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小說描寫
❶ 求描寫古代戰爭場面的句段
一直到今天,我們所有人對戰爭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幾乎都是靠人命堆積起來的。古人對於這樣的場景,對於這樣的歷史,也都有自己的思考。
楊炯是初唐四傑之一,和王勃一樣,楊炯也是一個神童。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他最知名的一首詩。
既有寫實,又有藝術的誇張。因此,全詩寫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使人讀了彷彿身歷其境,目睹戰斗的激烈、將士的英勇。本詩用詞准確、形象、凝煉,富有表現力。如「凌余陣」的「凌」就和說「侵」、「入」不同。它包含了逾越和侵侮的意思,不但表示了敵人已經侵犯過來,而且也表現了將士們對這種侵凌行為的憤恨。這一句與後面「終剛強兮不可凌」又是前後呼應,把將士們那種不可侵犯的勇武剛強的氣概顯示得更加鮮明,全詩的主題也就更加突出。
❷ 有什麼好看的關於古代戰爭方面的小說
殘酷歲月 http://tieba..com/f?kz=355356705另外,《蘭陵繚亂》就很好看 《且試天下》也是超級好看的(雖然有點象一個人殺幾百幾千的樣子)
❸ 急急急~~~~大家有什麼精彩的描寫古代小說戰爭的場面和武打場面的描寫段落啊·
《傾盡天下,亂世繁華》裡面有很多:
寰宇帝驀然想起年少輕狂歲月,嘴角不由揚起一抹輕笑。月光朦朧中那個眉目依舊的清雅男子彷彿正站在自己身邊——冷淡,高雅,華貴,眉間一點硃砂鮮紅欲滴。他朝他溫柔微笑,眉目如畫……
「傾宇你看那朵煙花——!!」興奮呼音效卡在了喉嚨……他的身邊,沒有他……!!冰冷的空氣彷彿在嘲笑他。是的,那個與自己並肩看天下的男子早已不在了。沒有他的溫度,沒有他的聲音,沒有他的凝眸……自己……贏得天下,輸了他!
空中,煙花爛漫。
塔上,形隻影單。
寰宇帝孤寂地站著,背影中透出從來沒有在別人面前流露過的凄涼落寞……猶記那個沉靜如水的男子靜靜坐在輪椅上,對自己微笑道:「紅塵之中,若少了你,傾宇有多寂寥。」他當時雖在微笑,卻悲傷得讓人潸然淚下。
輕柔的風在夜空中靜靜流淌,有種穿越時空的深情繾綣,韶華流逝,物是人非,風亦感傷,人亦彷徨——
淚眼朦朧間,彷彿看見那個雍容坐在輪椅中的高華男子正睜著那雙清澈黑眸溫和地看著自己。抬眉低眼、光彩陸離,眉間那點硃砂靈動欲現。寰宇帝猛然發現,自己已是淚流滿面!……
於是所有人都清楚看到,塔上那個堅毅華貴、殺伐予奪、說一不二、似乎永遠都堅不可摧的男子,在那一刻,猶如一個孩子般……失聲痛哭!——
❹ 描寫古代戰爭場面激烈文章
原本部門人員編制為三人,現為兩人,目前工作量比較大,必須兼顧質檢部與電腦部辦公室工作,較難保證辦公室時時有人。
❺ 古今描寫戰爭的文學
外國名著
(1)《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賞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剛剛問世,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與他同時代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認為,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現代歐洲文學中簡直「沒有一個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安娜•卡列尼娜》確實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在這部小說中創作了一幅無與倫比的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畫卷。俄國詩人費特說,作者簡直好像把整個時代都裝進了這部小說。
反映時代:《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19世紀70年代(1873-1877),當時俄國正處於歷史大變動時期,俄國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貴族的舊秩序被顛倒了過來,資本主義制度剛剛開始建立。在這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最吸引托爾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變化和婦女的命運。家庭悲劇層出不窮,一幕幕展現在他的眼前,而一個婦女因愛情問題而卧軌自殺的消息,特別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許就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創作過程:托爾斯泰創作這部小說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爾斯泰就開始構思這部小說了。他告訴妻子說,「我想到一個出身於上層社會、已經結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婦女的典型」,他說,「我的任務是把這個婦女寫得只是可憐而沒有罪過」。1873年,他開始動筆。他的妻子在致親人的信中說,他寫作的「是一部取材於現代生活的長篇小說」。小說的情節是「敘述一個不忠實的妻子以及由此產生的全部悲劇」。他按照這種構思進行寫作,起初寫得很順手,初稿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後完成這部小說,卻花費了將近五年緊張的勞動。直到1875年,小說才開始在《俄羅斯導報》上陸續發表。1878年,才有第一個單行本問世。在這個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他逐步地擴大了題材的范圍,深化了主題的內涵,加強了主題的力度。結果,就使是這部小說從最初只表現由一個妻子的不忠實而引發的家庭悲劇,發展成為一個通過講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廣闊而復雜的、正在經歷劇烈變動的俄國社會生活的宏偉的歷史畫卷。
