞(投公孫勝出家)
101 小遮攔 穆春(返鄉為民)
102 轟天雷 凌振(仍受火葯局御營任用)
103 玉麒麟 盧俊義(被毒斃於淮河)
104 呼保義 宋江(被毒斃於楚州)
105 黑旋風 李逵(被宋江下毒,死於潤州)
106 鐵扇子 宋清(患病在家,不詳)
107 智多星 吳用(自縊於宋江墓前)
108 小李廣 花榮(自縊於宋江墓前)
⑷ 小說里的古代年份之稱怎麼來的,是隨便編的嗎還是真實的,比如:庚慶年、慶歷年…
庚慶年和慶歷年都指年號,如「慶歷」便是宋仁宗當政時的年號,為公元1041年。
⑸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⑹ 求故事背景為古代那種小說
獵艷江湖
⑺ 有沒有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故事型小說,涉及多個年代的英雄的,文臣武將都要有。
《回到明朝當王爺》 《宋》 《大秦帝師》 《牧唐 》 《混在三國當軍閥》 《返宋行》 《大隋風雲》 《武唐攻略》 《呂漢》 《大明首輔》 《大宋神醫》 《龍淵大唐》 《靖難天下》 《帝國宰相》 《重生之我是曹操》 《大明正德秘史》 《漢武天下》 《愛恨千年在宋朝》 《國策》《九州煙雲》《篡唐》 《朔風飛揚》 《大唐太子李承乾》 《唐騎》 《文天祥》 《大漢皇叔》 《天劍》 《漢血風雲》 《三國之布衣天下》 《混沌聖典》 《平凡小子闖三國》 《三國之重溫江山》 《戰斧》 《大將之死》
⑻ 關於小說的歷史
小說的由來
據《莊子·外物篇》載:「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小說修飾一番用來求得高名和美譽。」小說的名字,最早是從這句話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可是那時「小說」一詞的含義與現在的所謂小說並不相同。那時,小說是指爭辯中的詞語,是與「大達」相對稱的。大達,是指學說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說,是指卑微瑣屑的言談,與大達不能相提並論,屬於貶義詞。
到了漢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漢書·藝文志》里,把小說列為獨立的一家,並說:「小說者,街頭巷語也」。同時列出許多他認為是小說的作品,這才與現在所說的小說相近了。漢代的小說作品,正如東漢人桓譚在《新語》中指出的那樣,大都是「殘叢小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作品中有些擺脫了「殘叢小語」的形式,象志怪小說、老人小說一類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劃和情節、虛構與想像,結構趨於完整。從此,作為一種重要的體裁,開始獨立於文學之林了,不過它仍未最後擺脫依附於歷史著作的狀況。
小說到唐代叫做「傳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時的小說題材廣泛、多樣,篇幅加長,故事完整,情節委婉曲折,刻畫人物性格細致鮮明。從這時起,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小說,藝術上可算基本成熟。從宋元話本開始,我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繁榮時期,明清小說如同「唐詩」、「宋詞」、 「元曲」一樣取得輝煌的成就,出現了相當數量在國內外具有很大影響的作品。http://www.hainannet.com/ChineseCulture/ShiCiXiaoShuo/XiaoShuo.htm我國古代小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選入高中第五冊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一文,以高屋建瓴之勢從宏觀角度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作了回顧與概括, 敘述簡明扼要,論斷准確精當。在這樣有限的篇幅里,是難以對小說發展史及其規律性的 方方面面作出詳盡周嚴 的論述的。本文擬就中國古代小說概念演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作些說明,或許有助於對吳 組緗先生這篇文章的理解。 一、「相去天淵」的古今小說概念 在我國,「小說」是已有兩千多年之久的古老名稱了。
今天我們說起小說,毫無疑問是指一種文體,它是用散文的形式來表現敘事性的內容、以人物塑造為中心,通過虛構的故事 情節、具體的生活場景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思想情緒的文學樣式。可是在古代卻不是這樣。 「小說」一開始不僅不 具備文體意義,而且是一個鄙稱,不同歷史時期,它的內涵是很不一樣的,它經歷了相當 長的發展、演變過程才獲得了今天這樣的概念。 追溯起來,「小說」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的《莊子·外物篇 》。莊子是個對中國文化大有影響的人物,正是這個言盡天下大道的莊子在論述自己哲學 追求的至境———自然之道時,第一次提出了「小說」一詞: 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縣」古「懸」字,高也。「令」,美也。莊子認為修 魴記潮〉難月 以求取崇高聲望 和美好的名譽,是不可能達到至境的。為了說透這個道理,他舉了任公子釣魚的事例。任 公子這個人與眾不同,他手拿大魚鉤,把用五十頭犍牛作成的魚餌投入東海後,便蹲在浙 江會稽山上穩穩當當地 釣開了魚。一天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沒有一條魚上鉤,他依然從容自若 。突然有一天,一條大魚游過來吞食了魚餌,大魚的翻滾騰躍攪得海水動盪,白浪沖天, 嚇壞了方圓千里的人們,任公子終於釣到了這條大魚,周圍的人都飽餐了美味的魚肉。庄 子由此生出感慨:那些 手拿小竿細繩,直奔小河溝渠,守著些鯰魚鯽魚的人,怎麼可能釣到大魚呢?任公子從容 灑脫,毫不著意,反而釣到了大魚,看來凡事只有任其自然才能獲得成功,這是莊子最終 想說明的道理.
