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古代小說理論
㈠ 王先霈的研究方向
文藝學中的文學批評學、中國古代文論。《小說技巧探賞》 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文學評論教程》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6,與范明華合著,本人第一作者
《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 花城出版社,1988年,與周偉民合著,本人第一作者
《文學心理學概論》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
《圓形批評論》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佛語哲思》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㈡ 請問誰有《文學理論導引》(王先霈,孫文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課後習題的答案
思考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在什麼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前提。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系,生活活動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位置: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意識形態特徵。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請簡述之,並指明它們的片面性。
答: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從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為依據。從作品角度出發的本體論(形式主義);從作家角度出發的接受論(接受美學主義);從世界角度出發的再現論(現實主義);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表現論(浪漫主義)。
3.簡要論述文學起源上的「勞動說」。
答: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
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勞動中,為了協調行動,交流情感信息,減輕疲勞等,就由這些需要產生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遺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生活的內容。
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形式。早期的文藝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所以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4.試辨證說明文學發展的諸多原因。
答:文學發展的動力、動因問題有如下觀點:有的認為是社會風氣的變化。有的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密切相關。有的認為是某種非人力可改變的因素。另有學者從文學內部來探求文學發展動因,以為文學的發展像自然界運行一樣只在於它的內在動因。另外有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只是文學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組合引起了形態變化。另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學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勞動。
以上原因各有側重,但在終極意義上應說是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學發展,直接意義上往往是上層建築各部門的相互影響制約文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各種觀點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及分析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在某個方面以獨有的方式闡釋了文學發展的原因。
㈢ 華中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的考研方向和具體考研科目,特別是語言及應用語言學以及漢字學!!
漢語言文字學 專業代碼:050103
研究方向 01.現代漢語語法 02.現代漢語語匯 03.現代漢語語用 04.現代漢語方言 05.漢語史
06.漢字學 07.漢語與文化
初試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612理論語言學④829漢語語言學
復試科目 漢語及語言學
參考書目 初試參考書目:
《文學理論》劉安海、孫文憲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學理論導引》王先霈、孫文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郭紹虞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文學史》(四卷)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兩本文學史任選其一)
《中國文學史》(三卷)章培恆、駱玉明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兩本文學史任選其一)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中下編)朱東潤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當代文學》(上、下冊)王慶生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外國文學史》(第1-4冊)聶珍釗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復試參考書目:
《古代漢語》郭錫良主編,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現代漢語》邢福義、汪國勝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語言學概論》邢福義、吳振國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同等學力 同等學力及跨專業加試科目:
