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小說古代男子發型名稱

小說古代男子發型名稱

發布時間: 2021-07-14 00:44:03

⑴ 古代男子發髻名稱,越多越好,謝謝

中國古代男子冠巾概述在講解男子發型冠巾之前,要先說明兩個不同年齡時不同發型的規定。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20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束發——纚,亦作縰:束發用的帛。寬二尺二寸,長六尺。(古尺一尺約合今二十三公分)。詩曰:岌岌冠縰,累累辮發。總:以繒為之。以束發之本,而垂余於發後,以為飾。兒童有一種發型稱為——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xi),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味爽而朝。」這是說未成年的孩子要在雞叫,即天剛有些亮時就起來盥洗,櫛作梳發,縰是束發的黑帛。拂去發上的塵土,將頭發梳成兩個向上分開的發髻,其餘頭發分垂兩邊,下及眉際。腰間繫上彩色絲帶(衿纓),配戴以布帛製成的裝香料的香囊(容臭)。冠巾——我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階級地位的高低往往決定人的尊卑貴賤。冠,上古時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人蓄長發,用發笄綰住發髻後再用冠束祝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就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到頭上。冠圈兩旁有纓,這是兩根小絲帶,可以在頷下打結。司馬遷《屈原列傳》中「新沐者必彈冠」的「冠」就屬這種形制的。古代的冠不只一種,質料、顏色也不盡相同。秦漢以後,冠梁逐漸加寬,和冠圈連成覆杯的樣子,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更復雜化了。清代魏學《核舟記》「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其實,峨冠博帶是古代帝王、士大夫服飾的特點。皇帝的冠叫龍冠。先秦兩漢婦女不帶冠。唐代任命女官後,婦女才冠冕於朝。宋代貴族婦女戴花冠,皇後戴鳳冠。元代貴族婦女戴姑姑冠,冠用絨綿做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冠又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冠冕」又作仕宦的代稱。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冕上面是一幅長方形的版,叫延,下面戴在頭上。延的前沿掛著一串串的小圓玉,叫做旒。據說天子有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來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又是帝王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有詩句「萬國衣冠拜冕旒」,「冕旒」借代帝王。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車有車蓋,所以,「冠蓋」又借指仕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這里「冠蓋」代使者,就是戴冠乘車,用此顯示使者的威儀。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分爵弁、皮弁。爵弁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人的瓜皮帽。鹿皮各個縫合處綴有一行行閃閃發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樣,所以《詩經??衛風??淇奧》中有「會弁如星」。冕弁加在發髻上時都要插一根較長的笄(不同於發笄)穿過發髻把冕別到髻上,然後在笄的一端繫上一根小絲帶,從額下繞過,再繫到笄的另一端,這條絲帶稱「紘」。兩耳前各垂珠一顆 ,即為「充耳」。提醒戴冠者不可聽信讒言。「充耳不聞」據說即由此而來。由以上不難看出冠、冕、弁都是尊者所戴之物,是尊貴的象徵。庶人沒有財力制置冠、冕弁,而且統治階級也不允許他們戴冠冕弁,那麼庶人戴什麼呢?《釋名??釋首飾》記載:「士冠,庶人中。」可見庶人百姓只能,也只可以戴巾。巾為何物?《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看來,「庶人巾」大約就是勞動時擦汗的巾,一物兩用,也可以當作帽子裹在頭上。直到漢代,這種巾仍用於庶人和隱士。元睢景臣《高祖還鄉》「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幺大戶。」這里的「巾」指庶人巾。包發巾,也叫,有壓發定冠作用。東漢蔡邕(獨斷)有「者,古代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服也。」這說明「」是古代不??能戴冠、也戴不起冠的卑賤之人所戴之物。庶人的,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稱百姓為黔首(黔,黑色),漢稱仆隸為蒼頭(蒼,青色)。」可見,巾是庶人卑賤的標志答案補充
包發巾,也叫,有壓發定冠作用。東漢蔡邕(獨斷)有「者,古代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服也。」這說明「」是古代不??能戴冠、也戴不起冠的卑賤之人所戴之物。庶人的,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稱百姓為黔首(黔,黑色),漢稱仆隸為蒼頭(蒼,青色)。」可見,巾是庶人卑賤的標志。因有壓發定冠作用,後來貴族也戴,但上仍要戴冠。這種前高後低,中間露出頭發。此外還有一種比較正式的,即之有屋(帽頂)者

