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作者用古代臣子和皇帝講話
A. 一部男耽美小說,皇帝和臣子之間的愛恨糾葛,皇帝冷酷睿智,臣子絕色,之後為國家而入贅別國,實則是去當
有印象,具體書名忘記了
不過我這里還有幾本好看的古言耽美的小說,要嗎?是我在17k看到的,是《臣在上,君在下》也是說君臣戀的,17k有挺多這樣的,你可以去看看,對了,那還有一本《凰落九州》也很好看的
B. 古代的耽美小說,要皇帝跟大臣的 ,直接打上書名就行了,多謝多謝多謝!
《當年離騷》BY 河洛
洛平做了一輩子官迷,歷經周家三代朝堂,及至官拜卿相。
他為大承鞠躬盡瘁,最終卻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如果重新來過……
洛平承諾,如果重新來過,我還是會輔佐大承的君王,直到他不再需要我。
只是這一回,我不會踏錯一步,毀了我自己,也毀了那執掌江山之人
《天下》BY夢溪石
明嘉靖三十五年,趙肅來到這里。
最初的願望,不過是吃上一頓飽飯而已。
這是一個從食不果腹的寒門庶子,到睥睨天下的大明首輔的故事。
這也是一個辛辛苦苦,把小P孩培養成前途光明年輕有為的皇帝,到頭來卻被小P孩壓倒的悲催故事。
這是最好的時代,嘉靖皇帝,張居正,徐階,嚴嵩,群星薈萃,明爭暗鬥。
這也是最壞的時代,皇帝痴迷成仙,臣子熱衷結黨,朝廷爾虞我詐,國家內憂外患。北邊有韃子,東南有倭寇,賦稅沉重,民不勝苦,整個大明,搖搖欲墜。
他的存在,又能改變什麼?
PS.這其實算是趙肅的奮斗史,而不僅止於愛情,所以我慢慢寫,客倌慢慢看(*^__^*)
本文HE,那是絕對的,長篇俺從來不寫BE。
《日月山河》BY夢溪石
「柔奸成性,妄蓄大志。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這是父親對他的評論。
「外飾淳良,內藏奸狡。懷挾私心,遇事播弄。」這是兄長對他的評論。
先為皇子,後為親王,出身尊貴,一生跌宕,他卻寧願出生在一個尋常百姓家。
終其一生,自己都只不過是一個錯誤,不容於皇父,不容於皇兄,甚至連累家中妻兒,因自己而受罪。
若一切重來,他還會重蹈覆轍嗎?
四八超經典耽美文我的大愛啊啊從此再也不看四八文了啊啊啊啊
然後歡脫一點的就是
《篡位吧》純粹的歡脫文不需要考慮邏輯不是..
我叫李守譽,赫赫有名的廉德帝李驚鴻唯一的子嗣。拜這個不近女色的父皇所賜,我是從未體驗過『生生世世不入皇門』的悲戚苦楚,因為我根本沒機會體會手足相殘、同胞互憚、亂倫通姦這類驚心動魄的體驗。同樣也是拜這位勤政愛民的父皇所賜,自我懂事起便四海昇平、國泰民安。更沒有任何機會去了解群臣作亂、將軍造反、後宮傾軋、陰謀暗殺的爾虞我詐。
皇帝做到這個份上,還有什麼樂趣?
《小民之計》後來小受當了皇上!~
【注】此文為新三國同人,曹丕X劉協(皮鞋)
群雄逐鹿,別人是英雄,他是那頭鹿。
送走董卓又來曹操,才出洛陽又囚許昌。
風雲變幻中,逐與被逐都要挖空心思窮鑽惡算,且看漢獻帝劉協的求包養奮斗史。
《總有那麼幾個人想要弄死朕》
本文講述的就是一個昏君在死後重新回到過去,如何在波譎雲詭的帝國斗爭中求生存、謀發展,一遍遍再次?被殺,一遍遍再再次?回到過去,努力尋找殺害自己的真凶,最終成為一代名偵探的感人事跡。(喂!)