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列夫•托爾斯泰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思想與藝術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國的文學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刻下印記。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說得好:托爾斯泰的影響「如激流出自天國的中心。……托爾斯泰的思想……孕育著20世紀的各種精神活動。」《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是產生這種影響的主要力量。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托爾斯泰的影響也隨處可見。在魯迅《一件小事》中,有托爾斯泰式的自省與懺悔;在冰心的《一個憂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爾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親形象,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式的愛的化身;葉紹鈞的《倪煥之》、茅盾的《三人行》、廬隱的《海濱故人》、王統照的《微笑》、許地山的《綴網勞蛛》等中國現代文學優秀作品中,都有托爾斯泰的泛愛論、勞動觀、人性觀的反映。許多中國作家在談到自己的文學經歷時都曾談到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
作者風采: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復雜的一個。——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准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一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2)《飄》
作品賞析:《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主人公斯佳麗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精神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讀者為之傾心。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喬治亞州塔拉庄園16歲的斯佳麗小姐瘋狂地愛著鄰居阿希禮•韋爾克斯。戰爭爆發後,阿希禮與他的表妹玫蘭妮•漢密頓結了婚,斯佳麗一怒之下,嫁給了自己並不愛的查爾斯。不久,查爾斯在戰爭中病死,斯佳麗成了寡婦。在一次募捐舞會上,她與瑞特•巴特勒船長相識。戰火逼近亞特蘭大,斯佳麗在瑞特船長的幫助下逃離亞特蘭大,回到塔拉庄園。看到昔日庄園已變成廢墟,斯佳麗決心重振家園,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不久,斯佳麗的第二任丈夫弗蘭克在決斗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誠而熱烈地愛著斯佳麗,不久斯佳麗嫁給了瑞特。雖然瑞特身上有同她類似的氣質特徵吸引著她,但同時她仍迷戀著曾愛過的阿希禮。瑞特帶著傷心離開了斯佳麗,而斯佳麗此時卻意識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愛的人。
作者風采:瑪格麗特•米歇爾(1900—1949)創作的《飄》一問世,頃刻轟動全球,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她畢生只寫過這一部小說,但僅憑這部小說,就使她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有人形容,米歇在晚上睡覺時尚不為人知,第二天早上醒來卻成為全國第一號名人。接踵而來的榮譽是,1938年獲博尼派格紀念獎,同年又獲紐約南方社會金質獎章,1939年獲斯密斯女子學院文學博士學位。米歇爾於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父親是一位歷史學家,曾任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主席。米歇爾曾就讀華盛頓高級中學馬薩諸塞州北安普敦市史密斯女子學院學醫,喪母後照料父親和兄弟而休學回家。1922年任《亞特蘭大日報》記者專欄作家,後因踝骨受傷離職。米歇爾從小受家庭的影響,一向喜歡鑽研歷史,辭職後就開始研究關於1861年至1865年間的南北戰爭史,米歇爾想把研究體會和成果用小說的形式反映出來。經過十年的努力,小說《飄》終於完成。小說出版,立即轟動世界。
(3)《簡•愛》
作品賞析:1847年,《簡•愛》出版後,倫敦一片轟動,與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同時代的著名作家薩克雷稱贊它是「一位偉大天才的傑作」。《簡•愛》描寫了女主人公痛苦、磨難、反抗與追求的心靈歷程。簡•愛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她卻有著豐富的感情世界。她始終不卑不亢,維護著自己的人格尊嚴,贏得羅切斯特的尊敬與愛慕,雖歷盡苦難,簡•愛最終聽從了心靈的呼喚,重新回到了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一切、雙目失明的羅切斯特身邊。兩顆真誠相愛的心靈幸福地結合了。《簡•愛》的成功,在於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簡•愛這個藝術形象。夏洛蒂曾對兩個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說:「我要寫一個女主角給你們看,她和我一樣,貌不驚人,身材矮小,然而她卻要和你們所寫的任何一個女主角同樣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作者一反「郎才女貌」的傳統寫法,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貌不出眾,矢志追求平等獨立人格的新型婦女形象。
