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中武器名稱簫
㈠ 武俠小說中有哪些關於簫的描寫
《笑傲江湖》中寫了劉正風的悲劇,是其作為藝術家的悲劇。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論從事何種職業,他的身心卻已無法抗拒地獻給藝術了,此身已非他所有,此心也別有依託。劉正風恰恰正是一個這樣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已成為了他的宗教,他的上帝,他生活的意義。
沖突由內而外地發生。
劉正風越是傾心於藝術,就越不能適應世俗法規,所以他雖是衡山派第二高手,雖是武林正道上名頭響亮、德高望重的宿老,但這樣的身份,早已不適合他了,所以他要金盆洗手,所以他要洗面自悔,再世為人。
為了徹底隱退而全身心奉獻給藝術,劉正風甚至委曲求全,折辱身份,去巴結朝廷買個小官來做,顯見他的心意已堅,要走得更遠。悲劇發生了。悲劇在於意識形態和世俗的道德准則,與藝術家心目中的藝術並不相容,而且在他所處的那種特殊的時代,那種意識形態上的沖突,必須付出血的代價。
劉正風自認和曲洋相交只是為了藝術,劉正風吹簫,曲洋善七弦琴,他們都是頂尖的音樂家,他們相聚,只為了研討音律,別無他意。
而且,藝術家有藝術家的說法,劉正風以為從曲洋的琴音中就能深知其人性高潔,有光風霽月的襟懷;劉正風更認為,言語文字可以作偽,而琴簫之音卻是不能裝假,所以曲洋決非匪人。
藝術家的表達自有藝術家的邏輯,世俗之人怎可能理解?
以正義的名義,迫害和屠殺開始了。劉正風不肯屈服,看著兒女和夫人被一一處死,劉正風心灰意懶,只有一了百了。
曲洋及時趕到,救走了劉正風,但悲劇早已註定。
曲洋和劉正風醉心音律,以數年之功,創制了一曲《笑傲江湖》,自信此曲之奇,千古未有。因為要演奏此曲,不但要志趣相投,修為相若,還要既精音律,又精內功。
曲洋雖救出了劉正風,卻身負重傷,劉正風也同樣在所難免。
臨死之前,兩人再次琴簫合奏一曲《笑傲江湖曲》,聲氣相求,心意相通,對酬知音,肝膽相照,慷慨悲歌。
書中寫道:
令狐沖和儀琳在荒山野嶺之中療傷,忽聽得遠處傳來錚錚幾聲,似乎有人彈琴,琴聲不斷傳來,甚是優雅,過得片刻,有幾下柔和的簫聲夾入琴韻之中。七弦琴的琴音和平中正,夾著清幽的洞簫,更是動人,琴韻簫聲似在一問一答,同時漸漸移近。
令狐沖不知是否懂得音樂,卻聽出了這音樂來得古怪,叫儀琳不要出聲。
忽聽瑤琴中突然發出鏘鏘之音,似有殺伐之意,但簫聲仍是溫雅婉轉。過了一會,琴聲也轉柔和,兩音忽高忽低,驀地里琴韻簫聲陡變,便如有七八具瑤琴、七八支洞簫同時在奏樂一般。琴簫之聲雖然極盡繁復變幻,每個聲音卻又抑揚頓挫,悅耳動心。
《笑傲江湖曲》中間的一大段琴曲,是曲洋依據晉人嵇康的《廣陵散》而改編的。
曲洋和齊正風臨死前將《笑傲江湖曲》曲譜交給了令狐沖,後來王元霸等人懷疑此曲譜是《辟邪劍譜》,眾人帶著令狐沖到綠竹巷中,讓精通音樂的綠竹翁鑒別此曲譜。綠竹翁根據此曲譜試著彈奏:
跟著簫聲便從綠竹叢中傳了出來,初時悠揚動聽,情致纏綿,但後來簫聲愈轉愈低,幾不可聞,再吹得幾個音,簫聲便即啞了,波波波的十分難聽。
綠竹翁嘆了口氣,說道:「易老弟,你是會吹簫的,這樣的低音如何能吹奏出來?這琴譜、簫譜未必是假,但撰曲之人卻在故弄玄虛,跟人開玩笑。你且回去,讓我仔細推敲推敲。」
綠竹翁未能將此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演奏出來,這時託名為綠竹翁「姑姑」的任盈盈,試著來彈奏此曲:
只聽得一個女子低低應了一聲。綠竹翁道:「姑姑請看,這部琴譜可有些古怪。」那女子又嗯了一聲,琴音響起,調了調弦,停了一會,似是在將斷了的琴弦換去,又調了調弦,便奏了起來。初時所奏和綠竹翁相同,到後來越轉越高,那琴韻竟然履險如夷,舉重若輕,毫不費力地便轉了上去。
這一曲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溫柔雅緻,令狐沖雖不明樂理,但覺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調雖同,意趣卻大有差別。這婆婆所奏的曲調平和中正,令人聽著只覺音樂之美,卻無曲洋所奏熱血如沸的激奮。
