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小說源頭
❶ 我國古代文學的源頭是什麼誰能告訴我古代
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學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在人們口頭代代流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一鱗半爪.由於時間久遠難以相傳導致變異,後世見諸文字記載的原始文學很難說是其原貌.這些遠古歌謠和神話,我們稱之為傳說時期的文學.
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據說是神農時代出現的《蠟辭》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本,歸其澤!」,這大約是一首農事祭歌.至於傳說為堯舜時期的《擊壤歌》、《康衢謠》、《卿雲歌》、《堯戒》、《賡歌》、《南風歌》等,從其思想內容和語詞來看,顯然都是後人的偽托.倒是有些簡單質朴的韻語,可能是原始歌謠的遺留.如《吳越春秋》卷九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製造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古樸,但已經具有韻律,顯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謠.《呂氏春秋·音初篇》所載禹時塗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雖只有一句,卻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比較可信的夏代詩歌的遺文.屬於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反映了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先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後來的文字記錄大多是片斷零散的,有些已經被後人改造,中國神話的原始形態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文字的出現,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漢字的起源,歷來有若干推斷,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隨著甲骨卜辭及殷商青銅器的不斷出土,探討上古文學有了可信的資料,為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些較長的鍾鼎銘文,這表明具有文學因素的文本出現了.從此,文學的各種形式在語言文字的不斷成熟過程中分途發展.
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之一.中國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在我國古籍中有明確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雲:「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葛天氏」應是傳說時期的一個部落酋長.這八闋可能是現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樂曲,有歌有舞,歌辭已經無可稽考,舞容極其簡單.《尚書·益稷》記載帝舜時的樂曲《大韶》雲:「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對其內容和意義的評論,認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如天之無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據《論語·八佾》記載,孔子也曾稱贊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穎達疏去:「樂之為樂,有歌有舞,歌以詠其辭,而聲以播之,舞則動其容,而以曲隨之.」這段話具體論述了《大韶》詩、樂、舞三者一體的盛大場面.《禮記·樂記》雲:「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詩、樂、舞三者緊密結合,是中國詩歌發生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
詩歌和音樂、舞蹈相互結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經成熟並廣泛用於文獻記錄以後,還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如《詩經》中的作品都是樂歌,而其中的頌詩,是祭祀時用的歌舞曲.約在春秋以後,詩歌從樂舞中逐步分化獨立出來,專向文學意義和節奏韻律方向發展.
❷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
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變「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 其意指「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也就是所謂的「殘叢小話」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概念出現於漢代,西漢劉歆編的《七略》中已有「小說家」 的明確類目。桓譚在他的《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說,近取譬論,以作短書, 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既說明小說的形態特點是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說事,又 強調了它的社會功用。東漢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中進一步明確了小說的內涵及特點: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漢書 藝文志》中,小說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後一家。 綜合漢人對小說的理論,大致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小說的內容來自民間傳說,屬「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是不符合「大道」、不見 於經典的瑣聞雜說或神怪故事。 2.小說的形態特色是「殘叢小語」,即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誇張的虛構手法,因此具 有生動性和形象性。 3.通過說故事或敘事對生活進行指導,既具有傳奇性又具有知識性和說教性。 一、中國古代小說與神話的關系 小說究其根本,應來源與神話與傳說。