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與中國文化
Ⅰ 和中國古代文化有關的書籍都有什麼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作。書中還保存了一些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像豐富,清新活潑。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它記載了黃帝到漢武帝時長達三千年的歷史,其人物傳記開我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史記》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豐碑,給後人以無盡的啟示和深遠的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書」、「五經」:「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為《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再加上《論語》、《孝經》為「七經」。
《楚辭》: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是西漢末年劉向搜集輯錄而成。後人又稱楚辭為「騷體」。《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諸子集成》:原國學整理社輯,本書輯錄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等各學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種。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傳為左丘明所著。全書按不同國家記載史事。《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別是:《國語》分別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則按年代編號,長於記事。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先秦雜家的代表著作,由戰國末秦相呂布韋集合門客編成,全書共二十六卷。此書是一部理論散文最早的總集。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儒家奉它為「經」,才稱《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成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並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
《古詩十九首》:無名氏作,它繼承了樂府民歌中抒情詩的技巧,又吸收了《詩經》、《楚辭》的營養,用自然、樸素的語言表達深摯的感情,它代表了漢代五言詩的藝術高峰。
《玉台新詠》:詩集名,南朝陳徐陵編,共十卷,書成於梁代,是《詩經》、《楚辭》之後一部很有影響的古詩集。它收錄的大多是漢樂府詩。有代表性的詩作有《孔雀東南飛》等。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僅在歷史著作的撰寫方面作出了光輝的榜樣,還為散文的敘事,議論和小說、戲劇的題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晏子春秋》:記載齊國晏嬰言行軼事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文章有較濃厚的文學色彩。
《樂府詩集》:詩集名,宋郭茂倩編,輯錄了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有民歌作文人創作,也有仿作。
《三國志》:西晉陳壽著。是一部紀傳體分國史。分《魏志》《蜀志》《吳志》共三十八卷。
《春秋三傳》:指《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
《漢書》,東漢班固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共一百篇,體制承襲《史記》,但又有變,分為「八表」、「十志」、「十二本紀」、「七十列傳」,它記述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歷史。其成就亦很高,對後來的斷代史產生了很大影響。
《山海經》:我國地理名著。內容多為古代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其中保存了大量遠古神話傳說,如「黃帝戰尤」、「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
《戰國策》:為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三十三編。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此書在語言運用上很成功,雄辨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世散文和辭賦創作影響很大。
《世說新語》:小說集,南朝宋臨川劉義慶撰。這是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原名《世說》。它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書中許多故事成為詩文和小說戲劇的典故和題材。
Ⅱ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民俗,節日,祭祀,飲食等等。文學是記錄並豐富這些內容的重要載體,同時它本身也是不斷豐富發展的,因為形形色色的文學作品,我們才能在千百年後一窺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所以,沒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殘缺的。
Ⅲ 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文學形式來表達,只是皮毛的表達.
Ⅳ 中國古典小說 文化常識 10個 要簡潔點
1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中國古典小說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
2三國演義,明朝是以政治軍事為題材的優秀歷史小說,以描寫戰爭最為出色。較好的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
3水滸傳,明朝,以宋朝末年宋江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其中一個很大的成就在於塑造了一批飽滿的人物形象。
4西遊記也是明朝的,就不用說了。
5比較有爭議的是金瓶梅,曾被列為禁書,不過實際上再現的是晚明社會官場城市的黑暗腐朽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不過許多穢褻的描寫,損害了作品的美學價值。
6明代長篇小說比較著名的除了以上四本以外還有封神演義,新列國志等。
7明代短篇小說也有很大成就,馮夢龍的三言,分別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本短篇小說集。
8凌夢初的二拍也是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集,指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