作者風采: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年是19世紀英國傑出的女作家,她和狄更斯、薩克雷齊名,被馬克思稱贊為英國「出色的一派」小說家;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的作者)、安妮•勃朗特一並馳名文壇,並稱「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出生在一個貧苦的鄉村牧師家裡。兒時曾被送進孤兒院,離開孤兒院後,作過家庭教師,隨後繼續上學,並在寄宿學校講授英語。夏洛蒂自幼喜歡文學,愛好寫作。1846年與兩個妹妹合用筆名「貝爾」,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1847年《簡•愛》的發表轟動文壇。次年,她的弟弟勃蘭威爾、妹妹艾米莉相繼去世。不久小妹安妮也離開人間。為忘卻生活的悲哀,她全身心投入寫作,完成《謝利》(1949)、《維萊特》(1853)及《教師》(1855)。
(4)《茶花女》
作品賞析: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筆下的一個浪漫的愛情悲劇。瑪格麗特是巴黎上流社會中的社交明星。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聰慧,使她成為富貴子弟的追逐對象。自從與阿爾芒結識後,阿爾芒的真摯與專一令瑪格麗特深深感動,兩個人傾心相愛。他們遠離繁華鬧市,在巴黎郊區過起了樸素無華的生活。這時,阿爾芒的父親為了家庭的聲譽懇請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為成全阿爾芒家庭的幸福,瑪格麗特離開了阿爾芒。不知內情的阿爾芒,一再給瑪格麗特種種侮辱、難堪。面對生活的沉重打擊,她對人生更加心灰意冷。當阿爾芒得知真情趕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因貧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作者風采:小仲馬(1825—1895),法國小說家、劇作家,是大仲馬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別人譏諷。成年後,痛感正是法國社會現實造成了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被侮辱和受傷的女人,決心從事寫作,以改變社會道德。《茶花女》是其成名作,他於1852年將其改編為同名話劇,獲得更大成功。其後,小仲馬又寫了20餘部劇作,現實主義傾向更為鮮明,由於他自己的身世,發表了許多以私生兒為主題的「問題劇」。除《茶花女》以外,他的代表作還有《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奧勃雷夫人的見解》、《異國的女性》、《德尼茲》等。
(5)《基督山恩仇記》
作品賞析:《基督山恩仇記》是世界罕見的鴻篇巨制的長篇通俗小說。小說構思巧妙,情節曲折離奇,扣人心弦,通篇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故事發生在法蘭西復辟王朝時期。主人公鄧蒂斯是船主摩萊爾商船「埃及王號」的大副,因被誣告,被捕入獄14年。在獄中,他結識了法里亞長老,長老把他造就成一個知識淵博、無所不能的奇人,並告訴他基督山上的藏寶地點。長老去世時,鄧蒂斯設法鑽進獄中裹屍的麻袋,逃出伊夫堡監獄。出獄後,他得到寶藏,成為家資巨萬的基督山伯爵。他決心以上帝的名義用金錢去懲惡揚善,報恩復仇。他報答了曾經照顧他父親的恩人摩萊爾船主,然後以巧妙的手段懲罰了陷害他的所有仇人。小說於1845年開始在巴黎的《辯論報》上連載,一發表,立即轟動了巴黎,高爾基稱贊這部小說是「令人精神煥發的讀物」。
《基督山恩仇記》的誕生:大仲馬年輕時特別愛讀《一千零一夜》和《羅賓漢》等具有浪漫傳奇色彩的小說,自幼便養成酷愛幻想的浪漫性格。後來又仔細研究了司各特歷史小說的風格,開始到處搜集奇聞軼事,觀察人情風俗,以便寫出通俗小說。1842年,他在地中海游歷,對厄爾巴島附近的基督山島發生了興趣,便把這個島與1838年他在巴黎警察舊檔案中發現的《復仇的鋼鑽》案卷聯系起來醞釀故事情節,於是誕生了《基督山恩仇記》。《基督山恩仇記》在《辯論報》上連載後,馬上引起轟動,如痴如狂的讀者從四面八方寫信到報館,打聽主人公以後的遭遇。被好奇心撩撥得按捺不住的讀者,甚至趕到印刷廠去「買通」印刷工人,為的是能對次日見報的故事先睹為快。一部當代題材的小說產生這樣的「轟動效應」,而且其生命力竟能如此頑強,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受到全世界億萬讀者的喜愛,這種狀況在世界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
作者風采: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世稱大仲馬,是19世紀上半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他的作品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維萊爾—科萊特城。年輕時當過小職員、文書,因一心想從事文學活動,便辭掉職務,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大仲馬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小說創作方面,代表作品有《三劍客》(1844)、《瑪爾戈王後》(1845)、《基度山恩仇記》(1845)。大仲馬一生創作頗豐。維克多•雨果評價大仲馬時說:「他就像夏天的雷陣雨那樣爽快,是個討人喜歡的人。他是濃雲、是雷鳴、是閃電,但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像大旱中的甘霖那般溫和,為人寬厚。」
(6)《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品賞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是蘇聯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學中最激動人心的作品之一。小說敘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優秀布爾什維克形象。小說發表後,引起巨大反響,主人公保爾也成為蘇聯及我國青年學習的榜樣,激勵人們奮勇向前。
