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古代小說與戲曲小炒
『壹』 那些古代小說和戲曲等文學作品反映了商人的生活
小說必須是《金瓶梅》啊!世情小說的代表,反映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萌發對商人的影響。。。還有《紅樓夢》也算集中反映吧,薛寶釵家不就是做生意的嘛~!
三言二拍中很多小說都反映「商人重利輕別離」,其中《蔣震卿片言得婦》、《轉運漢遇巧洞庭紅》等等,都反映了明代商人在時代大背景下的心理變化,及對政治地位的追求。
對了,還有《蜃樓志》,清朝譴責小說。寫廣州十三行洋商蘇萬魁兒子蘇吉士的讀書、經商及愛情故事。也反映了世情。這是商人做絕對主角啊。
戲曲方面,李漁的作品有反映商人的,「一人永占」幾篇,還有吟風閣雜劇中也有,具體劇目想不起來了。。古代戲曲反映商人的不多,因為重農抑商嘛,商人沒社會地位,沒有話語權,自然也當不了主角。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大多是為富不仁,不講情義的形象。當代地方戲的話,山西梆子有反映晉商的,黃梅戲《徽州女人》說徽商出門做生意的。。
『貳』 中國古代小說和中國古代戲曲之間的相互影響
戲曲源於說唱,小說源於話本,而說唱藝人的「劇本」就是話本,所以小說戲曲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們在發展歷程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例如宋元時期三國故事的戲曲單刀會為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提供了素材和思路,而三國演義又促進了戲曲的改進。
『叄』 你讀過的古代小說、戲曲等作品中,有哪些反映了商人的生活
我覺得這類小說和戲曲還真的不太多,因為在古代經商的人也很少,而把他們寫進小說或是戲曲的也不多了,我知道的像《威尼斯商人》、《紅樓夢》等吧。在當時商人是沒有社會地位,沒有話語權,自然也當不了文學作品的主角。
要說把小說改編成的電視劇應該有不少呢,像《喬家大院》、《大宅門》、《走西口》 、《一代大商孟洛川》、《望族》、《大染坊》等,這些電視劇可以說是描寫商人最好的電視劇,寫了他們怎麼經商,以及他們的生活等等,我還是更喜歡看電視劇,小說、戲曲里反應商人的太少了。
『肆』 電大古代小說戲曲專題復習題牡丹亭的藝術成就表現在哪些方面
(1)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通過夢幻和鬼魂的形式,表現理想與現實之 間的矛盾。
(2)以寫詩的手法寫戲,善於用抒情詩描寫人物內心情感。
(3)人物性格鮮明突出。
(4)曲詞優美,婉轉精麗而又潑辣動盪。
『伍』 電大本科古代小說戲曲專題王實普雜劇西廂記中的鶯瑩形象具有哪些性格特點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陸』 中國文學史的古代小說都收錄在哪個書叢里。
《歧路燈》梗概:明嘉年間,河南開封貢生譚忠弼,為人端正謹慎,家教甚嚴。忠弼臨終留其子紹聞八字:用心讀書,親近為人。同輩子弟,有夏鼎、張繩祖、管貽安、盛希僑等人浮華浪盪。譚忠弼既故,處長來引誘,聞因無約束而從之。五人結拜兄弟,同吃共賭。紹聞漸染惡習。幾人開賭場,窩土娼,寵愛孌童,私鑄銀錢。紹聞陷於泥沼,入獄候審。家人傾家盪產,使得出獄,為償債,紹聞伐盡祖墳林木,備嘗辛酸,終迷途知返,立志悔過。年至不惑,潛心攻讀,後得授知縣。紹聞常以平生遭遇戒其子簣初,簣初隨父讀書,考場屢捷。後欽點翰林,重振家事。
《歧路燈》清代長篇白話小說,警世稀品。清代李海觀作。一百零八回。李海觀出生於今天的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曹鎮鄉宋寨村。該書敘述書香門第子弟譚紹聞墮落敗家,又浪子回頭重振家業的故事。對封建社會的吏治、教育和當時市井社會的世態人情、風習流俗有廣泛生動的描寫,但多封建說教。
(清.李綠園著 現藏於南京圖書館)人生在世,立於成敗兩端,而成敗之由,全在少年時候分路,資歷或敦厚或淺薄,氣質或安詳或輕飄,往來或正經孤黨等等,由此引出歧路一盞,照世間迷路人。
與《儒林外史》、《紅樓夢》大致同時問世於清乾隆年間,由豫人李綠園創作的
長篇小說《歧路燈》,洋洋70餘萬言,108回,在當時說部之林獨樹一幟。但是,此
書脫稿後,直至20世紀20年代,都以鈔本形式在河南鄉村流傳,知者寥寥,並未引起
讀者及學界的注意。本世紀20年代起,《歧路燈》始有印本出現,才開始了對之真正
意義上的學術研究。
本文擬對本世紀20年代以來80年間《歧路燈》研究作一回顧,供《歧路燈》愛好
者與研究者參考,並希望對《歧路燈》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所幫助。
1
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蔣瑞藻的《小說考證》,其卷八著錄《歧路燈》一則,
引《闕名筆記》雲:
吾鄉前輩李綠園先生所撰《歧路燈》120回,雖純從《紅樓夢》脫胎,然描寫人
情,千態畢露,亦絕世奇文也。惜其後代零落,同時親舊,又無輕財好義之人為之刊
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僅留三五部抄本於窮鄉僻壤間,此亦一大憾事也。
這是本世紀見知的最早的有關《歧路燈》的記載。其所謂「純從《紅樓夢》脫胎
」,當然是沒有根據的,至於《歧路燈》之所以流傳不廣,其原因也不在於無人為之
刊行。但是,這段著錄文字至少說明,學者已對這部小說發生了興趣。30年代,孫楷
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著錄《歧路燈》,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亦轉錄了《小
說考證》的材料。
1924年,洛陽清義堂將《歧路燈》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楊懋生《序》及張
青蓮《跋》,對李綠園及其《歧路燈》作了介紹,並給予很高的評價。這是《歧路燈
》成書以來的第一個印本,在《歧路燈》流傳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然而正如張青蓮
《跋》中所言:「冗務匆匆,未及校勘,僅依原本,未免以訛傳訛。」因此書中亥豕
魯魚,隨處可見,加之印數不多,流傳仍是不廣。1927年,北京朴社(景山書社)開
始排印出版馮友蘭、馮沅君兄妹的校點本,可惜只印行了第一冊26回,未見下文。朴
社排印本前冠有馮友蘭寫的一篇長序,對《歧路燈》的思想內容及藝術上的得失作了
全面的評價。馮友蘭《序》中說:「《歧路燈》的道學氣太重,的確是一個大毛病。
幸而李綠園在書中所寫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義』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學先生的
筆,頗有描寫事物的能力,其中並且含有許多刺。」馮友蘭對《歧路燈》所描寫的當
時社會生活的種種情況均作了比較公允客觀的評論,非常欣賞小說的語言(尤其是河
南方言)運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同年,馮友蘭還輯成《李綠園公詩鈔》;
朴社排印本前還有董作賓寫的《李綠園傳略》,對李綠園的生卒年及年譜作了初步考
證與整理。馮、董所作的兩篇文章,可以說是近八十年來最早的具有學術價值的李綠
園與《歧路燈》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由於印本的問世,給研究者提供了文本上的便利,於是,學界開始有研究論文發
表,但是,有價值的專論不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有郭紹虞與朱自清的文章。郭紹虞
