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小說中的端午節

古代小說中的端午節

發布時間: 2022-02-21 17:57:40

Ⅰ 古代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Ⅱ 端午節來歷的文言文

原文:
端午
陰歷五月五日,舊俗謂之端午。是日也,縛艾為人,削蒲為劍,懸之門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飲雄黃酒,以避邪疫。又食粽子,賽龍船。相傳此舉為吊屈原也。原,戰國時楚人,工文章,懷才見忌,於是日自沉江水而死。後人賽龍船,即招原之魂也。食粽子者,投粽於水,以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纏以五色線。箬與五色線乃蛟龍所畏,粽入水,不為蛟龍所食也。凡此種種,雖無意識,亦采風問俗者所應知耳。
譯文: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人們就用艾草編出一個假人,並用蒲棒削尖成劍形,掛在門上用來驅鬼鎮宅。焚燒香草,喝雄黃酒以為驅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賽龍舟。據說這些習俗是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擠,於是在泊羅江投水自盡。後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並將粽子扔進江中也是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葉包裹糯米,然後用五綵線綁縛二製成的一種食品。箬竹葉與五綵線是蛟龍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龍不敢吃掉。
以上的這些習俗,雖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識,但也是關心風土人情的學者應該知道的學問。
推薦於 2018-04-15
查看全部6個回答
美術寶1對1在線學畫畫 4-12歲在線少兒美術課

值得一看的少兒美術相關信息推薦
黃鉛筆少兒美術領取免費試聽課 在家就能學畫畫,專業美院師資1對1陪畫,0基礎小朋友也能學
vip.meishubao.com廣告 
網購就上拼多多,擊穿底價!

拼多多限時折扣,全場包郵!品質好物一折起,暢想底價1元搶!一折起,不用9塊9,一元也包郵,新穎拼團模式打破價格壁壘!
lp.pinoo.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公務員考試暴力提分,這些秒殺技巧必須要學會!
「斬殺滿分言語的11大技法」「數量關系的9秒解題思維」「圖形推理的5種技巧」!「類比推理的11項暴力秒殺法」「資料分析的速算技巧」「申論80分作文攻略」!
572020-06-24
端午節來歷的文言文
原文: 端午 陰歷五月五日,舊俗謂之端午。是日也,縛艾為人,削蒲為劍,懸之門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飲雄黃酒,以避邪疫。又食粽子,賽龍船。相傳此舉為吊屈原也。原,戰國時楚人,工文章,懷才見忌,於是日自沉江水而死。後人賽龍船,即招原之魂也。食粽子者,投粽於水,以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纏以五色線。箬與五色線乃蛟龍所畏,粽入水,不為蛟龍所食也。凡此種種,雖無意識,亦采風問俗者所應知耳。 譯文: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人們就用艾草編出一個假人,並用蒲棒削尖成劍形,掛在門上用來驅鬼鎮宅。焚燒香草,喝雄黃酒以為驅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賽龍舟。據說這些習俗是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擠,於是在泊羅江投水自盡。後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並將粽子扔進江中也是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葉包裹糯米,然後用五綵線綁縛二製成的一種食品。箬竹葉與五綵線是蛟龍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龍不敢吃掉。 以上的這些習俗,雖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識,但也是關心風土人情的學者應該知道的學問。
12 瀏覽4312019-12-08
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端午節的來歷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但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2)古代小說中的端午節擴展閱讀 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制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綵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綵線系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端午節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端午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端午節給孩子系五彩繩戴香包 你知道由來嗎?
174 瀏覽31402019-09-18
端午節來歷習俗和詩文各有哪些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3、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4、端午節詩選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4 瀏覽1052016-06-28
有關端午節的文言文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2 瀏覽2132019-12-22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639 瀏覽19302019-04-29
3評論
wjygyg773
我愛你
隨風組合2
沒有什麼好的
評論兩句374
下一條回答
被贊22次
精彩推薦
美術寶1對1在線學畫畫 4-12歲在線少兒美術課