①語言學概論
②現代漢語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研究方向 01.中文信息處理 02.應用語言學 03.語言理論 04.對外漢語教學
初試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612理論語言學 ④829漢語語言學
復試科目 漢語及語言學
參考書目 初試參考書目:
《文學理論》劉安海、孫文憲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學理論導引》王先霈、孫文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郭紹虞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文學史》(四卷)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兩本文學史任選其一)
《中國文學史》(三卷)章培恆、駱玉明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兩本文學史任選其一)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中下編)朱東潤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當代文學》(上、下冊)王慶生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外國文學史》(第1-4冊)聶珍釗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復試參考書目:
《古代漢語》郭錫良主編,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現代漢語》邢福義、汪國勝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語言學概論》邢福義、吳振國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同等學力 同等學力及跨專業加試科目:
①語言學概論
②現代漢語
㈣ 推薦幾本文學理論方面的書籍,和現代文學名著,謝謝
1.《文學理論》,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邢培明譯,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09出版) 2.《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王先霈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尋找權威/文學理論概論》,(加)史笛文·邦尼卡斯爾著 王曉群, 王麗莉譯 5.《藝術原理》,羅賓·喬治·科林伍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6.《文學經典的挑戰》,孫康宜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7.《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英) 特雷·伊格爾頓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8.《敘事理論導論》【荷】米克。巴爾/著 譚君強/譯 萬千/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小說理論》,(蘇)М.巴赫金著 白春仁,曉河譯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0.《小說面面觀》,(英)E.M.福斯特(E.M.Forster)著 朱乃長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2 11.《文學符號學》,趙毅衡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0.9 12.《女權主義理論讀本》,麥克拉肯 (編者), 艾曉明 (編者), 柯倩婷 (編者)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3.《神話----原型批評》葉舒憲編選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14.《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英)伊格爾頓著 伍曉明譯 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15.《文學死了嗎》,希利斯·米勒,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05出版) 16.《文心雕龍》,劉勰 17.《人間詞話》,王國維 18.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H·R·姚斯,R·C·霍拉勃,周寧、金元浦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抽象與移情》,W·沃林格,王才勇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學散步》,宗白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1.《詩化哲學》,劉小楓,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22.《詩學·詩藝》,亞里士多德,賀拉斯,羅念生,楊翰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23.《拉奧孔》,萊辛,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24.《癲瘋與文明》,米歇爾・福柯,劉北成/楊遠嬰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4-02-01 25.《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26.《野性的思維》,列維—斯特勞斯,李幼蒸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27.《批評的剖析》,諾思羅普·弗萊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01出版) 28.《人論》恩斯特·卡西爾(Cassirer Ernst)、 甘陽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29.《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王德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09出版) 30. 《文藝對話集》,柏拉圖,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㈤ 求文學理論導引第二版孫文憲版課後討論題答案