9清代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代表中國文言,小說發展的最高成就。蒲松齡寫的就不用說了吧
10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原名石頭記,他的影響之大以至於形成了紅學,進而養活了一大幫人,其成就估計還沒有一本書可以超越。人物刻畫,細節描寫。時代反映,裡面的詩歌曹雪芹都是以劇中人物的身份來寫的,不少詩歌絕對可以直接進入課本
Ⅳ 中國傳統文化對古代小說創作的影響
首先,你要知道傳統文化四個字的概念。傳統文化,上古先秦前就有商周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有百家爭鳴。其中《周禮》在祭祀,朝會,婚喪等各方便都形成了一個嚴格的制度甚或禮儀。而在漢武之時,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了天人感應一說。自此,董仲舒釋義之儒學,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
關於小說,本意是指瑣碎的言論。直至班固所著《漢書》,乃將小說列於史書之上,定義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也。自此,小說一詞流傳至今,含義更與現代思想相近,是以筆者取之作答。
小說,本就是表現了百姓生活百態及思想意識,從最早的人物隨寫的筆記,到明清時期以至巔峰。展轉至今,小說分為傳統小說,網路小說,已經是形成了一股龐大的思想文化。
至於說到傳統文化對古代小說的影響,是要區分歷史時期的。如宋元時期的《西廂記》,因宋朝受朱熹理學影響,對女子進行了從身體、行為到思想,再到社會地位的束縛,是以《西廂記》這種描寫在理學規范之下的團圓愛情故事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中葉,明政府黑暗到腐朽不堪,有明之士既無可奈何?又和不以書寄情呢?是以,有了《金瓶梅》。
其實說來說去,小說,有人寫,有人看,皆不過是眾人對現實生活的訴求。或因不滿現實社會,以披露、泄憤為訴求;或為追求理想;又或為不可實現之夢所訴求……
總的來說,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乃一脈相承,是以,中國的小說,總是脫離不了中國的傳統思想,如道家的陰陽學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墨家的非攻(反對戰爭),兼愛(平等相愛),明鬼(重視文化傳承),天志(掌握自然規律)等,而又如法家等學說,這里還需要再提嗎?君不見如今我國乃是以法治國?若有疑問提起西方國家,可我卻覺得君主立憲算不得法制。
凡此種種,形成了如今的社會人文。文化的影響,催生社會的演變,社會在演變的過程中人心思亂,人心亂則山河不穩,不穩則有動盪現。動盪之時,社會禮儀崩壞,百姓遭受殘酷,命運面前,既實現不得,難道還不允其訴求?
—————————————
就說到這里吧,你的命題實在太大,縱是數十萬字也說之不清。更何況,我自身才學淺薄,勉強答得,亦是不全,乃非正解。哎,早上起來口渴,看到這個,忍不住胡說八道了一通,對與不對,望自斟酌。
Ⅵ 進來看看!!!!!!我發現自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比如作作詩、欣賞中國古代小說和史書、還有就
不能以這種敵視的態度看待外來文化,取長補短,趨利避害,然後更好的發展。還有,中國文化其實很富有包容力的,就如對待佛教等等。
Ⅶ 由中國小說發展史看中國文化
以前不想說,就現在的YY小說就可以讓整個中騰飛.升天去了
Ⅷ 中國元明清小說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中國文化縱橫談
中國古人對"文化"這一概念的限定,早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這種規定性從漢時的"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和唐時的"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起,一直影響到明清。因此,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身而至於家國天下,制之為度數,發之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國家的各種制度,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西方的"文化"一詞,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種、居住、練習、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種植之意,但又引申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養。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從人的物質生產到精神生產兩個領域。1871年,英國的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說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這一定義一直沿用至今。
根據泰勒的觀點,中國傳統文化是個巨大的復合體,包含了中國不同時期的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要素。雖然其主體結構是受儒家思想制約的,但其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又不斷的吸收和融合了其他要素,以適應各時代的需要。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所以作為目前正處於思想割裂期的我們來說,有必要對它做更深入地了解,比如它的特點以及它與其它文化的區別等等,有義務作一些概念性的總結,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和繼前啟後的作用。
首先是其具有的悠遠性和獨創性。中國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它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它不象埃及文化曾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也不象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更不同於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中國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發生過間隔或跳躍。僅以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直發展下來。更別說中國獨創的方塊字(從甲骨文演進為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及行書、草書),這一世界上產生既早、從未中斷,至今惟一僅存且仍被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影響了多少周邊國家的發展,帶去了中華文明。至今韓國、日本和越南還有一定數量的漢字在使用。
其次是穩定性和統一性。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這一特徵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難於找到的。
