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瘧疾爆發小說
⑴ 瘧疾在古代的情況
我國人民對瘧疾的認識甚早,遠在殷虛甲骨文中已有「瘧」字的記載。傳染病在古代醫籍中記載最詳者首推瘧疾。早在《素問》就有《瘧論》《刺瘧論》等專篇,對瘧疾的病因、病機、症狀、針灸治法等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討論。《神農本草經》明確記載常山有治瘧的功效。《金匱要略·瘧疾脈證並治》篇以蜀漆治瘧,並在《內經》的基礎上補充了瘧母這一病症。其治瘧的白虎加桂枝湯和治瘧母的鱉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首先提出了瘴瘧的名稱,並最先採用青蒿治瘧。《諸病源候論·間日瘧候》明確提出間白瘧的病證名稱,在《勞瘧候》里補充了勞瘧這一證候。《千金要方》除制訂以常山、蜀漆為主的截瘧諸方外,還用馬鞭草治瘧。《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瘧病不內外因證治》指明了疫瘧的特點:「一歲之間,長幼相若,或染時行,變成寒熱,名曰疫瘧」。《脈因症治·瘧》提出了傳染的概念。《證治要訣》將瘧疾與其他表現往來寒熱的疾病作了鑒別。《證治准繩·瘧》對瘧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異,有所記載。《景岳全書·瘧疾》進一步肯定瘧疾因感受瘧邪所致,並非痰、食引起。《症因脈治·瘧疾總論》對瘴瘧的症狀及病機作了較全面的論述,並將間二日而發之瘧疾稱為三日瘧。《瘧疾論》將三日瘧稱為三陰瘧,指出其特點是患病時間較長,病情相對較輕,「無驟死之理」。
引起瘧疾的病因是感受瘧邪,在《內經》亦稱為瘧氣。瘧邪具有的特點是:①舍於營氣,伏藏於半表半里。如《素問·瘧論》說:瘧氣「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醫門法律,瘧疾論》說:「外邪得以人而瘧之,每伏藏於半表半里,人而與陰爭則寒,出而與陽爭則熱。」②隨經絡而內搏五臟,橫連募原。③盛虛更替。④與衛氣相集則引起發病,與衛氣相離則病休。
辨寒熱之偏盛《景岳全書·瘧疾》說:「治瘧當辨寒熱,寒勝者即為陰證,熱勝者即為陽證。」對於一般瘧疾,典型發作者屬於正瘧;和正瘧相比較,陽熱偏盛,寒少熱多者,則為溫瘧;陽虛寒盛,寒多熱少者,則為寒瘧。在瘴瘧之中,熱甚寒微,甚至壯熱不寒者,則為熱瘴;寒甚熱微,甚至但寒不熱者,則為冷瘴。
⑵ 中國古代是如何治療瘧疾的
瘧疾中醫分為邪郁少陽型、暑熱內郁、暑濕內蘊、疫毒侵襲、正虛邪戀等五型,並根據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1.邪郁少陽
寒戰壯熱,汗出熱退,休作有時,伴有頭痛面赤,惡心嘔吐,口苦。舌苔薄白或黃膩,脈弦或弦數。
[治法] 和解少陽,祛邪截瘧。
[方葯] 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2克,黃芩12克,半夏12克,常山(酒炒)7克,草果7克,甘草7克,生薑3片,大棗3枚。若表實惡寒甚而汗少者,加桂枝,羌活,防風各7克,口渴甚者,加葛根,石斛,天花粉各12克,濕盛胸脘痞悶,加青皮、蒼術,厚朴各7克.