於1928年初在《文學周報》5卷25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介紹歧路燈》的論文,將《
歧路燈》與《紅樓夢》、《儒林外史》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歧路燈》亦正有
足以勝過《紅樓夢》與《儒林外史》者在。」郭紹虞稱贊「李綠園竟能於常談中述至
理,竟能於述至理中使人不覺得是常談。意清而語不陳,語不陳則意亦不覺得是清庸
了。這實是他的難能處,也即是他的成功處。這種成功,全由於他精銳的思路與雋爽
的筆性,足以駕馭這沉悶的題材」。朱自清於同年年底在《一般》第6卷第4號上發表
了一篇題為《歧路燈》的文章,認為《歧路燈》與《紅樓夢》是「中國舊來僅有的兩
部可以稱為真正『長篇』的小說」。朱自清的觀點與郭紹虞大致相同,尤其對《歧路
燈》在情節結構上取得的成就極為贊賞,指出:「全書滴水不漏,圓如轉環,無臃腫
和斷續的毛病」,「在結構上它是中國舊來唯一的真正長篇小說。」朱自清在文末說
:「若讓我估量本書的總價值,我以為只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
以並駕齊驅的。」此外,1928年4月23日《大公報·文學副刊》上發表了一篇佚名的
文章《評〈歧路燈〉》,對《歧路燈》的人物塑造、社會生活描寫及語言等,大加贊
揚,認為是「寫真實主義的上乘」作品。又有徐玉諾,不僅幫助馮友蘭搜集有關李綠
園與《歧路燈》的資料,還在1928年11月11日半月刊《明天》1卷4期發表《〈歧路燈
〉及李綠園先生遺事》,在1929年8月14日《明天》3卷8期發表《牆角消夏瑣記(其
一)》,在1929年10月16日《明天》2卷10期發表《牆角消夏瑣記(其二)》,對《
歧路燈》與李綠園作了考論,肯定《歧路燈》在無意中深刻攻擊八股文先生及孔孟之
道的同時,也指出因作者現實生活經驗不足而導致小說描寫時見空洞的弊端。
郭紹虞與朱自清等人均只讀了朴社排印本第一冊26回,未及讀到全書。他們的觀
點,自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卻是代表了當時學界對《歧路燈》的一般看法,是本
世紀《歧路燈》研究早期的有影響的成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洛陽清義堂本印數
過少,朴社排印本未能完成;在此後的四五十年間,盡管有人對《歧路燈》持有很高
的評價,如李敏修於《中州文獻匯編·總序》中盛贊《歧路燈》「開近世平民文學之
先聲」,但學界很少有人對之作深入、全面的研究,《歧路燈》似乎再次面臨被「埋
沒」的尷尬境地。
2
直至本世紀60年代,河南學者欒星致力於《歧路燈》鈔本的尋訪工作,並搜集有
關李綠園與《歧路燈》的研究資料。欒星花十年的精力,於70年代完成了《歧路燈》
的校注工作,並輯成《歧路燈研究資料》一書。由於當時出版不易,一直到1980年,
才由中州書畫社(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燈》欒星校注本,1982年出版了
《歧路燈研究資料》。欒星以清乾隆末年鈔本《歧路燈》為原本,參稽他本(見知《
歧路燈》清代鈔本、民國過錄本及清義堂石印本、朴社排印本共11種),校定全書為
108回,並作注千餘條,於俚語、方言、稱謂、名物制度及古人、古籍、歷史事件、
三教九流行藏等,加以注釋,詳加考訂,頗為精審,予讀者以很大的便利。《歧路燈
研究資料》一書分《李綠園傳》、《李綠園詩文輯佚》、《歧路燈舊聞鈔》三部分,
後有《附錄:李綠園〈家訓諄言〉81條》。這部書提供了李綠園的家世生平、交遊、
著述以及有關《歧路燈》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寶貴資料,搜羅較為完備,編排亦頗合理
,且詳注出處,為研究者所歡迎。
欒星校注本《歧路燈》出版後,立即在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地區引起熱烈反響
,中國大陸的《光明日報》、《文匯報》,台灣的《聯合報》,香港的《文匯報》、
《大公報》、《新晚報》等報章,紛紛以《埋沒二百多年的古典白話小說〈歧路燈〉
出版》、《一部被埋沒二百多年的小說》、《再放光芒的〈歧路燈〉》、《被譽為〈
紅樓夢〉以外又一巨著》等標題加以報道,隨之,一些學者在各類報紙或學術刊物上
發表研究論文,對《歧路燈》展開熱烈討論。
3
1981年、1982年與1984年,在河南省鄭州、洛陽與開封先後召開了三次《歧路燈
》學術討論會,中州古籍出版社於1982年與1984年分別編輯出版了兩部《歧路燈》論
叢,收錄了提交前兩次學術討論會的部分論文和一些知名學者的文章。此外,散見於
各類刊物的論文亦為數不少。據不完全統計,自1928年至1983年底,在各類報刊上發
表的有關《歧路燈》的研究論文(含少量報道文章)有110篇左右。這些論文對李綠
園的生平思想、《歧路燈》的思想傾向和藝術成就如結構、人物、語言等方面,進行
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討。亦有學者對小說中所表達的教育思想作專門研究,或對小說
所反映的清康熙、乾隆時期的開封城市經濟、有關戲曲的描寫及民俗等作詳細的考證
。由於李綠園及《歧路燈》本身思想及內容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學者們的研究涉及的
范圍亦較廣,並形成了不同的觀點。
這些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認為《歧路燈》無論在思想還是藝術上都
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根本不能與《儒林外史》相提並論;二是認為《歧路燈》是優秀
的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與《儒林外史》在伯仲之間;第三種觀點較為平和,認為《歧
路燈》不及《紅樓夢》、《儒林外史》這些一流佳作,應屬於二流作品,但還是較為
成功的,有其獨特的風貌。
持否定觀點的,可以藍翎的文章《「埋沒」說質疑》(見《歧路燈論叢(一)》
)為代表。藍文認為:李綠園的「創作思想的確是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精神的
大倒退,大大發展了開創人情小說的《金瓶梅》本來就有的說教因素的落後面,使『
人情小說』的發展岔向了歧路」,「《歧路燈》的確要宣傳儒家的正統思想,把這種
腐朽的思想看成人生指路的明燈」,「作為文學欣賞的對象,《歧路燈》就相當缺乏
藝術吸引力,能讓人愉快的讀下去」,「是一部思想平庸藝術平平的古代小說」,與
《醒世姻緣傳》一樣,「就二者思想的落後和藝術的平庸來看,『則伯仲之間,各有
短長,難分高下』。它們是同一創作思潮的產物,是『人情小說』發展過程中一股混
雜著更多的泥沙和腐物的濁流」。其評價之低,在當時的學者中,可能沒有第二人。
持肯定觀點的,則可以張國光的長篇論文《我國古代的〈教育詩〉與社會風俗畫》(
見《歧路燈論叢(一)》)為代表。此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批駁藍翎的《「埋沒」說
質疑》而作,副標題即為《〈歧路燈〉新論兼評〈「埋沒」說質疑〉》。張文對藍文
作了嚴厲的批駁,並提出了對《歧路燈》的肯定性評價。張文認為「《歧路燈》是一
部值得借鑒的教育小說」,「李綠園不僅是一位小說家,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教育
家」,稱贊「《歧路燈》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幅風俗畫」,並且指出,《歧路燈》在
藝術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運用、人物描寫諸方面均取得出色的成就,認為「作者雖
然主要是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刻劃人物,但有時也不排斥浪漫主義」。張文的結論是,
