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絕響
㈠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什麼意思
釋義:史家獨一無二的文章,沒有韻的《離騷》。
這是魯迅對司馬遷《史記》的評價,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書寫了高潔的志向和人格。屈原是我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開創了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
而司馬遷的《史記》是以記錄史實為根本,加之他寫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不僅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有力依據,同時也在文學界有著很高的地位。
對於後代文學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寫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所以魯迅說它是沒有韻的離騷,可見把《史記》提到了一個相當的高的地位。
《史記》開創了中國史書無數的先河,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中國「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傳說的黃帝時代,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年的歷史。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
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此書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約3000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有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計526500字。
㈡ 從古到今 ,中國20位大文豪是哪些人
個人看法,如果真要從古、今各選10大文豪的話,我會選擇以下這些人(其實還有很多高水平的文學家沒有上榜的,遺憾啊):
古代:
屈原(貌似是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文學家,《楚辭》,愛國詩人)
陶淵明(情操高尚,這樣的人老是被說消極處世,我就覺得很冤枉,而他的詩作也很不錯)
李白(詩仙,要不上榜,其他詩人也不好上了)
杜甫(詩聖)
蘇軾(這位的文才如何,大家都很清楚)
歐陽修(散文水平相當高,而且繼承了自中唐韓愈起所形成的文風)
李清照(亂世美神,真正的才學達到「千年孤獨」境界,古有李清照,今有張愛玲,無其他女子可超越,才情甚至令同時期的男子汗顏,而且不要忘了,李清照還精通金石之學,說到底就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不上榜確實說不過去)
陸游(愛國直到去世,過萬詩篇傳世,凄婉感情經歷,既有壯志,又有委婉,詩歌全能手)
關漢卿(元曲之王,不用多說)
曹雪芹(一部《紅樓夢》,不盡紅學來,足以使他上榜)
現當代:
魯迅(這是絕對的)
巴金(人道感動世界,激情影響人生)
林語堂(大學畢業不知此人文學水平就白讀了,真正的「國學大師」,中美文化的傳播使者,《京華煙雲》在1975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作品,可惜落選,這人被埋沒,都是黨爭惹的禍)
張愛玲(上面介紹李清照的時候已順便說明了她的上榜理由,而且作品很經得起考驗)
朱自清(散文大家,愛國,又是睿智謙虛的學者)
曹禺(不用多說,看看西方人如何評價:「中國的莎士比亞」)
沈從文(建國前是文學通才,建國後是文物研究泰斗)
金庸(他的貢獻在於用武俠小說這種被世人看作最低俗的題材,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復雜化,在世界華人范圍內都有巨大影響)
張恨水(一生通俗小說創作等身,作品顯淺卻不低俗,「老嫗都解」,張迷無數,而且還從事編輯、新聞等工作)
徐志摩(浪漫主義詩人,作品膾炙人口,經久流傳)
㈢ 司馬遷的著作《史記》,為何被郭沫若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後。
「無韻之《離騷》」是說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局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斗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岩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於「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於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於筆下的人物。《史記》近於《離騷》的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於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於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
《史記》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是文學與史學的高度統一。
㈣ 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文學作品是
《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系,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等,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他還親自采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後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漢代之前的歷史著作在內容、史事、材料、作者編撰水平上都無法和《史記》相比。可以說,《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也很高。
司馬遷去世之後,《史記》並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注釋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舊注本,唐朝司馬貞撰寫《史記索隱》,有很多新見地,唐朝的張守節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正義》,成就較高。
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參考價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間有金陵書局的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所出標點校勘本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史記》重新作了校點。... ...
