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古代小說
A. 阿膠歷史1000字光文字簡介
史書記載:阿膠發源於東阿鎮,已有有2500多年的歷史
阿膠的葯用始見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帛書《五十二病方》;現存最早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明朝大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將阿膠稱為「聖葯」,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中國葯學大辭典》778頁辨別真偽條目下記載了真阿膠的傳統制備方法。」——按古法「每年春季,選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東阿鎮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銀鍋金鏟,加參、蓍(SHI)、歸、芎、橘、甘草等葯汁再熬製成膠。其色光潔,味甘咸,氣清香,此即真阿膠也。」歷代《本草》都有對阿膠的記載,各版《中國葯典》也都載入了阿膠。
歷代《本草》對阿膠的詳細記述
《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相傳神農氏遍嘗百草,發明中葯,將葯分上、中、下三品,上葯養命,中葯養性,下葯治病。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延年益壽。阿膠隨著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茶馬古道,晉商商道,傳播四方,與瓷器,絲綢、茶葉,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國禮」。
在《本草綱目》里,李時珍稱阿膠為「聖葯」!李時珍生長於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這個時間段內明代的醫學風氣是強調「以人補人」,最有名的大補之葯是秋石、紫車河等,李時珍對這種風氣極為厭惡,所以牽涉到大補之類的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輕易贊美。在《本草綱目》中一萬多個葯方,1892種葯,惟獨在「發明」條目里,引用了楊士瀛的評價:「阿膠育神,人參益氣」,稱阿膠:「療吐血、血淋、尿血、腸學風、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症。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癆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聖葯也」,將阿膠列在人參之前。
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直接說阿膠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補最甚」。民國醫家黃傑熙直接以「妙葯」盛贊阿膠:「人之病雖多,不外水火氣血之病,真阿膠滋補潛流血脈之力甚大,故為妙葯」。
1935年,前世界書局出版的《中國葯學大辭典》778頁辨別真偽條目下記載了真阿膠的傳統制備方法。」——按古法「每年春季,選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東阿鎮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銀鍋金鏟,加參、蓍(SHI)、歸、芎、橘、甘草等葯汁再熬製成膠。其色光潔,味甘咸,氣清香,此即真阿膠也。」這段文字便是對正宗阿膠製作的最真實記載。這里的獅耳山、狼溪河均位於福膠集團在平陰縣東阿鎮打造的中國阿膠文化園內,為福膠集團獨家擁有。 阿膠,出山東東阿,故名阿膠。相傳神農氏嘗味百草發明中葯。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漢《神農本草經》以來,歷代本草皆將阿膠列為上品、聖葯、貢品。其性味甘平.無毒.乃陰陽平和之物。久服可化痰清肺,養性延年,使身體強健;配方可治療各種血證、風證.水氣浮腫,月經不調,老人虛秘等症。
東阿百年堂阿膠系東阿道地阿膠之典範,東阿阿膠之珍品,』百年堂阿膠選用天然飼養之烏驢皮,汲取阿井之水,得大師之技藝煉制而成。千百年以來,東阿道地阿膠以貢品進貢朝廷,尋常百姓極難得真膠。今東阿百年堂阿膠有限公司秉承精湛奇秘的傳統製作技藝,煉制出高貴傳世之極品,使昔日之貢品重現今朝。
三國時東阿王曹植贊阿膠賦雲:「授我仙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珍之。秘之。
阿膠發源於東阿,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
因阿膠味甘、性平、無毒、老少皆宜。四季皆可服用,故可久服。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因此在阿膠2500年的應用過程中,形成了三大歷史文化體系。
阿膠的學術文化
▲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稱 「昧甘,平.