任盈盈顯然是個中高手,綠竹翁與任盈盈琴藝的高低,也很明顯地看出來,由此令狐沖對綠竹翁的「姑姑」任盈盈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他自己也產生了要向任盈盈學琴的念頭。
令狐沖在綠竹翁的暗示和鼓勵下,開口要求任盈盈傳授琴藝。令狐沖學琴,綠竹翁是助教,任盈盈是導師。
令狐沖在小巷竹舍中學琴,先由綠竹翁傳授其入門知識,然後再由任盈盈指導提高。
綠竹翁取出一張焦尾桐琴,為授以音律,說道:「樂律十二律,是為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此是自古已有,據說當年黃帝命伶倫為律,聞鳳凰之鳴而制十二律。瑤琴七弦,具宮、商、角、 、羽五音,一弦為黃鍾,三弦為宮調。五調為慢角、清商、宮調、慢宮、及蕤賓調。」當下依次詳加解釋。
令狐沖雖於音律一竅不通,但天資聰明,一點便透。綠竹翁甚是喜歡,當即授以指法,教他試奏一曲極短的《碧霄吟》。令狐沖學得幾遍,彈奏出來,雖有數音不準,指法生澀,卻洋洋然頗有青天一碧、萬里無雲的空闊氣象。
令狐沖在音樂上其實很有天分,由此他也成為了此道中的高手。
後來令狐沖琴藝高超之時,終於能和任盈盈合奏此一曲《笑傲江湖曲》:
這三年中,令狐沖得盈盈指點,精研琴理,已將這首曲子奏得頗具神韻。令狐沖想起當日在衡山城外荒山之中,初聆衡山派劉正風和日月神教長老曲洋合奏此曲。二人相交莫逆,只因教派不同,難以為友,終於雙雙斃命。今日自己得與盈盈成親,教派之異不復得能阻擋,比之撰曲之人,自是幸運得多了。又想劉曲二人合撰此曲,原有彌教派之別、消積年之仇的深意,此刻夫婦合奏,終於完嘗了劉曲兩位前輩的心願。想到此處,琴簫奏得更是和諧。群豪大都不懂音韻,卻無不聽得心曠神怡。
一切的驚險、激盪、迷失和痛苦都已過去,結局已經水晶般透明和清澈,已不再需要猶豫和彷徨著去尋尋覓覓,生命的意義在一曲和諧的樂奏中被證實和揭示。
就像暴風驟雨之後的天空,才會變得最為燦爛和瑰麗一樣,生命之樂曲只有在人世間的最深刻的痛苦中浸潤和洗禮才會變得最為動聽。
在一曲《笑傲江湖曲》的諧奏中,令狐沖和任盈盈超越了命運的高度,達到一種更完滿的幸福境界,從此二人退隱江湖,比翼雙飛,過著適性和自由的生活,他們遠離了人世間嘈雜的聲音,遠離了紅塵滾滾中罪惡燃燒的火焰,遠離了虛妄和作繭自縛的社會規范,他們就這樣幽遠而快樂地在理想的高度上逍遙著,接近一種神聖的寧靜。他們不再與世俗有關,他們只實現著遼闊的完美。
莫大先生是衡山派掌門人,外號「瀟湘夜雨」,一把胡琴從不離手,有「琴中藏劍,劍發琴音」的本領。莫大先生和劉正風同是衡山派高手,卻因音樂見解的不同,而從無往來。
曲洋對莫大先生的胡琴的評價是「一味凄苦,引人下淚,未免太俗氣,脫不了市井的味兒」;劉正風說莫大先生「奏琴往而不復,曲調又是盡量往哀傷的路上走」。
忽然間耳中傳入幾下幽幽的胡琴聲,琴聲凄涼,似是嘆息,又似哭泣,跟著琴聲顫抖,發出瑟瑟瑟斷續之音,如是一滴滴小雨落上樹葉。
劉正風認為,好曲子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和莫大先生素無往來,只是因為聽到他的胡琴,就想避而遠之。然而藝術見解上的差別,藝術流派上的不同,並不影響莫大先生和劉正風、曲洋高手之間的敬意。
當嵩山派高手費彬對劉正風和曲洋要趕盡殺絕之時,莫大先生及時出手援救,揮劍搏殺了費彬。莫大先生幽然而來,幽然而去,總是伴著一曲瀟湘夜雨,琴聲凄涼酸楚,凄苦孤寂,真不知其有何痛憾之事。
莫大先生也是一個藝術家,也許他只有在深深的孤獨中,才能保持其藝術人格的獨立,他來救援劉曲二人,正是相宜。令狐沖和任盈盈新婚之日,莫大先生在窗外拉了一曲「鳳求凰」,胡琴之聲雖纏綿宛轉,凄清蒼涼之意卻終究未改。
金庸小說中的許多女主角都精通音樂,都是多才多藝,琴棋書畫,醫相易卜,都是各有專精。這使這些女主角更加可愛,更有獨特迷人的魅力。
比如《碧血劍》中的溫青青,�長吹洞簫,一曲《眼兒媚》就將袁承志迷住了:
溫青青從籃里抽出一支洞簫,說道:「我吹一首曲子給你聽。」袁承志點點頭,溫青輕輕吹了起來。袁承志不懂音律,但覺簫聲纏綿,如怨如慕,一顆心似乎也隨著婉轉簫聲飛揚,飄飄盪盪地,如在仙境,非復人間。
溫青青吹完一曲,笑道:「你愛什麼曲子?我吹給你聽。」袁承志嘆了一口氣道:「我什麼曲子都不知道。你懂得真多,怎麼這樣聰明?」溫青青下顎一揚,笑道:「是么?」他拿起洞簫,又奏一曲,這次曲調更是柔媚,月色溶溶,花香幽幽,袁承志一生長於兵戈拳劍之間,從未領略過這般風雅韻事,不禁醺醺然有如中酒。