2.暑熱內郁
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汗出不暢,頭痛,骨節酸痛,口渴引飲。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清熱解毒,益氣生津。
[方葯] 白虎加桂枝湯加減:生石膏35克(先煎),知母12克,甘草s克,粳米35克,桂枝12克。若但熱不寒,伴胸中煩悶氣短,改用白虎加人參湯,人參16克,病延日久,陰液大虧,舌尖絳而干,加青蒿鱉甲湯:鱉甲25克(先煎),青蒿12克,生地16克,丹皮12克,亦可加入常山、草果、柴胡等截瘧之品。
3.暑濕內蘊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頭痛身楚,口不渴,胸脅滿悶,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緊。
[治法] 辛溫達邪,散寒除濕。
[方葯] 柴胡桂姜湯加減:柴胡12克,桂枝7克,乾薑7克,黃芩12克,栝萎根16克,牡蠣16克,甘草7克.苔白膩甚者,加草果7克,厚朴12克:胸腹痞悶加檳榔7克,陳皮12克,汗出不暢去牡蠣;惡寒較重,或泛吐痰延,加附子7克,半夏12克。
4.疫毒侵襲
發病急,病情重,熱型不一。
(1)熱瘴: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頭痛面赤,煩渴飲冷,甚則神昏譫語,驚厥,舌紅少絳苔黑垢,脈洪數。
[治法] 辟穢除瘴,清熱保津.
[方葯] 清瘴湯:黃芩12克,黃連7克,知母12克,柴胡12克,常山7克,青蒿12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枳實12克,生甘草7克,滑石16克,硃砂1克(研末沖服)。熱盛者加生石膏35克,大青葉16克,舌質深絳少津加生地12克,玄參16克,石斛12克,玉竹16克,大便干結加生大黃12克,元明粉12克。
(2)冷瘴: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渴不欲飲,或嘔吐泄瀉,或神昏不語,舌苔白膩,脈弦。
[治法] 芳香化濁,辟穢理氣.
[方葯]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蒼術10克,厚朴12克,陳皮12克,甘草6克,蕾香12克,半夏12克,佩蘭12克,荷葉12克,檳梅12克,蘋果7克,菖蒲7克。若痰濕蒙閉心竅,神志昏迷,合用蘇合香丸。
5.正虛邪戀
遇勞即發,反復發作,寒熱不清。脅下痞塊,神倦乏力,面黃肌瘦,懶言氣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脈細弱。
[治法] 益氣養血,調和營衛。
[方葯] 何人飲加減:人參16克,當歸12克,何首烏25克,陳皮12克,乾薑7克,甘草6克。若脅下積有痞塊,合用鱉甲煎丸。
⑶ 古代毒葯和解葯的名字,寫小說用
斷腸草
看過《神鵰俠侶》的同志一定會記得楊過中了情花之毒後是怎麼解毒的,那就是用斷腸草以毒攻毒。斷腸草原來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根本不是象書中說的那樣是小草,而是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具原書上記載,吃下後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鹼水和催吐劑,洗胃後用綠豆、金銀花和甘草急煎後服用可解毒。
斷腸草—還有一說是雷藤(《中葯大辭典〉)綠豆、金銀花和甘草實際上是萬用解毒葯,同樣的還有荔枝蒂、生豆漿等。
雷公騰
雷公騰生於山地林緣陰濕處。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根秋季采,葉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功能與主治】雷公藤有殺蟲、消炎、解毒之效,是我國江浙一帶菜園中廣泛使用的殺蟲劑,有祛風,解毒,殺蟲功能。也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結核、麻風等。其根、葉、花均可搗爛外敷,但用根敷後,過半小時須取去,否則起泡。