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久服,輕身益氣。」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成書於秦漢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署。被奉為中葯學經典。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它將葯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120種.無毒副作用.可以久服.具有滋補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如阿膠人參等:中品葯120種.有毒或無毒,是對疾病能起抑病補虛作用的葯物.如五味子、黃連、麻黃等.下品葯125種,有毒而性烈.是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葯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等,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中對每一味葯的場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葯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葯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阿膠又名傅制膠,久服益氣輕身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南朝粱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日(阿膠)「出東阿,故日阿膠」,「微溫,無毒。丈夫少腹痛。虛勞贏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湊著用
B. 古代是怎麼製作阿膠的
在狼溪河內,再用狼溪河水制膠,去相距30多千米的古阿井擔水,在近成膠時兌入膠中(作為引子),不敢任意更改。至晚清,阿井水漸變苦咸,並逐漸乾涸,後因黃河水決口,阿井淤塞,阿膠的製作水源只有狼溪河水了。
(一)原料處理
將驢皮於狼溪河長流水中浸泡,浸透,待皮質柔軟後取出,用刀鏟去腐肉、脂肪、筋膜及毛,洗刷去泥沙,然後切成2~3寸的方塊洗凈後,放入沸水鍋中加鹼掇洗,並不斷翻動,至驢皮皺縮成卷時,撈出洗凈供煎膠用。
此時應控制掇皮的時間和溫度,否則驢皮掇之過度,會把驢皮中的膠質掇去,降低出膠率,如果掇得太輕,則驢皮中的雜質不能很好地去除,影響膠的質量。
(二)煎取膠汁
將已處理好的驢皮小塊置於錒鍋內或置於鍋內,加水淹沒過皮面,用文火加熱,保持微沸1~2天,傾出煎液。先後共煎3~5次直至充分煎出膠質為度。 煎取膠汁時加水量應適當控制,加入水應以淹沒過皮面為宜,睫取耐用直火加熱,保持微沸,至充分煎出膠質為度。因是直火加熱,鍋中應有一層多孔的假底或竹簍,以免原料因鍋底溫度過高而熏化。煎膠所用的火力不宜太大,一般以保持鍋內微沸即可。加熱昆取過程中應隨時補充因蒸發所失去的水分,以免因水分不足而影響膠汁的煎出:為了把原料中的膠汁盡可能煎出,除保持溫度和足眵水分外,煎煮的時間也極為重要。煎煮的時間一般為8—48小時.先後反復煎煮、3—5次,至煎出膠液中膠汁甚少為止。每次煎出膠汁,應趁熱過濾,否則冷卻後因黏度較大而過濾困難。
(三)濾過澄清
合並各次所煎膠液,濾過除去沉澱及雜質。可先用細篩濾過,然後用絲棉濾過。並分次加入明礬適量,攪拌混勻,靜置沉澱,再過濾。
膠液過濾並經澄清後,才能濃縮。由於膠汁黏度較大,其中所含雜質不易沉降,常常用沉降法襄沉降、濾過二法合用。一般在膠液中加入適量的明礬(每100千克原料加入明礬60~90克,甚至t20克),經攪拌靜置數小時,待細小雜質沉降後;分取上層澄清膠液,或用細篩或絲棉濾過後,,再置鍋中甩文火進行濃縮。
(四)濃縮收膠
將澄清的膠汁置於銅鍋中以文火加熱濃縮,不斷攪拌,防止焦化,至一定濃度時開始『提沫。,提至膠液不透紙時,加入規定的冰糖,熬至。掛珠』時加入豆油。加入豆油後,應進行「砸油。,至開始。吊猴。時加入黃酒,至。發鍋。時。醒酒」,挑起。掛鏟。時收膠,將膠液傾入凝膠盤內,使之自然冷凝,即得。凝膠。。 、濃縮收膠,火力不宜過大。並不斷攪拌,如有泡沫產生,應及時除去。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膠液的黏度也越來越大,這時應防止焦化。
C. 古代怎麼辨別阿膠真假
驢皮替代牛皮入葯製作阿膠,飛黃騰達。
漢唐兩代北方匈奴為患,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所以歷代帝王都整軍擴軍。而牛皮可以製作兵革器械,作為戰略物資,民間不得私藏,必須上繳朝廷。否則,殺無赦。
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阿膠的發展史,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官家既然壟斷牛皮,老百姓也是急中生智,居然嘗試用驢皮替代。不料從此別開生面,比那牛皮更勝一籌。發展到後來,乾脆把牛皮徹底趕下神壇,以東阿阿膠的正宗自居,而把牛皮製作的膠另立門戶,名之為黃明膠。
這一改朝換代,導致的後果之一,就是真偽阿膠的鑒別成為一門學問,真偽之爭千年不熄,直至今日。
那麼何者為真,何者為偽,我等平民眾生如何練出一雙火眼金睛?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那正宗地道阿膠吃了假阿膠多少虧,那消費者吃了多少虧,這才慢慢煉就了鑒別真偽的方法。那真阿膠端的生的不凡,有詩贊道:
黑如?漆,黃透如琥珀;面平如鏡,經夏不濕軟;質硬而脆,手拍而易碎;稍腥不臭,氣微味甘平;
這自然是考驗的眼力,對行家來說,那雙眼睛何等道行,一看便真。不過我等眾生,眼力如果沒那麼老道,卻又如何是好?