華中師范大學的文學院是2012年剛改革的,初試考試科目是: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710中國語言文學基礎
④824語言理論與文學理論
初試參考書如下:
初試考試范圍:
「中國語言文學基礎」:中國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
「語言理論與文學理論」:文學理論 文學批評 語言理論
即《文學理論》劉安海、孫文憲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學理論導引》王先霈、孫文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郭紹虞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文學史》(四卷)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兩本文學史任選其一)
《中國文學史》(三卷)章培恆、駱玉明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兩本文學史任選其一)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中下編)朱東潤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當代文學》(上、下冊)王慶生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外國文學史》(第1-4冊)聶珍釗主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學批評原理》王先霈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古代漢語》郭錫良主編,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現代漢語》邢福義、汪國勝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語言學概論》邢福義、吳振國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㈥ 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准備哪些工具書
(中國語言文學系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①《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黃修己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②《文學批評原理》,王先霈主編,華中師大出版社,1999。③《外國文學史》(上、下),鄭克魯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中國語言文學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不列參考書目,重點考察考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法規、保護個案分析等知識與能力。
(中國語言文學系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漢語言文字學: ①《古代漢語》,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00.4修訂本(舊版本也可)。②《現代漢語》黃伯榮編,高教出版社,1997.7。③《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編,北大出版社,1997.4。
(中國語言文學系 文藝學)美學: ①《西方美學史》(上、下),朱光潛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②《美學》,朱立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③《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中國語言文學系 民俗學)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 ①《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周星主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 ①《中國古代文學史》(四卷本),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①《校讎廣義》(版本篇、校勘篇),程千帆、徐有富編,齊魯書社,1998.4。
(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 不列參考書
㈦ 學習古代文論心的體會
很長,我粘貼了一部分,剩下你自己看吧!http://wm338.com/Lunwen/zxlw/zxqt/200905/112698.html
侯外廬《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再版序言》(上海文風書局1956年版)指出:「中國學人已經超出了僅僅仿效西歐語言之階段了,他們自己會活用自己的語言而講解自己的歷史與思潮了。」竊以為侯先生此言過於樂觀。不僅50年代甚至整個20世紀後半葉,中國思想史界都很難說是在「用自己的語言講解自己的歷史」;不僅是侯先生所專攻的中國思想史界,而且在我們古代文論界,其實都是在用別人的話說自己的事。近日讀王先霈教授新著《國學舉要·文卷》,一個最深的感觸就是:先霈教授是在用自己的話,說自己的事。 著者在《國學舉要·文卷》之「緒論」開章明義,謂是書「所要介紹和評析的,是中國古人提出的文學觀念、文學思想」。這部論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專著,為「國學舉要」叢書之一種,所舉之「要」依次包括歷史概要、思想精要和知識輯要。這是一種限定也是一個平台,著者在這個平台上將如何言說? 古代文論之言說有不同的方式,哲學—美學式的,心理—心態式的,學案—學理式的,或者批評—評點式的。言說方式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問題,它本身從特定的角度構成思想。往深處說,言說方式之異取決於言說者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理解之異。《文卷》之言說古代文論,有著自己獨特的話語方式,概括起來說就是大問題,大背景和大手筆。 「文」(文學理論、文學觀念),作為國學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其「要」何在?那就是,如何理解「文學」這個概念。