明代胡應麟說《山海經》是「古今語怪之祖」(《少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典籍中獨具風貌的作品,自古被稱為「奇書」,此書共十八卷,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 《山經》以紀五方山川為綱,系之以古史、草本、鳥獸、神話、宗教等內容;《海經》 除著錄地理方位之外,還記載遠方異人的狀貌和風俗,夾雜著大量的神話片段。 《山海經》是錄著我國古代神話最多的一部典籍,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西王 母」、「黃帝與蚩尤之戰」、「鯀禹治水」等。是孕育後世小說的胚胎。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山海經》乃「小說之最古者爾」。 西晉太康年間出土於河南汲縣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傳》,以相當可觀的篇幅描寫了周 穆王以造父為馭者、以河伯為副車,驅八駿巡行天下。《穆天子傳》代表著神話向小說的過 渡,並開了後世英雄傳奇的先河。 中國的神話有一個歷史化和宗教化的過程,神話人物常會被逐漸納入帝王家譜和宗教神 譜,反映這種變化的,在中國小說史上有一種由神話過渡到「仙話」的現象。仙話更多地表 現了後世人的理想和慾望。這表現了小說一方面吸取神話的幻想,一方面,又開始脫離神話 那種先民心理,回歸到現實的人情。 二、中國古代小說與子書的關系 古代小說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目錄中一般屬子部,故稱子部小說。 《晏子春秋》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簡潔完整,語言清新流暢,許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說的敘事特點,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諸子為了形象地闡明道理,往往用寓言來說事。這些寓言既具有諷諭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已具有小說的特點。 《孟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韓非子》中的寓言,諸如「和氏璧」、「買櫝還珠」、「自相 矛盾」。《莊子》中的寓言如「皰丁解牛」、「匠石運斤」、「佝僂者承蜩」等。宋代黃震說莊子 是「詼諧小說之祖也」。 三、中國古代小說與史書的關系 從《左傳》開始,史家在著述歷史的時候,便常雜以流傳民間的遺聞佚事,使歷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敘事完整翔實,並運用逼真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使歷史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 動。如:出亡中的晉公子重耳,諫假道的宮之奇,哭師的蹇叔等。 《戰國策 齊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說是一篇很生動的小說。 從《左傳》到《史記》、《漢書》,這些歷史散文都證明了「史有詩心、文心」的觀點。 同是,它們的敘事方式、結構形態、語言技巧也常常的影響了中國小說文體的發育、發展。 此外,中國小說中也有一些被稱為「野史」的作品長期竄入史書的領域,如《吳越春秋》, 是一部採用虛構手法的小說,而不是史書。 從《左傳》開始的史學,的確是「小說之祖」。
❸ 小說的源頭源自於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唐家三少、天下霸唱、蕭鼎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關於追溯小說的起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❹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意思是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
小說的奠基歷經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歷史進入唐代小說才正式形成。
(4)我國古代小說源頭擴展閱讀:
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間娛樂消閑。各朝代都有茶館飯店常駐的說話人、說書人,以話本為基礎,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說一段(小說),以吸引客人每天回來聽書,希望保證生意興隆。
❺ 中國古代小說的兩大源頭是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大源頭,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 說系統。
❻ 中國古代小說源流是在哪呢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意思是「瑣屑之言」(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先秦兩漢時期所謂「小說」實際指的是出於街談巷語、內容荒誕淺薄、形式短小雜亂的雜記雜說,與後來「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意義完全不同。真正具有故事性並對後來的小說有著源頭意義的是神話、宗教傳說和史傳文學,以及諸子散文中的寓言等。
神話傳說富於想像,內容多與創世造物、自然、戰爭和發明創造相關,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黃帝戰蚩尤」、「後羿射日」,自然質朴,開創了神怪題材,為後世小說的發展提供了母題和想像空間。先秦諸子多善於用譬喻的方式說理,留下許多生動的寓言故事,如「葉公好龍」、「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淺近簡短,精闢形象。史傳文學具有高超的敘事藝術,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其人物描寫、歷史題材和教化作用也對小說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小說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初具規模。這一時期作品數量較多,內容豐富,主要分為兩類:談論神鬼的「志怪」與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的「志人」。「志」是記錄的意思,志人志怪小說受史傳文學「直筆實錄」觀念的影響很深,這時期的作品雖然在結構、情節、人物描寫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形貌,但缺少藝術的虛構。如志怪集《搜神記》,作者干寶是東晉史學家,他在《搜神記序》中表明自己力求「實」「信」的態度,明確寫作目的就是證明鬼神的存在。《搜神記》的內容包括地理博物、鬼神靈怪、佛法靈異幾個方面,其中一些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傳說為題材的怪異故事有著反映社會現實的作用,表達了人民的情感態度,如「干將莫邪」的復仇故事,長期以來為人們所樂道。