全書略於先秦,詳於秦漢,所述秦商鞅變法至漢武帝晚年的歷史,約佔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採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書」,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封建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後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的。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至於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吒風雲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據司馬遷說,《史記》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 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注雲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記》所出,年止太初,其後劉向,向子欲,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繼撰續,迄於哀平間,尤名《史記》」。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史記》以後的歷代正史,除極個別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據說武帝讀《史記》後,對其中幾篇感到憤怒,下令加以刪削,這也是有可能的。 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朝廷對《史記》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閱讀范圍限制於朝廷上層的極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補註:許多人認為褚少孫是《史記》的主要續補者,但是他到底補缺多少,各人說法不一。張晏認為褚少孫續補四篇。但姚振寧在《隋書·經籍志考證》中說《史記》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孫續補。有的人認為《傅勒列傳》文章,格調酷似司馬遷,褚少孫未必能寫出如此文章。)
㈤ 為什麼說《儒林外史》是諷刺文學的典範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託明代,實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冒名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台推舉為「優行」;作者無情地鞭撻丑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嶔崎磊落」,庄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頌的。程晉芳在《懷人詩》稱:「外史記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儒林外史》對清朝時期的小說,有很大影響,盡管此書一開始並無預先設計的結構。又如胡適所言,「這部書是一種諷刺小說,頗帶一點寫實主義的技術,既沒有神怪的話,又很少英雄兒女的話。況且書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談什麼舉業、選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說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廣」。對鞭笞社會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義。並且,對現代諷刺文學有深刻的啟迪。
㈥ 急求: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概括
南北朝文學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期,詩、賦、小說等體裁,在這一時期都出現了新的時代特點,並奠定了它們在此後的發展方向。從思想文化的角度來看,魏晉南北朝文學出現的這些「新變」,與佛教在中土的傳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文學史上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始於東漢建安年代,迄於隋統一,歷時約四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情況比較復雜。南北朝文學是文學研究整體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建國以來,收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集體編寫和專家個人編寫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各有特色,其中有些著作還發生過較大影響。 文學簡介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 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志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文學集團內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淵明卻不屬於任何集團,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於眾人之上。魏晉南北朝文學對兩漢文學的繼承與演化,在五言古詩和辭賦方面痕跡最明顯。文人在學習漢樂府的過程中將五言古詩推向高峰;抒情小賦的發 展及其所採取的駢儷形式,使漢賦在新的條件下得到發展。文學自覺的標志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從文體辨析到總集的編輯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新的文學思潮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相對於文學創作異常地繁榮,(魏)曹《典論·論文》、(西晉)陸機《文賦》、(梁)劉勰《文心雕龍》、(梁)鍾嶸《詩品》等論著以及(梁)蕭統《文選》、(陳)徐陵《玉台新詠》等文學總集的出現,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高峰。 文學特點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論著中,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文學思潮,這就是努力將文學從學術中區分出來,進而探尋文學的特點、文學本身的分類、文學創作 的規律,以及文學的價值。在漢代,儒家詩都占統治地位,強調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系,詩歌被視為「經為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工具。