作者風采: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於烏克蘭沃倫省奧斯特倫什縣,父親和母親都是工人。因家貧只讀過三年小學,就被迫自立謀生,當過食堂小堂倌、司爐助手和電工等。十月革命勝利後,他才加入志願軍。1920年,因負傷復員。不久又在一次與洪水搏鬥中得了傷寒和風濕,1924年入黨。擔任過共青團的區委書記和地委書記。1927年全身癱瘓,又雙目失明。他以驚人的毅力從事文學創作。1933年,他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榮獲列寧勛章。1936年又完成了《暴風雨所誕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7)《戰爭與和平》
作品賞析: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長達130萬字的史詩般長篇巨著。小說取材於1812年俄法戰爭時期,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從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小說從1805年彼得堡貴族談論拿破崙在歐洲的征戰寫起,中經俄奧聯軍同拿破崙全線潰退,最後寫到1825年十二月黨人運動前夕。作品著重寫了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十家族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以四個家庭的主要成員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的命運為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描繪了俄國的社會風尚,展示了廣闊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現實主義的、英雄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小說的出現,正值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空前繁榮時期,它像一顆璀璨的明星為俄國的文學增添了光彩,也為托爾斯泰贏得了世界文豪的聲譽。
作者風采:
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復雜的一個。——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准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一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8)《復活》
《復活》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的傑作,是世界文學的不朽名著之一。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奸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女達八年之久。後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准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
(9)《巴黎聖母院》
作品賞析:《巴黎聖母院》發表於1831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者——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長篇小說,被譽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作。
小說通過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被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孚羅洛誣陷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教會的黑暗、僧侶的虛偽和封建貴族的殘忍。小說描寫的是15世紀的巴黎社會,貶斥的卻是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現實,通篇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權和反社會黑暗的浪漫主義戰斗精神。
作者風采:
一代文豪——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省。雨果在文藝思想上支持浪漫主義,在政治上支持資產階級自由主義。1827年發表了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這篇《序言》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雨果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正在布魯塞爾。公社遭到殘酷鎮壓之際,他大聲疾呼為公社辯護,全力爭取對公社社員的赦免。187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九三年》是雨果後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10)《高老頭》
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高老頭》
作品賞析:《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人間喜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間喜劇》龐大結構中的一個樞紐站,被稱為《人間喜劇》的「序幕」。小說「撕下罩在家庭關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以極大的藝術力量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小說的環境詳細逼真,細節描寫細膩生動,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突出,使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至今仍吸引著全世界的讀者。