【中毒症狀】潛伏期一般2小時左右如煎服或同時飲酒的症狀就出現更早,且更嚴重。一般死亡時間約在24小時左右,最多不超過4天。中毒開始出現頭暈頭痛、心悸乏力、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肌肉疼痛、嚎叫掙扎、四肢麻木或抽搐、肝腎區疼痛。血便、少尿、浮腫,偶有血尿、尿儲留、血壓下降、唇甲發紺,嚴重時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及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偶因心肌損害並發心律失常、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鼻出血、吐血水、全身及寒丸疼痛,後期毛發脫落,皮膚接觸時可引起炎症。
【解救方法】1、毒後能度過5天,預後較好。接觸中毒者應立即脫離現場。。
2、治療中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肝腎區疼痛、尿中出現蛋白及血清轉氨酶升高時應立即停葯。
3、盡快催吐、洗胃、導瀉、灌腸。
4.、靜脈輸入10%葡萄糖水或5%葡萄糖鹽水。
另;對症治療:如肺水腫、心原性腦缺血綜合征、急性腎功能衰竭、高血鉀及嚴重尿毒症等均應按常規方法進行搶救。急性腎功能衰竭、高血鉀及嚴重尿毒症時,立即應用透析療法常有良效。腹痛用阿托品,神經症狀可用安定等。
另一種斷腸草—鉤吻,也就是葫蔓藤,又名野葛、毒根、胡蔓草、除腥、黃藤、斷腸草、吻葛(這兩個見於《夢溪筆談》)朝陽草、大茶葯、大茶藤、虎狼草、梭葛草、大炮葉,黃花苦晚藤、黃猛菜、發冷藤、藤黃、大茶葉(廣西名)大雞苦蔓等。是馬錢科植物(荊蠻兄,我見到的資料如此)一年生藤本。喜陽、卵狀長圓葉對生,開小黃花,5萼漏斗狀,卵狀蒴果,花期8-11月、果12-2月。浙、閩、粵、滇、黔、桂都有分布。全株含鉤吻素子(最多)、寅(最劇)、卯、甲、丙、辰、乙等生物鹼。
鉤吻素寅動物實驗致死量為0.8mg/kg(夠狠)症狀為呼吸麻痹,鉤吻素乙症狀同,但有趣的是,此時動物心臟仍跳動,而且麻黃鹼等物質無明顯的解救作用,這就證明鉤吻素不是作用於中樞神經或末梢神經,根據中毒後有肌肉虛弱表現,故一般認為其是作用在脊髓運動神經元上的。鉤吻素甲毒性較弱,可用作鎮痛劑與阿斯匹林合用效果更好,但它們都沒有麻痹神經節的作用,這與箭毒科不同。對腎上腺素和平滑肌也有抑製作用,也就是說可以抑制心臟和使血壓下降。
鉤吻素類(主要是鉤吻素甲)可以治療神經痛尤其是三叉神經痛(好啊!有點醫學知識的都知道三叉神經痛有多討厭!)還可治療急性脊髓灰白質炎(更好了!)不過要命的是這東西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相差無幾,用起來總叫人提心吊膽的,一旦呼吸有異常就要趕快採取措施。(它還真能治一些討厭的病,看來金大俠胡扯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根據)外用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痛、癰疽、金創等
中毒症狀為:神經肌肉麻痹、復視、消化道灼痛、嘔吐、腹瀉、腹漲或便秘、心跳先快後慢、呼吸困難、虛脫等。前面提到鉤吻素作用在脊髓運動神經元上,這就使對它的處理比較棘手,無特效葯,一般的急救方法是洗胃、催吐、導瀉等,中葯可用三黃湯(黃岑、黃蓮、黃柏、甘草)灌服,或金銀花榨汁和黃糖灌服等,還有一個偏方:鮮羊血乘熱灌服也有效果。
鴆酒
鴆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凄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但考慮實際情況,估計這只是傳說,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稱。一種說法:鴆不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實際存在,即食蛇鷹,小型猛禽比雞大不了多少,在南方山區分布較廣,如武當山地區。因其食蛇故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道士做法時的「禹步」經考證即為對其捕蛇時動作的模仿。還有一種說法,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被人捕殺干凈。
鶴頂紅
也常在小說中出現,但查閱所有書籍,都沒有這個條目,鶴有鶴肉、鶴骨和鶴腦可入葯,但都無毒,而且都是滋補增益的葯。比方鶴腦,可增強目力,使人夜能見物。鶴頂紅究竟是什麼,查了一些不太正式的文章,說鶴頂紅其實是紅信石。紅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種天然礦物,加工以後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為紅信石是紅色的就用了鶴頂紅這個名字,傳說古時為官者將它藏在朝冠中,必要時用來自殺,方為可信。砷進入人體後,會和蛋白質的硫基結合,使蛋白質變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斷細胞內氧化供能的途徑,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氫氰酸的作用機理類似。