至於詩歌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這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系、形神關系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種新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展開的,同時它也為這種文藝思潮提供了賴以產生的實踐依據。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賦,從漢代的大賦演化 為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轉變。五言古詩在漢末蓬勃興起,文人的個人抒情之作《古詩十九首》被後人奉為圭臬。此後曹植、王粲、劉楨、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雖然選取的題材不同、風格不同,但走的都是個人抒情的道路,他們的創作也都是個人行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詩,抒寫政治生活中的憤懣不平,也並不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於梁陳宮體詩,雖然出自宮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宮廷娛樂之用而已。詩人們努力的方向在於詩歌的形式美,即聲律、對偶、用事等語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這種趨勢下,中國的古詩得以完善,新體詩得以形成,並為近體詩的出現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備。唐詩就是在此基礎上達到了高峰。 學術影響文學理論與批評的興盛是與文學的自覺聯系在一起的。文學的自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貫穿於整個魏晉南北朝,是經過大約三百年才實現的。所謂文學的自覺有三個標志:第一,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朝人所謂文學指的是學術,特別是儒學,《史記·孝武本紀》:「而上向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這里所說的文學顯然是指學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於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並立;(宋)范曄《後漢書》單列《文苑傳》,與《儒林列傳》等並立,都是重要的標志。同時又有文筆之分,《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這代表了一般的認識。梁元帝蕭繹《金樓子·立言篇》對文筆之分有進一步的說明:「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盪。」蕭繹所說的文筆之別已不限於有韻無韻,而強調了文之抒發感情以情動人的特點,並且更廣泛地注重語言的形式美。他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第二,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 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至於《東觀漢紀》以及蔡邕的《獨斷》、劉熙的《釋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體辨析的意識。更為明晰而自覺的文體辨析則始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並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賦》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對每一類的特點也有所論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將詩和賦分成兩類,並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特點。(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就現存佚文看來,論及12種文體,對各種文體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變,並舉出一些作品加以討論,比曹丕和陸機又進了一步。(東晉)李充《翰林論》聯系風格來辨析文體,是對文體風格的進一步探討。到了南朝,文體辨析更加深入系統了,(梁)任昉的《文章緣起》分為84題,雖不免瑣碎,但由此可見文體辨析的細致程度。至於《文心雕龍》和《文選》對文體的區分既系統,對文體的討論也很深入。《文心雕龍》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討論文體,共分33大類。其《序志》說:「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對每種文體都追溯其起源,敘述其演變,說明其名稱的意義,並舉例加以評論。 《文選》是按文體編成的一部文學總集,當然對文體有詳細的辨析,這在下文還要講到。如果對文學只有一種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區分,還不能算是對文學有了自覺的認識,所以文體辨析是文學自覺的重要標志。第三、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離不開審美的特性。所謂文學的自覺,最重要的或者說最終還是表現在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上面提到過,「詩賦欲麗」的「麗」,「詩緣情而綺靡」的「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瀏亮」,便已經是審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聲的發現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再加上對用事的對偶的講究,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這對中國文學包括詩歌、駢文、詞和曲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文心雕龍》以大量篇幅論述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徵,涉及情采、聲律、麗辭、比興、誇飾、練字等許多方面,更是文學自覺的標志。 文學命運魏晉南北朝文學是典型的亂世文學。作家們既要適應戰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一人前後屬於兩個朝代甚至三個朝代的情況很多見。敏感的作家們在戰亂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卜,禍福的無常,以及個人的無能為力,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性基調,以及作為悲劇性基調之補償的放達,後者往往表現為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這種悲劇性的基調又因文人的政治處境而帶上了政治的色彩。