我們曾經說過,東阿阿膠之所以得天獨厚,惠澤蒼生,是因為它是水火相濟之物,而真假的鑒別,當然也可以以水火試之。
先看火法。取阿膠碎粒4-5克,置於坩堝內灼燒,初則迸裂,隨後膨脹融化冒白煙,氣清香,有濃烈的麻油香味,灰化後殘渣疏鬆,呈片狀或棉絮狀團塊,不與坩堝黏結,味淡,口嘗無異物感,這就是真阿膠。
其次是水法。取10%的阿膠水溶液觀察,溶液呈淡棕紅色半透明,清而不濁,下層無沉澱或有少量類白色物析出,液面有油滴。溶液靜置四小時後依然不凝聚,這就是真阿膠。
那真阿膠水裡來火里去,果然不改本色。問題是那假阿膠又是何等模樣?又有多少類別?
小夥伴們,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進行留言溝通。
D. 架空小說,女主會做阿膠,男主造反當皇帝,女主懷孕被綁架
毛毛養生想知道在問什麼?
E. 阿膠有快3000年歷史,那古代哪些名人吃東阿阿膠呢
1、東漢時期的孔融,在《同歲論》說到:"弊箄徑尺,不足以救鹽池之咸。阿膠徑寸,不能止黃河之濁。"裡面就表達了吃東阿阿膠的好處,滋補功效還是靠譜的。
2、唐朝李世民,據說當初李世民率領士兵與人作戰,行至東阿縣,當地百姓用阿膠湯來犒勞軍隊,這支軍隊很快恢復了戰鬥力。
3、三國曹植因其強身健體,曹操之子曹植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梵唄音樂的創始人,他的」七步詩」膾炙人口,他曾經做過「東阿王」,初來東阿,骨瘦如柴。
後來因為常食東阿阿膠滋補,身體受益非淺,於是感念而作《飛龍篇》:「 晨游泰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長跪問道。西登玉堂,金縷復道。授我仙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
曹植詩中所指的仙葯,就是東阿縣出的阿膠。
4、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母親。他曾修書一封奉勸其母: "慈母年高, 當以心平
氣和為上。少食勤餐,果蔬時體。阿膠丹參之物,時以佐之。延庚續壽,兒之祈焉」。
5、清代的李鴻章,光緒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96年,清政府洋務大員李鴻章出使英國。這時李鴻章已經74歲高齡了,臨行前咳喘連連,這讓老佛爺慈禧十分擔心。
為了給李鴻章這個心腹大臣補養身體,好讓這次出使大英帝國的任務完成,慈禧賜他宮廷御葯,以東阿阿膠、紅參、熟地、知母、貝母配伍。李鴻章-路服用, 大稱其妙!- -個多月的海路神清氣爽,完成出使任務,順利返回。從此,他和慈禧-樣,經常服用阿膠。
東阿阿膠從漢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貢品。據史料考證,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阿膠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補血聖葯」、「滋補國寶」。
東阿阿膠從漢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貢品。據史料考證,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阿膠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補血聖葯」、「滋補國寶」,歷代《本草》皆將其列為「上品」,稱其為「聖葯」。
我國首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稱其「久服,輕身益氣」。經過整理,關於東阿阿膠的古代經典名方更是多達3200餘首。