黃鉛筆少兒美術領取免費試聽課 在家就能學畫畫,專業美院師資1對1陪畫,0基礎小朋友也能學
vip.meishubao.com廣告 
的來歷-京東電腦辦公,高能體驗,智享生活!
的來歷,「京東電腦辦公」穩定耐用,強悍性能,流暢操作,專注細節,實用之選!
m.jd.com廣告 
女生身上有體香是種怎樣的體驗?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體香的來源。女生也是人,也會分泌汗液各種液,如果一段時間不注意衛生,可能身上氣味也
熱議307回答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掃墓,古人還有哪些必做的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小杜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絕句筆力雄奇,勾勒出晚唐清明時節風貌,頗給人凄清之感。彷彿自古以來,清明節便是一個自帶清冷哀婉背景音樂的節日,總與祭祀、懷念相關。清明節是
1217瀏覽29贊
男人冷落你該怎麼辦?
花好情感
對於女明星比較大膽的穿著,大家怎麼看呢?
能怎麼看!當然是從電視機里看了!又買不起去見面會的門票,所以只能隔著屏幕看看走在時尚最前沿的大佬們的
1079瀏覽89回答
楊冪劉愷威為什麼離婚?
9.9萬瀏覽194回答
基本禮儀是你身份的象徵
基本禮儀是你身份的象徵
禮儀是分許多種類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行業,都有不同的禮儀,要做得事事得體、處處合拍是十分困難的,有時只能掌握一些基本功,掌握一些基本禮儀表現。你如若這個都不想學,或者
596瀏覽
《知否》中,曼娘結局如何?怎麼評價這個角色?
朱曼娘看起來一副柔弱不能自理的樣子,但實際上心機深沉,奸詐異常的女子。朱曼娘是唱戲出身,身份低賤,但
3798瀏覽40回答
南方與北方
南方與北方
北方多愛吃咸豆腐腦。南方多愛吃甜豆腐腦。
北方多愛吃甜粽子。南方多愛吃咸粽子。
北方多愛叫墩布,南方多愛叫拖把。
北方多愛叫秋褲,南方——至少長三角地區——叫棉毛褲,英語讀成「me
391瀏覽6贊
為什麼學校老師都欺負父母離婚的孩子?
並非所有老師都會欺負父母離異的孩子,大多老師都是一視同仁或者特別關心有家庭問題的學生。反而應該關注離
1947瀏覽182回答
天蠍未來三年運勢怎麼樣?
截止2020年1月八日天蠍未來三年運勢如下:天蠍未來三年運勢:或喜或憂未來的三年時間里,天蠍座會遇到
3375瀏覽16回答
慈禧為什麼一定要殺珍妃?
慈禧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珍妃,向來說法各異,有人說是觀念之爭,有人說是綱常之悖,但說到底,還是皇族千百年
1629瀏覽98回答
為什麼上班如上墳,滿眼全是鬼?
不是這屆員工不行,是你不行
如果您是我們的老讀者,可能還會記得《我的工作就是一坨狗屎》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里,我講述了自己當年在南方某座富有經濟活力的城市一家創業公司任職的悲慘故事。
事實上那段經
4萬瀏覽261贊
什麼樣的女人最優秀?
久久挽回男人心
為什麼現在的八零後,九零後會有這么多的離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有能力獨立的生活,所以在選擇時沒有經過深思,一旦發現不合適,就又選擇離
2111瀏覽153回答
楊冪魏大勛疑似戀情曝光,你看好這對CP嗎?
8月8日有網友曬出了一組照片,在北京798偶遇魏大勛和一女生牽手逛街,兩人穿情侶鞋,在逛街
3萬瀏覽1965回答
蛙聲蟬鳴,今日立夏,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今天,迎來立夏節氣,
它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
第七個節氣。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
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三
851瀏覽3贊
皮膚油,出痘,黑頭,用什什麼牌子護膚品好呢
1、病情分析:皮膚油性,一般與皮脂腺分泌過多,毛囊出毛孔粗大,內分泌失調有關。油性皮膚保養的關鍵
201瀏覽12回答
為什麼「家集」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
從家集看中國文化傳統的獨特音聲
世家原指世代有祿位之家,是從政治著眼;後來泛化,亦可指稱以某種專業世代相承的家族。「我們這一門有一種做詩的家風。」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中自豪地說。馮友蘭的祖父馮玉文
383瀏覽
王寶強低價出售美國房產,你覺得王寶強與馬蓉的大戰是否已經結束?
不是說去年就已經結束了嗎。好像法院判定是和一審是一樣的。這得是王寶強贏,這要是不贏怕是會引來民憤哦。
1萬瀏覽202回答
少吃飯不鍛煉真的會瘦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單單是不吃晚飯是無法減肥的,也許有效,但往往會造成營養不良或很容易反彈,對人體健康
5.5萬瀏覽5023回答
巨蟹座女生喜歡一個人會有哪些表現?
巨蟹座女生帶著脆弱自認為堅硬的外殼走著,直到有一天她們喜歡上一個人。她們喜歡上了那個他,她們開始會保
2547瀏覽29回答
清明時節寄哀思,文明祭掃防山火!
今天,涼山救火英雄追悼會在四川省西昌市舉行,應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近日批准在撲救四川涼山木里森林火災中英勇犧牲的30名同志為烈士。

(圖/新華社)
向英雄致敬!他們是永遠值得銘記的英烈!
165瀏覽1贊有獎勵
端午節來歷文言文形式
我來答有獎勵
V許小夜
聊聊關注成為第4位粉絲
原文:
端午
陰歷五月五日,舊俗謂之端午。是日也,縛艾為人,削蒲為劍,懸之門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飲雄黃酒,以避邪疫。又食粽子,賽龍船。相傳此舉為吊屈原也。原,戰國時楚人,工文章,懷才見忌,於是日自沉江水而死。後人賽龍船,即招原之魂也。食粽子者,投粽於水,以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纏以五色線。箬與五色線乃蛟龍所畏,粽入水,不為蛟龍所食也。凡此種種,雖無意識,亦采風問俗者所應知耳。
譯文: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人們就用艾草編出一個假人,並用蒲棒削尖成劍形,掛在門上用來驅鬼鎮宅。焚燒香草,喝雄黃酒以為驅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賽龍舟。據說這些習俗是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擠,於是在泊羅江投水自盡。後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並將粽子扔進江中也是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葉包裹糯米,然後用五綵線綁縛二製成的一種食品。箬竹葉與五綵線是蛟龍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龍不敢吃掉。
以上的這些習俗,雖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識,但也是關心風土人情的學者應該知道的學問。
推薦於 2018-04-15
查看全部6個回答
美術寶1對1在線學畫畫 4-12歲在線少兒美術課

值得一看的少兒美術相關信息推薦
黃鉛筆少兒美術領取免費試聽課 在家就能學畫畫,專業美院師資1對1陪畫,0基礎小朋友也能學
vip.meishubao.com廣告 
網購就上拼多多,擊穿底價!