番木鱉
就是馬錢子,是馬錢科植物馬錢子和雲南馬錢子的種子。扁圓形或扁橢圓形,直徑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邊緣稍隆起,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圓點狀種臍,質堅硬。毒性成分主要為番木鱉鹼(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寧)和馬錢子鹼(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於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症,類風濕性關節痛,據說還可用於重症肌無力。中毒症狀是最初出現頭痛、頭暈、煩燥、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緊,然後伸肌與屈肌同時作極度收縮、對聽、視、味、感覺等過度敏感,繼而發生典型的土的寧驚厥症狀,最後呼吸肌強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樞抑制葯以制止驚厥,如阿米安鈉、戊巴比妥鈉或安定靜注。然後洗胃,再後用甘草、綠豆、防風、銘藤、青黛(沖服)、生薑各適量水煎服,連續服4劑。
天然砒霜
化學成分As2 O3,等軸晶系六八面體晶類。 單晶晶形為八面體, 也有菱形十二面體。集合體星狀、皮殼狀、毛發狀、土狀、鍾乳狀。
白色有時帶天藍、黃、紅色調,也有無色, 條痕白色或淡黃。玻璃至金剛光澤,
亦有油脂、絲絹光澤。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斷口貝殼狀,性脆,溶於水,有劇毒。
砒
石
為天然產含砷礦物砷華、毒砂或雄黃等礦石的加工製成品。又名信石。主產於江西、湖南、廣東、責州等地。商品有紅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葯用以紅信石為主。凡砒石,須裝入砂罐內,用泥將口封嚴,置爐火中煅紅,取出放涼,或以綠豆同煮以減其毒。研細粉用。砒石升華之精製品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劇。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少數為選取天然的砷華礦石,多數為加工製成。加工方法很多,茲舉老法和新法各一種如下:①老法
將毒砂砸成小塊,除去雜石,與煤、木炭或木材燒煉,然後升華,即為信石,此法設備簡單,但有害健康。②新法
選取純凈的雄黃,砸成10厘米上下的塊,點燃之,使雄黃燃燒,生成氣態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後通過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為信石。二氧化硫另從煙道排出。
【炮製方法】:去凈雜質,砸碎,裝入砂罐內,用泥將口封嚴,置爐火中煅紅,取出放涼,研為細粉。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後,入紫背天葵、石尤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從己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乾,卻入瓶盛,於火中煅,別研三萬下用之。」
②《日華子本草》:「砒石,醋煮殺毒乃用。」
【考
證】:出自《開寶本草》①《綱目》:「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醫家皆言生砒輕見火則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飛煉者,蓋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為愈乎。」②《內科新說》:「信石有大毒,服之令胃熱劇,驟生大炎,甚至潰爛而死,至痛至苦。信石雖有大毒,少用些微入葯,則大有功力。作信石水母,用上等信石一錢二分,加鹽二錢,雨水一斤,微火熬至十二兩,鹼與信石融合,兩俱不見,是為信石水母。每用信石水母一兩,加清水十二兩,每服一兩,日服二、三次,計服每一兩,雨水中僅有信石十二分厘之一耳。此水治發寒熱瘧證,大有效驗,並能治皮病各種癬。」