這一時期重要的志怪小說還有南朝人劉義慶編撰的《幽明錄》,記錄了許多關於現實生活中道人俗士的奇聞異事。劉義慶還編撰了魏晉南北朝最重要的志人集《世說新語》,主要記錄魏晉時期名士們的逸聞軼事,是一部品評人物的小故事集。《世說新語》語言簡約生動,特別在人物刻畫方面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對後世有著深刻的影響。
西廂記插圖一般認為,中國小說的真正開端是在唐代,「至唐人始有意為小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唐代出現了許多文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後世稱之為「傳奇」,如《鶯鶯傳》、《任氏傳》、《南柯太守傳》、《昆侖奴》等。傳奇是唐代繼魏晉志人志怪後新興的一種文學樣式,發展興盛是在中唐時期,題材涉及愛情、豪俠、歷史、仙夢等,其中愛情題材佔有極大比重而藝術價值尤高。
愛情傳奇以真實、熱烈、生動、深切的男女戀情撼動人心,把異聞和言情相結合,反映現實生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有著青春浪漫的願望、果敢大膽的追求、頑強不渝的抗爭、勇敢堅貞的品格,追求真愛,生死不渝,但是往往因地位卑微得到凄冷殘酷的悲劇結局。可以說,愛情傳奇的興盛代表了唐代傳奇的成熟,是唐傳奇全盛時期的主要內容。唐代傳奇語言華美,情節曲折完整,人物性格鮮明,標志著中國短篇小說體製成熟。
宋、金、元代,小說全面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傳奇和志怪作品,如傳奇小說選集《雲齋廣錄》、志怪小說集《夷堅志》。另一方面,話本小說悄然興起,與文言小說分流,並逐漸成為後來小說創作的主要流脈。話本即「說話」的底本,「說話」是市井中以說唱方式演出,取悅聽眾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宋元時期得到充分發展,日益繁盛。它以內容世俗化、語言口語化為主要特徵,話本小說繼承了這些特點。話本小說有固定的體制,一般分為入話、正文和結尾三個部分,通常開頭用一首或一組詩詞引起話題,結尾再用一首詩詞作總結。其題材內容以愛情和公案為主,還包括靈怪、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代表作品有《碾玉觀音》、《簡貼和尚》、《錯斬崔寧》、《西湖三塔記》。
元未明初,是中國小說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等長篇章回小說。章回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它在宋元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一章回內容相對完整,可以自成一個段落,但各個章回之間又相互聯系,連綴成一個整體。
長篇章回體通俗小說是明清文學的主要代表。明代(1368—1644)「四大奇書」《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詞話》帶動了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和人情小說的繁榮。長篇小說創作逐漸從歷代累積、集體創作走向個人獨創,內容逐漸由歷史重大事件走向日常生活,人物形象從英雄走向平常百姓,益加世俗化、平凡化、口語化,更加能體現現實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特徵。
話本在明代大量刊行,一些文人有意識地模仿話本創作了供案頭閱讀的短篇小說,即「擬話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集主要有馮夢龍編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和凌漾初編著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分別總稱為「三言」、「二拍」。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創作也仍然大量存在。
到了清代(1644—1911),小說達到了長篇章回體裁創作的最高峰。吳敬梓創作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傑出代表,它以獨特的結構方式將科舉制度下幾代知識分子的境況遭際穿連於百年歷史圖景之中,博大而深刻,飽含了作者對當世文人命運的思考。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書更以高超的藝術水平和深刻的思想內容廣傳天下。
小說在近代繼續發展,俠義公案和人情世態等題材隨著社會文化的變更發生一定轉向,出現了譴責小說、鴛鴦蝴蝶派小說等大量作品,取得了卓著的創作成績,為「五四」後白話小說的發展提供新的啟示和影響。
❼ 世說新語是古代小說的源頭之一么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這部書不僅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也因為其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成為古典小說的源頭之一.
《世說新語》是一部以漢末、魏、晉士人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編撰者是劉義慶.南朝宋彭城(江蘇徐州)人.「志」是記的意思.「志人小說」主要是記述人物言行事跡.
❽ 論述 中國古代小說的源頭:
中國古代小說最早起源於上古神話傳說,比如:《山海經》、《穆天之傳》,此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濫觴。此後,先後出現魏晉志人志怪小說、唐傳奇、明清小說等等。
中國古代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
(8)我國古代小說源頭擴展閱讀:
直到梁代蕭統編《文選》,才第一個要把文學和歷史區分開來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學定義,即「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但這時他所指的文學只包括詩、文、賦,並不包括小說我國的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還是進入唐代之後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發展、開闊;
這時傳奇小說應運而生,如陳鴻寫的《長恨歌傳》白行簡寫的《李娃傳》,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不再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
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富於想像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參照蕭統的文學定義看,虛構、想像正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則正是講求文采。從此,小說便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但作為史的志怪志人傳統也並沒有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