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在古代小說的影響
Ⅰ 《三國演義》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三國演義》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不僅在漢族人民中早已家喻戶曉,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歡迎。在明隆慶三年(1569)已傳至朝鮮,崇禎八年(1635)有一種明刊《三國志傳》就入藏於英國牛津大學。
自日僧湖南文山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出了有價值的探討和極高的評價。
現代社會的影響:大多數人對於三國的了解其實還是來源於演義小說,畢竟史書的內容比較枯燥無味,《三國演義》小說不但情節生動有趣,人物形象還栩栩如生,而且小說中的人比史書中更顯得有血有肉,人物都是帶有感情的。
(1)三國演義在古代小說的影響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Ⅱ 三國演義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
Ⅲ 三國演義小說對後世的影響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為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Ⅳ 《三國演義》在文學作品中的地位是什麼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
Ⅳ 《三國演義》的影響
1、為我國章回體小說開創了新紀元
2、為我國以歷史題材為題的文學作品鋪路
3、反映了我國三國時期的歷史(但其中有些內容不符正史,詳情見陳壽的《三國志》)
4、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
5、給現代的人們的精神食糧
6、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7、多角度,多方面的塑造了有代表性的藝術形象
8、形成了許多成語(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有勇無謀)
9、其內容成為百姓們茶餘飯後的精彩故事,影響民俗文化(如:拜關公)
10、有些內容可用來教育後代
。。。還有,語文考試里一定有關於它的難題。。。
Ⅵ 三國演義對後世的影響
《三國演義》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進程,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
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
《三國演義》藝術特色
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為《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模式和基本傾向。
求實傳真精神與經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徵,這在史書編撰中要求編撰者必須採取客觀的態度,同時又重視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探求,以達到「資治」、教化等目的。這些特徵在《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
Ⅶ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的典範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 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 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 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Ⅷ 看三國演義等古代小說有什麼好處啊
培養義氣和英雄氣概
增強文言文水平和文學素養
學習軍事計策
和一些人形成共同語言
被故事所陶醉
首推第一條~
Ⅸ 三國演義在中國小說史上的貢獻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枚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曾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鑒,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於競爭環境或奮斗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系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個別的講,在有些與《三國演義》故事相關的地區或族群中,三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明顯,如諸葛姓氏,川陝地區等。中國自古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三國演義》也留下了不少成語,如桃園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樂不思蜀、賠了夫人又折兵、蜀中無大將、三分天下等等。另外,書中蜀國丞相諸葛亮所作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也被傳為千古佳話。
《三國演義》以75萬字的規模,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進程,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