「《歧路燈》是一部有較高的思想水平與藝術成就的古代長篇白話小說」,「在反映
封建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暴露當時的魑魅魍魎的丑惡本質的深度方面超過了前者(《紅
樓夢》)」。張文建議,對這部「被埋沒了二百多年的優秀古典小說」,「做父母的
似可以一讀」,「青年人可以一讀」,「治文學史的人,更必需讀它」,「因為它確
可看作是新發掘出來的一部有價值的古代小說,即使不能與稍後的《紅樓夢》並駕齊
驅,但也足以使《儒林外史》相形見絀」。如此高的評價,在當時的學術界也是罕見
的。至於持中間態度的觀點,可以任訪秋、范寧等人的文章為代表。任訪秋在《漫談
〈歧路燈〉》(見《歧路燈論叢(一)》)一文中認為,「假若把《儒林外史》、《
紅樓夢》列為第一流,那麼《歧路燈》就不能不屬於第二流。因為不論是思想同藝術
,較之前兩書都是大有遜色的」,但對《歧路燈》的成就也作了肯定的評價,指出,
「《歧路燈》畢竟是一部長篇巨著,作者社會閱歷較深,而各方面的知識也比較豐富
……所以作者對清代中葉的朝章國政,科場慣例,社會風俗……書中凡涉及到的,無
不一絲不苟認真地給以詳細的論述與描繪,從而擴大了讀者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知
識,對於了解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是有著深刻的意義的。所以,在中國文
學史上是應該給它以一定的地位的」。范寧的《〈歧路燈〉讀後感》(見《歧路燈論
叢(二)》)也認為,「《歧路燈》整個思想主題是不高明的,人物塑造也不很成功
,但記錄了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中下層人物的思想狀況,涉及的生活面相當廣闊…
…讀者可以從其中看到封建社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人間地獄」。實際上,任文與範文
肯定的主要還是在《歧路燈》這部小說的認識價值上,並不同意將之看成為一流佳作
。
無論是肯定也好,還是否定也好,畢竟反映了學術界對《歧路燈》的關注與熱情
,對於李綠園與《歧路燈》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令人遺憾的是,
到了80年代後期,這種富於學術氣氛的熱鬧局面漸漸趨於平靜,直至今日,雖然中國
大陸學術界還不時有關於李綠園及其《歧路燈》的論文發表,杜貴晨在1992年出版了
著作《李綠園與歧路燈》(遼寧教育出版社),但終究沒有形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學術
研究熱點。
4
與此同時,中國台灣與香港地區的學術界,對《歧路燈》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
注。當欒星校注本出版後,似乎台灣與香港地區的熱情比大陸為高,所給予的評價也
幾乎是一致的贊揚與肯定。台灣出版界在80年代至少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燈》
,較之大陸為多。但學者發表的研究論文,則比較的冷靜與平和。如發表於1983年1
月13日台灣《中國時報》王孝廉的《歧路燈的再發現與再評價》一文認為:「這部被
埋沒了兩百多年的小說是一本相當可讀的小說,但充其量只能和另一本類似的小說《
蜃樓志》相等;將它與《紅樓夢》、《儒林外史》並列而為清代三大小說,是有些言
過其實的。」此外,台灣的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已有人將《歧路燈》作為研
究對象,撰寫學位論文。如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生陳翠芬、輔仁大學中文研
究所碩士生鄭在亮(韓國),在1986年與1988年先後以《歧路燈研究》作為學位論文
,獲取碩士學位。鄭在亮回韓國後,將學位論文陸續發表於本國的《中國小說研究會
報》等刊物,引起了韓國學者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台灣師大書苑有限公
司出版了吳秀玉的《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吳秀玉熱心於此項工作,曾
五次抵豫,二度入黔,搜集資料,訪問學者,歷五年寒暑,寫成了這部30餘萬言的著
作。全書共分七章,對李綠園的家世、生平事跡、著述及《歧路燈》的流傳、寫作背
景、思想內容、創作藝術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而詳盡的考察和探討,資料之翔實,可
以說超過了以往任何《歧路燈》研究著作。這是在中國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歧路燈》
的專著,但在中國大陸似乎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縱觀80年來《歧路燈》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學術界,在總體上對《歧路燈》
的評價不高,主要是認為其思想陳腐,道學氣濃厚,專於說教,不具備反封建主義的
光輝,但對其在反映生活面之廣以及描寫方面如人物塑造、語言運用、情節結構等方
面的成就,仍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在此期間,除了在20年代與80年代曾有過兩次《
歧路燈》研究的小高潮外,學者似乎很少有人願意對之下工夫作一番深入研究,對於
《歧路燈》這樣一部有著獨特個性的長篇巨著來說,似乎也令人感到有點遺憾;但是
,據說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李延年,在1998年以《歧路燈研究》作為學位論文
,獲得博士學位。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筆者希望有更多的學者來研究李綠園與《歧
路燈》,以推動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全面深入與發展。
『柒』 古代戲曲小說專題考試試卷和答案
古代小說戲曲專題形成性考核冊作業4 一、名詞解釋1、三言:「三言」是明代馮夢龍編輯刊印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總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集中收錄的作品既有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也有明代的話本小說和擬話本小說。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更可以說是整個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二拍:明代凌濛初編輯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二部短篇小說集,合稱「二拍」,每集收擬話本小說四十篇。作品多方面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對擬話本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2.脂評本是《紅樓夢》的一個重要的版本系統,這個版本系統共八十回,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種形式的批註,批註者的署名以脂硯齋和畸笏叟為多,因此簡稱為「脂評本」或「脂本」。