《文卷》一書,其知識的和理論的出發點或依據是現代文藝學關於「文學」的定義,其觀照和研究的對象卻是幾千年來中國古代關於「文學」的論述和思想,這二者並不能完全對應。作為現代文藝學的關鍵詞,「文學」是從西方引進的,它有著特定的所指(所謂「語言的藝術」);而作為國學門的一個術語,「文學」的內涵和處延極為寬泛(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獻典籍」及「精通文獻典籍之士」)。二者構成一個悖論,同時也形成一種張力,其間有著巨大的闡釋空間,《文卷》的入思方式是:「依據現代文藝學的文學觀念,重在概念的內涵而不是表達概念的詞語,凡是古人有關文學問題的論述,不管用什麼詞語表述,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當然,我們也將注意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變化。」抓住「文學」這個概念,也就抓住了中國古代文論之言說的最為重要最為根本的問題;而對「文學」概念的闡釋並不以中就西、削足適履,則是著者解答此「大問題」的最佳路徑。 《文卷》認為,古漢語詞彙中,真正能與「語言的藝術」相對應的並不是「文學」而是「文」和「文章」。文,意謂對文字、言辭的修飾而使其藻麗;章,則是對「文」的修飾含義的強調。曹丕《典論·論文》說「詩賦欲麗」,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麗和綺靡就是文,就是章,就是蕭統《文選序》所言「綜輯辭采,錯比文華」。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認定魏晉是文學獨立或自覺的時代,依據的就是「語言的藝術」這一現代文藝學的標准。然而,魏晉文學的「麗」和「綺靡」在促成文學獨立的同時,卻也留下「從質及訛,彌近彌淡」的隱患。後來陳子昂痛斥「文章道弊」、「采麗競繁」,可見真正有風骨的文章是不能太「文」太「章」的。早在齊梁之際,用駢文寫作的劉勰就已經看出了這一點,其《情采篇》有「衣錦耿衣,惡文太章」之喻。不錯,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然而,文學如果太講究太雕琢語言則最終將無藝術可言。因此,《文卷》言說中國文學思想,雖然也談語言(第一章第三節題為「獨體、表意的文字帶來的對文學形式美的特殊追求」),但更多的是談文學的「言」外之義,談中國古人對文學的獨到理解。 縱觀中國文學批評史,從詩言志到詩緣情到詩有三境,從興觀群怨到發憤著書到熏浸刺提,思考和言說的都是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大問題:文學是什麼,或者文學能做什麼。言說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結論有異,而《文卷》從中找到一個「基本的模式」,並將其概括為中國古人對文學的三種基本態度:以文為用,以文為哭,以文為戲。以文為用的文學觀,主要是所謂社會的「積極成員」所持有和維護的,是中國古代「以文教化」的文化思想在文學領域的體現。同為「以文教化」,其中又有「上化下」與「下刺上」之別,前者多迂腐訓誡之言,讀之令人生厭;後者乃為情造文之作,因其對社會矛盾的深刻揭露而世代傳誦。而社會的「積極成員」之中多有懷才不遇者,他們的「文」連同他們自己並不能為社會所「用」,忠而見疑,信而被謗,能無「哭」乎?心憂而歌且謠,既是個體性的心理排遣或慰藉,也是社會性政治性之怨憤情緒的噴涌或發抒。以文為哭的文學孕育了以文為哭的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並不誕生於書齋,而是誕生於人生的苦難和對這苦難的體驗與哭歌。長歌可以當哭,和墨可助談笑,故孔子既講「詩可以怨」,亦講「游於藝」。以文為戲,擱置外在的實用的目的,撇開利益得失的考量,或自遣或娛眾,其高境界是人性與能力的自由舒展所帶來的快樂。如果說,以文為用和以文為哭,強調的是文學的社會性、倫理性和抒情性,而以文為戲則強調了文學的超功利性及審美性。《文卷》對三者的的揭櫫及其整合,不僅是對「文學」這一「大問題」的破解,而且是對古代文論之言說方式的優選。 漢語言的「文學」一詞並不通向「語言的藝術」,而是通向「為文教化」,狹義的「文化」與廣義的「文學」,均為劉勰所說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即「人之文」),故二者在語義上是相通的甚至是重合的。《文卷》對「大問題」的言說有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大背景」:自始至終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言說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著者指出:「用文化的眼光看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學思想,能夠看得更深透,能夠更客觀地分析其長處和弱點,認識它在不同情勢下的不同作用和不同命運。……從這里出發,可以客觀地分析自家的遺產,對文學的性質和作用作出全面的解釋。」比如陳寅恪《元白詩箋論稿》提出許多獨到的觀點,就在於不是就文學看文學,而是從文化背景出發看文學。前述《文卷》所論「以文為用」,即是文化觀照的結果。宗法制度下以倫理為社會意識的核心,文學理論注重教化和功利,「以文為用」遂成為佔主流地位的文學觀念。宗法制度下的綱紀文化還影響到古代文學對文體的選擇,言政教綱常之志的詩文為文體之正,說兒女之真情的小說戲曲則難登大雅之堂,樂天《長恨歌》因敘燕妮之私而被譏為「不曉文章體裁」。與西方文論相比,中國的敘事理論發展滯後,這是中國古代制度文化造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學觀念的局限。 《文卷》將古代文論之言說置於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既有孟子式的「知人論世」,亦有陳寅恪式的「了解之同情」。講唐宋文論的一節,在「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討兩代文學理論之異同,指出前者是上升的進取的開放的,後者則趨於收斂、成熟、定型。初唐陳子昂講「骨氣端翔,音情頓挫」,以金石之聲表現風骨、傳達興寄,這是「唐型文化」在文學上的綱領。與子昂「音情頓挫」相銜接是杜甫的「沉鬱頓挫」,由「音情」而「沉鬱」,初唐的激昂奔放,已內斂為中唐的深沉厚重。到了宋代蘇軾則為「清壯頓挫」,東坡之「清壯」,既有詞風的清新自然、壯闊豪放,亦有人格的曠放達觀。而在這詞風和人格的背後,則是宋代文化的儒道釋兼綜,是宋型文化之中文學理論的成熟。《文卷》用「音情頓挫」、「沉鬱頓挫」、「清壯頓挫」既將陳子昂、杜甫、蘇軾綴為一體並見出三人的同中之異,又最終揭示出唐宋兩代文學理論嬗變的文化根源及時代足音,這一原創性言說堪稱《文卷》一絕。 《文心雕龍·論說篇》:「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文卷》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精中國古代文論的「大問題」,頗有一種敷理舉統、彌綸群言的大師風范。《文卷》中的「群言」,既有本土資源亦有異域資訊,既有先賢舊談亦有後學新論,著者按轡中外之域,環絡古今之際,揮灑自如,開闔有序,有管錐、談藝之博大而不流於瑣細,有金明館主之通脫而不失之冷澀。