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中國古代作家或小說主人公

中國古代作家或小說主人公

發布時間: 2021-08-13 08:49:27

⑴ 中國古代作家及代表作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貴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辭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輯錄了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11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9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1篇等。

屈原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傳統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廣泛採納神巫故事和寓言形式,以神奇瑰麗的想像創造出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境界。他吸收楚地民歌藝術特點並加以革新創造,創建了句法參差不齊而又錯落有致的新詩體——楚辭體,他的作品呈現出和《詩經》同工異曲的藝術風貌。

宋玉

宋玉是繼屈原之後又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世人以「屈宋」並稱。他是屈原的學生,始事屈原,後經景差介紹,任頃襄王的文學侍從。因作《大言賦》、《小言賦》、《風賦》,深得楚王賞識,賜田雲夢澤,具體地點約在今澧水流域臨澧縣境內的浴溪河一帶。不久,宋玉因國君昏庸、小人當道以及自己孤高不群而失職,被放逐到賜地居住。晚年,他創作了楚辭名篇《九辯》。

關於宋玉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只有出身低微,曾師事屈原,出仕後並不得意這幾點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

據《漢書·藝文志》載,宋玉有賦16篇。現署名宋玉的作品有《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等。但這些作品只有《九辯》一篇公認為宋玉所作,其餘均疑係後人偽作。

宋玉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九辯》是在屈原作品影響下的產物,在形式上更接近漢賦,是屈原騷體賦的變種,是楚辭和漢賦之間的過渡性作品。

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約前87年)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少時受擔任太史令職的父親司馬談的影響,習誦古文經典,拜過大師董仲舒、孔安國為師。成人後漫遊名山大川,了解風土人情,採集傳聞異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得以披覽朝內文書史料。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因替兵敗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慘遭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懷著滿腹孤憤著書,畢其一生完成《史記》這部歷史巨著。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有文集10卷,今僅保留《悲士不遇賦》和《報任安書》。

曹植

曹植(192—232年)是三國時代魏國著名詩人。字子建,安徽亳縣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在「三曹」中他成就最高,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早年才華橫溢,文思敏捷,深得曹操寵愛,幾被立為太子。這時期的詩,大多表現他統一天下的社會理想和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白馬篇》是其代表作。後由於他平日飲酒無度,不拘小節,逐漸失寵。待到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後,他更是橫遭迫害。從傳說「七步詩」的故事,可以想見其處境的艱危。這時期的詩,以《雜詩》和《贈白馬王彪》為代表,大多抒發他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其中,也有少量反映民生疾苦、吟詠戀愛悲歡的作品。

曹植的詩,感情激昂,富於氣勢,描寫細致,善用比興。鍾嶸在《詩品》中把這方面的特點概括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八個字。

除詩而外,曹植的賦和散文也寫得相當出色,如《洛神賦》、《與吳季重書》等,均為名篇。

謝靈運

謝靈運(385—433年),東晉時代的詩人,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被稱為「山水詩鼻祖」,是南北朝時期與陸機齊名的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因為性情狂傲,與朝廷發生矛盾,後被降為康樂侯,故又稱「謝康樂」,墓葬於今江西省萬載縣。

謝靈運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山水詩人,善於用富艷精工的語言記敘游賞經歷、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美的佳句,對唐代的詩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謝靈運除詩歌外還有賦10餘篇,其中《山居賦》、《嶺表賦》、《江妃賦》等比較有名,景物刻畫頗具匠心,但成就遠不及詩歌。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少有抱負,性喜自由無拘。他從29歲開始出仕,先後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幾任小官,因憎惡官場污濁,41歲時決意辭職歸隱,此後20餘年親事農耕,與農民朝夕相處,雖一貧如洗,甚至乞食於人,仍潔身守志,不事俗務,死後被朋友贈謚「靖節先生」。現存詩120餘首和散文辭賦數篇,成就均高。其詩可分為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前者慷慨悲憤,表達了不向命運低頭的抗爭精神和安平守志、不與黑暗現實妥協的生活態度,如《詠荊軻》、《詠貧士》、《讀山海經》等;後者描寫淳樸自然的田園日常生活,謳歌春播秋收的勞動景象,抒發躬耕的寶貴體驗以及與農人和睦相處的愉快心情,如《歸園田居》、《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等。散文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和《五柳先生傳》等,同為傳世名作。陶潛是對後世影響非常深廣的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文學大家都對他極為推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今湖北襄陽縣)人。早年隱居家鄉鹿門山,閉門苦讀。壯年時曾漫遊吳越,40歲左右到長安謀求官職,因為無人引薦,沒有成功,只好仍回家鄉,過著以詩酒自娛的生活。張九齡鎮荊州時,他曾入幕做過一段時間的從事,不久回鄉,因背發毒瘡而死,享年52歲。