溫青青脾氣刁蠻,愛吃醋,耍小性子,缺點不少,但她自然有更多的可愛之處,特別是她吹洞簫之時,簫聲是她心聲的流露,顯現出她少女溫柔的情懷,幻美的夢想。
溫青青吹洞庭湖簫之時,也是她形象上最可愛之時。
琵琶玎玎,輕柔流盪,一聲聲挑人心弦,襯著曲詞,當真如蜜糖里調油、胭脂中摻粉,又甜又膩,又香又嬌。袁承志一生與刀劍為伍,識得青青之前,結交的都是豪爽男兒,哪想得到單是叫這么一聲,其中便有這許多講究,想到曲中纏綿之意,綢繆之情,不禁心中怦怦作跳。青青眼皮低垂,從那歌女手中接過簫來,拿手帕醮了酒,在吹口處擦乾凈了,接嘴吐氣,吹了起來。袁承志當日在石樑玫瑰坡上曾聽她吹簫,這時河上波光月影,酒濃脂香,又是一番光景,簫聲婉轉清揚,吹的正是那「掛枝兒」曲調,想到「我若疼你是真心也,便不叫也是好」那兩句,燈下見到青青的麗色,不覺心神俱醉。
令狐沖得曲洋劉正風授《笑傲江湖曲》曲譜,翻了開來,只見全書滿是古古怪怪的奇字,竟一字不識。他所識文字本就有限,不知七弦琴的琴譜本來都是奇形怪字,又不會琴彈吹簫,因此決定將曲譜送給婆婆(任盈盈)。
任盈盈細問原由,又彈奏了一曲《清心普善咒》。這曲《清心普善咒》的曲調卻是「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輕輕嘆息,又似是朝露暗潤花瓣,曉風低拂柳梢」。
《清心普善咒》不僅是一支美妙的琴曲,而且還有療傷,幫助身體復原,使人安然入睡的神奇催眠功效:
令狐沖聽不多時,眼皮便越來越沉重,心中只道:「睡不得,我在聆聽前輩的撫琴,倘若睡著了,豈非大大的不敬?」但雖竭力凝神,卻終是難以抗拒睡魔,不久眼皮合攏,再也睜不開來,身子軟倒在地,便即睡著了。睡夢之中,仍隱隱約約聽到柔和的琴聲,似有一隻溫柔的手在撫摸自己頭發,像是回到了童年,在師娘的懷抱之中,受她親熱憐惜一般。過了良久良久,琴聲止歇,令狐沖便即驚醒,忙爬起身來,不禁大是慚愧,說道:「弟子該死,不專心聆聽前輩雅奏,卻竟爾睡著了,當真好生惶恐。」
那婆婆道:「你不用自責。我適才奏曲,原有催眠之意,盼能為你調理體內真氣。你倒試自運內息,煩惡之情,可減少了些么?」令狐沖大喜,道:「多謝前輩。」
得綠竹翁提示,令狐沖請任盈盈將此曲傳給自己,以便自行慢慢調理。任盈盈感令狐沖慨贈妙曲,因此對彈琴一竅不通的令狐沖從頭教起。
後來在五霸崗上,令狐沖再次受傷,任盈盈又為令狐沖彈奏了一曲《清心普善咒》:
只聽得草棚內琴聲輕輕響起,宛如一股清泉在身上緩緩流過,又緩緩注入了四肢百骸,令狐沖全身輕飄飄地,更無半分著力處,便似飄上了雲端,置身於棉絮般的白雲之上。過了良久,琴聲越來越低,終於細不可聞而止。
令狐沖最後也學會了這首《清心普善咒》,他和任盈盈之間的愛情,也在這琴藝的切磋中逐漸的深入、和諧起來。
《碧海潮生曲》
黃葯師琴棋書畫,醫卜兵陣,無所不能。他所創的這套《碧海潮生曲》曲子模擬大海浩渺,遠處潮水緩緩推近,漸近漸快,其後洪濤洶涌,白浪連山,而潮水中魚躍鯨浮,海面上風嘯鷗飛,再加上水妖海怪,群魔弄潮,忽而冰山飄至,忽而熱海如沸,極盡變幻之能事,而潮退後水平如鏡,海底卻又是暗流湍急,於無聲處隱伏凶險,更令聆曲者不知不覺而入伏,尤為防不勝防。
但誰又能想到,這套《碧海潮生曲》其中又暗藏著極厲害的內功。
郭靖初次聽到這支曲子時,是中夜時分,忽聽得有人吹簫拍和。郭靖不理道路是否通行,只是跟隨簫聲,遇著無路可走時,就上樹而行,果然越走簫聲越是明徹。這時那簫聲忽高忽低,忽前忽後。他聽著聲音奔向東時,簫聲忽焉在西,循聲往北時,簫聲倏爾在南發出,似乎有十多人伏在四周,此起彼伏的吹簫戲弄他一般。他奔得幾轉,頭也昏了,不再理會簫聲。簫聲調子斗變,似淺笑,似低訴,柔靡萬端。郭靖又聽得一陣,只感面紅耳赤,百脈賁張,當下坐在地土,依照馬鈺所授的內功秘訣運轉內息。初時只感心旌搖動,數次想躍起身來手舞足蹈一番,但用了一會功,心神漸漸寧定,到後來意與神會,心中一片空明,不著片塵,任他簫聲再盪,他聽來只與海中波濤、樹梢風響一般無異,只覺得丹田中活潑潑地,全身舒泰,腹中也不再感到飢餓。他到了這個境界,已知外邪不侵。這時那洞簫聲情致飄忽,纏綿宛轉,便似一個女子一會兒嘆息,一會兒呻吟,一會兒又軟語溫存、柔聲叫喚。郭靖年紀尚小,自幼勤習武功,對男女之事不甚了了,聽到簫聲時感應甚淡,簫中曲調雖比適才更加勾魂引魄,他聽了也不以為意。