比如「緒論」部分論「中國文學思想漫長而輝煌的過去」,並不去談五帝三代、周秦兩漢,而是宕開一筆,從容不迫地敘說起1827年1月31日歌德與愛克曼關於中國小說的談話。爾後「畫面」一轉,是歌德的同胞黑格爾在大致相同的時間里講授《歷史哲學》,給中國歷史以極高的評價。這種含而不露的敘述,頗有中國古典小說「染葉襯花」之妙。 言說中國古代文論,若僅僅囿於木土資源則難見廬山真面目。《文卷》對諸多問題的觀照,其理論視域在中外之間流轉變換,使得學理的探究既是多側面的又是深層次的。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一節論劉勰「體性」觀,先引用歌德「風格,這是藝術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之界定,旁證彥和作家風格論是文學理論批評走向審美自覺之標志。彥和標舉「八體」,每一體皆有「根」有「葉」,《文卷》又引德國十九世紀文藝理論家威克納格的風格理論,藉以解讀「根」、「葉」之所指,並指明劉勰的風格論起到了喚起欣賞力和培養批評力的作用。《文卷》之出入於古今中外如行雲流水,自然而然,不露絲毫痕跡。如「思想精要」部分評介莊子文學思想,講莊子「真畫者」的「解衣般礴」,從杜甫的「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說到清惲南《南田畫跋》的「作畫須有解衣般礴、旁若無人之意」,又說到俄羅斯小說家契訶夫關於文學創作中「個人自由感覺」的妙語:讓坎肩敞開,不系領帶。讀到這里,我們似乎覺得杜甫、惲南、契訶夫這些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大文人,竟能坐在一起討論莊子的文學思想,真是妙不可言! 聖嘆評點第五才子書,謂「大凡讀書,先要曉得作書之人是何心胸」,此即彥和「覘文見心」之義。讀王先霈教授《國學舉要·文卷》,不揣淺陋而大膽設身處地代著者立心:先霈教授是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解中國古代文論。
㈧ 文學理論有關文學與道德的相關書籍
1.
《文學理論》,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
(Austin
Warren)
著,劉象愚、邢培明譯,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09
出版
)
2.
《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3.
《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王先霈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4.
《尋找權威
/
文學理論概論》,
(
加
)
史笛文·邦尼卡斯爾著
王曉群
,
王麗莉譯
5.
《藝術原理》
,羅賓·喬治·科林伍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年版。
6.
《
文學經典的挑戰》,孫康宜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7.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
英
)
特雷·伊格爾頓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8.
《敘事理論導論》【荷】米克。巴爾
/
著
譚君強
/
譯
萬千
/
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
《小說理論》,
(
蘇
)
М
.
巴赫金著
白春仁,曉河譯
石家莊
-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0.
《小說面面觀》,
(
英
)E.M.
福斯特
(E.M.Forster)
著
朱乃長譯
北京
-
中國對外翻譯出
版公司
2002
11.
《文學符號學》,趙毅衡著北京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0.9
12.
《女權主義理論讀本》
,麥克拉肯
(
編者
),
艾曉明
(
編者
),
柯倩婷
(
編者
)
,廣西
師范大學出版社
13.
《神話
----
原型批評》
葉舒憲編選西安
-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14.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
英
)
伊格爾頓著
伍曉明譯
西安
-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15.
《文學死了嗎》
,希利斯·米勒,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05
出版
)
16.
《文心雕龍》,劉勰
17.
《人間詞話》,王國維
18.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H
·
R
·姚斯,
R
·
C
·霍拉勃,周寧、金元浦譯,遼寧人
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19
.《抽象與移情》
,
W
·沃林格,王才勇譯,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20.
《美學散步》,宗白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21.
《詩化哲學》,劉小楓,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7
年版。
22
.《詩學·詩藝》,亞里士多德,賀拉斯,羅念生,楊翰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
年版。
23
.《拉奧孔》
,萊辛,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年版。
24
.《癲瘋與文明》,米歇爾
・
福柯,劉北成
/
楊遠嬰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
版,
2004-02-01
25
.《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年版。
26
.《野性的思維》,列維—斯特勞斯,李幼蒸譯,商務印書館
1987
年版。
27
.《批評的剖析》,諾思羅普·弗萊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01
出版
)
28
.《人論》恩斯特·卡西爾
(Cassirer Ernst)
、
甘陽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004
29.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
在北大的八堂課》,王德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09
出版
)
30.