許多文人莫名其妙地捲入政治斗爭而遭到殺戮,如孔融、楊修、禰衡、丁儀、丁廙、嵇康、陸機、陸雲、張華、潘岳、石崇、歐陽建、孫拯、嵇紹、牽秀、郭璞、謝混、謝靈運、范曄、袁淑、鮑照、吳邁遠、袁粲、王融、謝朓等。還有一些死於西晉末年的戰亂之中,如杜育、摯虞、棗嵩、王浚、劉琨、盧諶等。 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這就是生死主題、遊仙主題、隱逸主題。這些主題往往以葯和酒為酵母引發開來,葯和酒遂與這個時期的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生死主題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關於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嘆生死的詩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等詩句,可以說是這類主題的直接源頭。魏晉以後生死主題越發普遍了,曹丕的《又與吳質書》很真切地表現了當時帶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何可言!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眾多親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壯當努力成就一番事業,又想秉燭夜遊及時行樂。生與死是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主題,如果結合人生的真實體驗可以寫得有血有肉,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陶淵明《擬輓歌辭》)「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江淹《恨賦》)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議論又會很枯燥,如東晉的玄言詩。對待人生的態度無非四種:一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及時勉勵建功立業;二是增加生命的長度,服食求仙,這要藉助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時行樂,這須藉助酒。第四種態度,就是陶淵明所採取的不以生死為念的順應自然的態度。從陶詩看來,他不再是一個自嘆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靈,他具有與「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這類詩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遊仙主題與生死主題關系很密切,主要是想像神仙的世界,表現對那個世界的嚮往以及企求長生的願望。《楚辭》中的《離騷》、《遠游》已開了遊仙主題的先河,不過那主要是一種政治的寄託。魏晉以後,遊仙主題作為生死主題的補充,企求長生的意思變得濃厚了。如曹操的《氣出唱》、《精列》,曹植的《遊仙》、《升天行》、《仙人篇》,張華的《遊仙詩》,何劭的《遊仙詩》,已經構成一個遊仙的系列。特別是郭璞的多首《遊仙詩》,使遊仙主題成為魏晉南北朝文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主題了。 隱逸主題包括嚮往和歌詠隱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隱詩、反招隱詩,形成這個時期的一種特殊的文學景觀。隱逸思想早在《莊子》書中就體現得很強烈了,隱逸主題可以追溯到《楚辭》中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漢代張衡的《歸田賦》,可以視為表現這類主題的早期作品。到了魏晉以後,沿襲《招隱士》的作品有左思和陸機的《招隱詩》、王康琚的《反招隱詩》。沿襲《歸田賦》的作品有潘岳的《閑居賦》。而陶淵明的大量描寫隱逸生活和表現隱逸思想的作品,則使這類主題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鍾嶸《詩品》說他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至於其他許多人的作品中,表達隱逸思想的地方就不勝枚舉了。隱逸主題的興起與魏晉以後士人中希企隱逸之風的興盛有直接關系,而這種風氣又與戰亂的社會背景和玄學的影響有關。
㈦ 中國古代小說到明清臻於極盛,涌現出六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是什麼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金瓶梅》、《儒林外史》
㈧ 自考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的復習資料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簡述《老子》的文學價值。
一. 形象化的說理。即通過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說明抽象的道理。
二. 語句上的韻散結合。《老子》的語句簡短而比較整齊,有的整章用韻,有的韻散相間。
簡述《論語》的文學特色。
一.《論語》多為簡短語錄,詞約義豐。
二.有的章節能夠通過言談舉止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簡述《墨子》的文章特點。
一. 有小到大,連類比喻,逐層推理。
二. 質朴無華,遣詞造句口語化。
簡述《荀子》說理文特色。
一. 論題集中,邏輯嚴密,說理透闢,淋漓盡致。
二. 長於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極少,而他為了說理所使用的比喻,卻豐富多彩,層出不窮。
簡述《韓非子》說理文的特點極其寓言的特點。
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極善分析,條理嚴密,議論透徹。揭破世間實情毫不掩飾,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詞鋒銳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風格。
二. 韓非子最具文學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韓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則。如「買櫝還珠」、「狗惡酒酸」等。
試述《左傳》的文學特色。
一. 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情節化。如,《鄭伯克段於鄢》,記敘春秋初期鄭國王室內部兄弟、母子之間一場爭奪王位的殘酷斗爭。這一場歷時長久的勸爭,《左傳》作者僅用了500餘字,就把時間的起因、發展、結尾敘述的得明白生動。
二. 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如,《晉公子重耳之亡》敘述重耳歷經19年的流亡生涯,從一個貪圖安逸的貴公子,最終成長為一位心胸寬闊、膽識具備的政治家。
三. 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左傳》擅長寫戰爭著稱,它記敘了春秋時期許多場大大小小的戰役,往往注重對雙方戰前謀劃的敘述。
四. 善於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試述《戰國策》的文學特色。
一. 鋪張辯麗,誇飾恣肆的風格。如蘇秦說秦惠王連橫以爭天下的說辭,排比誇飾,氣勢豐沛。