莊子在上述引文中所說的「小說」只是與「大達」相對的小道,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然 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①莊子把「小說」與 「大達」並舉,顯然是貶「小說」、揚「大達」的。他是把儒、墨等諸子各家視為無關道 術的瑣碎言談的,認為 它們是「小說」非「大達」。盡管這里提出「小說」概念與現代意義的小說相差甚遠,然 而它卻是中國古代「小說」一詞的最早出處。「小說」因了莊子的鄙薄,不僅得以與「大 達」並存,而且以此起步,不斷演化、發展,直至成為與古代大相徑庭的現代所謂文學體 裁的小說。 清代劉廷璣說:「蓋小說之名雖同,而古今之別,則相去天淵,」②是很有道理的。 二、從文體意義上評價「小說」的桓譚 在「小說」概念的發展、演化過程中,東漢初年的桓譚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桓譚精通天 文、喜好音律,是兩漢之際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新論》,涉及政治、哲學、文藝等諸 多領域,內容豐富,可惜書已散佚,今僅存後人輯本。在此書中,他對小說作了如下論述 :若其小說家,合叢殘 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③ 這段文字轉引自《文遜,它之所以引人注意在於,桓譚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對「小說」作出 了自己的判斷與評價,從內容方面講,他認為「小說」不同於經籍之作,它是聯綴一些零 碎、瑣細的語言而成的雜記。引文中的「短書」就是指這類雜記。漢代凡是官方的書籍如 經、律等,均要用二尺 四寸規格的竹簡書寫,官書以外的書籍像此類雜記等則要用短於這一規格的竹簡書寫,故 稱之為「短書」。從形式方面講,「小說」採取了「譬論」的表現手法,這已有點形象化 的味道了。從功能方面講,它為人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與教益,有助於治身理家。將 以上幾點綜合起來看就 會發現,桓譚開始賦予「小說」以文體意義,這跟我們今天的理解已逐漸接近了,正像魯 迅先生所說的:「始若與後之小說近似」。④ 桓譚使內涵還比較雜亂的「小說」,首次具備了文體上的意義,以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 人們對小說的認識都未能超越他。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充分肯定這個對古小說作了 比較像樣評論的先行者。 三、「小說家」之名出現於漢代 「小說家」的名稱正式出現於漢代。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其所著《漢書》中特意編 寫了《藝文志》一篇,專論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並記載了自古以來至當時尚存的書籍目 錄。所謂「藝文志」,「藝」指詩、書、易、春秋、禮、兵等六藝,「文」指文學百家, 故「藝文志」是指包括 六藝百家的所有圖書。「藝文志」堪稱班固的一大創造,它不僅是我國目錄學史上第一部 史志目錄,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此後歷代相繼仿效,或名之《藝文志》,或名 之為《經籍志》,它們為後人考察各個時代書籍的流變、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 料,難怪有人說:「不 通漢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
在《藝文志》中,班固將當時的圖書分為幾類,其中有諸子一類。他又將諸子分為九流十 家,諸如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在十家末尾列有小說一家。班固還開列了小說家 的書籍十五種,自雲共1380篇(實為1390篇),可惜這些書已散佚,只能從殘存 的遺文及班固的注中, 約略窺知它們的概貌。這些小說家的書,既有記史實的,也有談神怪的;既有闡發哲理的 ,也有記載風俗的,內容駁雜,無所不包,而且大多跟文學無關。
從班固將小說家排在十 家之末來看,他是看不起小說的,他甚至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把小說 排斥在可觀者之外。不 過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次出現小說家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正式標名為小 說的作品。在具有權威性的官方正史中明確把「小說」列為一家並與儒家、道家等相提並 論,還指出其來源於民間,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說到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不能不提提西漢劉向、劉歆父子以及他們編著的《 七略》,因為「《漢志》者,班固榷七略》,『刪其要』而成者也」。