《文藝對話集》,柏拉圖,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年版。
㈨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考研初試參考書目
初試是需要看這些書的,但是復試要看的書目得看你報考的方向。你報古文史方向,就看古文史方向的書啊
㈩ 關於南開大學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生
以下這些書你可以選讀一些: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總體研究:計52種
A類:
1. [美]昂利·拜爾編:《方法、批評及文學史——朗松文論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2. [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3. [英]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4. [美]羅素:《論歷史》,三聯書店1991年版;
5. [法]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6. 《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
7. [以]艾森斯塔德:《現代化:抗拒與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8. [美]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 [美]亨廷頓等:《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版;
10. [美]布萊克編:《比較現代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
11. [美]艾愷:《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 [美]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
13. [美]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14. [美]賓克萊:《理想的沖突——西方社會中變化著的價值觀念》,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15.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編:《重新解讀偉大的傳統——文學史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16. [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版;
17. [英]多德《社會理論與現代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B類:
1.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87年版;
2.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另有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增補本);
3. 王瑤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歷史與現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4. 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3),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5.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6. 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上下卷),華中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7. 黃修己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卷),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8. 孔范今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 朱棟林等:《中國現代文學史:1919-1998》,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1-3),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1. 許懷中:《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史論》,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2.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3.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4. 楊匡漢、孟繁華主編:《共和國文學5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 陳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後中國文壇紀實》,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16. 謝冕:《1898:百年憂患》,(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動》,(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 孔慶東:《1921:誰主沉浮》,(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 曠新年:《1928:革命文學》,(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0. 李書磊:《1942:走向民間》,(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 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 楊鼎川:《1967:狂亂的文學年代》,(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 孟繁華:《1978:激情歲月》,(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 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 張志忠:《1993:世紀末的喧嘩》,(百年中國文學總系)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9. 許紀霖:《另一種啟蒙》,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30. 汪暉:《死火重溫》,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31. 李歐梵:《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32.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三聯書店2000年版;
33. 吳炫:《中國當代文學批判》,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
34. 洪子誠主編:《當代文學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35.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中國當代文學思潮(潮流)史研究:計81種
A類:
1、 [美]韋勒克:《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的概念》,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2、 [丹麥]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1-6分冊),人民文學出版社;
3、 [英]格蘭特:《現實主義》,昆侖出版社1989年版;
4、 [蘇]梅特欽科:《繼往開來——論蘇聯文學發展中的若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有新版);
5、薛君智主編:《歐美學者論蘇俄文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6、 [英]弗斯特:《浪漫主義》,昆侖出版社1989年版;
7、 [美]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1989年版(另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譯本);
8、 [英]福克納:《現代主義》,昆侖出版社1989年版;
9、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編:《現代主義文學研究資料》(上、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10、 [英]布雷德伯里等:《現代主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 [美]卡爾:《現代與現代主義》,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 [美]傑姆遜:《後現代主義和文化理論》,陝西師大出版社1986年版(另有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精校本);
13、 [荷]佛克馬等:《走向後現代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4、王岳川等編《後現代主義文化和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5、 [美]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6、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三聯書店1989年版;
17、 [美]丹尼爾·貝爾:《意識形態的終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 [美]羅蒂:《後哲學文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
19、 [美]詹明信(傑姆遜):《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三聯書店1997年版;
20、 [法]利奧塔爾:《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三聯書店1997年版;
21、 [美]羅斯諾:《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
22、 [美]格里芬:《後現代精神》,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23、 [美]凱爾納等:《後現代理論》,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24、 [德]科斯洛夫斯基:《後現代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25、 [法]利奧塔等:《後現代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26、 [法]利奧塔:《後現代道德》,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