二. 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如《觸龍說趙太後》
三. 摹繪人物,形貌畢肖。如,《蘇秦始將連橫》寫蘇秦說秦王失敗而歸的形象,回家後「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當蘇秦游說成功後「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效迎三十里」。
四. 引譬設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驚弓之鳥」等。
試論《孟子》文章的主要特點。
一. 雄辯色彩
A. 把握對方心理,循循誘導,引導對方不知不覺地投入到自己設置的機關中,使對方心悅誠服。
B. 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便鋪張揚厲,縱橫恣肆,步步逼近,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例《許行》)
二. 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
典型事例如,《齊恆晉文之事章》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實。
比喻如,為了說明「不能」與「不為」,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孫丑上》「揠苗助長」等。
試論《莊子》寓言特色。(即《莊子》的文學特色)
一. 奇幻詭的想像,如《逍遙游》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畫,如《逍遙游》
三. 細膩逼真的描寫。
四. 偕趣和譏刺橫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詞
簡述《九歌》藝術表現的特點。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寫出了神的靈異,更寫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統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現湘水之神相互愛慕追求卻終於不遇的波折變化的心境。抒寫神與神之間、神與人之間的戀愛故事,使祭神歌曲帶有儂儂的人間情味。
二. 敘寫神靈的活動和神靈的情感,描繪神靈的環境和氣氛,是一種清新幽眇的境界。
簡述《招魂》的藝術特色。
一. 結構精密完美。依據方位和事物層層鋪敘渲染的表現方式。
二. 長於鋪排描摹,例如它寫四方的恐怖,羅列眾多可怕的事物,還描繪出它們可怕的形象。
試敘楚辭產生的相關要素。
一. 與楚聲、楚歌有直接聯系。楚辭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聲」來誦讀。楚辭的許多詩篇都有「亂」辭,它們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更表明楚詞與楚樂有親密關系。
二. 楚辭的產生與楚國民間「巫歌」關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對楚辭有幾個方面的直接影響:
1.《九歌》就是在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儀式中,巫師裝扮成不同的神祗,載歌載舞,就像戲劇一樣。這樣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對楚辭的構思和表現都有影響。如《離騷》寫惡咸降神。
3.民間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像或幻想,孕育著豐富的神話故事,這些都成為楚辭的養料和特徵。如《九歌》中的神鬼,《離騷》中的天界。
三. 楚辭中充滿著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著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四. 楚辭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時代環境下,誕生於楚國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新詩體。
以上種種,說明楚辭確乎是楚文化的產物,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
試論楚辭的文體特點。
一. 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像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徵。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像,抒發真情層進反覆。
二. 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有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 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試論《離騷》的思想內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愛國情感。屈原嚮往「前聖」治國君明臣賢、君臣和諧的境界,提出「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的具體治國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堅韌品和疾惡如仇的批判精神。貴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棄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離騷》寫他上天入地,尋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實現的形象描繪。批判精神在於他堅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時,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試論《離騷》的主要藝術特點。
試論《離騷》的主要藝術特色。
一.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像。《離騷》前半回顧往事,追憶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寫實,但那些比興手法鋪敘誇飾自己的美好品質的詩句,已具有奇異想像的特色;後半寫對未來道路的探索,則更是火一樣的濃烈激情、忠貞深沉的愛國情感,通過奔騰飄逸、上天入地的想像淋漓盡致地噴發出來。
二.潔純美、獨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貴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潔純美、獨立不屈的人格,及其異常濃烈的情感,構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脫俗的完美想像,具有象徵意味,表現了這篇抒情長詩的精神實質。
三. 比興手法的拓展。它把《詩經》片段的比興發展成為長篇詩歌中比興的連續使用,還把《詩經》那種喻象、喻體各自獨立的單純比喻合二為一。在《詩經》基礎上拓展的寄情於物、托物抒情的表現手法,形成了我國文學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傳統,影響深遠。