【生葯材鑒定】:有紅信石、白信石兩種,葯用以紅信石為主。①紅信石
又名:紅礬、紅砒。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白色,有黃色和紅色彩暈,略透明或不透明,光澤玻璃狀、絹絲狀或無光澤。質脆,易碩碎。氣無。本品極毒,不可口嘗。以塊狀、色紅潤、有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②白信石
又名:白砒。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無色或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光澤玻璃狀、絹絲狀或無光澤。質脆,易砸碎,氣無。本品極毒,不可口嘗。以塊狀、色白、有晶瑩直紋、無渣滓者為佳。以上葯材,產江西、湖南、廣東、貴州等地。顯微鑒定:
本品於偏光鏡下:無色透明。高正突起。折射率N=1.75,具交錯解紋理。正交偏光鏡下,顯勻質性。
【中葯化學成分】:砒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或名亞砷酐(Arse-nous oxide, Arsenous acid anhydride,
As2 O3),白色,八面體狀結晶,三氧化二砷加高熱可以升華,故精製比較容易;升華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為As2 O3。紅砒是除含AS2
O3外尚含紅色礦物質的一種砒石。
主含六氧化四砷,As4O6,如含三價鐵及硫化物則顯紅色;天然品經分析尚含少量錫、鐵、銻、鈣、鎂、鈦、鋁、硅等元素;加工品的雜質成分取決於原料和加工過程。
【中葯化學鑒定】:取本品少許置閉口管中緩緩加熱,有白色升華(As4O6)(純品137℃升華)生成。(1)取少許上述升華物加水2ml,加氫氧化鈉試液4滴,煮沸使溶,冷後加硝酸銀試液2
滴,產生黃色沉澱。(2)另取上述升華物少許,加少量水煮沸使溶解,即生成亞砷酸,加硫化氫試液及濃鹽酸後生成絮凝狀黃色沉澱。尚可用X射線衍射法、差熱熱重分析法和紅外光譜法進行鑒定。
致死劑量0。1-0。2克
麻痹型:當極大量的砷進入體內,出現中樞神經麻痹症狀,發生四肢疼痛性痙攣,意思模糊、澹妄、昏迷,數小時內死亡,此型少見。急性型:出現明顯的胃腸炎症狀,
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水樣,有時帶血,嚴重者酷似霍亂,一兩天內死亡。此型多見。——引自《中國法醫學〉
金剛石具有疏水親油的特性,當人服食下金剛石粉末後,
金剛石粉末會粘在胃壁上,在長期的摩擦中,會讓人得胃潰瘍, 不及時治療會死於胃出血,
是種難以讓人提防的慢性毒劑。文藝復興時期,用金剛石粉末製成的慢性毒葯曾流行在義大利豪門之間。
夾竹桃,據法醫學資料,致死劑量20-30
片葉子,全身有毒
烏頭,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葉互生,革質,卵圓形,三裂,兩則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邊沿有缺刻。5萼圓錐花序,花瓣2,果實為長圓形,花期6-7月、果7-8月。遼、豫、魯、甘、陝、浙、贛、徽、湘、鄂、川、滇、貴、都有分布。
烏頭這個名稱一般指的是川烏頭,還有草烏頭,一般指的是野生種烏頭和其他多種同屬植物,比如北烏頭(藍烏拉花)、太白烏頭(金牛七)等,是中葯學上的名稱。
烏頭含有多種生物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烏頭鹼、川烏鹼甲、川烏鹼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烏頭鹼的毒性表現為:
1、可突然加快心率、引發心率紊亂,解剖證明死於烏頭鹼中毒者的心臟收縮如桑椹狀。
2、可擴張血管,迅速使血壓下降。
3、影響腎上腺的活動,特別是能顯著的降低抗壞血酸的含量。
4、抑制中樞神經,呼吸中樞。
中毒表現為:嘔吐、腹瀉、昏迷、肢體發麻、呼吸困難、脈搏血壓體溫下降、心率紊亂(這好像都是些廢話)
急救一般用大劑量阿托品(托品鹼可緩解心臟中毒,類似還有普路卡因、抗組織胺、奎寧丁)、利多卡因、乾薑和甘草、金銀花、綠豆、犀角等中葯。黃芪、遠志、牛奶等也有一定效果。
古時的標准軍用毒葯,塗抹兵器,配置火葯,關公刮骨療毒就是療得烏頭的毒.