⑥劉向是漢高祖劉 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據《漢書·楚元王傳》載,他「為人簡易無威儀,廉靖樂道 ,不交接世俗,專積思 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劉向很有才學,善寫文章。他曾任過大夫 、給事中、光祿大夫等官職,議論時政得失切實直率。由他創始由他兒子最後完成的《七 略》,堪稱我國第一部系統的目錄著作。班固很推崇劉氏父子的學問、為人,稱劉向「博 物洽聞,通達古今」, 是孔子之後一個有補於世的難得人才。班固也很欣賞《七略》的分類編目理論和方法,他 在記載西漢一代典籍時,便是以此書為藍本,進行增刪、創新而編成《漢書·藝文志》的 。可惜《七略》早已佚失,劉氏父子當年校定經傳諸子詩賦的詳情及原書的風貌,我們已 無從知道了。不過,追 本溯源的話,我們說「小說家」的名稱最早就源於這里,是否更為恰當呢? 四、小說與史傳的不解之緣 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影響之大,恐怕是世界各國小說發展史上都少見的現象。梁 啟超曾說過:「中國古代,史外無學,舉凡人類智識之記錄,無不叢納之於史」,⑦事實 確實如此。史傳文學的輝煌成就和它在文化殿堂中的崇高地位,使中國古代小說從一開始 就竭力向它靠攏。東漢 的班固是促使它們結下不解之緣的關鍵人物。 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小說出自稗官的論斷。他說: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在中國「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帝王靡不同之」( 同上)。史官是專門記載國家朝政、帝王言行等大事的。稗官則是一種小官,他們專門搜 集史官所不屑取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記載一些不本經傳,不登大雅之堂的里巷風俗。 傳聞雜說以供統治者觀 民風,故《漢書》顏師古注引如淳雲:「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作為歷史學家,班固是從史學家的角度解釋小說的緣起和價值的,他也是以史學家的眼光 和標准衡量、界定小說的。他批評某些小說家的小說「迂誕依託」,其實「迂誕依託」不 過是一些小說所具有的神怪內容和初步形象化的表現,只是不合歷史的「實錄」要求罷了。正是班固在小說的概 念里深深埋下了史的特質,把小說與史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里, 文人們對小說的看法一直跟班固差不多。比如魏晉南北朝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 雕龍·階隱》中雲:「然文辭之有諧隱,譬九流之有小說。蓋稗官所采,以廣視聽」。唐 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己 說:「是知偏記小說,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其所由來尚矣」。⑧直到清末,由紀 昀的總其成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持此論。這些都是班固「稗史」觀的繼續與延伸。 班固的論斷成了權威性的思想,影響深遠,從此開始了小說與史傳文學歷時彌久的難解之 緣。不過,在通俗文學 家那裡,對小說的認識倒是在不斷進步,那是另一個問題了,這里不作論述。 小說這一名稱的由來,是很久遠了。
據《莊子·外物篇》載:「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小說修飾一番用來求得高名和美譽。」小說的名字,是早是從這句話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年了。可是那時「小說」一詞的含義與現在的所謂小說並不相同。那時,小說是指爭辯中用的詞語,是與「大達」相對稱的。大達,是指學說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說,是指微細瑣屑的言語,與大達不能相提並論,屬於貶義詞。
到了漢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漢書·藝文志》里,把小說列為獨立的一家,並說:「小說家者流,街頭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同時列出許多他認為是小說的作品,這才與現在所說的小說相近了。漢代的小說作品,正如東漢人桓譚在《新論》中指出的那樣,大都是「殘叢小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作品擺脫了「殘叢小語」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劃和情節,結構趨於完整。從此,作為一種重要的體裁,獨立於文學之林了。
小說到唐代叫作「傳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時的小說與六朝的「筆記小說」相比,篇幅加長,故事完整,情節委婉曲折,刻畫人物性格細致鮮明。從這時起,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小說,藝術上基本成熟了。
看我拉不拉風?」
「哇~~噻!好拉風耶!」
「那種感覺,真是太……拉風了!」
「快看,前面那輛車好拉風呀!」
「一起去拉風?」
「今天你拉風了沒有?「
當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一嘴一個拉風的時候,你可知道,究竟拉風是什麼意思?