⑵ 古代男子都有哪些發型

古代男子發型變遷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當然除外),比如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但是我想著重談談後面,也就是到底是披散著頭發,還是後面的頭發也像前面後四周一樣束起來。
毋庸質疑,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究竟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事實是除了當今的古裝影視劇,很少有人這樣,什麼人這樣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魯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說留日清國留學生解開發辮,後面像道士劉海蟾。還有金庸的射鵰中郭靖初見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為他沒見過道士,男人怎麼能披散頭發呢?說明道士有時是披散頭發的。
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比如紅樓中的寶玉,沒人覺得不爽。
現在的歷史影視劇除了極少量的(大明王朝1566、四大名著、90年代以前的絕大多數古裝片)之外,不知道是所有的導演、服裝就是喜歡披頭散發,還是覺得把發套後面的頭發也紮起來太費事,還是壓根就覺著這樣是對的,就是不肯改正。
要說大俠、浪子、少爺、乞丐、道士、披頭散發也可以,哪怕一般百姓不戴帽子的都可以,最起碼官員不應該吧,可我們見到頭戴烏紗披頭散發的官員太多,不說戲說、娛樂的古裝片這樣,就連央視播出的號稱證正劇的《鄭和下西洋》《貞觀長歌》也有部分官員如此打扮,不倫不類,不人不鬼的。
棒子經常通過拍古裝片意淫自己的歷史,同時醜化中華。我們很不爽,片中棒子對本國的歷史人物的裝扮服裝精心設計,一絲不苟,但是如果其中出現中國人,那就不一樣了,無論唐使還是明使,一律頭戴古里古怪的烏紗,同時披頭散發,吊兒郎當的。(可參見大長今和神機箭等韓片),也不全怪棒子,人家可能也沒少觀摩中國的古裝片的造型)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許多香港武打錄像片,所有清朝背景的全不剃頭,前臉和明以前一樣(但是絕不像現在的瀟灑古裝片一樣前有隨風飄揚的好像三七分頭一樣的),後面托條鞭子,同時後面也披散著。
為什麼,可能當年香港影人討厭清代,覺得陰陽頭太難看,於是前臉是不剃頭的。
滿清題材的片子倒是要發型有發型,要服裝有服裝。真對得起大清。對清以前的很少下這么大功夫。

⑶ 古代男子發型和衣服名稱

長衫短褂旗袍……

⑷ 古代男子發型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除外)。

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

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

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

道 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

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


真正的古代男子的發型也不可能像我所想像的那麼標准規范,就是四周的頭發都一絲不苟的盤在中央,包括 後面的,要知道有兩個原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長出的頭發不能經常剃掉,而且廣大勞動人民是沒有閑工夫使勁規矩頭發的,差不多盤起來就是了,後面的頭發也 像歷史書插圖那樣(多是貴族、官吏造型)沒有雜毛露出不太現實,但是絕不可能所有人裝酷披散著頭發,而且現在的影視劇中是從頭頂一直披到底,


頭飾:古代男子頭飾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帢、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 以下是幾張古代成人男子的標准發型,大底都這樣,主要看你能不能在頭飾上玩出花兒來。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⑸ 古代男子發型名稱 只要名稱我就很感謝了,(我寫的不是武俠,都是文戲)

結鬟式:高環望仙髻、
2.擰旋式:靈蛇髻、
3.盤疊式:螺髻、
4、反綰式:翻刀髻、
5、結椎式:墜馬髻、
6、對稱式:雙丫髻(歷代沿用)
部分參考資料:詳情可以點擊網路收索更多資料。

⑹ 古代男子發髻所有樣式以及名稱

【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視而有情。肌膚上隱隱有光澤流動,眼睛裡閃動著一千種琉璃的光芒。容貌如畫,漂亮得根本就不似真人,這種容貌,這種風儀,根本就已經超越了一切人類的美麗。就算是隨便穿件袍子,覺得就算是仙人,也絕對不會比他更美。這種超越的男女,超越了世俗的美態,竟是已不能用言詞來形容。】
【俊美絕倫,臉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稜有角的臉俊美異常。外表看起來好象放盪不拘,但眼裡不經意流露出的精光讓人不敢小看。一頭烏黑茂密的頭發被金冠高高挽起,一雙劍眉下卻是一對細長的桃花眼,充滿了多情,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淪陷進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適中的紅唇這時卻漾著另人目眩的笑容。】
【早早散了朝,退下龍袍換上了潔凈而明朗的白色錦服,內松外緊十分合身,發絲用上好的無暇玉冠了起來。眼睛很漂亮,深邃幽藍如深夜的大海,冰冷寒冽也應該如深夜的大海。鼻若懸梁,唇若塗丹,膚如凝脂。】
【都道是煙暖杏園,花正發,雪飄香,江草綠,柳絲長。這些日子以來封妃之事鬧得我著實頭痛,批完了摺子,便著了小路子陪我去御花園散散心,初春時節,柳絮飄飛,黑底綉金龍的綢袍上亦沾了幾朵,隨手拂去]
(江南的雨季又不約而至了,一如那江南的女子般,溫柔而多情。負手立於船頭,一襲月白色綉金龍的袍子倒也襯得人有了點詩意,小路子於身後為我打傘,耳畔依稀飄來裊裊的歌聲,聞言轉頭,微微挑眉)這歌聲……(略略沉思)走,去看看 】
【一身華麗的深紫,駕一匹黑馬直奔而來,兩旁士兵尊畏的讓開,他直徑奔至門口,下馬推門而入!】