再次是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國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這不但指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也指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更指對外來文化也能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毅然學習外夷,變風易俗。至戰國末年,"胡服"已成為中國服裝的一部分,騎射也被中原各國普遍採用。西漢張騫通西域不僅帶去了絲綢、鐵器等中原文化,也使葡萄、琉璃製品等西域文化傳入。唐時國力強盛,華夷文化大交融變得更為普遍和自然。而佛教的中國化更體現了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本色。雖然這種兼容性和再生性在明末清初時有所減弱,但這並不影響中國文化總體上以寬闊的胸襟接納異族文化的特點。只要對自己有益,就樂意移植、引進、吸收和整合。
其四是保守性。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代統治者沿襲以德制天下的儒教傳統。因此,任何外來宗教對儒家思想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佛教初入,中國僧人翻譯佛經時就故意將佛經中違背忠孝思想的內容剔除,其後,佛教的許多派別甚至將儒家忠孝思想納入其中。盡管如此,儒、道與佛之間也有斗爭,甚至有個別皇帝還曾下令滅佛,如所謂"三武法難"即是如此。更別提與中國儒家等級制相背的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尤被歷代所排斥。
最後即為多樣性。中國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比如歷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晉文化、秦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及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文化等,都異彩紛呈,各有特色。
而任何民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它所依託的自然環境。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往往孕育出不同的文化類型。中國內陸遼闊,空間巨大,為民族的生存、發展與創造,提供了迴旋和施展的舞台。《禹貢》雲:"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這是造成中國文化亘古獨立、長生不滅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文化帶有封閉保守特點的環境因素。而它的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為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多元特點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這些復雜地貌和不同氣候給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響,人們不能不依據這些條件決定自身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也形成了它不同於歐洲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美洲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許多品格。
中國傳統文化以人倫關系為基本,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賢臣忠等等,追求群體互助,同西方世界的"個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中國文化突出人本主義精神,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依附於神學獨斷。中國雖然也有宗教,但它並沒有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相反,在中國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觀念才是維系整個社會的根本紐帶。長期以來,中國人的行為准則並不是遵循某個神的意志,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規范。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有所謂"天"的概念,歷代帝王也有祭天的儀式,但就其實質來看,這里的"天"不過是自然而已。人們通常所說的"天道",實際上也指的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秩序。中國文化同時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中國哲學所說的"和而不同",就是講各種不同質的事物和諧的融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出新的事物。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認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如果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夠達到"和"的最佳狀態,也就是人生和社會的最佳境界。中國文化還富於安土樂天的情趣,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追求冒險與刺激。中國古代一直是一個農業自然經濟的社會,人們愛土、敬土、安土,把土地當作自己的生命與依靠,因此,人們起居有定,耕作有時,總是祈求天下太平,豐衣足食,在戰亂的時候便夢想有一個"桃花源"。由安土樂天的心理而產生了一種濃厚的鄉土情誼,凡是那些離鄉背井的人,一個個都要思鄉,懷舊,尋根,問祖,這同西方文化確實大不相同。
而相對於日本的島國文化來說,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大陸文化更具有嚴整性和有序性。日本文化從本質上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延。中國傳統文化從思想方法、行為方式、價值判斷、心理素質等諸方面,全面影響、熏陶著日本民族的國民性。這種以倫理為核心、富有人文精神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尊卑有別的等級觀念,謙恭禮讓的處世態度,重義輕利的價值判斷,求同的思維方式與知足的文化心理,使日本歷史"蛙跳式"的直接從原始氏族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成為19世紀中葉以前日本文化的中心內容和日本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維系因素,熏陶哺育著日本國民。但是,作為原發性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部分——儒家思想,是奠基於農業宗法社會之上的,是為上層建築服務的。這種文化結構阻礙著資本主義因素的發育和成長,阻礙著近代化的產生。戰後日本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方式,吸收、演繹、融合歐美文化的精華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精粹,形成了一種多元性的、混雜性的日本精神,它多受歐美文化的影響,具有徵服欲。