孟浩然是唐代創作山水田園詩的先驅者,尤以五言詩見長。其詩歌已擺脫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個人抱負,給唐代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其詩風格清淡自然,韻味悠長,部分詩歌還具有雄渾勁健的一面。有《孟浩然集》。

王維

王維(701—761年),唐朝詩人。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他是一個早熟的作家,9歲就負有才名,年19舉解元(即第一名舉子),21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中被執,拘禁於菩提寺中,他偽裝病疾。亂平,以諂賊官而論罪,因曾作詩寄慨,因而只受到降職的處分。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膾炙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蘇軾說他的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還是小橋流水的恬靜幽淡,都能被他准確、精練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李白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生活在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前夕,對當時腐朽的統治集團作了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他善於描繪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表達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他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他對人民的痛苦也深表同情,並在詩中有所反映。

李白詩的藝術風格雄奇奔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很能代表他作品的藝術特色。今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人。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1400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祖父為初唐詩人杜審言,其父為杜閑。唐肅宗時,杜甫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他的主要作品為《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杜甫的詩歌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

韓愈

韓愈(786—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又因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韓愈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要作品為《師說》、《馬說》、《原毀》、《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結為《昌黎先生集》。在散文創作上,他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的駢文;主張文章內容的充實,並「唯陳言之務去」。在詩歌創作上,他主張「以文為詩」,力求新奇,對宋詩影響頗大。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與韓愈並稱「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為《捕蛇者說》《黔之驢》、「永州八記」等散文,《漁翁》、《江雪》等詩,結為《河東先生集》。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文學作品的作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的詩歌,反映現實面較廣,內容比較豐富,藝術風格豪爽明朗。《聚蚊謠》、《飛鳶操》、《昏鏡詞》等政治諷刺詩,托物寄興,借題發揮,卻寓意鮮明,鋒芒畢露;他的詠史懷古之作如《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等,於低回唱嘆之中,寄寓著興亡變化的沉思和盛衰治亂的教訓,也很有自己的特色,有《劉夢得文集》。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來遷居下邦(今陝西渭南)。貞元十六年(800年)中進士,三年後,制舉授秘書省校書郎。後經40年沉浮,以刑部尚書致仕。

白居易是繼唐代杜甫之後又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思想較為復雜,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的文學創作也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主要作品為《秦中吟》、包括《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後人又編為《白香山詩集》。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通俗派的代表。

杜牧

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登進士第,任宏文館校書郎,兵曹參軍,後到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任幕僚,以後又歷任監察御史、左補闕、史修館修撰、黃州刺史、池州刺史,最後入京任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是一個關心時事、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但由於政局日下,他在仕途上幾經坎坷,理想也落了空。在文學創作上,他主張文章「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他的詩文創作中的成功之作,實踐了這一理論。杜牧的詩歌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在藝術風格上,他不求「高絕」,不務「奇麗」,古詩寫政治社會題材較多,筆力豪健;近體詩俊爽清麗,含蓄蘊藉;詠史詩通過具體歷史情景,議論抒情,特持拗峭,自成風格。另外他的《阿房宮賦》也很有名,是歷代傳誦之作。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又因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綺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李商隱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有《李義山詩集》。

李煜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蓬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後主。

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等。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柳永

柳永(980或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鬱不得志,獨以詞著稱於世。他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生活的繁華,歌妓悲歡及男女戀情,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山川景緻等。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為有名。但作品中時有頹廢思想和庸俗情趣。詩僅存數首,《煮海歌》描寫鹽民貧苦生活,甚痛切。有《樂章集》。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進士。元昊反,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名重當時。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對當時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新政失敗,范仲淹被貶至陝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謚文正。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詞作僅存5首均稱佳作,其中《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與《蘇幕遮·碧雲天》更是流傳千古的名篇。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時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謚號文。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等地方官吏。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後,隱居。王安石一生把文學創作與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服務於社會。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強的政治創新,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闡述政治見解和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詩詞對後世影響較深,其務實的文風對掃盪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後轉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起為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蘇軾又擅長書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詩文有《東坡全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⑵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作家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5、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參考資料來源1: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2:網路-墨子

參考資料來源3:網路-孫武

參考資料來源4:網路-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5:網路-屈原

⑶ 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和作者

八大古典名著:
三言:馮夢龍
兩拍:凌濛初
西遊記:吳承恩
三國演義:羅貫中
水滸傳:施耐庵
聊齋:蒲松齡
紅樓夢:曹雪芹
儒林外史:吳敬梓

後三部是清朝的,三國和水滸是元末明初,羅是施的弟子。西遊記、三言兩拍都是明代。

楊家府演義,作者不詳
四書五經:春秋戰國時期的

⑷ 中國古代十大小說作家都有誰

這,這,回答的也太不靠譜的吧?
人家李白,蘇軾,屈原什麼時候改寫小說去了?
湯顯祖 關漢卿 人家是寫戲曲的好不好?