剛開始時周伯通聽到這套《碧海潮生曲》,也抵抗不住。
簫箏相鬥
《射鵰英雄傳》中有一段寫黃葯師和歐陽鋒簫箏相鬥,融武功於音樂中的神奇比武:
秦箏本就聲調酸楚激越,歐陽鋒的西域鐵箏聲音更是凄厲;只聽得箏聲漸急,到後來猶如金鼓齊鳴、萬馬奔騰一般。郭靖不懂音樂,但這箏聲每一音都和他心跳相一致。鐵箏響一聲,他心一跳,箏聲越快,自己心跳也逐漸加劇,只感胸口怦怦而動,極不舒暢。
黃葯師的簫聲卻柔韻細細,一縷簫聲幽幽的混入了箏音之中,鐵箏聲音雖響,卻始終湮沒不了簫聲,雙聲雜作,音調怪異之極。鐵箏猶似巫峽猿啼、子夜鬼哭,玉簫恰如昆崗鳳鳴,深閨私語。一個極盡慘厲凄切,一個卻是柔媚宛轉。此高彼低,彼進此退,互不相下。
黃葯師站起身來,邊走邊吹,腳下踏著八卦方位。這是黃葯師平日修習上乘內功時所用的姿勢,必是對手極為厲害,是以要出全力對付,再看歐陽鋒頭頂猶如蒸籠,一縷縷的熱氣直往上冒,雙手彈箏,袖子揮出陣陣風聲,看模樣也是絲毫不敢怠懈。
簫箏之爭因洪七公的嘯聲加入而告終。
郭靖與簫聲
傻郭靖不知是大智若愚,還是運氣極好,他明明不懂音律,卻因跟老頑童周伯通剛學會了《九陰真經》,聽了黃葯師、歐陽峰、洪七公三人以簫聲、箏聲、嘯聲相鬥,竟然立時就能悟到音樂中攻合拒戰的法門。
郭靖絲毫不懂音律節拍,因此在第二場比賽中,聽到黃葯師的簫聲,只道考較的便是如何與簫聲相抗,因此先以竹枝的擊打擾亂黃葯師的曲調。他以竹枝打在枯竹之上,發出「空、空」之聲,饒是黃葯師的定力已然爐火純青,竟也有數次險些兒把簫聲去跟隨這陣極難聽、極嘈雜的節拍。
黃葯師精神一振,沒想來郭靖居然有一手,曲調突轉,緩緩的變得柔靡萬端。
郭靖盤膝坐在地上,一面運起全真派內功,摒慮寧神,抵禦簫聲的引誘,一面以竹枝相擊,擾亂簫聲。黃葯師、洪七公、歐陽鋒三人以音律較藝之時,各自有攻有守,本身固須抱元守一,靜心凝志,尚不斷乘機抵隙,攻擊旁人心神。郭靖功力遠遜三人,但守不攻,只是一味防護周密,雖無反擊之能,但黃葯師連變數調,卻也不能將他降服。又吹得半晌,簫聲愈來愈細,幾乎難以聽聞。郭靖停竹凝聽,哪知這正是黃葯師的厲害之處,簫聲愈輕,誘力愈大。郭靖凝神傾聽,心中的韻律節拍漸漸與簫聲相合。若是換作旁人,此時已陷絕境,再也無法脫身,但郭靖練過雙手互搏之術,心有二用,驚悉凶險,當下硬生生分開心神,左手除下左腳上的鞋子,在空竹上「禿、禿、禿」的敲將起來。
黃葯師吃了一驚,腳下踏著八卦方位,邊行邊吹。郭靖雙手分打節拍,記記都是與簫聲的韻律格格不入,他這一雙手分打,就如兩人合力與黃葯師相拒一般,空空空,禿禿禿,力道登時強了一倍。那簫聲忽高忽低,愈變愈奇。郭靖再支持了一陣,忽聽得簫聲中飛出陣陣寒意,霎時間便似玄冰裹身,不禁簌簌發抖。洞簫本以柔和宛轉見長,這時的音調卻極具峻峭肅殺之致。郭靖漸感冷氣侵骨,知道不妙,忙分心思念那炎日臨空、盛暑鍛鐵、手執巨炭、身入洪爐種種苦熱的情狀,果然寒氣大減。黃葯師見他左半邊身子凜有寒意,右半邊身子卻騰騰冒汗,不禁暗暗稱奇,曲調便轉,恰如嚴冬方逝,盛夏立至。郭靖剛待分心抵擋,手中節拍卻已跟上了簫聲。
黃葯師知女兒深愛郭靖,一時心軟,將音律散入林間,忽地曲終音歇。郭靖呼了一口長氣,站起身來幾個踉蹌,險些又再坐倒,凝氣調息後,知道黃葯師有意容讓,上前稱謝。
㈡ 小說中可以當做武器的蕭琴笛名字
中國古代的名琴可以啊,蕭和笛的話,基本沒什麼名字,小說中看到過,不過估計都是作者自己杜撰的~
以下為我國古代名琴的介紹,你可以看一下~
滿意的話請採納~
1.周/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春秋/繞梁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3.漢/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4.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長126cm 高10.8cm 肩寬22.1cm 尾寬17.2cm
連珠式琴,形飽滿,黑漆面,具細密流水斷。玉徽、玉軫、玉足、龍池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春雷」二字行草書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