對批註者脂硯齋的身份,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但其中的評論對我們理解和研究《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以及小說的思想藝術特色,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二、簡答題1.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哪些關於愛情婚姻的新思想、新觀念?這主要有兩類。一類從正面表現市民階層在愛情婚姻問題上的新觀念、新追求,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另一類是描寫情與禮的矛盾,或以悲劇結局來揭露和控訴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2、《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所反映的時代特色:即「情」與「理」的矛盾這是杜十娘悲劇的真正社會根源。李甲貴族公子的身份使他必須遵守封建禮教,但他對杜十娘確實有一定的真實感情。因此,從一開始,李甲就面臨著封建禮教和與杜十娘的愛情之間的矛盾沖突。而最終在「情」與「理」的沖突中,選擇了後者而背棄了杜十娘的愛情。而杜十娘與孫富的沖突,表面上看是金錢扼殺了愛情,實際上孫富卻是藉助以李布政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取得了勝利。而杜十娘對李甲「發乎情,止乎禮」的控訴,正因此而顯得深沉凝重,悲憤有力。3、應該怎樣評價《紅樓夢》後四十回?貢獻在於根據前八十回的線索,完成了寶黛愛情悲劇的結局,使《紅樓夢》成為一部完整的小說,而且基本保持了前八十回的悲劇氣氛,矛盾沖突的發展和人物處理,也大致符合曹雪芹原意。缺點在於寶黛性格有與前八十回不符的地方;而賈府家道復初的結局也與曹雪芹構思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不合,藝術上也較為遜色。(具體見教材第263—266頁)4.試分析《聊齋志異》花妖狐魅形象的意義。作者極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冥府、龍宮、仙界等幻想世界社會化,通過人鬼之戀、人狐之戀、鬼狐之戀、鬼鬼之戀,與花木蟲魚等精靈的戀愛,深刻地反映現實中的沖突,同時,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幻想世界所提供的超現實特點,突出地表現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和生活境界,謳歌了純凈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愛情,給好人以美好的結果,給惡人、壞人以應得的懲罰。(以小說中的故事為例)5.晚清譴責小說有哪些特點?試結合作品進行分析。(1)數量相當可觀。(2)小說的主流,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些重要特點,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揭露世風的墮落和社會的黑暗,成為晚清小說的主要內容。(舉例略)三、論述題(共2題,每題20分)1.魯迅先生評價《儒林外史》時曾說:「戚而能諧」,試談談你對此的理解。諷刺的作法有多種,比如錢鍾書的《圍城》就是相對地坦率刻薄的。而《儒林外史》的諷刺風格,卻不是劍拔駑張的「犀利」,而是娓娓道來的深沉,以含蓄、委婉的筆調來敘述故事,描寫人物。也就是人們說的「亦婉亦諷」。而具體說來,如下一些手法在小說中是很明顯的:第一,據實摩寫,情偽畢現。就像第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辯論做官與做名士孰優孰劣,作者寫來,無一貶詞,卻把當時文士們內心的空虛和生活的無聊揭露得十分深刻。第二,運用對照法,把人物前後相悖的語言行為相對照,在不經意中顯現其真面目。如范進打算考舉人時,胡屠戶先是訓斥范進為「現世寶」,「窮鬼」,「爛忠厚沒用的人」,「賴蛤蟆想天鵝屁吃」,後來范進中了舉,則又稱之為「賢婿老爺」,是「天上的星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第三,點破法。順其所始,攻其所弊。如十二回,張鐵臂虛設人頭會,作者一方面寫張在屋頂上「行步如飛」,另一方面又「忽聽房上瓦一片聲的響」,這就一下子揭穿了這個假俠客的真面目。第四,合理的誇張。如周進的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打了范進而手隱隱作痛,彎不攏來,嚴監生臨死因點了兩根燈草而不肯斷氣等,都通過合理的誇張,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2、談談你對寶黛愛情悲劇的社會意義的認識。首先,寶黛悲劇的原因分析。第一,賈寶玉和林黛玉都具有叛逆思想。寶玉鄙薄功名,「乖僻邪謬」;黛玉不隨流俗,卓爾不群,個性獨特。這是當時的社會觀念所不能容忍的。第二,寶黛之間的愛情。寶黛之間產生愛情是榮府所不能夠接受的,它要求有一個能治內,能理外,能束縛寶玉的媳婦。第三,賈府的衰敗。它要求用婚姻的維系,來支撐貴族生活的必需,來鞏固並壯大勢力,以滿足復興賈府的願望。所以,寶黛悲劇是必然的。其次,悲劇的社會意義。《紅樓夢》所寫的寶黛愛情完全突破了傳統小說戲曲中的郎才女貌、一見鍾情的格式,其結局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夫貴妻榮的大團圓,而是一個具有深刻思想意義的社會悲劇。它著重表現男女主人公從生活道路到整個倫理道德觀念上與封建正統派的尖銳對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沒落。寶黛愛情是封建末世一對地主階級叛逆者的愛情,它在衰敗沒落的貴族家庭各種矛盾中產生,又在這些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中被毀滅,預示了這個貴族大家庭不可挽回的衰亡命運,同時也預示了這個貴族之家所寄生的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潰、衰亡的命運。
『捌』 電大的,《古代小說戲曲專題》是第一次考嗎沒有歷屆的題目有復習材料的發下吧。
第一講 概說
一、中國古代小說源流:1、神話傳說:《山海經》。2、歷史傳記:人物傳記。3、寓言故事
二、六朝志怪、志人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雛形:志怪小說:《搜神記》,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三、符合現代文學含義的小說自唐傳奇開始。
四、宋話本確立古代白話小說體制是古代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
五、明清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的成熟與繁榮階段。
第二講 文言小說
一、文言小說的發軔——六朝的志怪和志人小說。其特徵是駁雜而瑣碎,志怪小說的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二、文言小說的成熟——唐傳奇 唐傳奇的故事類型有:一是敘述人與非人之戀,以《離魂記》、《任氏傳》和《柳毅傳》為代表。二是寫士妓之戀,以《李娃傳》、《霍小玉傳》為代表。三是才子佳人之戀,以《鶯鶯傳》為代表。四是夢幻故事,以《枕中記》、《三夢記》為代表。五是逸史故事,以《長恨歌傳》為代表。六是俠義故事,以《虯髯客傳》、《聶隱娘》為代表。七是怪異故事,如《博異志》。
唐傳奇發展三個階段:初盛唐是唐傳奇的形成期,如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
中唐是唐傳奇的成熟期:涌現了大量作家作品,如《李娃傳》《鶯鶯傳》等。