我不知道我回答的這是個人是不是十大,但是,至少是小說家,並且是中國古代的

曹雪芹(紅樓)
羅貫中(三國)
吳承恩(西遊,水滸)
施耐庵(水滸)
南凌笑笑生(金瓶梅)
吳敬梓(儒林外史)
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蒲松齡(聊齋)
元稹的《鶯鶯傳》(西廂記小說版)
陳鴻的《長恨歌傳》

⑸ 儒林外史的作者,朝代,和主人公是什麼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特別的天賦,及至成年,因為隨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內幕的大量見識。吳敬梓22歲時,父親去逝,家族內部因為財產和權力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

經歷了這場變故,吳敬梓既無心做官,對虛偽的人際關系又深感厭惡,無意進取功名。安徽巡撫推薦他應博學洪詞考試,他竟裝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貧即施,家產賣盡,直至1754年53歲去逝時,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不過,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聯起來,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全書的中心內容,就是抨擊僵化的考試制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比如,小說中描寫了一個叫范進的讀書人,他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能考上一官半職。不幸的是,直到他54歲了,還沒有考中。因為除了讀書以外,范進幾乎沒有其它的謀生本領,所以他生活困難。穿著破舊的衣服,每天連飯都吃不飽,周圍的人也都看不起他。但他對考試著了迷,寧肯凍死或餓死,也不放棄年年參加考試。終於有一次,他考中了一個候補官員的位子。當有人把這個消息告訴范進時,他竟一下瘋了。恢復正常的范進立刻身價百倍,有人送給他房子,有人送給他田地,有人送給他錢,甚至還有人主動上門來給他作僕人的。及至范進真正做了官,他又徇私枉法,提拔那些不學無術的人。

在《儒林外史》中,類似的故事很多。作者希望籍此說明,正是這種過度追求功名富貴的考試制度,腐蝕了讀書人的靈魂,污染了社會風氣,同時吏治腐敗,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儒林外史》中也有一些關於正直善良人物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主人公或者是同作者一樣有真才實學但不求作官的讀書人,或者有良好社會道德的的下層人物。這些人輕視功名富貴,過著自給自足而清貧的生活。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它可與義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⑹ 中國四大名著的作者,年代,簡介和主要人物

1、《水滸傳》

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具有爭議,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託名說,宋人說等。

介紹:《水滸傳》的故事源起於北宋宣和年間,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宋江、吳加亮(吳用)、晁蓋等36人起義造反的故事,成為《水滸傳》的藍本。

主要人物:宋江、吳用、李逵、魯智深等。

2、《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 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介紹:《三國演義》是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的《三國志》、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寫成。現所見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則。

主要人物:曹操、司馬懿、諸葛亮、孫權等。

3、《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西遊記》作者也存在一定爭議,但目前普遍認為作者為吳承恩。

介紹:西遊記以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話本及雜劇(元末明初楊訥作)基礎上創作而成。

主要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

4、《紅樓夢》

作者: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小說家、詩人、畫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

高鶚(1758年—約1815年),字雲士,號秋甫,別號蘭墅、行一、紅樓外史。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首個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兩位主要編輯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籍貫沈陽三檯子,亦自署鐵嶺高鶚、奉天高鶚,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介紹:《紅樓夢》是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後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主要人物: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

(6)中國古代作家或小說主人公擴展閱讀

「四大名著」叫法起源:

「四大名著」是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因為並沒有誰公開提出這個概念,一般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小說叫做「四大名著」。

明代「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叫王世貞,他最先提出了」四大奇書「這個名詞,但他講的「四大奇書」,指的是《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

而馮夢龍在王世貞之後,也提出了」四大奇書「的說法,而他指的則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

到清代初年,李漁則在醉畊堂本醉畊堂《四大奇書第一種》(《三國演義》)卷首作序:「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書之目,曰《史記》也,《南華》也,《水滸》與《西廂》也。