「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發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岳山、琴尾等處曾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形飽滿,有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環佩
琴為伏羲式,杉木斬成,木質松黃。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軫、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為紫檀制,工藝規整。琴身髹朱紅色漆,鹿角灰胎,間以歷代修補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體以小蛇腹斷紋為主,偶間小牛毛斷紋。琴底之斷紋隱起如虯,均起劍鋒,突顯比琴面渾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彈撫弄,若斷紋起劍鋒反礙事及易出雜音,故琴家每三數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斷紋之劍鋒的原故。琴身頸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獨有之圓楞減薄處理。龍池為圓形,鳳沼作細長之橢圓形,以漆作賠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勢成納音。龍池內有唐宮琴格式之寸許大字「至德丙申」隸書腹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陰刻篆書「九霄環佩」,是為琴名;龍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跡。比照海內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大聖遺音」和北京琴家錫寶臣舊藏之「大聖遺音」,均有「至德丙申」款;遼寧省博物館藏之「九霄環佩」、中央音樂學院藏之「太古遺音」、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之「枯木龍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陽後裔郭京家藏」和「東坡蘇軾珍賞」篆文印二方,篆刻時間略晚於唐代。此琴弦長112.5厘米,音質蒼古,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沈邁士先生舊藏,後轉讓吳金祥先生處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聖遺音
這架唐代大聖遺音琴為神農式,桐木斫,髹栗殼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發蛇腹間牛毛斷紋。通長120厘米、肩寬20.5厘米、尾寬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圓形龍池、徑7.6厘米,扁圓鳳沼為12厘米長,1.2米寬,龍池上刻寸許行草「大聖遺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許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兩旁刻隸書銘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十六字,俱系舊刻填以金漆。腹內納音微隆起,其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響亮松透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生動,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獨幽