《侍君守》、《將君配》、《丑皇》、《皇位切一半》、《伴讀》、《君王無情》、《帝台春》、《帝紀.殿上臣》、《御醫》、《與君同眠》、《昏君》
這些都不錯,希望你滿意
C. 皇上與臣子的bl小說
《謝相》《誰主沉浮》《君臣虐》《千山看斜陽》《只是當時的惘然》
D. 求皇帝和大臣的耽美文
1、《侍寢將軍》
經典就不啰嗦了~
2、《隻手遮天》——落花滿架
很溫馨,兩人的感情在不知不覺中滋生,一個默默付出,一個默默信任,一切就淡淡的發生了
3、《清風不獨眠》——逍遙候
其中有很多人的故事,在溫馨與糾結中的濃而不膩的愛,其中一對是皇上和其皇弟,算其臣吧
4、《神州沉陸》——等閑
這是我大愛的古代文~強強.溫柔腹黑的皇帝,剛毅強勢的臣子,為了對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有些互攻~
5、《鳳非離》——風維
好吧= =這個算我充數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文,讓我冒充了~(牆角中……)
6、《陌上花開》——黑白劍妖
這個啊~純粹純粹的大愛文,可愛絕了的人物呵~
7、《男兒也會流淚》——易人北
為皇上傾盡一生的臣子受,神情付出,結果得來卻是毀滅的懲罰,還好是HE
8、《寵臣》 ——斐燕
深情的皇帝~為了他的老師,努力爭取皇位,卻不得不承受害了老師的痛苦~
以上都是大人要的~皇帝VS大臣 的CP嘎~
E. 古代臣子給皇帝的意見書叫什麼
叫做奏疏。
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陳述意見或說明,其方式一般是感恩戴德,憶苦思甜,發誓賭咒,最後言事。
奏疏是中國古文書之一類。又稱奏議。是封建社會歷代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稱,屬於上行公文。 戰國以前臣僚向君主進呈文字統稱上書,秦統一六國後始稱為奏。奏是進上的意思。漢代臣僚上書有時也稱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為對問題的分析。同時分析問題的奏章也別稱為疏。唐宋以後上奏文書統稱奏議,多數稱為奏疏。奏疏的文種名稱,漢代有章、奏、表、議等,魏晉南北朝時期除沿用章、表、議等外又增加了啟文;隋、唐、宋時期一般用表和狀兩種,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遞的程式比較簡便的文種;元代有奏、啟和表章,明、清兩代有題本、奏本、表、箋、啟以及康熙朝後廣泛使用的奏摺等。。奏疏中可以報告工作、歌功頌德、議禮論學、陳政要、言兵事、進諫、彈幼等等,其使用范圍相當之廣泛。奏疏同時也是有為之士關注社會人生、宣揚政治主張、馳騁王佐之才的重要渠道。作為一種具有政治性和工具性的應用文體,奏疏有其確定的閱讀對象、明確的行文目的、強烈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因而有著自己獨特的文體功能和寫作特點。曾國藩身兼「一代鴻儒」和「同治中興」之中流砒柱的雙重身份,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桐城派傳人自居,力振桐城餘波,開湘鄉派風氣,對古文有著自己獨特的體會和理論主張,並以多年的創作身體力行;同時,他還親身經歷、參與甚至影響了晚清政局中很多重要的事件,在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不輟筆耕,所上奏疏數以千計,其中不乏經典之作。筆者在檢索曾氏奏疏資料的過程中感覺到:曾國藩對於奏疏這種公文的寫作是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和寫作特點的。
疏,指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條陳自己對某事的意見的一種文件,也稱「奏疏」或「奏議」。
F. 問一本小說,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就是皇上和皇後本來在御書房調情,但忽然有大臣(貌似是女主的父親)有
《鳳在上》作者:八月薇妮
女主:簡鳳涅 男主:朱玄澹
G. 古代臣子想要表達思想給皇帝用什麼文體
主要是通過奏疏。奏疏一般是用散體文或者駢體文寫的,清朝有八股文。
H. 古代大臣跟皇上說話用什麼語言
有官話,和現在中原地方講的比較類似
其實普通話也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綜合各地方言形成的
官話方言
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一般所謂"大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到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再加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從元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臟地帶,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實際上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通行地域 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全部漢族地區;長江下游鎮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分區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近來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區。
西北官話 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方言的一支,范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復雜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帶方言,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歷來不少語言學家認為可以從官話方言中分出,獨立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華北官話中河南黃河以北地區、西北官話中山西南端、陝西的陝北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有入聲調外,其餘各地官話大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少於4個或多於 5個的都比較少。古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大體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各官話大都念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陽平,如爬、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上聲,如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各地官話多念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及西北官話中山西、陝西部分地區、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餘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大致說來,華北官話跟北京話一樣,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入派三聲":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如濟南、大連)與北京略有不同:古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 陰平(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西北官話沒有入聲的地方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況: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什麼,一律念陽平調,幾乎沒有例外。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但官話方言通行范圍如此遼闊,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里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栗"(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亞 -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語法方面 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具體位置:"你的站在這這等著"(你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都是沒有的。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虛的實的,都能和" 個 "配搭。稱人一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修辭風格。例如粵方言,既有"這位先生"、"那個 同學"等合乎規范的叫法,而在某些場合, "呢條老坑"(這個老頭兒)等指人量詞的獨特用法。
⑥官話方言中一個句子里可出現兩個"了"字,前者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後者作為句末的語氣詞。如:"他吃了飯了",這種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較少見。
⑦表示被動的介詞比較多。在被動句里,表被動的詞在官話方言中除了用"被"以外,還可以用"給"(他給人罵了)、"受"(小張受人欺負)、"讓"(老鼠讓貓逮住了)、"叫(教)"(我今天叫雨淋了一場)等。
⑧官話方言疑問句有兩類不同的格式。一類是北方官話用的,跟共同語一樣,有"是什麼?""好嗎?""是不是?"等句式;另一類是西南官話(雲南、貴州)及江淮官話用的,跟共同語不一樣,有"ke(果)是?(或'可是'?)""ke(果)好?""是不?"等句式。
I. 皇帝和丞相的耽美小說
君有疾否超好看的,腹黑妖孽攻×溫柔腹黑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