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史37
Ⅰ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Ⅱ 中國古代文學史 簡答題
第二題
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結構。折、相當於現代戲劇的「幕,場」,在音樂上用同一宮調的一個完整套取,一折即一個劇情段落,大致暗含了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段落。
2、以唱為主,說白只起到次要作用,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一角主唱即一個劇本由一個主要角色從頭唱到尾。
3、曲、白、科和題目正名組成的劇本形式。元雜劇以「曲」為主,主要用於抒情、敘述情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也起渲染氣氛、描寫景物的作用。固元雜劇有「元曲」之稱。「白」是說,有「賓白、韻白、散白」之稱。「科」,主要是演員的動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
4、元雜劇的角色分為末、旦、凈、外、雜五個大類。
5、從音樂角度,元雜劇的曲調與詞及諸宮調都有比較密切的關系。
第三題
二、關漢卿雜劇的特點
1、浪漫色彩
元代社會黑暗、吏治反腐敗、階級矛盾尖銳、民族壓迫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女性地位低下,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男性朝秦暮楚、負心變情的現象很多,冤假錯案時有發生,而作者非常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尤其是女性問題,常帶著人道主義的關懷來描寫這些小人物,常使筆下的小人物在歷經磨難後,不僅戰勝了邪惡,伸張了正義,還得到了美好的結局。如《金線池》中的杜蕊娘、韓輔臣,《謝天香》中的謝天香、劉永,《玉鏡台》中的劉倩英、溫嶠,她們歷經波折,深感人生苦澀,但在真相大白之後都體驗到了人間真情,都得到了美好的結局,這種喜劇性的結局是作者對現實的美化,是現實的例外,其中寄託著作者美好的願望------希望現實中備受欺辱的廣大女性能得到些許精神上的安慰。而在悲劇《竇娥冤》中,對於竇娥許下的三樁誓願在其死後一一應驗及竇娥化成冤魂找父親伸冤的描寫有虛構、想像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
Ⅲ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並舉出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
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劉義慶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2、發展階段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3、轉化階段
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
代表作品:《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等。
4、成熟階段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清代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等。
(3)中國古代小說史37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名著」
1、《西遊記》: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還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2、《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三國都是一部在文學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小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3、《水滸傳》: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綜合」,以它傑出的藝 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
《水滸傳》的社會意 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 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個就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代敢於「現實」和文學相結合的寫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種突破。
4、《紅樓夢》:是集諷刺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古代罕見名著。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網路全書風范的長篇小說。
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並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築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Ⅳ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簡單點說就是:
魏晉的志人志怪(代表為干寶的《搜神記》)——起源階段(根莖)
唐傳奇(代表有元稹的《鶯鶯傳》等)——發展階段(枝葉)
宋元話本(這個階段的很多東西直接演化成了後來的小說,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皆源於這一時期)——轉化階段(開花)
明清小說(四大名著都是這一時期的)——成熟階段(結果)
Ⅳ 求30個中國古代小說篇目,要求每個篇目帶作者。
《紅樓夢》曹雪芹
《西遊記》吳承恩
《三國演義》羅貫中
《水滸傳》施耐庵
《喻世明言》馮夢龍
《警世通言》馮夢龍
《醒世恆言》馮夢龍
《初刻拍案驚奇》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
《型世言》陸人龍
《儒林外史》\吳敬梓
《封神演義》陸仲琳
《女仙外史》呂熊、
《聊齋志異》蒲松齡
《柳毅傳》李朝威
《北宋志傳》熊大木
《皇明英列傳》郭勛
《隋吏遺文》袁於令
《醒世姻緣傳》西周生
《鏡花緣》李汝珍
《綠野仙蹤》李百川
《說岳全傳》錢彩
《醉醒石》東魯古狂生
《桃花扇》孔尚任
《剪燈新話》瞿佑
《皇明諸司公案》余象斗
《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李春芳
《金瓶梅》 笑笑生
《隋唐演義》 褚人獲
《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
Ⅵ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共幾本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
我國最早富有神話傳說的一部地理志: 《山海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小說: 《穆天子傳》
我國哲理散文最早的總集: 《呂氏春秋》
我國最早的一部政論文總集: 《新書》
我國最早的筆記體小說集: 《世說新語》
我國第一部最早的志怪小說: 《搜神記》
我國第一部字典: 《說文解字》
我國第一部詞典: 《爾雅》
我國第一部語法書: 《馬氏文通》
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修辭書: 《修辭學發凡》