短柄烏頭(雪上一枝蒿)
附子是烏頭(特指川烏頭栽培品)的旁生根,也叫子根,中醫講究在夏至和小暑之間發掘,好像是因為什麼「其性辛甘,大熱」的緣故,這時的未加工品稱「泥附子」。之後用鹽鹵和食鹽混合液浸泡再曬乾的叫「鹽附子」,用鹵水煮沸再用較稀的鹵水浸過後用黃糖、菜油調色再蒸熟曬乾的叫「黑順片」(黑附子),不用黃糖、菜油調色直接蒸熟曬干用硫漂白的叫「白附片」(明附片、雄片)。因其「性辛甘,大熱」中醫多用於各種「寒疾、風疾」比如傷寒、中風、風濕等,現在還多製成注射液用來治療心力衰竭。
附子的毒性同烏頭,但比較弱,只不過它是一味常用葯,所以中毒情況也較多見,但是很少有死亡的。一般的附子中毒多有患者本身因素在其中,比如有過敏體制什麼的,只要搶救及時不會有危險的,具體措施和對付烏頭中毒一樣。
另外參附湯是中葯中最後的急救手段,用來調命的。但那個東西不能急用,需要久煎,所以中醫院就只能整天煎著那麼一鍋。
血封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樹「,國家保護的瀕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種類之一。
樹汁呈乳白色,劇毒。一旦液汁經傷口進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險。古人常把它塗在箭頭上,用以射殺野獸或敵人。秒殺。
原產東南亞。我國海南,西雙版納植物園中可見。
攝於儋州海南熱帶植物園.據估計,理論上這棵樹足以放倒全海南人民
奎寧,這是什麼東西就不用我多說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它除了能夠有效殺滅瘧疾原蟲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墮胎,(一向很懷疑那幫驕奢淫逸的歐洲殖民貴族要那麼多的奎寧究竟實干什麼用的,尤其是耶穌會的那幫道貌岸然的傢伙們)
奎寧可以破壞平滑肌肌原蛋白,使平滑肌發生有節律的收縮,(有些像瘧疾打擺子啊,有趣)想一想妊娠中的子宮平滑肌發生有節律的收縮會有怎樣的結果?但同時,過量的奎寧會抑制心肌並引起血管擴張,還會擾亂汗腺分泌會導致脫水,刺激消化道引發內出血。最後導致心肺等的功能衰竭。
奎寧的致死量為8g,因其易於吸收,一般30min內即出現耳鳴、眼花、惡心、嘔吐、頭昏、口唇發青、體溫下降、1-2h內即可死於呼吸麻痹。奎寧還會引起視網膜細胞的變性,嚴重的會導致視神經萎縮,也就是說奎寧中毒的後遺症很有可能是失明。
奎寧中毒目前尚無特效葯(就我所知)急救仍多為洗胃、灌腸,因為它易於吸收,同時又不是高效毒葯,(想一想那麼苦的東西沒人會把它當毒葯的)當出現症狀時就已經晚了。同樣急性酒精中毒也幾乎是沒救的,而對付比它們厲害的多的砷毒、蛇毒卻都有特效葯,真有意思,這就是辯證法吧。
最後是最常用的兩味中葯解毒葯。
甘草,中葯稱為葯王,能解各類葯物中毒。
⑷ 有一本小說名字忘了叫什麼了主人公穿過瘴氣桃園跳下懸崖發現朱允文避難建立的世外桃源..知道滴說下...