27、 [英]伊格爾頓:《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28、 [法]德勒茲:《哲學與權力的談判——德勒茲訪談錄》,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29、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0、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三聯書店1997年版;
31、張國清:《中心與邊緣——後現代主義思潮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2、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33、佘碧平:《現代性的意義與局限》,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34、 王寧:《後現代主義之後》,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35、 王寧:《超越後現代主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B類:
1、 李何林:《近二十中國文藝思潮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賈植芳等:《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潮》,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馬良春等:《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上、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4、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5、朱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6、陸貴山、王先霈:《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7、何西來:《新時期文學思潮論》,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8、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9、 宋耀良:《十年文學主潮》,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10、陳劍暉:《新時期文學思潮》,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張志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藝術主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12、朱寨、張炯主編:《當代文學新潮》,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
13、 南帆:《文學的維度》,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14、 王一川:《中國形象詩學》,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15、張德祥:《現實主義當代流變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
16、李揚:《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17、周政保:《精神的出場——現實主義與今日中國小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 [美]安敏成:《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 俞兆平:《寫實與浪漫》,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
21、張趺:《聖地之外——20世紀中國文學的尋根意向》,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22、陳國恩:《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陳晉:《當代中國的現代主義》,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24、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25、尹國均:《先鋒試驗——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化》,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
26、張頤武:《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7、陳曉明:《模擬的年代:超現實主義文學流變與文化想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李小江、孟悅:《浮出歷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9、王緋:《女性與閱讀期待》,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0、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三聯書店1995年版;
31、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2、荒林:《新潮女性文學導引》,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33、陳慧芬:《神話的窺破——當代中國女性寫作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
34、徐坤:《雙調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寫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5、王緋:《畫在沙灘上的面孔——90年代世紀末文學的報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6、張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學地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7、鄧曉芒:《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境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 王曉明編:《人文精神尋思錄》,文匯出版社1996年版;
39、愚土選編:《以筆為旗——世紀末文化批判》,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40、 戴錦華:《猶在鏡中》,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
41、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版;
42、張德祥:《現代化與精神境遇》,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周倫佑:《反價值時代——對當代文學觀念的價值解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王家新等編:《中國詩歌:90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45、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6、陳曉明:《表意的焦慮:歷史祛魅與當代文學變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研究:計37種
A類:
1、 [英]福勒:《現代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美]艾布拉姆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湖南文藝出版社另有譯本,書名譯名有別);
3、 [美]韋勒克:《批評的諸種概念》,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4、 [英]貝爾西:《批評的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5、 [美]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1-4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989、1991、1998年分別出版;
6、 [美]韋勒克:《現代文學批評史》第5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7、 [英]戴維·洛奇編:《二十世紀文學評論》(上、下),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993年分別出版;
8、 [法]塔迪埃:《20世紀的文學批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9、 [法]托多洛夫:《批評的批評》,三聯書店1988年版;
10、 [比利時]喬治·布萊:《批評意識》,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11、 [加]弗萊:《批評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2、王先霈主編:《文學批評原理》,華中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B類:
1、馮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理論卷(1949-1976)》(1、2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2、黃曼君主編:《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史》,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永生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下卷),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 [斯洛伐克]高利克:《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1917-193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
6、庄錫華:《二十世紀的中國文藝理論》,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7、於可訓等編:《文學風雨四十年》,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8、 夏中義:《新潮學案》,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
9、 南帆:《沖突的文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10、張頤武:《在邊緣處追索——第三世界文化與中國當代文學》,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11、程文超:《意義的誘惑——中國文學批評話語的當代轉型》,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12、王寧:《多元共生的時代——20世紀西方文學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3、湯學智:《新時期文學熱門話題》,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白燁編著:《文學論爭20年》,華中師大出版社1998年版;
15、《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叢書:理論批評》,華文出版社1998年版;
16、《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叢書:理論批評》,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