拼多多限時折扣,全場包郵!品質好物一折起,暢想底價1元搶!一折起,不用9塊9,一元也包郵,新穎拼團模式打破價格壁壘!
lp.pinoo.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公務員考試暴力提分,這些秒殺技巧必須要學會!
「斬殺滿分言語的11大技法」「數量關系的9秒解題思維」「圖形推理的5種技巧」!「類比推理的11項暴力秒殺法」「資料分析的速算技巧」「申論80分作文攻略」!
572020-06-24
端午節來歷的文言文
原文: 端午 陰歷五月五日,舊俗謂之端午。是日也,縛艾為人,削蒲為劍,懸之門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飲雄黃酒,以避邪疫。又食粽子,賽龍船。相傳此舉為吊屈原也。原,戰國時楚人,工文章,懷才見忌,於是日自沉江水而死。後人賽龍船,即招原之魂也。食粽子者,投粽於水,以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纏以五色線。箬與五色線乃蛟龍所畏,粽入水,不為蛟龍所食也。凡此種種,雖無意識,亦采風問俗者所應知耳。 譯文: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人們就用艾草編出一個假人,並用蒲棒削尖成劍形,掛在門上用來驅鬼鎮宅。焚燒香草,喝雄黃酒以為驅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賽龍舟。據說這些習俗是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擠,於是在泊羅江投水自盡。後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並將粽子扔進江中也是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葉包裹糯米,然後用五綵線綁縛二製成的一種食品。箬竹葉與五綵線是蛟龍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龍不敢吃掉。 以上的這些習俗,雖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識,但也是關心風土人情的學者應該知道的學問。
12 瀏覽4312019-12-08
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端午節的來歷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但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2)古代小說中的端午節擴展閱讀 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制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

Ⅲ 為什麼魯迅小說《端午節》中並沒有詳細描寫端午節而以端午節為題

在網上沒有搜到現成的答案,處於對魯迅小說的愛好,試答如下,望樓主指教:
1、社會背景: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說月報》第十三卷第九號。當時正處於"五四"落潮期,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激發起民眾的反封建的革命熱潮,但這種狂熱隨著軍閥政府與封建舊勢力的鎮壓,暫時退了下去。新舊勢力的交鋒出現了此消彼漲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不單一些封建的遺老遺少們開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禮的人也回到了舊的軌跡上來了。還有一些貌似進步,實則落後的人物趁機轉向。
2、中心思想:《端午節》就是魯迅先生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的辛辣諷刺。
3、人物形象:《端午節》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1)從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僅廁身於高等學府,喜歡發發奇談怪論,而且又混跡於官場,扭扭捏捏地做個政府的小官。這個知識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說話做事充滿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尷不尬,左支右絀,顏面盡失。
(2)從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著《嘗試集》咿咿唔唔。但骨子裡淺薄、市儈,在家裡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長」,在社會上是袖手旁觀,靜觀待變的「看客」,是個披著新衣的舊式文人。
4、語言: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採用的是輕松、幽默的諷刺筆調。通過描寫方玄綽的行為、語言和心理,讓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來使讀者發笑,沉思。

Ⅳ 一部女主角叫端午的古代小說

山澗的泉水經過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Ⅳ 端午節的古代習俗都有哪些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而設立的節日