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國語》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資治通鑒》
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
我國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 《燕歌行》
我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 《別錄》
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 《孔雀東南飛》
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 《離騷》
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 《論語》
我國第一部私人編撰的史書: 《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漢書》
我國最早的一部系統的古代文學批評專著: 《文心雕龍》
我國最早的一部品評詩歌的專著: 《詩品》
我國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夢溪筆談》
我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注》
我國第一部著名的戲曲作品——關漢卿的《竇娥冤》
我國古代文學批語的第一部詩話: 《六一詩話》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文章總集: 《文選》(《昭明文選》)
我國最早的典籍外文譯本: 《老子》(《大乘起信論》)
我國第一部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我國第一部專記一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國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我國一部價值最高的游記體地理學著作: 《徐霞客游記》
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雜劇: 《西廂記》
我國最早的一篇具有民主思想的政論文: 《原君》
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三國演義》
我國第一部描寫農民戰爭的白話小說: 《水滸傳》
我國第一部長篇神話小說: 《西遊記》
我國第一部用筆記文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 《夢溪筆談》
我國第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聊齋志異》
我國第一部優秀的長篇諷刺小說: 《儒林外史》
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話小說:《紅樓夢》
我國第一部譴責小說: 《官場現形記》
Ⅶ 急急急!!!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史
一、中國古代小說的分期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古代小說的發展情況,我們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准備期(從遠古至先秦兩漢):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雖然不是小說,但從思想上、題材上、語言藝術的表現方法上為古代小說的發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備。
2、成熟期(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中國小說的雛型。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依附歷史著作的狀態,作家也不是有意為小說,形式較簡單,只是「粗陳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說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作家開始有意為小說。唐傳奇是我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對後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轉變期(宋元):宋元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承前啟後,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從短篇向長篇、由史傳體向說唱體的發展和轉變。小說創作群體擴大,題材增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世代積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榮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說發展處於停滯階段。明嘉靖、萬曆年間到明末,小說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代表作是《西遊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話短篇小說集。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潮。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展。作品風格鮮明,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清初,《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又一座豐碑。接著《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說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從對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轉向對封建意識形態的認真反思;人物形象達到高度個性化。出現了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帶有更濃重的感傷和困惑情緒。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餘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紹。
6、演進期(1895-1911):是近代小說時期,也是古代小說終結演進為近代小說時期。小說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戰斗號角,大量繁榮,近代小說從內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倡改良主義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藝術上在繼承古代小說傳統的同時,逐漸接受西方小說的影響,人物、結構、語言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二、中國古代小說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古代小說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造成中國小說迥異於西方小說的主要原因是:1、以儒家為主,儒道佛互相融合與碰撞的政治倫理思想;2、注重纂修歷史和史傳文學的影響;3、說唱文學的影響;4、中國富有民族特色的其他文藝形式的融合、滲透。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與作用使中國古代小說在下列幾個方面,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1、創作思想