春秋、戰國時儒士所講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御"在唐時已經湮滅,中國儒生已成為"手無縛雞之力""手不能提,肩不能擔"的白面書生,而日本卻把中國儒學加以改造,使之與日本神道相結合,繼承了中國儒士這一尚武精神,亦成為日本武士道的根基。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日本對"恥辱"的敏感與重視,它調節著日本社會的平衡與和諧,而"禮"的文化則對維持中國社會長期穩定起著重要作用。孔子提倡禮治,要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各級統治者都要各安己分,恪守禮制。"禮"本身明確的表達出封建禮制的詳細內容,它包括"君臣父子"等社會各種等級與社會角色所應該具有的行為准則,意味著不可逾越的經濟與政治上的等級制度。"禮"明白無誤的向社會中的人宣布應遵從什麼,應迴避什麼,禮表達的是實實在在的行為准則、國家律令、宗法族規。而日本的"恥"並不明確包括封建等級制度的具體內容。在中國,"仁"被認定為凌駕一切之上的德,而在日本,"仁"被徹底的排斥於日本人的倫理體系之外;同樣是在中國,"孝"是五倫之首,"忠"是有條件的,而在日本,"忠"為五倫之首,對主君的"忠"是無條件的,在近代日本又努力使"忠"無條件的歸屬於天皇一人。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主張君臣關系應以道義為基礎,認為臣下一味順從是"妾婦之道",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封神演義》中也有"父不慈,子不孝;君不仁,臣投外國"的言語。這些主張雖未否定君主專制制度,但為君主權力設置了道德的制約圈,也給民眾提供了一種反抗精神。中國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也與日本殊途異道,呈一種軸心式的運動,並以"吞噬方式"來吸取營養,豐富自身。日本民族由於島國生存環境的局限,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採取的是以實際主義和現實功利主義作標准,既有吸收性又有排斥性來進行選擇的。
印度是一王邦,它和中國所使用的文字不同、種族不同,它擁有自己的文字——梵文,又自稱為雅利安人的後代,因此也就形成了與中國所不同的文化形式。儒家文化的宗旨和基本功能,是為了求得穩定和諧,求得"大一統"的協調。它不象印度文化那樣注重人與神的關系,而是注重人與人的關系,調節人與人的現實關系。而印度文化又是一種姓制度形成的文化,等級制度更強於中國,外來排斥性較少,不強調暴力,而中國則是由宗法血緣關系形成的一大家長制的政治政體,以維持理想的綱常關系和以維護傳統社會秩序為終極目的的貴族化的政治觀。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原發性的文化體系,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產生過斷檔和空白,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特殊主義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以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為終極目標的普世主義價值。
從古到今,任何國家的人民無不夢想建立一個沒有貧窮、沒有墮落、沒有暴虐、沒有殺戮、沒有戰爭的理想社會,為此還描繪了一幅幅社會和人生的理想藍圖。這種天下太平、社會穩定的理想蘊含了人類憧憬、嚮往與追求和平、安定、富足、有序、和諧、盡善盡美的幸福生活的情感。這種烏托邦的精神在中國同樣有所體現。《禮記·禮運》中即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皆有所養。"的有關"大同社會"的描述。在那裡,人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人都能互助互愛,是一個秩序井然、人人為公的太平盛世。這與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描繪的頗有相似之處,是泛道德主義的理想政治模式。道家也設想了"小國寡民"的"自然世界";而在春秋戰國時與儒家齊名的墨家也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治國之道。這些都是古代先哲們面對災難深重的社會現實,懷抱濟世救民的憂患意識而提出的變革社會、變革現實的美好設想和方案。而在此基礎上所提倡的大同、仁愛、忠恕、中和則同基督教文明所夢想的一個包括人身解放、社會公正、平等博愛、寬宥和平的世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古代中國,人們將仁愛作為人性價值的根本,是凌駕一切之上的德,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一種互敬互愛互助的美好願望。仁義作為道德人性的外在實踐和內在要求,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體現了人類追求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恕之道來源於仁義精神,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和自立意識,這與基督教中的寬容精神是相近的。而"忍"也成為日本武士所恪守的基本道德素養。中國文化還講求中和,即是"中庸之道"與"和為貴"思想的結合,它要求人們做任何事都要講究尺度,要不偏不倚,既不太過,又無不及,要適可而止、以和為貴,從而創造出一種使人與人、人與物相互統一的和諧氣氛。淳樸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諧原則是天下之達道,離開中和之道,便會人性澆漓,天下大亂。只有使人的行為符合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到互愛互信,互尊互諒,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則天下太平,表達了一種社會統一,群體和諧的共同願望。
以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說了很多,但對於龐大的中國文化體系來說仍然只是冰山之一隅。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正確的認識傳統文化,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實是當時之要務。而如何知己知彼,了解和吸收別國優秀文化為本國服務,也確是任重而道遠的。
Ⅸ 中國古代小說與地域文化發展的關系
中國古代小說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應該還是很緊密的,因為這些小說都是某一個地方的人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摻雜這個地方的一些故事,或者說是傳說之類的,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和對於文化之間的關系很緊密,他同時也是地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Ⅹ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中國古代文學以生動而具象的方式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徵,又由於它廣泛、深刻地反映著傳統文化的其他部分的的內容,所以它的審美功能及認識功能歷久彌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