每到端午,很多地方的人為了紀念屈原就會舉行龍舟比賽

同時人們還會吃粽子

Ⅵ 沈從文作家的作品邊城中的端午節文章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安排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沈從文無疑是一個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作家。他出生行伍家庭,長於湘西邊域,只具在高小文化去孤身闖盪都市,而且在大家雲集 的現代文壇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然而最後,這個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親的鄉下人,這個沒有上過大學,沒有留過洋,沒有任何文憑學位的湘西赤子還是在絕境中立定了腳跟,並且終於在文學的山岡上留下 一片美麗的森林。
沈從文一生創作頗豐,尤其在三十年代,更是創作的高峰時期,重要的代表作((邊城))就誕生在這一時期。在沈從文詩意的文學長廊中,((邊城))無疑是最精美的篇章。評論家司馬長風說:「((邊城))是古今中外最別致的一部小說,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或許每一位初讀((邊城))的人,都會為作品中所呈現的如此美的人性,如此淡的意境,如此清的氛圍,如此醇的回味而已沉醉其中。
((邊城)),代表著典型的湘西式的人生形式。汪曾祺稱「((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在((邊城))中,沈從文故意淡化情節,以清淡的散文筆調去抒寫自然美。作者在描寫時又是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寫的,這就創造出了獨特的審美意境,體現了小說清新、淡遠的田園牧歌情調。由於沈從文在作品中重視創作主體情緒的投入,使得((邊城))具有強烈的抒情性,產生了一種詩化的效果。使人聯想到東晉的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情景,兩者都是作者在對社會現實的極端失望與不滿之中對心靈深處「人性烏托邦」的建構。所不同的是,陶淵明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化世界,而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則是真實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生活過的、記憶中的山山水水正是沈從文漂泊流浪的最後家園,是其最溫暖的心靈寄託。他筆下所表達的遊子對自然的渴望和回憶,滿懷深情地描摹熟悉的田園風光,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感人的詩。作者筆下的靈山秀水其實是心靈與生命的棲所,也正是沈從文為自己設置的最後的真正精神家園。如果說沈從文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種「世外」意味,那也是因為湘西這塊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雜居之地。這是一塊不曾被統的儒家文化徹底同化的土地。這塊土地曾經以它無數次的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這里的「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如果不是「原始的」也是一種「原本」的生命樣態,它用不著和儒家的「入世」相對立而存在。(當然這里所強調的是一種不同的精神特質,它們並不可以 拿來對苗族、土家族人的生活狀態和歷史境遇,做簡單的「詩意化」的詮釋。)也正是這一脈邊緣的「異質文化」,成就了沈從文的獨特。
沈從文的湘西題材小說,以較多的篇幅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不幸和階級壓迫的深重,然而這些描寫與揭露又大都是熔鑄在民俗描寫之中的。他的這些小說,沒有濃烈的「火葯味」,沒有刀光劍影,沒有使人驚心動魄的情節,更沒有游離於作品之外的政治說教,而恰恰就是在這種看似輕快、充滿詩意的民俗風情的筆調中,作者給我們拉開了湘西人民的帷幕。
((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從文的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禽獸在做夢,草木能談吐,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下、能夠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均勻,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那麼,我們有必要追問的是沈從文是不是以「人性」的小廟的構造迴避可能存在的殘酷現實,從而「美化落後」「詩化麻木」呢?如果這樣看待沈從文的文學作品,確實是過於粗暴簡單了。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說著某種 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在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不是不懂社會的苦痛,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丈夫〉〉描繪的是當時流行於湘西的一種典妻與賣淫相結合的、腐朽的、由於經濟剝削、社會黑暗造成的悲劇性惡俗。它以兩性關系的商品化、於人的尊嚴存在的矛盾沖突為主線,敘述了一位青年「丈夫」從鄉間來到妻子「做生意」的「花船」,在一天一夜間耳聞目睹了妻子受踐踏於蹂躪的生活,終於從麻木到覺醒,帶著妻子返回家鄉的故事。它批判了腐朽的社會和政治經濟制度扼殺人性的罪惡,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渴望改變這種社會現實的心聲。