【目光接觸到最後一個人時,我忍不住渾身一震。一襲青衣,一張面無表情的俊臉,猛然砸入我眼中。標桿般筆挺的修長身材,小麥色的健康膚色,刀削的眉,高挺的鼻樑,薄薄卻緊抿的唇,以及一雙漆黑的眼珠時而閃過墨綠,他身上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涼薄氣息。】

【長發如墨散落在白衣上,只稍微用一條白帶把前面的頭發束在腦後,全身散發著跟他的劍一樣冰冷的氣質!如利刀雕刻而成的立體五官散發著冰冷的氣息,薄薄的嘴唇好看的抿著,深邃得看不到底的眼睛則正射著刀鋒,戒備地盯著】

【只見他穿著一身月牙色的衣服,衣服上用青絲綉著華麗的圖案,那衣服質地很好,應該很名貴!而穿著這身衣服的這個人,大概三十歲左右,下頜方正,目光清朗,劍眉斜飛,整張臉看上去十分俊朗,但整個人卻給人感覺器宇軒昂,一看就是成大器者,有領導者的風范。】

⑺ 求古代男子所有種類發髻名稱

中國古代男子冠巾概述在講解男子發型冠巾之前,要先說明兩個不同年齡時不同發型的規定。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20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束發——纚,亦作縰:束發用的帛。寬二尺二寸,長六尺。(古尺一尺約合今二十三公分)。詩曰:岌岌冠縰,累累辮發。

http://..com/question/353938528.html?fr=qrl&index=4

⑻ 中國古代男子、女子的發型名稱

男子多是歇髻、戴著冠;女子發型有螺髻,如髻,鳳髻等。

男子發型各個朝代變化不大,女子的發型有百餘種,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通過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8)小說古代男子發型名稱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發型演變:

先秦至魏晉時期,婦人一般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後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後,辮稍回接辮根。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將頭發盤梳成頂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橫貫其中以固定之。

漢承秦制,所以漢朝女子的發型可能可以彌補一些秦的空白。漢代女子的發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發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飛天鬢,就是把頭發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後綰成圓環,高聳在上;靈蛇鬢據說是文昭皇後甄氏發明的,發髻就像蛇的身體一樣扭曲盤旋;雲鬢是魏晉南北朝婦女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發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裝發型

⑼ 寫古代玄幻小說,男子服飾名稱,女子發型名稱,有關桃花、梅花、蓮花

男子服飾名稱:
月白錦袍,玄色闊袖蟒袍,靚藍杭綢錦袍,杏黃底團花錦衣,鴉青素麵刻絲直裰,墨綠色刻絲鶴氅,寶藍色鼠灰襖。


女子發型名稱:



非原創,希望你能找到靈感。

⑽ 古代公子的發型叫什麼名字 多說點

平日里一般不都是發髻加發簪,但是出門的話不戴首服就不禮貌。首服有冠,巾,帽,冕這幾種。
參考: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當然除外),比如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但是我想著重談談後面,也就是到底是披散著頭發,還是後面的頭發也像前面後四周一樣束起來。毋庸質疑,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究竟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事實是除了當今的古裝影視劇,很少有人這樣,什麼人這樣呢,
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魯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說留日清國留學生解開發辮,後面像道士劉海蟾。還有金庸的射鵰中郭靖初見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為他沒見過道士,男人怎麼能披散頭發呢?說明道士有時是披散頭發的。
2.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3.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比如紅樓中的寶玉,沒人覺得不爽。
現在的歷史影視劇除了極少量的(大明王朝1566、四大名著、90年代以前的絕大多數古裝片)之外,不知道是所有的導演、服裝就是喜歡披頭散發,還是覺得把發套後面的頭發也紮起來太費事,還是壓根就覺著這樣是對的,就是不肯改正。要說大俠、浪子、少爺、乞丐、道士、披頭散發也可以,哪怕一般百姓不戴帽子的都可以,最起碼官員不應該吧,可我們見到頭戴烏紗披頭散發的官員太多,不說戲說、娛樂的古裝片這樣,就連央視播出的號稱證正劇的《鄭和下西洋》《貞觀長歌》也有部分官員如此打扮,不倫不類,不人不鬼的。

熱點內容
腹黑異界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2:05:11 瀏覽:779
透視王峰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07 22:04:20 瀏覽:985
殺手長篇有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1:45:27 瀏覽:135
名字有至尊的小說 發布:2025-07-07 21:44:28 瀏覽:952
找一本僵屍之類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1:44:18 瀏覽:248
有華什麼的小說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7-07 21:31:47 瀏覽:92
驕縱的青春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07 21:29:00 瀏覽:462
推薦一本小說的作文 發布:2025-07-07 21:28:14 瀏覽:502
異國奇緣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7 21:26:57 瀏覽:290
遮天小說免費讀 發布:2025-07-07 21:26:03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