獨幽琴 晚唐 長120.5cm 肩寬20cm 尾寬14cm 湖南省博物館藏鳳嗉式。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靜題款。此琴於明末清初為王船山所用,民國時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靜珍藏。
9.唐/太古遺音
太古遺音琴 晚唐 長122cm 額寬22cm 尾寬14cm 中央音樂學院藏師曠式。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曾由已故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長127.6cm 肩寬19cm 尾寬15.6cm 故宮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篆書「奔雷」,兩側刻有藏者題款:「南北東西幾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三十年來成伴侶,怡情養性不離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代名琴,它的斷紋很像蛇腹下的花紋。
宋·何遠《春渚紀聞·古聲遺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無華飾,以最古蛇腹文為奇。」
2>斷紋
古代名琴。琴以古舊為佳,琴身崩裂成紋則證明年代久遠,故名斷紋。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琴辨》:「古琴以斷紋為證,蓋琴不歷五百歲不斷,愈久則斷愈多……凡漆器無斷紋,而琴獨有者,蓋他器用布漆,琴則不用;他器安閑,而琴日夜為弦所激。」
3>嶧陽
古代名琴,以嶧山(在今山東鄒城東南)南坡(山之南面為陽)所產桐木製成,故名。
《格古要論》:「古琴有陰陽材。蓋桐木面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陽材琴旦濁而暮清,晴濁而雨清;陰材琴旦清而暮濁,晴清而雨濁,此可驗也。」
《尚書·禹貢》:「嶧山孤桐」,孔安國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孤桐,中琴瑟。」後以「嶧陽」為琴之別稱。
4>冰弦
古代名琴,以冰蠶絲為琴弦。
王嘉《拾遺記》卷十「員嶠山」雲:「員嶠山,一名環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為蜜。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載,寺人白季貞使蜀還,獻給楊妃琵琶,「弦乃末訶彌羅國永泰元年所貢者,淥冰蠶絲也,光瑩如貫珠瑟瑟。」
一說冰弦為一種素質絲弦,明·項元汴《蕉窗九錄·琴弦》:「今只用白色柘絲為上,秋蠶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質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則微色新滯稍濁,而失其本真也。」
㈢ 武俠小說里所有以蕭為兵器的人物
這有很多啦,給你列舉幾個吧
【黃葯師】,外號「東邪」,天下「五絕」之一,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角色。
本性溫柔善良,而美麗的江南女子,是陸家莊的表小姐,大家閨秀,陸家莊遭李莫愁屠殺時僥幸得命,被黃葯師收為關門弟子。黃葯師傳授她桃花島武功和五行陣法。從而程英學到了黃葯師不少本領,曾以玉簫與李莫愁動手,足見程英武功不弱:輕功甚是了得,身法輕盈,曾與黃蓉一起夜探蒙古大營,與黃蓉並肩作戰惡斗數十個蒙古高手,且全身而退。武學成就頗高。與表妹陸無雙相互扶持。與楊過萍水相逢,幾次相救後對他心生愛慕。楊過對她極為敬重。絕情谷一役後,小龍女離去,楊過與程陸姐妹義結金蘭,三人兄妹相稱。十六年後,參與襄陽大戰。
等等等等
㈣ 我要幾個古代女子使用的武器的名字。拜託了,我要寫小說,急用!!!