由於湘西特殊的社會經濟背景,「這樣的丈夫在黃庄多著」呢!它說明「許多年輕丈夫,在娶媳婦之後,把她送出來」賣身已在湘西相沿成俗。難道真是丈夫請願,妻子自甘沉淪,讓人蹂躪?作品中給蝸牛道出了原委:「地方實在太窮了,一點點收成照例要被上面的人拿去一大半,手足貼地的鄉下人。任你如何勤省耐勞的干做,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時間,既或用紅薯葉和糠灰拌和充飢,總還是不容易對付下去。」由此可以看出,這種畸形的社會形態造成了兩類扭曲的人:一類是作品中的水保、巡官、士兵、他們棲身於腐朽政權的卵翼之下,無度地對勞動人民進行物質榨取,爾後又用榨取來的金錢對勞動人民進行精神和肉體的摧殘和蹂躪;一類遍是如同「丈夫」一樣的貧苦農民,他們倍受物質壓迫和情感折磨。正是由於這雙重壓迫的慘重,無路可走,他們才做出了任何人都不請願做出的事來。這是怎樣一種人生啊!丈夫惦念妻子,遠道而來,可職能眼看著妻子被酒鬼、惡棍踐踏而卻無權干涉,更無力庇護,他娶妻卻無法養活她,有了家卻無力維系這個家。「丈夫」的良知終於覺醒,帶著妻子沒有生息的離開了這個灑滿淚水的地方。但是,這遠沒有結果,老七不是出來「求生」才由鄉村來到城市的嗎?現在卻又回到那個「實在太窮」的地方去。這無疑是從一個火坑往另一個火坑裡跳。我認為,這正是作者的用意和高明之處,他向我們昭示了一個嚴肅而又痛苦的社會主題,在「現代文明」的污染下,在殘酷的階級壓迫下,人站立的大地上,哪裡還有一塊放得下「諾亞方舟」的凈土。因此,我說,〈〈丈夫〉〉通過三十年代初向心城鄉生活的真實描繪,抒寫出了半殖民地的中國人生的偉大悲哀。
然而,沈從文的湘西題材小說不僅給我們披露了湘西的落後的陋俗惡風,而且同時他又同那深情、婉轉的筆調給我們摹繪了湘西的民俗美。美不是空靈的抽象物,它是具體而生動的,民俗當然亦如此。民俗就其性質來說是屬於意識形態的,但這濃烈的民俗意識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質形式上,無論是在吃、住、行的物質生活中,還是在婚喪嫁聚、歲時節令、以及人生禮儀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質都存在與具體感人的審美對象中,當人們把這些風俗意象作為審美觀照時,人們便會感到這些風俗事象的民俗美。
沈從文的家鄉流傳著許多民歌,並盛行唱山歌的風俗。在他的作品中真切地表現了著一民俗事象。《邊城》中的老船夫便「提到本城人二十前唱山歌的風氣,如何馳名於川邊地。」《長河》、《三三》、《蕭蕭》、《秋》、《雨後》等作品中都較多地反映了當地唱民歌的風俗,使人一進入這些作品,就如同到了家鄉,領悟到一種特殊的邊地風情。《雨後》中,四狗唱到:「大姐走路笑笑底,一隊奶子翹翹底,心想用手摸一摸,心子只是跳跳底。」這首民歌看似輕佻,但它卻是發自那個被壓仰的年代的年輕人的心靈深處,是一種生命力的搏動。雖是山歌俚語,卻為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染上了一層古老牧歌的彩暈。《邊城》中,翠翠在姐夫進城,自己渡口守船時所唱的那首充滿稚氣的民歌更是令人難忘:「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姐莫得什麼戴,耳朵上常年戴條豆芽菜。」這首不完整的民歌,恰恰在無所謂、不完整中給人一種「殘缺美」,這種無意識的輕歌曼嘆,唱出了翠翠面對貧富差別的現實不滿,唱出了她的憂慮和憤怒。
表達男女之間真摯、熾烈愛情的情歌,在民歌中佔有很重要的份量,這些情歌大多是健康、優美、動人的,湘西人民美好的嚮往和憧憬在其中得到了直接的表現。沈從文在描寫愛情的小說中、引用了相當數量的這些民歌,如《龍朱》、《月下小景》、《媚金、豹子與那羊》等,其中都有優美、動人的情歌同人物的激情在共同的燃燒著。這些作品中溶入民歌成分後,使得作者要極力渲染的那種邊地人民的心靈美、人情美、民俗美更加濃郁了。
沈從文的湘西題材小說也沒有放過這一民俗事象的描寫,而是極力描摹,使其成為自己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在小說《邊城》中,作者就較為細膩地描繪了湘西端午節賽龍舟中人們的裝束、打扮到龍舟的形狀,及其龍舟競發的場面都刻劃得細致入微。那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色的龍舟,頭上和腰間纏著紅布的青年漿手,那起勁的鼓聲,離弦而發的長龍,還有兩岸無數「觀戰」的人的喊吶助威,那火紅得近似瘋狂的搶鴨子的場面,甚至還沒有盡興的賽手們的月夜下玩上個半夜,這一切瘋狂的場面,古老而健康的風俗,正反映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湘西阮水一帶特有的地方風情,湘西人民的粗獷放達的性格和心理,不都在這龍舟競渡的民俗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洩嗎?
沈從文的作品之所以能飛躍國界,為世界人民所喜愛,正是由於它具有相當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正是因為這些民族特色,大大增加了他的小說的風采和藝術魅力。這使我更堅信了:藝術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
沈從文對湘西人民淳樸的風俗表現了一種依依不捨的心態,這些同樣在他的湘西題材的作品中有較多的表現。這可用婚時民俗來加以說明,婚時民俗是指人們在舉行婚時的民俗,這種民俗各地不盡相同,自然湘西也就是它與其它地方不同的婚時民俗。在小說《雪晴》中,作者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外出打獵的青年,偶然闖入了一個正在辦喜事的人家,因此,他受到了主人的熱情款待,照理說,主人晚上完全可以拒絕他的留宿,可是主人不僅安排他住下,而且還在他的枕頭下放了一包金糖。原來這是主人怕客人醒來時,有所見聞,而不知忌諱信口胡說,所以用這甜甜的寸金糖來封住了嘴。哦,這是多麼詼諧、多麼輕松,就是這樣一種風俗也那樣傾心。「一切離不了象徵,唯其象徵,簡單儀式中即充滿了牧歌的情趣。」這是一幅多麼動人、何其濃郁的湘西俗畫,這善真、這極美,又是多麼令人心往。
沈從文小說中的地域色彩,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悲苦與期望,這些民俗的描寫和渲染,並非作家為了顯示自己的才學而作的「文字游戲」,而是作家的情思所致,是與作品的整體有機結合的,它是一種氣氛,一種氛圍浸潤中的環境,人物便在這種已經情緒化了的環境中活動、生息、創造、哀怨、抗爭,沈從文的作品之所以能飛躍國界。為世界人民所喜愛。正是因為由於它具有相當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正是因為這些特色,大大增加了他的小說的風采和藝術魅力。這使我更堅信了:藝術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黃狗與苗族盤犬崇拜和犬始祖神話有關,也與二老儺送有關。《邊城》第十節,二老劃龍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黃狗說:「得了,裝什麼瘋,你又不劃船,誰要你落水呢?」又《鳳子》第三章,紳士將他的狗取名為「儺送」——「那紳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隻較大的狗:『儺送,開門去罷』。」白塔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象徵,如風俗淳樸、重義輕利等,也就是沈從文說的「正直素樸人情美」。