⑺ 中國古代文學的作家作品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等作品。(按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李耳之老子,乃是戰國時代人物,其人當在孟子之後。老聃乃是傳說中的人物,其人之有無,有待考證。《老子》乃是戰國人的手筆。老子是《論語》中「隱者」之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現存《論語》20篇,是他的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論」,讀lún,擇也,選擇摘錄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時代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著有《墨子》一書,今存53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後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一名《孫子兵法》,13篇,古代稱為「兵經」,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山東)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實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河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現存《莊子》一書,33篇,又名《南華經》。代表作是《逍遙游》。
荀子,名況,尊號「卿」,漢時避宣帝劉洵諱,改稱「孫卿」,戰國時趙(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勸學》、《天論》等。
韓非,戰國末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者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反對貴族操縱政治。現存《韓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呂不韋,戰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他集合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列子,名禦寇,戰國時鄭(河南)人,被道家尊為前輩,主和貴「虛」,即虛靜、無為。著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義大利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即遭遇憂愁,「離」通「罹」),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農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篇,《新書》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鵩鳥賦》。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劉安,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陝西)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國策》、《楚辭》。
班固,字孟堅,扶風(陝西)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二十餘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官到丞相,後被封為魏王,死後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有抒情詩《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字子恆,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國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陳壽,字承祚(zuò),西晉史學家。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干寶,字令升。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撰寫出我國第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范曄,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家。《樂羊子妻》、《張衡傳》選自他的《後漢書》,「後漢」即「東漢」。「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出自他的《後漢書?列女傳》。
劉義慶,南朝宋代小說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這是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的筆記小說,書中許多故事成為詩文和小說戲劇的典故和題材,有的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懸河」等。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50篇,涉及到創作的許多問題。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成《水經注》40卷,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
鍾嶸,字仲偉,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專著《詩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初唐四傑之首,名作有《從軍行》。
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長安古意》。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張若虛,初唐詩人,今僅存詩兩手,其中《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回鄉偶書》(七絕),為傳誦名篇。
王之煥,字季陵,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雀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過故人庄》(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情趣,體現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曉》(五絕)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兩首都很有名。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贊王維之語。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五絕《靜夜思》、《秋浦歌》、七絕《望天門山》,五律《送友人》,七古《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適,字達夫,唐代邊塞詩人,詩作對當時的邊境形勢、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七絕)。
崔顥,唐代詩人,開元進士,官至司勛員外郎。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鞏縣(河南),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遊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後任左拾遺,後棄官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嘉州人,官至嘉州刺史。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體驗深刻,有《岑嘉州詩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古)。
張志和,字子同,唐代詩人,多寫隱居閑適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漁歌子》(詞)。
韓愈,字退之,河陽(河南)人,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深寓哲理,膾炙人口。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下(陝西)人,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還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貶為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論說文《天說》、《封建論》,傳記文《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捕蛇者說》,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之一,著有《柳河東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如《赤壁》、《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無題》、《隋宮》、《賈生》、《夜雨寄北》等。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第七,世稱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著有《樂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溢號文正。名詞《漁家傲》反映了邊塞生活。貶為鄧州知州時寫了名文《岳陽樓記》,著有《範文正公文集》。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體載,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集》。《六國論》選自《嘉集?權書》。《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他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涑(s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對抗王安石變法。在學術上有不朽貢獻,花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它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也稱王文公。臨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傷仲永》節選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字存中,錢塘(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他的《夢溪筆談》(26卷)是用筆記文體裁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官至禮部尚書,追謚文忠。其文明白暢達,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女詞人,我國第一位女詞人。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徑,語言清麗。《如夢令》選自《漱玉詞》,另有《李清照集》。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詩作《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世傳誦,《訴衷情》、《釵頭鳳》是很有藝術特色的詞,文有《過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共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人,南宋詞人,其詞多為寫景詠物、記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江西)人,南宋大臣,愛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氣歌》、《指南錄》、《酹江月》、《〈指南錄〉後序》皆為後人傳誦。 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所作雜劇達60多種,今存14種,以《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最為著名,有《關漢卿戲曲集》。《竇娥冤》是我國戲曲史上典型悲劇之一。
王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代表作《西廂記》5本,21折,以歌頌反封建的愛情為主題,歌頌張生和鶯鶯為爭取婚姻自由所進行的斗爭,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北京)人,元代戲曲家、散曲家,所作雜劇15種,代表作有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水滸》即《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相傳為施耐庵學生,曾共同從事創作。傳有17種通俗演義,代表作《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全書120回。
於謙,字延益,錢塘(浙江)人,明朝大臣、愛國將領。官至兵部尚書,溢忠肅,詩人。有《於忠肅集》。《石灰吟》為作者12歲所作,選自《古代詩歌選》。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江蘇)人,明代小說家。四十多歲中貢生,官僅至縣丞,因恥於折腰而罷歸,一生貧寒,對黑暗現實不滿。晚年著成我國第一部神話長篇小說《西遊記》,既寄託了他濟世匡時的願望,也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傑作,其藝術性標志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高峰。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崑山(江蘇)人,後徙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60歲中進士,官任南京太僕寺丞。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有《震川先生集》。《項脊軒志》選自《震川文集》。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稱《還魂記》)。劇作多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馮夢龍,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長州(江蘇)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恆言》,改編為影片《秋翁遇仙記》。
徐宏(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江蘇)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質學家和游記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記》,該書是日記形式的游記散文,是我國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書中作者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被稱作「古今紀游第一」,《游黃山記》出自本書。(黃山,在安徽省境內,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山東)人,清代文學家。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禮部右侍郎。為桐城派創始人。散文多為經說、序跋、書信、應酬之作。
吳敬梓,字敏軒,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55回。
曹雪芹,名,字夢阮,號雪芹,祖籍豐潤(河北),生於南京,清代小說家,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後四十回為高鶚(è)所續,全書120回,屬於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曾任知縣,辭官後於江寧(南京)小倉山下修築隨園定居,自號倉山居士。《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字姬傳,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木魁之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闡明儒家的「義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論。《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其中「雪中觀日」一段,尤為後世稱道。
龔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官至禮部主事,後辭職南歸。深於經學、文學和史地學,為「今文學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運動先驅之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
劉鶚,字鐵雲,筆名(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小說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他的《老殘游記》是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吳趼(jiǎn)人,號沃堯,字繭人,後改趼人,廣東南海(廣州)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李寶嘉,號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清末(近代)小說家,他的《官場現形記》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曾樸,字孟朴,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⑻ 中國古代小說的代表及作者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課文論述的內容極為豐富,從時間說,從遠古到清末;從范圍說,小說發展的規律,頭緒紛繁。因此,必須下功夫貫通起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課文的內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①演義小說
②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並說明它們在闡明課文觀點上的作用。

