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楊氏的穿越小說
① 很多人冒充「弘農楊氏」,楊素到底屬不屬於「弘農楊氏」
在歷史上只要出現一個姓楊的,如果說他真的想干出一番事業的話,他都會說他是弘農楊氏的後代。是因為弘農楊氏在當時的確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他們這個家族出現過很多十分優秀的人。所以當你說自己是弘農楊氏的後代的時候,那麼你就等於說是抱了他們家的大腿,這樣一來,你做很多事情就會變得更加容易,因為你有後台了。但關於楊素到底是不是弘農楊氏的後代這還真不好說,因為沒有文獻記載。弘農楊氏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大家族,這個家族中出現過很多十分優秀的文官,也出現過很多十分優秀的將軍,這些人都是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他們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多很大的貢獻。我們也不必要去糾結楊素究竟是不是弘農楊氏的後代了,但光從楊素生平的經歷來說,他也配得上是弘農楊氏家族的一份子了。
② 弘農楊氏的介紹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隋朝皇室,越國公素及子玄感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唐玄宗楊皇後、楊貴妃,眾多楊氏駙馬,無限輝煌。 弘農楊氏,文的有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楊大異。
③ 歷史問題:隋文帝楊堅真的是弘農楊氏嗎
這往臉上貼金的事情每個王朝的統治者都在做,隋朝也不例外。
其祖上可以是導出兩支,一種說法是出自楊奉,一種說法是楊震。具體是哪一支脈考證不清。
當時楊堅為了加強民族融合得到中原漢族世家的支持說自己是弘農楊氏這是政治需要。沒毛病!
不過楊家比李家要臉,沒把自己說成某某子的後代(比如楊朱子)我覺得這很不錯了
④ 「弘農楊氏」:歷史上千年不衰的家族,真是項羽之死造就的嗎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說項羽在烏江邊死後,有5人拿了他的遺體去劉邦那裡去邀功分得了他的遺體,拿到漢王劉邦面前請功。其中有一個人叫楊喜,他憑借霸王的遺體被封為了赤泉侯,封戶1900戶。
一個家族會因為一個大人物的出現,而輝煌了兩到三代,但要實現持續千年不衰,一定是因為他們是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楊震的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給「弘農楊氏」種下了這種基因。所以楊震被奉為「開基之祖」。因為項羽的死從而造就了一個家族的千年?這應當是一個博大眾眼球的誇張說法。
⑤ 我是楊氏漢族弘農是誰的後人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弘農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隋朝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越國公楊素及子楊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唐玄宗楊皇後等。 弘農楊氏,文的有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楊大異。
⑥ 中國歷史上還有比弘農楊氏更牛 逼 的家族嗎
1、琅琊王氏:全盛時期東晉,號稱是王與馬共天下。
2、山東孔家:聖人世家,不管哪個朝代基本上都封公爵,衍聖公不是白叫的,傳承了兩千多年了。
3、姬家。這個分布得有點散,西周開始傳承至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很多貴族都是姬家後人。
⑦ 弘農楊氏的歷史
弘農,郡名,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因為這里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華陰楊氏的策源地,而弘農楊氏在天下楊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華陰楊氏。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弘農楊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後裔。《氏族略》的《楊氏》條說:「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曰楊石。黨於祁盈,盈得罪於晉,並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據《史記·晉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書記載,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大夫祁柔之孫祁盈的家臣祁勝和鄔藏交換妻子,被祁盈發現,把他兩個囚禁起來。有個大夫叫荀躒,因受了祁勝的賄賂,狀告祁盈私自抓人,結果晉頃公逮捕了祁盈。楊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認為晉頃公處事不公,一氣之下幫祁家殺死了祁勝和鄔藏。晉頃公大怒,晉國的其他幾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勢力,於是乘機殺死祁盈和楊食我,並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作為這些公卿子孫的食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羊舌肸(叔向)的子孫逃到華山仙谷隱居,居住在華陰。至漢朝華陰屬弘農郡(郡治在今河南靈寶縣),稱為楊氏,此即弘農楊氏由山西徙居華陰的歷史過程,亦即弘農楊氏之由來。