渡船這只方頭渡船很有特點:船上立一枝竹竿,掛一個鐵環,在兩岸牽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牽船來回過渡——這是一個封閉、單調的意象,是一種與河流(線性時間、一元歷史)無關的存在狀態,隱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鳳灘、茨灘不為凶,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大。爺爺,你渡船也能下鳳灘、茨灘、青浪灘嗎?」時間觀翠翠「輕輕哼著巫師十二月里為人還願請神的歌玩」,請張果老、鐵拐李、關夫子、尉遲公、洪秀全、李鴻章等「雲端下降慢慢行」,「今來坐席又何妨!」——這是一種原始的時間意識,在這里,所有的時間段落:過去、現在、未來都共時性地展現。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歸為基礎的時間描述,通過節日期間的神話和禮儀慶祝活動,不斷地獲得再生。
邊城的人們用端午、中秋、過年等周期循環的節日記錄時間,漢族的改朝換代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西歷(公元紀年)還沒有進入邊城,以西方的眼光看來,「邊城」在世界歷史之外。
在不舍晝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著渡船,日復一日地,過著十分拮據的生活。白塔守護著渡頭,守護著翠翠一家,守護著翠翠的夢(翠翠在白塔下午睡,夢里為山鳥歌聲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看到團總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絞的銀手鐲,心中有些韻羨、發痴。「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沒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翠翠通過與其他女孩的區別來認識自己,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徑。船總順順家向翠翠提親,翠翠想到許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與人對罵時四句頭的山歌,造紙作坊中的方坑,鐵工廠熔鐵爐里泄出的鐵漿……」「老虎咬人的故事」與團總王小姐有關。王小姐以碾房陪嫁與二老攀親的事重重地壓在翠翠心上,「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這是翠翠對「碾房陪嫁」這件事的虛幻的超越。
「四句頭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豬草的小孩子隨口亂唱的」——翠翠其實仍未脫離童雛狀態。
「方坑」與性有關(凹形物),也與死亡有關(爺爺的墳是「方阱」)。從某種意義上說,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爺爺(苗族古老歷史)的死亡。「鐵漿」是少女發育成熟,性的覺醒——翠翠處於少女和少婦的邊緣。
翠翠的年齡——十五六歲的少女——很關鍵。湘西苗族文化的這種「本質」(少女),是沈從文用作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或者說,在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內好的話來說:對非西方民族而言,「現代性」首先意味著一種自己的主體性被剝奪的狀態。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關系是黑格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聽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誇過翠翠長得好看)和說者(說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漢族、西方)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翠翠愛情的美滿,既是翠翠個人的成人儀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在這里,翠翠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與歷史的發展是同步的。通過個人的經歷展現民族的自我改造,這是成長小說(德語bilngsroman)的模式,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並沒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沖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們對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說法」,應該按照「國家話語密碼」來解讀。
(三)
大老象父親——船總順順。
沈從文說順順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長子四叔」。
《往事》中的一個重要情節是:沈從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隻籮筐里,被長子四叔從城裡擔到鄉下。《往事》中的人物關系是:長子四叔—大哥—二哥沈從文;《邊城》中的人物關系是:順順—大老天保—二老儺送。《邊城》里大老二老的隱喻已經呼之欲出了。不過,在我看來,順順這個形象是「湘西王」陳渠珍的隱喻。
船總順順,是「一個前清時便在營伍中混過日子來的人物,革命時在著名的陸軍四十九標做個什長」,做碼頭執事人的代替者時,還只五十歲。
「湘西王」陳渠珍(1882~1952),鳳凰人,1906年任陸軍四十九標隊官,1920年代替湘西鎮守使田應詔領湘西軍政時38歲。在當時湘西軍政人員心目中,是個「父親」的形象。沈從文在《從文自傳》、《湘西》等許多作品裡,對陳渠珍表示過欽佩之情。《長河題記》里的一段話,對陳渠珍和順順都適用:「地方上年事較長的,體力日漸衰竭,情感已近於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優美崇高風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陳渠珍的湘西軍人政權里,與沈從文大致同齡的湘西同鄉軍人的隱喻。從某種意義上說,沈從文的大哥沈雲麓、表兄黃玉書、堂兄沈萬林、好友陸以及湘西青年軍官顧家齊、戴季韜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為人處事象順順,他說:「翠翠太嬌了,我擔心她只宜於聽點茶峒人的歌聲,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婦的一切正經事。