17、朱大可等:《十作家批判書》,陝西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18、 伊沙等:《十詩人批判書》,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19、白燁選編:《中國年度文論選·99卷》,灕江出版社1999年版;
20、白燁選編:《2000中國年度文論選》,灕江出版社2001年版;
21、白燁選編:《2001中國年度文論選》,灕江出版社2002年;
22、陳思和主編:《2001年中國最佳文論》,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23、陳思和、楊楊編:《90年代批評文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版;
24、陳厚誠、王寧主編:《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25、余虹:《革命·審美·解構——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研究(小說部分):計37種
A類:
1、 [美]馬丁:《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2、 [美]布斯:《小說修辭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3、 [英]佛斯特:《小說面面觀》,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4、 [美]布魯克斯等編:《小說鑒賞》(上、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5、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20世紀世界小說理論經典》,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
6、 [美]浦安修:《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7、 [加]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8、 [英]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9、 [捷]昆德拉:《小說的藝術》,三聯書店1992年版;
10、愛略特等:《小說的藝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11、 [美]詹姆斯:《小說的藝術——亨利·詹姆斯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
12、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華中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B類:
1、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2、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1-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988、1991分別出版;
3、陳美蘭:《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4、白燁編:《小說文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5、中國作協創研室編:《當代作家論》,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6、王錦濤、林建法編:《撕碎,撕碎,撕碎了是拼接——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7、林建法編:《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上、下),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8、興安編:《蔚藍色天空的黃金——當代中國60年代出生代表性作家展示》,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年版;
9、馬原編:《中國作家夢——當代文壇精英訪談錄》(上下),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10、 季紅真:《眾神的肖像》,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11、林舟:《生命的擺渡——中國當代作家訪談錄》,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2、張鈞:《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3、 孟悅:《歷史與敘述》,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 季紅真:《憂郁的靈魂》,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15、 蔡翔:《日常生活的詩情消解》,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 張新穎:《棲居與游牧之地》,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
17、 郜元寶:《拯救大地》,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
18、王一川:《中國現代卡里斯馬典型》,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樊星:《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華中師大出版社1997年版;
20、孫先科:《頌禱與自訴——新時期小說的敘述特徵及文化意識》,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21、吳義勤:《中國當代新潮小說》,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22、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三聯書店1999年版;
23、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三聯書店2000年版;
24、唐小兵:《英雄與凡人的時代——解讀20世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25、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當代文化與傳播理論研究:計38種
A類:
1、[英]斯特里納蒂:《通俗文化理論導論》,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2、[英]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3、[美]波斯特:《信息方式——後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4、[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5、[美]沃林:《文化批評的概念——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6、[法]利奧塔:《非人——時間漫談》,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7、[法]博德里亞爾:《完美的罪行》,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8、[英]斯道雷:《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9、[美]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0、 [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 [美]伯格:《通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2、 [加]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3、 [英]麥克蓋根:《文化民粹主義》,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4、 [英]默克羅比:《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15、 [英]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16、 [美]賽佛林等:《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17、 [美]鮑德韋爾等主編:《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8、 [美]艾倫編:《重組話語頻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9、常昌富等選編:《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範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0、陸揚等選編:《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
21、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B類:
1、 祁述裕:《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文學藝術》,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1997年版;
3、周憲主編:《世紀之交的文化景觀——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的多元透視》,遠東出版社1998年版;
4、孟繁華:《眾神狂歡——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
5、 樊星:《世紀末文化思潮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戴錦華:《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戴錦華主編:《書寫文化英雄——世紀之交的文化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王曉明主編:《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王曉明:《半張臉的神話:90年代批判》,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
10、 戴錦華:《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 1978-199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12、趙毅衡:《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13、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14、黃力之:《中國話語:當代審美文化史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15、何言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分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
16、賀仲明:《中國心像:20世紀末作家文化心態考察》,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
17、徐俊西主編:《世紀末的中國文壇》,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