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小說大團圓結局的看法
① 小說中大團圓結局有什麼作用,不要古代的。。。具體點
圓滿的小說感覺很和諧
② 如何看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大團圓結局
請你參考,:
翻開中國的文學史,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都可以發現這樣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中國小說大都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我們是否深思過這個問題——為何中國的小說會有這種傾向呢? 其實,這種結果也並非出於偶然。它深深根植於這個古老的國度。它的出現是必然的。首先,中國傳統的哲學觀——歷史循環觀,深深影響了我國小說的創作。「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德經》)、「道者,反之動」等等,都體現了這種哲學觀。在古人們看來,宇宙萬物是循環的,它們最終會回到原點。這種哲學觀在小說中則表現為「大團圓」結局。當然在促進這種創作模式形成的不只是這種哲學觀,我們長期盛行的「小農經濟」也功不可沒啊! 打開地圖,我們仔細看看中國的地形,就會發現:我國西部有號稱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北邊是廣闊的大漠,東邊是浩瀚的太平洋。這種地形使得我國既不容易走出去,別人也不容易走進來,就連當時強大的拉莫爾王朝也無法侵佔這個古老的國度。這樣的地形導致了國人的閉塞心理。長江、黃河兩條大河給我們提供了適合農業發展的廣闊的沖擊平原,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洪澇災害。治水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現代社會,治水尚且是一項工程浩大的工程,更何況那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呢?因而長達幾千年的封建大一統政權出現了。大禹就是因為治水而被封為王。從此「公天下」變成「私天下」。封建專制制度出現了。「小農經濟」的長期盛行導致人們閉塞、麻木、不思進取。面對專制壓迫,它們也不去反對。從不考慮這種制度是否合理,只有到無法活下去時,才去反抗。這樣就使得文人們創作出來的小說往往都是美好的結局,「大團圓」也就產生。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也大力打壓那些寫悲劇的文人。他鼓勵文人寫那些「大團圓」的小說、傳奇,以此來麻痹人民,讓他們喪失鬥志,做一個「順民」。
魯迅曾大力抨擊中國古典文學中那些以大團圓結局的作品,原因也就在此。統治階級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催化作用。 儒道文化也對這種創作模式形成也有很深的影響。道家提倡「清心寡慾」,對物質生活不要有太多的慾望。儒家在此問題上與道家「不謀而合」。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過著最差的物質生活,卻感到異常快樂。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使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尤其在宋明理學提出之後。宋明理學提倡「心性之學」,主張修身養性,而不關注外在的物質生活。這就使得一些文人們為了精神享受而致力於喜劇的創作。這其實是一種「精神勝利法」,是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的。
最後應該就是我們自己了。我們廣大的讀者願意讀那些作品。現實太殘酷了,只有這種小說才能自我安慰,才能給人以希望,滿足我們自身的審美需求。說到底,這只不過是我們逃避現實的一種手段,一種典型的精神勝利法。 縱觀這種以大團圓結局的小說,無不以虛構的世界掩蓋了生活得真實。現實生活中哪有那麼多地巧合?哪有那麼多美好的事情?
我們應該面對現實,活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應該被虛構的世界所蒙蔽。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③ 中國大團圓結局的作用
大團圓,是為了彌補現實的蒼涼。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體現。
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結局永遠都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實就是中國人對大團圓的最好解釋,自古以來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團圓」的理想世界。
中國的藝術作品大都傾向於團圓結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浪漫。《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看似在封建社會中的種種壓迫讓他們先後殉情,似乎大悲卻在死後化蝶雙飛,給人們受傷的心靈帶來一絲安慰。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面說:「中國人有個情節,姑稱之為「團圓情節」,不團圓,不肯散,死乞白賴要團圓,不然觀眾要把作者罵死。希臘人看完悲劇,心情沉重,得到了凈化。中國人看完了大團圓,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大團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審美心理現象,它大量出現在宋以後的戲曲小說中。對戲劇情節而言:這一路戲,總是大團圓的,缺少真正的悲劇力量。
如《窶娥冤》的申冤昭雪,《趙氏孤兒》的孤兒報仇,《漢宮秋》的「團圓夢境」,《琵琶記》的「玉燭調和」,《精忠旗》的滿門旌表,《長生殿》的「蟾宮相見」等等。講究「團圓之趣」已經成為我國極為普遍的傳統審美心理現象。
華夏初民對客觀世界的考察,大概從「天」開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復,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環,使他們直觀地形成了「乾為天,為圓」,以及「渾天如雞子,天體如彈丸」的觀念。
由於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耕國家,「天」的好壞又直接關繫到農業收成的多寡,因此,對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先民來說,頭頂上的那圓的天,就成了他們頂禮膜拜的對象,這種對「天」的崇拜就導致了對於「天」的運行規律一一「圓」的親和與崇尚。
作為中國哲學源頭的《易經》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圓道觀,循環即圓道是《易經》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對易學而言,「圓」不僅是神秘的示語,而且也是圓融無礙、無往不復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學思想中的自然觀,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圓來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徵著道的生生不息、變動不已、周行不止。韓非在《解老篇》中評析老子思想時說:「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環的特徵。這種「九九」循環往復式的「道」的結構,是離不開圓的。