情人箭
使用者蘇淺雪
情人箭是暗器,一種非常歹毒、使人防不勝防的暗器。它總是在夜間,伴隨著死神貼一起出現。它是那麼神秘、如此邪惡,可又有著這樣一個迷人的名字——情人箭。它有多麼可怕呢?
語聲未了,突聽身後傳來一聲陰側測的冷笑,道:「還趕得上!」
譚肅風大驚轉身,只見一張鮮紅的紙柬,飄飄飛來,恰巧飛到他面前,他伸手一抄,凝目望去,帖上一無字跡,只畫著一貝猙獰的骷髏。
帖是鮮紅,骷髏漆黑,但骷髏的兩個眼眶,卻是慘碧顏色。
譚肅風全身一陣顫抖,身後卻又傳來一聲冷笑,他霍然轉身,只見一雙慘碧的眼睛,正瞬也不瞬地望在他身上!
除了這雙慘碧的眼睛,他似乎什麼都看不到了。而就在這剎那之間一紅一黑兩枝短箭已無聲無息地刺入他心裡,就似乎情人的多情眼波一樣,教人們永遠無法提防,還會敞開心扉去迎接他!
這就是情人箭,有著幾多神秘、幾多歹毒、幾多邪惡的情人箭。
㈤ 我要幾個古代女子使用的武器的名字.我要寫小說
玉女劍 、越女劍 、峨嵋刺 、淑女劍 、碧水劍 、仙女劍、 芙蓉刀 、柳月刀 、鳳鳴刀 、九截鞭 、金蛇鞭 、紅纓刀 、荊棘刺、蜻蜓斷玉刺 、金剛錐 、月牙刀 、雲紋劍 、幽真劍 、流光古劍 、幻舞月隱劍 、冰青劍 、天絕劍 、鴛鴦鉞 、流雲刀 、青銅奇環、白虹鐵環 、映霞鋼環 、藏瓔環 、瑑瓊環 、欣崟巨環 、九金烏圈 、歡雲竹環 、茶羅骨環 、天羅咒環 、玄天鎖妖圈 、三境仙環、神霄金圈 、青鋒劍 、倚天劍 、凌蛇劍 、離情環 、精剛日月圈、天狼抓
刀: 冷月,血刃,屠龍 堰月青龍,斬妖泣血,曉風殘月 傲天神刃
劍: 倚天,魚腸,湛盧 四法青雲,魏武青虹,靈犀神劍 絕天魔劍
扇: 太極,玉龍,秋風 逍遙江湖,畫龍點睛,秋水人家 鳳凰涅磐
槍: 暗夜,梨花,霹靂 五虎斷魂,刑天之逆,飛龍在天
錘: 八卦,鬼牙,雷神 鬼王蝕日,九瓣蓮花,渾元金錘
斧: 破魄,肅魂,無敵 護法滅魔,五丁開山,元神禁錮
棒子: 滄海,紅蓮,盤龍 降魔玉杵,青藤玉樹,墨玉骷髏
飄帶: 彩虹,流雲,碧波 幌金仙繩,此最相思,秋水落霞
環圈:如意,乾坤,月光 九天金線,別情離恨,金玉雙環
雙劍: 陰陽,月光,靈蛇 金龍雙剪,祖龍對劍,連理雙樹
爪刺: 撕天,毒牙,胭脂 九陰勾魂,雪蠶之刺,貴霜之牙
鞭子:龍筋,百花,吹雪 游龍驚鴻,仙人指路,血之刺藤