晚唐是唐傳奇的演變期:出現了專集,如薛用弱《集異記》;出現了筆記雜錄體的志怪和軼事小說集,如段成式《酉陽雜俎》、李肇《唐國史補》。
三、宋元時期的文言小說
此期兩種傾向:一是繼續保持六朝志怪篇幅較短的特點,忠實於材料的來源,比較平實簡率,如徐鉉的《稽神錄》。二是沿著唐傳奇的路子繼續前進,有著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青瑣高議》等。
四、明清的文言小說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明代:瞿佑《剪燈新話》,李昌祺《剪燈余話》。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一)、《聊齋志異》
1、蒲松齡生平及創作
2、《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
內容可以分為三方面:一是集中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敗的政治,鞭撻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同情被壓迫人民的痛苦遭遇,或進而歌頌被壓迫者得反抗斗爭的故事,如《促織》、《席方平》。二是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及其對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毒害,抨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與虛偽,如《司文郎》、《王子安》。三是描寫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生活,如《嬰寧》、《阿寶》。
3、《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
一是主要篇章大多脫胎於我國古代的史傳文學,以傳記體敘小說事。二是情節曲折而富於變化。三是語言典雅工麗、清新活潑。
分析作品:《席方平》、《促織》
《聊齋志異》之後,較知名的文言短篇小說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新齊諧》,沈起鳳的《諧鐸》等。(提示:清前期的文言小說創作出現比較繁榮的局面,被認為是繼唐傳奇之後文言小說創作的又一高潮,其代表作《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清中葉的文言小說多是仿效《聊齋志異》的「傳奇體」,有學者稱之為「聊齋體」小說,《諧鐸》是其中的代表作。《閱微草堂筆記》和《新齊諧》則屬於「筆記體」,主要繼承魏晉志怪小說的傳統,以別於《聊齋志異》的創作特色。)
思考題:1、試分析《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
2、簡析《促織》的思想藝術特色
第三講 話本小說
一、概述
話本小說是伴隨著「說話」技藝出現的一種文學樣式,是我國古代的白話短篇小說。「說話」即敘說故事。宋時,說話四家為:銀字兒(講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桿棒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說參請(演說佛書或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述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銀字兒與鐵騎兒合成小說。小說家說話的文本叫「話本」。到明代,小說話本不僅由說話藝人繼續講說,而且成為案頭閱讀的作品,產生了文人模擬話本寫作的小說作品,即「擬話本」。
話本小說的體式特徵:基本結構有題目(顯示故事內容的標志)、篇首(點明主題、概括內容、渲染情緒)、入話(形式多樣的承題起講)、正話(講述的正文)、篇尾(靈活多樣的附加部分)。
現存最早的宋元小說話本是《京本通俗小說》,最早的小說話本總集是明嘉靖時洪楩編的《清平山堂話本》。所寫的內容分為四個方面:婚姻愛情類、訟獄類、神怪類和人物軼事類。代表作有《碾玉觀音》、《錯斬崔寧》等。此外,還有以《五代史平話》為代表的講史話本和《大唐取經詩話》等講經話本。
明代話本小說的集大成作品是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三言」每種收短篇小說40篇,共120篇。這些作品有的是宋元明以來的舊本(話本和擬話本),但一般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根據文言筆記、傳奇小說、戲曲、歷史故事或社會傳聞再創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舊本的匯輯和新著的創作,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在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進行獨立創作的開始。「二拍」的作品與「三言」不同,是作者「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詼者,演而創之」,共78篇。
二、三言、二拍的思想內容
一是揭露明代社會的黑暗現實,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二是宗法倫理家族中的矛盾斗爭,如《遲取券毛烈賴原錢》;三是愛情婚姻主題的新發展,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四是展現明季商業活動的圖景,如《施潤澤灘闋遇友》。
三、藝術特色:講市民文學與文人仿作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它保留了宋元民間話本的固有特色,如保留入話、頭回,並經常穿插詩詞駢語的形式特點。「三言」還繼承了前因後果,脈絡分明,有頭有尾,以及次要人物都要交代一清二楚,結尾都是理想的或大團圓結局的特點。語言通俗淺易。人物形象較為成功,故事情節清晰,主題及意義較為深刻。
四、「二拍」對「三言」的突破:一是二拍多寫富商巨賈,甚至出現大規模海外貿易,如《轉運漢巧遇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黿龍殼》。二是對愛情婚戀的描寫更加大膽,如《通閨闥堅心燈火,鬧囹圄捷報旗鈴》。
五、清其他擬話本小說
明代較著名的有《今古奇觀》、《石點頭》、《西湖二集》等。其中明末抱瓮老人所編的《今古奇觀》是流傳最廣的白話短篇小說選集。清初的擬話本有李漁的《無聲戲》、《連城壁》、《十二樓》,東魯古狂生編的《醉醒石》等有一定的影響。
六、作品賞析
《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思考題:1、試分析造成杜十娘悲劇的原因
2、略述明代擬話本的思想內容
第四講 歷史演義小說
一、章回小說概述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它的特點是分回標目、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
章回小說是在宋元長篇講史平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元講史今存《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及《全相平話五種》。講史講說五代興亡和戰爭故事,由於事件復雜、容量大,說話人不可能把要說的故事一次講完,必須分為若干段落,每講一次即等於後來的一回,每次講說前要公布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是章回小說分回標目的淵源。
二、明清歷史演義小說
1、歷史演義小說概況
