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在古代小說戲劇的作用
1. 戲曲道具有什麼
在演出中,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道具之一就是桌子和椅子,這一特殊的設計環境造就的特殊的道具在其他藝術形式中比較少見,所以漸漸地成了戲曲舞台特有的舞台美術設計。因為戲曲的表現風格需要,戲曲舞台設計者必須具有以虛為主和虛實結合的戲曲舞台設計思維。戲曲的藝術特點——寫意也影響到舞台設計理念。「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虛擬的」正是戲曲舞台藝術形式的特點之一,包括舞台整體的虛擬和某個地方的虛擬。設計者可以利用碗、扇子、鏡子等舞台道具來虛擬戲曲場景中的對應物,充分引發觀眾對道具所虛擬的物體產生聯想——可以是萬馬奔騰,或是小橋流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製作工藝,實現舞台表演道具在劇中的最大配合,是設計者必不可少的製作路徑。戲曲的表演藝術總是以生動的形象展現人物心理、時代面貌以及貼近人們生活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這其中道具是功不可沒的。舞台道具設計者幾乎將生活中見到的景物都照搬到舞台上,來滿足舞台表演的需要,給觀眾最真實的視覺震撼和心靈感悟。
隨著戲曲發展,戲曲工作者要不斷地完善舞台道具,積極走創新之路,保持戲曲舞台的藝術活力,一桌二椅的舞台道具設計已經不在戲曲舞台道具設計者的設計考慮范圍之內了,高科技舞台道具被運用到了戲曲表演藝術中。現如今設計者經常將實意性的道具運用到表意性的戲曲舞台中,但在改革嘗試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作品。基於此,戲曲舞台道具設計者要探索出一些合理的方法,做到繼承與革新共存,讓舞台道具設計既能繼承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又能符合現代觀眾的觀賞要求。
舞台道具由最初的一桌二椅發展到如今數也數不清的舞台道具,讓觀眾不能不感謝為之工作、為之奮斗、為之探究創新的戲曲舞台道具設計者。舞台道具的製作也越來越科技化,甚至一些龐然大物也被搬上了戲曲的舞台。如輪船、飛機等大型的機動機械也可以被運用於戲曲舞台。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後的舞台上,會有更多、更復雜、科技含量更高的道具出現。戲曲舞台道具設計應該融合現今高科技的各種手段,通過設計製作出更多與戲曲的內容、精神相適應的道具作品來准確演繹戲曲,並為之錦上添花,進一步襯托、深化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涵。
2. 道具在影片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一般很多的時候是隱喻或者暗喻,就像《霸王別姬》中陳蝶衣吸毒的場景中的金魚,就是一種性暗示隱喻。而《殺手裡昂》中的蘭花就是一種象徵意義了。還有道具還可以推進劇情的發展什麼的。
3. 各種道具用途
墨水瓶遮擋視線
香蕉皮踩到會被滑速度減到0
加速卡是加速用的
小天使是防止被各種道具攻擊
防護盾有同樣的作用也可以按ctrl直線攻擊
龍卷風可以把人捲起來
酷比炸彈可以把人困在天上有自動導航只要釋放就自動找人自己在第一名沒用
導彈瞄準後可以把人炸起來
好像就這么多了吧
4. 道具師的作用是什麼
道具師就是製作符合劇中演員所扮演人物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的用具等等吧。
5. 在戲劇或電影藝術中,「道具」一詞作如何解釋
演劇或攝制電影時表演用的器物。通常分:大道具(如桌、椅、屏風等)、小道具(如杯、壺、文具等)、裝飾道具(如鏡框、書畫、古玩等)、隨身道具(如眼鏡、煙盒、扇子等)。
以上供參考,望採納~
6. 京劇道具介紹
演繹道具
1、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2、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台、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
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
京劇的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
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
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雲、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