四. 結構特點。全詩都圍繞著,詩人忠貞不渝的故國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來謀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顧歷史,實寫,後半部分對理想之實現的探索,虛寫。
五. 形式和語言特色。既採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成為一種句式長短不拘、韻句散語相間的新的文學表現形式。《離騷》後半表現詩人的思想活動,往往設為主客問答,鋪排描寫。語言豐富多彩、雙聲疊韻比比皆是。
試論《九辯》的藝術特色極其與《離騷》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一.《九辯》的思想境界不及《離騷》盡管它也有自標高潔的詠嘆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種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對不平際遇,他採取退守保身的態度,甚至感恩阿諛之嫌。
二.表現看,《九辯》不失為楚辭中一篇精品。
A. 長於鋪排描摹,並在描繪中創造較為圓融的意境。如開頭那段廣為傳涌的文字,渲染秋氣之肅殺肅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氣清的空闊凄疏之景等。詩人的際遇悲傷之感,被肅殺凄涼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濃重。
B. 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寫落木之枝萎葉衰,從葉片到枝幹,由形態到色彩,都刻畫得細微真切。
C. 《九辯》的造語用詞也很可稱道。韻散相間,長短不拘,參差錯落,抑揚變化。
第二編 秦漢文學
第一章 秦漢散文
概述《諫逐客書》的主要特點。
一.《諫逐客書》以逐客不利於秦的統一為中心,首先鋪敘歷史上客卿輔助秦國並使之國富兵強的事實,以說明客卿不曾有負於秦;其次敘說秦始皇看重外國的好玩之物,而輕視客卿的事實,論定其重物輕人的錯誤;最後分析納客和逐客的利害關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於秦的統一大業,還會使秦國趨於危亡。結構嚴密。
二.文章羅列眾多事實,極力鋪陳,頗具縱橫家法。
簡述賈誼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點。
一. 拒實設論,理直氣壯,深情懇切,是賈誼散文的重要特點之一。如《治安策》開頭即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三。」
二. 文章鋪飾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縱橫家說辭的風神。如《論積貯疏》是賈誼散文中的名篇。
簡述晁錯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點。
一. 切實中肯,論精識深,擅長分析,言之鑿鑿。如《論貴粟疏》以有力的論據,說明輕賦役以勸農功,貴粟而賤金玉對於國家發展的意義。
二. 晁錯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戰國策士的縱橫家風氣,辭藻諧偶,句式鋪排。如《上書言兵事》論「得地形」。
回復: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完整筆記
--------------------------------------------------------------------------------
第二章 司馬遷與漢代史傳散文
論述《史記》描寫人物的藝術特點。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馬遷寫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記》寫人是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主要的經歷和性格特徵,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個方法被稱為「互見法」。如《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起義、寫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現一代開國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詐、殘忍、無賴的一面,則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表現。「互見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鮮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個側面的性格特點,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傳記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時寫出其性格的復雜性。如《李將軍列傳》中選取四個戰役構成全文的骨架,從不同側面描述李廣的性格和遭際,四個戰役寫出了李廣的主要性格特徵。
二.人物之間的對比襯托。如《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中,年輕氣盛、好勇鬥狠的項羽,與世故老成的劉邦形成鮮明的對比,對待同樣的事情,他們的言談舉止都不相同:兩個人都見過秦始皇,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的率直鹵莽,劉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見。
三.在特定的環境和場面中凸現人物特點。如《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中項羽的優柔寡斷,范增的陰鷙遠見,劉邦的智詐狡猾,都在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得到鮮明的表現。
四.出色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如《李將軍列傳》中殺霸陵尉的細節,令人看到李廣於機智勇猛之外,還有負能使氣的一面。《史記》中也有以簡單的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特徵之處它通過人物獨白、語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五.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膽,可以想見項羽的強悍鹵直;「大丈夫當如此也」,委婉曲折,寫出了劉邦的貪婪狡猾。
第三章 漢代辭賦
名詞解釋:騷體賦
以抒情為主,體制基本與先秦的楚辭相同,如賈誼《吊屈原賦》、《鵩鳥》、嚴戒《哀時命》、淮南小山《招隱士》等。
簡述賈誼騷體賦的創作特點。
賈誼騷體賦作,今存有《吊屈原賦》、《鵩鳥賦》、《旱雲賦》、《惜賦》殘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濃郁,是賈誼騷體賦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賦》借憑吊屈原而發述自己征途受挫、懷才不遇的幽憤,情感極為濃郁。
二.從藝術表現看,賈誼《吊屈原賦》《鵩鳥》二作都直述胸臆,議論多於形象。《旱雲賦》描摹雲氣和大旱的情狀,也很有表現力。