由於「圓」以其圓滿而使人感到審美的滿足,所以,「圓」經常在「圓滿」「至美」的意義上為佛家所推崇。
佛教稱般若真智為「圓智」,稱般若真智對世相的觀照為「圓照」,稱善根為「圓根』,稱修行到最高階段為「圓成」,稱涅架境界為「圓寂」,將美好至極的事物稱做「圓圓海」。這里,「圓」均可作為「圓滿」、「大美」和「至美」來解。
圓在中國哲學中意味著道境和禪境,易、庄、禪不約而同地將圓作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學內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佛家的因果報應的輪回觀、《周易》用以解讀宇宙人生奧秘的太極思維模式,以及本文論述的「大團圓」的審美心理,似乎都存在於同一個圓的圖式之中。
「圓」既是完滿的象徵,是循環往復的表現,也是華夏民族對社會、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種構想、理解和追求。體現在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則一切都應該圓滿無缺,缺則有憾。中國古代悲劇最悲的要算是關漢卿的《竇娥冤》了,劇中不但有血濺白練,而且還有六月飛雪。
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竇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筆鋒一轉,卻來個「竇天章為女申冤昭雪」,由悲轉喜、由缺為圓。
對圓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種彌散性的文化——審美理想的規范,「大團圓」即是審美主體對規范的崇尚與屈從,也是審美主體對傳統規范的迎合與妥協。
它雖然推選了中國文學藝術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圓熟精緻的技能方面的發展,卻也遏制了中國藝術,特別是悲劇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毀滅的怵目驚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膽的殘酷。
尚圓的傳統觀念不光是「大團圓」審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國,審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趨向於圓態,趨向一種柔性與韌性,以及圓融渾化的中和之美。
④ 對元雜劇大團圓結局的認識
元雜劇一般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們稱之為大團圓結局。似乎,大團圓結局消解了元雜劇的悲劇意義,如《竇娥冤》中竇娥臨刑前發出三樁誓願,她的冤屈和抗爭感動了天地,誓願一一應驗。甚至劇末,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大官回來替竇娥昭了雪,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西廂記》中張生中了狀元,有情人終成了眷屬。這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供大家討論。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這一點上來說,大團圓結局未必就是喜劇。竇娥本身就是個悲劇。竇娥是一個勤勞、善良、孝順的好女子,面對張驢兒的淫威,絲毫不退步,就是在刑場也沒有「大喊大叫」,只是訴說自己的冤情並發出三樁誓願。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好女子卻被封建社會的腐敗吏治殘酷地殺害了,這是不是「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呢?所以說,《竇娥冤》大團圓的結局的背後則是一個悲劇,一個大大的悲劇。誓願的顯靈,竇天章的昭雪,張生的中狀元虛設性很強,若去掉這一虛設情節,出現的將是真正的悲劇,這些虛設的情節的背後潛在的是眾多的悲劇因素。
作者為什麼要設置這樣的情節呢?我想,多半是古人的創作習慣吧。古人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會嚴重脫離現實——好人十全十美,善、忠、義集於一身;壞人一無是處,奸、冷、絕融於一體,如忠臣與奸臣。竇娥、張生等人物形象是懸浮於現實生活上空的人物,這些人物往往都是現實人物的疊加,體現了文人的自我意識。文人的這種自我意識在元雜劇中很明顯的存在著,就連目不識丁的李逵在元雜劇中也強說愁詞。中國古代的大多文人創作又多遵循一種「苦難的終極必生幻想」的規律。所以元雜劇中本應理性戰勝情感的悲劇,可是由於文人筆鋒的一轉,「情」戰勝了「理」,悲劇意義似乎便削弱了。
元雜劇的大團圓結局,並不是元雜劇的獨創,早在漢朝的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就有了這種現象。劉蘭芝和焦仲卿徇情後合葬,墓上「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他們的精魂化為鴛鴦,生時離散,死後團聚,朝夕相伴,情意纏綿。這種「完美」的結局,委婉的表達了作者對二人忠貞愛情的贊頌和對他們被迫害而死的無限同情,反映了人們追求婚姻自由和嚮往愛情幸福的美好願望。
元雜劇表演效果強,面對的常是普通的觀眾,演出於節日時的街道、廟會、宮廷等。這一切都需要調節好氣氛、情節去迎合觀眾的審美心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給予觀眾的寄託,也反映了文人創作的樂觀精神。
元雜劇的這種大團圓結局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明清傳奇。如《牡丹亭》寫小姐杜麗娘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由夢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她在夢幻中的愛情最終在現實中如願以償。
綜上所述,元雜劇有悲有喜,無論是從文人創作安排上,還是從觀念接受上,都具有中國特色。
⑤ 如何看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大團圓結局
中國古代多大團圓結局,可以說中國古代沒有真正意義的悲劇。從表達效果上看,小說喜劇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耐人尋味。從閱讀者的情感體驗看,喜劇性的結尾與主人公、作者的意願構成和諧的一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從主題上看,這樣的結局凸顯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戰爭,反映出人類嚮往和平美好生活的願望。這是大團圓結局的作用。
這樣的作用有一個目的,就是宣揚儒家思想,維護統治者的封建統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古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者的思想局限所造成的。悲劇顯然更震撼人心,引人深思。但是顯然,我們都愛大團圓。
《穿越與反穿越》,絕對搞笑~~~~~~
《和親公主》也蠻搞笑的~~~~~~~~
⑦ 中國古典小說大團圓結局與悲劇結局的作用
中國古代是沒有嚴格意義的悲劇的。四大悲劇也只是情節壯烈,結果依然大團圓。大團圓結局是為了為統治者服務,表現社會繁榮和宣揚封建社會的倫理觀道德觀,悲劇也是這樣的目的。那些批判統治者的悲劇多少都是出現在動盪社會,是為了表現人民疾苦。這算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寫法。但是,仍然不能說古典小說有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