「壽人濟世」作為東阿阿膠的使命,濃縮了三千年阿膠對生命健康的呵護,表達了東阿阿膠在促進社會發展中要做大健康產業,為人們的健康長壽做貢獻,實現企業發展和基業常青的價值取向,體現了東阿阿膠人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追求。
F. 求書名!:女主穿越小說,女主會辨別葯材,製作阿膠,男主是販鹽的,被認為是壞人
很明顯,是希行大大的葯結同心,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G. 女主穿越小說,女主會辨別葯材,製作阿膠,男主是販鹽的,被認為是壞人
希行大大的葯結同心
H. 阿膠出於哪個朝代
補充下,用驢皮代替牛皮,不是因為葯效,而是因為牛皮作為軍事物資很緊缺,才不得不用皮質較劣的驢皮
I. 一本關於阿膠的小說
生活禁忌一本全作者:日月心
J. 古代關於阿膠的詩詞有哪些啊請大俠們幫忙啊。
《飛龍篇》
三國*曹植
晨游太山,雲霧窈窕。
忽逢二童,顏色鮮好。
乘波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長跪問道。
西登玉堂,金縷復道。
授我仙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還精補腦。
壽同金石,永世難忘。
《賽神》
唐代*元稹
阿膠在末派,
罔象游上源。
靈葯所巡盡,
黑波朝夕噴。
神龍厭流濁,
先伐鼉與黿,
黿鼉在龍穴,
妖氣常郁溫。
《全唐詩·宮詞補遺·肖行澡》
唐代*肖行澡
鉛華洗盡依豐盈,
雨落荷葉珠難停。
暗服阿膠不肯道,
卻說生來為君容。
《黃河》
唐五代*羅隱
莫把阿膠向此傾,
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
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
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
何必勞君報太平!
《我欲往滄海》
北宋*王安石
我欲往滄海,
客來自河源。
手探囊中膠,
救此千載渾。
我語客徒爾,
當還治昆侖。
《秋葉梧桐雨*錦上花》
元代*白樸
阿膠一碗,
芝麻一盞,
白米紅餡蜜餞。
粉腮似羞,
杏花春雨帶笑看。
潤了青春,
保了天年,
有了本錢。
《清森閣集*思生》
明代*何良俊
萬病皆由氣血生,
將相不和非敵攻。
一盞阿膠常左右,
扶元固本享太平。
《秋舫日記*莞爾唐史》
明代*朱克生
虢國夫人娥眉長,
酥胸如兔裹衣裳。
東萊阿膠日三盞,
蓄足冶媚誤君王。
《阿井膠泉》
明代*吳鎧
靈源疑出蛟龍窟,
淑氣原從天地貽。
九土所鍾惟上品,
千年制膠豈凡材。
煉砂煮石經濟事,
丹井葯爐亦可哀。
《阿井》
明代*謝肇淛
濟水付流三百里,
逐出珠泉不盈咫。
銀床玉甃開蒼苔,
設瀝爭分青石髓。
人言此水重且甘,
疏風止血仍祛痰。
黑驢皮革山拓火,
靈膠不徑走郵函。
屠兒刲剝如山積,
官司催取朝飛繳。
驛騎紅塵白日奔,
夭占疲癃竟何益。
我素珍重勤封閉,
免造業錢充饋遺。
任他自息仍自消,
還卻靈源與天地。
《咸豐六年贈潤惠堂》
清代*李佑鐸
琉璃古井汲瓊漿,
沁澤心脾氣通暢。
顫顫履步叮叮鈴,
響入名坊潤惠堂。
堂後槐下桑柴旺,
鍋鏟鐺鐺出仄巷。
九朝九暮九蒸熬,
煉得珍膠濟蒼蒼。
《詠阿膠井》
清代*趙培徵
阿井傳來不記年,
清流澈底一寒泉。
溶溶玉液三宵露,
點點丹砂九空淵。
淑氣問鍾疑鳳髓,
靈源妙化想龍涎。
仙膠煉就稱良劑,
壽世回生幾萬千。
《名坊煎膠記》
清代*季桂芬
健驢放牧少岱草,
冬寒宰殺凈膚毫。
古井龍泉盪渣滓,
桑柴烈火拔毒躁。
十分清水四分淖,
三兩皮張一兩膠。
潛心修治屬潤惠,
虛懷濟世德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