拉風當然不是天不刮風用手拉,也不是放屁的另一種說法。據「專家」考證,拉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上一個千年的最後一個十年中的第4個年頭,也就是公元1994年,在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國產零零漆(國產007)》的第一個鏡頭中,一個憂郁的風塵女輕啟朱唇,第一次把「拉風」這個詞帶給了我們:
「你以為你躲起來就找不到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你那憂郁的眼神,稀噓的胡喳子,神乎其技的刀法,還有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過,雖然你是這樣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規,不管怎麼樣,你要付清昨晚的過夜費呀,叫女人不用給錢嗎?」
對,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就是「拉風」的出處,一個討帳妓女的嘴裡!
然而,十年之後,時至今日,拉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口語化的詞,而且又被賦於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引申義。經過我們拉風網(www.lafeng.net)的總結,現在拉風作為不同的詞性時,有以下幾種意思:
1、形容詞
形容詞的「拉風」當然是用得最多的,有「酷、時尚、出色、前衛、性感……」等意思,可以形容一個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一個有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用一個簡單的字眼來代替所有的詞彙,而且「拉風」這個詞說出來本身就是如此的拉風。說拉風話,干拉風事,做拉風人,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動詞
動詞「拉風」大有取代「兜風」之意,但比「兜風」的應用范圍要更廣范一些。「兜風」一般指的是開車出去高速賓士呢,而「拉風」呢,更注重的是開車出去旅遊,尤其是遠途的旅遊。當然,凡是「兜風」適用的地方,都可以用「拉風」來代替,但反過來可能就行不通了。怎麼樣,周末一起去拉風?
OK,你現在知道「拉風」是什麼意思了嗎?是不是對「拉風」這個詞已經很熟悉了呢?那是不是也很清楚拉風網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了呢?那就開始你在拉風網的拉風生活吧!
回答者:wajjor - 試用期 一級 7-3 14:06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好
100% (4)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2 條
這個問題很簡單。比如大街上你扮成一頭豬的模樣招搖過市。你就屬於拉風了。
回答者:匿名 7-3 13:55
「看我拉不拉風?」
「哇~~噻!好拉風耶!」
「那種感覺,真是太……拉風了!」
「快看,前面那輛車好拉風呀!」
「一起去拉風?」
「今天你拉風了沒有?「
當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一嘴一個拉風的時候,你可知道,究竟什麼是拉風?
拉風當然不是天不刮風用手拉,也不是放屁的另一種說法。據「專家」考證,拉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上一個千年的最後一個十年中的第4個年頭,也就是公元1994年,在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國產零零漆(國產007)》的第一個鏡頭中,一個憂郁的風塵女輕啟朱唇,第一次把「拉風」這個詞帶給了我們:
「你以為你躲起來就找不到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你那憂郁的眼神,稀噓的胡喳子,神乎其技的刀法,還有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過,雖然你是這樣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規,不管怎麼樣,你要付清昨晚的過夜費呀,叫女人不用給錢嗎?」
對,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就是「拉風」的出處,一個討帳妓女的嘴裡!