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本題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學生切實弄懂,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求學生了解它們在說明文章觀點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課文引用蕭統的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於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意思是,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而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的這些話,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妍,美麗;媸,醜陋。課文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意思是,雖然我的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蘊含著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三、作者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為例說明第三條規律,其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的說明較簡略,試把這兩例中的一例的說明具體化。

以《水滸傳》為例。作者寫北宋宋江農民起義,是立足於現實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群眾性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涌。它們規模宏大,波及的范圍廣泛,其間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產生,因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傳說施耐庵同元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甚至親自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可見,《水滸傳》描寫的農民起義,正是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的。

四、試把讀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范進中舉》等課文聯系起來理解,想想它們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並寫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們體現了課文提出的四條規律。寫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點談其中的一條。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以舊知求新知,舊知、新知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高三學生,應該讀過一些中國古代小說,也讀過不少史傳散文,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著名長篇小說、話本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神話傳說等,又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調動學生的這些積累去理解課文,這樣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國古代小說與史學的關系,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第一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小說脫離史學而獨立,這是關鍵性的進步;第二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小說繼承史傳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是關鍵性的規律。因此,指導學生把握課文,要抓住關鍵不放鬆。

三、這篇課文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全部讀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這篇課文的教學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知道怎樣融會貫通地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把「有關資料」中某些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資料去閱讀課文。

●有關資料

一、關於「文學」的含義(胡經之)

對於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認識,中外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才逐漸明確。

在中國,「文學」的含義曾有幾度變化。在先秦時代,「文學」是「文章」(「文」)和「博學」(「學」)的總稱,「文學」包括了整個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道德、政論文章,都被說成是「文學」。到了秦漢時代,「文學」還是總括「儒學」和「文章」,但二者漸趨獨立,「文學之士」逐漸分離為二:一類歸「文苑」,一類屬「儒林」。像司馬相如這類從事辭章詩賦創作的文人,和那些專門研究儒學經術的學者分開來了。發展到魏晉時代,「文學」和經學、玄學、史學都分立發展。到了齊梁時代,更進而把「文學」細分為「儒」和「學」,把「文章」細分為「文」與「筆」。史傳、奏議這一類文章歸入「筆」,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辭章詩賦一類算作「文」(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對此有所闡明)。「

⑼ 中國古代著作全部名錄及作者

古典文學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閃爍著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或優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以及詞、賦、曲、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戰國策》《烈女傳》(西漢)劉向、《搜神記》(晉)干寶、《太平廣記》(宋)李昉﹑扈蒙﹑李穆等、《世說新語》(南北朝)劉義慶、《鶯鶯傳》唐 元稹、《西遊記》吳承恩、《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全傳》施耐庵、《金瓶梅》蘭陵笑笑生、《醒世恆言》馮夢龍、《警世通言》馮夢龍、《喻世明言》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馮夢龍《初刻拍案驚奇》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禪真逸史》方汝浩、《楊家府演義》作者不祥、《封神演義》陳仲琳、《紅樓夢》(《石頭記》)曹雪芹高鶚、《鏡花緣》李汝珍、《聊齋志異》蒲松齡、《三俠五義》石玉昆、《小五義》石玉昆、《濟公全傳》郭小亭、《說岳全傳》錢彩、《施公案》未著撰人、《綠野仙蹤》李百川《隋唐演義》褚人獲、《孽海花》金松岑 曾樸、《老殘游記》劉鶚、《儒林外史》吳敬梓、《官場現形記》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大唐狄公案》(荷)高羅佩、《啼笑因緣》張恨水、《金粉世家》張恨水、《前漢通俗演義》蔡東藩----還包括《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兒女英雄傳》文康[1]。