作者風采:巴爾扎克(1799-1850)是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恩格斯稱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生於法國西部的杜爾城。他小時候在旺多姆教會學校讀書,後進入巴黎的一所大學學法律。畢業後的巴爾扎克不顧父母反對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第一部作品歷史悲劇《克倫威爾》完全失敗。曾一度棄文從商均告失敗。商業上的失敗使他債台高築,拖累終生,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2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舒昂黨人》。這是巴爾扎克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此後他以旺盛的精力,驚人的速度寫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築成了宏偉壯麗的文學大廈——《人間喜劇》,主要作品有《驢皮記》、《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貝姨》等。
(11)《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中篇小說。海明威著。發表於1952年。這是他20年代以來描寫的「硬漢性格」的繼續和發展。小說主要寫一個飽經風霜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在海上打魚而一無收獲,第85天仍然繼續去捕魚,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鯊魚的圍攻,老人桑提亞哥奮不顧身,與鯊魚進行了三天的搏鬥,結果當老人返回岸上時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了。小說通過人與自然的斗爭,表達了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的主題。桑提亞哥在同象徵厄運的鯊魚的斗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在厄運面前屈服,認為人雖可以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小說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徵性。運用反襯法、內心獨白來刻畫人物性格,語言清澈流暢、樸素無華。
作者風采: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中學畢業後擔任見習記者。早期作品表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緒,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20年代末回美國佛羅里達州廣泛遊歷,寫了不少以拳擊家、鬥牛士、漁民、獵人等為主人公的短篇小說,創造了「硬漢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為戰地記者。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沒有女人的男人》,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另有《太陽也升起了》、《有的和沒有的》、《喪鍾為誰而鳴》、《渡河入林》、特寫《西班牙的土地》等。作品具有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風格,是開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2)《十日談》
作品賞析:《十日談》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代表作家卜伽丘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歐洲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寫於1384年,成書於1353年。小說文筆精練,語言生動。作品開端敘述10個男女青年為躲避黑死病,住在佛羅倫薩鄉間的一個別墅里,每天每人講一個故事,在10天中輪流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它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廣闊現實社會,反對禁慾主義,歌頌男女愛情,反對等級特權,宣揚人類平等,揭露貴族的腐朽和愚昧,抨擊僧侶的虛偽和荒謬。故事大都取材於歷史事件、中世紀的民間傳說和東方民間故事。在形式上突破了中世紀小說單純講故事的方式,企圖在描寫自然風貌、勾勒人物特徵、刻畫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探索新的途徑,對後來歐洲小說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作者風采:卜伽丘(1313-1375),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熱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義者,通曉希臘文的學者,多產作。著有長篇小說《菲洛柯洛》,史詩《苔塞伊達》、《菲洛特拉托》,牧歌《亞梅托》,長詩《愛情的幻影》、《菲索塔諾的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說集《十日談》。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的觀點及早期人文主義的特點,如提倡復古文化,反對教會的禁慾主義,肯定人有享受現世幸福的權利,歌頌人間的愛情和歡樂等,同時,也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的狹隘性,把個人幸福、個人利益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東西。這正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意識形態方面帶來的最初的成果。他與但丁、彼特拉克並稱文藝復興初期的「三傑」。