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料理家務的媳婦。」對於娶了翠翠以後的生活,大老是這樣設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應當接那個老的手劃渡船了。我喜歡這個事情,我還想把碧溪咀兩個山頭買過來,在界線上種大南竹,圍著這條小溪作為我的砦子!」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讓人想起1923年陳渠珍的「湘西自治」。1920年陳渠珍任湘西巡防軍統領後,整軍經武,剿撫兼施,統一了湘西。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號,在湘西這個獨立王國里關起門來建設湘西。陳渠珍興辦教育,設立了師范講習所,聯合模範中學,中級女校,職業女校等,興辦各種工廠、實業、林場等,成立了湘西農村銀行和湘西農村研究所等。陳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頁。當然,陳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根據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點,效法古代部族制進行統治:以同一家族組成大保或聯保;其下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當於一個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編為「十戶一聯」的所謂小家庭;若幹部族聯合組成行政鄉,鄉長由陳渠珍直接任免。這樣層層設網,最後由陳總攬。因此有人比喻陳是「湘西土酋長」。湘西人也被人稱為「中國式哥薩克」。
大老托保山說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結果。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敵手,於是自棄離開了茶峒。大老在茨灘淹死了,似乎很偶然。後來二老說:「老傢伙(按,指爺爺)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這句話值得深思。爺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隱喻,大老的死,蘊含著某種必然。
《長河·題記》里說:「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經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當時我認為唯一有希望的,是幾個年富力強,單純頭腦中還可培養點高尚理想的年青軍官。然而在他們那個環境中,竟象是什麼事都無從作。地方明日的困難,必須應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無方法預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備。因此我寫了個小說,取名《邊城》,寫了個游記,取名《湘行散記》,兩個作品中都有軍人露面。在《邊城》題記上,且曾提起一個問題,即擬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麼方面著手。」沈從文這次回湘西,正是寫作《邊城》的時候。湘西的古老傳統,在「現代」的沖擊下「幾幾乎消失無余」的現狀;沈從文對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輕軍官的失望;和沈從文對「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麼方面著手」這個問題的思考,是沈從文寫作《邊城》的根本動因。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通過翠翠、大老、二老三個形象分別表達出來。
《邊城》題記里說:「我的祖父、父親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一個傳奇的本事》里說:「……由於這么一種離奇的傳統,一切年輕人的出路,都不免寄託在軍官上。一切聰明才智及優秀稟賦,也都一律歸納吸收於這個雖龐大實簡單的組織中,並陸續消耗於組織中。而這個組織於國內省內,卻又若完全孤立或游離,無所屬亦無所歸。……接田(按,指田應詔)手的陳渠珍,頭腦較新,野心卻並不大,事實上心理上還是『孤立割據自保』占上風。……這自然就有了問題,即對內為進步滯塞,不能配合實力作其他任何改進設計。……他本人自律甚嚴而且好學,新舊書都讀得有一定水平,卻並不鼓勵部下也讀書。因此軍官日多而讀書人日少,必然無從應付時變。對外則保持一貫孤立狀態,多誤會,多忌諱,實力越來越增加,和各方面組織關系隔絕,本身實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難。……我想起我生長那個小小山城兩世紀以來的種種過去。……在社會變遷中,我那家鄉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這生死交替於每一片土地上流的無辜的血,這血淚更如何增加了明日進步舉足的困難。我想起這個社會背景發展中對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緒、願望和動力,既缺少真正偉大思想家的引導與歸納,許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發揮,結果便不免依然一個個消耗結束於近乎周期性悲劇宿命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大老」即使不死於急流,也必然糊里糊塗地死於各種內戰和仇殺(如沈的堂兄沈萬林和滿叔遠的哥哥等),或者為時間和鴉片所毀(如「愛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趙開明等)。悲劇是宿命的。
沈從文敏銳地看到了「大老們」的悲劇性命運,他不願大老得到翠翠。在沈從文看來,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體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現代,因此讓大老在急流中死去。這是沈從文以西方的眼光,對以陳渠珍為代表的湘西同鄉大老們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國民性」批判)。
沈從文以湘西軍人、水手、農夫為主角的作品如《會明》、《柏子》、《連長》、《傳奇不奇》、《顧問官》、《張大相》、《貴生》、《一個傳奇的本事》、《湘行散記》里的《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為我們描繪了各種「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對此,當另有專文討論。