⑽ 中國古代和近代著名作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現代、當代作家簡介
先秦作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現存《論語》二十篇,是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論」,讀lún,擇也,選擇摘錄之意。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朝代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著有《墨子》一書,今存五十三篇。
老子 姓李,名耳,春秋時代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八十一章。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後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一名《孫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稱為「兵經」,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縣(山東)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城(河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現存《莊子》一書三十三篇,又名《南華經》。代表作是《逍遙游》。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是楚王的後代,他開創了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義大利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即遭遇憂愁。離通「罹」),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農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荀子(前313~前238)名況,尊號「卿」,漢時避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戰國時趙國(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但在體繫上吸收諸子之長,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著有《荀子》三十二篇,代表作《勸學》《天論》。
韓非(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反對貴族操縱政治。現存《韓非子》五十五篇,代表作是《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列子名禦寇,戰國時鄭國(河南)人,被道家尊為前輩,主張貴「虛」,即虛靜,無為。著有《列子》八篇。
漢代作家
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有「疏」七篇,《新書》十卷五十八篇;代表賦作有《吊屈原賦》《鵩鳥賦》。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劉安(前179~前123)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之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間「招致賓客方術(舊時總稱醫、卜、星、相之類技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魏晉作家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官至丞相,後被封為魏王,死後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有抒情詩《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國時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進魏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謚思,世稱陳思王。是文學史上五言詩的奠基人,自如地運用樂府體裁,大大地開拓了五言詩的境界。宋人輯有《曹子建集》。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陸機(261~303)西晉文學家,所著《文賦》為古代重要的文學論文。宋人輯有《陸士衡集》。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謚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歸園田居》《飲酒》,選自《陶淵明集》。
南北朝作家
范曄(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史學家、散文家。《樂羊子妻》《張衡傳》選自他的《後漢書》,後漢即東漢。「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出自他的《後漢書•列女傳》。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代小說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體小說集《世說新語》。
劉勰(約465~523)字善長,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五十篇,涉及到創作的許多問題。
酈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學家、散文家。撰成《水經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
隋唐五代作家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官至侍中,封鄭國公。《諫太宗十思疏》選自《魏鄭公文集》。
王勃(650~676)字子安,唐代文學家。「初唐代詩人、書法家。所作《回鄉偶書》(七絕)為傳誦名篇。
王之渙(688~742)字季波,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雀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過故人庄》(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真切感情。《春曉》(五絕)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小詩。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邊塞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都很有名。
王維(701~761)字摩詰,官到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及蘇軾贊王維之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出生於中亞碎葉,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朽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有五絕《靜夜思》《秋浦歌》,七絕《望天門山》,五律《送友人》,七古《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適(702~765)字達夫,唐代邊塞詩人,詩作對當時的邊地形勢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著有《高常侍集》。課文選了《別董大》(七絕)。
崔顥(704~754)唐代詩人,開元進士,官至司勛員外郎。所作詩慷慨豪邁。《黃鶴樓》(七律)甚得李白推崇,明人輯有《崔顥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詩中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於鞏縣(河南)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遊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被俘,逃出後任左拾遺,後棄官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岑參(714~770)唐代詩人,官至嘉州刺史。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體驗深刻,有《岑嘉州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古)。
韓愈(768~842)字退之,南陽(河南)人,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鉻》選自《全唐文》。《竹枝詞》《柳枝詞》等級組詩別開生面。《天論》三編具有相互唯物主義思想,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深寓哲理,膾炙人口。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另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集團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論說文《天說》《封建論》,傳記文《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捕蛇者說》,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記《永州八記》。《黔之驢》出自《三戒》,《小石潭記》為《永州八記之一》之一。著有《柳河東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史事,如《赤壁》《過華清宮絕句》,課文選有《江南春絕句》(七絕)《阿房宮賦》。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813-約858)字義山,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