凈朱大麻子、任花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均有獨特創造。後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於突破青衣、花旦的嚴格分工舊規,為旦角的演唱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
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1860至1890)京劇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小福、余紫雲、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楊鳴玉),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並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7. 進行角色表演時,布景和道具起什麼作用
根據您提出的問題,我們以每年春晚表演和舞台道具為例說明一下。
1、布景和道具首先起襯托作用
2、除了簡單的紅花襯綠葉外,布景和道具可以讓表演者更好地入境,讓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
表演和所設的情景相互依傍,有相互升華。
8. 舞台道具的作用是什麼
道具在戲劇演出中往往和演員的表演直接相關,起到幫助演員表演的作用。話劇中的桌椅,沙發等,是演員活動的支點。戲曲中的槳、馬鞭、劍、戟、刀、槍等,則是演員虛擬動作必不可少的憑借。
9. "道具"在民間舞蹈中的運用
舞蹈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雖然有音樂、服裝、燈光、幕布景等輔助手段的支持,但是如果編創人員和舞者如果要准確而形象地表現其舞蹈作品,有時必須藉助道具的作用才能完成角色的定位與環境的提示。一條紅綢、一朵荷花、一把劍、一把扇子、一條絲巾等等都烘托和反映了編創者增強作品效果的意圖,也烘托和提示了舞蹈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所處的時代和環境,顯示了此時此刻舞者所要表現的意境和心情。道具在舞蹈中的運用豐富多彩,因此,我想以個人的觀點來闡述道具在民族民間舞蹈中的運用。
[關鍵詞]道具 民族舞蹈 風格特點 發展趨勢
舞蹈所用的道具幾乎囊括了生活中可以用到、見到的各種工具和物品.從古至今,我國的道具是特別豐富多彩的。例如:器物方面的勞動工具、戰鬥武器、樂器禮器、餐具玩具等等;服飾方面的袖帶巾帽等,手持小件日用品的扇帕傘杖等等;自然界植物方面的花啊枝啊、樹葉啊、稼禾啊、條藤啊,凡是世上有的,舞蹈中幾乎都有。只要你想的到,舞蹈編導也都能通過想像並創造出來用於舞蹈之中。在民族民間舞蹈中,道具運用的種類繁多,而且形象生動,富有內涵。無論哪種道具,都來自生活,並經過藝術加工。它們從生活中提煉的舞蹈動作與表演是協調的,並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一、道具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運用的種類
中國民間舞蹈中所涉及的道具種類十分繁多,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要了解各個民族民間舞蹈的特殊性,同樣要了解舞蹈背後以及在舞蹈中使用道具的淵源、背景。服飾與道具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標志。(1)漢族。山東鼓子秧歌中的「鼓」、「棒」、「傘」 ;安徽花鼓燈中的盤鼓;東北秧歌中的手絹花和扇花;還有諸如安塞腰鼓、廣東英歌、湖南花鼓、遼南高蹺等。(2)藏族。藏族舞中的熱巴,是在民間是由世襲的流浪藝人表演的。其中鈴鼓舞中的氂牛尾和鈴鐺,單柄手鼓和長鼓槌都是主要道具。(3)蒙族。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舞者左手橫握鼓柄,右手持一帶穗木棍,邊擊邊舞;盅碗舞,亦稱「打盅子」 。技藝高超者,還頭頂燃燈起舞;筷子舞,舞者原地單手或雙手握一把筷子,兩臂鬆弛流暢地用筷子擊打手、腰、腿等各個部位。(4)維族。盤子舞,俗稱「頂碗小碟舞」,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挾手筷,和著音樂,邊打邊舞,邊舞邊轉,並在頭上頂著盛水的碗。(5)朝鮮族。象帽舞,舞者戴特別的頭盔,上有可以旋繞的長纓,舞時擺動頭部使長纓在頭頂、身側旋轉和飛舞。技巧越高,頭上的長纓就越長。有時舞者手中擊打著小鼓來作表演。長鼓舞,表演者身挎杖鼓,左右手持竹鍵敲打鼓面,擊鼓起舞。 這些無不體現各民族運用道具的種類之多,且更可見的是民族特殊性決定道具運用的特點。
10. 電影中道具的作用
《1》
推動情節的發展《2》
深化主題《3》
交代環境,人物,情節,細節《4》
為後來發生的故事情節作鋪墊《5》
暗示作用《6》
渲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