歷史演義小說直接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是以特定歷史時期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以在歷史上起過獨特作用的著名人物為對象,用小說筆法展開敘寫、創作成書的。
歷史演義小說編寫的三種情況:一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力求保持歷史原貌;二是依照把歷史事件小說化,歷史人物傳奇化的原則進行創作;三是嚴格依傍史書記載,博考文獻,文必有據,缺乏小說創作必要的想像虛構。
三、《三國志通俗演義》
1、成書、作者、版本
世代累積型小說:史書與講史結合。陳壽的《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等記錄了三國時期的史實。三國故事在隋唐已經盛傳。宋代講史有「說三分」的專門科目和專業藝人,許多雜戲都有演述三國故事的劇目,並已表現出「擁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元刊《全相三國志平話》的內容和結構,已初具《三國演義》的規模,元雜劇中的三國戲有數十種之多。元末明初,羅貫中加工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版本: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
清康熙時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作了加工修改,此後毛宗崗修改本成為通行本。
作者:羅貫中(1330?—1400?)「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百川書志》卷六)。」
2、思想內容
記事起於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終於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主要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三國演義深刻揭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真實,尤其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具體地表現了這種斗爭的緊張性、尖銳性和復雜性。三國演義用很大篇幅描繪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理想,政治上以蜀漢為代表的「聖君賢相」和人與人關繫上以劉關張為代表的「義」。
3、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一是出場定型。二是反復皴染,圍繞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多角度、多層次地加以強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性、復雜性。三是多用傳奇故事和生動的細節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四是善於用對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曹操、關羽、諸葛亮、劉備)
4、藝術特色: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多樣的藝術手法,不同的敘述方法,精彩的戰爭描寫,半文半白的語言。
四、其他歷史演義小說
1、《東周列國志》:馮夢龍、蔡元放主編。以時間為經,以國別為緯,演義了春秋戰國500多年間的歷史。全書結構巧妙、脈絡分明,敘事有條不紊。
2、《西漢通俗演義》:甄偉
思考題:1、以「三顧茅廬」為例分析《三國演義》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提示:突出的特點是通過描寫其他人物和山林景物反復鋪墊,渲染氣氛,製造懸念,成功地表現諸葛亮超群脫俗的品格和才能。)
2、簡述《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
第五講 《水滸傳》與元明清英雄傳奇小說
一、英雄傳奇小說概述
英雄傳奇小說與歷史演義的主要區別在於:歷史演義多從史書上擷取素材,其主要人物和事件基本上依據史實,按歷史順序展開情節,構成作品。英雄傳奇則以塑造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為重點,並以此組成情節、構想故事。英雄傳奇小說由《水滸傳》發端。影響較大的有《楊家府演義》、《隋唐演義》、《說唐演義全傳》、《說岳》等。
二、《水滸傳》
1、成書、作者、版本
成書過程:《水滸》是以北宋末年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為題材的英雄傳奇小說。它是在長期民間流傳的基礎山最後由作家加工完成的作品。關於宋江起義,在《宋史•徽宗本紀》、《侯蒙列傳》、《張叔夜列傳》中均有記載。在宋人筆記中也有著錄,到南宋時,已成為藝人演述的重要內容。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遺事》中涉及水滸故事的部分,是現代講說水滸故事的最早話本,展示了《水滸》的原始面貌。元代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雜劇大量出現,並可能出現了藝人專門講說的宋江故事的作品。
版本:有繁本、簡本兩個系統。簡本實為繁本的縮寫節本、情節人物沒有什麼增減。繁本系統有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種。
2、思想內容
《水滸傳》深刻揭露了起義的社會原因。如實的寫出了農民起義的發展規律,寫出了起義的綱領和理想,還初步寫出了農民革命必然失敗的歷史原因。
如何理解「替天行道」:一是當朝徽宗皇帝昏庸無能、寵信奸人,禍國殃民,已失去奉天治民的資格,因此,才需要梁山義軍取代當朝執行「替天行道」的使命。二是完成「替天行道」的使命,必須推翻違背「天意」的黑暗王朝,建立體現「天意」的新王朝。三是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出發點是為民而不是為君,除暴安民、劫富濟貧就是「替天行道」的主要內容。
3、藝術成就
一是在描寫人物方面,善於把人物置於具體的現實環境中,緊密聯系人物的身份和經歷,通過一系列故事情節刻劃其獨特的思想性格。善於運用誇張、渲染、對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二是在語言上,以說話人直接講述的語言把整個作品組織起來,無論敘事、寫人或人物對話,往往寥寥數筆即神情畢肖。語言明快、洗練、形象而富於表現力。三是在結構上,以主要英雄人物壁上樑山的道路為主線敘述起義發生、發展的過程,圍繞「招安」問題描寫了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過程。全書是有機的統一體,但人物和情節的安排主要是單線發展,每組情節有相對的獨立性。
三、其它英雄傳奇小說
明清之際出現了兩部較好的《水滸》續書。一是《水滸後傳》(陳忱著),一是《後水滸傳》(青蓮寶主人著)。兩書在發揚《水滸》英雄造反精神的同時,對接受招安等問題經過了深刻反思,作了不同的處理:其一、否定接受招安的錯誤路線;其二、否定對權奸的妥協態度;其三、既反對權臣專權,對昏君也有所批判;其四、與上述三個問題相關,兩部續書的結局作了與《水滸》不同的處理,分別體現故事雖完,起義事業並沒有完。
2、以歷史演義之名,敘英雄傳奇之事的《隋唐演義》(褚人獲著);《楊家府演義》和演說民族英雄悲劇的《說岳全傳》。
思考題:
1、簡述《水滸》的成書過程及版本系統
2、英雄傳奇小說與歷史演義小說有何區別?