宋代作家
柳永(約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行第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著有《樂章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謚號文正。詞《漁家傲》反映了邊塞生活。貶為鄧州知州時寫了名文《岳陽樓記》,著有《範文正公集》。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詞人,名作有《踏莎行》《浣溪沙》。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祐集》。《六國論》選自《嘉祐集•權書》,(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他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對抗王安石變法。在學術上有不朽貢獻,花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宋神宗賜名,有「鑒於往事,資以治道」的意思。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也稱王荊公,謚文,也稱王文公。臨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傷仲永》節選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他的《夢溪筆談》(二十六卷)是用筆記文體裁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官至禮部尚書。追謚文忠。其文明白暢達,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李清照(1084-約1151)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女詞人,我國第一位女詞人。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如夢令》選自《漱玉詞》,另有《李清照集》。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詩作《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世傳誦,《訴衷情》《釵頭鳳》是有藝術特色的詞,散文有《過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江西吉安)人,南宋詩人,其詩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人,創立了一種新鮮活潑的詩體「楊誠齋體」。有《誠齋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謚曰文,追封信國公。南宋學者,理學家,學識淵博,遍注典籍,經學、史學、文學皆有成就,是宋以後儒家理學的大師,其學說為當時正宗,世稱朱子,朱文公。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朱子大全》。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稈,歷城(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共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詞集《稼稈長短句》。
姜夔(約1155-約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人,南宋詞人,音樂家。其詞多為寫景詠物、記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江西)人,南宋大臣,愛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氣歌》《指南錄》《酹江月》《<指南錄>後序=皆為後人傳誦。
元明作家
關漢卿 號已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所作雜劇達六十多種,今存十四種,以《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最著名,有《關漢卿戲曲集》。《竇娥冤》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著名的戲曲,是我國戲曲史上的典型悲劇之一。
王實甫一名德信,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代表作《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以歌頌反封建的愛情為主題,歌頌張生和崔鶯鶯為爭取婚姻自由所進行的斗爭,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在元代雜劇中具有「天下奪魁」的藝術成就。
馬致遠(?-1321後)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所作雜劇十五種,代表作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
睢景臣生卒年不詳,字景賢,揚州(江蘇)人,元代散曲家,今存《高祖還鄉》一篇,以大膽辛辣之筆嘲弄封建帝王的尊嚴,頗具諷刺文學的特色。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濟南(山東)人,元朝散曲家。其散曲多寫棄官後的田園隱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有散曲集《雲庄休居自適小樂府》。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耳,後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水滸》即《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課文是從七十一回本中選的,有《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第三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第十回)、《智取生辰綱》(第十六回)。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謚文憲,浦江(浙江)人,明初文學家,官至學士承旨和制誥(命令),著有《宋學士文集》。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封誠意伯,謚文成,青田(浙江)人,明初文學家,曾輔佐朱元璋開創明朝帝業,為明開國勛臣之一,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著有《誠意伯文集》。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相傳為施耐庵學生,曾共同從事創作。撰有十七種通俗演義,代表作《三國演義》,最早為明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它是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全書一百二十回,課文有《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失街亭》(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開侯彈琴退仲達」和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
高啟(1336-1374)字季迪,曾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長州(江蘇)人,明初文學家,曾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編訂《元史》。《書博雞者事》選自《古代詩歌選》。
王磐(約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高郵(江蘇)人,明朝散曲家。有《王西樓樂府》。正德年間,宦官當權,船到高郵,則吹嗽叭以征丁役,騷擾民間,於是他作《朝天子•詠喇叭》一首予以諷刺,選自《散曲叢刊》。
崔銑(1478-1541)字子鍾(即「鍾」),一字促鳧,安陽(河南)人。《記王忠肅公翱事》選自《洹河》。
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江蘇)人,明代小說家。四十多歲中貢生,官僅至縣丞,不恥於折腰而罷歸,一生貧寒,對黑暗現實不滿。晚年著成我國第一部神話長篇小說《西遊記》,既寄託了他濟世匡時的願望,積極浪漫主義的傑作,其藝術性標志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美猴王》節選自本書第一回。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號震川,崑山(江蘇)人,後徙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六十歲中進士,官任南京太僕寺丞,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有《震川先生集》。《項脊軒志》選自《震川文集》。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稱《還魂記》)等「臨川四夢」。劇作多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長洲(江蘇)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即空觀主人,烏程(浙江)人,明代小說家,著有擬話本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後人合稱「二拍」。