然而,十年之後,時至今日,拉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口語化的詞,而且又被賦於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引申義。經過我們拉風的總結,現在拉風作為不同的詞性時,有以下幾種意思:
1、形容詞
形容詞的「拉風」當然是用得最多的,有「酷、時尚、出色、前衛、性感……」等意思,可以形容一個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一個有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用一個簡單的字眼來代替所有的詞彙,而且「拉風」這個詞說出來本身就是如此的拉風。說拉風話,干拉風事,做拉風人,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動詞
動詞「拉風」大有取代「兜風」之意,但比「兜風」的應用范圍要更廣范一些。「兜風」一般指的是開車出去高速賓士呢,而「拉風」呢,更注重的是開車出去旅遊,尤其是遠途的旅遊。當然,凡是「兜風」適用的地方,都可以用「拉風」來代替,但反過來可能就行不通了。怎麼樣,周末一起去拉風?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92495.html
中國古代小說,經過漫長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備了小說要素。
1、先秦兩漢——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宗教故事等都孕育著小說的藝術因素,為小說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露出小說童年時期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的端倪。
神話: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等。神話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有一定個性的人物形象,這正是萌芽時期的小說藝術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種短小精悍而又富於諷刺力量的文學樣式,其特點是通過假託的故事,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於干預生活,有助於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它的諷刺藝術,直接為後世小說繼承和借鑒。後世的諷刺小說的小說中的諷刺藝術,無不受到寓言的積極影響;它是最早的敘事文學之一,又開創了自覺地虛構故事的先河,在敘事、寫人、擬人、狀物、誇張等多方面的藝術經驗,為小說家所汲取。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它改變了以往以編年體或國別體記敘史事的傳統,以人物為中心,通過人物的歷史性的活動來說明歷史。就對小說的影響而論,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外,還在於曲折細致地描寫妙趣橫生的故事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動、人物逼真,富於戲劇性和小說意味,不僅為後來的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更重要的是為小說文體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編寫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經驗。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迷信傳說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它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致形成了古小說中語怪與紀異兩大類別。先秦時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巫教。
2、魏晉南北朝——古代小說的童年期。此時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劉義慶《世說新語》(志人)干寶《搜神記》(志怪),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說的成熟期。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著名的唐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話本產生。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代表作有《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
5、明代——白話小說蓬勃發展。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尋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其特點是分回標目,常取一個或兩個中心事件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節前後銜接,開頭、結尾常用「話說」「且聽下回分解」等口頭語,中間穿插詩詞韻文,結尾故設懸念吸引讀者。這一時期,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頂峰,產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國演義》(羅貫中)和《水滸傳》(施耐庵)的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此,中國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轉入以短篇小說為主。「四大奇書」在所屬的各類題材的小說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是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吳承恩)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小說,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小說。
6、清代——長篇小說創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吳敬梓)和《紅樓夢》(曹雪芹)的問世,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時的文言短篇小說著名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兩種短篇小說雙線發展,明代開始,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
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敘事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中國古典名著詩:
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二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
附解:東——(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西——(明)吳承恩《西遊記》;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水——(明)施耐庵《水滸傳》;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紅——(清)曹雪芹《紅樓夢》;官場——(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儒林——(清)吳敬梓《儒林外史》;金瓶——(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今古——抱瓮老人輯的明代話本選集《今古傳奇》;聊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史書——(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廂——(元)王實甫《西廂記》;鏡——(清)李汝珍《鏡花緣》。http://www.yuwenba.com/kdbc/wxcs/200510/882.html
⑼ 古代架空怎麼寫時間不能寫一幾幾幾年吧小說需要,急
如果是我的話,我開頭會寫「億萬年前,xxx地,情況咋樣,等等」中間的用一天,四天,一個月啥啥的,如「僅用三個月,這個小組順利完成任務」中間的故事按常寫,寫了很多的時候,女主可以感慨來點出時間「來到這個大陸10年了,一步一步從底層爬到現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