第六講 《西遊記》與明清神魔幻想小說
神魔幻想小說的藝術特徵
其一,幻化的藝術形象,即小說中的人物不是現實中的人,而是神、佛、魔、怪等,但其本質仍然是人,是幻化得人、變形的人或者是神怪化了的人。其二,幻化的藝術天地,人物活動場景不是天庭、地府、龍宮就是仙洞、魔窟、荒山野嶺,即使出現現實人間,也往往蒙上幻化色彩。其三,神怪幻想小說常用幻想、變形、誇張等藝術方法和荒誕離奇的情節進行創作,荒誕離奇的情節,隱含深刻的意味,是優秀神魔小說的基本特徵。
二、《西遊記》
1、成書、作者、版本
成書過程:西遊故事緣起於唐代高僧玄奘取經的故事,玄奘回國後與門人辯機等將其取經過程中的見聞著錄成《大唐西域記》。從玄奘取經到演化為神魔小說,首先是宗教神話化階段。玄奘弟子慧立等撰寫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述玄奘取經的事跡,其中穿插了一些弘揚佛法,神話玄奘的神話傳說。其次是廣泛流傳階段。現存南宋刊印的「說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西遊故事見諸文字的最早雛形,猴行者取代唐僧成為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南宋至明朝前期取經故事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宋元南戲、金院本、元雜劇等)繼續發展。取經故事在元代開始定型,至遲在元末明初出現的《西遊記平話》,其內容、情節已和《西遊記》接近。玄奘取經的故事經過900年的流傳演變,在豐厚的民間文學的基礎上,吳承恩最後寫成《西遊記》。
版本:今知最早刊本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科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二十卷一百回。
2、思想內容
幻筆與戲筆相兼,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
3、藝術特色:一是巧妙曲折的藝術結構,《西遊記》的結構可以稱為線形結構,也就是短篇連綴的結構。全書三大部分組成有機的整體,數十個短篇故事像珍珠鏈上的珍珠,用取經這條線將之串聯起來。這種結構的優點在於貫串在這條取經主線上的一些獨立成篇的故事,寫得巧妙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並《西遊記》奇幻詼諧的總體美學風格相一致。二是風趣詼諧的語言風格。三是在塑造人物時將神性、人性、動物性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人物形象: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
三、《西遊記》的續書與《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
1、《西遊記》的續書:《西遊補》又名《新西遊記》(董說著)和《後西遊記》較有新意。
2、《封神演義》(許仲琳著),其書是「假商周之爭,自寫幻想」,最大特色是善於誇張,富於幻想。
3、《綠野仙蹤》(李百川著)
思考題:
1、試分析孫悟空形象
2、簡述神魔幻想小說的藝術特徵
第七講 《金瓶梅》與明清世情小說
一、世情小說
世情小說即以寫世態人情為主的小說。世態,指的是整個社會狀況和各種社會矛盾沖突;人情,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理想等。其作品有《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紅樓夢》、《歧路燈》等。其特徵:一是題材上遠離現實的歷史、傳奇、神怪題材轉向當代的社會人生,往往以家庭為切入點,廣泛聯系社會,即使假託歷史,也著眼於現實人生,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感;二是針對當時理學的禁錮,著重表現男女世界裡的情與欲;三是從不同角度揭露、批判社會黑暗是當時世情小說的主要風貌。
二、《金瓶梅》
1、版本:《金瓶梅》最初以抄本的流行。今見最早的刊本是萬曆丁巳(1617)年署刊的《新刻金瓶梅詞話》,人稱「詞話本」或「萬曆本」。崇禎年間有《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問世,人稱「崇禎本」。清康熙年間張竹坡以崇禎本為底本,將其詳細評點,以《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第一奇書》之名行世,人稱「第一奇書本」或「張評本」。
2、思想內容
書名乃潘金蓮、李瓶兒和龐春梅三人名字的綜合。全書假借《水滸》中西門慶與潘金蓮偷情一事為線索加以敷衍而成。書中另一線索為西門慶妻妾家室活動。《金瓶梅》通過暴露西門慶一生及其一家的罪惡活動,痛快淋漓地揭露了明代封建統治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深刻具體地描繪了當時從朝廷到地方大小官僚勾結惡霸豪紳,欺壓盤剝人民的血腥圖景,具有很大的認識價值和一定的反封建意義。小說還為人們展示了一個與傳統的溫柔敦厚大異其趣的、吵吵嚷嚷的女性世界。
3、意義
《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有關世態人情的長篇小說。它對長篇小說的發展特別是在文體方面有重大貢獻:其一,敘事題材,從描述英雄豪傑、神仙妖魔轉向現實社會的市井人物,不僅開了事情小說的先河,而且也為古代小說轉向近代小說開辟了道路。其二,敘事視角,從仰視轉向平視而發現人的復雜性。其三,敘事重心,從組織安排故事為主轉向以描寫人物為主。其四,敘事結構,從線性發展轉向網狀交織。
三、《紅樓夢》
1、作者、版本
版本:兩個系統:一是脂本系統的抄本,八十回,因附有脂硯齋等人的評語,鼓稱「脂評本」。二是一百二十回本,又有「程甲本」和「程乙本」兩個版本。
2、思想內容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愛情、婚姻悲劇為中心,寫出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貴族大家庭的興衰變化,揭露了封建社會末期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從而展示出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同時,小說還通過叛逆者得斗爭和奴隸為維護人身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反抗,以及一大批女性所代表的青春、愛情和生命值美及這種美的被毀滅,寫出了一出徹底的人生悲劇,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經過深入探究之後而得到的啟示。
悲劇意識:一是人生悲劇,主要指主人公賈寶玉「無材可以補蒼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無力「補天」的人生悲劇。二是婚姻和愛情悲劇,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及與薛寶釵的婚姻悲劇。三是女子的悲劇。四是家庭和社會的悲劇。
理想色彩:《紅樓夢》表達了作者對新的生活方式和美好感情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建立在「知己」之上的寶黛愛情,不僅表現了人類崇高美麗的一面,也是作者理想、追求的核心內容。具體表現在:第一,書中所寫的寶黛愛情是理想化得才貌之愛。第二,寶黛的愛情是建立在長期了解基礎上的知己之愛。第三,所寫寶黛愛情純潔專一持久。
3、藝術成就