簡述枚乘開創大賦體式的《七發》及其特點。
一.鋪敘描摹,誇飾渲染的文風。如「曲江觀濤」描寫江濤的洶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實感。整篇作品不見抒情的語句,沒有作者喜怒哀樂的表現。
三.遣詞造句趨向整齊、駢偶、繁難、華麗。
四.以主客問答的形式結構全篇。
這些特點,標志著大賦這種全新的文體正式登上了漢代文壇。
簡述《天子游獵賦》所代表的漢大賦的主要特點。
《天子游獵賦》採用問難的體式,整齊排偶的句式,已於楚辭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現在:
一.它喪失了真情實感。這是它與楚辭本質的不同。
二.空間的極度排比。《天子游獵賦》沒有時間的縱向穿插,唯任空間的繁細鋪排。
三.以直接而單純的鋪敘摹繪為主要表現手法。繁細的鋪敘、誇張的摹繪,是《天子游獵賦》最主要的表現手法。以宮殿苑獵、山水品物為主要描摹對象。
四.遣詞用語更加繁難辟澀。
《天子游獵賦》上述特點,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寫志,而在於文才和游戲文字。
論述楊雄大賦的創作特點
一.拓展了大賦的題材領域。
1.寫祭祀,如《甘泉》、《河東》;
2.把筆觸從京師移到外郡,從田獵發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華,如《蜀都賦》。
二.進一步加強了大賦「勸百諷一」的「勸」的色彩。楊雄的大賦幾乎無諷諫。如《蜀都賦》同篇鋪誇蜀郡山水之雄偉,物產之豐饒。
三.楊雄的大賦在寫作上還有一些新的變化,首先是篇幅相對縮短,描摹對象集中。如《蜀都賦》專寫蜀都山水雄偉,物產豐饒,《甘泉》、《河東》專寫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為諷刺」的思想表達方式。如《長楊賦》把游獵說成是練兵。
論述王褒《洞簫賦》在詠物賦發展中的地位。
《洞簫賦》以簫自況、抒發情思。《洞簫賦》在寫作上有值得重視的貢獻:
一.較之以前的詠物小賦,它在藝術表現上有了質的飛躍。作者以簫自況,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寫樂器和音樂,從樂器的製作,到樂聲的摹畫,到樂用的闡述,完整而集中。作者開創了全文寫音樂的先河。
三.《洞簫賦》詠物自況,融入作者濃烈的情感,其精神實質和創作傾向,與大賦有本質區別。
論述班固《兩都賦》
《兩都賦》以「西都賓」和「東都主人」相互誇耀辯難結構全篇,描摹西都的形勝巨麗,鋪敘東都的禮樂制度之美,表達了作者尊崇禮儀制度而排斥形勝奢華的思想。《兩都賦》在漢賦的發展過程中,有些新的內涵。
一.在賦的題材和內容上,不再以田獵、山川、為主,著重寫京都,尤其是鋪敘京都觀念。
二.在謀篇布局上它擺脫了西漢大賦通篇鋪敘摹畫而「曲終奏雅」的模式,極大加強了諷喻勸導的篇幅。其《東都賦》部分,全篇都是勸諷。《兩都賦》避免了西漢大賦「勸一諷百」的弊端,明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
三.《兩都賦》主客辯難、抑客揚主的基本結構,描摹誇飾的基本筆法,以及鴻篇巨制的規模都還有模仿司法相如的顯著痕跡。
論述張衡在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東漢賦體文學的創作,呈現為由大賦向抒情小賦的發展變化。張衡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是承前啟後的作家。
一. 張衡的《二京賦》在謀篇立意上雖然基本是模仿班固《兩都賦》,但有所發展,除描繪田獵、宮室等,它還把商賈游俠、辯士以及街市、百戲等市井萬象寫入賦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圖。《二京賦》的規模、容量和篇幅也超過了班固。可以說是漢代大賦的絕響。
二.其《歸田賦》是東漢抒情小賦的開山之作。賦作抒發入世的感慨和厭倦,描寫回歸山水田園後悠然逍遙的生活,表達作者出世的願望。
三.《歸田賦》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語句清麗流暢,絕無誇飾堆砌;抒寫自己的懷抱和情志,個性鮮明。這些特點,都標志著漢賦創作傾向的重大轉變。
第四章 漢代詩歌
試敘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
一.傾訴生活艱難困頓和漂泊流盪的詩,如《東門行》寫一個貧民,因生活無著打算挺而險。《婦病行》寫丈夫喪妻,單獨與兩三個孩子艱難度日,他連給孩子買食物的錢,都要向親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厭倦戰爭的詩。如《十五從軍征》從一個老士卒的視角,揭露戰爭的慘無人道。這個老兵,一生征戰,年老終於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經家破人亡!這首詩,極生動鮮明地揭露了戰爭的殘酷無情。
三.譏刺達官顯貴。如《雞鳴》描寫貴族富人的顯貴和奢侈,頗具漫畫意味。
四.抒寫愛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極為優美的小詩,以蓮葉之「蓮」諧音愛憐之「憐」,在純潔、秀美的景色中,歌唱著同樣純潔美麗的愛情。《上邪》是愛的誓言。
總之,漢代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抒寫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試敘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
一.敘事成分相對增多。
1.在敘述和抒情中插入情節,如《東門行》寫貧民男子與妻子的爭論過程,《婦病行》寫鰥夫向親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寫秦羅敷與太守的一段對話,就是理想化的情節。
2.漢樂府民歌寫人物作為成功的,當屬《陌上桑》。它寫秦羅敷的美貌,先是描寫其梳妝打扮、接著寫路人見到羅敷的反應從側面烘托,寫羅敷之美,始終沒有直接、正面的描寫,而羅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漢樂府民歌抒情真摯濃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東門行》;同時也善於以比興、描寫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羅列五種不可能發生的自然現象。
三.形式和語言方面的特點。漢樂府以雜言和五言為主,是從雜言漸趨五言,對五言詩的最後定型,產生了重要作用。
漢樂府民歌的語言質朴淺白,往往使用口語,雖淺平直白,但富於表現力。
試敘《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
一.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古詩十九首》最鮮明的特點。如《行行重行行》,從字面看去,這詩沒有難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婦想念遠方的遊子;但是它的含義和情感卻異常豐厚。首先。如果把「遊子」理解為遊子自稱,則此詩可以看成是遊子之辭。而遊子想念妻子與妻子想念遊子,感情內涵是不盡相同,體會也不同。其次,這詩所抒發的離別之情,是任何人都有過的情感體驗。再次,詩句看似明白實際,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給讀者留下自由聯想的廣闊空間。
言有盡而意無窮形成的原因:
1.抒寫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讀者的聯想和共鳴;
2.表達情感的方式含蓄摸稜兩可。