著l 《論語》/1 名著2 《三國演義》/10 名著3 《哈姆雷特》/23 名著4 《吶喊》/33 名著5 《談美書簡》/44 名著6 《物種起源》/52 名著7 《紅樓夢》/59 名著8 《老人與海》/70 名著9 《子夜》/82 名著10 《雷雨》/93 名著11 《復活》/106 名著12 《圍城》/121 名著13 《悲慘世界》/136 名著14 《追憶似水年華》/143 名著15 《家》/150 名著16 《堂吉訶德》/161 名著17 《水滸傳》/175 名著18 《麥田裡的守望者》/185 名著19 《巴黎聖母院》/193 名著20 《西遊記》/203 名著2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211 名著22 《罪與罰》/219 名著23 《女神》/227 名著24 《魯濱遜漂流記》/237 名著25 《夢的解析》/246 名著26 《匹克威克外傳》/251 名著27 《紅與黑》/260 名著28 《歌德談話錄》/274 名著29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286 名著30 《靜靜的頓河》/291 名著31 《了不起的蓋茨比》/297 名著32 《永別了,武器》/306 名著33 《西線無戰事》/311 名著34 《蒙田隨筆集》/317 名著3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323 名著36 《百年孤獨》/329 名著37 《日瓦戈醫生》/338 名著38 《第二十二條軍規》/350 名著39 《變形記》/359 名著40 《歐也妮·葛朗台》/367 名著41 《湯姆叔叔的小屋》/380
❻ 求一本有關古代戰爭史的小說,要那種描寫打仗情節很好的,比如環境塑造,陣型之類的
不知道算不算,酒徒的《家園》(也叫《隋亂》)寫的不錯,但是不是正史而是歷史環境下的架空小說。
❼ 求古風小說達人!!!!急急急急急!!求描寫古代戰場(邊塞)和江南水鄉的片段!
關於邊塞,這里推薦鼠七里的《風吹不散長恨花》,這是一片較短的小說,具體章節來說有很多處,不過由於小說本身不長,所以應該能夠看完。此外還有滄月的《飛天》,也是一篇很棒的短篇小說。
至於江南,想來你也有所涉獵了,這里推薦一個西失、蘇鏡 合著的《逆鱗》(雖說洛都按理不屬江南,然其行文用法卻頗得江南繁華氣韻,故妄舉此例)、樂小米的《美人如玉劍如虹》還有金尋者的《大唐乘風錄》。
為了保險起見,我稍後還是會把具體的章節發送到你的郵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❽ 關於寫古代戰爭的小說
破釜沉舟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名聞於諸侯。就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斗稍獲勝利,陳余又來請求增兵。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全部沉入水中,把鍋和煮食物的瓦器(炊具)全部砸破,把簡陋的方屋全部燒毀,只帶三天的軍糧,用這來表示全體士兵都堅決拚死戰斗,沒有一點後退生還的想法。部隊抵達前線就包圍了王離,與秦軍遭遇,多次交戰,截斷對方甬道,大敗秦軍,殺了蘇角(秦將),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 楚兵的勇氣和聲威蓋過各路諸侯軍。諸侯軍隊中前來解救鉅鹿之圍的有十多座營壘,沒有誰敢派兵出擊。到楚軍攻擊秦軍時,那些諸侯軍的將領都躲在壁壘上觀戰。楚軍戰士沒有不是用一個來抵擋十個,楚兵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顫栗恐懼。與是打敗秦軍以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他們進入軍營之門時,沒有誰不是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項羽從此開始成了諸侯聯軍的統帥,諸侯都隸屬於他。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系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並,「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並,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仆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
繼他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目為「二聖」。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 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准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地方軍閥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斗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斗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斗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❾ 網路小說中該如何描寫古代戰爭
可以看看山那邊的領主木樁,泰維騎士兩部分,對戰斗的細節和宏觀描寫都很出色
❿ 描寫古代戰場激戰的段落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 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