晉國滅了,「祈盈之難」無蹤了,沒有政治上的阻礙後,楊家發展壯大了。華陰楊氏文化研究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楊氏自楊道走出山林,重新進入政治舞台後,十餘代皆為周室命官,或為大夫、司馬,或為太傅、州牧。秦末,華陰楊碩率其八個兒子隨劉邦征戰,其第六子楊喜因擊殺項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為將軍,楊碩本人封為太史;楊喜第四代孫楊敞也官至宰相,並娶太史公司馬遷之女司馬英為妻。這個時候,弘農楊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為通侯,乘朱輪者十人,史稱「西漢十輪」。東漢楊震50歲前窮究學典,設館授徒,時稱「關西孔子」,後入仕,官至司徒、太尉,為官剛正清廉,史稱「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後人稱為「東漢四世三公」。
此後歷朝歷代,弘農楊氏也是人才輩出,如魏晉時期分掌軍國大權的「西晉三楊」;北魏政權中的公室大族楊播兄弟;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隋開國皇帝楊堅;李唐時「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南宋大理寺丞楊大異等,其由東漢楊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傳家」和楊家將「忠烈報國」的家門遺風,對後世歷代影響深遠。
東漢時期,世居弘農郡的楊氏家族從楊震(59~124年)起,四世連任宰相,成為了當地望族。楊震為官清廉,德高望重,在他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昌邑(今山東巨野縣)縣令王密感念其「察舉」(漢代的選官制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欲趁夜贈予楊震。此後,便有了楊震的那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名言,楊震也因此被後人稱為「四知先生」。弘農楊氏,從此也將楊震奉為開基之祖,並取堂號「四知堂」。
⑧ 「弘農楊氏」聽起來沒那麼高大上,但出的人物個個頂天,都有哪些名人
弘農楊氏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傳奇家族,從家族內名人輩出,活躍在各個朝代的歷史舞台上,其中有漢朝時期楊敞,楊震,楊炳,楊賜,楊彪,楊修。隋朝則有楊堅楊廣楊玄感楊素。而到了唐朝則有楊國忠,楊貴妃。到了宋朝還有一批楊家將等等。
秦末時期楚漢相爭,劉邦將項羽困在垓下,項羽率領800騎兵突出重圍,來到了烏江邊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孤身與漢兵廝殺,項羽最後自刎而死。劉邦先前曾有言如能斬殺項羽,則必封其為候。楊喜與其他四人獲得了項羽的部分屍體,交到劉邦那裡,劉邦實現其諾言,封楊喜為赤泉侯,至此傳奇家族弘農楊氏登上歷史舞台。
緊隨其後的便是隋煬帝楊廣,楊廣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溝通南北,並完善了之前父親所設立的三省六部制以及科舉制等等。而且在軍事上東征西討,擴張國家版圖。而且楊廣是一名極具天賦的詩人。但是楊廣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導致了三征高句麗的發生,而急於求成的施政風格,則讓民間苦不堪言,最終導致群雄奮起,起兵抗隋,而後楊廣橫死與令狐行達之手。
唐朝之後的我們便不再贅述,在以後的朝代中,弘農楊氏一直都站在舞台上,或成為主演,或從旁協助。這個傳奇的家族,或顯赫或蟄伏,但是不會消失。
⑨ 隋朝皇族是不是弘農楊氏的後裔有什麼理由
隋朝皇族不是弘農楊氏的後裔。
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王桐齡曾提出以下幾點質疑,認為楊隋先世應非漢族:1.楊隋先世家於武川,其地為匈奴鮮卑人雜居之地;2.隋室自謂系出弘農,但其世系中斷,頗多曖昧不清之處;3.隋室之家族關系常與儒教道德倫理相抵觸,而與西北民族風俗習慣暗合;4.隋室好與外族通婚。
楊忠(507年-568年)字揜於,小字奴奴, 陝西華陰人,隋文帝楊堅之父。看楊忠的字和小名都不是漢人該有的。楊忠不過是發跡之後,附會的的漢名罷了,依照六朝人取名的習慣,揜於應該是楊忠的本名。如高歡,本名賀六渾,發跡後,改名叫高歡。
宇文泰主掌西魏國事,大將楊忠(即後來隋文帝楊堅的老爸)出力甚多,東征西殺,血梁戰袍,被魏慕帝「賜姓普六茹氏」,所以,大名鼎鼎的楊堅最早的名字就叫普六茹堅。
隋文帝楊堅的先世,《隋書》〈高祖紀〉載:弘農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以上世系《北史》〈隋高祖本紀〉的記載基本上相同,一般就是據此記載而說楊堅是弘農華陰的漢族名門之後,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隋室系譜記載則有所不同:
震-牧-統、奇、亮、孕(十世孫)、渠-鉉(十九世孫)-元壽-惠嘏-烈-禎-忠-堅
以上世系從楊震到楊鉉歷19 代,與《隋書》〈高祖紀〉所載只歷8 代不合,此點清代沈炳震在〈唐書宰相世系表訂偽〉已經提出質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