3.使用比興手法。
從而造成它「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色。
二.質朴自然,沒有雕飾的痕跡。從情感說,《古詩十九首》感情誠摯,沒有矯揉造作;從藝術表現說,它的寫境用語好象都是信手拈來。如《涉江采芙蓉》,寫遊子思鄉思親的感情,感情極其純真,沒有雜質。
三.描寫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夠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寫時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鄉情感。
1.以白描手法,寫出門所見的景象:荒涼的墳墓,悲鳴的白楊。
2.比興手法的運用,如《迢迢牽牛星》,整首詩都是寫牛郎織女的傳說,卻把現實生活中遊子思婦的離別情感也融會進去。
3.以象徵手法創造圓融藝術境界,如《西北有高樓》,這首詩寫樓的高美,曲的悲涼,人的孤獨,其實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狀態的象徵。
四.語言淺近自然,卻又極為精練准確,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寫相思令人憔悴。較多使用疊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牽牛星》
試敘《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背景及主要內容。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遊宦無門。這十九首詩歌,基本是遊子思婦之辭。離情別緒、人生的失意和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內容。
一.離情別緒,表現為思鄉和懷人。
1.遊子的思鄉情懷,如《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長路慢浩浩」。
2.思鄉的根底,是思念家鄉的親人。如《涉江采芙蓉》寫遊子想念家鄉的妻子,要採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婦的閨思和愁怨,展示她們婉曲復雜的心態。這些作品可能是遊子琢磨思婦的心態創作的。《迢迢牽牛星》寫白晝到夜晚,思婦無心織布,遙望星河想著牛郎織女,只是悲嘆、流淚。可以想見她思念遊子的深切。
三.游士對生存狀態的感受。
1.有宮掖遲滯的失意,如《回車駕言邁》
2.有世態炎涼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飄忽如寄。
四.還表現了漢末下層士人對人生的某些觀念。遊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們面對現實,審時度勢,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他們想要擺脫虛名的困縛。
五.《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並不是玩物喪志。他們背井離鄉,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經歷了挫折和失落後,他們有了新的認識。在種種人生的價值取向中,他們更看中生存的價值。
總之,《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是「人同有之情「
㈨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出色的是
古代文學其實分很多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不過一般都認為《紅樓夢》最好。
《紅樓夢》簡介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後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中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描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歌頌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預見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機。
《紅樓夢》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這些理想和主張正是當時正在滋長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紅樓夢》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1] ,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尤其「真事隱去,假語存焉」的特殊筆法更是激起了後世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和窺探欲,各種猜測附會之說愈出愈奇。
㈩ 千古絕唱中有哪些民間故事,歷史故事
千古絕唱
白雪
人生自古誰無情
情到深處天地動
人間多少絕唱千古頌
鶯鶯張生紅娘子
十娘怒沉百寶箱
若無真情無絕唱
情海無驚波濤凶
風流淹沒紅塵中
大浪淘距少痴情種
雷峰塔壓白娘子
紅樓夢中夢難醒
千古絕唱千古情
自古紅顏多薄命
有情總被無情傷
孟姜女哭長城
千古絕唱誰人聽
梁山伯祝英台
千古絕唱唱到今
雷峰塔壓白娘子自民間故事《白蛇傳》,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家喻戶曉,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織女》)。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 孟姜女哭長城自民間故事《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傳說可上溯到《左傳》。,梁山伯祝英台自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鶯鶯張生紅娘子自《西廂記》,《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今保定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十娘怒沉百寶箱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代白話小說集《警世通言》卷32,馮夢龍的代表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傑出的短篇小說之一。紅樓夢中夢難醒自《紅樓夢》,《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屬章回體長篇小說,成書於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夢覺主人序本正式題為《紅樓夢》,它的原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現通行的續作是由高鶚續全的一百二十回《紅樓夢》。書中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為主線,著重描寫榮、寧兩府由盛到衰的過程。全面地描寫封建社會末世的人性世態及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