《紅樓夢》的寫實藝術:第一,在人物塑造方面:一是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實性;二是注意展開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及其變化;三是注重以多種手法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環境襯托、詩詞、心理)。第二,在結構上,以寶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賈府的衰敗為副線,兩條線索互為表裡,貫穿全書,其間又穿插一些小的情節線索,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完整嚴謹。第三,在語言方面,准確、精煉、生動、流暢、色彩鮮明,富於表現力。另外,人物的語言,個性鮮明而又恰如其分。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就題材而言,《紅樓夢》借幻說法,「將人情世態寓於粉跡脂痕」,把世情小說推向最高峰。與《金瓶梅》相比,它在描寫所謂「家常瑣事」、「兒女閑情」中,不僅深刻揭露封建末世的腐朽和黑暗,而且發掘出蘊涵在生活中的詩意,表現了崇高的美學理想。第二,在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上,《紅樓夢》寫出了人物性格的獨特性、復雜性、以及人物個性與現實生活的統一性,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形象塑造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第三,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美學風貌也作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紅樓夢》熔雅俗兩種文學於一爐,既有《西廂記》、《牡丹亭》之意境、韻味,又有《水滸》、《金瓶梅》的場面、性格和人情世態的傳神刻繪。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4、《紅樓夢》的續書:有兩種,一是從一百二十回續起,一是接在第九十七回後,前一種居多。其內容多將原書愛情悲劇改為大團圓結局。續書中,以《後紅樓夢》和《續紅樓夢》稍有可觀處。
四、其他世情小說較有價值的一是以「因果報應之談,寫社會家庭之事」的《醒世姻緣傳》(西周生輯著);一是李綠園的《歧路燈》。
思考題:
1、《金瓶梅》在小說發展史上有何成就與貢獻
2、怎樣理解《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
3、簡述世情小說的創作特徵
第八講 《儒林外史》與明清諷刺小說
一、作者
1、吳敬梓的生平與創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科舉制度的批判;一是對理想人生的熱切追求。作品對科舉制度的批判主要通過對儒生形象(如周進、范進等利祿熏心、熱衷功名的腐儒)、官紳形象、(如王惠、湯奉等貪婪成性的貪官滑吏)、名士形象(如杜慎卿之類言清行濁的人)的生動描繪,全面批判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和功名利祿觀念。塑造了三類理想人物:帶有叛逆精神的杜少卿、沈瓊枝;遲衡山等所謂的「真儒」、「賢人」形象;王太、蓋寬等自食其力、置身功名富貴之外的市井奇人。
3、《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
結構藝術:其結構獨樹一幟,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以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後銜接而成,情節相互轉移,人物各有起落。「雖雲長篇,亦同短制」,兼具長篇和短篇的特長,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結構形式,很適合表現書中特定內容的需要。
敘事藝術的新特點:一是改變了傳統小說說書人的述評模式,採取了第三人稱的隱身人的客觀觀察的敘述方式。二是在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傳奇性、淡化故事情節,用尋常細事、通過精細的白描來再現生活,塑造人物。
諷刺藝術的新成就: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矛盾、不和諧進行婉曲而鋒利的諷刺。
二、其他諷刺小說(譴責小說)
1、張南庄的《何典》(10回)
2、李汝珍的《鏡花緣》(100回)
第九講 明清才子佳人小說
一、概述
才子佳人小說以描寫才貌雙全的青年男女曲折跌宕的婚戀故事為題材,其主人公必是才子佳人,他們往往以詩相慕、私訂終身,而後或由小人撥亂,或由政事牽連,遭受種種磨難,最終或由才子金榜題名,或遇聖君賢臣而得成為眷屬。
才子佳人小說在明末清初盛行的原因:一是小說發展自身規律;二是社會因素。經明清鼎革之變的社會大動盪,到清初時局甫定,統治者採取高壓與籠絡政策,迫使一部分知識分子避開敏感的題材,而進入無風險的「才子佳人」故事的創作。三是才子佳人小說中那種書中有「黃金屋,顏如玉」的思想,既迎合清初統治者的需要,也迎合了中下層文人的心理,擁有較大的讀者群。四是明初中葉以後,追求個性解放、抒發真性情的浪漫思潮,餘波至於清初,這種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才子佳人小說的興盛。
二、代表作:《好逑傳》、《平山冷燕》、《玉嬌梨》
三、敘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蘊
人物形象:理想的才子形象是才、色、情、俠並具,理想的佳人形象是貌、才、情、識兼美。敘事:有三個核心場面。即:因詩相慕(接觸方式及相愛原因);排除障礙(追求獨立自主婚姻的斗爭過程);夫妻團圓(理想結局)。
四、思想藝術特徵及影響
思想上的進步性:一是才子佳人小說把作者個人的思想感情作主觀的理想化的表現,或者說,作品中才子佳人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一種自我體認,寄託有作者對生活的某種觀照和追求。二是才子佳人小說不同程度地肯定了青年男女之間「真情至性」的合理性,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禮法有一定的沖擊。三是把才、情、貌作為最重要的擇偶標准,對封建門第觀念給予有力沖擊。
藝術特徵:一是三段式的公式化結構。二是才貌雙全的概念化形象。三是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四是「花嬌月媚」的美學風貌。
影響:才子佳人小說在中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是其作為一個獨特類型,自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著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二是它對才、情、美的禮贊,對曹雪芹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思考題:
才子佳人小說的「才子」和「佳人」形象有何特點
如何評價才子佳人小說的敘事模式
『玖』 古代小說和戲曲為何被稱為俗文學兩者有哪些相同點
古代小說和戲曲都是民間通俗文學,千金小姐什麼的一般是不讓看的,因為裡面的情節都是以追求愛情自由的、反抗封建正統之類的為主,比如水滸傳和西廂記。兩者的相同點就是都是民間流傳的,封建正統並不承認。比如元曲和明清小說,雖然人民都愛看,甚至流傳宮廷,但都是不入流的東西,比不過詩詞歌賦可以作為科舉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