參考資料:網路

Ⅶ 古代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有什麼活動

又到五月五了,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你對於端午節有什麼認識?你可能會脫口而出的幾個詞彙是:屈原,粽子,賽龍舟。

是的,很多國人對端午節的認識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同時要包粽子,然後把這粽子扔到水裡,供英靈享用。

但是,又有人說,不對,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的,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愛國政治家伍子胥的!沒過多久,又有人說,你們都不對,是紀念春秋時期晉國政治家介子推的!

2005年11月25日,一個有關端午節的大事震動了世界——韓國向世界教科文組織申請,端午節為韓國的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一個原本屬於中國的節日咋就成了韓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在中國國內引發軒然大波!沒過多久,中國的專家教授站出來澄清,人家韓國申請的是“江陵端午祭”,不是“端午節”,人家的端午節和咱們的不一樣。

到底端午節在古代是個什麼節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又是啥?端午節只在中國有么?


端午節,包含了天乾地支紀年(午月午日),二十八星宿(七個為一象,共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好幾大內涵,同時包羅了紀念屈原(愛國不屈)、伍子胥(忠貞不二)、介子推(清介自守)多種精神,真可謂包羅萬象,象象有源,事事有涵,真可謂中華文化兼收並蓄統而和之的最好明證!

Ⅷ 在古代端午節是怎麼過的都是有什麼樣的活動

有賽龍舟,吃粽子等等。首先吃應該是比較受歡迎的方式。在端午節的時候,不要說肯定吃粽子,還有許多的好吃的黃鱔,雄黃酒等等組成的“五黃”。製作工藝非常繁瑣的要數高郵一帶喜歡吃的"十二紅",指的是油爆蝦、炒紅莧菜、硃砂豆腐等,聽起來就垂涎欲滴。端午的娛樂活動更加好了,其中有一個最有名的就是賽龍舟。不僅僅有正式的比賽,還有龍舟游鄉,人們會到附近的村莊玩用劃龍舟的方式。除此以外,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那就主要是表演了。

端午節是有特別多的內容,就像飲雄黃酒、家人團聚、郊遊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的習俗,就是帶來歡樂和健康給家人,追求美好生活農歷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在醫療條件落後的古代,蚊蟲瘟疫實在令人防不勝防,不管玩什麼、佩戴什麼飾品,吃什麼食物,都是圍繞著趨吉避凶的主題進行,無非是古人強身健體,同時祈求順遂平安的方式罷了。

Ⅸ 古代人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一、懸「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
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二、寫符念咒
除了用「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於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於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後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三、吃「五黃」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四、戴五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陽民間流傳者製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風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線綉扎,香布袋兒中心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黃、艾葉末、藿香、蒼術等,這些香料混合後,不僅香味持久,消除汗味和體臭味,而且能驅走身邊的害蟲,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五、賽龍舟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的說法。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後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紮上龍頭、龍尾,也有特製的專用龍船。如今,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龍舟競渡活動。

Ⅹ 古代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台灣省)

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里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為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

前清時期的端午習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錄中的記述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錢送於路旁,名日送蚊。門楣懸蒲艾兼插禾稗,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饋遺。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三皮漁般爭相奪取,勝者鳴鑼喝采,號日斗龍舟。午為小兒女結五采縷,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煉。

民間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插艾、榕能使身體強健。俗話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私塾里的學生,照例要在端什節送紅包給先生作謝禮,先生則以一把扇子作為回禮。

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記載,喪期中的家庭,端午節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之為「送節」。喪家則以糖做為回禮。而農家把稱為「福金」的金紙來在竹竿上,插在間,據說可以防害而獲豐收。有些地方在端午節有作「咸茶」的習俗,就是用鹽來腌紫蘇葉和蕃石榴葉,據說可以當葯茶,清除一切毒氣。

日治時代的屏東縣佳冬鄉,還有在端午節這天打石戰的習俗。石戰在佳冬地區已流傳了數百年,每年到了端午節前幾天,眾人紛紛拳擦掌,准備打場硬仗。石戰以村落為單位,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男人在「前線」擲石作戰。婦女則在後方負責運送石頭。單況淚烈時,動輒造成傷亡。戰勝的一方可至戰敗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戰敗的村民則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對方俘虜了,會被強迫脫褲處罰,當眾羞辱一番。這項奇特的習俗,據說可保一整年好運,所以佳冬人樂此不疲。但是因為石戰常造成嚴重的傷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漸式微。

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最富傳奇色彩的午時水,則來自大甲鎮砧山上的劍井。傳說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葯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便被傳說得神奇無比。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爭沒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據說端午節正午對著井中仔細觀看,還可以看見鄭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見劍影的人,這一年一定無災厄。

劃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據《民俗台灣》一卷六號上記載,日據時代士林的端午龍舟的習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邊「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響鑼鼓,扛起龍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燒香禮拜。俗語說:「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表示歡迎,稱為「接龍船」。賽過龍,還要於初十「送水神」,並舉行「謝江」的儀式。

台中南屯的頭店,自清朝中葉,就有在開春後,穿木醒穿山甲的習俗。光復後,這個習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節舉行。犁頭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榮的地區,據說,這是因為當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緣故。所以,當地居民每年端午都會穿上木屐,來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聲響震醒穿山甲。目前,這項習俗已改采趣味競賽的型式。由四個人自組一隊,穿上兩條長木皮釘成的環木屐競走。卡卡的木屐聲,確也震醒了犁頭店居民們懷舊的情緒。

在節日食俗方面,台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長。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製法分為南北兩種。北部作法是米漏泡於水中,瀝干後用油炒香,並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再用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餡後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漏泡後加肉餡,以綠竹葉包裹,水煮至熟透。因為製作方式有別,所以南北兩地的粽子也風味各異。北部的粽子有濃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各特色。料的內容則有豬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紅蔥頭、栗子、蚝乾等,隨個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也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象徵子孫繁衍,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狀像蛇)。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客家人包粽子還分鹼粽及咸粽。鹼粽特別是用來祭祀的。客家人過端午須准備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萬善爺,一付拜附近的大廟。而鹼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則分米粽及粄(粿)粽兩種,純粹用來解饞。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熱點內容
末世帝王系統頂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13:33:42 瀏覽:737
lv觸手怪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18 13:17:43 瀏覽:202
福爾摩斯英文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18 13:17:29 瀏覽:362
全球游戲的小說排行榜2014 發布:2025-07-18 13:10:18 瀏覽:201
異能校園都市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7-18 13:02:20 瀏覽:23
教師特工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12:47:20 瀏覽:707
小說排行榜玄幻修真小說 發布:2025-07-18 12:38:43 瀏覽:861
英國偵探小說排行 發布:2025-07-18 12:23:46 瀏覽:949
快穿超長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12:18:30 瀏覽:288
校園三劍客小說拯救美人魚 發布:2025-07-18 12:18:15 瀏覽: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