徐宏(弘)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陰(江蘇)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質學家和游記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記》。它是日記形式的游記散文,是我國第一部日記體游記,熱情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被稱作「古今紀游第一」。《游黃山記》出自本書。(黃山,在安徽省境內,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作家,所作《核舟記》(說明文)描述了用一顆桃核雕成的小船的情狀,出自清朝人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虞初新志》。虞初,是漢代小說家,人稱小說家之祖。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太倉(江蘇)人,明末文學家,崇禎初年始創愛國文社「復社」,從事文學和政治活動。《五人墓碑記》選自他的著作《七錄齋集》。
清代近代作家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愛國作家,曾領導「復社」反宦官權貴,招募義兵抗清。所著《明儒學案》是我國第一部學術史專著,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反對君主專制的觀點,體現了民主性的思想。
李漁(1611~約1680)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江蘇崑山亭林鎮人,別號亭林,稱亭林先生。清初思想家、學者、愛國作家。曾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和抗清起義。《復庵記》出自《亭林詩文集》。
魏禧(1624~1681)字冰叔,號裕齋,寧都(江西)人,清初散文家。《大鐵椎傳》選自《魏叔子文鈔》。(文章閱讀網http://www.sendfon.com/)林嗣環字起八,清初文人,官至海南副使,著有《鐵厓文集》。他的《口技》節選自《虞初新志•秋詩自序》。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山東)人,清代文學家。他以數十年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禮部右侍郎。論文提倡「義法」即言之有物有序,為桐城派創始人。散文多為經說、序跋、書信、碑傳等。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五十五回。
彭端淑(1699~1779)字儀一,清代中葉文學家,知識廣博,工詩能文。《為學》選自《白鶴堂集》,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寧波)人,清代史學家、文學家,一生潛心於學術,在經學、史學、文章諸方面均有成就,尤以經史學為最,為後期浙東學派代表人物,著有《鮚埼亭集》。《梅花嶺記》選自《鮚埼亭集外編》。
曹雪芹(約1715~約1764)名沾,字夢阮,號雪芹,祖籍豐潤(河北),生地南京,清代小說家,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後四十回為高鶚(è)所續,全書一百二十回,屬於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曾任知縣,辭官後於江寧(南京)小倉山下修築隨園定居,自號倉山居士。《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櫆之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須以「考據」、「辭章」為手段闡明儒家的「義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論。《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全集》,其中「雪中觀日」一段,尤為後世稱道。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陽湖(江蘇)人,清中葉經學家、文學家,在經史、地理、音韻、訓詁方面都有成就。論文《治平篇》選自《洪北江全集》,提出了人口繁衍與社會經濟力量存在矛盾的問題,這是我國歷史上人口論學說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創見。
龔自珍(1792~1841)一名鞏祚,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深於經學、文學和史地學,為「今文學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運動先驅之一,已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三百一十五首絕句,總題為《已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著有《龔自珍全集》。
劉鶚(1857~1909)字鐵雲,筆名(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近代)小說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曾在上海行醫、官候補知府,棄官經商;八國聯軍入京後,向俄軍賤購太倉儲粟賑濟飢民,以私售倉粟罪徙戍新疆而死,他的《老殘游記》是我國近代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孫文(1866~1925)字逸仙,別號中山,廣東省中山縣人,我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著有《孫中山全集》,共十一卷,課文有《<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吳趼人(1866~1910)名沃堯,字小允,又字繭人,後改趼人,廣東南海(廣州)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署我佛山人,清末小說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近代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李寶嘉(1867~1906)字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清末小說家,他的《官場現形記》為近代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制台見洋人》節選自該書第五十三回。
曾樸(1871~1934)字孟朴,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近代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福建閩候(福州)人,是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與妻書》選自《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中國現代、當代作家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每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後連續發表《孔乙已》《葯》《阿Q正傳》,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一典型形象,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說集《吶喊》,為革命現實主義的新小說奠定了基礎,其後又發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說和《藤野先生》《范愛農》《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殺後,定居上海,專門從事寫作,成為堅定的無產階級戰士,先後主編刊物和寫作雜文《記念劉和珍君》《「友邦驚詫」論》等,此外還翻譯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國作家的作品。他是現代世界文壇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國後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1)作品集簡況:
①小說集兩部:《吶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歷史小說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舊事重提》)
④散文詩集一部:《野草》(1927)
⑤雜文集十六部:
《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1926)《而已集》(1927)《三閑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調集》(1922-1933)《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1934-1936)《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
⑥翻譯了俄國作家果戈里的《死魂靈》,原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毀滅》等作品。

熱點內容
by一時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8 05:31:23 瀏覽:272
uc小說沒有免費了 發布:2025-07-08 05:11:46 瀏覽:574
養成豪門校園小說 發布:2025-07-08 05:09:26 瀏覽:898
晉江言情經典小說作家 發布:2025-07-08 05:08:09 瀏覽:539
小說誰的等待恰逢花開全文 發布:2025-07-08 05:00:21 瀏覽:924
末日之戰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08 04:59:37 瀏覽:43
親下我呀小說全文 發布:2025-07-08 04:51:31 瀏覽:873
情節合理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8 04:45:30 瀏覽:414
簡短的言情虐心小說 發布:2025-07-08 04:39:40 瀏覽:747
小說隱婚萌妻閱讀全文039 發布:2025-07-08 04:36:26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