儒家哲學思想把本體論、認識論始終融合在道德論中,強調道德修養和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它的文藝思想強調 「詩言志」 「文以載道」,倡導文學的教化作用。因此 ,小說作家在作品中總是按照善與惡、忠與奸,正與邪的道德觀念來塑造人物達到文藝的教育作用。
2、作品題材
中國古代小說在題材方面的特點是歷史題材多、重大題材多、因襲繼承現象多。
中國古代小說題材相對集中,大體可以歸為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公案俠義、人情世態、諷刺譴責、靈怪神魔這六類。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歸納為講史(包括英雄傳奇、公案俠義),世情(包括人情和諷刺),神魔(包括志怪和神魔)三種,也是寫歷史、寫現實、寫神怪。
中國古代小說重大題材多,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儒家思想是以倫理化、政治化為特徵的,注重封建社會的秩序化,追求人格道德的完善化,關心人倫關系的規范化,因而選擇重大題材是作家的神聖使命。作家相當自覺地把他們的視線集中在關系國家命運、世風道德等重大問題上。因而歷史小說、英雄傳奇、公案俠義、人情世態、譴責諷刺小說就應運而生了。即使靈怪神魔小說與佛教道教的流行有關,但仍以儒為主,儒佛道三教合一,通過靈怪神魔故事,達到教化的目的。
中國古代小說題材的特點,使古代優秀小說總是引導讀者關心國家前途、民生疾苦、社會正義,而不要沉溺於個人情感的狹小天地里;總是在作品中高揚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的主旋律,鼓舞人民為美好前途而斗爭,而不要消極頹廢、意志消沉。西方小說強調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專制和神學統治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是,他們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可以置國家人民的命運而不顧,不是戰斗在戰場,而是決斗於情場,這在中國古代小說,在中國老百姓的審美觀念、道德觀念中是難以想像的。當然,中國古代小說中也有些作品成為宣揚封建道德的教科書。中國古代小說題材相對集中,因襲現象比較嚴重。
3、人物塑造
中國古代小說的人物塑造經歷了從實錄到虛構、從類型化人物到類型化典型、從類型化典型到個性化典型的發展過程。
唐以前的小說還屬於記述怪異和實錄人物言行的階段,沒有自覺地創造人物形象。到了唐傳奇開始進行藝術虛構,在故事情節開展中注意刻畫人物。但是,人物刻畫還服從於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個性不夠鮮明,小說人物還處於類型化階段。到了宋元話本出現,注意把故事情節的曲折開展與人物個性的刻畫統一起來,在類型中有了個性。在宋元話本基礎上產生的《三國演義》、《水游傳》創造了一系列光輝的類型化典型形象。這些類型化的典型人物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產物。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以古拙雄渾為美的審美趣味,要求和諧與整一的古典美學原則。這些典型人物沒有西方小說中人物「靈與肉」的搏鬥,沒有懺悔與贖罪意識,沒有人格的分裂。我們不能以西方小說為標准來貶低英雄人物的典型意義。
當然,應該看到這種類型化的典型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體現著政治化的道德觀念比較適合表現重大題材而不太適合表現日常生活;比較適合表現英雄人物而不太適合表現細民百姓;比較適合表現雄渾粗豪的風格不太適合表現細膩溫柔的情感;存在著簡單化、絕對化的傾向,不利於表現生活的復雜性。因此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中國古代小說藝術經驗的積累,從《金瓶梅》開始中國古代小說逐步達到個性化典型的成熟階段。
4、結構與語言
西方是先有長篇小說後有短篇小說,而中國則相反先有短篇後有長篇。因而,中國古代小說的結構也不同於西方小說。
①文言小說深受史傳文學特別是《史記》的影響。大部分文言小說都是傳記體。白話短篇小說基本上也是人物傳記的體例。總之無論文言或白話短篇小說都是縱向地順序地講述人物的一生中幾件重大事件,有頭有尾,而少有西方短篇小說那樣橫切人物片段生活甚至只描寫一個瞬間的心理活動。
②長篇小說一部分由「講史」發展而來。說話藝人依據的重要材料是史書。受《史記》分為傳記合為通史體例的影響,「說話」藝人要把長篇故事分若干次講完,一次講述一個故事,這就造成「講史」話本基本上是把短篇故事聯綴在一起的體例 。長篇小說另一部分由「小說」演變而成,這類長篇小說更是短篇連綴體。到了《金瓶梅》出現,長篇小說才擺脫了線性結構,發展為網狀結構。
③史傳文學是歷史家為歷史人物作傳,說話是說書人講述人物故事。因此,中國長短篇小說多是第三者敘述而沒有第一人稱的寫法;大多是順序敘述人物和事件,極少運用倒敘、插敘手法。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民族語言是構成文學作品民族特色的最重要因素。中國古代小說在語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存在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大系統。文言小說語言的精練准確,白話小說語言的生動活潑,可以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其次,群眾創作與文人創作相互結合,相互學習,既有民間語言的豐富礦藏又有文人創作的錘煉加工,使小說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第三中國是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度,詩、文、詞、曲以及歷史著作、哲學著作在語言方面都有著輝煌成就 ,為小說語言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水滸傳》和《紅樓夢》達到古代小說語言成就的高峰。
5、融合與發展
中國古代小說的獨特民族形式、民族風格,它的繁榮發展除了上述諸因素外,還應考察其內部發展演變的情況。
中國古代小說可分為幾種類型,它們以共同的題材和表現方法為基本特徵有著比較嚴格的規范,但又是不斷融合演變的。它演變的方式是同類小說的縱向延伸和不同類型小說的橫向融合兩種方式。
同類小說的縱向延伸,又可分為演變與擴大兩種情況。首先說演變:如長篇人情小說從《金瓶梅》發軔,然後直接發展為家庭小說;演變為才子佳人小說等等。其次我們說擴大:一種辦法是直接的續書。續書多是中國古代小說的特有現象,幾乎所有古代有影響的作品都有續書;另一種辦法是由一人擴大為家族,由一個家族擴大為另一個家族。如隋唐系統小說中的羅成擴大為羅家將;薛仁貴擴大為薛家將。北宋初年邊境戰爭小說由楊業擴大為楊家將,又擴大為楊家女將;由楊家將又擴大為狄家將、呼家將等等。
以上兩種情況基本上都屬於同類小說之間的延伸、演變、發展;另一種情況,則是不同類小說的橫向融合,產生新的品種或新的風格。公案小說與俠義小說結合為公案俠義小說就是產生了新的品種。而更多的是在保持一類小說基本模式的同時吸收融合另一類小說的寫法,產生新的風格。歷史演義融入英雄傳奇、神魔小說的寫法產生了《禪真逸史》這類小說。
在人情小說崛起之後,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小說中多融入人情小說的成分,使它們在保持其原有特性基礎上,更貼近現實生活。基本上屬於神魔類的《綠野仙蹤》在神魔小說的框架中更多地反映人情世態,而其主要價值恰恰在於描寫人情的部分。《水滸後傳》直接繼承《水滸傳》,基本上是英雄傳奇小說,但其中納入才子佳人的故事。
古代小說數量之多令人吃驚但精品之少卻令人遺憾。這說明單憑題材的因襲、延伸作品難以成功;只靠題材、寫法的融合、借用也不易創造出傑作,只有生活與作家的感情發生火一樣關系的時候文藝作品的生命才會燃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