異界鎮刀客
作者: 極品小人
簡介:
洛克斯,你怎麼就不明白我的心意呢?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實力當上月神宮的主人,才能和肩並肩,站在同一高度。我不想依附著你,讓你的偉岸顯出我的金貴,這不是我想要的。我相信我自己可以,希望你能懂。凱瑟琳
⑸ 耽美小說中瘧小受的!~瘧的都讓我們哭了的!然後小受死了~小攻也沒在意!小受的靈魂卻在小攻的身邊
看過,說不定我手機里還存著,不過名字我也忘記了,不過我可以告訴你結局:小受沒有死,後面復活了和攻一起,結局HE
⑹ 求詳細的瘧疾在中國的歷史
利用歷史文獻探討了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瘧疾的流行、危害及其地理分布.認為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瘧疾流行的記載,瘧疾是先秦兩漢時期最主要的流行病之一;瘧疾流行不僅是促使商王盤庚遷殷的直接原因,也是當時長江流域落後於黃河流域的重要原因;該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口密度最大,是瘧疾的主要流行區,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是惡性瘧的潛在發生區,瘧疾主要在軍隊中有大的流行
謝謝你的問題啊 !~!讓我也見識了不少的知識,共同進步!~!·
⑺ 古代瘧小說
矮油~~~
落落桃花——奸妃
此書宮廷陰謀出類拔萃不落俗套挖 皇帝腹黑
話說剛剛發現閆靈也寫了一本奸妃 我看看去
⑻ 《醫痴葉天士》里說乾隆十六年葉天士救治江陰患瘧疾百姓無數,可百度百科說他卒於乾隆十年,孰是孰非
同時代的沈德潛寫葉香岩傳里說他卒於乾隆十年,網路里應該是沿用了這個史料。
古人沈德潛沒有動機瞎說,那就是電視劇瞎說了
⑼ 中國古代得過瘧疾的皇帝
康熙得過瘧疾
公元1693年,康熙得了瘧疾,是因為朝廷平三藩之亂,八旗兵深入南方瘧疾疫區,回來的時間就把瘧原蟲也帶回來了,先傳給了北京的蚊子,然後就在北京城裡傳來了,連住在紫禁城裡的皇帝也不能倖免。這種病在當時也很難醫治,時冷時熱,非常難受,御醫用葯後,效果不佳,康熙仍然高燒不退。這時洪若翰和劉應求見康熙,他們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來的傳教士。兩人知道康熙得的是瘧疾之後,就跟康熙說,這種病沒有關系,它是通過蚊蟲叮咬傳染的,只要服用我們帶來的這種「金雞納霜」就可以治好。在法國,夏季來臨的時候,我們都會向人們發放這種葯,以免造成瘧疾瘟疫。金雞納霜又叫「奎寧」,是用產於南美洲秘魯得金雞納樹的樹皮研磨而成的。因為是被傳教的耶穌會士發現,也叫「耶穌會樹皮」,它是瘧疾治療的特效葯。康熙聽後,半信半疑,對於西葯的療效誰也不敢打包票,這兩個「洋御醫」所拿來的葯是否真的有效呢?
為了確定葯效,四個大臣自告奮勇,提出親自嘗葯,同時還找來一些患瘧疾的人服用,結果病患服用後很快就好了,而四個大臣服用後,也沒有出現什麼不良反應。康熙這才服下了金雞納霜,果然這副神奇的西葯,很快治好了康熙的瘧疾。康熙為此還還賞給他們一間大房子供傳教士們居住,並允許他們在北京傳教。用金雞納霜治好康熙瘧疾的事情還被另一位法國傳教士白晉寫在了他的《康熙帝傳》一書中大為炫耀。
此後,江寧製造曹寅也患上了瘧疾,病情十分嚴重,他托另一位大臣李煦向康熙上奏,希望康熙能夠下賜他金雞納霜,康熙立即同意,並且擔心延遲,所以還特別賜驛馬星夜趕去送葯。在奏摺上,康熙還評論說南方的庸醫,總是用補劑,傷人者不計其數,所以要特別小心。而且特別說明,瘧疾如果沒有轉成泄痢,吃這個葯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轉了,就不能吃這個葯了。
經過這些事,讓康熙從此對西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下令在皇宮內開設了一間化學實驗室,命另外兩位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進行研究。白晉根據法國的《皇家葯典》,制出乾燥劑、糖漿制劑等西葯制劑,還被康熙裝在了旅行葯壺里,隨身攜帶。
此外,康熙頒旨,即日起,允許西方傳教士在北京傳教。他讓內侍取出紫禁城內所有房屋圖,親自挑選了最大最方便的一幢,賞給傳教士們居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終於用西方醫學的敲門磚,在森嚴的紫禁城牆上打開了一道傳播宗教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